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47 ,大小:74.85KB ,
资源ID:16409775      下载积分:5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16409775.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必修二教案.docx)为本站会员(b****7)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必修二教案.docx

1、必修二教案荷塘月色一、知识能力1、把握全文的感情基调,理清文章的脉络,理解文章的主旨 2、欣赏作者所描绘的荷塘月色的美景,领悟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3、品味精练准确、清新隽永、优美动人的语言 二、过程方法1、注重朗读结合语境领悟词语、语句的含义,体味作品语言精练优美的特点及表达效果; 2、感悟景语和情语浑然一体的妙处。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2、引导学生关注社会,追求理想。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我们曾经品读过朱自清先生的背影,父亲那臃肿而蹒跚的背影所承载的悲凉、惆怅与沉重似乎还沉积在我们心头。今天,我们将再次走进朱自清先生心灵的河塘,叩响心扉,解读那淡雅朦胧的心月

2、、心荷。(板书文题) 二、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脉络1、教师配乐朗诵,学生初步体味情感、感受画面 2、学生自由朗诵全文,概括各段内容 第1段独游荷塘的时间、地点和缘由。(心境:“颇不宁静”) 第2段去荷塘,通往荷塘的小路、树木、月色。 第3段行在小路时的感受。(追寻清冷、幽僻的环境) 第4段观荷塘,写荷塘美丽的景色。 第5段写流泻的月光,塘中的月色。 第6段写荷塘四周的景物。(在月下观察、感受到的) 第7段联想古代江南采莲的旧俗。 第8段在思乡与遐想中踱回家门。 三、找出全文的文眼,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1、全体齐读第一自然段,找出文眼并作分析 明确:心里颇不宁静 结合写作背景分析。1927年大

3、革命失败后,作者彷徨苦闷,希望在一个幽静的环境中寻求解脱却又无法解脱的心情。不加掩饰直抒出作者内心的苦闷,心绪烦乱。这也正是夜深人静出游荷塘的缘由(欲排遣苦闷之情)为什么?思想状况:朱自清受过五四运动的洗礼,目睹过三、一八惨案的全过程,他追求进步,痛恶黑暗的反动统治;他虽然是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但富有正义感和爱国心。在大革命高潮时,他很兴奋,时时关注着南方的革命,渴望中国的统一和民主的实现。四、一二政变,给他打击是沉重的,他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似乎在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明白。按他当时的思想境界是不可能毅然投入到革命洪流中去的。手中的笔是他寻求解脱的工具,荷塘月色

4、的诞生是很自然的。用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来概括,浓缩他当时的心情是十分准确的。弄清这句的含义也有助于弄清他为什么要大写荷塘月色之美,要发思古之幽情了。 -2、第三自然段中“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若换成走字,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明确:走路时不紧不慢,不慌不忙,慢条斯理,脚步井然有序,而心里却若有所思,若有所感,在幽闲、超然中,淡淡的哀愁在若隐若现。若换成走字,则缺少了情景融合的神韵 3、默读全文,分析思想感情 明确: 对黑暗现实不满反映淡淡的哀愁 “幽静”“寂寞”极言环境的寂寥,烘托人物心境的抑郁;“蓊蓊郁郁”加强了浓重的夜晚气氛;“阴森森”虚写,渲染恐怖的氛围。这些景是忧闷郁结的作者的眼

5、中之景,结句虽然“月光淡淡”,并不尽如人意,却与作者此刻的感情相合,“今晚却很好”,可见作者心中笼罩着一层淡淡的愁云。 寻求超脱、不肯同流合污得到淡淡的喜悦 月下荷塘、塘上月色,既素淡宁静,又朦胧和谐 回到现实 对美好追求的寄托仍是淡淡的哀愁 四、布置作业: 重点阅读课文四、五、六自然段,体会情景交融的特点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赏析品味语言,体味语言美,情感美 一、赏析第4段: 全体诵读第四自然段,分析作者怎样从多角度描摹荷塘美景? 明确: 、按观察的角度,视线由近及远,由上而下的空间顺序:茂密荷叶多姿荷花缕缕荷香叶.花颤动流水 2、深味作者匠心: 抓静态与动态的结合作者笔下景物都是“动”的,“

6、静”不过是“动”的瞬间表现。抓可见与可想的结合,写出散文神韵。荷叶田田,满遮塘面,塘水看不到,却断定叶下的水“脉脉”有情,这由叶子的“风致”引起的想象。 认识“通感”:通感”指“一种感觉超越了本身的局限而领会到属于另一种感觉的印象”,即把一种可感的形象转化为另一种可感的形象的方法。其最大特点是“感觉的转移”。相似处:断断续续,若有若无,捉摸不定。作用:用“歌声”比“荷香”真切、新奇。荷香本是嗅觉的可感形象,作者却把它比作“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使其转化为听觉的形象,把视觉、嗅觉、听觉交织在一起,启迪读者更加深远地想象和联想。) 这也恰恰说明“人在景中”。再引出第5、6段中“通感”的句子,也可

7、引导鉴赏5、6段中比喻、拟人句。(此环节可采用讨论式) 二、赏析第5自然段: 女生读第五自然段,男生找出喜欢的语句进行赏析 1、“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若换用“淌”字在表达效果上有何不同? 明确:“泻”表明月上中天,月光自上而下,有更强的动感与立体感;“淌”虽也有往下流的意思,但一般是表示水、泪或汗等顺着或依附着某物流下来,而月光是从空中照下的,并无依附任何事物。 2、“薄薄的青雾浮”若换用“飘”在表达效果上有何不同? 明确:“浮”描写出青雾与叶花既互相贴近互相映衬又若即若离的层次感和动感,又可描写出青雾似动而静、似静而动的轻柔含蓄之态;“飘”虽与“薄薄”相呼应,但既“飘”便“散”、便“逸

8、”,虽有轻柔之态而无含蓄静谥之美,而且“雾”之所以“青”是因为雾贴近田田、密密的叶子而成,飘高飘远了,便无“青”的感觉。 3、“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牛乳”和“轻纱”的本体是什么?梦的本体又是什么? 明确:薄薄的青雾;叶子和花 4、“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本句描写了哪两种树影的哪些特点?“画”字对表现这些特点有何作用? 灌木参差的斑驳的黑影;杨柳稀疏的倩影;“画”说

9、明树影的错落有致、浓淡和谐是恰到好处的,象是出自名画家之手,也让读者更易联想和想象到荷塘月色的诗情画意 5、“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本句运用比喻和通感的修辞格,本体和喻体分别是什么?它们之间的相似点是什么?是从哪两种感觉的互相转移? 明确:本体月色;喻体名曲;相似点:和谐;是视觉与听觉的互换。 评:这一段写荷塘上的月色,有正面描写,如流水,泻;也有用景物进行反衬,如写青雾、叶子和花、黑影、倩影等;写出了光与影虽不均匀,却和谐如名曲,光与影融为一体,荷塘与月色融为一体,心境与物景融为一体,整个天地浑然一体,如梦似幻,如诗如画,令作者与读者如痴如醉,作

10、者心中流露出的依然是淡淡的喜悦。 三、赏析第6自然段 男生读第六自然段,女生找出喜欢的语句进行赏析 1、“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远远近近”、“高高低低”描写出树的哪些特点? 析:连绵成片、高低错落,层次分明 2、“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在总体写树中又着重写了杨柳的丰姿,这是一种怎样的写法? 析:点面结合 3、“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

11、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作者是怎样由景写到人的?作者的心景又有了什么变化? 析:由路灯光联想到人的眼,由人的眼自然会联想到人的心,一想到个人,热闹的蝉声与蛙声自然会惊扰了荷塘和作者内心的超然境界,作者终于发出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的慨叹。作者的心绪又从淡淡的喜悦转为淡淡的哀愁。 四、赏析最后两段: 请一学生朗读最后两段,教师提问: 1、“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作者为什么会“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呢? 明确:“颇不宁静”的心情在梦境般的荷塘岸边没有得到排遣,就想靠对古代采莲盛况的向往和对故乡的怀念来解脱。 2、“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作者触景生情,由眼前

12、景物联想到江南采莲的情景,作者说这是一个“热闹”和“风流”的季节,并引用梁元帝的采莲赋描写当时“嬉游”的光景,作者有没有被这种光景所感染呢?文章中的哪个句子可以表明? 明确:没有。“可惜现在我们早已无福消受了,”依然是“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3、“于是又记起西洲曲里的句子: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西洲曲本是用来描写一个青年女子思念情人的痛苦,作者却借用来表达什么感情?文章中的哪个句子可以表明? 明确:思乡之情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4、“今晚若有采莲人,这儿的莲花也算得过人头了;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此时此刻的作者为什么会惦着江南

13、呢? 明确:触景生情,独在异乡为异客,面对黑暗的现实苦闷彷徨,无所适从,欲超然又想挣扎,借思乡排遣忧愁 5、“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作者从荷塘回到家里,心绪如何? 明确:作者从遐想中回到现实,现实依旧,愁思依旧,心里依旧不宁静,刚才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恍如一梦。 五、小结 作者朱自清以艺术的手法为我们描绘了一副另人陶醉的月下荷塘美景图,这美丽、宁静、清新的大自然也正是作者精神的避难所。今天我们领略了文章的语言美、情感美,但是作为一篇美文,荷塘月色是多方面的,希望同学们能以独特的视角去关照美、感受美、体验美。故都的秋教学目标 、

14、涵咏文辞,体味秋的意境。 、想像还原,感受自我形象。 重点难点 感受自我形象。 教学方法 诵读鉴赏讨论 一、导入 作者:注一 补充:孤独屈辱忧郁乱世 背景:1934年8月北平避居(1921年9月至1933年3月参加左翼文艺活动和进行创作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1933年上海迁居杭州) 二、提问:你从文中读到了些什么?请说说自己初读的感受。 整合:这是一篇关于秋天的散文名篇,我们的阅读将围绕两个话题展开:一是郁达夫的秋天;二是秋天的郁达夫。(板书) 三、郁达夫的秋天 提问:在秋天的故都,郁达夫看到了些什么? 明确:秋景芦花、柳影、夜月、碧天、牵牛花、秋草、落蕊、闲人、秋枣(视) 虫唱、钟声、飞声、扫

15、地、蝉声、雨声、人语、风声(听) 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想)图景秋花、秋蕊、秋蝉、秋雨、秋枣 提问:这一切构成了郁达夫眼中秋天的世界,能否用一句话来概括它的特点呢? “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此句不仅概括了秋景而且表达了郁达夫对此的情绪体验。(文眼) 三、秋天的郁达夫 引语:“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当郁达夫陶醉在他所见的故都秋色之中时,我们又分明在字里行间看到了郁达夫清瘦的影子。 提问:那么,你看到的是一个怎样的郁达夫呢?请选择自已最喜欢的文段仔细诵读品味,谈谈自己的印象。 明确:秋院租

16、破屋、破壁腰(荒寂凄凉,出门在外,客居他乡,孤独悲凉)疏疏落落的秋草(与春草对比,春草碧绿,充满生机;秋草枯黄,萧索凄凉,顿生生命将尽的凄凉之感)细数日光(漏、射、照比较。落寞得近于无聊)驯鸽的飞声(境静心更静)。 这是作者为我们描绘的一幅秋晨生活场景,流露出作者的一份惬意,一份沉醉,这是一种文化人悠静恬适的审美心理。与“皇城人海”相比,于“一椽破屋”独居,显然又具有一种隐士之风,而这隐逸中难免有“孤单”感觉,作者能够自己细细品味这“孤单”的感觉,便是一种最美的“创造”,是一种对社会的洁身自好,静对秋光、秋花,是一种孤芳自赏,而“赏”到的这“十分的秋意”,也不过是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伤交织的情

17、怀的着落点。(“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人处闹市,既显心静,也显孤独寂寞,热闹是他们的,而我什么也没有。)(板书:静对秋花) -秋槐不写高大挺拔,而写其落蕊。晨踏落蕊,轻扫落蕊,寂静无人,斯人独徘徊,有欣喜,亦有寂寞。无可奈何花落去,淡淡悲凉油然生。幽人徘徊,落蕊满地,寻寻觅觅为何事?此时,达夫早已成为知名文人,正直的他曾多次遭到当局的通缉,人到中年而“以没有一个归宿为可虑”。1932年1月4日,他写了幅对联:“岂有文章传海内,欲将沉醉换悲凉。”年近不惑而感悟到人生的悲凉、落寞。(晏殊: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

18、香径独徘徊。)(板书:轻扫秋蕊) 秋蝉秋蝉哀鸣,牵动心魂;秋意阵阵,孤独冷清。(板书:细听秋蝉) 秋雨春雨濛濛,富有诗意;夏雨粗犷,畅快淋漓;而秋雨,总让人感到一种萧瑟的寒意。 画面的中心是两个都市闲人。在一层秋雨过后,两个闲人就从故都的秋景中走出来了,眉目已被忽略,但却穿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从他们那“咬着烟管”的举止里,那“缓慢悠闲”的声调中,我们不难品出一个“闲”字来,那是一份闲适,一份潇洒,而从那简短的对话中,便开始了感情和心绪的交流。一个“唉,天可真凉了”另一个“一层秋雨一层凉啦!”从彼此的叹答中,使我们感觉到他们已陶醉在彼此说话的腔调和韵味中,陶醉在这种腔调所唤起的有一定社会内容

19、的落寞和感伤中,陶醉在彼此感情契合的雨后之秋的凉意之中。一个“了”字意味无穷天气转凉了,一年剩下的光阴就不多了,言外之意,人到中年,剩下的光阴也不多了。这尾音一拖,那种感叹悲凉的味道就出来了。作者这里话秋凉,言外之意是如今历尽沧桑,饱尝了人世间的酸甜苦辣。作者谈天气不谈国事,反映的正是一种政治高压。化用名句,含蓄隽永。(辛弃疾: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板书:闲话秋雨) 秋枣喜看秋枣,青涩转红,可西风漫起,卷沙扬尘,枯燥荒凉。“朔风动劲草,边马有归心。”“淡绿微黄”,即使是写“红”也是“红完”。也是一种清、静的淡色。(板书:喜看秋枣) 小结:从这些秋声秋色中我们感

20、受到了秋的意境,更看到了一个落寞的知识分子的身影,从他对秋的眷恋、陶醉中,我们可以读出他内心的追求,此时此刻,经历了人生的风风雨雨和颠沛流离之后的郁达夫,他正企求内心的安宁和清静。 每个人都需要这份宁静! 囚绿记 教学目的 一、知识目标:1.学习本文以感情为线索组织材料的写法。2.学会体味散文隐含意的方法,领悟意境美。 二、能力目标:1.理解作者的情感,探究文章的主题,在多元解读中感悟作品的生命力。2.通过学习,掌握景物描写抓住特征的能力。 三、情感观:感受文中作者对生命的热爱,对光明、自由的向往和对坚贞不屈、矢志不渝精神的赞美。 教学重点 感受文中作者对生命的热爱,对光明、自由的向往和对坚贞

21、不屈、矢志不渝精神的赞美。 教学方法 讲读法与探究法结合 一、导入二、释题 我们知道绿色是具有生命意识的颜色,提到绿色我们就会联想到生命、生机和希望。是啊,当一抹绿色出现在沙漠中的时候,我们仿佛看到了生命的希望;当一叶绿芽冲破险阻绽放绿意的时候,我们意识到了生命的顽强。绿色就是这样美好。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篇关于绿的散文-囚绿记1、“囚”有什么特点? 明确:四面墙中困个人。 2、“囚”的对象是什么?明确:是绿。 3、“记”是记述的意思。 请同学们迅速浏览课文,思考:哪几段写的囚绿?囚绿之前,之后写了哪些内容?请同学们用与囚绿形式相同的动宾短语概括。 1、 同学回答 2、 师生共同归纳: (1-4

22、)寻绿 (5-7)赏绿 (8-12)囚绿 (13)放绿 (14)怀绿 (二)那么作者为什么把囚禁的对象锁定为“绿”,而不是其它,在“绿”身上有什么与众不同?你喜欢“绿”的哪一方面,找出来与大家一起分享。 (找出直接写“绿”的句段。讨论,各组代表发言) (找出并说明原因) 我们品读了描写“绿”的众多语句,作者之所以把它写得如此细腻是为了突出“绿”什么特点?请你根据上述语句加以概括总结。 明确:蓬勃、朝阳、固执 (三)“绿”如此蓬勃而又朝阳,却又不失固执,作者怎忍心将其“囚禁”哪?囚绿的经过。生回答:找出原文,说明理由。 归纳:作者囚禁它是表达对绿的钟爱之情。 (四)那么作者囚禁的仅仅是“绿”吗?

23、 我们曾学过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文章极尽描写了“荷塘上的月色,月色下的荷塘”,作者仅仅是为了写景而写景吗? (提示:任何一个作家都是社会中人,他的作品或多或少都会烙上时代的烙印,联系社会背景,解读文章的主题) 明确:由此可见,作者想要囚禁起来的是绿的坚贞不屈的精神,是要做一个像“绿”一样永远朝阳,永远不屈服的人,同时也讴歌了在社会动荡不安中(卢沟桥事变)昂首挺胸,抵抗外辱的中华民族。(五)泱泱大国,具有“绿”的精神的人举不胜举,你想到了哪些?(历史上、现在的,身边的,也可是国外的)可以同学讨论,说明为什么想到此人。 明确: 海伦.凯勒 鲁迅 司马迁 贝多芬 霍金教学难点 分析文章主旨,并引导学生分

24、析它的现实意义 教学方法 诵读法和点拨法相结合 一、课前导入 二阅读课文 学生快速浏览课文,并找出有关表达作者情感的语句。 三合作探究 、学生探究作者喜欢绿色的原因,重点研习课文第五至七段,并通过朗读体会作者的情感。 明确:作者喜欢绿是因为绿是生命、希望、慰安、快乐,绿色宝贵啊! 示例:“我怀念着绿色,如同涸辙的鱼盼等着雨水!”这句话写出了作者焦急的盼等着绿的心情,而绿对作者来说犹如涸辙里的鱼期盼雨水一样,是一种生命、希望。2、引导学生分析作者对“绿”的情感变化,重点研习课文第八至十二段,并朗读体会。 明确:因为喜爱绿所以想要“囚绿”,但“囚绿”带来的并不是欢喜,而是恼怒。 示例:“我为了这永

25、远向着阳光生长的植物不快,因为它损害了我的自尊心。”这些语句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作者内心的矛盾痛苦,“损害了我的自尊心”说明这绿的执著深深刺伤了作者,他的满腔热情化为泡影,所以喜欢变成了恼怒。学生分析具体语句。) 四、主旨探究 联系背景,作者想要通过“囚绿”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启示。重点研习文章最后两段。 (教师点拨学生分析重点语句) 文中提示性语句是“卢沟桥事件发生了”,本文写作的大背景是在中华民族存亡的危机关头。“囚绿”之“绿”其实寓意深刻,它象征了不屈服于黑暗,渴望自由、阳光的中国人。 五、扩展延伸 通过分析囚绿的过程,进而探究其中包含的现实意义。 示例:常春藤的执著告诉我们任何时候不要放弃。

26、作者“囚绿”并没有带来快乐,一时的自私并不能带来长久的愉悦。 六、总结全文 通过这样的思路告诉同学们,同一个人面对同一篇文章,放在不同的背景中可以有不同的启示。背景知识对于我们把握文章主旨是很重要的。 站在世纪的我们从囚绿记中又收获了新的启示,这也是文章生命力所在。而年前处在国家危亡的关键时刻,囚绿记既是血泪之作,又是前行的动力所在。诗经两首:氓教学目的:1、了解诗经的基本常识,丰富人文积累; 2、体味本诗赋、比、兴艺术手法及通过对比刻画人物性格的写法; 3、感知古代劳动人民的情感、思想与生活。 教学设想:启发参与,适当分析,强化朗读 教学重点:分析恋爱阶段,男女双方性格特点及比兴手法的运用

27、一、复习导入 1、学习一篇选自诗经的诗作,氓。(板书:氓) 关于诗经的诗作,我们并不会太陌生。我们初中学的课文中,有什么课文就是选自诗经? 关雎、蒹葭。(唤起学生回答,回答不出,老师再说出)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还有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2、不应该陌生,那关于诗经,我们又知道多少?知道些什么呢? 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诗305篇; 原来叫诗或取整数叫诗三百,汉后被奉为经典,称诗经; 其中诗歌分风、雅、颂。“风”又称“国风”或“十五国风”,是各地歌谣,常用赋、比、兴的手法。 3、导入。诗经中有大量爱情题材的诗作,如我们学习过的关雎、蒹葭。爱情是千百年不衰的话题,

28、但这节课我们将通过氓来感受另一类的爱情情节和人物形象。 二、感知诗作,引导思考,朗读品味 1、引导氓这首诗首先给我们的直观印象是,句式什么特点?也是四言句。不同的是章节多了,共有六章,似乎是长了,但从它的内容,几乎讲述了一个女子一生的故事,而又讲得那么细致生动,它又是非常精炼的。 感知全诗,并思考这首诗写了哪些内容,作为完整的故事情节,它是如何来展开,写了哪些人物,人物又给了大家什么印象? 2、播放录音,学生可以小声跟读。 3、学生讲述初步感知: 这首诗通过“我”的人称来叙述,讲述了女主人公从恋爱到婚变的过程,完整地叙述了一个婚姻悲剧。 全诗写了三方面的内容 恋爱(第一、二章)婚变(第三、四、

29、五章)-决绝(第六章)(板书) 下面,我们进一步来感知全诗,请大家注意情节发展各部分的感情基调。 4、分章提示,逐章朗读 第一章,提示氓、蚩蚩、匪、即、顿丘、愆期、将等字词音义,“秋以为期”的句式特点(“以秋为期”的倒装)。 这一章从故事情节来说处于什么阶段?人物给人什么印象?感情基调如何把握? 学生回答,要点:写“我”与“氓”开始接触到进入恋爱。“我”是真诚纯朴的;“氓”是“蚩蚩”的,一付忠厚的样子。 感情基调应该是热情幸福的。 学生朗读,提示注意情感基调。 第二章,垝垣、复关、载、筮、咎、贿迁等字词音义,“尔卜尔筮,体无咎言”的翻译。 问题:这一章又处于什么阶段?人物又给人什么印象? 学生

30、回答,要点:写“我”与“氓”由热恋而进入婚姻。本章突出了热恋中少女的心理及表现,足见“我”用情之专、思念之深。 感情基调同样应该是热情幸福的。 学生朗读,提示注意情感基调。 第三章,提示沃若、于嗟、桑葚、说等字词音义,“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的翻译。 问题:这一章为什么提到桑葚,又提到斑鸠?本章起什么作用?感情基调又有什么变化? 要点:提到桑葚、斑鸠是比兴手法的运用。桑叶沃若,用以喻女子青春好年华,鸠无食桑葚,喻女子不要对男子过分迷恋(比喻);“桑之未落,其叶沃若”,由眼前物引起对男女情爱的感慨,这是兴的写法。本章是恋爱到婚变的一个过渡,在感情基调上出现了突变,透出一种人生无常的苍凉。 学生朗读,提示注意情感基调。 第四章,提示陨、徂、三岁、汤汤、帷裳、罔极等字词音义,“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的翻译。 问题:这一章又如何来理解桑葚,写的又是什么情节? 要点:比兴手法的运用。情节是婚变。基调是怨。 学生朗读,提示注意情感基调。 第五章,提示靡、夙兴夜寐、咥等字词音义。 问题:这一章如何来表现人物,写的又是什么内容? 要点:突出“我”与“氓”的对比,刻画了人物,显示氓的本性,也揭示婚变原因。基调是怨恨、沉痛。 学生朗读,提示注意情感基调。 第六章,隰、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