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3 ,大小:24.07KB ,
资源ID:16430344      下载积分:5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16430344.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克教学设计西师大版.docx)为本站会员(b****7)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克教学设计西师大版.docx

1、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克教学设计西师大版2016年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克教学设计(西师大版)第一单元 克、千克、吨 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数与代数中常见的量的重要内容之一。这是刚刚开始学习有关质量的知识,它是今后解决有关质量问题的基础。克、千克、吨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的知识,虽然学生对质量这一概念难于理解,但是还是有一定的生活经验,教材在编排上充分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为学生提供的素材都是学生比较熟悉的情境和事物。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掂一掂、称一称等活动,帮助学生体验物体的轻重,感知质量单位。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积累丰富的感性经验,初步形成质量观念。本单元的主要内容包括:克、千克、吨的认识,

2、质量单位克、千克、吨之间的换算,解决生活中与质量单位千克、克、吨有关的简单问题。 本单元教材的编写,呈现以下特点:教材重视学生的亲身经历和体验,遵循由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律,让学生在掂一掂、称一称的过程中建立质量观念。 2. 素材选取广泛,练习形式多样。选用素材,有学生熟悉的生活用品,有学生经常见到的生活现象练习的形式多样,让学生通过多种渠道积累生活经验,建立质量观念。 3.知识呈现,实际操作让学生能够更直观地感受物体的质量,使学生对质量单位有一个更直观的认识。 4.注重知识的实际运用,让学生在运用中加深对质量单位的理解。 不管是教学内容还是练习题都比较贴近生活,也注重对学生生活常识的培养。同时

3、教材中也安排了相应的实践环节,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课堂的主动权也较好地在学生身上体现。体现了新的教材观、教学观和学习观。 教学目标 1、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克、吨”,了解1千克、1克、1吨有多重,掌握千克、克、吨之间的关系,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2、结合感知物体质量的情境,能用体验的方法来思考和感受物体的轻重,会用质量的感念来表述物体的重量大小。 3、解决生活实际,会用秤来称物体的轻重,能解决千克、克、吨有关的简单问题。 4、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实用性,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建立 克、千克、吨的概

4、念。 2.理解克与千克,吨与千克之间的进率。 3.在实践中认识并体验建立质量观念。 教学难点: 掌握“1千克=1000克,1吨=1000千克”并进行简单的换算。 教学建议 学生日常生活中都接触过物体轻重的问题,但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只靠观察就能得到认知,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素材,创设有趣的问题情境。 注意紧密联系学生实际和学习内容创设情境,充分准备好教学活动中所需的教具和必要的实物,以图中创设的情境来激发学生对质量知识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认识到质量单位是生活中重要而又应用广泛的计量单位 2、教学时 “称一称”“掂一掂”等活动要让学生都亲自参与,

5、对使用的测量工具天平应作相应的简单介绍和教会学生如何使用读数;通过学生亲自算一算引导学生得出1000克=1千克、1吨=1000千克,通过大量的感知体验建立质量的概念。让学生去收集关于吨的有关信息,再用学生交流信息的方式使学生懂得在计量很重的物品时,通常用吨作单位。教学时要突出这些物品都是很大很重的。还可以充分挖掘现实生活中的教学资源,让学生尽可能多地举出一些熟悉的物体的轻重,加深理解。在学习方式上要多采用小组活动、同桌讨论、交流感受等,在相互启发,取长补短中促进学生的学习。 4、教学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可以让学生联系自己的体重的变化情况,认识自我,体会成长的快乐。 

6、1557;课时安排: 本单元5课时完成教学,其中机动1课时。 课题课时 认识克1课时 认识千克1课时 认识吨1课时 练习一1课时 综合与实践1课时 第一课时 认识克 教学内容 教材12页,认识克。 教学提示 学生在生活中已经积累了 部分有关物体轻重问题的感性经验,但对“克”的概念非常模糊,充分利用直观操作,创造条件让学生进行“称一称”“掂一掂”实际操作活动,亲身感受“克”的概念。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 ,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初步建立1克质量的概念,知道用字母g表示。 2.过程与方法:了解天平称重的方法,小组合作通过利用天平“称一称”等活动,突破教学重点。 3

7、.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物品质量的估计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重点、难点 重点:在实践活动中感知1克物品的重量,建立“克”的概念。 难点:建立“克”的概念。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苹果、糖块、1角硬币、天平、糖、勺等。 学具准备:每小组一台天平、花生,沙子,黄豆、勺、1角硬币等物品。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多媒体播放课件。 师:大家认真看了老师收集的这些场景,并结合你同家长一起到超市购物经历,说说你从获得了哪些信息。(让学生通过观察说出称量的工具及质量单位。) 汇报: 生1:妈妈买的盐500克一包。 生2:课件里售货员阿姨用电子秤称了300克木耳和2千克黄瓜。 生3

8、:叔叔用磅秤称出一筐西红柿20千克。 生4:我爸爸的实验室里有天平也用来称物品。 小结:同学们现在已经知道称量物品质量的工具有(引导学生看教材)电子秤、台秤、磅秤、盘秤等;你们所说的这些单位也都是生活中常见的质量单位,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下克。(教师板书:认识克)。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结合具体情境,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初步感知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二)探究新知 (1)“称一称”初步感受1克。 1.师:出示1勺糖(重1克)。猜猜看,它有多重? 学生猜想,代表发言。 2.师:用电子秤演示称质量,(电子秤基本没反应)。让学生小组讨论为什么并选出合适的工具来称重。 汇报 生:称重

9、的东西太少,电子秤应该称稍重一些的物品。选用天平来称量。 师:给予肯定并实时鼓励。 3.教师出示天平并介绍天平的用法,称出质量1克的糖。 (2)“掂一掂”动手操作,建立“克”的概念。 1.教师出示1枚1角硬币,让学生估一估有多重。 学生自由回答。(教师不急于对学生的答案下结论。) 2.称一称,让学生把硬币放在天平上称一称1角硬币到底有多重。 小组合作完成,教师巡视指导。 汇报称量过程和结果。 生:1枚1角硬币大约重1克。 师:“克”在生活中用字母“g”表示。(板书g) 师:让学生用手“掂一掂”手中1角硬币的质量并谈谈感受。(很轻) 3.让学生想一想那些物品大约也是1克? 学生思考汇报:1个乒乓

10、球、一个扣子、一粒黄豆等。 (3)议一议,生活中的哪些物品的轻重可以用克来作单位?展示生活中可以用“克”来做单位的物品。 让学生说说什么情况下用“克”作单位。 指名回答。(质量较轻的物品,通常用克作单位。) 2.你还知道那些物品可以用克来做单位。 小组讨论,班内交流。 生1:1个鸡蛋的质量。 生2:妈妈的金戒指。 生3:一袋薯条质量。 小结:计量较轻的物品有多重用“克”作单位。“克”用字母“g”表示。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称一称”“掂一掂”“议一议”等活动,使学生体会“克”并加深对“克”的理解,初步建立“克”的概念。 (三)巩固新知 1.让学生小组合作称一称其它物品的质量,班内交流。 2.完成

11、P2页“填一填”。 学生独立思考,填空。(每一大格100g) 订正,指名读。 P2页“填一填”答案:100g 200g 900g (四)达标反馈 (1)填空 1.计量较轻物品的质量通常用( )作单位,用字母( )表示。 2.1个回形针的质量大约重( ),1个鸡蛋大约重( ),1个苹果大约重130( ),1包方便面重100( )。 3.要想知道1枚图钉的质量我们用( )称出它的质量。 (2)1块橡皮大约重9克,4个这样的桃子重多少克? 答案:(1)1. 克 g 2. 1克 60克 克 克 3.天平(2)94=36(克) (五)课堂小结 师:通过学习这一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生1:称量较轻的物品用

12、天平来称量,并认识了天平、电子秤等称量的工具。 生2:称量较轻的物品用克作单位,用字母g表示,并感觉到了1克有多重。 生3:我学会了适用天平的方法。 师:同学们的收获真多,课下我们找找周围的哪些物品的质量可以用克作单位,来加深对“克”的理解。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回忆本节课的知识点,使学生对克有一个系统的理解,形成自己的知识建构,感知质量和生活密切相关。 (六)布置作业 1.搜集一些小食品的包装袋,看看包装袋上的质量单位。 2.1个香蕉大约重80(),一块奶糖重约4(),一个桃子大约重( )克。 3妈妈的一个金耳环重3克,一对金耳环重多少克? 4.说出下面物品各重多少克。 ( )克 ( )克 (

13、 )克 5.判断对()错() (1)500克白糖和500克鸡蛋一样重。( ) (2)数量多的物品比数量少的重。 ( ) 答案:2. 克 克 不唯一(合理即可) 3. 32=6(克)4. 500 600 200 5. 板书设计 认识克 计量较轻的物品的质量用“克”作单位,用字母“g”表示。 教学反思 学生刚开始接触质量单位,并且1克 质量比较小,在日常生活中容易被忽视,因此在教学中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动手操作,让他们在称一称,掂一掂,找一找,议一议等活动中建立克的概念,并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加深对克的理解。活动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学生的积极性比较高,能引起学生的求知欲。不足的是学生动手操作时

14、间较短,少数学生亲自称量了物体的重量,没能做到每个学生都亲自称一称,来增加学生对克的感性认识,形成克的概念。 教学资料包。 (一)教学精彩片段 体验、操作:1克有多重? (1)“1克有多重”?我们先来称一称。(用镊子夹起1克的砝码)这个砝码是1克重。把1克的砝码放在右盘里面,再把1个2分币放在左盘里面,让学生观察这时标尺的指针处在什么位上?(经过学生观察,使学生明确1个2分币大约重1克) (2)让学生拿出一个2分硬币放在手上掂一掂体验1克有多重。 (3)掂一掂,比一比,加深对1克的体验。 用手掂一掂:一枚二分硬币、1粒黄豆、一枚一元硬币、一根羽毛、一片树叶、一把尺子。比一比哪些物品比1克重?哪

15、些物品比1克轻? (4)“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大约重1克,哪些物体比1克轻?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演示,学生观察明确什么样的物品大约重1克,然后通过掂一掂、比一比加深对克的感性认识。利用说一说体会质量单位克与生活密切相关,实现知识的建构。 (二)教学资源包 “公斤、斤、两”是我们国家常用的重量单位,“克”是 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1两=50克,1斤=500克,1公斤=1000克。 (三)说课设计 (1)教材分析 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认识克是西师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学习内容,虽然学生有一些生活经验,但对于学生来说属于全新的知识,在以后的解决问题和日常生活中经常

16、用到的质量单位,学好这部分知识对于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学情分析 学生在生活中进场接触到物体的质量,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虽然学生多少接触或感受过物体的重量但对于克的概念基本属于空白,建立克的概念,提高学生解决日常生活中问题的能力。 (3)教学目标 让学生亲身经历观察、操作,从而使他们真正理解与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获得广泛的数学经验。我根据本节课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及小学生的认知水平,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的概念。 2)过程与方法目标:认识常见的秤,使学生知道用秤称物体

17、的方法。 3)情感与态度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操作能力和对物品质量的估计能力。 (4)重点、难点 重点:在实践活动中感知1克物品的重量,建立“克”的概念。 难点:建立“克”的概念。 (5)教法、学法 教法: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以及小学生的特点,我主要采用情景创设法讨论交流法和小组合作法,并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教学课件辅助教学。采用这些方法及手段,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的教学原则。 学法:1.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对质量单位的理解程度是各不相同的,开展小组合作,让学生在体验交流中不断完善对克理解,建立质量单位的概念。2.开展丰富的多彩的数学活动,调动

18、学生的各个器官去参与操作活动,循序渐进的建立质量单位的知识建构。 (6)说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诱发兴趣 通过多媒体呈现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超市购物,再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注意同一物品大、小包装的质量不同,引出质量单位“克”进一步感知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认识常用的称量工具。 2、动手尝试,自我感知 教师出示一小勺糖(重1克),估一估它的质量 教师一边示范称糖的质量一边介绍天平的使用方法(强调指针左右摆动得一样就平衡了)。 掂一掂、称一称建立克的概念。 1)教师出示1角硬币,让学生猜想1角硬币的质量。 学生用手掂一掂体验一下1角硬币的质量。汇报,大约重1克。 验证猜想:学生以组为单位

19、称一称1角硬币的质量。建立克的概念 再用手掂一掂,说一说感受。使学生体会并感受到1克很轻。 2)教师拿出一些轻的物品(大约重1克)。(曲别针、粉笔头等)。再次让学生称一称,掂一掂,让学生加深对克的认识。 联系生活实际找一找,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大约重1克。 讨论:你认为什么情况下使用克作单位。 教师介绍教材中的数学信息,让学生讨论什么情况下使用克作单位。 学生汇报,给予肯定和鼓励。 教师小结得出结论:计量较轻的物品有多重,通常用克作单位。克用字母g表示。 设计意图:通过组织学生想一想、称一称、掂一掂、说一说等活动,来加深对克的理解,在头脑中建立克的概念,让学生感觉到质量单位与生活密切联系。

20、 3、巩固拓展 强化新知 1.完成教材P2页填一填:学生独立思考,并填空。教师提醒学生看清每个大格表示100克,集体交流,订正。 2.小组里的每个同学都称一称质量大约1克的物品,建立克的概念;并称一称准备的其它物品的质量,小组合作完成,记录称量结果汇报并交流。 设计意图:组织学生通过动手称物品的质量,进一步理解克,建立克的概念,实践运用天平来称量物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巩固了新知。 4.归纳总结 各位同学在小组里交流一下自己的收获,然后说给大家听。让学生再一次感 受学习的快乐成就感,从而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5.说板书 认识克 计量较轻的物品的质量用“克”作单位,用字母“g”表示。 设计

21、意图:通过简洁扼要的板书让学生知道计量比较轻的物品的质量用克作单位,并知道用字母“g”来表示质量单位克,是本节课的知识点,加深对质量单位克的认识。 (四)资料链接 加减乘除号的由来 加减号“”,“”,1489年德国数学家魏德曼在他的著作中首先使用了这两个符号,但正式为大家公认是从1514年荷兰数学家荷伊克开始。乘号“”,英国数学家奥屈特于1631年提出用“”表示相乘。另一乘号“”是数学家赫锐奥特首创的。除号“”,最初这个符号是作为减号在欧洲大陆流行,奥屈特用“:”表示除或比。也有人用分数线表示比,后来有人把二者结合起来就变成了“”。瑞士的数学家拉哈的著作中正式把“”作为除号。等号“”,最初是1

22、540年由英国牛津大学教授瑞柯德开始使用。1591年法国数学家韦达在其著作中大量使用后,才逐渐为人们所接受。 第二课时 认识千克教学内容 教材2页,认识千克 教学提示 认识千克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质量单位克的基础上,进一步来学习质量单位千克的。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建立1千克的质量概念是本课学习的重点。教学中主要通过各种实际操作,活动,来增加学生对千克的感性认识。从而形成千克的质量概念,把克与千克之间的关系来进行简单的换算。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在具体生活情境中,认识质量单位“千克”,感知1千克有多重,建立千克的观念。 2.过程与方法:掌握克与千克的进率,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3.情感态度

23、与价值观: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享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质量单位“千克”,感知1千克有多重 难点:建立“克”与“千克”的联系。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台秤一个、500克袋盐。 学具准备:4个梨、8个苹果,1个萝卜,500g袋盐。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师:上节课我留下了一个作业,是让同学们回家称一称自己的体重。来汇报一下,看看谁最重,谁最轻。 生:回家我让爸爸给我称了一下,他说是33千克。 生:妈妈说我的体重是38千克。 生:我43千克 生: 师:同学们,不知你们注意没有,你们说自己体重的时候都用的“千克”作单位,那么千克和我们学的克有啥关系呢?今天我们就来认

24、识一下“千克”这个质量单位。(板书:认识千克) 设计意图:由学生汇报体重引入新课,使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兴趣。 (二)探究新知 1.认识台秤 师:课件出示教材台秤图片,讲解台秤各部分的名称和作用。上面的盘子叫托盘,所要称量的物品放在上面。下面的圆盘叫刻度盘,盘上的刻度用来表示物品的质量。同学们观察一下刻度盘,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学生观察汇报: 生:刻度盘上有10个数。 生:一根指针,字母kg。 师:同学们观察的很仔细,称物品质量的时候我们一般用千克来作单位,在生活中千克也叫公斤;千克用字母kg表示;称物品的时候指针指着几就是几千克,课件演示指针指到3,指到4,指到8, 生:同学们

25、说出相应的质量。 师:同学们在你们组的台秤上找找2kg、3kg、4kg、5kg的刻度并指给同学看看。 2.建立千克的概念 (1)认识1千克 师:同学们拿起你们组的袋盐掂一掂估计一下质量,再看看包装上的质量是多少? 生:500g 师:如果有两袋盐你们算一算重多少呢? 生:500+500=1000(克) 师:1000克就是1千克。(板书:1000克=1千克)千克用字母“kg”表示,即1000g=1kg。 生:这两袋盐真的是1千克吗? 师:我们来称称验证一下。现在同学们看看指针指着0,下面我把两袋盐放到托盘上,大家看指针指着几。 生:指着1. 师:指针指着1,表示两袋盐重1千克。 (2)掂一掂 师:

26、我们称出了两袋盐重1kg,大家掂一掂,说说感受。 生:轮流掂一掂,感觉比1克要沉得多。 师:我这里有两个盒子,分别装有2千克的大米和1千克的黄豆。你们掂一掂猜猜两个盒子里哪个装的大米,哪个装的黄豆? 生:轮流掂,一直认为重的是大米,轻的是黄豆,因为1千克的黄豆和刚称的两袋盐的差不多,2千克大米肯定比1千克重。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动手实践操作,感受1千克有多重,建立1千克的概念,为以后运用提供了感性经验。 (3)称一称 拿出学生准备好的梨和苹果装进袋子里,分别掂一掂估计一下质量。小组内交流。 用秤称一下所带物品的质量,并记录。 展示称量结果。通过比较发现有的同学记录用克作单位,有的同学用千克作

27、单位。同一组同学的记录:4个梨:1千克,1000克;8个萝卜:3千克,3000克 1千克=1000克 3千克=3000克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观察得出,克与千克之间的换算方法。使学生牢固地掌握了克与千克的换算关系。 (三)巩固新知 1.同学们称量一下带来的其他物品。并掂一掂,说说感受。 2.完成 “填一填”。 学生独立思考,填空。订正,指名读。 “填一填”答案:5kg 3000g 设计意图:称一称、掂一掂的活动,使学生在感受1千克实际质量的同时,建立了1千克的概念。用掂一掂的方法找出1千克的盒子,目的是让学生巩固对1千克的表象,学会用数学方法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四)达标反馈 1、填上合适的单

28、位 一袋大米重25( ) 一袋食盐重500( ) 一袋饼干重250( ) 一辆汽车重2000( ) 2、火眼金睛辨对错 一袋面包重250克。( ) 一根火腿重100克。( ) 一个西瓜重3克。( ) 一袋话梅重80克。( ) 3、估一估下面物品的质量 一个苹果( )克 一瓶矿泉水( )克 一棵大白菜( )千克 一本数学书( )克 答案:1、千克 克 克 千克 2、 3、 答案不唯一 (五)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又要进入尾声了,你能和大家说说你的收获吗? 生:我认识了“千克”,知道了称量较重的物体应该用“千克”作单位,“千克”可以用字母kg表示。 师:我们要想真正结识“千克”这个朋友,还要在平时的

29、生活中多观察、多体验。 多媒体播放“生活中的千克”录像片断。 设计意图:通过欣赏短片“生活中的千克”,让学生再一次领略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既能开阔学生的视野,又能发展学生的数学眼光。 (六)布置作业 1、比较大小 560克( )5千克 4千克( )3900克00克( )6千克 3千克( )3000克 2、单位转换 2000克( )千克 5千克( )克 14000克( ) 千克 5400克( )千克( )克 3、选择题 (1)1千克 600克比 2 000克少( )。 A.120克 B.80克 C.400克 D.120千克 (2)一只小狗的重量是 9000克,合( )千克。 A.9000 B.9

30、C. 90 (3)一个苹果约重( )。 A.60吨 B.60千克 C .60克 4、妈妈买了5千克苹果用去15元,1千克苹果多少元? 5、在( )里填上合适质量单位 一个西瓜重5( ) 一瓶墨水重100( ) 一本故事书重210( ) 一个梨重200( ) 一只鸡重3( ) 一只山羊重35( ) 一头牛重200 ( ) 一枚2分硬币重1( ) 一袋方便面重105( ) 答案: 1、 2、2 5000 14 5 400 3、C B、155=3(元) 5、千克 克 克 克 千克 千克 千克 克 克 板书设计 认识千克 计量较重的物品的质量用“千克”作单位,用字母“kg”表示。 1千克=1000克 千克也叫公斤g=1000g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