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9 ,大小:33.20KB ,
资源ID:1636610      下载积分:1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1636610.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形势与政策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docx)为本站会员(b****2)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形势与政策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docx

1、形势与政策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第二讲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教育目标:通过本将学习,让大学生了解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主要特点,认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必然性;了解掌握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举措。教学重点:“十二五”时期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措施;教学难点:中央为什么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十二五时期的主线?教学方法:讲解法 讨论法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经成为全党和全社会的基本共识。近年来,党和国家始终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战略任务,取得了巨大成就。当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经进入攻坚阶段。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

2、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和十一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都明确提出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主线,并把它作为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在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的基础上,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这是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出的新要求。实现这一宏伟目标,就需要我们进一步适应国内外经济形势新变化,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战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我国传统经济发展方式的

3、矛盾和问题越来越明显地暴露出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日益成为实现科学发展的重大任务。(一)经济增长方式与经济发展方式在经济学中,人们更多地使用“经济增长方式”这个概念。现代经济辞典将其定义为:经济增长方式是“生产要素的分配、投入、组合和使用的方式”。它关注的核心是依赖什么要素,借助什么手段,通过什么途径以及怎样实现经济增长等。经济发展方式,是实现经济发展的方法、手段和模式,其中不仅包含经济增长方式,而且包括结构(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城乡结构、地区结构等)、运行质量、经济效益、收入分配、环境保护、城市化程度、工业化水平以及现代化进程等诸多方面的内容。在实现科学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党提出了加快转变经济发

4、展方式的战略任务。经济增长方式和经济发展方式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经济发展方式不仅要突出经济领域中“数量”的变化,更强调经济运行中“质量”的提升和“结构”的优化。既要求从粗放型增长转变为集约型增长,又要求从通常的增长转变为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我们党始终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保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任务。(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任务的提出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在2010年10月18日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所确立的指导思想中明确指出:制定“十二五”规划,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

5、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适应国内外形势新变化,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深化改革开放,保障和改善民生,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这是中国共产党首次在正式文件中明确提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思路。(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性与紧迫性命题的地位建议明确提出:“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符合我国基本国情和发展阶段性新特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必须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

6、域,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坚持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2012年2月,胡锦涛在省部级干部落实科学发展观研讨班上的讲话指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关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全党全国必须增强主动性、紧迫感、责任感,深化认识,统一思想,加强规划引导,突出战略重点,明确主要任务,兼顾当前和长远,处理好速度和效益、局部和整体的关系,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不断取得扎扎实实的成效。”十八大报告进一步指出:“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

7、主线,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二、我国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我国传统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在长期社会主义建设中形成的,与特定时期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特定的时代条件相适应,这种发展方式对推动我国经济的长期快速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但不可否认,这种发展方式也存在明显的缺陷,主要表现如下方面。(一)投资过高。消费、投资和出口是经济增长的三大动力,经济学界称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最理想的状况是“三驾马车”协调发挥作用,共同推动经济发展。但这种情形在我国并没有出现。三十年来,我国一直处于高投资状态。1978年投资率38.2%、1990年为34.9%,2000年为35.3%,2006年达到42.1

8、%、2007年42.1%,这样高的投资率举世罕见。高投资在带来高效益的同时,也带来了投资效益的不断下降等问题。连续多年的高投资,形成了巨大的生产能力,这导致了现实生产活动中对能源、资源的巨大消耗以及潜在资源能源需求,这种发展模式受到国内能源、矿产资源、土地、水和环境的严重制约,从而引发了对外部能源和资源的高依赖。(二)耗费资源过大、环境污染严重。改革开放以,我国经济增长速度举世瞩目,各项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这一点不容置疑。但客观地讲,我国经济高增长是以一种粗放式的增长。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和低效益成为这一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这一特征使得经济增长与资源和环境承受能力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

9、根据世界银行统计,2008年我国创造的GDP占世界的6%,而能源消费总量却占世界能源消费总量的15%以上,中国单位GDP的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倍多,欧盟的5倍多,美国的3.5倍,日本的9倍,有限的自然资源供给和石油、铁矿石、煤炭等资源价格的攀升将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主要因素。与此同时,由于经济增长方式粗放和环境保护不力,我国经济的高增长常常伴随着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的破坏,由此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根据世界银行、中科院和国家环保局的测算,我国每年因环境污染所造成的损失约占GDP总量的10%。一味追求经济增长对生态环境破坏造成的严重后果,已经让我国人民倍感痛苦,蓝色的天空,漂浮的白云,

10、新鲜的空气,洁净的水源,这些曾经是再平常不过的东西已经成为很多地方人民生活中的奢侈品。(三)收入分配失衡。当前我国分配结构是严重失衡的,表现在两个方面: 在一次分配领域,劳动者工资增长赶不上企业利润增长,企业财富向资本倾斜;在二次分配领域,百姓劳动收入增长赶不上国家财政收入增长,国民财富向政府倾斜。国家统计局最新修订的资金流量表显示,2005年,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企业、政府、居民三者分配比例为26.95%、14.8%和58.25%,与1995年相比,企业、政府所占比重分别上升6.35个和0.46个百分点,居民所占比重下降6.85个百分点;在国民收入再分配中,企业、政府、居民三者分配比例为2

11、4.43%、18.69%和56.88%,与1995年相比,企业、政府所占比重分别上升3.02个百分点,居民所占比重下降10.21个百分点;劳动报酬占初次分配、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比重分别为51.47%、52.12%,与1995年相比仅提高2.75个百分点,与1992年相比仅提高3.17个百分点。收入分配的失衡严重地制约的国内消费能力,也带来了一些严重的社会问题。(四)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与高速发展的经济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国的教育、医疗、住房、养老、卫生和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并没有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而同步发展,而是严重滞后于经济的发展。各类社会事业资源严重不足,“上学难”、“上学贵”,“看病难”、

12、“看病贵”等民生问题特别突出,社会保障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安全网”和“稳定器”的功能严重缺失。在政府提供的社会保障体系功能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居民不得不自行解决这一问题,这就导致居民的高储蓄、低消费局面的出现。1996年以来,我国居民储蓄率一直在25%以上,有的年份超过30%,不仅高于同期中、低收入国家水平,也高于世界平均水平,这是导致居民消费率偏低的直接原因。19962006年,居民消费率由45.8%下降到36.2%,下降9.6个百分点。经济社会事业发展不协调在带来严重民生问题的同时,也大大削弱了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五)过度依赖外部市场。由于消费率低下,国内消费市场相对狭小,政府不得不采用外

13、部需求来动经济。在政府的鼓励和推动下,逐渐形成了一个庞大的面向国外需求的生产格局,这种庞大的生产格局对GDP增长的影响也就越来越大。有资料显示,净出口在2002年仅能拉动GDP增长0.7百分点,而在2006年上升到2.2个百分点,2007年则达到2. 5个百分点。政府拉动经济增长过多地依赖于出口而不是国内消费,这不仅直接导致我国经济对外部市场的高度依赖,而且形成了国内巨大的生产能力,导致经济发展内外结构的严重失衡,也快速积累了外部环境动荡而带来的经济波动风险。事实说明,现有的经济发展方式难以为继,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创新发展模式,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已是迫在眉睫。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思路

14、自十六大以来,在科学把握我国国内外形势的基础上,我国加快了探索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研究和探索,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理论和新方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思路逐渐清新。(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外环境在深刻认识并准确把握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新特点的基础上,中央强调我国仍然面临着难得的战略机遇期,必须抓住历史机遇,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我国发展的内外环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我国改革发展取得新的历史性成就。十八大将其概括为“社会生产力、经济实力、科技实力迈上一个大台阶,人民生活水平、居民收入水平、社会保障水平迈上一个大台阶,综合国力

15、、国际竞争力、国际影响力迈上一个大台阶,国家面貌发生新的历史性变化。”这些成就奠定了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二是国际形势出现了一些新特点。表现为和平、发展、合作仍是时代潮流,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出现新变化,科技创新孕育新突破,国际环境总体上有利于我国和平发展。三是国内发展出现新的特点。随着形势的发展,我国人均国民收入稳步增加,经济结构转型加快,市场需求潜力巨大,资金供给充裕,科技和教育整体水平提升,劳动力素质改善,基础设施日益完善,体制活力显著增强,政府宏观调控和应对复杂局面能力明显提高,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健全,社会大局保持稳定。综合判断国际国内形势,我国发展仍处于大有作为

16、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对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正如十八大报告所强调的那样:“我们工作中还存在许多不足,前进道路上还有不少困难和问题。特别是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基础依然薄弱,资源环境约束加剧,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较多,深化改革开放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任务艰巨。”我们要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科学把握发展规律,主动适应环境变化,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进一步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进一步提高我国

17、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的能力。同时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过程(二)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思路我国提出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是在技术进步的基础上重新实现经济发展要素组合,实现从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到集约型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具体地说,就是按照科学发展的基本要求,紧紧围绕以人为本这个核心,通过科技进步和创新,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能耗和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包括速度质量效益相协调、投资消费出口相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相协调在内的全面协调,努力实现又好又快地发展,使经济社会发展朝着有利于人和社会全面发展的目标前进。党的十七大报告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总体思路集中表述为“

18、三个转变”,即推动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三个转变”为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指明了方向。2008年以来,在抵御金融危机的过程中,我们党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我国深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主要原因在于我国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正如胡锦涛总书记在2010年省部级干部研讨班上的讲话所指出的那样:“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适应全球需求结构重大变化、增强我国经济抵御国际市场风险能力的必然要求,是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必然要求,是在后国际金

19、融危机时期国际竞争中抢占制高点、争创新优势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国民收入分配合理化、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必然要求,是适应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新要求、满足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的必然要求。我们只有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才能实现我们党对全国各族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因此,建议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视为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提出“十二五”时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具体思路表述为: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

20、脚点,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五个坚持”指明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努力方向,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思路更加清晰。为了正确处理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保持经济平稳发展之间的关系。建议提出必须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以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增强针对性和灵活性,提高宏观调控的科学性和预见性,把短期调控政策和长期发展政策有机结合起来,以便正确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防范各类潜在风险,避免经济大的起落。

21、十八大报告则对如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出了更加明确的要求,“要适应国内外经济形势新变化,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着力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发展新活力,着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着力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着力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使经济发展更多依靠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拉动,更多依靠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带动,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驱动,更多依靠节约资源和循环经济推动,更多依靠城乡区域发展协调互动,不断增强长期发展后劲。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

22、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这是党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新要求。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要举措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一场深刻变革,涉及到经济社会的各个领域和方面,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变化,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着新形势、新特点和新问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有相应的政策和措施。(一)坚持扩大国内需求战略内需不足是制约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因素。为此,建议将扩大内需特别是居民消费需求,作为我国的一项长期战略方针。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加快建立扩大消费需求长效机制,释放居民消费潜力,保持投资合理增长,扩大国内市场规模。

23、”充分挖掘我国内需的巨大潜力,着力破解制约扩大内需的体制机制障碍,是促进我国经济长期稳定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方面。要把扩大消费需求作为扩大内需的战略重点,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这是把居民消费潜力有效转化为现实消费需求,促进持续稳定扩大消费的必然要求。破解制约扩大内需的体制机制障碍必须解决居民“有钱可花”和“有钱敢花”这两个基本问题。这就要求既要通过“加大国民收入分配调整力度,增强居民特别是低收入人群消费能力”,让居民“有钱可花”,又要通过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教育、卫生、保障性住房水平等措施,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努力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减少居民消费的后顾

24、之忧,让居民“有钱敢花”。同时,把投资与消费有机结合起来,正确处理投资和消费的关系,不断改善投资结构,把近期的投资和远期的消费结合起来,既要保持投资合理增长,又要不断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质量和效益,有效拉动经济增长,加快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新局面。1.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把扩大消费需求作为扩大内需的战略重点,进一步释放城乡居民消费需求,逐步使我国国内市场总体规模位居世界前列。要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大力发展服务业和中小企业,增加就业创业机会。要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着力提高城乡中低收入居民收入,增强居民消费能力。要增加政府支出用于改善民生和社会事业

25、比重,扩大社会保障制度覆盖面,逐步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形成良好的居民消费预期。要加强市场流通体系建设,发展新型消费业态,拓展新兴服务消费,完善鼓励消费的政策,改善消费环境,保护消费者权益,积极促进消费结构升级。要合理引导消费行为,发展节能环保型消费品,倡导与我国国情相适应的文明、节约、绿色、低碳消费模式。2.调整国民收入的分配结构。合理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是扩大内需的重要保证。为此,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增加人民群众的收入,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和公平,

26、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事实上,国民收入分配主要涉及两个层面的问题,一是国民收入在政府、企业和居民之间的分配状况,二是国民收入在居民之间的分配状况。前者反映的是政府、企业和居民之间的收入分配关系,后者反映的是居民之间的收入分配关系。在收入分配格局中,如果政府和企业占有的比重过大,居民所占比重必然较小,这会影响到居民消费能力的提升;在政府、企业和居民分配关系一定的情况下,如果居民内部分配不均,社会财富向小部分社会成员手中集中,也必然会制约整个居民的消费能力的提升。因此,形成一个合理的政府、企业、居民之间的分配关系以及合理的居民内部分配关系对经济的良性发展至关重要。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就是要逐步提高

27、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通过分配结构的调整,在鼓励中高收入阶层消费结构升级的同时,通过多种途径扩大低收入消费群体的消费需求,从而为我国内需的扩大提供强劲动力。3.调整优化投资结构。投资是经济增长的三大动力之一,它对对扩大内需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规划提出保持投资合理增长,优化投资结构,完善投资体制机制,提高投资质量和效益,有效拉动经济增长。“十二五”时期要确保国家扩大内需的重点在建和续建项目顺利完成并发挥效益。发挥产业政策作用,引导投资进一步向民生和社会事业、农业农村、科技创新、生态环保、资源节约等领域倾斜。坚持

28、区别对待、分类指导,引导投资更多投向中西部地区。严格执行投资项目用地、节能、环保、安全等准入标准,有效遏制盲目扩张和重复建设。促进投资消费良性互动,把扩大投资和增加就业、改善民生有机结合起来,创造有效需求。明确界定政府投资范围,加强和规范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管理,防范投资风险。规范国有企业投资行为,注重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鼓励扩大民间投资,放宽市场准入,支持民间资本进入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市政公用事业、社会事业、金融服务等领域。4.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城乡二元结构问题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最大的结构问题。解决“三农”问题,缩小城乡差距,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及现代化建设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也是

29、关键所在。在新的发展阶段,我们必须更好地统筹城乡发展,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加大强农惠农政策力度,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农村基础设施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民生产生活的重要物质基础。这些年来,尽管我国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但从总体上看,由于历史欠账过多,农村基础设施依然落后,农业基础脆弱、后劲不足的问题依然十分突出。加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既是当前扩大内需、改善农村民生的重要举措,也是促进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推进形成城乡一体化新格局的战略任务;既是广大农民群众的迫切要求,也是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

30、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的重要保障。不断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坚持把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转向农村,政府逐渐成为水利设施、交通、通讯、饮水工程、能源、医疗卫生和教育等农村公共产品的投资主体,承担起了建设农村基础设施的重任,成为必然的选择。这对解决农民的基本民生问题,扩大农村居民需求必将起到积极作用。5.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住房问题是一个重要的民生问题。保障性住房是与商品性住房(简称商品房)相对应的一个概念,是指政府为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所提供的限定标准、限定价格或租金的住房,由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和政策性租赁住房构成,是政府在对中低收入家庭实行分类保障过程中所提供的具有

31、社会保障性质的住房。在住房市场化过程中,一些中低收入家庭无力从市场上购买商品房,尤其是在近年来住房不断攀升的情况下,更是让一部分中低收入家庭望尘莫及。事实表明,单纯的市场机制无法实现“住有所居”的目标,需要“有形之手”和“无形之手”的完美结合,坚持政府调控和市场调节相结合,加快完善符合国情的住房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逐步形成总量基本平衡、结构基本合理、房价与消费能力基本适应的住房供需格局。加大保障性住房供给必须强化各级政府责任,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力度,基本解决保障性住房供应不足的问题。近年来,中央政府连续出台了解决中低收入家庭住房问题的政策,不断强化各级政府在解决住房问题中的作用,切实解决城

32、市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林区、垦区、煤矿棚户区居民的住房困难问题。毫无疑问,保障性住房建设既有利于解决中低收入者的住房问题,又有利于扩大内需,推动经济的平稳增长。(二)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推进转型升级,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和主要内容,是适应国际需求结构调整和国内消费升级新变化,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效益和国际竞争力的战略重点。十八大报告指出:“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实行更加有利于实体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强化需求导向,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健康发展,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壮大,合理布局建设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建设下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发展现代信息技术产业体系,健全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推进信息网络技术广泛运用。提高大中型企业核心竞争力,支持小微企业特别是科技型小微企业发展。”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适应市场需求变化,根据科技进步新趋势,发挥我国产业在全球经济中的比较优势,发展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1.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我国制造业规模已经很大,在制造业行业分类的30多个大类中,已有半数以上行业生产规模居世界第一,但是制造业总体水平还比较低,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十分迫切。主要措施就是优化结构、改善品种质量、增强产业配套能力、淘汰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