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5 ,大小:39KB ,
资源ID:1655637      下载积分:1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1655637.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国内P2P的主要模式及其对传统金融业的冲击分析.doc)为本站会员(wj)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国内P2P的主要模式及其对传统金融业的冲击分析.doc

1、国内P2P的主要模式及其对传统金融业的冲击分析2014-01-21摘要:P2P(peer to peer lending),其模式早已存在。规范的说,小贷公司的运作原理便是线下版的P2P。不规范的说,民间借贷也可看做P2P的一种模式。从严格的意义区分,P2P是一个舶来品。其模式的核心目的在于使在传统银行体系下无法满足的融资需求得到满足。P2P模式可以达到这个目的是通过资金的碎片化。碎片化包含两层意思:一、资金来源的小额化二、资金来源的分散化。这也就是P2P的机遇所在。P2P所做的业务并非是和传统银行业完全重叠。因此,P2P能否存活的关键在于自身风险的把控,而非来自于竞争对手的挤压。这就引出了P

2、2P风险所在风险控制。P2P的风险在于对融资方资质的审核。P2P正是由于相对于传统银行精简的风控手段从而获得较高的收益率。可以这么说,P2P的风险所在也就是行业的机遇所在,大浪淘沙,能否存活下来更多的是取决于对市场的把握与对成本的控制。关键词:P2P,风险,成本,可持续性,小微企业,融资一、引言国内P2P的出现最早可以追溯到2007年,但是2013年P2P才开始真正的带给市场冲击。P2P类型可以分为两类。其一,为单纯的平台、渠道销售。其二,平台进行担保或者承诺风险。第一种模式更类似于传统金融市场的直接融资,如股票交易。第二种模式则与传统金融行业中的银行业务更加类似,中介机构保证本金及其收益,并

3、会向融资方进行尽调。最初,P2P模式的兴起源于市场对其高收益的着迷。比传统金融行业少得多的资金量却可以获得传统金融放贷几倍的收益率,这对于市场和投资者无疑是个巨大的诱惑。但冷静下来之后,市场和投资人对于P2P模式的担忧逐渐浮出水面。对于P2P模式的质疑可以主要归结在以下几个方面:1.风险控制,平台对于融资方的还贷能力尽调的能力和动机。2.如何保持持久的高回报率,资金使用的方向的不透明和明显高于传统金融行业的收益率使得市场担心高回报率的可持续性。3.平台自身的持久性和可靠性,2013年频发的平台跑路事件使得市场担心这个新兴行业内的行业道德。4.政策性风险,尽管政府多次表态鼓励解决小微企业贷款难的

4、产业,但是全国性的支持政策迟迟不见眉目,相反,监管的力度越来越大,这使得很多欲进场参与交易的资金出现了动摇。市场和投资者看重的是P2P超额的回报率,而政府更看重的是如果利用这一新兴产业缓解小微企业贷款难得问题。不同的主体会有不同的角度去看待P2P,但对于一个新兴产业而言,首要的问题还是保证行业的健康稳定的发展。只有自身的产业结构理顺、盈利模式明确、监管职能规范,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市场中的各方主体。二、何为P2P(一)P2P与传统金融行业的对比1.规模P2P目前的融资额度从几十元到几万元不等,资金来源非常分散,基本是大众的闲置资金,并没有数额巨大的资金流动。与P2P相比,传统金融行业不论是资金范围

5、和资金额度都要宽泛许多,且银行业的资金来源多为居民储蓄。居民储蓄基本上不会低至几十元,但有的却高达几亿元。就两者目前比较,传统金融行业的规模可以说是巨无霸,规模和资金来源都远非目前的P2P企业所能望其项背的。资金流向的另一端,P2P行业贷款额度中少有过百万的,更多的对象是小微企业,几万到几十万是P2P行业最多见贷款额度。目前传统银行的单笔贷款额度最低也只能达到几十万人民币的规模,且几十万级别的贷款所占比重非常小。银行贷款额度大多以百万千万量级居多。在贷款方向而言,银行传统放贷业务与P2P现有业务并不存在直接冲突,银行传统贷款业务对象多为成熟的中大型企业,而P2P所面对的则是广大的小微企业。P2

6、P的市场份额目前并没有受到传统银行业的太多挤压,虽然传统银行业也开始关注小额信贷的市场,但是P2P目前市场份额的抢占还多发生在同行业之间。2.风控手段P2P的风控形式大致可分为自有资金担保、动产抵押和第三方资金担保。无论何种风控模式,对于融资企业的线下风险控制都不如传统银行业严密和规范。另外,市场对于P2P企业的道德风险也有一定的担忧。P2P企业能否在融资双方中扮演中立角色,这个担忧一定程度上是由于P2P企业不太公开透明的风控模式所引起的。传统银行业在这两方面则有比较明显的优势。银行对于贷款方的资产会有一个比较明确的审核和估值,银行的风险控制手段也相对透明公开许多。两种模式在风控手段上不能单纯

7、的说谁的模式更加优越,当经济下行期间,银行谨慎的风控模式会凸显优势。但是在盈利能力上面,P2P的风控模式则体现出更多的盈利空间。也正是由于两种模式的区别,使得很多银行面对小额融资贷款显得有心无力。之所以银行迟迟不涉足这一领域的原因也在于资金额度如此小的贷款对于银行而言显得过于鸡肋。即使不出现违约坏账情况,贷款盈利也无法抵消风控环节的成本。P2P2精简的风控模式在银行看来也需漏洞百出,但是盈利能力确实得到大幅度提升。在P2P模式下,原本亏本的买卖变得有利可图了。3.收益率收益率是P2P行业聚集如此多人气的重要原因之一。相比于商业银行个位数的存款利息,P2P行业的平均回报率已经超过10%。P2P如

8、此高额的资金回报率是否具有可持续性,这是市场最大的疑问。风控成本的大幅减少是其原因之一。互联网的普及以及相应配套的技术手段的发展使得单纯平台类P2P企业所需要付出的成本非常小。P2P高额的回报率背后,市场不禁怀疑,这是不是又是一场“庞氏骗局”。存贷期限之间巨大的错配使得市场质疑P2P企业的生存能力和持续性。4.流动性就目前的情况而言,P2P的贷款资产基本不具有流动性。P2P目前还处于行业的上升期,并没有太多的存量,资产流动性的问题并没有受到P2P行业的关注。此外,由于现有部分P2P企业已经游走在灰色地带了,一旦资产打包再出售的业务如果做起来,相信会很快引来监管层的注意。无论从主观意愿和客观情况

9、来说,P2P现在谈论信贷资产证券化都为时尚早。传统银行业的贷款资产目前看来虽然也不具有很强的流动性。但传统银行业多年沉淀下来的大量存量资金已经是其沉重的包袱,外部情况也不允许再一味的增加流量。因此资产证券化已经提上了议事日程,相信传统银行业的存量资产的流动性在未来会有一定的提高。从投资人的变现效率来讲,P2P模式确实有着传统银行业不可以比拟的效率。大多数P2P都有“T+0”的理财产品,这相对于传统银行业而言是巨大的优势。传统银行业除了活期存款有能力即时变现外,其他大多理财产品都需要到期才可兑付。流动性方面,投资人的变现效率在P2P模式下有了很大的提高,但传统银行业在盘活存量方面有着更好地预期。

10、5.政策风险央行副行长刘士余此前表态,互联网金融有两条底线不可以触碰,一是非法吸收公共存款,二是非法集资。目前部分P2P企业游走在灰色地带,不合规合法的资金操作确实存在。一旦出现大面积的违约或者跑路现象,那么监管政策将会很快实施。现有P2P模式中,除了单纯平台模式外,恐怕其他的模式都会有所涉及。P2P目前总体而言是缺乏监管的,并没有被划分到特定的监管体系下,但可以预期,P2P行业面临监管是不可避免的。银行也虽然也存在着风险,但就短期而言,爆发大规模系统风险的可能性并不大。就政策风险而言,P2P预计不久将会迎来监管层面的关注,银行业监管虽然也有趋紧的态势,但是总体而言不会对现有银行盈利能力有太大

11、的影响。因此,政策风险方面,P2P明显高于传统金融行业。(二)P2P的市场空间P2P模式从一诞生开始就注定不是大额资金的流转模式,而实际的现实情况也是如此。P2P更多的是面对个人消费的贷款和小微企业临时的贷款。即便是小微企业的贷款,P2P也不会成为小微企业常备的融资渠道。P2P所面对的市场并不和传统银行业完全重合,二者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单纯的竞争关系。从一定程度上可以将两者的关系理解为互补,或者是P2P所面对的客户群是传统银行业目前不屑于或者无力去触及的。三、P2P的运营模式目前P2P在国内主要是三个模式,第一个是拍拍贷模式,从诞生起一直坚持做平台模式,算是最纯粹的P2P模式,这种模式下,平台不

12、参与担保,纯粹进行信息匹配,帮助资金借贷双方更好的进行资金匹配。这种模式其实本质是直接融资的概念,是金融脱媒的一种表现形式,改变了资金原先都通过银行等中介媒体汇集再给予资金需求方的模式,应该算是一种创新的金融模式,这种模式其实是符合谢平教授对于互联网金融的定义的模式,但是现实中要达到谢平教授所说的可以纯粹脱媒,估计还要很长的时间要走,而且更为关键的是,类似拍拍贷这种坚持做平台模式的P2P,绝对数量并不是很多,在大量带担保的P2P的围剿下,生存难度日益加大,最终使得拍拍贷模式可能也会最终走向担保模式。第二个也就是提供本金甚至利息担保的P2P模式,这个是目前P2P的主流模式,一个本金担保和不担保,

13、看上去的一个微小的差异,最终形成的差异却是截然不同的,交易性质发生了本质改变,本金担保的P2P模式实质已经是间接融资的概念了。他的运作模式由平台成为了一个担保机构,而大量的投资人本来基于自身能力和借款人的公开信息的借款行为,就成为了更多依赖于对P2P机构的信赖基础上的一个借款行为,而P2P机构负责寻找客户,筛选客户,提供担保,然后匹配资金,这个一系列的行为使得P2P在这个层面上成为了所有的风险聚集点,不但成为了交易的信息中介、资金中介,也更为了风险中介。第三个模式是陆金所、有利网等类P2P模式,他们的模式其实是将金融机构或者准金融机构的信贷资产通过互联网的方式以极低的门槛对外销售的方式,这个低

14、门槛分为金额拆的比传统金融机构更零散,期限比传统金融机构更灵活。这种模式本质跟第二类的P2P一样,也是属于监管套利的行为,理论上金额更小、期限更灵活的产品更容易进行销售,但是反过来,由于传统金融机构受到严格的风险监管,使得无法进行类似的操作,才衍生出了类似的模式,如果在双方监管一致的情况下,很难说这种模式会体现出更优越的特性来。这类P2P,本质上属于信贷资产证券化的模式,前者更多其实是平安担保产品的证券化的过程,规模的大小其实是受到平安担保的担保规模和担保能力的限制,坏账率直接取决于平安担保公司的运营能力,而有利网更多则是将大量的小额贷款公司的信贷资产打包成理财产品的形式对外销售。这种模式,前

15、面说了其实是带有一定的监管空白地带。按照我国对理财产品的销售所进行的一系列管理办法来看待的话,他们的优势不在于互联网的优势,实质在于突破了监管。四、P2P对于传统金融体系的冲击(一)P2P的理念冲击谈论P2P,首先带来的冲击是经营理念和观念的冲击。市场好奇的是,如何用如此小额的资金去赚取稳定的高收益。这点是传统金融体系发展了几百年所不能达到的程度。互联由于其特有的特性,使其边际成本可以几乎忽略不计,同时信息量扩散的广度和速度都非传统行业铺网点多能达到的。传统金融业担心的并不是P2P的体量有多大,而是担心由互联网所带来的模式革新会不会使其原有的运营模式显得笨重不堪。就目前P2P的规模而言,对传统

16、银行业不会构成大的威胁。传统银行业的担心在于一旦行业模式确定,借助于互联网这个载体,P2P会不会一飞冲天。也是基于这种担忧和顾虑,目前规模并不大的P2P引起了银行业的高度关注。(二)P2P盈利能力的冲击没有两位数的回报率,相信P2P不会在市场上引起这么多的关注。绝大多数P2P产品的回报率达到了银行定期存款的3倍以上。随着移动端智能设备的普及,人们可以更便捷的在移动端购买和销售金融产品。这就使得传统银行业动辄一个月几十万租金的网店显得毫无竞争优势。除了两位数的回报率,P2P还能够实行“T+0”的交易模式。P2P之所以能够返还投资者高的回报率,有三点原因:一是互联网的普及使其宣传和销售成本极低,二

17、是P2P不需要大量的网点铺设和人员培训,三是精简的风控体系。正是由于P2P这种“小快灵”的运营模式造就其双位数回报的投资神话,但是也需要看到这背后的隐患。目前最大的问题凸显在精简的风控环节上,线下风控体系的不完善和贷款方资质的不完善,都成为违约的潜在因素。(三)P2P目前对传统金融体系的冲击更多在销售端就目前P2P的模式而言,其最主要的优势集中在产品的销售方式上。不用承担网点成本和人员的培训,单纯的P2P平台甚至连线下的风控都不需要进行。这些成本的节省都成为利润返还给投资者。但从资金的贷款方向分析,P2P的投向一部分也是货币市场基金,这与传统银行业的投资方向有一定的重合。有部分P2P的投资方向基本和传统银行业是完全一致的。这也导致市场上有种观点认为,P2P并没有太多的新意,而只是销售手段的一种创新。自然也就谈不上对传统银行业的颠覆了。作者:国研网金融研究部来源:国研网金融中国月度分析报告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