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0 ,大小:27.91KB ,
资源ID:16102864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16102864.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教育学复习.docx)为本站会员(b****7)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教育学复习.docx

1、教育学复习第一章(中文系) 1.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她起源于生产劳动,其本质是培养人或引导人2.教育产生于原始社会,学校产生于奴隶社会3.我国奴隶社会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六艺4.学校教育产生的条件P6首先,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提高了社会物质生产能力,使产品有了剩余,使一部分人从直接的生产劳动中脱离出来,从事社会管理和文化活动,这就为有人从事专门的教育活动创造了条件。其次,阶级的产生、国家的出现,使统治阶级需要一种专门机构培养其官员、武士和文人以维持政权。再次,出现了记载和传递知识经验的工具文字,科学文化知识也有了相当数量的积累,这对学校的出现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此外,进行教育活动的地

2、点也逐渐固定下来,这又为学校的出现准备了教育内部的条件。5.教育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社会科学6.学记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专著7.教育与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性说明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8.广义的教育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第一章1.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学习者、教育影响2.教育的产生:“神话起源说”、“教育的生物起源说”、“教育的心理起源说”、“劳动起源说”3.广义的教育:泛指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锻炼人的身体的一切社会活动4.教育永远具有阶级性是错的,原始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就没有5.教育具有四个性质:永恒性、生存性、相对独立性,历史性6.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

3、象、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7.教育学的发展:萌芽阶段:学记(礼记学记)是我国最早也是世界文化教育史上最早的一部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经典著作独立形态阶段:捷克的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是教育学形成独立学科的标志; 夸美纽斯论证了班级授课制8.传统教育学派代表:赫尔巴特 现代教育学派代表:杜威第二章1.教育对社会生产力的促进作用: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 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手段 教师是生产新的科学技术知识的手段 教育是提高生产管理水平的手段2.教育对经济政治制度起决定作用?答:错。教育不对经济政治制度起决定作用:1 教育不能改变政治、经济制度的性质;教育不能成为政治、经济制度发展的根

4、本动力。教育对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作用:教育能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的人才;教育通过传播思想、形成舆论作用于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制度;3.教育对文化的作用:1影响文化的传递2影响文化的选择3影响文化的融合第三章1.影响个体发展的因素:遗传(物质前提)、环境、主观能动性(核心)、教育(主导作用)2.教育必须适应个体发展规律: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要求教育循序渐进 个体发展的差异性和不均衡性,要求教育因材施教 个体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要求教育有针对性第三章1、 个体发展在内容上包括生理发展和心理发展。2、 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遗传、环境、教育、个体主观能动性)3、 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

5、导作用P41-42对于年轻一代,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尤为明星。这是因为:(1)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人们施加影响的社会活动。(2) 学校教育是在受过专门训练和有经验的教师指导下进行的。(3) 教育能够根据科学的要求,协调影响人的发展的诸因素,使遗传素质和环境的影响向有利于受教育者的方向健康发展;同时,可将学校、社会、家庭的影响有效组织起来,形成合力,共同对受教育者产生深远而持久的影响。但是,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主导作用的发挥也是有条件的。当社会影响和家庭教育与学校一致,教育者能按教育规律做好工作,学生又能积极主动参与时,教育就能发挥主导作用;否则,就不能起主导作用。教育可以影响社会环

6、境,但不能决定和改变整个社会环境,所以教育不是万能的。4、 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P42(1) 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要求教育循序渐进;(2) 个体发展的差异性和不均衡性,要求教育因材施教;(3) 个体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要求教育有针对性和反复性。第四章1.教育方针的核心是教育目的2.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关于人全面发展的学说3.认得全面发展是指人的品德、之力、体质、审美能力等得到充分的、广泛的、自由的、和谐的发展第四章1.教育方针是“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教育方针具有什么特点

7、:方向性、实践性、时代性、法令性。3.教育目的的功能:定向功能、调控功能、激励功能、评价功能4.教育方针与教育目的的关系:教育目的是教育方针的核心,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联系:她们在对教育社会性质的规定上具有内在的一致性,都含有“为谁培养人”的规定性,都是一定社会各级各类教育在其性质和方向上不得违背的根本指导原则。区别:一方面教育方针所含的内容比教育目的更多些。教育目的的一般包含“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而教育方针还含有“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和教育事业发展的基本原则。另一方面,教育目的在对人培养的质量、规格方面要求较为明确,而教育方针则在“办什么样的教育”、“怎样办教育”方面显得

8、更为突出。5.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6.中小学的任务: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的劳动后备力量。第五章1、教师专业化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提高教师社会地位的成功策略。2、教师劳动的特点P79(1)教师劳动具有独特的创造性(2)教师劳动具有很强的示范性(3)教师劳动在时间上的长期性(4)教师劳动的个体性和劳动成果的集体性3、教师的素质要求P82-87P91(师德、文化知识、能力、心理品质等)(1)教师的文化知识素养:A、教师应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B、教师必须具有广博的文化修养C、教师应有丰富的教育理论知识(2)教师的能力素养A、了解和教

9、育学生的能力B、语言表达能力C、教师的教学能力D、组织、管理能力E、教育机智F、社交能力G、教育科研能力(3)教师的心理品质A、良好的注意持久力和分配力B、细致而深刻的观察力C、良好的记忆力D、敏捷性和逻辑性很强的思维能力E、创造性的想象力F、广泛的兴趣G、坚定的意志力H、丰富而又恰当的情绪、情感(4)师德A、对待教育事业的道德规范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不断提高素质,创造一流的教育业绩B、对待教育对象的道德规范热爱、尊重和信任学生严格要求学生C、对待教师个体和集体的道德规范互相尊重互相支持、互相协作尊重和依靠教师集体D、教师的自我修养以身作则,堪为师表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第五章1.什么是教师:教师

10、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者教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教师应当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2.教师劳动的特点:独特的创造性 很强的示范性 时间上的长期性劳动的个体性和劳动成果的集体性3.教师劳动具有独特的创造性表现在: 因材施教;对教育、教学的原则、方法、内容的运用、选择、处理上。 对教材内容的处理和加工上;教师的教育机智上。4.教师的素养:1 教师的职业道德:对待教育事业的道德规范,对待教育对象的道德规范,对待教师个体和集体的道德规范,教师的自我修养2 教师的文化知识素养:教师应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教师必须具有广博的文化素养,教师应有丰富的教育理论

11、知识3 教师的能力素养:了解和教育学生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教师的教学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教育机智,社交能力,教育科研能力4 教师的心里品质5.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中,教师应具有什么素养?答: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在知识经济、信息化和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为迎接新世纪挑战而进行的,是历次课程改革的继承、发展和创新。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要打破陈旧落后的观念,实现教育观念的彻底转变。第六章1.学校教育在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中起主导作用,学科教学是学校对学生进行德育活动的最基本途径2.学生心里内部矛盾是思想品德发展的根本动力3.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P98(或用下面的答案)1.德育过程是教育教导下学

12、生的能动的道德活动过程2.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3.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品德发展矛盾的积极转化过程4.德育过程是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过程4、榜样示范法P105这是用榜样人物的优秀品德来影响学生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的方法。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榜样能把社会思想政治准则和法纪道德规范表现得更直接、更确切、更典型,因而能给人以极大的影响、感染和激励,教育、带动和鼓舞人们前进;运用榜样示范法符合青少年学生爱好学习、善于模仿、崇拜英雄、追求上进的特点,也符合人的由生动直观到抽象思维的认识规律。特别是少年儿童,他们的思维是具体的,而学习的榜样具有形象性,因此,用榜样教育学生易为他们理解和接受。正因为

13、榜样具有巨大的教育作用,所以历代统治阶级及其教育家都十分重视和宣传他们树立起来的榜样。5、 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P102(需知)这一原则要求德育既要进行集体教育,又要在集体中通过集体教育每个成员;既进行个别教育,又通过个别教育来影响集体,促进集体的形成、巩固和发展。贯彻这一原则要求:(1) 努力组织和培养良好的学生集体。教师要重视学生集体的组织和培养,以形成具有共同的奋斗目标、严密组织、坚强领导核心和健康集体舆论的良好的学生集体。(2) 充分发挥集体的教育作用。培养集体的过程,也是教育学生的过程。集体形成后,要充分发挥集体的奋斗目标、干部和积极分子以及集体舆论、作风和传统的作用,并通

14、过集体活动教育学生,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3) 加强个别教育,把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结合起来。通过个别教育,使学生的个性在集体中得到发展和表现,并且促进集体的发展和提高。第六章1.德育原则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法纪教育四个基本方面。2.德育过程的四个因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3.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是促进学生品的内部矛盾斗争的发展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4. 德育的原则?(案例分析)社会主义方向性原则从学生实际出发原则知行统一的原则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

15、重点)这一原则要求的预计要进行集体教育,又要在集体中通过集体教育每个成员;既进行个别教育,又通过个别教育来影响集体,促进集体的形成、巩固和发展。贯彻这一原则要求:1、努力组织和培养良好的学生集体。2、充分发挥集体的教育作用。3、加强个别教育,把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结合起来。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原则发挥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原则(重点)这一原则要求德育既要关心、爱护、尊重、信任学生,又要向学生提出合理的、严格的要求。贯彻这一原则的要求:1、要尊重和信任学生。2、对学生的品德行为进行监督。3、严格要求学生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5.德育的途径: 教学;社会实践活

16、动;课外、校外活动;共青团、少先队组织的活动;校会、班会、周会、晨会、时事政策学习;班主任工作第七章1.课的类型是根据教学任务划分的2.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建立了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管理体制3、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标P137-138(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首要目标)(2)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4)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5)建立与素质教育的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6)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第七章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体现了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2.三级课程管理制度:国家、地方、学校。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17、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 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 建立与素质教育的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国家、地方、学校)4.课程标准的含义:是规范中小学教育的法定文件,是指导教师的教学实践、评价学生学习结果的重要依据。第八章1.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主要是通过间接经验2.启发式并不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而是改革创新和选择运用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3.教学过程的因素主要有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环境4、贯彻直观教学原则P168,因材施教原则的教学要求P173贯彻直观教学原则的基本要求:(1) 进行直观教学要有明确的目的性(2) 要充分

18、发挥教师语言的直观作用,把语言讲授与演示教学结合起来(3) 不要为直观而直观(4) 要充分发挥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贯彻因材施教原则的基本要求:(1) 深入了解学生实际,加强调查研究(2) 从大多数学生的水平出发,适当照顾学生的水平差异(3) 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提出不同要求,做到长善救失第八章1. 教学的任务:使学生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基本事实、基本原理,掌握学习的基本方法,形成基本技能和技巧以学生发展为本,注重在教学中学生的个性的养成,潜能的开发,能力的培养,智力的发展和创新精神的生成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2.教学过程的四因素:教师、学生、教材、教学环境3. 教学过程的特点:

19、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 是一种情知交融的认识活动 是一种有规可循的科学认识活动是一种面向人的生活世界的实践活动是一种有限制性的艺术创造活动4.教学为什么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答:教学内容的创新性。教学过程的教育性。 教学环境的潜隐性。教学发展的高效性。教学主体的发展性。5.教学为什么是一种限制性的艺术创造活动?答:教学是一种创造性的艺术活动,这种创造性反映在教学过程的不同阶段:备课是一种同质异构的艺术创造活动。上课是一种亦陈亦现的艺术表现活动。评课是一种“空筐”艺术。其次,教学活动受到一些限制性的因素的影响,这些限制性因素使教师在教学的艺术创造活动中不得不成为“戴着镣铐跳舞的艺术家”。6.判断:

20、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7.教学过程的规律:双边性规律、认识性规律、教育性规律、发展性规律8. 教育原则(案例分析):(一)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的原则(二)理论联系实际原则1重视系统理论知识的教学,重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2根据教学的要求,适当组织学生参加必要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运用知识于实际的能力3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校本课程(三)直观性原则1进行直观教学要有明确的目的性2要充分发挥教师语言的直观作用,把语言讲授与演示教学结合起来3不要为直观而直观4要充分发挥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四)启发性原则1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其学习动机,重视学习的主体地位2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挥思维能力3指导学生

21、的学习方法,使其由学会到会学,养成自学的本领和习惯4引导学生动脑、动口、动手,进行创造性的学习5发扬教学民主,生动活泼地进行教学(五)循序渐进原则1按照学科的科学体系进行教学2按照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教学3培养学生系统学习的良好习惯(六)巩固性原则1引导学生深刻地理解知识,为牢固地掌握知识创造条件2组织好复习工作,减少遗忘的发生3组织好各种形式的作业,使学到的知识在实践运用中得到巩固(七)因材施教原则1深入了解学生实际,加强调查研究2从大多数学生的水平出发,适当照顾学生的水平差异3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提出不同要求,做到长善救失(八)发展性原则1注重全面发展 2强调方法的训练 3重视非智力因素

22、的培养第九章1.教学在各级各类学校工作中处于中心地位2.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是班级授课制3.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上课,上好课的关键是备好课4.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学贵在得法5.选择教学方法的依据P193 课本有四点,加上最后“因此”这段作为第五点5、选择教学方法的依据P193(1)依据教学的具体目标和任务(2)依据教学内容的特点(3)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4)依据教师本身的素养(5)要考虑客观条件第九章1. 教学组织形式有几种?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教学的辅助组织形式:现场教学、小组教学、个别教学2.教学基本程序:备课、上课(核心)、作业的布置和批改、课外辅导、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3.备课

23、的内容: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备学法4.备课的形式:学期(学年)教学进度计划 单元教学计划 课时教学计划5.课的基本类型:单一课、综合课6.上课的基本要求:目的明确 内容正确方法恰当组织严密语言清晰 积极性高7.教学方法三种类型:语言传递、感知感觉感受、实际训练8.德育工作尤其重要,但做起来变成次要,忙起来就可要可不要,如何看待?实例分析1一次上班会课时,余老师发现地上丢了三团纸屑,当时还有三位同学尚未走进教室。余老师指着地上的纸屑对大家说:“这里有三团纸屑,你们都没有拾起来,现在看看后面的三位同学怎么做”。全班同学都瞪大眼睛看着,第一个同学看也不看冲进教室,第二个同学看了一眼,无动于衷地走

24、到座位上,第三位同学出现在门口,看到纸屑,就弯下腰拾了起来。同学们对此报以热烈的掌声。这时余老师表扬了这个拾纸屑的同学。从此,教室地上再也看不到纸屑了。请用德育理论分析余老师的做法。(答案要点:运用教育机智,创设教育情景。余老师以自己特有的教育机智,在上班会课前抓住机遇,创设了可资利用的教育情景;教育情景的创设综合运用了从学生实际出发原则、知行统一原则、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在具体方法上综合运用了榜样示范法、实际锻炼法和陶冶教育法。)2.冬天的一个下午,李校长在课间操队列前讲话:“做操就要像个做操的样子,以后不准穿外套、戴围巾、手套。”第二天上操前,初二(三)班的同学正在脱衣准备上操,

25、班主任看到说:“你们想感冒!”学生又穿着外套上操了,校长提出了批评。第六天,校长在外开会三天后回来,发现上操时“全副武装”的学生很多,十分生气,学生为什么这样不自觉?请问上述现象违背了什么德育原则?应怎样做才对?(答案要点:上述现象违背了“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解决:一是校长发出指令时,在未取得共识时教师要服从,待取得校长同意后,班主任再行发出穿着指令,确保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二是校长发现学生不听指令时,应做调查研究,与教师共同研究学生做课间操时的穿着,以免犯主观主义,或滥发指令的错误;三是校长和教师要相互沟通,从学生实际出发确定课间操的穿着,从而达到教育影响的一致。)3、金秋,在北方

26、城市的一节观摩课上,年轻女教师与初一学生一起学习秋魂。教师播放的多媒体背景音乐是克莱德曼的秋日的私语,大屏幕上连续播放着秋天沉静的大树、高远的天空、斑斓的树叶、饱满的果实、萧瑟的秋风还有米勒的拾穗者。教师将这节课处理为朗读课,教师读“秋实”。她很干净、单纯并带有稚气的声音,在处理“世界上有不经过风吹雨打而成熟的果实吗?世界上有不经过光射日晒而成熟的果实吗”时显得力不从心,如同一个小孩子学说大人话。再分角色朗读“秋风”与“秋味”,“谷子”是一个平静的男声:秋是黄色的,我就是叫秋风吹的;“棉花”是一个温柔的女生:秋是白色的,不然,我哪里会有这银妆素裹呢?接着全班男声朗读“秋风”,男孩子克制着速度,

27、清亮的童声与沙哑的声音混成一种杂乱的单纯然后,全班女生朗读“秋叶”,女孩子舒展的声音、娴静羞涩的声音、心不在焉的声音混杂在一起,称颂着秋叶。课堂中还有其他声音,沉稳的“秋土”,宽厚的“秋景” 请结合课程改革的目标分析以上的教学片段。(答案要点: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要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分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上述的课堂实录,初看起来,也许会惊叹于它的完美和精妙。然而,这节课又是如此引人深思。窗外是现实的秋天,四周充溢着秋天的阳光与气息。可是,

28、课堂中的男孩子、女孩子、教师只是用自己的声音努力揣摩着课文中的各种声音。)4、我是差生行列中的一员,经受着同其他差生一样的遭遇。然而我并不想当差生,我也曾努力过,刻苦过,但最后却被一盆盆冷水浇得心灰意冷。就拿一次英语考试来说吧。我学英语觉得比上青天还难,每次考试不是个位数就是十几分,一次教师骂我是蠢猪,我一生气决心下次一定要考好。于是,我起早摸黑,加倍努力,牺牲了多少休息时间也记不清了。好在功夫不负苦心人,期末考试时,真拿了英语第一名。当时我心里的高兴劲就别提了,心想这次老师一定会表扬我了吧!可是出乎意料,老师一进教室就当着全班同学的面问我:你这次考这么好,不是抄来的吧?听了这话,我一下子从头

29、凉到脚,心里感到一阵刺痛,那种心情是比死还难受一百倍。难道我们差生就一辈子翻不了身吗?(答案要点:课程改革目标之一是要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和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这则学生日记反映出,这位英语教师对学生进行学习评价主要是对学生进行甄别,通过评价给学生贴上各式各样的“标签”-“差生”、“蠢猪”。评价不但没有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反而把学生的一腔学习热情浇灭了。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5、上海特级教师于漪同志,在讲藤野先生里的“油光可鉴”的“鉴”字时,作了深浅不同的两

30、种讲解。既讲了“鉴”字是镜子,在这里作动词用,使所有的学生都能理解;又引申到“半亩方塘一鉴开”,“后车之鉴”的应用和解释,使学习程度高的学生也及时得到满足。课后,于漪老师对基础差的学生,又象医生切脉问诊一样,细心了解,积极引导;对基础好的学生,她就帮助他们组织好兴趣小组,出版了文学园地,举办了文学讲座。正因为于漪老师作了上述努力,所以她教的班级学生的语言水平都得到了普遍的提高。请用教学原则理论分析。(答案要点:这个案例说明教学中要坚持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6、.有两位老师同教“机器”这一概念。甲老师在甲班说“电动机、拖拉机、织布机”都是机器。乙老师在乙班说“机器有三个要素,一是人为的构件组合体

31、,二是构件之间具有确定的相对运动,三是能代替人作功或转换能力”。课后提问检查:钟表是不是机器?甲班学生说:“不知道,老师没有讲”;乙班学生说:“钟表不是机器,它不会作功”。请用教学原则理论分析。(答案要点:这个案例说明教学中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7、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经这样说过:“我从十七岁起就当教师,我曾长时间想过:最好先把一个学生管理好、教育好,然后再教育第二个、第三个、第十个,当所有的学生都教育好了的时候,就会有一个良好的集体。可是,后来我得到一个结论,有时不应该跟个别学生谈话,而要向大家公开讲话,要采取这样的方式使每个学生不得不参加共同的活动。这样一来,我们就教育了集体,团结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