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304 ,大小:220.35KB ,
资源ID:166769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166769.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人教版Word下载.docx)为本站会员(b****2)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人教版Word下载.docx

1、天涯:形容极远的地方。涯,水边。) 2让学生自己提出不懂的生字、新词。(有些词让学生互学互帮,教师给予适当的指点;有些词语留到讲读时解决;有些词语课后个别解决。(五)弄清课文记叙顺序,讨论分段。1这篇访问记按什么顺序记叙了访问的过程?(这篇访问记按地点转换的顺序写了访问的过程:初入草原接近公社蒙古包外蒙古包里告别草原。2按访问的过程。课文可以分为几段?为什么?(可以有三种分法:(1)按自然段和前面的分析可分为5段;(2)按初见草原景色访问陈巴尔虎旗公社,可分为2段;(3)按初入草原途中见闻蒙古包外、内,可分为3段。学生按其中哪一种方法来分段,都可以。(六)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并说说每一段段意。同

2、时检查字词掌握的情况。(第1段:看到了草原的美丽景色。绿毯、勾勒、骏马、奇丽、柔美、渲染、回味、茫茫、一碧千里、翠色欲流。第2段:初入草原,快到公社时看到的景色。疾驰、迂回、洒脱、襟飘带舞。第3段:蒙古包外的握手欢迎。第4段:蒙古包内的盛情款待。拘束、羞涩、鄂温克。第5段:斜阳下的话别。天涯、斜阳。(七)作业。1在作业本上练习课后读读写写中的词语。2熟读课文第1段。第二课时(一)学习课文第1、2段,体会草原静态的美和主人欢迎客人时的热烈欢腾场面,加深对事物的静态和动态的理解。(二)体会文中比喻句的内容及作用。(三)了解文中关联词语的运用。(四)背诵课文第1段。二、教学重点、难点:(一)体会草原

3、静态的美和主人欢迎客人时的热烈欢腾场面,加深对事物的静态和动态的理解。(二)背诵课文第1段。新 课 标 第 一 网三、教学过程:(一)讲读第1段。1默读,分层次。思考:课文第一段写了什么?分几层?先写什么?后写什么?(课文第1段写作者初入草原看到草原的景象。课文分两层写。先写看到草原的景象,后写产生的感想。2再读,思考:作者初入草原,看到的景色怎样?作者是抓住哪些景色来写的?为什么抓住这些景物写?(读后讨论。作者初入草原,看到草原的奇丽景色,他抓住天空、空气、小丘、平地、羊群这些景物来写的。因为这些景物显示了草原的特色。3细读、思考:(1)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这些景物的?(从天空到地面,按从上到

4、下的顺序写。(2)作者是怎样从天空到地面,抓住这些景物的特点,运用生动的语言来描绘草原的美丽景色的?(让学生边读边画出重点语句。(3)体会重点句子的含义。(让学生自己出声读第1段第1层,要求学生细心体会,认真想象。重点说说下面三个句子:“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4默读、思考、朗读:在这种境界里,作者产生了什么样的感情?最后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受?(说一说“境界”一词的意思。读时注意理解“既又”的并列关

5、系;可用“美丽”或“壮丽”与“奇丽”作比较,理解“奇丽”一词用得恰到好处。指导学生有表情地朗读表达作者感受的两个句子。 5指导学生背诵第1段课文。(让学生按课文描写顺序和景物特点,边读边想象,把这段课文熟读成诵。 小结:祖国的草原这么美。这段课文思路清晰,从看到的到感受到的,按从上到下的观察顺序描写景物。作者第一次见到草原,就能抓住景色的特点来写,把景物和感受联系在一起,即景抒情,情景交融。作者在描写初见草原的景物时主要运用了静态描写,为我们展示一幅草原静态美的图画,但静中又有动,例如写羊群。(二)讲读第2段。1指名读第2段。(教师提示:学习课文第2段,我们要学习作者如何按照地点的转换,抓住事

6、物与环境的联系、变化的特点,运用动态的描写方法,把文章写得又形象又生动。 2阅读、思考:写作者访问陈巴尔虎旗牧业公社途中,这段课文可分为几层?(可分为两层:初入草原看到的美丽景色;快到公社,主人到几十里外迎接客人。3讲读第1层课文。(1)作者乘汽车进入草原,最初有什么感觉?(草原十分辽阔。)从课文哪些语句看出草原十分辽阔?(“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达目的地。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洒脱”是什么意思?(不受拘束。课文指行动自由,不受限制。(2)“初入草原,听不到一点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这些描写说明草原环境有什么特点?(十

7、分静寂。(3)初入草原,环境的特点是辽阔、静寂。后来呢?草原环境有什么变化?从什么地方开始变化的?(草原的环境有了变化,从见到一条河开始变化。(4)看到了河,环境有什么变化?隐隐有鞭子的轻响说明了什么?(说明有人了。(5)为什么有了河,草原的环境就有了变化?(有了河流、水草长得茂盛,蒙族人民就会把牛、羊、马群赶到这儿来放牧。4讲读第2层。(1)指名学生读第2层。(2)“疾驰”、“襟飘带舞”是什么意思?(3)作者为什么用一条彩虹比喻来欢迎远客的蒙族男女老少?(因为他们突然出现在远处的山丘上,而且都穿着颜色鲜艳的衣裳,这样既恰切又形象地表现了蒙族人民欢迎客人的热情。(4)当主人见到客人时,草原的环

8、境有什么变化?从课文中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静寂的草原热闹起来: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小结:作者初入草原,看不见什么东西,听不见一点声音,处在这种环境使人产生一种辽阔、静寂的感受,接着作者快到公社时,看到了牛羊成群,主人热情迎客,听到了各种声响,自然引起一种兴旺、热闹的感受。作者的感受由静到动,是因为他所处的环境在变化的结果,这说明,环境变了,事物也在变化。(三)作业。1背诵课文第1段。2练习课后作业第1、3题。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一)学习课文第3、4、5段。使学生认识到祖国的草原不仅景色美,而且草原的人更美。(二)体会课文结尾的含义。(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认识到祖国的草

9、原不仅景色美,而且草原的人更美。三、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第1、2自然段,作者抓住访问的经过和草原环境的变化,让我们读了觉得祖国草原的景物是多么美。现在学习课文后三个自然段,我们会进一步知道草原的人更好。(二)讲读3、4、5自然段。1让三名学生各朗读一段课文,要求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1)这三个自然段各写了什么内容?(2)主人热情好客表现在哪些地方?画出表现蒙族人民热情好客的词句。 2读后讨论交流。(1)主客是怎样见面的?作者运用哪几个动词来表现激情洋溢的气氛?手是怎么握的?怎么笑的?怎么说的?这些表现什么?你体会到主客见面时大家的心情怎么样?用欢乐、热情的感情朗读这一节课文。(2)好客的

10、主人是怎样招待客人的?从这节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蒙汉两族人民情谊很深?为什么“不管唱的是什么,听者总会露出会心的微笑”?(3)客人告别时的情景怎样?“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诗句中的“何忍别”是什么意思?第1句怎么讲?(蒙汉两族人民的情谊如此深厚,怎么舍得分别呢?) 第2句中的“话”是什么意思?这句话怎么讲?(“话”是互相攀谈,送别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在遥远的一望无际的草原上,直到夕阳西下,人们还在互相攀谈,依依不舍地告别。)用在诗句结尾的作用是什么?(这两句诗表达了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厚情谊和依依惜别的感情。(4)哪些地方体现了蒙族人民的风俗习惯?这些风俗习惯表现了什么?这样写有

11、什么好处?(穿着各色的民族服装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用手抓羊肉和奶酒招待客人,席间姑娘们还要唱民歌;饭后表演套马、摔跤和民族舞蹈。以上这三方面表现了蒙古人民的风俗习惯。(三)总结全文。1从全文看,前面两段主要是写什么?后面三段主要是写什么?(课文前两段主要讲草原景物的美,后三段主要讲草原人民的美,说明蒙汉两族人民感情深厚。2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写作者的一次访问活动,但为什么要以草原为题呢?小结:这篇课文主要写作者的一次访问活动,中心是表现蒙汉人民的友好情谊,歌颂各民族的团结。作者以写草原之美衬托蒙族人民的心灵之美,民族团结的精神之美。同时,也写出了草原的独特的风光形成了蒙族人民独特的风俗,独特的

12、民族气质热情豪爽。作者描写了草原的美丽景色和蒙古族人民热情好客、远道迎接、盛情款待客人的情景。草原的静态美和蒙族人民欢迎客人的热烈欢腾场面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四)作业。1找出课文中的比喻句,读一读,想一想把什么比作什么,然后抄写在摘抄本上。2练习课后练习题第4题。 板书设计:天:清鲜、明朗 景美 天底下:小丘 平地、羊、马 、牛1草原人美 :热情好客、会心感人2 丝绸之路教学目标:1认识“矗凹”等七个字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能说出这条路被称为“丝绸之路”的原因,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3让学生采用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学会收集、整理、加工信息,能从网上查阅关于丝绸之路的其他

13、知识,能用简洁的话介绍,从而培养他们的信息素养及语言组织、表达能力。教学重点:理解丝绸之路的重要意义教学难点:丝绸之路的价值课前准备:教师准备:课件。学生准备:搜集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1导语:有一条路,东起我国的汉唐古都长安,向西一直延伸到罗马。这条路,承载了无数的骆驼与商旅;这条路,传播了东方的古老文化;这条路,传承了东西方的友谊与文明。它是东西方文明交往的通道。今天,让我们一起随着一座古朴典雅的巨型石雕,穿越时空的阻隔,一起走近丝绸之路。2齐读课题。3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学生自由提问,板书比较主要的问题。如:为什么称作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有什么价值或意义?对于比较

14、简单的问题可由学生互相解答)4带着同学们的问题,读一读课文,看看能否在文中找到答案。 二、检查预习情况1选择一种你最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把你特别喜欢的地方,或者读得不太通顺的地方多读一读。2和同学交流一下你最喜欢的部分,读给他听一听,如果能说说理由,就更好了。三、阅读课文,交流体会(一)体会丝绸之路东西方物质文化交流的价值。1出示句子:“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2读读这个句子,你体会到了什么?3你是怎样理解“联系”这一词语的。文中描写“我们”是怎样“联系”的?4再读文章,用笔勾一勾你认为有价值的地方。5集体交流(预设:学生会找出中国使者和安息国互相交流

15、的地方。找到中国使者为安息国带去了“绫罗绸缎”,而安息国则将自已国家的”驼鸟蛋”,以及特色文化“魔术”、“杂技”等献给了中国。如果个人学生没有找到,可以再讨论)(二)体会丝绸之路在东西方精神文化交流方面的作用。1安息国与中国在进行交流的时候,两国人民都是怎样的心情呢?小组内进行分角色朗读,注意模仿一些动作与表情,体会一下两国人民的心情。2小组汇报表演,再读文章。3通过分角色朗读,你体会到了两国人民怎样的心情?学生充分交流。学生通过文章对两国人民一些动作表情的描写,例如:安息国臣民等待时的“浩浩荡荡的大军在边境迎候”,刚出现骆驼队时人们的“欢呼”“奏乐”“欢腾”。中国使臣的”大跨步上前”“满面笑

16、容”;安息国将军的“翻身下马”“高兴得连连点头”等地方可以看出两国的友好与融洽。4引读:这一场景的实现,多亏了一条道路呀!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三)结合资料,深入理解1其实,今天我们看到的这一幕,只是通过丝绸之路发生的一个小小的故事。这样的故事还有好多好多。你还知道些什么呢?把你搜集的资料和大家一起交流交流吧。2交流小组内搜集到的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3老师也有一个小小的资料和大家交流。由于公元前1世纪,古罗马执政官恺撒,穿着中国丝袍进入剧场,轰动一时,从而,出现了中国的丝绸热效应。从此以后罗马城内的豪华市区,就设有专售中国丝绸的店铺。而当时中国的丝绸,全部

17、都是经过这一条道路进入罗马城内的,而这丝绸之路的开辟者就是著名的张骞。4齐读课文13自然段5你有什么体会?6再读13自然段。7回答课前两个问题(1)为什么称作丝绸之路?因为在这条道路上,主要的贸易物品是丝绸。(2)丝绸之路有什么价值或意义?丝绸之路是东西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交流的通道。同时板书。四、小结古代的丝绸贸易,骆驼与商旅的情形,我们没有机会再看到。而现在矗立在西安市玉祥门外的巨型石雕,在默默地给我们讲述着丝绸之路上那古老而美丽的故事。(出示挂图)让我们再来看看这一幕古老的风景,重温那动人的一幕幕。齐读第一自然段与最后一自然段。 板书设计: 东西方友谊交流之路2丝绸之路 东西方经济交流之

18、路东西方文化交流之路 3白 杨教学要求:1.使学生了解课文借爸爸向子女介绍白杨的特点,歌颂了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学习边疆建设者无私奉献的精神。2.理解重点词语与句子,体会课文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教学重点:通过理解重点词语和句子,体会边疆建设者的无私奉献精神。教学难点:理解课文最后一段:爸爸看见几棵小白杨迎着风沙成长起来,嘴角浮起微笑,实际上是为建设边疆后继有人而感到欣慰。2课时。教学准备:生字卡片、课件。一、课前谈话,引入课文当代著名作家茅盾曾写过一篇非常著名的散文白杨礼赞,文中赞美了白杨力争上

19、游的品格,并借白杨歌颂了有着白杨一样品格的北方人民。今天,我们来学习另一位当代作家袁鹰的文章白杨。(板书课题)。大家打开书预习内容,看插图,认识白杨树。二、范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主要内容三、学生自学课文1.借助字典学会本课生字、新词。2.通读课文:联系课文中语句,想想大戈壁是什么样子的;把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的话划下来,想想这些话的意思。四、检查自学情况1.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认读。清晰介绍新疆注意:读准字音,记清字形,结合课文理解词义。字音易错的:清晰(x9),不读(x);字形易错的:新疆。“疆”字不要丢“土”,与“僵”区别。2.读课后题4“读读写写”中的词语,并对词义加以理解。3.指名朗读课

20、文,纠正读音,标点自然段。4.默读课文,回答思考题。把书上内容与自己已有知识相结合,说说大戈壁是什么样子的?读一读你刚才所画的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的话,想想其中的含义。五、练习读熟课文,朗读课文六、布置作业1.抄写词语;2.朗读全文并练习背诵。第二课时1、学习课文,了解爸爸的心愿。 2、揭示中心,学习边疆建设者哪儿需要就在哪儿扎根作贡献的高贵品质。教学重点和难点: 揭示中心,学习边疆建设者哪儿需要就在哪儿扎根作贡献的高贵品质。教学准备:一、课前谈话,引发兴趣茅盾的白杨礼赞赞美了白杨力争上游的品格和具有白杨一样品格的北方人民,那么袁鹰的白杨要歌颂白杨的什么品格呢?下面我们就学习白杨这篇文章,(板

21、书课题:白杨)二、指名朗读全文1.思考:从爸爸介绍白杨树的话中,可以看出白杨有哪些特点?2.讨论得出答案,老师板书:(外表:挺直、粗壮;内在:哪里需要就在哪里扎根,坚强、不软弱、不动摇。3.结合课文前后内容谈谈你对白杨的特点的理解。4.朗读这段话,体会白杨的品格。(有感情地朗读)5.练习背诵此自然段。三、细读课文,理解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1.默读课文,自学。(投影出示)读句子,联系上下文回答括号里的问题:(1)一位旅客正望着这些戈壁滩上的卫士出神。(“卫士”是什么意思?本课指的是什么?这位旅客为什么“出神”?)讨论后板书:边疆建设者(2)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表白了自己的心。

22、(从课文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爸爸“在表白着自己的心”?他表白了自己什么样的心愿?扎根边疆、建设边疆(3)爸爸一手搂着一个孩子,望着窗外闪过去的白杨树,又陷入沉思。(课文第一处讲到“沉思”,爸爸在沉思什么?这里爸爸又在沉思什么?2.小组讨论解答。3.大家分析解答。4.朗读这几句话,体会其中的深刻含义。 四、老师:望着窗外的卫士,爸爸想着、想着,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这是为什么呢?学生接着回答。然后1.指名一人朗读课文最后一句话,大家分析其中的深刻含义。2.“微笑”又说明了什么?(板书:无私奉献的精神。3.朗读训练,体会边疆建设者的无私奉献的精神。4.练习背诵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五、朗读全文,

23、想想课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六、确定中心思想,完成课后练习三(选择中心)说明:课文采用的是借物喻人的方法。借物喻人)七、总结深化本文作者袁鹰运用借物喻人的方法,热情赞美了具有白杨一样品格的边疆建设者,他们扎根边疆、无私奉献的精神感染了在座的同学们,也感染了老师。希望我们共同努力,创造祖国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八、布置作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熟课文。3、白杨白杨树:不择环境 生命力强爸 爸:扎根边疆 无怨无悔借物喻人 表达心声 提出希望4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1认识“妖娆”等14个生字。 2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联系上下文,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挑战极限,勇创一流的青藏铁路精神,感受

24、建设者勇克难关,顽强拼搏的英勇气概。了解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所遇的困难,感受勇克难关的英勇气概,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引入课题观赏了一碧千里的大草原,游览了神秘的丝绸之路,祖国的西部真是景色奇丽,蔚为奇观。现在,让我们一起去欣赏西部的雪域圣城美丽的拉萨。(大屏幕展示拉萨,师简介拉萨概况)指名谈拉萨印象。师:在人们的心目中,“出国易,入藏难”。拉萨地处偏远,交通闭塞,给物资流通,文化交流带来了重重困难,是全国唯一一座未通火车的城市。为了造福广大人民,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2001年,党中央作出了指示: (揭题,读题)把铁路修到拉萨去。(设计意图:本文无情节、

25、趣味性弱。从拉萨入手破题,一是为了化繁为简,由易到难,二是为了学生了解拉萨概况,知道修建青藏铁路的目的。二、读懂阅读提示,明确阅读要求1自读阅读提示,看看学习这篇文章有几个方面的要求。2交流。阅读提示中共有3个要求。(1)默读课文,说说青藏铁路是一条什么样的铁路。(2)建设者在修建青藏铁路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是怎样克服的。(3)将收集到的有关西部大开发的资料,讲给同学听。(设计意图:课内阅读课文就是要检验学生能否运用在精读课文时学到的学习方法进行阅读。阅读提示作为编者写在教材前的话,有提示全文,引领阅读的作用。应重视这一宝贵的教学资源,让学生能读,会读。 三、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文章大意1自

26、学课文:请按阅读要求默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作批注。2检查自学:自学生字,生词的情况。3整体感悟:你觉得阅读提示中哪个问题对读懂全文最重要?(第二问)有一句话在文中反复出现,强调了这一点。这句话是“把铁路修到拉萨去”!四、直击重点,自学探究过渡:是啊,要把铁路修到拉萨去,确实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在修建过程中,建设者都遇到了哪些困难,是怎样克服的?自读课文,勾出课文相关语句,联系实际或资料进行批注,小组交流。(学生自学勾画,小组讨论交流)五、想象情境,领悟内涵出示句子:“把铁路修到拉萨去,确实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学生交流,教师主要抓住以下几点随机点拨。1研读“困难1”(1)了解困难:“正在修建的是一条世界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冰土铁路。(2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