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35 ,大小:171.13KB ,
资源ID:16500324      下载积分:5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16500324.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八年级第一学期语文古诗古文 1.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八年级第一学期语文古诗古文 1.docx

1、八年级第一学期语文古诗古文 1八年级第一学期语文古诗古文P21 春日捂手(其一) 秦观 (北宋)原文春日五首其一一夕轻雷落万丝,霁光浮瓦碧参差。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作者秦观(1049-1100)字少游,一字太虚,号淮海居士。扬州高邮(今江苏高邮县)人。北宋词人,与黄庭坚、张耒、晁补之合称“苏门四学士”。元丰八年(1085年)进士,初为定海主簿、蔡州教授,元祐初苏轼荐为秘书省正字,兼国史院编修官。哲宗时“新党”执政,被贬为监处州酒税,徏郴州,编管横州,又徙雷州,至藤州而卒。其散文长于议论,宋史评为“文丽而思深”。其诗长于抒情,敖陶孙诗评说:“秦少游如时女游春,终伤婉弱。”他是北宋后期

2、著名婉约派词人,其词大多描写男女情爱和抒发仕途失意的哀怨,文字工巧精细,音律谐美,情韵兼胜。代表作为鹊桥仙(纤云弄巧)、望海潮(梅英疏淡)、满庭芳(山抹微云)等。鹊桥仙中“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被誉为“化臭腐为神奇”的名句(见蓼园词选)。满庭芳中的“斜阳外,寒鸦数点,流水绕孤村”被称做“天生的好言语”(能改斋漫录引晁补之语)。张炎词源说:“秦少游词体制淡雅,气骨不衰,清丽中不断意脉,咀嚼无滓,久而知味。”生平详见宋史卷四四四。有淮海集。解释一声轻雷过后,顷刻落下了如丝般的春雨,雨过天晴后屋顶上的琉璃瓦如碧玉般浮光闪闪。雨后的芍药如惆怅的女子含着点点泪珠,雨打后的蔷薇,也似乎绵软无力

3、,其实枝条正悄悄攀枝蔓延着。万丝:指春天的细雨霁:雨过天晴瓦:琉璃瓦碧:碧玉碧参差:指琉璃瓦浮光闪闪,犹如碧玉芍药:草本之首,与牡丹形似卧:攀枝蔓延赏析春日这首七绝描写夜雨初霁的春天庭院的景致。丝,喻雨。浮瓦,晴光照在瓦上。雷是“轻”的,雨如“丝”般,春雨的特色诗人只用两个字就揭示出来了。那碧绿的琉璃瓦,被一夜春雨洗得干干净净,晶莹剔透,犹如翡翠,瓦上还沾有水珠,在晨曦的辉映下,浮光闪闪,鲜艳夺目,令人心旷神怡。 无力蔷薇卧晓枝,也有的版本写作,无力蔷薇卧晚枝。芍药,牡丹。春泪,雨点。芍药亭亭玉立、蔷薇攀枝蔓延,故各有“含春泪”之态、“无力卧”之状。诗人捕捉到春雨“万丝”的特征,把镜头的焦点对

4、准了庭院一角,摄下了一幅雷雨后晴春晓日的精巧画面。通过对偶形式,拟人手法,衬托庭院的华丽,描绘了芍药和蔷薇百媚千娇的情态。春日因其体物入微,情致蕴藉,通篇自具一种清新婉丽的韵味,在意境上以“春愁”统摄全篇,虽不露一“愁”字,但可从芍药、蔷薇的情态中领悟,又曲折隐晦的反映了诗人由于对宦途命运艰险的恐惧,而形成的多愁善感的心理。秦少游为苏门四学士之一,是北宋时候著名的婉约词派大家。他的词多写男女情爱和身世感伤。他的诗也写得很不错;但是,从内容和风格说,一样“诗如小词”。还有,南宋敖陶孙也说过:“秦少游(诗)如时女步春,终伤婉弱。”春日就被金代的文学家元好问讥为“女郎诗”,因为它格调比较柔媚。元好问

5、对秦观的糜弱艳词极尽贬抑,他批评秦观“春日“说“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晚枝。拈出退之山石句,始知渠是女郎诗。”柔媚也是一种美,经过风雨的芍药和蔷薇,好似两个娇弱的女郎,一个饱含泪水,一个醉卧晓枝。以“春泪”喻水珠,以“卧”字象征“无力”,用辞工稳而又自然,非经锻炼不能达到如此的水平。元好问对于秦少游“女郎诗”的批评,其实是受到了前人的影响;有一次与他的老师王中立讨论如何作诗,老师举例秦少游春雨(日)诗云:“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晚枝,此诗非不工,若以退之芭蕉叶大栀子肥之句较之,则春日为妇人语矣。破却工夫,何至学妇人?”中国的诗历来以比兴著称,以物喻人,以物喻情,以物言志,诗品即人品,看

6、其诗,即能推测其为人,这就是中国诗词的独到之处。所以有人评说,在女人堆中厮混必对秦少游浓词艳曲爱不绝口,其写诗也无非是对风花雪月,春秋美景一枝一叶的哀怨,时而如颐气指使的贵妇,时而为荡妇,时而又如怨妇,总脱不了妇人之形;心系民生、国家,必把杜甫、辛弃疾诗词印记于心,其诗必是醉里挑灯看剑;大江东去,浪淘尽这类豪情冲天的情怀。这或许有些偏颇,但不能不承认诗词对人的陶冶作用。(趣味念歌诗,黄德展)“含春泪”中“含”比“噙”好P22 三衢道中 曾幾 (宋)诗词原文三衢(q)道中(宋)曾几(j)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诗人简介曾畿 (j)(10841166)中国南

7、宋诗人。字吉甫,自号茶山居士。赣州(今属江西)人,徙居河南洛阳。历任江西、浙西提刑、秘书少监、礼部侍郎。曾畿学识渊博,勤于政事。他的学生陆游替他作墓志铭,称他“治经学道之余,发于文章,雅正纯粹,而诗尤工。”后人将其列入江西诗派。其诗多属抒情遣兴、唱酬题赠之作,闲雅清淡。五、七言律诗讲究对仗自然,气韵疏畅。古体如赠空上人,近体诗如南山除夜等,均见功力。所著易释象及文集已佚。四库全书有茶山集8卷,辑自永乐大典。徽宗朝,以兄弼恤恩授将仕郎。试吏部优等,赐上舍出身,擢国子正兼钦慈皇后宅教授。迁辟雍博士,除校书郎。历应天少尹。钦宗靖康元年(一一二六),提举淮东茶盐。高宗建煤田为三年(一一二九),改提举湖

8、北茶盐,徙广西运判,历江西、浙西提刑。绍兴八年(一一三八),会兄开与秦桧力争和议,兄弟俱罢。逾月复广西转运副使,得请主管台州崇道观,侨居上饶七年,自号茶山居士。二十五年桧卒,起为浙东提刑。明年改知台州。二十七年召对,授秘书少监,擢权礼部侍郎。以老请谢,提举洪州玉隆观。孝宗隆兴二年(一一六四)以左通议大夫致仕。乾道二年卒,年八十二,谥文清。有经说二十卷、文集三十卷,久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为茶山集八卷。宋史卷三八二有传。曾畿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为底本。参校武英殿聚珍版本(简称武英殿本),及两宋名贤小集所收茶山集(简称小集)、瀛奎律髓(简称律髓)。新辑集外诗另编一卷。曾畿是一位旅游爱好者

9、。这首诗是他游浙江衢州三衢山时写的。注释译文三衢道中:在去三衢州的道路上。三衢即衢州,今浙江省衢江区,因境内有三衢山而得名。梅子黄时:指五月,梅子成熟的季节。小溪泛尽:乘小船走到小溪的尽头。小溪,小河沟。泛,乘船。尽,尽头。却山行:再走山间小路。却,再的意思。绿阴:苍绿的树阴。阴,树阴。不减:并没有少多少,差不多。黄鹂:黄莺。析:诗作写初夏时宁静的景色和诗人山行时轻松愉快的心情。首句写出行时间,“梅子黄时”指五月。梅子快要成熟的季节,往往多雨,但现在却“日日晴”,写天晴,也是写诗人的愉快心情。天晴人心也晴,那么明睸,那么开朗!次句写出行路线。诗人乘船去游山去了,“泛尽”了舟,到了小溪的尽头,又

10、换走山路三衢山中之小道,其乐无穷,其雅无穷,其趣无穷。第三句写“绿阴”,游山归来的路目,绿阴那美好的景象仍然不减登山时的浓郁。第四句写黄莺声,路边绿林中又增添了几声悦耳的黄莺的鸣叫声,为三衢山道中增添了无穷的生机和意趣。全诗明快自然,极富有生活韵味。译文:梅子黄透了的时候,天天都是晴和的好天气,乘小舟沿着小溪而行,走到了小溪的尽头,再改走山路继续前行。山路上苍翠的树,与来的时候一样浓密,深林丛中传来几声黄鹂的欢鸣声,比来时更增添了些幽趣。诗词诗意梅子黄的五月,正是江南的雨季,却遇上天天晴朗的日子。坐着小船游到了小溪的尽头,回程正好走山路,现在看到的是一路绿荫浓浓并不比以前看到的少,而绿荫深处传

11、来的黄鹂的声声啼鸣,更增添了不少游兴。这是一首纪行诗,写诗人行于三衢道中的见闻感受。首句点明此行的时间,“梅子黄时”正是江南梅雨时节,难得有这样“日日晴”的好天气,因此诗人的心情自然也为之一爽,游兴愈浓。诗人乘轻舟泛溪而行,溪尽而兴不尽,于是舍舟登岸,山路步行。一个“却”字,道出了他高涨的游兴。三四句紧承“山行”,写绿树荫浓,爽静宜人,更有黄鹂啼鸣,幽韵悦耳,渲染出诗人舒畅愉悦的情怀。“来时路”将此行悄然过渡到归程,“添得”二字则暗示出行归而兴致犹浓,故能注意到归途有黄鹂助兴,由此可见出此作构思之机巧、剪裁之精当。作者将一次平平常常的行程,写得错落有致,平中见奇,不仅写出了初夏的宜人风光,而且

12、诗人的愉悦情状也栩栩如生,让人领略到平的意趣。 P35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 (战国时期)原文介绍舜(shn)发于畎(qun)亩之中,傅说(yu)举于版筑之间,胶鬲 (g)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o)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f)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zng)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b)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作者简介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鲁国邹(现在山东省邹城)人。战国中期

13、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儒家学说的继承和发扬者,有“亚圣”之称。受业于孔子之孙孔伋,是孔子之孙孔伋的再传弟子,是孔子之后战国中期儒家学派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他和孔子的学术成就几乎同高,人们将他们合称为“孔孟”,与老子、孔子、墨子,并称中国四古董。他曾游说梁惠王,不能用;乃见齐宣王,为客卿。宣王对他很客气,可是也始终不用。于是孟子归而述孔子之意,教授弟子。孟子死后,门人万章、公孙丑等记其言行,为孟子七篇。政治主张:“仁政”“民贵君轻”,主张和平,反对战争。 孟子 是儒家经典之一,四书之一。现存七篇,二百六十一章,约8.5万字。是孟子和几位弟子共同撰写的,是孟子讲学游说言论的记录。内容包括孟子的

14、言行,政治学说以及关于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方面问题的论争。文章说理透彻,气势磅礴,语言流畅,且富于感情色彩。孟子师承子思(一说是师承自子思的学生),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与孔子并称为“孔孟”。孟子曾仿效孔子,带领门徒游说各国。但是不被当时各国所接受,退隐与弟子一起著述。有孟子七篇传世,篇目为:梁惠王上、下;公孙丑上、下;滕文公上、下;离娄;万章上、下;告子上、下;尽心上、下。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从此直到清末,“四书”一直是科举必考内容。孟子的文章说理畅达,发挥详尽气势充沛

15、并长于论辩。孟子远祖是鲁国贵族孟孙氏,后家道衰微,从鲁国迁居邹国。据说,孟子三岁丧父,孟母艰辛地将他抚养成人,孟母管束甚严,其“孟母三迁”、“断机教子”等故事,成为千古美谈,是后世母教之典范。孟子是儒家经典之一。孟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义”,提倡“仁政”,是孔子思想的发展。其散文气势充沛,感情强烈,富于鼓动性;善于运用譬喻来陈说事理,辩论是非,既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又增强了说服力。鱼我所欲也一文就较好地体现了这些特点。本文是孟子的一段游说之辞。一般为后人所接受的解释为,原文中先列举舜、傅说、胶鬲、管仲、孙叔敖、百里奚六人出身下层, 然后说“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令人很容易想到意志的

16、磨练方面,最后一句尤其令人想到逆境中发愤图强的励志且悲壮意识。孟子是儒家最主要的代表人物之一,但孟子的地位在宋代以前并不很高。自中唐的韩愈著原道,把孟子列为先秦儒家中唯一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开始,出现了一个孟子的“升格运动”,孟子其人其书的地位逐渐上升。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孟子一书首次被列入科举考试科目之中。元丰六年(1083年),孟子首次被官方追封为“邹国公”,翌年被批准配享孔庙。以后孟子一书升格为儒家经典,南宋朱熹又把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为“四书”,其实际地位更在“五经”之上。元朝至顺元年(1330),孟子被加封为“亚圣公”,以后就称为“亚圣”,地位仅次于孔子。明朝朱元璋辑

17、有孟子节文,删掉孟子里的章句,如“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等。常见错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常被写为“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是人”的意思是:这。而“斯人”的意思是:此人。原文中为“是人”。注释1.本文选自孟子告子下。标题是编者加的。2.发:起,指被任用。3.于:从。4.畎亩:田间、田地。畎:田间小沟。5.举:推荐,选拔。6.版筑:古人筑墙时,在两块儿板中间放土。筑:捣土用的杵。7.举于士:从狱官手里释放出来并得到任用。士,这里指主管狱囚的法官。8.故:所以。9.任:责任,使命。10.于:给。11. 是:这。12.苦:使痛苦。13.劳:使劳

18、累。14.饿:使受饥饿。15.空乏:使他穷困缺乏。空,形容词用作动词,使动用法,使穷困缺乏。16.行:指每一行为,每做一件事。17.拂:违背。乱:使颠倒错乱。18.所以:用这些方法来。19.动:使惊动。20.忍:使坚强。21.曾:通“增”,增加。益:增加。22.恒:常常。23.过:过失。这里用作动词,指犯错误。24.然后:这样以后。25.衡:通“横”,梗塞,不顺。26.作:奋起,指有所作为。27.征:征验、表现。28.发:抒发。喻:晓喻,明白。29.入:在里面,指国内。30.法家:指坚持法度纪律的大臣。拂士:辅佐君主的贤士 拂:同“弼”,辅佐。31.出:在外面,指国外。32.敌国外患:指相抗衡

19、的国家和外来的祸患。33.生于忧患:忧愁患害(能激励人奋发),使人能够生存。34.死于安乐:安逸享乐能使人死亡。原文解释舜从田野之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举用,胶鬲从贩卖鱼盐的工作中被举用,管夷吾从狱官手里释放后被举用为相,孙叔敖从海滨隐居之地被举用进了朝廷,百里奚从市井中被举用登上了相位。所以上天将要降落重大责任在这样的人身上,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以致肌肤消瘦,使他受贫困之苦,使他做的事颠倒错乱,用这些方法来使他们内心惊动,使他们的性格坚定,更增加他们原本所没有的才能。人经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在内心中有困扰,在思想上有阻碍,这样以后才能奋发;(一

20、个人)憔悴枯槁表现在脸上,吟咏叹息之气发于声音,(看到他的脸色,听到他的声音,)然后人们才了解他。(一个国家)在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世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敌对国家和外患,那么这样的国家常常会灭亡。这样以后人们就会明白,在忧患的环境里可以生存发展,在安乐的条件下会衰亡。篇章结构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论证方法1举例论证2.道理论证3.类比论证4.对比论证纵式论证结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

21、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 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文章采用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相结合的方法,层层深入地论证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全文共四段,可分为二部分。第一部分(第一至二段):用排比句式,列举了历史上六个著名人物的事例,有力论证人才要在忧患中造就的道理。第二部分(第三段):从正反两方面论证经受艰苦磨炼的必要性,说明人才在困难中造就,安逸享乐能使人(国家)死亡(灭亡)。论点“人恒过,”解释“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一句,课文注释及教参翻译均

22、欠妥当,特不揣冒昧,提出来向大家请教。“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应是解说“人恒过,然后能改”的。“然后能改”后的分号,应改为句号。教参把“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译为“心意受到困扰,思虑受到阻塞,才能奋发有所作为”,基本上是对的。但“困”在这里应作忧愁解。“于”是介词,“在”的意思,把它译作“受到”是欠妥的。译为“心里忧愁,思绪阻塞,然后才能奋发有为”就恰切多了。至于“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课文的注释是“看到他的颜色,听到他的声音,然后人们才了解他。”教参译为“表现在面色上,吐发在言语中,才能被人了解。”我以为“征于色,发于声”这里应指别人对他的错误行为形之于色,发

23、之声,然后使之警觉起来,有所省悟,从而改正错误。把它译作“(别人对他的错误行为)露出不愉快的脸色,发出讥责的声音,然后使他省悟。”这样,句子间的逻辑联系就很清楚了。这个句子说明了“人恒过,然后能改”的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内因“而后作”,二是外因“而后喻”。这样就解说得较为恰切了。如果按照教参等的翻译“表现在面色上,吐发在言语中,才能被人了解”,不仅意思十分含糊,而且也是无法论证“生于忧患”的。这句话还得从“喻”字讲起,说文解字“谕”义,“其人因言而晓亦曰谕,或作喻。”中华大字典“喻”字第二义,晓也;第六义,明也。根据这些解释,把它释作“省悟”是恰当的,这样才能排除“被人了解”的说法,也才能使这层

24、文字逻辑严密,说理透彻,而不至产生歧义了。一、对此文的理解统编教材(人教版)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孟子中的一篇经典文章,它的原题叫舜发于畎亩之中。说它是经典,在于:(一)文章第一段便列举了6位名人:舜、傅说、胶鬲、管夷吾、孙叔敖、百里奚,他们或者是传说中的圣君,或者是历史上有名的贤相、贤才,而他们之所以名列文章的首段,是因为他们在成为名人之前,要么经受磨难,要么从事着不起眼的工作,要么都不为世人所知(二)文章第二段是振聋发聩的名句:“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它告诉人们:所有将来要成就一番事业的人,都必然要在

25、内心,身体,生活各方面经受一番痛苦与曲折的磨练,并以此来增长自己的才干。能吃的苦都吃过了,能经受的挫折都经受过了,以后即使再碰到类似的困难和挫折,便能处变不惊,临危不乱,冷静对待,设法克服和应对。(三)第三段也是名句:“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其出名,则在于它道出了全篇的中心“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就是说,一个人假设常处于安乐的生活中,不思进取,没有忧患意识,就会走向灭亡。(四)写法上,第一、二段都用了排比的修辞方式,使文章读来气势逼人,具有无可辩驳的力量。前者用了6个“于”、

26、5个“举”字,来概括列举6位名人的事例,论证“生于忧患”的观点。第二段的6个“其”字表明了“上天”为了磨练、锻造可以担当大任的一代圣君或一代贤臣的良苦用心。第三段,则从个人经受磨难的作用谈起,讲到一个国家的处境,如果太平太顺,在这虚假的太平表象下,就会使整个国家的人们放松警惕,使国家一旦遇到内扰外患便土崩瓦解,顷刻间便走向灭亡。这以点带面、从小到大的写法,也堪称经典,使人读来欲罢不能、欲忘不得,给人以深刻的启示。二、此文教学设计文言文教学,许多人将逐字逐句的串译串讲奉为经典,奉为至尊,视若祖传秘方,不可逾越。我则认为,强调诵读,方为古诗文教学方法之首选。我想,这篇名文的教学重点,如果定位于学生

27、的诵读,而且是大声诵读,当是没有问题的。因为,心理学教授吴忆峰先生曾讲过格律诗的背诵方法:先把第一二句大声读出来,然后合上书回忆;回忆不起来的地方再大声读,然后再合上书回忆;然后大声读三四句,然后再合上书回忆;再后是一至四句连起来一起背。这样反复下来,一首格律诗便背下来了。这是比较快捷、比较行之有效的背诵方法。笔者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的教学重点定位于“诵读,并在此基础上理解文义”,难点则定位于“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出抑扬顿挫的气势和美感”,教学方法的定位是“诵读为主,学生为主,教师的引导、启发、辅导为辅”,目的是通过本文的教读,使学生学会积累一点文言文学习的方法。我想,如果每课都能积累一

28、点,若干年后,学生的语文功底肯定会大为扎实,语文素养也就会大大提高。通假字1、曾,通“增”,增加。2、衡,通“横”,梗塞,不顺。3、拂,通“弼”,辅佐。4、忍,通“韧”,坚韧。(课文课下注解中没有此通假)词类活用使动用法:苦:使.痛苦 例如:必先苦其心志,劳:使.劳累 例如:劳其筋骨饿:使.饥饿 例如:饿其体肤,空乏:使.经受贫困之苦 例如:空乏其身忍:使.坚韧 例如:动心忍性。乱:使.受到阻扰。例如:行拂乱其所为。动词用作名词:入:在国内 例如: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在国外 例如: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名词用作动词:过:犯错 例如:人恒过特殊句式状语后置eg、困于心【于心困】一词多义1.拂(fu)违

29、背 例如:行拂乱其所为。2.拂(bi)同“弼”,辅佐 例如:入则无法家拂士。3 发 (fa)被选拔,被任用 例如:舜发于畎亩之中。4 发 (fa) 表现 例如:征于色,发于声。5.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安逸)衣食所安 (养)安求其能千里也 (怎么)成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忧愁祸患能使人或国家生存发展,而安逸享乐会使人或国家走向灭亡。中心逆境造就人才。问题探究1、文章开头列举的六个人物的事例,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这六个人物都出身卑微,历经磨难,终成大业。2、文章第一段写舜、傅说等六人的经历,是为了证明:生于忧患3、本文指出,担当大任的人必须从三个方面经受艰苦磨难。内心“苦其心志”、身体“劳其筋

30、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为“行拂乱其所为”。4、作者认为一个国家走向衰败灭亡的原因是“ ”。(用原文回答)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5、孟子认为,一个国家要想避免“亡”的命运,必须具备哪些条件?入则有法家拂士,出则有敌国外患6、说出就“国”而言,“死于安乐”中的“安乐”指的是什么。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7、2008年5月23日,温家宝总理为震后复学的北川学子题下“多难兴邦”四个字,它与本文表达的什么观点相类似?生于忧患,死于安乐8、选文中孟子主要讲了两方面的问题,一是造就人才,二是治理国家。短文先列举六位从卑微贫穷而成为圣君贤相的典型事例后,从理论上归纳了逆境对个人成才的重要性,接着又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述,由个人的成才规律推及到国家的兴亡, 在此基础上顾理成章地得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中心论点。9、勾践灭吴的故事,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