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1 ,大小:79.47KB ,
资源ID:16238063      下载积分:5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16238063.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中国古代史知识拓展与思维深化.docx)为本站会员(b****7)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中国古代史知识拓展与思维深化.docx

1、中国古代史 知识拓展与思维深化中国古代史 知识拓展与思维深化专题梳理(一) 把握线索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演变主要经历了两大阶段:夏商周时期早期政治制度的形成阶段和秦至清时期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阶段。阶段一:夏商周时期是中华民族早期政治文明的形成阶段。早期国家政治制度受宗族血缘关系的影响明显,尤其是西周时期,周王利用宗法制和分封制相结合的手段确定了一套严密的控制体系;春秋战国时期,随着诸侯割据混战,分封制逐渐走向崩溃。阶段二:秦汉至明清时期是中华民族政治文明的发展阶段。线索一:君主专制:秦始皇创立中央集权制度,摆脱了血缘政治模式,走向官僚政治集权统治。秦汉至明清,中央由三公九卿到三省六部

2、再到中书省、枢密院并重,直至明初废除丞相,后来设立内阁、军机处,体现了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废除的趋势。线索二:中央集权:中央与地方矛盾的发展,促使秦汉至明清统治者采取措施调整地方机构。从郡县制、郡国并行制、行省制再到权分三司,体现了地方日益听命于中央,中央集权不断强化的趋势。线索三:选官制度:从汉代察举制到魏晋九品中正制再到隋唐科举制,中国选官制度日趋完善,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公平、公正的原则,但它本质上仍是巩固专制统治的一种手段。1中央体制从“公天下”到不断完善的“家国一体”时期发展历程思维深化先秦(萌芽)王位世袭制使政治权力由“传贤”变成“传子”;宗法制规定嫡长子继承制,“家国一体”

3、,周王既是天下大宗,也是最高领袖1.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三个特点(1)贵族政治: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结构。(2)地方分权:各诸侯国有相对独立性,尚未形成中央高度集权。(3)等级森严:形成“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大宗、小宗之间存在严格的政治隶属关系。2.皇帝削弱相权的主要方式在中国古代皇权与相权的斗争中,总的趋势是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皇帝削弱相权的主要方式有以下两种:(1)分割相权。把相权一分为二(一分为三或更多),使之相互牵制,从而保证皇权的独尊。(2)转移相权及其机构。权力转移的总趋势:在决策过程中,相权由离皇帝身边远的人(外朝或外廷的大臣)向皇帝身边的人(内朝或宫内的

4、侍臣、宦官)转移,即由远及近(或由外到内);在执行过程中,相权由内朝(宫内)向外朝(外廷)转移,即由内向外。3.全面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影响(1)积极作用:促进了民族融合,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国家可以组织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进行大规模的建设,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各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发展,促进了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繁荣。(2)消极影响:政治上:君主专制极易形成暴政、腐败现象,这是阻碍历史发展的因素;剥夺了人民的政治权利和言论自由,民主思想受到压制和打击。在思想上表现为独尊一家,钳制了思想,压抑了创造力,阻碍了科技的进步和文化的发展。在封建社会末期,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

5、芽的发展,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妨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是中国长期停滞于封建社会的重要政治原因。秦朝(创立)皇帝制度,皇帝总揽一切军政大权。三公九卿制: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分管行政、监察和军事;下设诸卿负责具体事务西汉(发展)汉武帝重用身边的侍从、秘书等,建立“中朝”,削弱相权隋唐(完善)三省六部制:中书、门下和尚书三省长官均为宰相,分工明确,互相牵制,从而分散相权;尚书省下设六部,具体执行国家事务;保证了皇权独尊宋朝(加强)二府三司制:中书门下、枢密院分掌行政和军事,三司分管财政,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相权元朝(加强)中书省是最高行政机关,其长官行使宰相职权;枢密院为最高军事机构明朝

6、(强化)明太祖废除丞相,设置殿阁大学士协助处理政务;明成祖时,设立内阁,内阁大学士开始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清朝(强化)清初军国大事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处理;康熙时,设置南书房;雍正年间,设军机处,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2地方体制从“天下共主”到日益强化的中央集权制度时期发展历程思维深化周代实行分封制,加强了王权,周王成为“天下共主”;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崩溃1.汉至元中央对地方管辖的特点(1)分化事权,相互牵制,如北宋文官知州通判制。(2)划分适当的行政区域,如元朝实行行省制度。(3)加强对地方的监察,如汉朝设刺史,北宋设通判。(4)中央直接掌控地方的部分权力,如北宋将地方财政收入的大部分收归中央。

7、(5)实行一些特殊的管理制度,如汉武帝的“推恩令”。 2.中国古代中央加强对地方管理演变趋势(1)由分封制到郡县制,反映了地方官吏任用原则由宗法血缘关系到中央行政任命的变化,体现了中国古代政治由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的完成。(2)从郡县制到行省制度,反映了地方管理方式由中央垂直管理向中央派驻管理的转变,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体现了地方权力日渐削弱,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的趋势。3.地方行政制度演变的特点(1)随着中央集权的逐步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也逐步加强。(2)地方下级官吏必须服从上级,地方服从中央,最后听命于君主,难以发挥地方的自主性。(3)中央对地方实行多层次、多渠道的管理,地方基层行政组织

8、长期稳定。秦朝废分封制,推行郡县制;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奠定了中国古代统一王朝的基础,促使贵族政治转向官僚政治汉朝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汉武帝颁行“推恩令”,设置刺史。封国制导致“七国之乱”,“推恩令”加强了中央集权唐朝中期设节度使,后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宋朝文官知州通判制:由文官任地方长官,通判监督,将兵权、财权、行政权收归中央。这一举措改变了藩镇割据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从宋代后,中央确立了对地方的优势元朝实行行省制度,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明朝废行省,设三司,将地方权力进一步集中到中央3选官制度从贵族政治到影响深远的科举取士时期发展历程演

9、变趋势思维深化夏、商、西周开始:夏商时期衰落:春秋战国时期世官制(1)内容:选官范围限定为贵族,由贵族子弟世代继承祖上的权位(2)影响:推动了奴隶社会的发展从选拔形式上看一般都是经历从自下而上到自上而下的组织程序,从地方到中央。 从选拔标准来看经历了从重品德到重门第再到重才学的过程。标准逐步统一。 从本质上看选官制度成为加强统治、强化皇权的重要手段。全面认识科举制1.围绕一个核心:维护以皇权为核心的中央集权。2.突出两个特点:(1)人才择优原则。(2)制度化、专业化原则。3.体现三个趋势:(1)选官标准由注重家世门第逐渐发展到注重才学。(2)选拔方式由推选逐渐发展到公开考试。(3)选拔形式日益

10、严密,体现相对公平、公开、客观的原则。4.产生多方面影响:(1)对中国:政治上,拓宽了政府选拔人才的范围,打破了士族垄断仕途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扩大了统治基础。思想上,科举考试大都以儒学经典作为考查内容,巩固了儒学的独尊地位,统一了士人的思想。文化上,科举考试推动了教育的发展,培养了大批文学巨匠,这是唐诗、宋词繁荣的重要原因。价值观上,有利于士人群体形成勇于追求上进、实现价值、入世有为的人生价值观取向。(2)对世界:古代东亚的日本、朝鲜均曾效法中国实行科举制;近代的欧美文官制度也来自中国的科举制度。战国、秦朝和汉初开始:战国发展:秦朝衰落:汉初军功爵制(1)内容:按照军功大小授予不同爵位,

11、商鞅变法,实行二十等爵制(2)影响:有利于国家选拔军事人才,满足了国家统一的社会需求两汉开始:西汉衰落:东汉末年察举制(1)内容:官吏察访适合的人才向中央举荐,官吏任免权最终由中央掌握(2)影响:在实行之初,按人口比例举“孝廉”,并加以考试选用,给中小地主阶级及其他社会阶层提供了参政机会魏晋南北朝创始:曹魏发展:两晋衰落:南北朝九品中正制(1)内容:中央选择德才兼备的官员兼任原籍中正官,查访本州士人,然后依据品行、门第等将士人评列九品,作为中央选官的依据(2)影响:推行初期,评判人才综合考虑门第和才能,起到了选拔人才的作用;后期,看重门第,沦为士族垄断仕途的工具隋、唐、宋、明、清产生:隋确定:

12、唐发展:北宋衰落:明清科举制(1)内容:废除九品中正制,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官吏(2)影响:有利于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手中收归中央,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专题梳理(二) 把握线索中国古代的社会经济以小农经济为核心,手工业、商业的发展及经济政策的走向都与其息息相关。可按以下四条线索进行整理;线索一:古代农业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经历了由刀耕火种向铁犁牛耕的演变。秦汉时期,基本形成了以铁犁牛耕为主要耕作方式、以精耕细作为特点的封建小农经济模式。线索二:古代手工业中国古代手工业经营主要有官营、民营和家庭手工业三种形态;三个领域(冶金、制瓷、纺织)成就突出,以丝

13、绸、瓷器为代表的手工业产品远销海外。线索三:古代商业春秋战国、秦汉、隋唐、宋元至明清时期,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在城市经济、货币源流、对外贸易等层面上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但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古代商业的发展。线索四:古代经济政策经济政策与经济思想是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古代封建土地私有制一直占据主导地位;战国时期商鞅首倡的重农抑商政策,历朝历代一直沿用;明清时期推行“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潮流。1农业经济从刀耕火种到精耕细作时期发展历程思维深化原始社会农业起源(1)最早培植水稻和粟(2)耕作方法:实行刀耕火种(3)工具有石、木、骨器(4)土地属氏族公社所有1.综合分析小农经济的影响

14、(1)政治:分散的小农经济,要求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维护社会的安定和国家统一,以保证小农经济的发展。保护小农经济是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重要原因。(2)政策:实行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的根源在于小农经济。脆弱的小农经济要求统治阶级抑制商业,防止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3)科技:小农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相关科技的发展。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多集中在与农业相关的农学、天文历法、数学、医学等领域,这使古代中国科技具有实用性、实践性的特点。同时,小农经济发展的缓慢性也决定了古代科技无法实现根本性突破。(4)文学:很多文学作品反映了小农经济条件下人们的理想和憧憬,如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反映了当时人们希望摆脱统治者残暴

15、统治、渴望世外桃源的理想和追求。(5)民族心理:小农经济下的中国农民既有忠厚老实、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优点,也有狭隘、保守的不足。(6)家庭伦理:小农经济的条件下,从事农业生产的主要是男子,这是“重男轻女”思想的根源;同时注重孝道、重视邻里和睦等。2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1)从经济构成的角度看,我国古代农业经济具有以种植业为主、以家庭饲养业为辅的特点。(2)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看,由于牛耕技术的发展和生产工具、生产技术的不断改良,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方式日益完善。(3)从生产模式的角度看,以家庭为单位、将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4)从土

16、地所有制的角度看,以地主土地所有制为主导的封建土地私有制,是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重要特点。3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多重影响(1)对城市交通贸易的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推动了南方沿海沿江城市的迅速发展,海上交通和运输有了很大的改善,促进了海上贸易的发展;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后的元明清时期,南方工商业城市增多,商品经济发达,一直影响至今。(2)对人口分布的影响。北方人口的南迁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而经济重心的南移又反过来吸引了北方人口的南迁。(3)对人才教育的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也促进了南方地区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4)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经济重心南移,导致南方某些地区过度开发,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生

17、态环境,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夏商周奠定农业社会基础(1)实行井田制,土地国有(2)耕作方式为石器锄耕(3)工具:出现少量青铜农具(4)经营方式为千耦其耘,即大规模简单协作春秋战国传统农业初步形成(1)耕作方式:铁犁牛耕,铁农具和牛耕得到推广(2)生产技术:注意精耕细作,使用垄作法,修建都江堰和郑国渠(3)土地制度:井田制遭破坏,土地私有制逐步形成(4)经济方式: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逐渐形成从秦汉至宋元农业经济进一步发展(1)耕作方式:牛耕普及(2)生产工具:出现耦犁、耧车、曲辕犁等(3)耕作技术:出现代田法、耕耙技术(4)水利灌溉:汉代修建漕渠等,出现翻车、筒车等工具明清农耕经济高度发

18、展(1)玉米、甘薯等高产农作物被引进和推广,加上广泛植棉,民众的衣食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耕地面积扩大,人口增长(2)土地兼并严重,租佃关系日益普遍化2手工业生产从“工商食官”到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时期发展历程思维深化从先秦到秦汉形成与发展(1)商周时期实行“工商食官”,青铜器的铸造进入繁荣时期(2)春秋战国时期,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3)汉代开始用煤作为燃料冶铁;西汉时丝绸远销欧洲;东汉烧制出成熟的青瓷;东汉杜诗发明水排,用于鼓风冶铁1.手工业发展的三种经营形态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经营方式政府直接经营民间私人经营以家庭为单位自主经营产品用途政府、皇帝专用用

19、于民间消费用于交纳赋税和自己消费流通方式不在市场流通在市场流通剩余部分出售特点大作坊生产、资金雄厚,不以营利为目的规模较大,以营利为主要目的规模小,资金少,不以营利为目的2资本主义萌芽(1)条件: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手工业的进步。(2)实质:雇佣与被雇佣关系出现。(3)特点:出现在少数地区和少数行业;最初表现为分散的手工工场;发展缓慢、水平低,整个生产未能进入工场手工业阶段。(4)地位:是中国封建社会内部出现的新事物,代表了中国社会的发展趋势。(5)阻碍因素:自然经济,传统观念,重农抑商与闭关锁国政策,封建制度。从魏晋南北朝到宋元发展与繁荣(1)魏晋南北朝:出现灌钢法的炼钢技术,北方烧

20、制白瓷(2)隋唐:制瓷等手工业技术发展,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3)宋元:制瓷业兴盛,出现五大名窑,景德镇兴起,黄道婆改进了棉纺织技术明清辉煌与滞后(1)生产方式:明代中叶以后,在某些行业中,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了主导地位;在一些商品经济发达的地区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2)手工业产品:明代创制出斗彩瓷和五彩瓷,清代出现了闻名中外的粉彩和珐琅彩3商业发展从严格控制到打破时空、相对宽松时期发展历程思维深化先秦时期兴起、发展和繁荣(1)商朝人善于经商,后世将从事商业活动的人称为“商人”(2)春秋战国时期,打破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商人社会地位提高,各地出现了许多商品市场和拥有雄厚资产的大商人

21、1.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变化2城市商品经济发展的历史影响(1)传统的政治性城市逐渐向商业化城市发展。(2)农村人口不断走向城市,城市人口增多,城市规模扩大。(3)商品经济一方面刺激了农业、手工业和城市的发展,另一方面也是对“重农抑商”传统观念的挑战。(4)明朝中后期江南的一些城镇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5)随着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的生活和观念逐渐发生变化。3古代城市发展的阶段性特点秦汉时期重农抑商,步履维艰(1)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商人经商受到时间、地点的限制(2)商业发展总体水平不高,但还是有所发展隋唐时期范围扩大,贸易繁荣(1)长安、洛阳等城市商业繁荣(2)农村集市贸易发展起

22、来(3)出现柜坊和飞钱(4)对外贸易发达,广州是重要港口宋元时期打破时空,空前繁荣(1)商品种类繁多,东京城市商业发达(2)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3)商税收入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4)元大都成为国际性的商业大都会,商品品种齐全明清时期继续繁荣,“商帮”出现(1)城镇商业呈现繁荣景象,出现专业性工商业城市(2)大量农副产品,如棉花、茶叶、甘蔗、染料等进入市场,成为商品(3)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货币的作用越来越大(4)出现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商帮”,如徽商和晋商4经济政策从“重农”的辉煌到“禁商”的落伍时期发展历程思维深化重农抑商政策战国商鞅变法,首倡“重农抑商”产生1.重农抑商政策

23、得以长久实行的原因(1)适应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需要。(根本原因)(2)中国一向重视农业的传统思想。(士农工商的排列顺序)(3)有利于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216世纪后中国开始落伍的经济表现及原因(1)表现:16世纪,欧洲资本主义迅速发展。与此相比中国,在经济方式上,仍固守家庭经营方式和自给自足的生产目的,阻碍了新经济因素的成长。在经济政策上,仍坚持重农抑商、闭关锁国政策,限制商品经济的发展,阻碍中外交流。(2)原因:君主专制强化,政治腐朽黑暗。小农经济阻碍社会分工和资本主义萌芽发展。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影响商品经济、资本主义萌芽和海外贸易发展。八股取士等文化专制束缚了人们思想,影响了科

24、技创新。传统科技没有实现向近代科技的转变。总之,腐朽的专制制度和落后的生产关系,是导致中国落伍的根本原因。3海禁闭关锁国(1)海禁政策不禁止外国人来华贸易,只是要求必须在官方的主持下进行,即所谓“贡赐贸易”。(2)闭关锁国政策既禁止国人出海贸易,也限制外商来华贸易,如清朝中外贸易被限制在固定的贸易场所广州十三行进行。西汉汉武帝推行一系列经济政策,抑制富商大贾势力,发展官营商业严格中唐以来鼓励对外贸易,官商分利,商税成为政府的重要收入来源松动明清继续实行专卖制度,对民营商业加征商税,影响了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固守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明朝海禁政策(1)内容:人民不得擅自出海与外国互市,对外贸易只能在官方

25、主持下进行(2)实质:加强对人民的控制,维护专制统治清朝闭关锁国政策(1)内容:禁止官民私自出海;将沿海居民内迁数十里,寸板不许下海(2)后果:不仅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生长,而且使中国与世界隔绝,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专题梳理(三) 1主流思想从“百家争鸣”到思想的趋时更新把握线索中国古代文化是世界文化宝库中最为辉煌灿烂的文化,思想、科技、文学、艺术全面繁荣,长期发展,经久不衰。线索一:思想演变古代中国思想上讫先秦、下至明清,其核心是儒学产生、发展、成熟、批判继承的历史过程。春秋战国与明清之际,中国思想相对活跃,中间时期思想发展日趋僵化,具体历程如下:创立(孔

26、子:仁、礼)发展(孟子:仁政、民贵君轻;荀子:礼法并施)完善独尊(董仲舒:天人感应、君权神授;汉武帝:独尊儒术)改造、成就(儒道合一,理学、心学)批判、新生(经世致用、工商皆本、反专制)。线索二:科技成就古代中国以四大发明为代表的科技成就领先世界,对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线索三:文学成就从先秦到明清,古代中国文学经历了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发展演变历程,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线索四:艺术成就中国的书法和绘画艺术,独具东方神韵,是世界艺术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京剧是戏曲艺术的瑰宝,成为我国的国粹。时期发展历程思维深化春秋战国创立和发展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孟子、荀子发展

27、了孔子学说1.不同史观审视“百家争鸣”(1)唯物史观:社会生产力发展、奴隶制瓦解、分封制崩溃、封建制确立的时代变革是百家争鸣形成的社会背景,这体现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唯物史观。(2)阶级史观:孔子、老子主张社会有序,代表的是没落贵族的利益,墨子主张“非攻”“尚贤”,代表的是下层劳动者群体的利益,韩非子主张加强中央集权,代表的是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2“百家”思想主张的比较(1)治国上,儒家主张“仁政”,反对严刑峻法,而法家主张法治,强调严刑峻法。(2)在人性上,孟子主张“性本善”,而荀子主张“性本恶”。(3)在对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荀子主张“制天命”,而老子主张“顺自然”。(4)在人生态度上,

28、儒家主张积极入世,强调社会责任,而道家则主张“逍遥”的人生态度,强调“超脱”。3明清之际批判思想资产阶级民主思想明末清初批判思想的出现是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物。但是,由于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手工工场主尚未转化为资产阶级,因此不能说批判思想家代表了资产阶级的利益,况且其对未来社会的设计也没有跳出中国古代理想化的明君贤臣的统治模式。西汉改造和独尊(1)董仲舒吸收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的思想,形成新的儒学体系,提出“春秋大一统”“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等主张(2)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自此,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宋明转型与成熟(1)融合佛道思想,形成以理为

29、核心的儒学体系(2)程朱提出“天理”,主张“存天理,灭人欲”,进一步形成封建伦理体系(3)陆王主张“心”就是“理”;“心外无物”“致良知”“知行合一”明清之际批判与继承(1)李贽反对以孔子和儒家经典为判断是非的标准,批判“存天理,灭人欲”的说教(2)黄宗羲揭露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工商皆本”的主张(3)顾炎武提出“经世致用”的主张(4)王夫之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变化的、运动是绝对的2科技成就从领先世界到迟滞落后时期发展历程思维深化从先秦到秦汉奠基发展(1)战国时期出现了司南和石氏星表等科技成果;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算筹计算法(2)蔡伦改进了造纸术;出现了九章算术黄帝

30、内经伤寒杂病论和氾胜之书等科技论著1.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原因及特点(1)原因: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繁荣。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尤其是广大科技工作者的辛勤劳动。文化教育的发展,为科技发展培养了大批人才。统治者重视。国家统一、社会安定。国内各民族之间经济文化交流和对外交往的发展。(2)特点:实用性强,服务生产和巩固统治的需要科技著作大多是对生产经验的直接记载或对自然现象的直观描述,具有较强的经验性。技术化倾向严重,且缺乏开放性,没有转化为普遍的生产力。2古代科技没有及时转化为近代科技的原因(1)经济上:小农经济长期占据主导地位,封建政府推行重农抑商政策。(2)政治上:君主专制的存在严重阻碍了科技的进步。(3)思想文化上:八股取士和文化专制,禁锢了知识分子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