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33 ,大小:42.03KB ,
资源ID:16222796      下载积分:5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16222796.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课中思考题和课后习题答案.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课中思考题和课后习题答案.docx

1、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课中思考题和课后习题答案必修二课中思考题和课后习题答案(岳麓版)第一课 阅读与思考 阅读上述材料,想一想,它说明了小农经济的什么特点? 提示:说明了小农经济“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及其脆弱性。自耕农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统治者过度的剥削和压榨是自耕农破产的原因之一。 解析与探究 仔细比较课文中的农具插图,谈一谈它们是怎样逐步得到改进的,这种进步对农业生产有什么意义。 提示:改进历程:在原始时代,生产工具种类少,且多为石质、木质、骨质,制作简单、笨重易损;春秋时期冶铁技术出现后,铁制农具逐渐得到推广,农具的种类大大增加,出现了铁制的钯、镰、函等工具,到后来又先后出现了牛

2、耕、曲辕犁等。意义:农具的改进,提高了生产效率,牛力耕田和不断改良生产工具,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方式日益完善,而曲辕犁的出现则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灌溉工具的进步也是推动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因素。 自我测评 1简析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提示: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 2中国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是什么? 提示: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农耕。 3评价中国古代的自耕农经济。提示:拥有部分土地,以家庭为单位经营农业,并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除盐铁外,生活用品一般不必外求,可以自给自足,与市场联系较少。生活稳定,农民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这是

3、好的一方面;另外,小农经济也有局限性:生产规模小,分工简单,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了社会发展和交换经济的发展,后来成为阻碍生产发展的因素。小农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统治者过度的剥削和压榨是自耕农破产的原因之一。第二课生产的发展。课中思考题土地兼并给社会带来了什么危害?提示:直接后果是农民失去土地,被迫租种地主土地,遭受剥削,导致农民经济状况恶化。土地兼并还导致社会矛盾激化:因为自耕农是国家税收的主要承担者,土地兼并会导致政府的税收减少,财政状况恶化;由此,过度的土地兼并导致政治混乱和社会动荡,破坏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阅读与思考请思考明清时期农业雇工与佃农身份发生了什么变化?并尝试理解这一变

4、化的意义。提示:根据材料并结合教材内容可知,到了明清时期雇工和佃农在法律上已享有与地主平等的身份,没有主仆之分。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反抗斗争促成这一变化;这一变化又大大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自我测评1井田制中的公田和私田有什么区别?提示:“公田”是贵族占有的田地;“私田”是劳动者的份田,即原有村社农民的土地,劳动者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2春秋战国时期土地私有制是怎样逐渐取代井田制的?提示:春秋时期,大量“公田”被抛荒,部分“私田”逐渐成为使用者的私有土地。随着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各诸侯国先后进行了税制改革。这些改革在客观上承认土地的私有权,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战国时期,商

5、鞅在秦国大举变法,从法律上废除了井田制,并培植了一批新兴大土地所有者,对土地私有制给予全面的肯定。3中国古代土地所有制的基本形态是什么?有哪几种主要形式?提示:战国以前主要是土地国有制,战国以后2000多年主要为土地私有制。土地私有制主要有三种形式:君主私有土地、地主私有土地和自耕农私有土地。4概述租佃制产生、发展的过程,简析它对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影响。提示:租佃制产生于我国战国时期,到宋代日益普遍,明清时期租佃关系进一步发展。在租佃关系下,国家、地主对佃农的人身控制逐渐减弱;租佃制下,主佃双方订立契约,分成租、定额租以及货币地租的纳租形式,佃农获得永久租佃权利等都有助于提高佃农的生产积极性,

6、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同时,上述因素也促进了我国农业的商品化发展。第三课课中思考题 这两则史料记录了江南地区经济怎样的变化? 提示:这个思考题是和教材内容直接相关的。史记中的这则材料反映了西汉时期江南的经济发展还相当落后,地广人稀,生产力水平低下,生产工具简单,生产效率也很低,只能勉强满足基本生活需求。而宋书中的这则材料则反映出宋代江南地区经济发展已经相当繁荣,人烟稠密,生产力水平已经有长足发展,生产产量大幅度提高,一个郡一年的粮食产量可以满足好几个郡几年的需求。自我测评1我国西汉时期的四大经济区各有什么特点? 提示:该题让学生结合教材第一目内容总结即可。 2概述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历程并简析

7、导致重心南移的原因。 提示:中国的经济重心南移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一般认为经历了四个阶段,具体内容参见“教材分析”有关内容。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参见“教材分析”的有关内容和“教学参考资料”的有关条目。第四课课中思考题 1比较各种衣被原料,你能说出棉花和棉布后来居上、盛行一时的原因吗? 提示:(教师讲完丝织业、棉纺织业发展情况后,参照文字阅读框所引柳南续笔的史料,提出此问题让学生讨论。)一是从丝、麻、棉等衣被原料及成品的特点人手,可得出:棉布价廉于丝,质优于麻,成为人们普遍接受并欢迎的衣着衣料和御寒品;二是从棉纺织业发展的过程、技术改进以及与植棉地区扩大的关系人手,可参看本课“教材分析”相

8、关部分。 2从生活需要出发,想一想,陶器为什么恰好在农业生产出现的新石器时代被发明出来? 提示:可以引导学生从以下四个方面分析:新石器时代所达到的生产力水平,是在农业和畜牧业不但发生分工而且各自有了初步发展的情况下出现的;先民们已形成初具规模的定居生活;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人类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对泥土的物理、化学特性有了较多的了解;到新石器时代,人类已经有了几十万年用火的经验,了解到火不但能御寒、驱走野兽、烧烤食物,还能改变物质的性能,并运用自己的智慧来控制火。 3官府为什么要经营、控制手工业? 提示:小农经济状态下的家庭手工业生产规模小,技术水平低,不能满足官府的需要;集中人力物力,生产

9、满足统治阶级享乐需要的奢侈品;专制社会高度集权的体制也有一定影响。 阅读与思考 想一想,中国古代为什么会出现手工业世代传习的特点?这对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发展有什么影响? 提示:原因:小农经济及农耕文化自我封闭和保守性的大环境影响,官府的干涉和控制,手工业内部错误的竞争观念,等等。影响:有利于工艺传承,保证工艺水平;但另一方面,从长远来说,它妨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自我测评 1简述中国古代在冶炼、纺织手工业部门中的主要成就。 提示:参见本课教材内容。制瓷等2总结官营手工业和私营手工业的发展演变历程,分析各自的经营特点。提示:历程:西周时期,手工业由官府统一经营,由于商品经济和私营手工业的发展,

10、官营手工业后来出现了从征役制向雇募制的进步;春秋战国时期,私营工商业兴起并在曲折中不断发展壮大;明中叶以后,在许多部门里超过官营手工业,开始占据主导地位。经营特点:参见本课“教学过程建议”中的图表。第五课课中思考题1司马迁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这反映了当时的什么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提示:反映了当时商业繁荣和人们竞相从事商业活动的现象。原因:“工商食官”政策被破坏,给商业提供了冲破官府束缚的发展机会,各国经济联系的加强和私商的崛起,春秋战国时期某些学派鼓励人们追逐利益,商业的发展成为大势所趋。2想一想,与唐代长安城相比,北宋汴京有哪些不同?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

11、么?提示:不同:整齐划一的坊市制被打破,坊市界限不复存在;市的启闭不再由官府统一规定时间,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府直接监视;出现了市民娱乐活动场所(瓦子)等具备多种商业功能的专业场所。原因: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商品经济和城市生活迅速发展的需要,统治者城市管理政策的调整。3你认为当时实施重农抑商政策是否有合理性?提示:有一定合理性。“重农”即重视从事直接生产的农民和农业,“抑商”即抑制商业资本和商人势力。在社会生产力并不发达的古代,商人会利用自己积聚的财富形成一股影响社会经济和政治运转的势力,而重农抑商政策则能起到平衡商业与农业的利益分化、加强中央集权的作用。阅读与思考请思考:史记货殖列传的可贵之处何在

12、?提示:肯定追求富裕是人的本性,赞扬了商人的智慧和经营艺术,总结了经商的经验和原则,向统治阶级提出了如何管理工商业的方法。司马迁在他所生活的时代,在正实行严格的重农抑商政策的社会环境中,表达了自己对商业及有关政策的不同看法,肯定了商业的价值和商人的地位,这就是史记货殖列传的可贵之处。解析与探究1材料一、二是如何看待商业和农商关系的?各自的理由是什么?你认为是否有道理?提示:材料一认为农业是天下的“本业”,商业是“末业”,应该大力发展农业,并且驱使原来从事商业的人都从事农业。材料二认为,商业也是“本业”,世人认为商业是“末业”的看法是错误的。材料一的理由是:人们生产的产品有限,如果消费没有节制的

13、话,就会产生匮乏。从事商业的人不直接从事生产,是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如果人们都从事农业生产,都靠自己的劳动生活,那么社会产品就会很充足,社会自然也会稳定了。材料二的理由是:工商业本来也是古代圣王所规定的正当行业之一,商人只是实现古代圣王的愿望的人,所以工商业也是“本业”。教师引导学生具体讨论此问,答案不求唯一。2探究古代重农抑商政策的历史作用:是有利还是有弊,或是利弊参半,还是不同时期各有利弊?提示:对于古代重农抑商政策的历史作用,应该全面地辩证地看待,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根据特定的历史条件分析其利弊得失,不能一概而论。答案不求唯一,教师应鼓励学生就此讨论和发言并对言之有理者给予肯定。自我测

14、评结合古代商业发展的历程,分析中国古代商业和城市经济发展的特色。提示:商业发展的特色:中国古代的商业起源较早,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商业的发展既促进了中国城市的发展和繁荣,也促进了社会的进步。但是中国商业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在发展的过程中,受到王朝的重农抑商政策的制约。由于受此影响,古代社会中新的经济因素的生长受到严重阻碍,中国在近代落后于世界文明。城市经济发展的特色:商业繁荣总是和城市联系在一起。农耕时代的城市经济发展呈现出不断突破限制、一直向前的趋势,这与商业发展大势是相吻合的。其特色之二,就是随着商业贸易的扩大,古代城市也呈现出不同的风貌(具体内容参见教材)。第六课阅读与思考 请思考:明

15、清时期中国在世界范围内由先进转为落后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依据教材内容,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探讨:一般性的表现和原因:清王朝专制集权体制更趋强固,闭关自守,自然经济依旧占据统治地位。而西方则实现了商品经济取代自然经济,大工业生产取代手工作坊,以法律为标志的国家权力取代君主专制,理性战胜神学,科学战胜蒙昧。最终工业革命将西方带进工业文明时代。更深层次的原因:从中国的情况看,在专制集权统治和纲常礼教的维护下,农村自然经济和乡土宗族血缘关系得以强化,阻滞社会结构的更新;高度成熟的农耕文明不断完善自身的体系,化解变革因素,阻碍近代化因素的发展,进而又造成传统农耕文明衰落,逐渐落后于世界。此外,人口压力过

16、大、密集型劳动模式和先进市镇的发展被传统农村牵制等也是重要的原因。解析与探究 这些原始资料透露了哪些历史信息?能否据此断定晚明苏州丝织业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为什么?提示:这些原始资料透露了明朝江苏一带的丝织业中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历史信息。原因:材料中“大户张机为生”,靠手中资金、生产资料购买劳动力,剥削增殖财富;“小户趁织为活”、 “若机房工作减,此辈衣食无所矣”,说明工匠完全脱离土地,失去任何生产资料,惟靠受雇出卖劳动力为生;“无主者黎明立桥以待”、“听大户呼织”、“什百为群,延颈而望”,显不出当地已形成劳动力市场。这样,资本、生产资料、生活资料的所有者(机户)和出卖劳动力

17、的自由雇佣者(机工)在市场相遇,典型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产生了。 自我测评 1资本主义萌芽与传统手工业劳动方式的区别是什么? 提示:参见“教学过程建议”有关部分。 2导致近代前夜中国经济相对迟滞的原因是什么?提示:参见“教学过程建议”有关内容和“阅读与思考”提示部分。第七课阅读与思考想一想,病菌对欧洲殖民者的殖民扩张活动起了什么作用? 提示:这是一道材料解析题,教师指导学生先读懂材料,从中获取有效信息。病菌在殖民扩张中起到了甚至超过直接屠杀的破坏作用,它使以美洲为代表的殖民者所到之处,原有的生存环境被改变,土著居民无力抵御病菌的侵入,造成了种族大量灭绝,更便利了殖民者的侵入。解析与探究 这些

18、远航与达,伽马、哥伦布远航的历史意义有什么不同? 提示:腓尼基人的远航,是为了满足个别统治者一时的好奇心;爱尔兰水手则是无意发现了法罗群岛;而达伽马、哥伦布的远航,则是15、16世纪西欧主动地、有计划地进行海外扩张的代表,他们的远航不但有着诸种复杂的社会背景,而且使世界市场初步形成,人类也由此从各民族分散孤立地发展开始走向整体世界。自我测评 制作一张新航路开辟大事录的表格,概括这一时期重要的海上探险活动。时间 航海家 探险成果 资助国1487年 迪亚士 抵达非洲好望角 葡萄牙1492年 哥伦布 抵达美洲 西班牙14971498年 达伽马 绕过非洲到达印度 葡萄牙15191521年 麦哲伦 完成

19、环球航行 西班牙这一时期的海上探险活动,开辟了两条从欧洲到达亚洲的航线:从欧洲向南,绕过非洲抵达亚洲;从欧洲向西经大西洋和太平洋到达亚洲。第八课阅读与思考 想一想,以上这段话反映了什么样的情况? 提示:从材料当中可以看出,英、法、荷殖民争霸的手段之一就是商业战争。其中有三次英荷战争和英法战争,这些战争都以英国取胜而告终,这也促进了英国作为殖民新帝国的崛起。解析与探究 为什么说棉织品“足以带动一场工业革命”? 提示:棉织品在欧洲的流行,使其需求量扩大即市场日趋广阔。市场的需求、利润的刺激也就要求生产效率的提高、生产设备的改进,这就必然带动一场生产技术和生产规模方面的革命。自我测评 1荷兰、英国是

20、怎样进行殖民扩张的? 提示:荷兰通过建立大型商业公司来进行殖民扩张,以政府为后盾,以雄厚资本为基础,垄断东方香料贸易。英国主要通过海盗掠夺、商业战争、在殖民地的商业活动和掠夺、黑奴贸易等方式进行殖民扩张和海外贸易。 2资本主义列强建立世界市场的主要途径是什么? 提示:通过殖民扩张和掠夺,形成以欧洲为中心、遍及亚非拉的殖民体系,是资本主义列强建立世界市场的主要途径。第九课阅读与思考 阅读下列材料,思考汽车生产方式的变化对社会产生的影响。 提示:主要是引导学生分析汽车流水线的问世降低了生产成本从而降低了价格,使平民也能拥有自己的汽车。虽然这没有从根本上缩小社会贫富差距,但使严格的社会等级差别有所降

21、低和弱化,使自由、平等思想进一步深人人心和社会,这是时代的进步。解析与探究19世纪上半期,英国在国际分工中处于什么地位?这种国际地位是怎样形成的? 提示:英国当时在国际分工中处于控制和支配地位,即所谓的“世界工厂”的地位。英国因为最先完成了工业革命,从而拥有先进的生产技术、雄厚的经济实力、发达的交通运输网络并占有广大的殖民地,进而成为“世界工厂”和世界贸易中心。自我测评1瓦特蒸汽机的广泛应用有什么重要意义? 提示:蒸汽机的发明,以蒸汽动力代替人力、畜力、风力和水力,迎来了世界近代第一次技术革命。蒸汽机的发明和普遍应用,使机器代替了手工工具,从根本上改变了生产面貌,提高了劳动效率。蒸汽机作为一种

22、动力机,不但在纺织、采矿业中得到广泛应用,而且还被推广应用到交通运输、冶金、机械、化工等一系列工业部门,使社会生产力获得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出现了蒸汽时代的技术革命。也正是因为蒸汽动力的应用,运输机械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从而将文明社会推向了一个热火朝天的新世界,交通运输业也发生巨变,开辟了世界运输史上的新时代,促使全球连成一体,使人类世界的空间距离大大缩小。因此,在一定意义上,正是瓦特蒸汽机使人类征服了时间和空间,使世界成为一体;也正是瓦特蒸汽机,为欧洲支配世界提供了便利,促进了资产阶级对世界市场的开拓和对世界的统治,从而影响了世界的格局,对东西方世界和东西方文明以及人类文明的进程产生了巨大而深

23、远的影响。2第二次工业革命前后,工业组织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各有什么特点? 提示:第二次工业革命前后,工业组织由中小企业占多数转变为企业规模越来越大,大企业时代到来。前者的特点是规模不大,雇佣工人多为十几个、几十个,生产和资本较为分散,且企业主既是资本所有者,又是企业经营管理者;后者的特点是规模庞大,雇佣工人多达十数万,控制着一个或多个部门的生产与经营,且企业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开始分离。3世界市场是怎样形成的? 提示:开始形成:新航路的开辟,增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也引起了殖民侵略的扩大。1518世纪,早期的殖民侵略使世界市场开始形成并不断扩大,世界各殖民大国拥有了广阔的海外市场。初步形成:随着海外

24、市场的不断扩大,工场手工业生产已经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18世纪60年代,英国首先发生了工业革命。工业革命先后扩展到美、法、德、俄、日等许多国家。工业革命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促使资本主义工业国到世界各地抢占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把许多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和地区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使之成为经济附庸,世界市场初步形成。最终形成:19世纪70年代后,随着资本主义制度牢牢地取得世界统治地位,资本主义在经济、政治和征服世界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再度急剧扩大,迫使生产领域进一步实行相应的变革,工业革命进入新的时期,进一步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各国争先恐后争夺殖民地,划分势力范围,以便为本国经济发

25、展获得更多的市场,世界差不多被瓜分完毕,世界市场最终形成。第十课课中思考题 试分析这些理由是否合理。 提示:这些理由并不合理。当时人们反对机器生产,他们的理由之一、二是汽笛声、机器声“太吵闹”。这是一个实际情况,但当时机器大生产代表的是先进的生产力,我们不能因为它有缺陷就弃而不用。理由之,三是“高烟囱有伤风水”。这完全是迷信思想,是愚昧落后的表现。理由之四是“男女同一工厂有伤风化”。这是传统道德观念在作怪,机器大生产本来就会带来社会观念的改变。理由之五是工匠技艺不熟“容易伤人”。这完全是可以避免的,可以通过培训工人来避免这种事情的发生。阅读与思考 思考中、日两国出口生丝状况出现变化的原因。 提

26、示:中、日两国生丝出口状况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日本生丝出口增长速度快,挤占了中国在美国的市场。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有:从中国方面来讲,观念陈旧,技术设备落后,兼以受到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官僚势力的双重压迫,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艰难。从日本方面来讲,明治政府致力于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鼓励妇女去工厂学习操作,并从资金上对工厂予以帮助,同时注意产品的质量检测,从而使日本生丝的产量和质量有了较大的提高。解析与探究 请就以上不同观点展开讨论。 提示:可以让学生自由讨论,阐述自己的观点与理由,只要言之成理,教师即应肯定。第十一课阅读与思考请思考,以上两组材料的数据变化说明了什么? 提示:材料一说明“一战”期间

27、,欧洲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忙于战事,对华的资本和商品输出减少,中国的民族工业得到了一个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夹缝”时期,对外贸易的状况也有所改善。材料二说明,“一战”结束后不久,外国资本纷纷卷土重来,给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造成重大的压力,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陷入艰难处境。这两则材料证明了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是阻碍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重要因素。自我测评1简述中国民族工业是在什么样的历史条件下发展的。 提示:是在“三座大山”的重重压迫下曲折发展的。“一战”期间,欧洲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忙于战事,兼之民国的建立及其发展经济的政策和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民族工业的发展进入“黄金时期”,但由于日本发动侵华战争、

28、“二战”爆发和国内官僚资本的压制,民族工业呈现出曲折发展的特点。2侵华日军是怎样对沦陷区的民族经济进行破坏的?提示:参见“教材分析”相关部分第十二课解析与探究 上述材料反映的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你能从中得出什么结论? 提示:上述材料说明,清末民初,对于废除蓄辫陋习,绝大多数人持肯定、欢迎的态度,但仍有少部分人因循守旧,持抵制态度。从中得出的结论:近代以来,传统陋习的变革以及人们观念的更新不是一蹴而就的,传统思想对一部分人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这也说明社会变革需要一个漫长曲折的过程。自我测评联系课文内容,总结近代社会习俗变迁的原因。提示:主要有以下几点:西方资产阶级生活方式、思想观念的影响,政策的

29、推动,一些传统习俗不适合近代社会发展趋势和世界潮流。第十三课课中思考题这些观点有道理吗?为什么? 提示:通过分析材料,我们知道这里列举了部分中国人反对清政府修铁路的理由。前两条理由是有道理的,修铁路通火车确实有“扰民”和“夺民生计”的问题:一旦大量的货物通过铁路运往外地,某个城市或地区依托传统运输线路靠出卖脚力生活的船夫、苦力势必失业与挨饿;修铁路必定会占用农民的土地,而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根本的问题是修铁路会破坏中国传统的小农经济和家庭手工业,这是新旧生产力的斗争问题。正如恩格斯所言,“由于没有中国的大工业来予以平衡,亿万居民将陷入无法生存的境地”。所以反对也就有一定道理,但历史发展的趋势是

30、不可逆转的,在新旧制度的斗争、更替中,阵痛是不可避免的。而后两点理由没有什么道理,是愚昧守旧、盲目排外的顽固心理在作怪。阅读与思考根据以上史实,请思考:1义和团揭帖的内涵是什么? 提示:排斥西方物质文明。2清政府多数官员为什么反对修筑唐山到北塘的铁路?为什么以不用机车牵引做条件? 提示:清政府多数官员思想保守,不能接受西方事物;有着严重迷信思想,误以为机车会冲断清朝龙脉。3你认为义和团和清政府在兴建铁路问题上的做法有无相似之处?应该如何评价? 提示:有相似之处。义和团与清政府官员的行为都反映了他们的愚昧、落后。义和团排斥仇视西方物质文明主要是因为痛恨西方列强的侵略,但他们将西方先进的物质文明等

31、同于侵略行径,说明其愚昧和落后;清政府对待铁路的做法,体现了顽固、落后、自大、愚昧、保守的专制势力对新生事物的敌视、排斥。解析与探究1材料一中,奥特隆尼认为清军在鸦片战争中最有利的作战因素是什么? 提示:清军在本土作战,所以回旋余地大,后勤补给便利。2依据材料二,清军在这场战争中最有利的作战因素有没有发挥出来?为什么? 提示:没有。清政府办事效率极低,政令传递和军队调动极为缓慢,说明其统治极端腐败,交通通讯设施极其落后。自我测评1算一算,1911、1924年的铁路总长(1924年全国铁路总长1。2万千米,其中大部分为外国人修建)分别占今天全国铁路总长的百分之几?分析导致这种数据变化的原因。 提示:建议教师首先向学生指出以下这三个数字:1911年,9292千米;1924年,约12万千米;2004年底,约715万千米。原因:将近代中国社会性质和新中国社会主义性质做比较即可得出,过去是列强人侵、积贫积弱、战乱频仍;今天是独立自主、改革开放、和平发展。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