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55 ,大小:289.19KB ,
资源ID:16220561      下载积分:5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16220561.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教师招聘考试《心理学》考点梳理汇总.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教师招聘考试《心理学》考点梳理汇总.docx

1、教师招聘考试心理学考点梳理汇总2014年教师招聘考试心理学考试重点梳理名词解释:1、心理学(psychology)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的规律的科学。2、所谓认知,指在获取知识过程中进行的各种心理活动,主要包括知觉、记忆、言语、思维等,即通常所谓的认识过程。3、观察法是指在自然情境中对人的行为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系统观察并记录,然后对所作记录进行分析,以期发现心理活动变化和发展的规律的方法。4、测验法是指使用特定的量表为工具,对个体的心理特征进行间接了解,并做出量化结论的研究方法。5、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行为或者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称为实验法。6、调查法是指就某一问题要求被调查者回答自己的想

2、法或做法,以此来分析、推测群体的态度和心理特征的研究方法。选择题:1、心理学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双重性质。2、冯特于1879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用自然科学的方法研究各种最基本的心理现象,使心理学开始从哲学中脱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它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3、冯特心理学始祖4、从一个行为主义者眼光中所看的心理学-华生标志着行为主义诞生5、认知心理学(奈瑟)作为认知心理学(Cognitive psychology)产生的标志,6、研究者在进行实验研究时,必须考虑到三类变量,第一,自变量。即实验者控制的剌激条件或实验条件。第二,因变量,即反应变量。它是实验者所要

3、测定和研究的行为和心理活动,是实验者要研究的真正对象。第三,控制变量。即实验中除自变量外其他可能影响实验结果的变量。为了避免这些变量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需要设法予以控制。解答题:一、心理学的历史发展与流派1、科学心理学的诞生及构造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冯特(心理学始祖、自然科学研究心理学、实验室、标志诞生)、铁钦纳研究思路:化学把物质分解为各种元素,水可以分解为氢和氧,根据这一思路,冯特用实验的方法来分析人的心理结构,冯特的心理学因此被称为构造主义心理学(Structuralism)。构造主义心理学主要研究的是意识的结构。例子:先吃糖再吃橘子会觉得酸,初入电影院什么都看不见。2、机能主义心理学

4、代表人物: 詹姆斯、杜威研究思路:机能主义心理学强调研究意识的功能;詹姆斯认为意识是像水流一样的,他称之为意识流;詹姆斯认为心理学的研究工作不应局限在实验室内,还要考虑人是如何调整行为以适应环境不断提出的要求的。为此,后来他的一些追随者们走向了心理测量、儿童发展、教育实践的有效性等各种应用心理学方面的研究。著作:心理学原理-詹姆斯3、 行为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 华生、斯金纳研究思路:华生把心理看作是一个黑箱,我们不必去管里面装了什么和如何活动,只需要知道输入和输出之间的联系就可以了;心理学应该以行为作为研究对象。于是,华生的研究路线可以用刺激一反应公式(S一R)来表示,他坚持心理学是研究行为的

5、科学。受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Ivan Pavlov)的条件反射学说的影响。华生认为,我们只要找到不同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关系,再根据条件反射原理给予适当的强化,使刺激和反应之间建立起牢固的联系,那么就可以预测、控制和改变人的行为总之,华生否认心理、意识,强调行为,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在后天环境影响下形成的。例子:狗狗可以通过训练建立条件反射;名言-你给我一打儿童, 把他们任意培养成医生、律师、艺术家。斯金纳新行为主义。斯金纳与华生思想的区别,在于他并不否认人的内部心理活动的存在,但是他坚信人的一切行为都是由外部环境决定的。著作:从一个行为主义者眼光中所看的心理学-华生(标志行为主义诞生)4、 格

6、式塔心理学/完形心理学代表人物: 魏太默、考夫卡、苛勒研究思路:“整体大于部分之和”;构造主义把心理活动分割成一个个独立的元素进行研究并不合理,因为人对事物的认识具有整体性,心理、意识不等于感觉元素的机械总和。5、 精神分析学派代表人物: 弗洛伊德研究思路:强调心理学应该研究无意识现象;过分强调人的性本能在下意识中的作用。6、 人本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 马斯洛、罗杰斯研究思路:人本主义是注重人的独特性;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人的社会性特点。7、 认知心理学代表人物: 皮亚杰、奈瑟研究思路:心理学不只要研究行为,也要研究作为行为基础的内部心理活动规律(相当于前人研究的综合),运用的是口语报告法。著作

7、:认知心理学(奈瑟)作为认知心理学(Cognitive psychology)产生的标志,二、心理学的主要分支1、心理学的理论领域:实验与认知心理学、人格与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心理测量学、生理心理学。2、 心理学的应用领域:临床与咨询心理学、教育与学校心理学、工业与组织心理学、广告与消费心理学、法律与犯罪心理学。三、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以及各自的特点:1、观察法:是指在自然情境中对人的行为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系统观察并记录,然后对所作记录进行分析,以期发现心理活动变化和发展的规律的方法。如观察学生上课表现、在领导不在时观察员工工作表现优点:因为被观察者不知道自己正受到观察,其行为和心理活动很少

8、受到干扰,保持了资料的客观性和真实性。缺点:它的不足之处是观察者处在被动的地位,实验者只能消极地等待预期的行为出现,而且自然条件下的行为很难按照人的主观意愿发展,因此观察的结果难于重复。此外,观察结果的记录与分析还容易受到观察者的预期和偏见的影响。2、测验法:指使用特定的量表为工具,对个体的心理特征进行间接了解,并做出量化结论的研究方法。如智力测验、人格测验、兴趣测验3、实验法: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行为或者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称为实验法。4、调查法:指就某一问题要求被调查者回答自己的想法或做法,以此来分析、推测群体的态度和心理特征的研究方法。调查法分为问卷法和谈话法两种方式。问卷法问卷回收率可

9、能会影响结果的准确性;被调查者有时可能不认真合作,而使问卷的真实性受到影响。谈话法由于访谈对象有限,加上被试可能受主观和客观因素的影响,有可能会影响到资料的真实性。四、学习心理学的意义和作用1、认识内外世界: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了。例如,作为教师,如果你了解了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认知水平,以及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条件,你就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了。2、调整和控制行为:例如,当我们发现自己存在一些不良的心理品质和习惯时,就可以运用心理活动规律,找到诱发这些行为的内外因素,积极地创造条件改变这些因素的影响,实现自身行为的改造。再如,奖励和惩罚就是利用条件反射的原理,在培养儿童的良好习惯

10、和改造儿童的不良行为与习惯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3、直接应用在实际工作上:教师可以利用教育心理学的规律来改进自己的教学实践,或者利用心理测量学的知识设计更合理的考试试卷等;商场的工作人员利用消费和广告心理学的知识重新设计橱窗、陈设商品,以吸引更多的顾客,如现在街上流行的打折风就是一个应用实例;再如经理利用组织与管理心理学的知识激励员工、鼓舞士气,等等。第二章意识与注意名词解释:1、意识是人类所独有的一种高水平的心理活动,指个人运用感觉、知觉、思维、记忆等心理活动,对自己内在的身心状态和环境中外在的人、事、物变化的觉知。意识活动的内容具体包括:(1)对外部事物的觉知。(2)对内部剌激的觉知。(3

11、)对自身的觉知。2、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在某一时刻所处状态,表现为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3、生物节律是指有机体生理功能的周期性变化,它表明有机体内部存在一个生物钟,随时监视着时间的进程。4、日节律在人和动物身上都存在,它的主要表现为睡与醒的周期性循环,此外,也还有一些生理方面的节律变化,如血压、排尿、荷尔蒙分泌等。(飞行时差)5、睡眠的最后一个阶段,称为快速眼动睡眠阶段,这时通过仪器可以观测到睡者的眼球有快速跳动现象,呼吸和心跳变得不规则,肌肉完全瘫痪,并且很难唤醒。6、假性失眠:只是当事人在心理上有失眠感,但其状态良好,这种失眠称之为假性失眠。主要是因为没有认识到睡眠存在着个体差异所致。7

12、、梦是人在睡眠中尤其是在快速眼动睡眠时期神经系统活动的结果,梦也是一种心理活动,是意识的一个层面活动的结果。8、催眠是一种类似睡眠又实非睡眠的意识恍惚状态。这种恍惚的意识状态,是在一种特殊情境下,由催眠师诱导形成的。9、催眠诱导:是催眠师运用暗示性的语言,对受暗示性较高的个体进行诱导,使之进入催眠状态的过程。选择题:1、意识的状态:(1)可控制的意识状态:你的上级对你交代了一个工作,你有意识的集中注意力去工作完成。(2)自动化的意识状态:一遍听课一遍做笔记,你能意识到自己在写字,但是每个字怎么写不需要费力,不用有意识的一笔一划写字。(3)自日梦状态:是只包含很低水平意识努力的意识状态,它介于主

13、动的意识状态与睡眠中做梦二者之间,是意识的第三种状态。(4)睡眠状态:睡眠时是有意识活动的,只是人们注意不到。2、注意的特点(1)注意的指向性:是指人在每一瞬间的心理活动或意识选择了某个对象,而忽略了其余对象。比如去商店买东西,心理活动只指向他所要购买的商品,而忽略其他商品。(2)注意的集中性:当心理活动或意识指向某个对象的时候,它们会在这个对象上集中起来,即精神贯注,兴 奋性提高。人在高度集中自己的注意时,注意指向的范围就缩小。医生在做外科手术时,注意力高度集中。3、 注意的种类:(1)不随意注意:是指事先没有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比如在认真听课时突然闯入一个人,大家不约而同的把视线

14、集中。 (2)随意注意:随意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它是在不随意注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人类所特有的心理现象。比如说学习时自觉自动的集中到教授的知识内容上。(3)随意后注意:比如说小孩一开始在家长强迫下学琴,刚开始不敢兴趣,是随意注意,后来水平提高,自然而然练琴,是随意后注意。4、睡眠的阶段:第一阶段为过渡期,个体感到困倦、意识进人朦胧状态,通常持续17分钟,呼吸和心跳变慢,肌肉变松弛,体温下降,脑电波为频率较慢但振幅较大的波。第二阶段为轻睡期,大约持续1025分钟,这时出现频率更慢的(theta)波。第三、四阶段是沉睡期,以频率慢振幅极大的波为主。睡眠的最后一个阶段,称

15、为快速眼动睡眠阶段,这时通过仪器可以观测到睡者的眼球有快速跳动现象,呼吸和心跳变得不规则,肌肉完全瘫痪,并且很难唤醒。5、失眠的种类(1)情境性失眠:情境性失眠主要是由生活情境的改变造成,包括睡眠环境的改变,它是一种暂时性失眠。亲人去世或者睡眠环境改变(2)假性失眠:只是当事人在心理上有失眠感,但其状态良好,这种失眠称之为假性失眠。主要是因为没有认识到睡眠存在着个体差异所致。(3)失律性失眠:因生活程序突然改变而形成的暂时性失眠,称为失律性失眠。如飞行时差所造成的睡眠困难、工厂里三班倒的工人出现睡眠困难等。(4)药物性失眠:咖啡因、茶或可乐之类造成的失眠称之为药物性失眠。它还包括长时间服用安眠

16、药物,在心理和生理上形成了对药物的依赖,导致的药物性失眠。6、一个人能否进入催眠状态,取决于其受暗示性的高低。有三种人最容易接受暗示:平常喜欢沉思幻想的人、容易集中精神而不容易分心的人、对催眠好奇,想获得新鲜经验的人。7、催眠状态下的心理特征催眠状态是一种特殊的意识状态,与睡眠状态不同。在进入催眠状态后,人的意识活动并未停止,只是变得恍惚不能自主,其心理活动一般有以下几个主要特征:(1)感觉麻痹:有些被试在催眠状态下甚至接受手术治疗而不感到疼痛。(2)感觉扭曲和幻觉:在催眠状态下的人可能出现幻听和幻视现象,有时还可以依照指导语感觉扭曲。(3)解除抑制:在催眠状态下,抑制被解除,就可能根据催眠者

17、的指示去做按社会准则不能做的事情。(4)对催眠经验的记忆消失:催眠者的暗示可以影响到事后的行为。最常见的是清醒后对催眠状态的记忆完全缺失。8、心理促动药物的影响镇静剂:镇静剂指一些中枢神经抑制剂,主要包括鸦片、海洛因、吗啡之类。兴奋剂:兴奋剂指可以提高神经细胞的兴奋性和行为活动性的一类药物,包括咖啡因、尼古丁、可卡因和安非他明等。迷幻剂:迷幻剂是指能使人产生幻觉的物质,主要特点是能够使意识尤其是感知觉发生扭曲。最常见的是LSD(麦角酸二乙基酰胺)和墨斯卡灵(mescaline)。9、在生物节律中,对人的心理状态影响最重大的周期是日周期解答题:一、注意的功能1.选择功能:注意的第一个功能,就是从

18、大量的信息中选择出重要的信息给以反应,同时排除掉无意义信息的干扰。2.维持功能:注意使人的心理活动或意识能够在一段时间内保持比较紧张的状态,靠注意的维持功能,才能对被选择的信息进行深入的加工与处理,对复杂活动顺利进行。3.调节功能:注意在使人们从一种活动转向另一种活动时表现出重要的调节作用, 使人们能适应瞬息万变的环境。二、注意与意识的关系注意和意识既有联系又有区别。首先,注意不等同于意识。注意是一种心理活动或心理动作,而意识主要是一种心理内容或体验。注意提供了一种机制,决定什么东西可以成为意识的内容。只有被注意到的内外刺激,才能被个体所觉察,进而产生意识。其次,注意又和意识密不可分。在可控制

19、的意识状态下,人的注意集中在当前有意义的内容上,得到比较清晰和深刻的认识。自动化的意识状态要求很少的注意,意识的参与成分也相对较少。在白日梦状态,人的意识内容不断地变化,实际在这些内容上所分配到的注意极少。睡眠状态,人们处于一种无意识状态下,注意基本停止了活动。三、对梦的解释:定义:梦是人在睡眠中尤其是在快速眼动睡眠时期神经系统活动的结果,梦也是一种心理活动,是意识的一个层面活动的结果。弗洛伊德:首先提出,人的心理可以划分为意识、无意识和前意识三个层面。弗洛伊德把人的心理比作一座冰山,人的意识是冰山露出水面的一角,无意识则是水面之下的部分。人的无意识中的内容虽然无法意识到,但可以通过这样那样的

20、途径泄露出来,按照弗洛伊德的观点,其中一个重要途径就是梦。弗洛伊德对梦的分析是建立在精神病人研究的基础上,失之偏颇,但现在普遍同意无意识的存在,也同意梦是一种无意识活动。霍尔:人们的梦具有以下特征:第一、自我中心是梦境的第一个重要特征。其次,与当前的生活事件有关是梦的第二个重要特征。第三,睡眠中的外在或内在剌激可以影响梦的内容。总之,梦是由某种剌激引起一些神经细胞活动的结果,只是它不被清醒地觉察,也不能控制而已。四、人的梦境表现出哪些主要特征?1、与自己有关2、受生活有关3、睡眠中外在内在的刺激都可以影响梦的内容。五、催眠的原理:催眠是一种类似睡眠又实非睡眠的意识恍惚状态。这种恍惚的意识状态,

21、是在一种特殊情境下,由催眠师诱导形成的。一个人能否进入催眠状态,取决于其受暗示性的高低。人的受暗示性高低存在着很大的个体差异,受到两个因素的影响:首先是个体对催眠的态度以及对催眠者的信任感;其次个体的身心条件与个性特点也影响着其受暗示性的高低,有三种人最容易接受暗示:平常喜欢沉思幻想的人、容易集中精神而不容易分心的人、对催眠好奇,想获得新鲜经验的人。六、两种影响最大的催眠理论:1、催眠是角色扮演巴伯尔(1979)和斯潘诺斯(1986)等人提出了角色扮演理论,认为催眠产生于被试在催眠者的诱导下高度合作地扮演了另外一个角色。2、催眠是意识的分离希尔加德(1992)提出催眠的意识分离理论,认为催眠将

22、心理过程分离为两个同时进行活动的层面。第一个层面为接受暗示以后所经历的意识活动,性质可能是扭曲的;第二个层面是被掩蔽的,当时难于觉察的意识经验,但其性质是比较真实的,希尔加德称之为隐蔽观察者。第三章感觉与知觉名词解释:1、感觉是人们的感官对各种不同刺激能量的觉察,并将它们转换成神经冲动传往大脑而产生的。例如眼睛将光剌激转换成神经冲动,耳朵将声音剌激转换成神经冲动,传入到大脑的不同部位,就引起不同的感觉。2、研究物理量和心理量之间的关系的科学称为心理物理学,是早期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3、感受性是指人对刺激物的感觉能力。4、检验感受性大小的基本指标称感觉阈限。感觉阈限是人感到某个剌激存在或剌

23、激发生变化所需刺激强度的临界值。感觉阈限与感受性的大小成反比例关系。阈限又分为绝对感觉阈限和差别感觉阈限。5、绝对感觉阈限指最小可觉察的剌激量,即光、声、压力或其他物理量为了引起刚能觉察的感觉所需要的最小数量。绝对阈限是有50%机会被觉察的最小刺激量。6、那种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两个刺激之间的最小差异量称为差别感觉阈限。7、韦伯定律指出,在一个剌激能量上发现一个最小可觉察的感觉差异所需要的剌激变化量与原有剌激量的大小有固定的比例关系。8、费希纳定律是:由剌激引起知觉大小是该感觉系统的K值与刺激强度的对数之积。用数学的说法是:当知觉经验以算术级数(1-2-3)增长时,刺激能量以几何级数(1-4-9

24、)增长,知觉经验与剌激强度之间在数量上是一种对数关系。9、明适应又称光适应。由暗处到光亮处,特别是在强光下,最初一瞬间会感到光线刺眼发眩,几乎看不清外界物体,几秒钟之后逐渐看清物体。这种对光的感受性下降的变化现象称为明适应。10、从亮处到暗处,人眼开始看不见周围东西,经过一段时间后才逐渐区分出物体,人眼这种感受性逐渐增高的过程叫暗适应。11、三原色说是由杨和黑尔姆兹提出,也称杨一黑理论。他们认为任何颜色都能由三种波长的纯光混合而产生。人具有三种不同形态的锥体细胞,它们分别对红、绿、蓝三种原色最敏感。以不同比例混合这三种原色,可以产生各种不同颜色。12、黑林提出颜色拮抗理论,也简称四色说。他提出

25、人眼对光反应的视觉基本单元是成对组织的,有红、绿、黄、蓝四种原色,加上黑与白共成三对,在光波影响下起作用。每一对的两个要素作用相反,具有拮抗作用,表现是当其中一个停止作用后,另一个就激活。所以先看红色,后像就是绿色。拮抗原理也能解释颜色互补现象。13、如果声音较长时间(如数小时)连续作用,引起听觉感受性的显著降低,便称作听觉疲劳。听觉疲劳和听觉适应不同,它在声音停止作用后还需很长一段时间才能恢复。14、知觉就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的反映。15、距离知觉也称深度知觉,它使人们能够把二维的视网像解释为三维的世界,认识事物的真面貌。深度知觉是由一定线索引起的。16

26、、人在知觉事物时可以获得物体位移及移动速度的信息称为运动知觉17、时间是物质现象延续性和顺序性的表现,时间知觉正是对这一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18、社会知觉就是指个人在社会环境中对他人(某个个体或某个群体)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社会特征和社会现象)做出推测与判断的过程。社会知觉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1)对人的知觉(包括对他人和自我的知觉)。(2)对社会事件因果关系的知觉。(3)对人际关系的知觉。选择题:1、五感:视、听、味、嗅、皮肤、第六感觉(超感知觉)2、心理量与物理量之间的关系是用感受性的大小来说明的。3、绝对感觉阈限与差别感觉阈限:绝对感觉阈限指最小可觉察的剌激量,即光、声、压力或

27、其他物理量为了引起刚能觉察的感觉所需要的最小数量。感觉阈限越低,感受性越高。不同的人感觉能力不同,即感受性有很大差异,实践证明它能通过训练而改变。绝对阈限是有50%机会被觉察的最小刺激量。下表显示了早期心理物理学家研究总结得出的一般人的各种感觉的绝对感觉阈限。表3.1 人类各种感觉的绝对感觉阈限视觉30英里以外的一烛光听觉安静环境中20英尺以外的手表滴答声味觉两加仑水中的一匙白糖嗅觉弥散于6个房间中的一滴香水触觉从一厘米距离落到你脸上一个苍蝇的翅膀觉察刺激之间微弱差别的能力称为差别感受性。它在生活实践中有重要意义,可以通过实践锻炼而提高。那种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两个刺激之间的最小差异量称为差别感

28、觉阈限。差别感受性越高的人,引起差别感觉所需要的刺激差别越小,即差别感觉阈限越低。研究发现,为了辨别一个剌激出现了差异,所需差异大小与该剌激本身的大小有关。描述觉察刺激的微弱变化所需变化量与原有刺激之间的关系的规律,由19世纪德国生理学家韦伯发现,称韦伯定律(Webers law)。韦伯定律指出,在一个剌激能量上发现一个最小可觉察的感觉差异所需要的剌激变化量与原有剌激量的大小有固定的比例关系。这个固定比例对不同感觉是不同的,用K表示,通常称为韦伯常数或韦伯比率(见表3.2)。表3.2 不同感觉的差别感觉阈限感觉K(韦伯分数)音高0.003亮度0.017重量0.020响度0.100皮肤压觉0.1

29、40咸味0.200表3.2显示不同感觉的韦伯常数,K值越小,表示该种感觉对差异越敏感。差别感觉阈限是刺激变化量与原有刺激量之间的一个固定比例关系。在刺激变化时所产生的最小感觉差异称最小可觉差(just noticeable difference),简称jnd。每个人的最小可觉差不等,它可以因训练或其他条件而改变。1860,年德国心理学家费希纳(Gustav Fechner)对韦伯定律作了进一步的发展,提出它也可用于了解人们对刺激量的心理经验,即知觉大小。费希纳指出,由于jnd是对刺激量的一个最小变化的觉察量,那么就可以用它作为测量知觉经验变化的单位。当剌激量越大时,产生一个jnd所需要的变化量

30、越大,也可以解释为在物理量不断增加时,心理量的变化逐渐减慢。说明在物理量增大时,为了感知到同样的差异,需要更大的刺激变化,这一规律称为费希纳定律(Fechners law)。严格地讲费希纳定律是:由剌激引起知觉大小是该感觉系统的K值与刺激强度的对数之积。见图3.1。该图的X轴代表刺激强度,Y轴代表知觉强度。图3.1费希纳定律在视觉上的应用图中A与B的差异在剌激差异量上与BC之间不等,但引起的心理经验相等,都是两个最小可察觉差异。用数学的说法是:当知觉经验以算术级数(1-2-3)增长时,刺激能量以几何级数(1-4-9)增长,知觉经验与剌激强度之间在数量上是一种对数关系。 4、视觉的适应现象最常见

31、的有明适应和暗适应两种。5、颜色感觉具有三种属性:色调、饱和度和亮度。6、声波是听觉的适宜刺激7、声波的物理性质包括频率、振幅和波形。8、振幅决定声音的强度,振幅大,压力大,我们听到的声音就强;振幅小,压力小,我们听到的声音就弱。9、频率指发声物体每秒振动的次数,单位是赫兹。人耳所能接受的振动频率为2020000赫兹。低于20赫兹的振动叫次声,高于20000赫兹的振动叫超声波,是无法引起人的昕觉的。10、听觉适应所需时间很短,恢复也很快。11、听觉的理论位置学说:也称为行波学说,由生理学家贝克西提出。他发现是位于基底膜上的不同部位的毛细胞对不同的特定频率发生最大反应,基底膜上接近卵圆窗部位的毛细胞反应高频声音,越是远端部分的毛细胞越对于频率低的声音发生反应,并且把该频率的信号传给听神经。听神经中每个神经细胞都对一个特定的频率最敏感,因此通过听神经中不同神经细胞的激活,人就听到了不同音高的声音。位置学说能够解释大多数声音的听觉现象,但对于低频声音,即对于人能够听到的最低频率,如20赫兹的声音,是找不到与之相对的毛细胞的。因此对于声音如何编码还不能做出圆满的解释。频率匹配学说:不同频率的声音剌激基底膜,引起不同频率的神经细胞冲动并传至大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