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232 ,大小:918KB ,
资源ID:165647      下载积分:10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165647.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教育学考研:基础综合讲义(完整详细版).doc)为本站会员(wj)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教育学考研:基础综合讲义(完整详细版).doc

1、第一部分 教育学原理第一章 教育学概述一、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关于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在学界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观点,有的学者认为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现象”;有的认为是“教育事实”;有的认为是“教育规律”等。还有的认为是上述三者中的两项或三项。事实上,教育学是以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的,但是又并非所有的教育问题都能构成教育的研究对象,只有那些有价值的,能够引起社会普遍关注的教育问题才能构成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二、教育学的研究任务教育学需要研究的问题很多,但研究教育现象并不是教育学的根本目的,教育学研究的根本任务在于通过对教育现象的研究,认识教育的本质,揭示教育的规律。教育规律就是教育内部诸因素之间,教育

2、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具有本质性的联系,以及教育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教育学的任务,就是依照教育的逻辑层次,去揭示教育的各种规律(包括宏观的和微观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教育学体系,并在揭示教育规律的基础上,阐明教育工作的原则、方法和组织形式等问题,为教育工作者提供理论上和方法上的依据。在理论上,教育学要为教育决策者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帮助教育行政部门制定、调整教育方针政策;在方法论方面,教育学要给予实际教育工作者以指导,帮助学校和教师改进工作,提高教育科学质量。三、教育学的历史和未来(一)“教育学”概念的起源与演化1西方国家中“教育学”概念的起源与演化教育学一词,来源于古希腊语“Pedagogue”,

3、是从古希腊伴随儿童学习所用的“教仆”派生出来的。按其词源来说,教育学就是照顾、照看儿童的学问。现在,在英语国家中,教育学已由过去使用“Pedagogy”逐渐转向使用“Education”一词,“教育”(Education)和“教育学”(Pedagogy)几乎成了同义词,甚至“Pedagogy”一词已被“Education”一词取代。不过,在欧洲,“Pedagogy”和“Education”两词仍区别使用,把“教育” (Education)理解为对儿童的培养过程,把“教育学”(Pedagogy)理解为研究教育儿童的学问。2.中国历史上“教育学”概念的出现与发展在中国,“教育学”是个译名,20世纪

4、初源自日本。自1901年,王国维先生译日本立花铣三郎讲述的教育学(实际上是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在教育世界上发表起,中国开始出现教育学的概念。1904年,清政府颁布的奏定学堂章程要求师范学堂讲授“教育学”。自此,我国师范学校开设教育学课程成为定制。我国的教育学在二十世纪的发展主要是教材的翻译和撰写。二十世纪初主要是学习日本,20年代开始学习美国,50年代后转向学习苏联,而改革开放的80年代后则是面向全球学习借鉴各国先进的教育理论。当然,另一方面,国人学者也在努力建构自己的教育学。(二)教育学的发展阶段1.教育学的萌芽: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教育学尚处于萌芽阶段,还没有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在这一时

5、期,一些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经验,都散见于他们的哲学著作、政治著作和语言记录中,如孔子的教育思想蕴涵在论语一书中,柏拉图的教育思想,散记在他的哲学著作理想国一书中。所有的教育方面的著作,也多属论文的形式,停留于经验的描述,而缺乏科学的理论分析,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因而,只可以说它们是教育学的萌芽或雏形。主要代表作在我国除论语外,还有儒家思孟学派的学记、韩愈的师说、朱熹的语录、颜元的存学篇等。其中出现于战国末期的学记是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的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它比古罗马帝国教育家昆体良所写的论演说家的培养,还早三百来年。在西方,除柏拉图的理想国外,还有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培养等

6、。2.独立形态教育学的产生:在资本主义社会,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教育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教育思想家为了阐明他们的教育主张,在总结人类以往教育经验的基础上,写出了一系列教育著作,出现了体系较为完整的教育学,教育学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但是,他们对自己理论的论证,多是采用与自然现象相类比,或者思辩式的演绎和推理,没能运用实证和实验的方法,因此,这一时期的教育学并没能达到科学化的地步。其中主要的代表作有英国学者培根的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在此文中,“教育学”首次被作为独立的科学提出来;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所写的大教学论,这是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学著作;英国哲学家洛克的教育漫话

7、,德国著名教育家赫尔巴特于1806年出版的普通教育学,这是一本自成体系的里程碑式的教育学著作,它的出现标志着教育学已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这一时期还有一典型性的事件,即德国著名哲学家康德于1776年开始在哥尼斯堡大学讲授教育学,这是教育学列入大学课程的开端。320世纪教育学的多元化发展20世纪是教育学活跃和发展的世纪,教育学的发展日益走向多元化,出现了众多的教育学流派,主要有:(1) 实验教育学代表人物:德国的梅伊曼和拉伊基本观点:第一,反对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思辩教育学;第二提倡把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和方法应用于教育研究;第三,划分教育实验的基本阶段;第四,主张用实验、统计和比较的方法探索儿

8、童心理发展过程的特点及其智力发展水平,用实验数据作为改革学制、课程和教学方法的依据。基本评价:第一,提倡定量的研究方法,推进了教育科学的发展;第二,由于受实证主义和自然科学研究方法的影响,其提倡的实验科学方法具有很大的局限性。(2) 文化教育学(精神科学教育学)代表人物:狄尔泰、斯普朗格、利特等基本观点:第一,人是一种文化的存在,人类历史是一种文化的历史;第二,教育过程是一种历史文化过程;第三,教育研究必须采用精神科学或文化科学的方法;第四,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促使社会历史的客观文化向个体的主观文化的转变,并将个体的主观世界引导向博大的客观文化世界,培养完整的人格;第五,培养完整人格的主要途径就是

9、“陶冶”与“唤醒”,建构对话的师生关系。基本评价:第一,文化教育学深刻影响了德国乃至世界20世纪的教育学发展,在教育的本质等问题上给人以许多启发;第二,其缺陷和不足在于思辨气息太浓,在解决现实的教育问题上很难给出有针对性和操作性的定义;忽略了教育受制与政治、经济及个人身心发展规律的影响;用理解作为教育研究的唯一方法具有很大的片面性。(3) 实用主义教育学代表人物:杜威、克伯屈等基本观点:第一,教育即生活,杜威不赞成教育是为未来生活做准备的观点,而认为教育即是生活本身,教育要与当前的生活紧密相连;第二,教育即学生个体继续不断的增长,杜威认为经验与知识是有区别的,知识可以通过传播而为众人所共有,而

10、经验具有个体性和情境性。这表明教育不是从外在方面让学生学习与他们生活无关的一些知识,而是促进学生日常生活经验的不断改造和改组。第三,学校是一个雏形的社会,杜威认为学校不应该是一个与社会隔绝的象牙塔,而应该是社会的一部分,与社会紧密相连;第四,从做中学,这是教育方法,杜威认为儿童应该从各种各样的活动中,从生活实践中获得知识经验等;第五,以学生为中心;第六,课程组织以学生的经验和兴趣为中心。基本评价:第一,实用主义教育学以美国实用主义文化为基础,是美国文化精神的反映,对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理念进行了深刻批判,推动了教育学的发展;第二,其不足之处在于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系统知识的学习,忽视了教师

11、的主导作用,忽视了教育的相对独立性。(4) 制度教育学代表人物:乌里、A瓦斯凯等。基本观点:第一,教育学研究应该首先研究研究教育制度,阐明制度对于教育情境中的个体行为的影响;第二,教育中的官僚主义、师生与行政人员间的隔离主要是由教育制度造成的;第三,教育的目的是要实现社会变迁,为实现这个目的,学校教育要帮助教育者与学习者把学校中“给定的”(即从外面强加的制度)看成是“建立中的制度”(即根据个人间的自由交往而导致的自我管理的制度);第四,教育制度的分析不仅要分析那些显在的制度,如教育组织的制度、学生生活制度等,而且还要分析那些隐性的制度,如学校的建筑、技术手段的运用等。基本评价:制度教育学关注教

12、育与社会的关系,重视教育外部环境特别是制度问题对教育的影响,促进了教育社会学的发展。但由于制度教育学过分依赖精神分析理论来分析制度与个体行为之间的关系,有很大的片面性。(5)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代表人物:家里宁、凯洛夫、杨贤江等基本观点:第一,教育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在阶级社会里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不存在脱离社会影响的教育;第二,教育起源于生产劳动,劳动方式和性质的变化必然引起教育形式和内容的改变;第三,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第四,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不仅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方法,也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第五,在与政治、经济、文化等的关系上,教育一方面受它们的制约,另

13、一方面又具有相对独立性,并反作用于它们,对于促进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的发展具有巨大作用;第六,坚持运用马克思方法论研究教育问题。基本评价: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为教育学的发展奠定了科学方法论基础,但由于种种原因,在现实运用中往往容易被简单化、机械化和过度政治化。(6) 批判教育学代表人物:鲍尔斯、阿普尔、布迪尔等基本观点:第一,当代资本主义的学校教育不是一种民主的建制和解放的力量,而是维护现实社会的不公平和不公正的工具,是造成社会差别、社会歧视和社会对立的根源;第二,教育是与社会相对应的,有什么样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就有什么样的学校教育机构,社会的政治意识形态、文化样态、经济结构都强烈地制约着

14、学校的目的、课程、师生关系、评价方式等,学校教育的功能就是再生产出占主导地位的社会政治意识形态、文化关系和经济结构;第三,社会大众已经对这种事实上的不平等和不公正丧失了“意识”,将其看作是一种自然的事,而不是某些利益集团故意制造的结果;第四,批判教育学的目的就是要揭示看似自然事实背后的利益关系,帮助教师和学生对自己所处的教育环境及形成教育环境的诸多要素敏感起来,即对他们进行“启蒙”,以达到意识“解放”的目的,从而积极地寻找克服教育及社会不平等和不公正的策略;第五,教育现象不是中立的和客观的,而是充满着利益纷争的,教育理论研究不能采取唯科学的态度和方法,而要采用实践批判的态度和方法。基本评价:第

15、一,批判教育学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某些基本观点和方法;第二,有利于更深刻地认识资本主义的教育;第三,具有很强的战斗性、批判性和解放力量。(三)教育学的未来发展趋势1教育学问题领域的扩大20世纪初,教育学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学校教育问题的研究上,而且主要集中在对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的研究上。到20世纪末,教育学研究的问题领域已经从微观的教育教学过程扩展到高等教育,从正规教育扩展到非正规教育,从学校教育扩展到社会教育,从正常儿童的教育扩展到一些有特殊需要的儿童的教育,从儿童青少年的教育扩展到成人教育、老年教育等。一个巨大的教育问题领域已经形成,未来的教育学必将不但注重学校教育的研究,而且注重家庭

16、教育、社会教育等领域的研究,直至注重人的一生发展都起着重大作用的终身教育的研究。2教育学研究学科基础的扩展在赫尔巴特时代,教育学的基础主要是哲学和心理学,当代教育学的基础包括了更加广阔的学科领域,如生理学、脑科学、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学、人类学、文化学、科学哲学、技术学、管理学等等。不同的人可以从不同的理论基础出发进行研究。3教育学领域范式的多样化在教育学研究学科基础扩展的同时,也伴随着教育学研究范式的多样化。有的从科学主义的角度进行研究,强调对教育活动中数量关系的描述;有的从人文主义的角度进行研究,强调对教育活动中非数量关系的质的东西进行分析;还有的介于两者之间,或偏向一方,或两者结合

17、,综合运用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研究方法来促进教育学的研究。教育学的研究范式从而呈现出多样化发展的趋势。4教育学的进一步分化与综合近代以来,所有关于教育问题的研究都是在教育学的名义下进行的。20世纪以来,随着教育问题领域的扩展以及研究基础和范式的多样化,教育学也发生了快速的学科分化,教育学一个个组成部分纷纷发展为独立的学科,如根据组成的内容分化出了教育概论、课程与教学论、德育论等,根据教育的阶段,分化出了学前教育学、小学教育学、中学教育学、高等教育学、成人教育学等,根据教育范围和性质分化出了职业技术教育学、特殊教育学、家庭教育学等。与此同时,这些相对独立的学科又与其他类型的学科进行交叉,出现了许

18、多子学科、边缘学科,如教育哲学、教育社会学、教育管理学、教育经济学等等。值得注意的是,就像其他任何学科一样,20世纪后半叶的教育学在发生高度分化的同时又出现了高度综合的现象。所谓的高度综合不是指再综合出一个无所不包的大教育学来,而是指教育学的子学科与子学科之间,子学科与边缘学科之间以及子学科、边缘学科与其他非教育学科之间出现了多种形式多种层次和多种类型的综合,出现了许多新的教育知识增长点。例如,教学论是从教育学中分化出来的,分化出来的教学论与哲学和教育哲学综合产生教学哲学,与社会学和教育社会学综合产生教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和教育人类学综合产生教学人类学,与技术学和教育技术学综合产生教学技术学。由

19、于这种多层次、多类型、多形式的学科综合,打破了传统学科界限,扩展了研究视野,深化了问题研究。5教育学与教育改革的关系日益密切教育学是从哲学中分离出来的,刚刚独立的时候主要是一种形而上学的研究,对教育实际活动中所面临的问题关注不够。而当代教育学的研究者们更关心的是教育实践中到底存在哪些问题,问题产生的原因是什么以及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等等。与此同时,当代教育实践的发展也日益呼唤着教育理论的指导,为教育学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社会动力。在这种情况下,未来的教育理论工作者与教育实践工作者之间的隔膜、陌生乃至对立状态一定能得到很大程度的扭转,在教育理论工作者与教育实践工作者之间会出现多种形式的接触、交流和对话

20、。6教育学的学术交流与合作日益广泛世界的全球化是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势,世界教育的发展也必将顺应这一潮流。各国之间不断加强的教育交流和合作交流,有利于各自国家的取长补短,以发展本国的教育事业与拓宽教育研究的视野,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协助许多国家进行的跨文化、跨地区的合作研究,更极大地促进了世界范围内的教育学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四、教育学的若干基本问题(一)教育学的理论性与实践性关系问题教育学的理论是反思教育的实践而来的,又为实践提供新的教育知识,对教育实践起指导作用。教育学的理论性与实践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没有理论的实践是盲目的,没有实践的理论是空洞的。但在现实世界中,几乎在世界各国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

21、理论和实践的脱离现象,其导致的结果将是理论的空洞,实践的迷茫。克服这一现象的策略有:1、充分认识任何教育实践都是蕴含着教育理论的,不存在不受教育理论制约的教育实践;2、坚信任何真正的教育学研究都应以教育问题的确定、分析、解释或者解决为目的,不应是抽象的、空洞的和无味的概念思辩和事实分析;3、明了教育学研究之所以能对教育实践起指导作用,是因为它是反思教育实践的知识基础,并为之提供新的教育知识,作为转变观念、创新制度和经验主义,就必须大力发展教育科学事业,尊重教育学研究成果。(二)教育学的本土化与国际化关系问题人类教育思想具有多起源和多线索的特征,不同民族有各自独特的教育文化传统。近代以来,一些政

22、治、经济和文化发达国家的教育知识占据了世界教育知识的核心地位,将自身合法化、普遍化,使其他国家或民族传统的教育知识处于依附状态或被压抑状态。为了克服这种学科依附状态,适应本国本民族教育发展的需要,许多不发达国家或地区先后提出“教育学本土化”的要求。我国则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教育学”问题,提出以“洋为中用”的原则来致力于教育学的本土化,以适应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要求。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与其他国家的政治、经济、教育交往的日益频繁,教育学的本土化与国际化的争论又凸显出来。邓小平提出“教育必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1993年中国教育

23、发展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一切文明成果,勇于创新,敢于实验,不断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教育制度。”这些都为我们解决教育学的本土化与国际化关系问题指明了方向。(三)教育学的科学性与价值性关系问题自从康德与赫尔巴特最早明确提出教育学的科学性,倡导理性主义的教育科学观以来,教育学的科学性与价值性关系问题就开始成为困扰教育学发展的一个根本问题。教育学的科学性是教育学的思想、内容、方法等具有科学性,追求采取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来获得可靠的研究结论,如实验教育学提出的实证主义的教育科学观。教育学的价值性则体现了教育学的不同价值趋向,不同教育学流派就有不同的教育观点,不同的教育思想。教育学作

24、为科学知识,其本身具有科学属性,科学具有抽象性,要反映规律。教育是有规律的,这是教育学科学性的根据。但另一方面教育学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同样接受着人们理想、价值取向、文化观念等意识形态的熏染,所以说教育学也具有价值性。教育学的科学性与价值性是统一的,任何一种只肯定其科学性而否认其价值性,或只肯定其价值性而否认其科学性的做法都是错误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者认为,教育学只有自觉地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教育研究中切实做到历史与逻辑、事实与价值、一元与多元、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才能真正把教育学变成教育科学。第二章 教育的产生与发展一、教育的定义(一)“教育”的词源1中国“教育”概念的词源在中国,一般认为“教

25、育”概念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中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一句。但这两字在当时没有确定的含义,而是分别指“教”或“育”。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解释为“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在我国古代思想家的教育论说中,与“教”相伴出现的字多为“学”。古代的“教”主要指“教学生学有关的知识”,“学”主要指“儿童在房子里学习有关的知识”,“教”与“学”只是从不同角度描述同一种事物,同一种活动,“教”与“学”是统一的。因此,我们把“教”与“学”的词源看成是中国文化背景下的“教育”词源。19世纪末20世纪初,清政府不得不广开民智,兴学育人,一些留日学生把日文中的“教育”和“教育学”一词翻译过来指

26、称当时的“兴学”活动和理论。此后,“教育”一词就渐渐取代了传统的“教”与“学”成为我国教育学的一个基本概念。这也是我国教育现代化和传统教育学范式现代转换的一个语言学标志。2西方“教育”概念的词源在西方,“教育”由拉丁语educare分别分化为英语的education,法语的education,德语的erziehung。其中拉丁语的e为“出”的意思,ducare为“引导”之意,二者合起来就是“引出”,意思就是采用一定的手段,把某种本来就潜藏于人身上的东西引导出来,从一种潜质转变为现实。(二)教育的定义1. 中国有代表性的“教育”定义(1)中庸:“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2)梁启超

27、:“教育是什么?教育是教人学做人学做现代的人。身体坏了,人便活不成或活得无趣,所以要给他种种体育。没有几样看家本事,就不能养活自己,所以要给他种种智育。其他一切教育事项虽然很复杂,目的总是归到学做人这一点。”(3)陶行知:“生活即教育”。(4)孙喜亭:“教育是对人的发展的价值限定。”(5)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现象,是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必要手段。”2西方有代表性的“教育”定义(1)柏拉图:“什么是教育?教育是为了以后的生活所进行的训练,它能使人变善,从而高尚的行动”,“我们可以断言教育不是像有些人所说的,他们可以把知识装进空无所有的心灵里,仿佛他们可以把视觉装

28、进盲者的眼里”,教育乃是“心灵的转向”。(2)夸美纽斯:“我们已经知道,知识、德行与虔信的种子是天生在我们身上的,但是实际的知识、德行与虔信却没有这样给我们。这是应该从祈祷、从教育、从行动中取得的。实际上,只有受过恰当教育之后,人才能成为一个人。”(3)福禄贝尔:“人的教育就是激发和教导作为一种自我觉醒中的、具有思想和理智的生物的人有意识地和自觉地、完美无缺地表现内在的法则,即上帝精神,并指明达到这一目的的途径和手段。”“教育的目的是表现忠于天职的、纯洁的、完美无缺的,因而也是神圣的生活。”(4)裴斯泰洛齐:“人的全部教育就是促进自然天性遵循它固有的方式发展的艺术。”“教育意味着完整的人的发展

29、。”(5)斯宾塞:“从教育的生物学方面来看,可以把教育看作一个使有机体的结构臻于完善并使它适合生活事物的过程。”“教育即为未来人的完美生活作准备。”(6)杜威:“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7)巴格莱:“我们把社会进化定义为积累和提炼人类知识的进步过程,在最广泛的意义上讲,教育则是传递这些知识的过程,或者说教育是传递人类积累的知识中具有永久不朽价值的那部分的过程。”(8)斯普郎格:“教育是一种文化过程。”从上述定义可以看出人们对“教育”的定义和定义的方法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其原因不仅在于个人观点的差别,还在于文化背景、哲学基础、阶级立场等的差别及各自所处特定时代精神的

30、不同。因此想求得一个普遍赞同的教育定义是往往勉为其难的。不过,也可以看出,人们一般是从两个不同的角度给“教育”下定义的,一个是社会的角度,另一个是个体的角度。前者强调社会因素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把“教育”看成是整个社会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分配着或承担着一定的社会功能,如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等;后者侧重于教育过程中个体各种心理需要的满足、心理品质的发展和完整人格的形成。这两种定义从不同的方面揭示乐教育活动的某些本质属性,对于理解教育活动都是有价值的。但是,这两种定义中也存在着各自的缺陷,它们对于一方的过分强调往往会导致在现实中对另一方的忽略。所以给“教育”下定义时,应该兼顾社会和个体两个方

31、面,至于如何具体表述,则因人而异。 二、教育的构成要素(一)关于教育构成要素的诸种观点关于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学者们的观点还不一致,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三要素说、四要素说、五要素说和六要素说。一是三要素说:南京师大教育系编的教育学认为,教育活动的要素有教育者(是教育实践活动的主体)、受教育者(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对象)和教育影响(是教育实践活动的手段);王道俊、王汉澜主编的教育学把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分为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措施(包括教育的内容和手段);陈桂生先生在其著作教育原理中把教育活动的要素分为教育主体、客体和教育资料。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的教育学基础中认为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包括教

32、育者、学习者和教育影响。二是四要素说:即把教育活动的要素分为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三是五要素说:这种观点认为教育是由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方法、教育内容、教育环境构成。四是六要素说:这种观点认为教育应该是由六大要素构成的,即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教育手段、教育途径和教育环境。(二)教育的基本构成要素教育的基本构成要素主要包括:1教育者:“教育者”就是从事教育活动的人。一个真正的教育者必须:有明确的教育目的,理解他在实践活动中所肩负的促进个体发展及社会发展的任务或使命。那些偶尔对学生的身心发展产生影响的人,不能称其为教育者。所以,教育者意味着一种“资格”,是能够根据自己对于个体身心发展及社会发展状况或趋势的认识,来“引导”、“促进”、“规范”个体发展的人。因此,“教育者”这个概念,不仅是对从事教育职业的人的“总称”,更是对他们内在态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