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3 ,大小:221.70KB ,
资源ID:16357532      下载积分:5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16357532.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第十章准备方式.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第十章准备方式.docx

1、第十章 准备方式第十章 准备方式井田开拓工作结束后,即可转入开采的准备阶段,掘进为采煤服务的准备巷道。准备巷道包括采(盘)区上(下)山,区段石门或斜巷、采(盘)区车场,煤层群开采时区段集中平巷等。准备巷道的布置方式称准备方式。第一节 上(下)山采区式准备方式上(下)山采区式准备方式是在阶段开拓巷道已圈定的采区范围内开掘准备巷道。根据采区内准备巷道特点、服务范围、开采煤层数目的不同,通常把采区分为:上山采区与下山采区,单翼采区与双翼采区,单层布置采区与联合布置采区等不同类型。在运输大巷的上侧布置采区巷道,采区内采出的煤下运至运输大巷的采区,称为上山采区。在运输大巷的下侧布置采区巷道,采区内采出的

2、煤上运至运输大巷的采区,称为下山采区。一般多采用上山采区。将采区上山布置在采区的中央,向两翼前进回采或由两翼边界后退回采的采区,称为双翼采区;如采区上山布置在采区的一侧边界附近,向另一侧前进回采或由边界向上山后退回采的采区,称单翼采区。一套上山为一个煤层服务的采区,称单层布置采区;一套上山为几个煤层服务的采区,称联合布置采区。单层布置是基本的准备方式,联合布置只是在开采煤层群时才用。一、单层布置上山的采区准备方式图101所示为缓倾斜及倾斜薄及中厚煤层单层布置上山的采区准备方式。1巷道掘进顺序在采区中央下部有运输大巷,开掘采区下部车场3。由下部车场向上,沿煤层分别开掘轨道上山4和运输上山5,两条

3、上山相距20m,至采区上部边界后,掘采区上部车场6与回风大巷2连通。此后,在第一区段下部掘中部车场7,并用双巷掘进的方法,掘进两翼的第二区段回风巷8和第一区段的运输平巷9,两巷之间沿走向每隔100m150m掘联络眼11,8和9掘到采区边界后再掘开切眼。与此同时,在采区上部边界,从上部车场6(或回风大巷2)向两翼第一区段的回风平巷10。在掘进上述巷道的同时,还应开掘采区煤仓12、采区变电所13和绞车房14。当掘完上述巷道和硐室,并安装好各种设备之后,便可投入生产。第一区段采煤结束之前,应及时掘进第二区段的中部车场7、回风平巷8、运输平巷9和开切眼,并将必要的设备安装完毕,以便保证采煤工作面的正常

4、接续。2生产系统采煤工作面采出的煤炭,经区段运输平巷9运至采区运输上山5,然后转运到采区煤仓12,在运输大巷1装车运出。采煤工作面使用的材料和设备由运输大巷1运来,经采区轨道上山4至采区中部车场7或上部车场6,送往各使用地点。掘进时所出的煤和矸石则用矿车按与运料相反的方向运出采区。采煤工作面所需的新鲜空气,从阶段运输大巷1进入,经下部车场3、轨道上山4、中部车场7,再分别经两翼的轨道平巷8、联络眼11、区段运输平巷9到达工作面。清洗工作面后的污空气经区段回风平巷10,进入阶段回风大巷2,再排至地面。掘进工作面所需的新鲜空气,由轨道上山4到中部车场7,再分别由两翼平巷8经联络眼、运输平巷9,借助

5、局扇将新鲜空气送至掘进工作面,污风由运输上山、回风大巷排出。图101 单层布置上山采区准备方式1-运输大巷;2回风大巷;3-下部车场;4轨道上山;5-运输上山;6上部车场;7、7-中部车场;8、8、10区段回风平巷;9、9-区段运输平巷;11联络眼;12采取煤仓;13-采区变电所14绞车房;15行人联络眼采区绞车房和变电所所需的新鲜空气,同样由轨道上山直接供给,清洗绞车房以后的污风经联络小巷处的调节风窗进入回风大巷。变电所的污风则是经运输上山进入回风大巷中。这种采区准备方式巷道布置简单,准备新采区时间短,但是采区生产能力小,服务年限短,巷道掘进率较高。因此,一般只在井田只有单一层煤或层间距很大

6、,开采解放层、煤质差别大要求分采分运,或受其他条件限制时,才采用单层布置采区准备方式。二、联合布置上山采区准备方式(一)共用采区上山的一种联合准备方式两个薄及中厚煤层m1和m2共用采区上山的一种联合准备方式如图102所示。1巷道掘进顺序阶段运输大巷1和回风大巷2,共用采区运输上山3和轨道上山4,均布置在m2煤层中,各煤层区段平巷为双巷布置。m1层区段运输平巷5,以区段溜煤眼6与采区输送机相通;区段轨道平巷7,以区段石门8和轨道上山相接。m2层区段运输平巷9和轨道平巷10区段运输平巷9和轨道平巷10均直接与采区运输上山及轨道上山分别相连。2生产系统m1层采出的煤,经该层区段运输平巷5到区段溜煤眼

7、6,然后由采区运输上山运往采区煤仓11,最后在大巷车场装车外运。m2层的煤,经该层区段运输平巷,直接到采区运输上山。工作面所需材料及设备,从采区轨道上山的下部车场,提到采区上部或中部车场,然后转运到区段轨道平巷10。其中m1层所需材料及设备,经轨道石门8,转到m1层轨道平巷7,采区内矸石的运输,与此相反。图102 共用采区上山的采区巷道联合布置1阶段运输大巷;2阶段回风大巷;3共用运输上山;4共用轨道上山;5-m1层区段运输平巷;6-区段溜煤眼;7-m1层区段轨道平巷;8区段石门;9- m2层区段运输平巷;10-m2层区段轨道平巷;11采区煤仓;12大巷车场采区轨道上山兼用于进风,运输上山兼用

8、于回风。m1层工作面所需的新鲜风流,由轨道上山4经区段石门8及m1层区段平巷7及5进入。废风经由m1层轨道回风平巷7和区段石门8,进入阶段回风大巷2。m2层工作面所需的新鲜风流,从轨道上山通过m2层区段平巷10及9进入。废风由轨道回风平巷10,排至阶段回风大巷。(二)共用采区上山和和共用区段平巷巷道联合布置两个薄及中厚和厚煤层m1和m2共用采区上山和共用区段平巷的一种联合准备方式如图103所示。1巷道掘进顺序阶段运输大巷1和回风大巷2、采区共用运输上山3、轨道上山4以及共用区段平巷5,均开掘在m2煤层底板岩层中。各煤层区段运输平巷6、7,通过运输石门8及溜煤眼9,与区段共用平巷5相通。区段轨道

9、平巷10、11,用轨道石门12与区段共用平巷5相连。区段运输石门和溜煤眼,以及轨道石门,沿走向的间距为80m100m。区段共用平巷5,通过区段溜煤眼13和区段石门14,分别与运输上山和轨道上山连接。第一区段开采时,利用阶段回风大巷,兼作该区段的轨道回风平巷。图103 共用采区上山和区段平巷的采区巷道联合布置1阶段运输大巷;2阶段回风大巷;3共用运输上山;4共用轨道上山;5共用区段平巷;6、7-共用区段运输平巷;8运输石门;9-溜煤眼;10、11区段轨道平巷;12轨道石门;13区段溜煤眼;14区段石门;15采区煤仓采用共用区段平巷时,各层工作面下部的运输平巷及其上部的轨道平巷,均不必在其开始回采

10、前一次掘完,而是随工作面的推进,超前于采煤工作面一定的距离同时掘进(即实行“超前掘进,随采随掘”)。2生产系统采煤工作面出来的煤炭,通过各煤层运输平巷(m1层须经运输石门)及溜煤眼,运到区段共用平巷;然后,经区段溜煤眼,采区运输上山运至采区煤仓15。材料、设备和矸石,可通过采区轨道上山和车场,以及轨道运输巷(包括平巷和石门)运送。新鲜风流从采区轨道上山、中部车场,经区段共用平巷,沿着与煤流向反的方向,进入煤层采煤工作面。废风经各煤层回风平巷和回风石门,到共用回风平巷,排出采区。第二节 盘区式与条带式准备方式我国通常把58以下的煤层叫做近水平煤层。由于近水平煤层倾角小,因而在准备方式上与缓倾斜和

11、倾斜煤层相比,有相似之处,又有一些不同的特点。盘区式准备方式,按盘区与运输大巷相对位置的不同,有上山盘区与下山盘区之分;按盘区的主要准备巷道的型式,还可分为上、下山盘区与石门盘区。条带式的准备方式,按条带开采煤层的数目分,有单层布置条带与联合布置条带。一、上(下)山盘区准备方式图104是上山盘区联合布置的准备方式,平面图中只画出上层煤的巷道布置,盘区内开采两个薄及中厚煤层m1和m2,其间距为10m15m,地质构造简单, 煤层平均倾角为58。盘区双翼开采,走向长度为1200m,斜长为1000m,盘区内划分若干区段。运输大巷开在m2煤层底板岩石中,总回风巷、运煤上山布置在m2煤层,轨道上山布置m1

12、煤层中;区段平巷为双巷布置,盘区上山与区段平巷以溜煤眼和材料斜巷联系,大巷与轨道上山以盘区材料上山联系。图104 上山盘区联合布置准备方式1-岩石运输大巷;2总回风巷;3-盘区材料上山;4-盘区轨道上山;5盘区运煤上山;6-下部车场;7-进风斜巷;8-回风斜巷;9-煤仓;10-m1层区段进风平巷层;11-区段运输平巷12-m2层区段进风平巷层;13-m2层区段运输平巷;14-区段材料斜巷;15-区段溜煤眼;16甩车场;17-无极绳绞车房;18无极绳尾轮;19盘区材料斜巷绞车房;20-绞车房回风巷;21下层煤回风眼m1煤层采煤工作面的煤经区段运输平巷11、区段溜煤眼15、盘区运煤上山5运入煤仓9

13、,在开掘下部车场6装入矿车经运输大巷1运出。m2煤层工作面的煤经区段运输平巷13、盘区运煤上山5,此后的运煤路线与m1煤层相同。材料经岩石运输大巷1、盘区材料上山3、甩车道16、轨道上山4,上部或中部车场、m1煤层进风平巷10送至m1煤层采煤工作面。而m2煤层采煤工作面所需材料由m1煤层风平巷10、区段材料斜巷14、m2煤层进风平巷12送入。m1煤层采煤工作面所需新鲜空气从岩石运输大巷1、进风斜巷7、运煤上山5、m2煤层区段进风平巷12、材料斜巷14、m1煤层区段进风平巷10进入,清洗采煤工作面后,污浊空气经m1煤层区段运输平巷11、盘区轨道上山4、回风斜巷8、总回风巷2排出采区;m2煤层采煤

14、工作面所需新鲜空气从岩石运输大巷1、进风斜巷7、运煤上山5、m2煤层区段进风平巷12进入、清洗采煤工作面后,污浊空气经m2煤层区段运输平巷13、溜煤眼15进入盘区回风上山4,以后的路线与m1煤层污风流方向相同。上山盘区单层布置准备方式,由于盘区的储量较小、产量不大,服务年限短,一般设运输和轨道两条上山就能满足需要,盘区上山一般布置在煤层内。二、条带式准备方式图105 条带式准备方式1运输大巷;2-回风大巷;3材料大巷;4煤仓;5行人进风斜巷;6工作面运输巷;7-工作面回风巷图105所示为条带式准备方式。条带式内开采三层薄及中厚近距煤层,运输大巷1布置在煤层群底板岩石中,回风大巷2布置在最下煤层

15、中。采煤巷道采用分层布置和对拉工作面布置。采煤工作面的煤经工作面运输巷6运入煤仓4,在运输大巷1装车外运;材料从运输大巷1经材料斜巷3、工作面回风巷7进入采煤工作面;新鲜空气从运输大巷1经进风行人斜巷5、工作面运输巷6进入采煤工作面,清洗采煤工作面的污浊空气经工作面回风巷7、材料斜巷3进入回风大巷2排出。条带式准备方式单层布置时,大巷一般布置在煤层中。因而,工作面巷道直接与大巷联系,其巷道布置较简单。采用联合布置时有分层布置与集中布置两种情况。集中布置是自运输大巷沿最下部的薄及中厚煤层或在煤层底板岩层中,开掘为各煤层共用的集中巷道,由集中巷道每隔一定距离开掘联络巷道联系。因而各煤层的采煤巷道可

16、以超前工作面掘出,便于维护。对于开采薄及中厚煤层群,此法一般只在煤层底板围岩较弱,长距离采煤巷道在掘进及采煤期间维护工程量较大时采用。对于开采单一厚煤层时,由于在厚煤层中掘进和维护长距离的分层采煤巷道比较困难,故一般采用集中布置。值得注意的是工作面采煤巷道不是平巷,而是沿煤层开掘的方向固定的倾斜巷道。其中的运输巷道通常是铺设胶带输送机,运煤比较方便;回风巷则铺设轨道,但由于运输距离较长,倾斜度随煤层变化,运料和行人有一定困难,故适宜采用单轨吊车。条带准备方式中工作面按推进方向,分为仰斜开采和俯斜开采两种。当煤质较硬或顶板淋水较大时,宜采用仰斜开采;当煤层厚度大、煤质松软容易片帮,或沼气含量较大

17、时,宜采用仰斜开采。此外,在选择采煤工作面推进方向时,还必须结合运输和回风大巷的位置,充分考虑工作面通风、采煤巷道的运输和维护条件。一般来说,采煤工作面向大巷方向推进,对于工作面通风和巷道维护比较有利。因此,在开采近水平薄及中厚煤层时,煤层顶板及其它地质条件没有特殊要求时,往往采用大巷上方的煤层俯斜开采,大巷下方的煤层采用仰斜开采的方式。条带式准备方式的采煤工作面可以按单工作面布置,也可以成对的按对拉工作面布置。如图105所示。由于工作面沿煤层走向呈水平状布置,工作面输送机效能不受煤炭运输方向的影响,同时工作面风流也不存在上行和下行的问题,通风状况良好。所以条带式准备方式巷道布置简单,巷道掘进

18、和维护费用低,建井工期短,投产快;运输系统简单,占用设备少,运输费用低;采煤工作面长度在整个采煤期间保持不变,为采用综采设备创造了良好的条件;煤炭损失少,回收率高;通风系统简单,通风设备少;对某些地质条件的适应性强。但是,倾斜巷道掘进工程量大,效率低;倾斜巷道长,辅助运输比较困难;当煤层沿倾斜起伏较大时,巷道积水不易解决;而且大巷装车站多。因此,条带式准备方式适用于下列条件:倾角为12以下的薄及中厚煤层,走向断层不发育,沼气涌出量和涌水量大的煤层。第三节 准备方式中的几个主要问题一、采煤巷道(一)单煤层区(分)段平巷每一个采煤工作面必须具有两条平巷,工作面下段布置运输平巷,上段布置轨道平巷(回

19、风平巷)。当煤层倾角较大时,轨道平巷多沿煤层顶板挂腰线掘进,以利于排水。运输平巷尽量分段取直,以折线布置。便于铺设输送机。对于煤层倾角较小的近水平煤层,区段煤层平巷一般都是沿煤层顶板挂中线掘进,沿走向方向做直线切割布置。不论煤层倾角大小,除第一区段煤层回风平巷必然单巷布置外,其他各区段煤层平巷,可单巷布置,也可双巷布置。区段煤层平巷采用双巷布置时,按其轨道平巷掘进次序的先后,基本上分为两种方式。图101是双巷布置的一种方式。上区段运输平巷与下区段回风平巷同时掘进(回风平巷超前掘进,为运输平巷导向)每隔一段距离(100m-150m左右),以联络巷贯通。上下平巷之间,根据煤层和顶底板岩性不同,一般

20、保留8m-15m煤柱,该煤柱在下区段采煤时,可回收一部分。当煤层起伏较大,采区一翼走向长度较长,采区接替紧张时,宜采用双巷布置一次掘出的方式。采用单巷布置时,随着采煤工作面不断后退采煤,运输平巷不逐段报废,而在采煤工作面后方用巷旁支护,把巷道维护起来用作为下区段的回风平巷。从生产实践中,双巷布置比单巷布置方便,故多为双巷布置。但当煤层埋藏平稳,顶底板条件较好,特别是薄煤层采用巷旁支护维护巷道不成问题时,可考虑采用单巷布置。(二)分层平巷布置厚煤层分层开采时,各分层平巷相距很近,相互有联系。因此,在布置分层平巷时。要注意与其他分层平巷的配合,从各分层平巷的相互关系来说,基本上有以下几种基本类型:

21、倾斜式、水平式、重叠式和混合式。1倾斜式布置这种方式的各分层平巷是按2535角成倾斜式布置,一般适合于倾斜角小于1520的煤层其中又有内错式与外错式之分。内错式布置就是下分层巷道位于上分层巷道图106 分层平巷倾斜式布置a内错式布置;b外错式布置1-上区段工作面的运输平巷;2下区段工作面的回风平巷的内侧,位于上分层采空区下面。各分层平巷内错宽度至少为一个或半个巷道宽度,如图106a所示。外错式布置下分层巷道位于上分层巷道的外侧,位于分层煤柱下面,如图106b所示。2水平式布置当煤层倾角大于20时,通常采用水平式布置,如图47所示。3重叠式(垂直式)布置各分层平巷沿铅垂线呈重叠式布置,如图48所

22、示。图107 分层平巷水平式布置 图108 分层平巷重叠式布置 1上区段工作面的运输平巷; 1上区段工作面的运输平巷;2下区段工作面的回风平巷; 2下区段工作面的回风平巷二、上(下)山上(下)山是准备方式中重要的运输、通风巷道,而且服务时间较长。因此,应按经济合理的要求,合理确定上山的数目、位置和布置方式。(一)上山条数的确定在一般情况下,采区布置两条上(下)山(一条运输上山、一条轨道上山),就能满足采取运输、通风和行人的需要。随着生产的发展,常常需要增加上山数目,例如:1生产能力很大的特厚煤层采区和联合布置采区。2产量较大,沼气涌出量也很大的采区,特别是下山采区。3产量较大,经常出现上下区段

23、同时生产,需要简化通风系统的采区。4运输上山和轨道上山均布置在底板岩石中,需要探清煤层情况,或为提前掘进其他采区巷道的采区。(二)上山布置的方式上山的层位选择,要根据煤层和围岩的稳定情况、巷道维护状况、服务期限、装备条件等技术因素,并通过掘进费、维护费及各项生产经营费的计算比较以及煤柱损失率等指标的对比,才能最终确定其合理位置。一般可有以下几种布置方式。1两条煤层上山两条上山布置在底部同一薄煤层中,其走向间距一般取20m25m。这种布置方式为两条上山分别与两翼区段平巷间的联接带来不便,皆处于同一层位,需增设绕道(顶绕或底绕)妥善处理上山、平巷间联结的相互交叉关系。适用于单一薄及中厚煤层,煤层群

24、最下一层为薄及中厚煤层或产量不大,服务年限不长的采区。否则应将一条上山布置在上部另一煤层中(如图109a)。图109 采区上山的位置1-轨道上山;2运输上山;3通风、行人上山2一岩一煤上山当煤层群最下一层维护条件较好的薄及中厚煤层时,可将轨道上山布置在该煤层中,如图109b所示。运输上山布置在底板岩石中(距煤层底板法线距离为1012 m,与轨道上山走向间距为20 m)。这种布置可减少一些岩石上山工作量,适用与产量不大,服务年限不太长的采区。3两条岩石上山在煤层底板岩石上山,如图109c。其走向间距为20m25 m,轨道上山至煤层底板法线距离为8m10 m,运输上山为12m14 m,两上山层位差

25、距为4m6 m,使两条上山分别联结两翼的区段平巷不交叉。适用于煤层群最下一层为厚煤层或开采单一厚煤层的采区。4两岩一煤上山为了进一步弄清地质构造和煤层情况,在煤层中增设一条通风、行人上山,先掘煤层上山,为两条岩石上山导向。在生产中,煤层上山用作通风、行人,为减少维护费用,煤层上山可随着区段的开采逐渐报废。三条上山相互关系如图109d中所示。其走向间距可缩小。5三条岩石上山在底板岩石中布置三条上山,适用于开采煤层次数多、厚度大、储量丰富的采区,以及瓦斯大、通风系统复杂的采区。三条上山相互关系如图109e所示。三、采区生产能力采区生产能力是采区内采煤工作面和掘进工作面产量之和,依单位时间内所生产的

26、煤量计算,一般以采区日产量(t/日)或年产量(万t/年)表示。采区生产能力,不仅对采区巷道布置有极大影响,而且是采煤方法、生产技术等系统经济因素的集中反映同时直接关系到矿井的生产技术水平。近年来,由于采煤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机采工作面平均月产可达两万吨,最高可达10万t。大型联合布置的采区,一般年产为4560万t,有的高达百万吨以上。高产、稳产工作面为采区集中生产创造了有利条件,集中生产联合布置的采区,又促进了高产稳产工作面的发展。采区集中、机械化生产在技术经济上具有很大的优越性:当然,加大采区生产能力,实现采区集中,机械化生产,是煤炭工业发展的方向,但是在确定采区生产能力时,要根据具体条件,

27、作具体分析。在煤层薄、层数少,煤层间距很大,地质结构复杂,断层、褶曲多,矿井沼气含量大,有煤及沼气突出危险等条件下,过分强调集中、采区联合布置,安排多工作面同时生产,就达不到预期效果,反而会陷于被动。采区生产能力要和矿井生产能力相适应,同时还必须与采区储量相适应。如果由于地质变化或技术条件限制,采区范围不能增大,采区储量有一定限制,而矿井又必须满足设计生产能力的要求,如果采区过分集中生产将会造成采区服务年限过短,采区接替紧张。采区生产能力是综合性的能力,是由各生产环节的生产能力组成的。在采区内,采煤机和输送机械必须配套。此外,工作面生产能力、平巷和上山运输能力、采区煤仓、采区车场通过能力,也必

28、须互相适应。一般情况下,采区生产能力是根据采煤工作面的产量和个数来决定的。四、采区走向长度合理的采区走向长度,对于提高矿井及采区生产技术经济指标,保证采区高产稳产具有密切联系。随着采区生产能力的增加,采区走向长度需相应增加,否则采区服务年限过短。机械化开采及工作面推进速度加快,同时将给工作面机械设备的搬迁带来困难,因此,必须加大采区走向长度,充分发挥机械效能,减少工作面搬迁次数,减少辅助工时,提高劳动生产率。但是,不分析具体条件,无限制的加大采区走向长度也是不合理的。由于各矿井的地质条件、生产能力、机械化水平、设备更新情况、技术管理水平各不同,所以对于采区走向长度不能统一规定,必须根据具体条件

29、,选择合理的采区走向长度。一般情况下,双面采区的走向长度为800m1000m,对于综采工作面,有条件的应尽量跨越上山(下山或石门)回采,其采区走向长度一般为1000m1500m,当不能跨越上山(下山或石门)回采时,其采区走向长度一般为1500m3000m,对于底板松软、巷道维护困难、地质构造复杂或自然发火期短的煤层,以及装备水平低的小矿,采区走向长度可适当缩短。五、工作面长度工作面长度合理与否,要看它能否促进工作面高产、稳产。一般说,加大工作面长度可获得较高的产量,能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吨煤成本。同时,较长的工作面,可以减少区段数目,因而减少区段平巷掘进工作量和护巷煤柱损失。但是,工作面过长,

30、将降低工作面推进速度,降低循环率,不利与高产、稳产及降低成本。现根据采煤方法和煤层厚度所要求的工作面的最短长度,将我国某些大型矿井所采用的工作面长度列于表101中。表101 工作面最短长度煤 层采煤方法工作面长度(m)倾斜厚度(米)炮采机采综采缓斜和倾斜1.3长壁开采701201001401201503.5厚煤层倾斜分层开采100120150急斜-台阶开采与掩护支架开采5040-七、采区车场、煤仓和装车站采区车场是采区上(下)山与区段平巷或阶段运输大巷连接处一组巷道和硐室的总称,是采区巷道的组成部分。根据所处的位置,可分为上部、中部和下部车场。采区车场的通过能力应与采区生产能力相适应,并且生产

31、系统要简单、安全可靠、掘进量小、便于施工和维护。一)上部车场上部车场是采区上山和区段回风巷之间的联络巷道。并担负运输、通风和行人的任务。其基本形式有两种:甩车场和平车场。图1010为双面上部甩车场。它是采用绞车将矿车沿轨道上山提升到甩车道以上,经甩车道下甩到左右区段回风平巷。图1011为平车场。它是将车场绞车房和回风巷布置在同一标高上,轨道上山的上端用水平轨道巷(即平车场)与区段回风巷或总回风巷贯通。矿车或材料车经轨道上山提到平车场摘钩,然后沿岔巷进入总回风巷。图1010 双面甩车场 图1011 平车场1绞车房;2轨道上山;3阶段回风大巷; 1运输上山;2轨道上山;3绞车房;4联络石门4区段回风平巷;5甩车道 5绞车房回风巷;6平车场;7总回风道;8岔巷二、中部车场在煤层中布置上山时,多采用单向斜甩绕道式车场,如图412所示。上山两翼工作面采出的煤,经区段运输平巷运到输送机上山。材料、设备车由轨道上山经甩车道,运到区段轨道平巷。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