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46 ,大小:49.87KB ,
资源ID:16196065      下载积分:1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16196065.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温州市瓯海区分区规划.docx)为本站会员(b****7)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州市瓯海区分区规划.docx

1、温州市瓯海区分区规划第一章 前 言1.1 瓯海区分区规划编制背景1.1.1. 温州市发展概况1)自然资源相对贫乏,历史上经济不甚发达。2) 改革开放后温州人锐意进取,创造了著名的“温州模式”, 经济持续实现跳跃式增长。3) 经济的飞速发展推动了城市建设的进步,市区面积不断扩大,城市人口不断增加。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正在编制中。4) 为满足经济高速发展的需要,为温州的产业升级提供物质条件和发展空间,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二次创业”向产业结构优化、资源配置优化方向发展,温州进行了一系列大的举措,包括瓯海区的建设、区划调整等。1.1.2 宏观经济背景1)进入WTO后,传统“温州经济”模式面临的机遇

2、和挑战。2) 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问题3) 农村城市化道路和人居环境问题4) 城市化必要性、进程1.1.3 编制分区规划的背景1)区划调整后瓯海区面临着新的区位和发展条件2)瓯海区空间发展战略研究结论:强化中心、扩展两翼产业结构布局:相对集中,促成升级开发建设模式:绿色生态、有分散的集中、人居环境良好3) 瓯海区经济发展迅速、生产活跃;城镇蔓延,问题很多;土地资源缺乏,城镇规模偏小,重复建设严重,形不成地区中心等。1.2 瓯海区分区规划编制依据瓯海区分区规划以下列法律法规和基础资料为依据编制: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2)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及其实施细则,建设部1991年3)温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纲要

3、(20002020),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2000.124)温州市域城镇体系规划(19992020),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2001.075)温州市瓯海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温州市瓯海区人民政府,2001.026)浙江省温州市瓯海区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快速汇总简要本,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2001.057)温州市统计年鉴(2000),温州市统计局8)瓯海区统计年鉴(2001), 温州市瓯海区统计局编 9)瑞安市统计年鉴(2000),瑞安市统计局10) 瓯海区梧埏片各乡镇(无仙岩镇、丽岙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19972010)1.3 规划范围规划范围主要包括梧埏片原有的

4、梧埏镇、南白象镇、茶山镇、三垟乡和新并入的仙岩镇、丽岙镇的区划界限,总计3各居委会和90行政村,此外还包括鹿城区的牛桥底村、龙湾区的大岙村等,总面积约160km2,其中平原总面积(包括水域面积)约80.1km2。第二章 规划区基本概况2.1 自然条件瓯海区北靠鹿城区,东接龙湾区,南邻瑞安市,西接丽水地区青田县,区域总面积614km2。瓯海区地势西高东低,南亢北卑。西部是丘陵山地,平均海拔600-800m,其中与瑞安、青田交界的荸荠嶂,海拔1051.1m,为辖境最高峰;中部有岷岗山、瞿溪山和吹台山,东部有大罗山;群山环抱之中是水网平原。梧埏片位于瓯海区的东部,地处吹台山、大罗山之间,地势东西高、

5、中间低,山体植被良好。是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中主城区向南扩展的重要地区之一。片区内河网密布, 开凿于宋代的温瑞塘河是梧埏片水系的总纲,她南起瑞安、北止温州,纵贯整个规划区,是温州市历史上的经济动脉和文脉。三垟湿地水网纵横,共由160多个小到构成,水光山色、别有洞天。2.1.1 气候瓯海区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气候温和,温暖湿润,雨量充沛。风象:常年主导风向夏季为东南偏东风,冬季为西北风,详见风玫瑰图。年平均风速1.9 m/s。最大风速30 m/s。气温:平原地区年平均气温17.9,年平均无霜期267天, 1月平均气温7.6,7月平均气温27.9。 降水:年平均降水1610.5 mm,最大值24

6、01.9 mm,最小值113.5mm,最大日降水量355.9 mm。春夏间多梅雨,夏天常有伏旱,夏秋间常有台风暴雨。2.1.2 工程地质梧埏片平原水网地带土壤类型为水稻土土类,是瓯海区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主要生产基地之一,周边山地土壤类型为红壤土类,主要土属有红壤和红粘土I层,是在温热气候条件下经受深度风化和淋溶的富铁铝化土壤,土层深厚,土体红色,微团聚体发育,疏松通透性好,质地以轻粘土为主,PH值在5.7左右,适于种植松、杉、果树及经济特产林。2.1.3水文地质梧埏片主要河流为温瑞塘河,她纵贯整个规划区,是温州市的文脉和历史的象征。由三垟乡大部、梧埏镇和南白象镇各一部构成的三垟湿地保护区,境

7、内河流纵横如蛛网,160多个“小岛屿”散布其间,是典型的江南平原水乡,素有“百岛之乡、浙南威尼斯”美誉。梧埏片河网密布,其自身的分洪能力很强,加之周边山体绿化较好,因此历史上从未发生过大的洪涝灾害。2.1.4地震 根据地震历史资料和国家建委颁布的有关文件,瓯海区基本地震烈度为6度,历史上从未发生过大的地震。2.1.5经济资源梧埏片含梧埏镇、南白象镇、三垟乡、茶山镇、丽岙镇、仙岩镇五镇一乡,计居委会3个,行政村90个。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至2000年11月1日标准时间,五镇一乡共有常住人口27.4万人,其中梧埏镇12.23万人(规划区外的上陡门、渔鳞浃等四村1.99万人),

8、南白象镇2.70万人,三垟乡2.23万人(规划区外的黄屿村、李家岸村约1万人),茶山镇2.89万人,丽岙镇3.01万人,仙岩镇4.34万人。区划调整后,常住人口24.4万人,其中户籍人口约14.5万人。 梧埏片现行经济以工业为主,产业比重为:一产4.97%、二产72.68%、三产22.35%。至1999年底(丽岙镇与仙岩镇无2000年资料),生产总值70.3亿元,其中工业产值59.2亿元。梧埏镇工业以服装、鞋业、眼镜、烟具、低压电器、钮扣等为主,南白象镇工业以制鞋、灯具等为主,三垟乡工业以无纺布、标准件等为主,茶山镇工业以制鞋等为主,丽岙镇工业以汽配、摩把等为主,仙岩镇工业以建筑铺装材料等为主

9、。其中梧埏镇在温州市三十强镇中名列第三,梧埏镇内的瓯海经济技术开发区是浙江省级开发区,2001年工业总产值约38亿元。梧埏片农业比较发达,是瓯海区主要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基地。丽岙镇的花卉、三垟乡的瓯柑、茶山镇的杨梅都久负盛名。同时,丽岙镇还是温州市高教园区后勤保障基地。2.2 区位环境 梧埏片南接瑞安市,西邻瓯海区三溪片,北靠鹿城区,距温州市新市中心仅1.5km,温州市火车站紧靠规划区北侧,东连龙湾区永强片,总面积约160平方公里。梧埏片交通区位良好,瓯海大道横穿东西、南塘大道纵贯南北,甬台温高速公路、金丽温汽车专用道汇聚于此,形成浙南最大的交通枢纽。处于温州市今后发展的104国道沿海高速路的

10、主轴上。 浙江省城镇体系规划给温州市定性为:浙江省三大中心城市之一,浙南地区的中心城市,市区城镇人口150-180万。梧埏片现状经济状况良好,对外吸引力大,同时梧埏片作为瓯海区重要的发展区域,有着较宽裕的发展空间,因此会吸引大量外来人口的聚集,成为未来温州市重要的产业集中地区之一。2.3 用地现状及问题2.3.1现状概述规划区域现状大致可以分为两大部分:以梧埏镇为中心的温州市主城区南拓区和以仙岩、丽岙两镇为中心的综合城镇。梧埏组团靠近温州市中心区,总体上用地较为分散,生活区主要分布在温瑞塘河两侧和大罗山脚下,工业区主要分布在梧埏镇瓯海经济开发区、南白象镇的金竹工业区和慈湖工业区。仙岩、丽岙组团

11、用地主要分布在大罗山和吹台山下,形成沿交通线蔓延的乡村环人均居住用地较梧埏片要大的多。无明显大片工业区,其中仙岩镇主导工业是铺装类的建材业,空气污染大,采石对山体植被及山体本身破坏都很大。仙岩、丽岙两镇是温州市的侨乡之一,但吸引侨胞回乡投资不够。梧埏片大多数村镇居住、工业混杂,有相当一部分村里存在“居住、生产、仓储”混杂的三合一或二合一形式。2.3.2现状存在的问题1)现状用地布局分散,各村各自为政,居住、工业、仓储、商贸等用地功能混杂,整体意识淡漠,缺乏统一的规划和管理;同时造成了大量的土地浪费与重复建设和使用。2)集中建设与集中保护的矛盾。过去是自发的市场化和分散的工业化,带来严重的生态环

12、境问题。将来必须走集中型城市化道路。三垟水网地段和茶山、吹台山在构建温州生态网络中具有重要作用,由于水网对于污染的扩散作用,是需要加强环境保护的地区。其周边地区是城市化快速和集中发展区,必须处理好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的矛盾。3)丰富的地貌与现代化交通的矛盾。规划区内水网纵横、青山环绕,具备了创造“山水城市”的优良条件,同时也分割了建设用地的完整性,建设道路需要越山架桥,增加了工程的投资和技术难度,消弱了用地间便捷的联系。4)经济发达,三产相对落后的矛盾。如梧埏片的几个乡镇均以二产为主,近2500个乡镇企业规模小、分散、污染大,而商贸、科技、旅游等三产没有形成优势,作为城市发展区,其产业结构不能满

13、足发展需要。5) 能繁多、经济构成复杂:规划区位于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类型多样、空间布局复杂、土地区位特殊,既是城市增长的热点,也是规划管理控制的难点。规划区内有旧城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生态保护区、旅游区、高教园区;既有城市、又有乡镇和自然村。经济成分复杂、功能需求多样,相互协调难度大。2.4现状用地平衡表用地性质用地代码面积(ha)比例(%)梧埏片丽岙-仙岩片梧埏片丽岙-仙岩片工业用地M186.3111.0016.91.8居住用地R668.58467.9560.677.5公共设施用地C39.2415.443.62.6道路广场用地S125.8342.2311.47.0对外交通用地T46.041

14、4.214.22.4市政设施用地U11.726.271.11.0特殊用地D8.790.8绿 地G16.2346.81.57.7总 用 地1102.74603.91001002.5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对瓯海发展提出新的要求。2.5.1市域城镇体系 确定“中心聚集,南北伸展,点轴开发,分片均衡”战略。2.5.2城镇密集区城镇体系空间结构规划以市域东南沿海交通线为主发展轴;沿瓯江、飞云江、鳌江为次发展轴。形成两大“城镇密集区”。瓯海位于中心城镇密集区内,从市域范围看,地理位置优越。即位于地理中心,又在主要发展轴线上。2.5.3城市片区中心城镇密集区规划布局采用“都市地区城市片区”规划模式,每个城市片区

15、在城市规模上可以相当一个中等城市的发展规模。具体包括:鹿城片、瓯海片、龙湾片、瑞云片、乐柳片、七里片、上塘瓯北片、洞头片。其中:温州城区(鹿城区、瓯海区、龙湾区)和瑞安构成核心圈层。片区职能温州城区包括:鹿城区、瓯海区、龙湾区。功能定位:是全市的政治、商贸服务、信息、金融、文化科技中心,交通枢纽和高新技术产业中心。2.5.4发展分区(23个)其中瓯海区有:梧埏片、仙岩丽岙片、三溪片(泽雅片)2.5.5基础设施铁路:规划新建温福铁路,在三溪片瓯海大道以北建设新的客运站。轻轨:沿瓯海大道,机场西客站沿南塘大道,瑞安永嘉道路:双环+连接道西外环路:高桐路(104国道流线)内环:沿大罗山快速路(瓯海大

16、道、南塘大道各部分)连接道:瓯海大道(梧埏镇高桐路)、南塘大道(南白象镇永嘉)2.5.6主城区城市结构:六片双中心鹿城片、瓯海片、龙湾永强片、瓯北片、七里片、洞头片。现中心城为几何中心,在永强建设副中心。其它四片为再次一级中心。瓯海片:以工业开发、对外交通、科研教育为主的城区。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纲要)确立温州城区(鹿城区、龙湾区、瓯海区)的主要职能是:1)温州市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信息、科技中心,2)辐射浙南、闽北的区域中心城市,3)我国轻加工工业基地之一,4)我国大区域物流、信息流的重要集散地之一,5)港口城市,交通枢纽,6)旅游服务基地瓯海的发展和承担的职能包含在上述各项中,需要寻求本

17、身的优势强项。深刻理解更高层次的规划,结合瓯海实际情况,顺应形势,又敢于创新,才能在“温州模式”中挖掘“瓯海特色”。对新总体规划进行深化和在地域上具体协调落实;特别是功能布局和重要基础设施的落实。2.6对现有规划的分析2.6.1浙江省瓯海经济开发区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以发展高新科技业为主导,地方工业为特色,集工业、贸易于一体的经济开发区。2001年工业总产值约38亿元,出口产值1000万元以上的企业8家,科技型企业20家。截止2001年底,已开发2个多km2。开发区已经起步的东区规划总用地面积约4km2,规划人口2.6万人(含农村人口0.2万人)。鉴于该规划与新一轮总体规划路网及用地冲突较大,

18、本次规划对开发区用地及路网进行适当调整。2.6.2高教园区规划温州市高等教育园区于2000年开始建设,温州大学、温州外国语学校等院校已经陆续开始建设并投入使用。受地形影响及甬台温高速路的分隔,用地相对立,且与99版分区规划同步进行,二者相互协调一致。因此本次规划对其不做大的调整。第三章 对现状认识及分析3.1 温州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温州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化,温州人民蕴藏着的巨大创造力被释放出来,温州经济水平有了很大提高。首先,综合实力得到长足发展提高。第二,从经济效益上看,注重工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第三,从所有制结构看,非公有制经济成份占了很大比重

19、。第四,从产业结构演化趋势看,其表现特征为第一产业比重逐年下降,第二产业比重逐年上涨,第三产业相对停滞不前。第五,在城乡融合、农村城镇化方面,突破原有的行政体制和行政区域限制,形成了以中心城镇为核心,多层次结合的区域带,逐渐实现农村城镇化。第六,在对外贸易上,虽然发展较晚,但发展势头强劲。3.1.1 温州产业发展特点温州具有悠久的工商业发展传统,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产业发展特点。温州产业以集体和个体为主,企业多数以家庭为基本单位。这种所有制结构形式和经营方式形成了温州个体经营企业发展迅速、民间资本实力雄厚的特点。温州的民间资本将成为温州今后发展中不可忽视的投资来源。温州产业以中、小型企

20、业为主,机制灵活,小商品、大市场,以商促工是温州经济发展的典型特征。3.1.2 当前工业格局的缺陷温州工业当前有着结构性的缺陷。如:生产力布局分散,重复建设、资源浪费,产业层次较低;缺乏较强竞争力的专业化部门等。另外,温州家庭工业的发展出现了集工业、商业、居住为一体的建筑群,取代了建成区内的功能分区,降低了人居环境质量,同时也不利于现代化产业的形成。家庭工业必然要向技术先进、结构合理、内部密切合作、开放式、外向型方向发展。另外原有的一些产业优势正在弱化,新的优势尚未全面形成,这使温州经济面临严峻的竞争压力;其次现代工业薄弱,使温州经济结构调整、升级的任务更加艰巨;三是“低小散”问题尚未得到根本

21、解决,企业和产品的整体竞争力不高,使温州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受到了严重制约。温州快速发展还带来许多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一是工业化进程领先而工业现代化相对滞后;二是农村工业化进程领先而城市化相对滞后;三是经济发展领先而人整体素质提高相对滞后。3.1.3 瓯海区产业选择分析1. 瓯海区产业定位主要思想: 一是抓住优势产业,以提升产业层次,进一步增强规模经济优势和整体竞争力;二是寻求机遇,实现产业创新,使温州产业能够达到较强竞争能力和创新能力。 2. 瓯海区产业规划目标: 大力推进第二产业,配套发展第三产业;提升传统产业;高起点、市场化推动高新技术产业。3. 瓯海区产业选择为: 第二产业主要包括制革业,

22、制鞋业,标准件,眼镜业等。第三产业主要鼓励房地产(应大力发展高档别墅)、旅游、咨询、技术服务等行业。3.2 区域分析梧埏片位于瓯海区的东、南部,为新版城市总体规划中主城区的南拓区。梧埏片南接瑞安市,与瑞安市经济强镇塘下镇相连,可以充分利用其工业优势;西邻瓯海区三溪片;东靠龙湾区永强片,与温州空港及温州新城(永强温州市副中心)联系方便;北连鹿城区,距市中心区1.5km,与温州市火车站相接,可与市中心协同发展。梧埏片交通优势明显,瓯海大道横穿该片,南塘大道纵贯南北,国家级的大动脉沿海高速路(甬台温高速路)和金丽温汽车专用道汇聚于此,成为浙江省南部最大的交通枢纽。总体规划所确定的环大罗山的温州市内环

23、线和一横一纵两条轻轨线也为梧埏片增色不少,带来无数商机。3.3 土地资源评价梧埏片总面积为160km2。其中平原面积为79km2,占总面积的49.38%,山地面积81km2,占总面积的50.62%,水域面积约为9.3km2,占总面积的5.81%。梧埏片2000年底实有耕地面积55274亩,主要分布于丽岙镇、仙岩镇、三垟乡的平原水网地带,其土壤类型为水稻土土类,是瓯海区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的主要生产基地。3.3.1土地利用现状1)土地利用地域差异明显北部梧埏镇、南白象镇、茶山镇,为沿江平坦地区,因靠近鹿城区,已成为瓯海发展相对集中的地区;三垟乡为水网密集地带,已被划为湿地保护区;南部仙岩、丽岙等镇

24、是通往瑞安及浙南的重要通道,也是温州重要风景区之一,同时也是正在形成的产业区之一。2)土地利用方式趋向综合化、立体化、复杂化随着瓯海由传统的乡村型农业转变为外向型的城郊农业,农业用地中扩大了蔬菜、水果、花卉、水产养殖面积,实现了立体生产、良性循环;同时利用城郊的优势,发展观光型农业。在非农业用地方面,城市建设用地迅速增加。3)瓯海区土地利用率由东北向西南逐步下降土地利用率地区差异明显,全区范围内中部地区利用率较高,西部和南部地区较低。形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土地利用由东北向西南推进。由于经济发展模式和发展阶段,瓯海的城市土地利用基本上还是劳动力密集型随着城市建设用地,特别是工业用地的扩展,西部也

25、将逐步提高其土地利用率。3.3.2土地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1)耕地稳中有降,土地利用较粗放 家庭工业和乡镇工业、专业商品市场,小城镇的“三位一体”的结构决定了“粗放型工业,分散型城市”的土地利用格局。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口的递增,土地供需矛盾日益突出。2000年乡镇工业用地产出效益普遍偏低,全区最高的新桥镇仅为443万元/ha(珠江三角洲约718万元/ha)。城乡普遍存在土地空置问题。2)土地利用区域分散、无序瓯海是温州模式的典型地区,以家庭工业和乡镇工业为主体的经济发展模式使得土地利用分散而无序,同质、同步的竞争发展导致了对资源和土地的非充分利用,致使土地利用率低,资源配置浪费等无谓内耗。进

26、而给城镇空间扩展、设施建设、土地资源保护等带来了巨大的障碍。3)不当的土地使用和土地混合使用破坏了生态环境和居住环境在瓯海的各个乡镇,“三合一”模式在不少地方存在。这在一定程度上,危害了居住和生产安全。同时开山炸石、取土填地等使生态环境受到破坏,使土地生产力下降,同时破坏的居住环境。工业的无序分布,特别是对“五小”及重污染产业的控制无力造成了生存环境的不断恶化。3.4 城市发展目标根据社会经济变化趋势及瓯海区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特别是温州经济的特有模式,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抓住城市化发展机遇,改变该片区城郊布局混杂局面,提升环境品质,有效促进经济快速、健康增长。落实瓯海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

27、计划和近期建设项目。实现从均衡发展转向重点发展的新战略格局,促进该地区经济腾飞。从生态与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出发,城市规模和建筑环境容量相协调,将该区建设成为人工环境完美融于自然环境中的生态型城市。3.5 城市发展模式依据瓯海区发展战略规划确立的“有分散的集中”的模式,规划将梧埏片划分为两大部分:北侧以梧埏镇和三垟湿地为核心温州市主城南拓区,南侧以仙岩镇为核心的组合城区。第四章 城市职能与规模4.1 规划区职能温州经济发展模式的一大特点是农业人口的大量城镇化。未来温州在短期内将实现城市规模的急剧扩张,现有城市建设用地容量和基础设施能力在质与量上都无法满足,瓯海区急需整合新的城市空间、建立和规范新的

28、开发模式。梧埏片区位于温州市南侧,用地相对丰裕,其开发建设不但能促进本区的发展建设,而且是整个温州市的经济、科技、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其开发建设不能只考虑瓯海区自身的利益得失,而应站在全市的高度通盘考虑。根据瓯海区空间发展战略研究,规划将梧埏片划分为两大部分:北侧以梧埏镇、高教园区和三垟湿地为核心温州市主城南拓区(以下暂简称为北片),南侧以仙岩镇为核心的组合城区(以下暂简称为南片)。梧埏片的性质分两部分加以定位。北片城市性质定位为:温州市主城区重要功能组成部分,二三产为主的综合城区;规划应与温州城区总体规划密切衔接。南片城市性质定位是:工业与居住均衡、市政配套、三产并重的组合城区;规划注

29、重与瑞安市塘下镇总体规划相互衔接。4.2 人口规模梧埏片区是在原有城镇基础上新建改建的城市区。根据调研及五谱人口资料2000年末,梧埏片实有常住人口25.4万人,其中户籍人口16.1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约为0.7%;该片区由区域外部迁入的机械增长很高,无法根据人口现状和自然增长率来估算人口基数。因此其人口规模主要根据温州市总体规划、瓯海区空间发展战略研究、经济发展预测等技术手段间接计算、推测、校核取得。梧埏片在规划期末近期(2020年)人口规模预测为38万,其中北片28万人,南片10万人。4.3 用地规模规划期末梧埏片区总建设用地为35.9km2,其中北片总建设用地为26.1km2。南片总建设

30、用地为9.8km2。第五章 分区规划编制指导思想与原则5.1 指导思想5.1.1发展经济的思想落实瓯海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和近期建设项目,促进地区经济发展。5.1.2以人为本的思想重视城市生态环境的保护,妥善协调处理好经济建设、人民生活和环境保护三者之间的关系,坚决杜绝破坏性的建设。5.1.3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从生态与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出发,城市规模和建筑环境容量相协调,将该区建设成为人工环境完美融于自然环境中的生态型城市。5.2 规划原则5.2.1分散集中的原则区域范围内,对城镇群体结构强调适度分散、区域性开敞;对以单个城镇或多个城镇为基础形成的功能组团强调适度集中、紧凑发展,从整体上

31、达到空间集约利用的目标。5.2.2地方文化特色的原则温州历史悠久,作为温州市母亲河的温瑞塘河纵贯本区,是老城区水乡特色迷失后,承担温州历史文化信息的最佳场所。5.2.3可操作性的原则建立灵活、超前的城市规划思路,注重城市发展的弹性,协调好近期建设与远景规划的关系,立足于规划实施的可行性和预见性,为实际操作留有余地。5.2.4整体性的原则树立整体性意识和全局观念,明确本规划区在温州市区域范围内所处的位置和定位,注意协调与周边各区县的关系,充分利用周边地区的各种资源条件,谋求资源、信息等领域的平等共享。5.2.5生态建设的原则强调用地与大的自然环境背景的协调与融合,保护山体植被、自然绿化与水体质量,构筑功能完善、环境优美的新城区。坚持以人为本、回归自然,通过集中建设、集中镇村、治理污染,形成良好的综合平衡的生态环境。5.2.6高起点的原则重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地建设城市环境,树立现代城市观念,为市民生活提供更舒适、更便捷、更安全的外部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