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1 ,大小:45.56KB ,
资源ID:16137241      下载积分:1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16137241.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刘家沟金矿区地质勘查工作总结 年度地质工作总结.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刘家沟金矿区地质勘查工作总结 年度地质工作总结.docx

1、刘家沟金矿区地质勘查工作总结 年度地质工作总结刘家沟金矿区地质勘查工作总结一、项目概述(一)工作目的和任务根据公司对我项目组的要求,对汉阴县刘家沟矿区田家湾矿段金矿进行地质详查工作。主要任务是在充分收集前人资料的基础上,通过野外地质路线观察、采样化验,地表工程,深部工程验证手段,基本查明矿区内的地层、岩浆岩、构造分布、形态、产状及其与矿化蚀变的关系。控制矿体、矿化体的形态、产状、规模及品位变化情况,目的是发现有价值的矿化体或矿体,为下一步办理采矿权提供依据。(二)工作区位置、交通及自然地理概况1、位置、交通汉阴县刘家沟矿区田家湾矿段矿处于南秦岭山脉南段,行政区划汉阴县管辖,矿区中心坐标为,东经

2、:744622,北纬:391430。矿区位于汉阴县180方向19千米(直距)处,公路运距104千米。其中10千米为沥青路面, 9千米为简易公路。汽车可直达矿区中心,交通十分便利。2、工作区自然地理矿区位处南秦岭山脉南部,为中、低山区,山势平缓,地形切割不强烈。山区海拔高600900米,相对高差250300米。坡度在3045。平缓的山地多开垦为农耕地。水系属月河水系青泥河自北向南汇入月河。冬季无冰封现象,干旱从未断流。区内为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冬季寒冷,夏季炎热,山洪时有发生。年平均气温1315,年平均降雨量800-900mm。降水多集中在七-九月份,年蒸发量1300-1400mm,

3、植被茂密。 二、矿业权设置勘查许可证号:T61120081202022154探矿权人:矿业公司矿权范围拐点坐标:东经 北纬1、1080000, 325845 2、1083400, 33115 3、1080000, 33115 4、1083400, 325845勘查区面积:18.89平方公里探矿区北部与汉阴黄龙金矿采矿权相邻;西部与中川国际的汉阴县酒店地区金矿普查相接;东部与地质一队的坝王沟金矿普查相接;东南部与圣德的汉阴县吴家湾金矿详查相接;正南部无矿权设置。三、项目情况及取得成果:1项目组人员组成、完成实物工作量项目组技术负责1人、技术员1人、工程管理1人.9月12月份完成实物工作量:标准化

4、学样 :281件采重砂样 : 437件 加工淘洗重砂样 : 437件 布设钻孔 : 8 实测勘探线剖面:1.6公里 探槽: 300方 路线地质:2.3KM 平井场: 7 修路: 800米、 路线地质调查:3公里2 取得成果1、大致查明该区地层、构造、蚀变、矿化特征,大致查明地表矿(化)体的分布、规模、产态及质量变化情况,大致查明矿化体的产态及延(深)伸变化情况。对矿石矿物成分、组构、有益有害组分进行分析研究,大致查明矿区矿石类型和矿石质量特征。2、初步圈定金矿带3条、矿体11条;矿化点2条。完成刘家沟金矿详查工作设计。并对资源量进行了估算。资源量估算结果: 333+33矿石量810万吨,金属量

5、12507公斤,矿床平均品位1.54克/吨。三、以往地质工作工作区自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先后有多家地勘单位从事过地质勘查工作。其中:1958年开始,西北地质局秦岭区测队进行了1/20万区域地质调查,圈出了迎风街铁佛寺金重砂异常,并发现了金斗坡、骆驼项两个岩金矿化点。19681972年,省地质局第七地质队在甸子沟五台山一带开展铀矿普查,发现并评价了甸子沟、罗家沟等四个铀矿化点。19761990年,省地质局第七地质队及西北冶金地质勘查公司716队先后在工作区及外围部分地区开展了以金为主的矿产普查,发现了硝磺洞、金沟两个(即黄龙金矿)金矿床。19891990年,核工业西北地勘局二一四大队进行了1/

6、10万水系沉积物地球化学测量及水化学综合区调,圈定了梅子垭铁佛寺级金找矿远景区。19881992年,省地质局第七地质队对迎风街铁佛寺地区进行了1/5万地质测量,获得了较为丰富的地质资料。四 区域地质概况1 区域地质背景工作区位于南秦岭印支褶皱带白水江白河褶皱束东段的牛山穹隆构造北翼,西邻杨子地台汉南凸起。基底为中元古界酸基性火山岩建造,上覆地层主要为寒武系、志留系、泥盆系一套深海浅海及潮坪相的硅质岩、细碎屑岩及碳酸盐岩建造;月河断裂、牛山复背斜及其北翼的一系列倒转背向斜及脆韧性剪切带构成了区内构造的基本格架,构造线呈近东西向展布(图2-1)。图2-1 汉阴县刘家沟地区区域地质略图区内地层普遍遭

7、受了不同程度的变形变质作用,褶皱强烈,片理发育。岩浆活动频繁,不同时期酸基性岩脉、岩株广泛分布。2 区域地球化学特征1:20万化探扫面、1:10万水系沉积物地球化学测量及铀水化学综合区调、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重砂测量资料显示,在安康市北部下志留统梅子垭组黑色岩系地层中圈定了梅子垭铁佛寺级金找矿远景区和迎丰街铁佛寺金重砂异常带。饶峰前进成矿带东西长90km,南北宽510km,区域上延伸规模大,出露范围广。带内分布有十余个金异常,圈出单元素异常1000余个,归并为56个综合异常,划分了9个找矿预测区。已发现和探明的矿床、矿点有羊坪湾金矿、黄龙金矿、鹿鸣金矿、八庙金矿和响子寨、青山寨、汤家沟、双

8、庙子、荒山沟、金斗坡、沙沟、流芳等矿点。含矿岩性为一套变质细碎屑岩,主要为炭质绢云石英片岩、黑云母变斑晶炭质绢云石英片岩夹薄层变砂岩的互层。岩石片理化强烈,揉皱发育,以韧性剪切带为主的断裂构造对区内金矿化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区内花岗岩脉、云煌岩脉、石英脉多沿构造侵入,为区内金元素的活化、迁移、富集提供了有利的热源。由此可见,区内化探异常是寻找原生金矿的重要依据。3 区域矿产区内金属矿产有:金、铁、铜、钒、金红石及锰等,最有价值的矿产主要是:金。区域上广泛分布的下志留统梅子垭组含金层位中已发现的矿床、矿点、矿化点数十处(如黄龙、鹿鸣、八庙沟、沙沟等),形成长达90km 的金成矿带,区域内已发现有

9、硝磺洞、金沟、长沟、柳坑、金斗坡、范家沟、铁佛等金矿床、矿点。五 矿区地质5.1 地层根据1/10万“安康北部金矿成矿远景区地质矿产图”编图资料,区内出露的地层为下古生界志留系下统大贵坪组和梅子垭组。矿区内梅子垭组分布广泛,是矿区的主要赋矿地层;大贵坪组主要出露于矿区西南部棚厂沟-白基沟下游一带,该套地层中金矿化较差。矿区地层自上而下:5.1.1 志留系下统大贵坪组(S1d)出露于圣母庙-庙沟口断裂(F7)南西侧棚厂沟-白基沟下游一带。岩性主要为灰色绢云石英片岩和二云石英片岩,局部含炭,黑云母変斑晶普遍可见。以白色石英条纹发育为特征,片理发育,岩性较为单一。出露不全,厚度不详。北侧与梅子垭组呈

10、断层接触。5.1.2 志留系下统梅子垭组(S1m)梅子垭组可划分三个岩性段:(1)梅子垭组第三岩性段(S1m3)出露于大湾沟脑与堰沟脑、白基沟脑分水岭一带。由灰色二云石英片岩、石英二云片岩组成,主要矿物为石英、白云母(绢云母)、黑云母,部分地段黑云母変斑晶较多。片理极发育,岩性较单一。以矿物粒度细小、结构均一为特征。出露宽度100米左右,厚度不详。与下部地层呈整合接触。(2)梅子垭组第二岩性段(S1m2)主要分布于观音河下茅庄、太神庙及青泥河油头湾、灯盏窝及康家沟、张家湾等地。为浅色片岩砂岩段。主要由灰色(风化后浅灰黄色)条带(纹)状二云石英片岩、黑云变斑晶二云石英片岩组成,偶夹深灰色变砂岩及

11、钙质粉砂岩。主要组成矿物为石英、白云母(绢云母)、黑云母,黑云母変斑晶较普遍,常含石榴子石。片理发育,面理置换强烈。厚度不详,与下覆地层呈渐变过渡接触。该岩性段是田家湾矿段的主要赋矿层位。(3)梅子垭组第一岩性段(S1m1)主要沿青泥河沿岸及小篆沟、豹家扒沟脑、康家沟脑、大湾沟等地分布,另外,观音河水井湾、棚厂沟等有零星出露。为深色变砂岩夹片岩段。是矿区出露地层的最底层位。以深灰、灰黑色变石英砂岩、黑云石英变砂岩、粉砂质板岩及二云石英片岩组成。变砂岩中条带状构造发育。主要由石英组成,黑云母変斑晶和绢云母少量。板岩和片岩中同样以石英为主,但白云母(绢云母)、黑云母等片状矿物含量显著有所增加。未见

12、底,厚度不详。该岩性段是康家沟矿段的主要赋矿层位。5.2 构造区内构造活动强烈,断裂和褶皱都很发育,构造形迹多样。脆-韧性断裂并存且相互转换;褶皱形态多样且复杂,褶皱层是区内构造的一大特色;构造叠加复活、剪切-变形以及面理置换等现象普遍。在地质历史时期,曾经历过多次(三次以上)的构造事件,矿区的构造现象是独具特色的,也是错综复杂的,是本成矿带中构造变形最强的地段之一,也是构造研究的有利地段。5.2.1 断裂构造区内的断裂构造均呈NWW向展布,具有密集分布、平行排列的特点,脆-韧性并存且相互转换,其性质均为挤压-剪切。(1)F1:分布于矿区北部王家院子(黄龙金矿驻地)至碾子坪,长约2.5公里,向

13、北西延出矿区以外,向南东过青泥河逐渐消失。该断层挤压破碎带宽约1米左右,带内由挤压碎裂岩组成,具逆滑断层性质。滑动破裂面清晰,倾向NE,倾角40-50。上、下盘围岩中均有牵引小褶皱。(2)F2:分布于F1断层南侧约200米,西自小篆沟PD788平硐口至徐家湾以东,长大于3.5公里,向北西逐渐消失,向东延伸到本矿区以外长沟金矿区。挤压破碎带宽0.5-1.5米,带内由挤压揉皱碎裂岩组成,炭化现象明显。断面具波状起伏特点,倾向NE,倾角各段不同,变化范围在30-70之间。近断层围岩中可见牵引小褶皱。大致平行F1分布,性质相同,属于逆滑性质断层。(3)RF3:位于小篆沟沟口地母庙-火神庙-康家沟脑,长

14、大于4公里,向西在小篆沟以西消失,向东延伸至长沟矿区。为一条脆-韧性复合型断裂。青泥河以东以脆性挤压破碎带形式出现,带内由挤压破碎岩石组成,小的挤压破裂面在带内成组(3条以上)平行分布。挤压破碎带在走向上宽度变化大,康家沟脑最宽50米,洪家湾最窄处10米左右。青泥河以西以韧性剪切带形式出现,带宽10米左右,带内由糜棱岩或初糜棱岩组成,细粒化明显,具流状构造。倾向NE,倾角60-80。(4)F4:分布于堰沟脑北侧分水岭上,可见长约1.4公里,北西延伸出矿区以外,南东在分水岭大梁附近消失。从平面位置看,与RF3呈斜列式分布。断层挤压破碎带宽1米左右,带内由揉皱明显的碎裂岩组成,疏松多孔,炭化程度普

15、遍较高。主断面见于碎裂岩上部,具有波状弯曲特点。倾向NE20-30,倾角45左右。性质属逆滑断层。(5)RF5:分布于车家湾至康家沟南坡,长2.7公里左右,向东西两端均很快消失。韧性挤压剪切带宽5-10米,主要由初糜棱岩或糜棱岩化岩石组成,细粒化程度弱。倾向NE,倾角60左右。(6)RF5:分布于灯盏窝至张家湾,长度大于2.5公里,向北西消失,向南东延出矿区。韧性挤压剪切带宽5-10米,主要由初糜棱岩或糜棱岩化岩石组成,细粒化程度弱。倾向NE,倾角50-70左右。(7)F7:分布于测区西南部圣母庙-庙沟口,可见长大于4公里,两端均延伸至图外。为一条区域性大断裂,由几条平行分布的断裂合并组成,断

16、层破碎带宽度可达100米以上。主断面是最南侧的一条,对地层分割作用显然易见。从断裂带宽度及几条断裂组合关系可以看出,北东盘(上盘)为主动盘,且具多期活动特征。断层挤压破碎带明显,地貌标志清楚,破碎带内岩石炭化强,且有大小不等的石英脉穿插。牵引褶曲主要见于上盘围岩中。总体倾向NE20-30,倾角40-50。属逆滑断层。5.2.2 褶皱构造矿区主要褶皱可分为早期褶皱和晚期褶皱层,两者的规模都比较大。前者属区域褶皱构造的一部分,是本区褶皱构造格架的基础,后者对前者起到了破坏和改造的作用。此外,区内还可见到更晚一期NE向宽缓小褶皱。(1)早期褶皱由于受晚期构造破坏和改造,早期褶皱的面貌变得比较模糊,区

17、内大致可划分出两个背斜和两个向斜。分述如下:小篆沟-碾子坪背斜总体轴向为NE向,青泥河一带因褶叠层影响形态变化很大,属不完整的褶皱类型。背斜核部由梅子垭组第一岩性段组成,北翼地层矿区内未涉及到。寨湾-义新寨向斜向斜核部由梅子垭组第三岩性段组成,向两翼依次排列下覆地层。轴向为不规则近SN向,两端跷起,为一较为开阔的向斜。水井湾-堰沟之刘家沟口背斜为一残破不完整的背斜,梅子垭组组成背斜核部,但只在水井湾、棚厂沟和刘家沟口局部出露,亦属于半隐蔽背斜。轴向为NW。为向NE倾的倒转背斜。余家院子-张家湾向斜轴向为NW向,梅子垭组第二岩性段为向斜核部地层,四周为梅子垭组第一岩性段。后期褶叠层、韧性剪切带对

18、其破坏性较大,向斜内部的次级褶皱也很发育。以上背、向斜均见于志留系梅子垭组地层中,也属区域褶皱的组成部分。本区地层多倾向NE(与片理继承与改造有关),背、向斜多数属向NE倒转的,背斜南翼和向斜北翼的产状属倒转产状。(2)晚期褶叠层区内的褶叠层在青泥河及其两侧最为发育。主要见于梅子垭组地层内,属不协调顺层掩卧褶皱带型。主要特征如下:从山系尺度、露头尺度到更小尺度上看,褶皱类型和褶皱形态多种多样,千变万化,显示极不协调性。主要发育掩卧褶皱、拖褶皱、花边褶皱、尖棱褶皱、鞘褶皱等。由于区内的变砂岩与片岩存在物理力学性质不同,能干性差异显著。常可见到软岩层被卷入到硬岩层之中,形成似“葫芦状”包裹层。如大

19、坪一带就是这样。硬岩层则称“楔状”不规则的插入到软岩层之中。褶叠层内局部保留原生层理构造,但它仅反映了褶叠层的局部构造,已失去作为填图要素的意义,绝大多数层理均被新生透入性面理所取代。地层划分只能按照大套层序进行。5.2.3 面理矿区各种面理构造非常发育。这是因为原岩属泥砂质的正常沉积岩,其各项异性明显,对构造活动的灵敏性高,所以原生层理、片理、劈理都很发育。(1)层理区内的层理保留不是很多,主要在条带状变砂岩中见到。由于多数层理基本被新生面理所取代,加之褶叠层的影响,其地层意义不大。(2)片理和劈理区内片理主要为一组NW向区域性片理,倾向NE,倾角一般大于60。劈理在褶皱强烈地段出现,多置换

20、层理和片理。NW向片理是本区最为发育的面理构造,它置换层理的现象最为普遍,在某种情况下,也对金矿化起到一定的控制作用。各种面理相互交织在一起,又相互置换,为野外地质填图带来不少麻烦。5.2.4 构造期次本区属南秦岭印支褶皱带,印支旋回构造活动十分强烈,最少经历过三次以上活动。燕山期构造活动微弱。按时间先后大致分为以下四期。(1)印支早期:主要表现在志留系地层的整体褶皱,F7断裂成型。(2)印支中期:以区内和区域上产生的NWW向片理带为代表,来自秦岭山系向南推挤的力量,形成密集分布的脆-韧性挤压剪切带。挤压与剪切两种合力产生区内的褶叠层。F7断层复活。(3)印支晚期:为近EW(或NWW)向强挤压

21、剪切带,与前两期相比其强度及规模均较小,表现以小规模断裂(挤压-剪切)带出现。本期构造可能与金矿富集有密切关系。(4)燕山期:以NE向宽缓开阔的小褶皱为代表。5.3 脉岩区内脉岩不发育。仅在篆沟口南侧青泥河公路边见一条宽0.8米、长大于20米花岗岩脉,顺片理贯入。岩脉中有晶形完好的黄铁矿星散分布。石英脉在区内分布较多,规模都比较小。有两组不同方向的石英脉,一组为NW-NWW向,与区内片理方向一致,一般宽约在0.5米以下,最宽3米以上,长数米-几十米不等,白色-烟灰色,块状-糖粒状构造。受后期构造影响,变形明显,局部见到石香肠化。局部地段石英脉中及侧旁围岩中有黄铁矿、磁黄铁矿化。据了解,个别石英

22、脉中伴生明金颗粒。另一组为NE向,稀疏可见,规模相对更小一些,为白色块状石英脉。5.4 变质岩区内变质岩有两种类型,一是区域变质岩,属绿片岩相浅变质岩,主要变质矿物有绢云母、黑云母、石榴子石等。二是热变质产生的石英重结晶和压熔作用,集中分布在构造活动强烈地段,如挤压-剪切带及强片理化带,与热液蚀变及矿化现象密切联系在一起。5.5 围岩蚀变本区内围岩蚀变主要有硅化、黄铁矿化、磁黄铁矿化、绢云母化,其次有黑云母化、绿泥石化、碳酸盐化等。其中与金矿化关系密切的为硅化、黄铁矿化(褐铁矿化)、磁黄铁矿化和黑云母化。1、硅化:早期呈隐晶变质交代原岩,与矿化关系不密切;中期硅化形成脉状、眼球状、团块状、串珠

23、状沿片理或节理裂隙注入,长数公分至2-3米,由乳白色(偶见烟灰色)石英构成。硫化物少,大部分不含金。少数脉壁可见明金。晚期硅化呈微脉网脉状沿劈理(片理)及裂隙充填交代,矿化地段广泛分布,与矿化关系密切。2、黄铁矿化:黄铁矿化常见三种形态:其一为黄铁矿呈星点状或集合体状嵌布于石英脉边部或围岩中。含金性好;其二呈立方体嵌布于围岩之中,含金性差;其三呈细脉状(发丝状)、薄膜状赋存于岩石裂隙或矿物粒间及岩石片理上,含金性差。3、绢云母化:常发育晚期硅化石英微脉、网脉的边缘,与矿化关系密切。4、黑云母化:分两种。一是区域变质形成的黑云母,晶形长轴平行片理面与基质呈过渡关系,界线不清与矿化无关。二是热液蚀

24、变黑云母,晶形完整。晶体与片理斜交或垂直,与基质界线清晰,常与黄铁矿(褐铁矿)、石英脉伴生,近脉者晶体粗大与金矿化伴生。与金矿化关系密切。六 矿体地质特征6.1 矿(化)体地质特征(一)田家湾矿段:圈定3条矿体,北矿体为K1、中矿体为K2、南矿体K3矿体。-1矿体:展布与19线-36线间,矿体长650米左右。地表分别由TC16-2N、TC16、TC18、TC20-1、TC20、TC3-1、TC24、TC26、BT8-1、TC12、TC16-1、TC30-4、TC32-1 TC34s、TC36、TC38W、TC38E,17条探槽控制,工程间距40-80米,控矿标高750-950米。矿体厚度0.9

25、-6.19米,平均厚度3.5米,品位0.596.13克/吨 , 平均品位1.79克/吨。品位变化系数大,属不均匀。-2矿体:-3矿体:由TC10、TC12、TC14、TC16-3、TC16-2S、TC16-1、TC18、TC20-1、TC22-1 、TC24、TC4-1、TC26-3、TC26-4、TC28-2、TC16、TC30-1、TC32-2、TC34、TC36、TC38W、TC38E、TC42,22条探槽控制,工程间距30-60米,控矿标高750-970米。矿体厚度1.9-4.4米,平均厚度3.07米,品位0.555.13克/吨 , 平均品位1.97克/吨。(二)康家湾矿段:-3、4、

26、5、6矿体:展布与304线-348线间,矿体长480米左右,地表分别由TC308、TC214、TC210、TC208、TC326、TC206、TC204、TC202、TC201、TC205、共10条探槽控制,工程间距3060米,控矿标高680-740米。产状256015-50,平均产状4050。矿体厚度0.97-4.96米,平均厚度1.93米,品位0.53.17克/吨 , 平均品位2.07克/吨。-1、2矿化体:展布与128线-312线间,矿体长1880米左右地表分别由TC104、TC96、TC92、TC86、TC80、TC76、TC70、TC64、TC58、TC250、 TC246、TC24

27、2、TC236、TC34-1、TC26-1、TC22-1 TC18,共17条探槽控制,工程间距40160米,控矿标高530米760米。矿体厚度0.95-6.97米,平均厚度3.07米,估算品位0.662.07克/吨 , 平均品位1.31克/吨。-7矿体:展布与328线-394线间,矿体长650米左右,地表分别由TC4、TC1、TC5、TC9、TC13、TC17、TC21、TC25、TC27、TC29、 TC31,共11条探槽控制,工程间距50100米,控矿标高640米810米。矿体厚度0.85-4.9米,平均厚度2.2米,估算品位0.662.07克/吨 , 平均品位1.33克/吨。6.2 矿石

28、特征6.2.1 矿石类型矿床类型为沉积改造型,矿石工业类型为少硫化物低品位易选冶矿石。6.2.2 矿石物质组成1、矿石矿物主要金属矿物为自然金、黄铁矿、磁黄铁矿、褐铁矿(在氧化带中),还有少量的黄铜矿、毒砂、闪锌矿、钛铁矿、磁铁矿。贵金属矿物主要为自然金,银金矿次之,可见磷灰石、电气石等副矿物。黄铁矿矿石中普遍分布。有三种类型,第一种为沿岩石片理呈微细粒浸染状、微细脉浸染状、细条带状分布。这种黄铁矿形成于沉积成岩期。第二种是呈半自形粒状形成细脉、网脉分布于岩石片理、裂隙、裂纹或劈理面上。这种黄铁矿形成于韧脆性变形期。第三种黄铁矿呈自形半自形中粒粗粒分布于碎裂石英脉的裂隙中。这种黄铁矿形成于热液

29、活化期。磁黄铁矿磁黄铁矿与金矿关系密切,是矿石的主要金属矿物之一,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呈他形粒状或集合体呈浸染状、细脉浸染状、小扁豆体状沿矿石片理分布,长轴方向与片理方向一致,是区域变质的产物。另一种是与黄铁矿一起分布于早期碎裂石英脉中,尤其是石英脉边部较富集。黄铜矿矿石中较少分布,亦有三种不同产出形式。第一种是与磁黄铁矿、黄铁矿一起呈浸染状分布于岩石中;第二种是与黄铁矿一起呈细脉状、网脉状分布于岩石裂隙中;第三种是与黄铁矿、磁黄铁矿一起分布于早、中期石英脉中。2、脉石矿物主要为石英、绢云母、黑云母,其次为石榴子石、炭质、斜长石,还有微量的绿泥石、碳酸盐矿物(方解石)、石墨、黝帘石等。石英是组成

30、矿石的主要脉石矿物,有3种产态。第一种为片岩、变粉砂岩、粉砂质板岩型矿石中的碎屑石英,粒度一般为0.05-0.5mm,呈他形一半自形粒状,普遍发生重结晶,具压扁拉长特征,长轴一般与片理方向一致,其中均包裹有碳质尘点。第二种为呈面状或微细石英团块(脉)分布的硅化石英,粒度一般为0.01-0.1mm,微晶镶嵌成微细石英脉和微小团块(显微镜下才可见),少数呈微晶等粒状浸染(与碎屑重结晶石英难区别)。第三种为热液石英脉、碳酸盐石英脉、粗大石英团块中的石英,其粒度较粗,一般为0.1-1.5mm,呈他形粒状。早期石英脉(多含金属硫化物,成矿前或成矿期形成)中的石英发生碎粒化,变形纹和微裂隙较发育,具波状消

31、光特征,发生了韧性、韧脆性变形。中晚期石英脉(不含金属硫化物,成矿后形成)中的石英无以上特征。石英脉、碳酸盐石英脉一般长10-30余米,宽2-20cm,石英团块大小一般直径5-30cm,均无根,是原沉积硅质在地下水热液活化下蚀变的产物,因此上述石英为硅化石英。石英与金矿形成关系密切,金矿物可呈单体和集合体分布于石英粒间和颗粒中,早期含矿石英脉的边缘及其与围岩接触面处往往有金的富集。黑云母矿石中普遍有黑云母,一种是呈基质分布的较细粒黑云母,粒度约0.050.1-1.01.5mm,沿长轴方向定向分布,显示明显的片理构造。另一种是呈变斑晶分布的较粗粒黑云母,粒度约为0.81.0-1.21.5mm,无定向排列,常沿剪切叶理形成,属后期热变质阶段的产物。矿石中的黑云母与围岩中的黑云母无明显差异,与金的关系不明显。绢云母在矿石中呈细小鳞片定向分布,形成矿石明显的片理构造。沿解理面有炭质分布,可见碳质和绢云母一起与石英形成层纹构造。矿石中绢云母无明显富集,表明主要是区域变质形成,无热液蚀变产物,与金矿关系不明显。炭质在含矿层,尤其是矿石中其含量明显增高,主要呈细分散状尘点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