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0 ,大小:114.06KB ,
资源ID:16037575      下载积分:5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16037575.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江苏省村庄规划导则》.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江苏省村庄规划导则》.docx

1、江苏省村庄规划导则江苏省村庄规划导则D1.5.2 .3 工业型村庄。原则上村庄不得新布局有污染的工业,现有有污染的工业应逐步向镇以上工业集中区集中;村庄现有工业已经形成规模且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应结合乡镇工业集中区统一考虑。适宜发展的村庄手工业、加工业应选择基础设施条件较好、交通便利的区域集中布置,并与村庄适当隔离。 1.5.2 .4 保护型村庄。对具有重要历史文化保护价值的村庄,应按照有关文物和历史文化保护法律法规的规定,编制专项保护规划。现存比较完好的传统和特色村落,要严格保护,并整治影响和破坏传统特色风貌的建、构筑物,妥善处理好新建住宅与传统村落之间的关系 。 1.6 村庄规划建设用地标准

2、 新建村庄人均规划建设用地指标不超过 130 m2。整治和整治扩建村庄应努力合理降低人均建设用地水平。 第二章 村域规划 村域规划以行政村为单位,主要对村庄(居民点)布点及规模、产业及配套设施的空间布局、耕地等自然资源的保护等提出规划要求,村域范围内的各项建设活动应当在村域规划指导下进行。 2.1 村庄布点及规模 依据镇村布局规划,明确村域内各村庄(居民点)的规划建设用地和其他建设用地范围。 2.2 产业布局 2.2.1 布局原则 2.2.1 .1 结合当地产业特点和村民生产需求,合理安排村域各类产业用地(含村庄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外的相关生产设施用地)。 2.2.1 .2 村庄手工业、加工业、畜

3、禽养殖业等产业宜集中布置,以利提高生产效率、保障生产安全、便于治理污染和卫生防疫。 2.2.2 种植业布局 2.2.2 .1 明确村域耕地、林地以及 设施农业用地的 面积、范围。 2.2.2 .2 按照方便使用、环保卫生和安全生产的要求,配置晒场、打谷场、堆场等作业场地。 2.2.3 养殖业布局 2.2.3 .1 结合航运和水系保护要求,合理选择用于养殖的水体,合理确定养殖的水面规模。 2.2.3 .2 鼓励集中饲养家禽家畜,做到人畜分离;集中型饲养场地的选址应满足卫生和防疫要求,宜布置在村庄(居民点)常年盛行风向的下风向以及通风、排水条件良好的地段,并应与村庄(居民点)保持防护距离。 2.2

4、 3.3 分散家庭饲养场所应结合生产辅房布置,并与住宅生活居住部分适当隔离,满足卫生防疫要求。 2.3 配套设施布局 2.3.1 公共设施 2.3.1 .1 公共设施分为公益性公共设施和经营性公共设施两类。 公益性公共服务设施,指文化、教育、行政管理、医疗卫生、体育健身等公共设施。 经营性公共服务设施,指日用百货、集市贸易、食品店、粮店、综合修理店、小吃店、便利店、理发店、娱乐场所、物业管理服务公司、农副产品加工点等公共设施。 2.3.1 .2 公益性公共服务设施应在村域范围内统筹布点,宜设置于规模较大或基础条件较好、交通便利的村庄(居民点),方便村民使用。 2.3.1 .3 小学应按县(市、

5、区)教育部门有关规划进行布点 。 2.3.2 基础设施 依据镇村布局规划原则要求,深化村域道路交通、给水、排水、供电、电信、广电、燃气、环境卫生等规划内容。 2.4 耕地等自然资源保护 明确 基本农田和其它农田保护范围 。 第三章 村庄(居民点)建设规划 3.1 村庄(居民点)布局 3.1.1 布局原则 3.1.1 .1 集中布局,避免过度分散,合理安排村庄各类用地。 3.1.1 .2 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充分挖掘地方文化内涵,突出地方特色。 3.1.1 .3 结合村民生产生活方式,有利农业生产,方便村民生活,体现乡村特色,避免城市小区式布局。 3.1.2 布局规划要点 3.1.2 .1 空间形

6、态。充分结合地形地貌、山体水系等自然环境条件,引导村庄形成与自然环境相融合的自由空间形态。 3.1.2 .2 公共空间布局。结合市场需求,引导沿村内道路布置连续的公共服务设施和住宅,形成一处或多处公共空间,提升村庄活力。 3.1.2 .3 建筑群体组织。结合地形地貌、道路网络、村组单元和整治内容,可将村庄划分为若干大小不等的建筑组群,形成有序的空间脉络。 3.1.2 .4 院落空间组织。积极引导住宅院落空间的建设,可利用纵横方向多进的方式和道路转折点、交叉口等条件组织院落空间,形成空间特色。 3.1.2 .5 村口。在主要出行方向选择合适位置形成村庄出入口,以体现地方特色和恰当的标志性。 3.

7、1.2 .6 滨水空间利用。村庄布局应处理好水与道路、水与建筑、水与绿化、水与水、水与产业、水与人的活动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滨水环境和景观的优势。 3.1.2 .7 地质安全。充分考虑地形地貌对村庄布局的影响,顺应地形走势布局,同时必须避开洪涝、滑坡、泥石流、地震断裂带等自然灾害影响地段。 3.1.2 .8 生产辅房布局。在满足卫生和生产安全的前提下,小型家庭生产可以户为单位分散布置,大规模生产可在村庄周边地区相对集中布局,以适应农业生产、方便村民生活。 3.2 公共服务设施 3.2.1 公共服务设施布置原则 3.2.1 .1 公共服务设施的配套应根据村庄人口规模和产业特点确定,与经济社会发展

8、水平相适应。配套规模应适用、节约。 3.2.1 .2 公共服务设施宜相对集中布置在村民方便使用的地方(如村口或村庄主要道路旁)。根据公共设施的配置规模,其布局可以分为点状和带状两种主要形式。点状布局应结合公共活动场地,形成村庄公共活动中心;带状布局应结合村庄主要道路形成街市。 3.2.2 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指标体系 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指标按每千人 1000 2000m2 建筑面积计算。 3.2.2 .1 公益性公共建筑项目参照表 3.1 配置。 表 3.1 公益性公共建筑项目配置表 内容 设置条件 建设规模 1. 村(居)委会 村委会所在地设置,可附设于其它建筑 100 300m 2 2. 幼儿园

9、、托儿所 可单独设置,也可附设于其它建筑 3. 文化活动室(图书室) 可结合公共服务中心设置 不少于 50m 2 4. 老年活动室 可结合公共服务中心设置 5. 卫生所、计生站 可结合公共服务中心设置 不少于 50m 2 6. 健身场地 可与绿地广场结合设置 7. 文化宣传栏 可与村委会、文化站、村口结合设置 8. 公厕 与公共建筑、活动场地结合 3.2.2 .2 经 营性公共服务设施根据市场需要可单独设置,也可以结合经营者住房合理设置。 3.3 住宅 3.3.1 住宅建设原则 3.3.1 .1 遵循适用、经济、安全、美观和节地、节能、节材、节水的原则建设节能省地型住宅。 3.3.1 .2 住

10、宅建设应贯彻“一户一宅”政策,并根据主导产业特点选择相应 的建筑类型。以第一产业为主的村庄以低层独院式联排住宅为主;以第二、三产业为主的村庄积极引导建设多层公寓式住宅;限制建设独立式住宅。旅游型村庄应考虑旅游接待需求。 3.3.1 .3 住宅平面设计应尊重村民的生活习惯和生产特点,同时注重加强引导卫生、舒适、节约的生活方式。 3.3.1 .4 住 宅建筑风格应适合乡村特点,体现地方特色,并与周边环境相协调。保护具有历史文化价值和传统风貌的建筑。 3.3.2 住宅建设要求 3.3.2 .1 宅基地标准:人均耕地不足 1 亩的村庄,每户宅基地不超过 13 3m2 ;人均耕地大于 1 亩的村庄,每户

11、宅基地面积不超过 200m2 。具体按县(市、区)人民政府规定的标准执行。 3.3.2 .2 单户住宅建筑面积:三人居以下:不超过 150m2 ,四人居:不超过 200m2 ,五人居及以上:不超过 250m2 。 单户住宅建筑面积具体按县(市、区)人民政府规定的标准执行,但不应突破本导则规定的上限面积。 3.3.2 .3 住宅日照间距标准由市、县(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参照江苏省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的要求另行制订。 3.3.3 住宅设计的基本原则 3.3.3 .1 住宅平面设计原则:分区明确,实现寝居分离、食寝分离和净污分离;厨房、卫生间应直接采光、自然通风;平面形式多样。 3.3.3 .2

12、 住宅风貌设计原则:吸取优秀传统做法,并进行创新和优化,创造简洁、大方的建筑形象;住宅宜以 坡屋顶为主,并注意平屋顶、平坡屋顶结合等方式的运用,增加多样性。优先采用地方材料,结合辅助用房及院墙形成错落有致的建筑整体。 3.3.3 .3 住宅庭院设计原则:灵活选择庭院形式,丰富院墙设计,创造自然、适宜的院落空间。 3.3.3 .4 住宅辅房设计原则:结合生产需求特点,配置相应的附属用房(如农机具和农作物储藏间、加工间、家禽饲养、店面等)。辅房应与主房适当分离,可结合庭院灵活布置,在满足健康生活的前提下,方便生产。 3.3.3 .5 住宅层高要求:层高 2.8 3.3 米 ,不应超过 3.3 米

13、,净高不宜低于 2.5 米 ;属于风景保护和古村落保护范围的村庄,建筑高度应符合保护要求。 3.3.4 住宅设计技术性要求 3.3.4 .1 合理加大进深,减小面宽,节约用地。 3.3.4 .2 加强屋面、墙体保温节能措施,有效利用朝向及合理安排窗墙比,推广应用节水型设备、节能型灯具。 3.3.4 .3 积极利用太阳能及其他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能源利用的相关设施应结合住宅设计统一考虑。 3.4 道路交通 3.4.1 布局原则 村庄道路系统应结合村庄规模、地形地貌、村庄形态、河流走向、对外交通布局及原有道路,因地制宜地确定。一般应尽可能不设外环路。 3.4.2 道路等级与宽度 村庄主要道路:路

14、面宽度 4 6m;村庄次要道路:路面宽度 2.5 3 .5m;宅间道路:路面宽度 2 2.5m;建筑退让应满足管道铺设、绿化及日照间距等要求。 根据村庄的不同规模和集聚程度,选择相应的道路等级与宽度。规模较大( 1500人以上)村庄可按照主要、次要、宅间道路进行布置,中小规模村庄可酌情选择道路等级与宽度。道路组织形式与断面宽度要结合机动车的不同停车方式(集中布置、分散布置、占道停车)合理确定。 3.4.3 道路铺装 村庄主要道路宜采用硬质材料为主的路面,次要道路及宅间道路路面可根据实际情况采用乡土化、生态型的铺设材料;保留和修复现状中富有特色的石板路和青砖路等传统街巷道。具有历史文化传统的村庄

15、道路路面宜采用传统建筑材料。 3.4.4 停车场设置 3.4.4 .1 村民停车场地的布置主要考虑停车的安全和经济、方便。农用车停车场地、多层公寓住宅停车场地宜集中布置,低层住宅停车可结合宅、院分散布置,村内道路宽度超过 5米的可适当考虑部分占道停车,公共建筑停车场地应结合车流集中的场所统一安排。 3.4.4 .2 有特殊功能(如旅游)村庄的停车场地布置主要考虑停车安全和减少对村民的干扰。宜在村庄周边集中布置。 3.5 基础设施 3.5.1 给水工程规划 3.5.1 .1 根据村庄分布特点、生活水平和区域水资源等条件,合理确定用水量指标、供水水源和水压要求,生活饮用水水质应符合有关标准的规定。

16、 3.5.1 .2 供水水源应与区域供水、农村改水相协调,用自备水源的村庄应配套建设净化、消毒设施;给水管网的供水压力,宜满足建筑室内末端供水龙头不低于 1.5 米 的水压。 3.5.1 .3 结合道路规划,合理布置输配水管网,有条件的地区可布置成环状网。 3.5.2 排水工程规划 3.5.2 .1 村庄应因地制宜结合当地特点选择排水体制。新建村庄宜采用有污水排水系统的不完全分流制,经济条件较好的、有工业基础的村庄可采用有雨污水排水系统的完全分流制;现状雨污合流制的村庄,应逐步适时改造为不完全分流制或完全分流制。 3.5.2 .2 村庄污水收集与处理遵循就近集中的原则,靠近城区、镇区的村庄污水

17、宜优先纳入城区、镇区污水收集处理系统;其它村庄可根据村庄分布与地理条件,集中或相对集中收集处理污水;不便集中的应就地处理。 3.5.2 .3 根据当地经济发展和生产生活特点,科学预测污水量;根据排水系统出水受纳水域的功能要求,确定污水排放标准,因地制宜地选择污水处理工艺(化粪池简单处理、常规生物处理、生态处理等),并结合村庄地形地势、生态资源等,合理安排污水处理设施。 3.5.2 .4 优化排水管渠。布置排水管渠时,雨水应充分利用地表径流和沟渠就近排放;污水应通过管道或暗渠排放,雨污水管渠宜尽量采用重力流。 3.5.3 供电工程规划 3.5.3 .1 参考不同地区的现状用电水平,合理确定用电指

18、标,预测用电负荷。 3.5.3.2 村庄 10KV 电源的确定和变电站站址的选择应以乡镇供电规划为依 据,并符合建站条件,线路进出方便和接近负荷中心。 3.5.3 .3 村庄 10KV 配电可采用杆上配电式及户内式,变压器的布点符合“小容量、多布点、近用户”原则。 3.5.3 .4 农村低压线路( 380/220V )的干线宜采用绝缘电缆架空方式敷设为主,有特殊保护要求的村庄可采用电缆埋地敷设。架空线杆排列应整齐,尽量沿路一侧架设。低压架空线路的干线截面不宜小于 70 平方毫米。低压线路的供电半径不宜超过 250m 。 3.5.3 .5 村庄主要道路设置路灯照明,光源宜采用节能灯,经济条件允许

19、的村庄推荐采用太阳能灯具。 表 3.2 道路照明设置参考标准 道路宽度 灯具设置间距 灯具高度 备注 4 6m (主路) 25 40m 35m 单排设置 2.5 3.5m (次路) 20 30m 2.53.5m 单排设置 3.5.4 电信工程规划 3.5.4 .1 电信工程规划包括预测固定电话主线需求量;结合周边电信交换中心的位置及主干光缆的走向确定村庄光缆接入模块点的位置及交换设备容量。村庄的固定电话主线容量按 1 门 / 户计算,另外考虑 10 左右的公共用户。 3.5.4 .2 村庄的通信线路一般以架空方式为主,电信、有线电视线路宜同杆敷设。 3.5.5 清洁能源利用 村庄应以发展清洁燃

20、料、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为目标,提高燃气使用普及率 , 燃气主要包括液化气、管道天然气、秸秆制气、沼气等。 3.5.5 .1 燃气利用 根据不同地区的村庄特点,结合地区经济条件,确定农村燃气利用方式。一般村庄以提高燃气普及率为主,城镇边缘村庄可以接入城镇燃气管网。农村燃气的利用按相关的规程执行。 3.5.5 .2 大力推进太阳能的综合利用。可结合住宅建设,分户或集中设置太阳能热水装置。 3.5.6 环境卫生设施规划 3.5.6 .1 村庄生活垃圾收集应实行垃圾袋装化,按照“组保洁、村收集、镇转运、县 ( 市 ) 处理”的垃圾收集处置模式,结合村庄规模、集聚形态确定生活垃圾收集点和收集站位置、容量。

21、垃圾收集点的服务半径一般不超过 70 米 。积极鼓励农户利用有机垃圾作为肥料,实现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和有机垃圾资源化。 3.5.6 .2.2 结合村庄公共设施布局,合理配建公共厕所。 1500 人以下规模的村庄,宜设置 1 2 座公厕, 1500 人以上规模的村庄,宜设置 2 3 座公厕。公厕建设标准应达到或超过三类水冲式标准。 3.6 绿化景观 3.6.1 规划原则 3.6.1 .1 乡土化原则 尊重地方文脉,结合民风民俗,展示地方文化,体现乡土气息,营造有利形成村庄特色的景观环境。绿化景观材料应自然、简朴、经济,以本地品种、乡土材料为主,与乡村环境氛围相协调。 3.6.1 .2 多样性原则

22、注重村庄风格的自然协调和地方特色植物等景观营造,通过植被、水体、建筑的组合搭配,呈现自然、简洁的村庄整体风貌,四季有绿、季相分明,形成层次丰厚的多样性生物景观。 3.6.2 绿化规划 3.6.2 .1 宜将村口、道路两侧、宅院、建筑山墙、不布置建筑物的滨水地区以及不宜建设地段作为绿化布置的重点。 3.6.2 .2 保护和利用现有村庄良好的自然环境,特别要注意利用村庄外围和河道、山坡植被,提高村庄生态环境质量;保护村中的河、溪、塘等水面,发挥其防洪、排涝、生态景观等多种功能作用。 3.6.2 .3 村庄绿化应以乔木为主,灌木为辅,植物品种 宜选用具有地方特色、多样性、经济性、易生长、抗病害、生态

23、效应好的品种,并提倡自由式布置。 3.6.3 景观规划 3.6.3 .1 村口景观 村口景观风貌应自然、亲切、宜人,并能体现地方特色与标志性。可通过小品配置、植物造景、活动场地与建筑空间营造等手段突出景观效果。 3.6.3 .2 水体景观 尽量保留现有河道水系,并进行必要的整治和疏通,改善水质环境。 河道坡岸尽量随岸线自然走向,宜采用自然斜坡形式,并与绿化、建筑等相结合,形成丰富的河岸景观。 滨水绿化景观以亲水型植物为主,布置方式采用自然生态的形式,营造自然式滨水植物景观。 滨水驳岸以生态驳岸形式为主,因功能需要采用硬质驳岸时,硬质驳岸不宜过长。在断面形式上宜避免直立式驳岸,可采用台阶式驳岸,

24、并通过绿化等措施加强生态效果。 3.6.3 .3 道路景观 道路两侧绿化以乔木种植为主,灌木为辅,避免城市化的绿化种植模式和模纹色块形式。 3.6.3 .4 其他重点空间景观 村庄其它重点空间包括宅旁空间和活动空间,宜以落叶树种为主,以利夏有树荫、冬有阳光。 村庄宅旁空间绿化景观应品种适应、尺度适宜,充分利用空闲地和不宜建设地段,做到见缝插绿。 村庄活动空间以公共服务为主要功能,结合农村居民的生产、生活和民俗乡情,适当布置休息、健身活动和文化设施,形式自然、生态、简洁。 3.7 防灾减灾 3.7.1 消防规划 3.7.1 .1 靠 近城区、镇区的村庄可依托城区、镇区消防队,其它村庄建立义务消防

25、队,配备必要的灭火器材,组织扑救初起火灾。 3.7.1 .2 村庄应充分利用天然水体作为消防水源,因地制宜建设消防取水设施;天然水源不能满足火灾扑救需要的,应结合村庄配水管网 安排消防用水或设置消防水池 。 3.7.1 .3 村庄应按规范设置消防通道,主要建筑物、公共场所应设置消防设施。 3.7.2 防洪排涝规划 根据流域防洪、城镇防洪标准,因地制宜安排各类防洪工程设施。结合农田水利设施要求,合理确定村庄排涝模数和排涝工程设施规模。 3.7.3 地质灾害防治规划 针对滑坡、崩塌、地面塌陷、地裂缝等地质灾害提出预防和治理措施。 3.7.4 地震灾害防治规划 根据地震设防标准与防御目标,明确疏散通

26、道、避震场所等规划措施和工程抗震设防措施。 3.8 竖向规划 地形地貌复杂的村庄应做竖向规划,相关要求参照城市用地竖向规划规范( CJJ83-99 )。 第四章 近期建设及技术经济指标 4.1 近期投资估算 明确村庄(居民点)近期( 3 年以内)建设所实施的内容,并对所实施的内容中居住以外投资部分进行投资估算。 4.2 技术经济指标 村庄(居民点)建设规划主要技术指标及其计量单位应符合表 4.1 、 4.2 规定。表 4.1 村庄(居民点)用地汇总表 项目 计量单位 数值 比重 (%) 人均面积 (m2/ 人 ) 一、村庄规划建设用地 公顷 1 、居住建筑用地 公顷 2 、公共建筑用地 公顷

27、3 、道路广场用地 公顷 4 、绿化用地 公顷 二、其它用地 公顷 村庄规划总用地 公顷 其它用地:包括公用设施、生产性服务设施用地 表 4.2主要技术指标一览表 项目 计量单位 数值 居住户数 户 户均占地面积 m2/ 户 居住人数 人 总建筑面积 m2 其中 住宅建筑面积 m2 公共建筑面积 m2 户均住宅建筑面积 m2 停车位 辆 绿地率 % 附件:江苏省村庄规划基础资料及规划成果要求 一、基础资料 编制村庄规划应调查研究以下基础资料: 1 、镇村布局规划、乡镇总体规划、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对本规划的要求; 2 、 各类用地现状情况,产业特点、现状人口、 人均收入等情况;

28、 3 、需保留或改建整治的建筑物现状,包括房屋用途、产权、建筑面积、建筑质量; 4 、公共设施规模和分布; 5 、基础设施及管网现状; 6 、历史文化、建筑特色、风景名胜等; 7 、工程地质、水文地质等; 8 、建设工程造价资料; 9 、 村域地形图:比例尺宜为 1: 5000 10000,村庄地形图:比例尺宜为 1: 1000 1: 2000。 二、规划成果要求 村庄规划成果包括规划文本和规划图纸两部分。 ( 一 )规划文本 一、村域规划 1 、现状与社会经济发展条件分析; 2 、规划目标及规划范围; 3 、村域产业布局结构以及耕地等自然资源保护的安排; 4 、村庄(居民点)各类人口、建设用

29、地规模及范围; 5 、村域公益性公共服务设施布点,基础设施的布局、配置规模及内容。 二、村庄(居民点)建设规划 1 、总则 2 、村庄(居民点)布局 ( 1)规划建设用地范围 ( 2)布局结构 3 、公共服务设施 ( 1)布局 ( 2)内容及配置规模 4 、住宅建设 ( 1)住宅建设类型 ( 2)住宅建设要求 5 、基础设施规划 ( 1)道路交通工程 a 道路等级与宽度 b停车场地 (2) 给水与消防工程 a 水源 b管网 c消防设施 (3) 排水工程 a 排水体制 b污水处理 c管网 (4) 供电工程 a 变电所 b供电线路 c路灯 (5) 通信工程 a 线路 (6) 燃气工程 a 供气方式

30、 b线路 c供气设施 (7) 环卫工程 a 垃圾收集点 b垃圾运送、处理方式 c公厕 6 、绿化景观规划 (1) 绿化规划 a 绿化布局 b绿化配置 (2) 景观规划 a 村口景观 b水体景观 c建筑景观 d道路景观 e其他重点地区景观 7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及投资估算 ( 1)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 2)投资估算 不同规模、类型的村庄,可根据实际需要,按照本导则内容对规划文本进行适当的增减。 ( 二 )图纸 一、村域规划图纸 1 、村域位置图(选择图) 标明行政村在乡镇域的位置、范围及与周边地区的关系,可绘制成示意图,比例尺可根据乡镇域大小而定。 2 、村域现状图 图纸比例为 1: 5000 10000。标明村域行政界线(以民政部门勘定界限为准)、地形地貌、村域内各类用地现状、道路及设施分布。 3 、村域规划图 比例尺同上。标明村域产业(含耕地等自然资源)用地布局及范围、各村庄(居民点)用地范围;村域的公益性公共服务设施布点,道路规划走向和断面形式以及工程管线的位置走向等(管线种类较多时可单独绘制村域基础设施规划图)。 二、村庄(居民点)建设规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