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90 ,大小:106.37KB ,
资源ID:16412867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16412867.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教育学概论 讲义.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教育学概论 讲义.docx

1、教育学概论 讲义教育学概论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 教育的发展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在中国古代,“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 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尚未涉及教育的具体内涵。 东汉许慎对于“教”、“育”的解释是:“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明确认为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活动,目的在于使人为善。 18世纪中叶法国自然主义教育家卢梭认为,教育就是让儿童的天性率性发展,主张通过儿童自己的活动,使其身心按自然进程得到发展和完善。 19世纪中叶英国实证主义教育家斯宾塞认为,教育是为受教育者的“未来生活之准备”。 2

2、0世纪初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认为,教育就是生活本身,主张“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之不断改造”。 广义的教育,指增进人们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思想观念的活动;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发展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以培养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狭义教育的基本内涵:(1)教育受社会制约;(2)“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学校教育的本质特征,也是学校教育区别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等广义教育的最重要标志);(3)教育是由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共同参与的双边活动。 教育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3、,在其发展过程中,从形式上看,大体经历了非形式化教育形式化教育制度化教育三个阶段。一、中国教育的发展演变 “自有人生,便有教育”,指的是自然状态的非形式化教育。 大约在公元前3000年前后的原始社会末出现了学校的萌芽,萌芽时期的学校称“成均”和“庠”。 中国古代学校教育按其性质分为官学、私学和书院三种。 官学指由官府举办并管辖的学校中央官学由朝廷直接办理的学校西周国学,汉代太学,唐代国子学,元、明、清的国子监等地方官学按行政区域在地方设置的学校西周乡学,汉代郡国学,唐代府州县学,元代路学及社学,明清府州县学及卫学等 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于建元五年在长安立太学,设五经博士,又于元朔五年,为博

4、士置弟子,标志着中国古代以经学教育为基本内容,以人才培养和学术研究为主要职能的大学正式建立。 公元前141年,蜀郡太守文翁大力兴学,促进当地的文明与发展,史称“文翁兴学”。 中国的私学始于春秋时期。孔子所办的私学在当时规模最大,成绩最突出,对后世影响最大。 私学按其程度和所教授的内容,分为私塾和经馆两类:(1)私塾是对儿童的启蒙教育,主要是识字教育;(2)经馆是对成年人的教育,主要学习儒家的经学著作。 汉代经馆常用的教学方法“转相传授”,类似于西方的“导生制”,时间上早了1600多年。 书院是封建社会后期一种重要的教育机构。书院之名始出现于唐朝,宋朝书院已出现官学化倾向。 明朝的东林书院,提倡

5、“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清末实行“新政”,光绪二十七年,清政府下令全国各地书院分别改为大中小学堂,书院开始向近代新式学堂转变。 书院作为古代官学、私学并行的一种教育机构,对我国封建社会后期学术文化发展以及人才培养,曾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书院的特点有:(1)既从事授徒讲学又开展学术研究,教育与科研密切结合;(2)重视学术争辩和切磋,开展不同学派间的交流,体现学术自由、“百家争鸣”的精神;(3)重视学生自学,提倡独立研究,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治学的能力;(4);课程设置较为简约,学生可根据各自兴趣和爱好,选学有关内容;(5)师生关系融洽。 中国奴隶社会时期的学校教育内

6、容可概括为“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六种科目,其中“礼”与“乐”为政治伦理和艺术教育;“射”与“御”为军事体育教育;“书”与“数”为基础文化知识教育。六艺教育是一种德智体美诸育和谐发展的教育。 中国封建时代,学校教育内容主要是“五经”、“四书”。 “五经”指儒家的五种经典:诗、书、礼、易和春秋(我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史)。汉武帝建立太学后,五经便被确认味我国封建社会学校教育的内容。 “四书”包括大学章句、中庸章句、论语集注、孟子集注,由南宋著名教育家朱熹编撰。元朝皇庆二年,规定科举考试以“四书”取士,从此“四书”成为科举考试的标准答案和各级学校必读的教科书。 东汉灵帝光和元年设立于洛阳鸿

7、都门的鸿都门学,是中国也是世界上第一所文学艺术专科学校,它的教育内容是诗、赋、书画。 中国古代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培养统治阶级所需的治学人才,学校培养的人,必须经过选士制度的考核、选拔才能实现教育目的。中国选士制度,先后经历了察举制、九品中正制和科举制三种形式。 察举制又称乡举里选制,确立于西汉,它是由地方根据一定的科目和标准在自己所管辖的范围内考察和选拔人才,向朝廷推荐,经皇帝亲自考试策问,根据其成绩授以不同的官职。 九品中正制又称九品官人法,开始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曹魏政权。九品中正制与察举制的主要区别,在于将人才选拔权从地方官转移到由中央政府任命的中正官手中,有利于中央政府的巩固。 科举制

8、是中国古代实施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一种选士制度。从隋炀帝大业二年设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正式创立,到清光绪三十一年,宣布废止科举制,历时1300年之久。科举制的优点:(1)重视士人的学识和才干,平民及其子弟也能参加,使选拔人才较为客观公正;(2)将选士和育才紧密结合,有利于教育的普及和发展;(3)经过层层考试选拔,使许多优秀人才进入统治阶层,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相对提高了官吏的文化素养,有利于政权的巩固和社会的稳定;(4)在世界范围内,采用考试方法来选拔官吏,中国的科举制是首创。 中国近代第一所新式学堂是1862年设立的京师同文馆。 19世纪90年代洋务运动期间所设立的新式学堂,大致分为三类:

9、(1)外国语学堂;(2)军事学堂;(3)技术实业学堂。 1901年清政府实行“新政”,下令全国各地书院都改为学堂。1905年又下令废科举、兴学堂,新式学堂在全国各地大量涌现,成为中国教育的主体。 中国近代学制始于清末,由国家颁布并实施的学制有三部:(1)癸卯学制;(2)壬子癸丑学制;(3)壬戌学制。 癸卯学制又称“奏定学堂章程”、“1904年学制”,是中国近代第一部新学制。该学制实行“五四五”制,即小学堂五四分段,初等小学堂5年,高等小学堂4年;中学堂5年一贯制。癸卯学制以日本明治时期学制为蓝本,以日本教育为媒介,全面引进西方教育制度,促进了我国新教育的发展,加速了科举制度的废除和封建教育制度

10、的最终解体。癸卯学制的诞生标志着中国近代学制正式建立。 壬子癸丑学制又称“1912-1913年学制”,是中国近代第一个资产阶级性质的学制。辛亥革命后在蔡元培主持下制订。该学制实行“四三四”制,即小学四三分段,初等小学4年,高等小学3年;中学4年一贯制。 壬戌学制又称“新学制”、“六三三学制”、“1922年学制”,由北洋政府颁布。该学制小学采取“四二”制,即初等小学4年,高等教学2年;初中采取“三三”制,即初中高中各3年。壬戌学制是近代中国实施时间最长,影响最大,最成熟的学制,它是以美国学制为主要蓝本,结合本国国情创造的。其特点有:(1)富有灵活性和弹性;(2)根据儿童年龄分期划分教育阶段;(3

11、)兼顾学生的升学与就业;(4)加强职业教育。 清政府于1905年12月设立学部,作为统辖全国教育的中央教育行政机构。学部最高长官为尚书,首任为荣庆,内设五司:总务司、专门司、普通司、实业司和会计司。 省级教育行政机构的设立始于1904年,名为学务处或学校司。1906年4月,清政府规定各省设提学使司作为各省专管教育的行政机关。 1951年10月,中央人民政府公布了政务院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确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新学制。该学制小学实行5年一贯制,1953年改为“四二”制;中学实行“三三”制。该学制体现了:(1)“学校向工农”的方针;(2)“教育为国家建设服务”的方针;(3)重视成人教育的特点。 党

12、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教育进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并取得了显著成就:(1)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的工作取得历史性进展;(2)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迅速发展;(3)高等教育规模稳步扩大;教育体制和教学改革逐步深化,办学条件和教育质量有了提高;(4)教育法规体系基本框架已初步形成。 1999年初,国务院批转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在普通教育方面,该行动计划的主要目标是:到2010年,在全面实现“两基”目标的基础上,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有步骤地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全国人口受教育年限达到发展中国家的先进水平。 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制定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13、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二、西方教育的发展过程 古希腊教育以斯巴达教育和雅典教育为代表 斯巴达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把奴隶主贵族子弟培养、训练成为体格强壮,受过严酷军事体育锻炼的武士。斯巴达重视女子教育,女孩同样要受体操和军事训练。 雅典的教育目的不仅是要把奴隶贵族子弟训练成为身强力壮的武士,还要成为有一定文化知识的商人和能言善辩的社会活动家和政治家。雅典教育教育除了重视体育、军事训练和道德教育之外,还注意智育和美育。在西方社会,

14、雅典最早形成体育、德育、智育、美育和谐发展的教育。雅典的教育制度,既有公共教育,也有私人教育。 共和早期的古罗马教育以农民军人教育为主要特征,家庭教育是教育的主要形式。共和后期的古罗马教育存在两种学校系统:希腊语学校和拉丁语学校。 西欧中世纪早期教育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教会学校几乎是唯一的教育机构,僧侣是主要的教育者。这个时期的教会学校大体分为:修道院学校、座堂学校、堂区学校。 “三艺”:文法、修辞学、辩证法;“四艺”:算术、几何、天文学、音乐伦理,两者总称“七艺”。 西欧中世纪早期世俗教育的形式:骑士教育(主要)和宫廷学校(不普遍)。 骑士教育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家庭教育,主要教育内容为“骑士七艺

15、”,即骑马、游泳、投矛、击剑、打猎、奕棋和吟诗。以军事教育、宗教教育和封建道德教育为主,轻视文化知识学习。 宫廷学校的教育内容主要是“七艺”,教学方法主要采用教会学校盛行的问答法。 西欧中世纪晚期出现了中世纪大学、城市学校和行会学校。 中世纪最早的大学是11世纪中期建立的意大利萨莱诺大学。中世纪大学已形成自治的特点,并已初步形成了学位制度。 城市学校是一种世俗性学校,是为适应新兴市民阶层的需要而设立的。主要类型有:拉丁文法学校、读写学校和私立学校等。 行会学校又称基尔特学校,是由新兴城市手工业者和商人行会举办的职业技术教育性质的学校,由行会艺徒制发展而成。 19世纪后西方近代教育的主要特点表现

16、为:(1)国家对教育的干预和重视,公共教育的建立;(2)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3)实科教育迅速发展,教育与生产劳动的联系日益增强;(4)重视教育立法,依法治教。 国家干预教育,最初发生在工业革命的策源地英国,1833年,英国议会通过“教育补助金”法,拨款资助发展初等教育,开了政府通过拨款干预教育的先河。 机械化工业革命的基本完成和电气化工业革命的兴起,既提出了普及教育的要求,也为普及教育提供了物质条件。 大机器生产要求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要求劳动者必须具备一定的知识、技能和能力,这就决定了自然科学技术知识成为学校教学的重要内容,推动了实科教育的发展。 1870年,英国政府颁布了初等教

17、育法(又称福斯特法案),规定了义务教育一系列重大问题,标志着英国国民教育制度的正式形成。三、当代教育的发展趋势 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教育发展的总体趋势为:(1)教育全民化;(2)教育终身化;(3)教育民主化;(4)教育现代化。 全民教育就是教育对象的全民化,即教育必须向所有人开放,人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并且必须接受一定程度的教育,它的任务侧重于普及教育。$ 为应对全民教育的挑战,国家采取的措施有:(1)普及入学机会并促进平等;(2)扩大基础教育的范围;(3)普及初等教育;(4)开通青年和成人学习必需的多种传授体系;(5)有效利用信息、通讯等手段和渠道传播知识等。 终身教育思想的提出始于20世

18、纪20年代至60年代发展为一种国际性教育思潮。终身教育指人们在一生中都应当且需要受到各种教育培养,它在时间上贯穿人的一生,在空间上,打通了学校与社会、家庭的分隔;它不仅是教育内部一切因素的整合,也是教育与外部其他因素的整合,是多元的、立体的整合;主张教育不是单纯的知识传递,而应是贯彻人的全面发展精神,培养个体适应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各种能力和素质;它的任务侧重于继续教育。 教育民主化的中心内容之一是实现教育平等,教育平等的基础是教育机会平等。$ 教育机会平等要求:(1)每个人都有机会享受最基本的教育;(2)每个人都有相等机会接受符合其能力发展的教育。$ 为了实现教育民主化:(1)做到教育的普及化(

19、教育民主化的基本保证);(2)达到教育质量和效果的平等。 教育现代化既是社会现代化的要求,也是社会现代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社会政治、经济结构和变革在教育上的反映,是教育的整体性变革。 当代教育现代化的成果突出表现为:(1)教育发展水平的显著提高;(2)科学技术在教育中的运用不断普及和深化;(3)教育内容的科学化程度越来越高;(4)教育方法、手段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5)教师专业化水平和学历不断提高;(6)教育制度越来越灵活;(7)教育结构结构越来越丰富。第二节 教育学的发展 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社会科学。一、西方教育学的发展 苏格拉底提出了“美德就是知识”

20、的命题,主张教育就是为了发展人的智慧,使人的道德完善。他对教育的最大贡献是倡导问答法,后人称为“产婆术”。 柏拉图是希腊学园的创始者,理想国是他的主要代表作,他的教育思想主要有:(1)重视教育的作用。认为教育既是改变人性的手段,又是建立和巩固“理想国”的工具,主张教育由国家管理,由国家规定统一学制;(2)强调早期教育。主张胎教,重视游戏在学前教育中的作用,主张让儿童在做游戏、学唱歌、听故事中受教育;(3)主张德、智、体、美和谐的教育;(4)提倡发展学生“探究事物本质”的能力。 亚里士多德的主要代表作为政治学,他重视教育的作用,主张教育应由国家负责,受国家控制,但反对女子受教育。在西方教育史上,

21、亚里士多德最早提出教育应适应人的自然发展的思想,是教育史上第一位划分教育年龄分期并提出相应教育主张的教育家,他把人从出生到21岁划分为三个阶段:(1)第一阶段:从出生到7岁,为家庭教育,主要目的在于发展儿童的身体;(2)第二阶段:从7岁到14岁,进入国家办的学校,接受和谐的教育,以情感道德教育为主;(3)第三阶段:从14岁到21岁,以智力教育为主,主要任务是发展学生的理智灵魂。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家主要有:意大利的维多利诺、荷兰的伊拉斯谟、英国的莫尔、法国的拉伯雷、蒙田等,他们的主要思想有:(1)提倡以人为中心:(2)要求重视人的世俗生活和世俗享受的意义;(3)强调人的价值,歌颂人

22、的伟大,要求维护“人的尊严”;(4)提倡人的“自由意志”,重视发展人的个性。人文主义思想家的教育思想有:(1)培养生气勃勃、身体强健、知识丰富、智力发达、勇敢进取和积极参加现实生活的人;(2)主张打破学校的等级限制,扩大教育对象,兴办多种学校;(3)在教学内容上,大力提倡体育,重视培养儿童的审美能力和道德情操;(4)主张扩大学习内容,增加自然、物理、地理、历史等;(5)在教学方法上,要求尊重儿童身心发展特征和个别差异,采用直观教具,发挥学习积极性。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著作大教学论被称为是“西方第一部系统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被誉为“第一部具有学科形态的教育学”

23、。 明确提出教育学的科学性问题,认为教育学作为一种科学,是以实践哲学和心理学为基础的(哲学的基础上建立起了教育目的论,在心理学的基础上建立起了教学理论,在伦理学的基础上建立起了道德教育理论,从而奠定了科学教育学的基础)。 他根据“统觉”学说,提出形式教学阶段理论,将教学过程分为明了、联想、系统和方法四个阶段。后经他的学生莱因发展为五阶段:预备、提示、联想、总结和应用。凯洛夫又将其演变为“五步法”:复习、引入、讲解、总结和练习,上世纪50年代,我国中小学曾广泛采用这一教学模式。 20世纪初,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经日本传入中国,对当时中国教育观念的变革和教育实践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 赫尔巴特的“三中

24、心”(即“教师中心、教科书中心和教室中心”)教育理论要点:(1)强调教师对学生的严格管理,学生的学习围绕教师;(2)学生的知识主要来自于教科书和教师的讲授;(3)课堂教学是主要的教学方式。 美国教育家杜威是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创始人,他的教育代表作民主主义与教育被称为“进步教育运动最清楚明白、最全面的宣言”,是教育学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的主要标志。杜威以反对赫尔巴特教育理论的面目出现,他强调教育与生活、学校与社会的联系,强调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重视实践活动和实际经验对获得知识的重要性,主张“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生长”,提出“儿童中心、经验中心和活动中心”,主张在学校中,

25、“儿童是起点,是中心,而且是目的”。二、中国教育学的发展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论语中。 孔子认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是中国历史上最早提出人的天赋素质相近,个性差异主要是因为后天教育与社会环境的影响。 孔子提倡“有教无类”,创办私学,广招学生,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对学校教育的垄断,把受教育的范围扩大到平民,顺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趋势。 孔子主张“学而优则仕”,把“学而优”作为入仕的必备条件。 孔子强调学校教育必须将道德教育放在首要地位。孔子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是“礼”(道德规范)和“仁”(最高道德准则),“礼”是“仁”的形式,“仁”是“礼”的内容,有了“仁”的精神,“礼”才

26、真正充实。 孔子的教学主导思想是“学而知之”,强调学习与思考相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强调“学以致用”。孔子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在教学实践中最早采用因材施教方法。 学记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一篇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论著,是礼记中的一篇,是儒家思孟学派的作品。被称为“教育学的雏形”,是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开始从其他学科中独立出来的一个重要标志。 学记在中国教育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教学相长”的思想。 学记提出了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四大原则:(1)预防性原则(“禁于未发之谓预”);(2)及时施教原则(“当其可之谓时”);(3)循序渐进原则(“不陵节而施之谓孙”);(

27、4)学习观摩原则(“相观而善之谓摩”)。 学记主张尊师,认为尊师才能重道,重道后人才会爱学好学(“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 大学是礼记中的一篇,是儒家学者有关大学教育的一篇专论,是一篇道德教育的专论,对道德教育的目的、内容和步骤等重要问题作了论述,被称为“我国第一本较系统的德育原理教科书”,提出了道德教育较为完整的体系,包括所谓的三纲领和八条目。 三纲领指“明明德”、“亲民”和“止于至善”。 八条目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前五条为修己,后三条为治人;修己的目的是为了治人,治人又必须以修己为前提;无论是修己还是治人,“皆以修身为本”。 颜氏家训是我国封建

28、社会第一部系统完整的家庭教育教科书,被称为我国“家训之祖”,其中最重要的是关于儿童教育思想:(1)重视儿童早期教育,应抓住时机及早进行教育,越早越好,主张应实施胎教;(2)在家庭中对儿童进行教育,应当严与慈相结合,反对溺爱和放任;(3)对子女应一律平等,切忌偏宠;(4)儿童语言学习时应注意规范,不应强调方言;(5)重视道德教育,对儿童进行道德教育时,应采用“风化”的方式。 师说是中国古代阐述教师问题的名篇,作者韩愈,师说的贡献主要表现为三方面:(1)简明扼要地概括教师的三项职责,即传授道理、教授学生和解除疑难(“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2)提出以“道”为择师的标准(“道之所存,师之所

29、存”);(3)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 清末,西方教育理论借道日本大规模地传入中国,形成近代西方教育理论输入的第一个高潮,其特点为:(1)以日本教育理论书籍为主要载体,以译书为主要方式,以留学生和来华日本教习为主要力量;(2)以赫尔巴特的教育理论为主体;(3)对中国教育产生了积极作用。 由日本文学士花铣三郎讲述、王国维翻译的教育学是第一部从日文翻译过来的教育学理论著作。 辛亥革命之后,直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中国教育以美国教育为学习蓝本,尤以20世纪20年代为高潮。 受邀来华讲学、访问的美国教育学专家有: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教育史专家孟禄、教育测量专家麦柯尔、道尔顿制创始者柏克赫司特

30、、设计教学法倡导者克伯屈、文纳特卡制创始人华虚朋等。 陶行知、陈鹤琴在借鉴实用主义教育理论的同时,根据中国社会和教育的实际情况,创立了生活教育理论、活教育理论,在学习外国教育理论结合本国国情这一重大问题上,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建国初期,我国在教育上积极学习苏联的经验,影响最大的是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该书作为师范院校教育学教科书,力图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阐述教育问题,研究社会主义教育规律;主张培养全面发展的建设者,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重视课堂教学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1929年庄泽宣明确提出“新教育中国化”问题,认为新教育中国化必须符合四个条件,即“合于中国的国民经济力,合于中

31、国的社会状况,能发扬民族的优点,能改良中国人的恶根性”。 1983年5月,教育部召开全国第二次教育科学规划会议,明确提出要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以研究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与改革过程中的重大现实问题为中心,逐步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学科体系。 学习教育学对教育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1)有助于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提高贯彻执行教育方针、政策的自觉性;(2)有助于树立牢固的专业思想,热爱教育事业;(3)有助于认识和掌握教育规律,提高教育工作的能力和水平;(4)有助于提高学校的教育质量,推动学校教育改革。第二章 教育与发展教育与发展的关系,包括两方面,即教育在人和社会的持续发展中都起着重要作用。第一节 教育与社会发展一、教育与经济 经济对教育的决定作用:(1)生产力水平决定了教育发展的水平;(2)经济基础决定了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3)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结构、内容与手段;(4)经济体制决定着教育体制的基本模式。 社会形态与相应的教育特征社会形态教 育 特 征原始社会教育没有阶级性,具有民主性、平等性,人人平等地接受教育,教育还没有从生产和生活中分化出来成为专门的活动,教育手段主要是口耳相传。奴隶社会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有专门的教育机构和教学人员,学校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