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0 ,大小:26.34KB ,
资源ID:16698150      下载积分:5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16698150.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高考备考资料语文经典文言文练习.docx)为本站会员(b****7)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高考备考资料语文经典文言文练习.docx

1、高考备考资料语文经典文言文练习2010高考备考资料:语文经典文言文练习2010高考备考资料:语文经典文言文练习 论语选段阅读训练 (一)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6分) 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nn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曰:“今之从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论语子路) 【注】士:士在周代贵族中位于最低层。此后,士成为古代社会知识分子的通称。 nn然:坚定的样子。n,音kng。 斗筲之人:识量极小的人。筲,音sho,

2、竹器,容五升。 1、下列各项中,对选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孔子认为成为士人的首要条件是:立身处事有廉耻之心。凡自己认为可耻的事就不去做,以羞耻心来规范自己的行为,做到在道德上的“有所不为”。 B只做到道德上的自律是不够的,还要有实际办事才能,能完成国君所交给“使于四方”的任务。由此可见,孔子更注重士人在能力上要“有所为”。 C说话必守信不移,做事能坚持到底的人也是孔子所认同的。因为能做到这些,立身处世上也可以无所亏欠。 D子贡问“士”的本意在于问“今之从政”的人如何,而在孔子看来,当时的从政者识量浅狭,连最起码的诚信都做不到,不够资格称作“士”。 2、从文中看,孔子对士人提出哪些

3、不同层次的要求?联系实际,谈谈你认为现今知识分子应具备什么素质。(3分) 答: 【答案解析】 1、(孔子“宗族称孝,乡党称弟”的补充已然表明他更重视道德上自我约束,宁可才不足而德有余。只做到能力上的有所谓,那可能是个奸雄) 2、孔子认为完美的士人要在道德上“有所不为”在能力上“有所为”,(1分)次一等的能行孝悌,德行上有所成就,再低一等的是说话能守信,做事能坚持到底。(1分)今天的知识分子更应该保持道德上的自律,不媚俗不媚权,保持人格的独立与高洁。(1分) (二)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6分) 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

4、而!”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论语微子) 子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i而不辍。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论语微子) 【注】楚狂接舆:姓陆名通,字接舆,楚昭王时,因见政治昏暗,乃佯狂不仕,当时人称之为楚狂。 滔滔:比喻纷乱的样子。 以:与、和。同下文“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丘不与易也”诸“与”字同义。 而:你,指子路。 辟人之士:指孔子。因孔子周游列国,相继离开鲁、卫、楚等国。辟,通“避”。 辟世之士:避世隐居的人。 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

5、:如不与世人同群生活,那么要跟谁相处而生活呢?徒,辈。 1、对上面选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接舆是楚国有名的狂人,他的佯狂实际上是一种避世之法。他与当时众多的隐者一样,以为天下无道,政治黑暗,难以有所作为,便为洁身自好而遁世隐居与山林鸟兽同群。 B只有君王圣明,才能使圣贤君子大有作为;如果君王无道,圣贤君子不仅会自己退隐,而且相互号召远离无道之君。因此接舆以凤喻孔子,讽刺他在天下无道时却不隐去是一种德行衰败的表现。 C面对接舆的嘲讽孔子虽没能直言想法,但却可以由接舆的“知其不可为而逃之”,感受到孔子“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处事态度。 D孔子对隐士的“不合作”持严厉批判态度,他认为过

6、于消极无为无法改变天下无道的局面,所以仍不肯放弃对政治的参与。 2、结合上面语段,联系当今社会,谈谈你对孔子“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的认识。(3分) 答: 【答案解析】 1、D (语段中并没有明显的表明孔子的“严厉批判”的态度,甚至从微子的很多语段中可以看出由于当时的社会无道,孔子对隐者的不合作态度还是比较欣赏的,且孔子亦提出“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观念。但出于对自身道德主张的坚守,所以仍不肯放弃对政治的参与。) 2、“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处事态度在任何社会都是应该秉承的。(1分)孔子所处的年代,政治不清明,天下无道,举世皆浊,有隐者隐遁山林与鸟兽同居,但孔子却认为人与鸟兽不同,即使世事艰难

7、,也应挺身而出扭转大局,只要是有利人民,合乎义理的,没有不尽力为之奋斗的。(1分)在当今社会,政治清明时局稳定,但也存在一些不良社会现象,我们应始终认识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以不可为而为之的执著精神,参与变革,慨然担当起社会的责任。(1分) (三)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6分)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论语公冶长) 【注】 盍:何不。 伐善:夸耀自己的优点或才能。伐,夸耀。 施劳:张扬自己的功劳。施,张扬、炫耀。 1、对上面这个选

8、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子路的志向是与朋友一起共同享受车马、衣服等物品,即便用坏了也没有遗憾。可见子路性格慷慨豪放。 B颜渊的志向是不夸耀自己的长处,不炫耀自己的功劳,可见颜渊的性格谦虚谨慎。 C孔子的志向是让老人得以安养,让朋友间以诚相待,让年轻的子弟们得到关怀。可见孔子对自己的志向能够实现充满自信。 D孔子及其弟子们自述志向,主要谈的是个人道德修养及为人处世的态度。孔子的志向最接近于“仁德”。 2、本章叙述孔子及其弟子各述其志,志愿各有不同,境界也有高下。联系实际,谈谈你对孔子之志的理解。(3分) 答: 【答案解析】 1、C (孔子只是表达自己的志向,看不出他的自信) 2

9、、孔子的志向是让老者得以安养,让朋友以诚相待,让少者得到关爱。(1分)较于子路、颜渊之志,子路重朋友之义,颜渊重自我修养,孔子则自然流露出造福他人、各得其所的仁者之怀,境界最高。(1分)其高尚的人格与宽宏的怀抱,足以作为我们的楷模,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也要注意加强自己的道德修养,使自己成为一个可以信任的朋友,可以让人放心的子弟。(1分) (四)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6分) 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论语公冶长 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论语雍也)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

10、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论语颜渊) 1、下列各项中,对选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孔子谈“仁”的概念,不是从抽象的理论出发,而是把它与现实生活中的具体要求联系在一起,使人们对仁的理解不致流于空泛。比如选段就提到仁在家在邦的要求。 B俗语有言“人各有志”,自己视为正确的、善的、快乐的东西,别人不一定这样认为。所以子贡提出不愿别人强加于自己,自己也不会强加于别人。孔子对此并不认同。 C“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术思想的一条重要的人际交往原则:对于自己不喜欢的东西,不要要求别人接受;对于自己不想干的事情,也不要要求别人去做。 D“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

11、人”指自己想站得住,就要帮助人家一同站得住;自己想通达,就要帮助人家一起通达。孔子认为,实行仁的关键就在于能凡事能就近以自己作比,将心比心,推己及人。 2、结合上述语段,联系实际,谈谈如何理解儒家所说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看似矛盾的说法。(3分) 答: 【答案解析】 1、B(孔子赞同子贡所言,但认为这是子贡做不到的。) 2、不矛盾,二者内涵上是统一的。“自己想有所作为,也尽心尽力地让别人有所作为”是从积极的方面说要待人忠心。(1分)“自己不想要的东西,切勿强加给别人”强调的是宽恕待人。(1分)这两个方面合在一起,就是忠恕之道,都是将心比己,推己及人。如日常生

12、活中的两代人之间的矛盾正是源于不能将两方面统一,父母要求儿女怎样怎样,都声称是“为你好”,然而儿女往往对此不以为然,结果演化出种种矛盾。(1分) 孟子阅读 (一) 孟子曰:“鸡鸣而起,孳孳为善者,舜之徒也;鸡鸣而起,孳 孳利者,之徒也。欲知舜与路之分,无他,利与善之间也。” (尽心上二五) 注孳孳:同“孜孜”,勤勉不懈。腑(Zh):通常作“跖”, 跖音zh,相传为柳下惠的弟弟,春秋时代的大盗,有九千名手下,横行天下,侵暴诸侯,驱人牛马,取人妇女。在文中为恶的代表。间(jin):区 别,差异。 【新题训练】 1、下列各项中,对选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鸡鸣而起,为谁辛苦为谁忙?孟子认为如果

13、一味逐利,不择一切 手段,不惜铤而走险,那就成为成为“之徒”呢! B孟子认为如果太看重利,在利害关系中不能自拔,“人为财死,鸟为食亡”,那是有些迷失本性了呢! C孟子认为,一个人心中的存念非常重要,只要心中存念为善,行为就表现为善,存念为恶,行为就表现为恶。 D恶的人心中只想到牟利,纵然有再多行善的机会,也不肯去做。 2、孟子认为舜与盗跖的区别是什么,本段体现了他怎样的观点主张? 答: (二) 孟子曰:“人之于身也,兼所爱;兼所爱,则兼所养也。无尺寸之肤不爱焉,则无尺寸之肤不养也。所以考其善不善者,岂有他哉?于己取之而已矣。体有贵贱,有小大;无以小害大,无以贱害贵。养其小者为小人,养其大者为大

14、人。今有场师,舍其梧,养其棘,则为贱场师焉。养其一指,而失其肩背而不知也,则为狼疾人也。饮食之人,则人贱之矣,为其养小以失大也。饮食之人,无有失也,则口腹岂适为尺寸之肤哉!” (告子上一四) 注考,考察、审察。体有贵贱有小大,人的身体可分为贵而大与贱而小两部分,贵而大指心志,贱而小指口腹。场师,治理场圃的人。梧,两种木本植物,皆为材木之美者。梧,梧桐。,音ji,或作,即楸(音qi),叶似桐。棘,两种木本植物,皆非美材。,音r,酸枣。棘,小枣。狼疾人,狼藉谬乱之人,即不知治病之人。狼疾,即狼藉、谬乱之意。 【新题训练】 1、下列各项中,对选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与大、贱与贵,都是相对的

15、概念,它们是同时存在,是一体的两面,就生命来说,是同等重要的,但就生命的意义来说,就有小大贵贱的区别了。 B孟子认为人对于己身,兼其所有一切而皆爱之,因而亦皆养之。即使是一尺一寸之肌肤亦无不爱护而滋养之,更何况大而贵重者? C正因为自身所有之一切都有大小贵贱的差别,因此虽然都养,也有善不善养的区别。即就形躯之四肢百体而言,也有小大之别。一指是小,肩背是大。只养一指之小而失肩背之大,则为不善养,其人是颠倒惑乱之人。孟子在这里强调善养者要“舍小求大,舍贱求贵。” D在孟子心目中,人类若只追求口腹之欲的满足,就是“以小失大,因贱害贵”的,那与一般动物并无两样。 2、你认为“以小失大、以贱害贵”中“大

16、 ”和“贵”应该指的是什么?结合自身体会,谈谈你对“以小失大,因贱害贵”的看法。 答: (三) 宋劲俳之楚,孟子过于石丘,曰:“先生将何之?”曰:“吾闻秦、楚构兵,我将见楚王,说而罢之;楚王不悦,我将见秦王,说而罢之。二王我将有所遇焉。”曰:“轲也请无问其详,愿闻其指。说之将何如?”曰:“我将言其不利也。”曰:“先生之志则大矣,先生之号则不可。先生以利说秦、楚之王,秦、楚之王悦于利,以罢三军之师,是三军之士乐罢而悦于利也。为人臣者,怀利以事其君;为人子者,怀利以事其父;为人弟者,怀利以事其兄;是君臣、父子、兄弟终去仁义,怀利以相接;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先生以仁义说秦、楚之王,秦、楚之王悦于仁

17、义,而罢三军之师;是三军之士乐罢而悦于仁义也。为人臣者,怀仁义以事其君;为人子者,怀仁义以事其父;为人弟者,怀仁义以事其兄;是君臣、父子、兄弟去利,怀仁义以相接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何必曰利?” (告子下四) 注宋荆战国时宋国有名的学者,属墨家。疽kng。石丘,宋国地名。秦楚构兵秦、楚两国交兵,构,交也。楚怀王十七年,楚与秦战于丹阳(今河南丹水县南),秦大败楚军。遇,契合。指,通“旨”,大意。号,用以号召的名义。 【新题训练】 1、下列各项中,对选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楚怀王十六年,秦、楚交恶,一场恶战正要开打。在大战前夕,宋要说服秦、楚之君不要打仗,这是一件很伟大的事。但是在孟子

18、看来,宋的手段、说辞却不大高明。 B孟子劝宋要以仁义来说服秦、楚之君,让秦、楚两国都趋向仁义,最后必然能够完成王业。本文段旨在警告那些发动战争的人一定要吸取教训,要实行仁政,否则便有亡国的危险。 C孟子认为基于利害关系的和平,实际上隐伏着很多不和平的因素,这就是人与人之间都以利害关系相互对待,一旦利害关系发生冲突,必然导致争斗,失去稳定与和平。相反,如果以仁义为前提赢得和平,则会保持长久的稳 定与发展,不仅不会失去和平,而且还会使天下人心归服,安定统一。 D这是因为,基于仁义的和平,使人与人之间都以仁义道德相互对待,没有根本的利害冲突,人人忠诚谦让,仁爱正义。当世界充满爱的时候,哪里还有什么战

19、争的危机呢? 2、你同意孟子的观点“怀利以相接,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吗?为什么,请你利用学过的知识举两例加以佐证。 答: (一) 1、C,孟子认为人的天性都为善的。存念为恶的说法文中无依据。 2、孟子认为人的本性原本相去不远,后来的发展所以不同,往往是因为后天的修为不同的缘故。如果每天起来都努力行善,久而久之,心中充满了仁义慈惠,就跟舜是同类的人。相反的,每天起来想的都是牟利,久而久之,心中充满了利害猜忌,就跟盗跖没有什么分别了。 (二) 1、C、孟子强调生命的意义有轻重缓急、贵贱大小,并非号召人们舍小求大,舍贱求贵。 2、在孟子的生命意义中,口腹饮食,只是属于小而贱的部分,相对的,属于大而

20、贵的部分,就是心志的培养。第二问较为开放,言之成理即可。 (三) 1、B、本文的章旨是:孟子指出君王治国要怀仁义而去私利,才能王天下。 2、战国时代,各国诸侯穷兵黩武,侵略邻国,并其土地,虏其人民,而秦国最为称霸。秦自秦孝公变法,一百五十余年后,吞灭六国,统一天下。秦始皇雄心勃勃,传位万世,但是不仁不义,残民以逞,导致上下交征利,结果传国仅十五年就被灭亡了。 近世以来,德国、意大利、日本等国家先后掀起两次世界大战,当他们为了私利,用飞机大炮、军舰、战车来进攻别国;当他们杀人盈野、破城亡国的时候,气焰是多么地高涨!但是没有多少年,德、意、日战败投降了,徒然留下历史的喟叹而已。这就说明了“怀利以相

21、接,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 (第二问较为开放,言之成理即可) 论语阅读 (一)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论语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论语学而) 弟:读音和意义与“悌”(音)相同,即弟弟对待兄长的正确态度。 1下列各项中,对选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善事父母曰孝,善事兄长曰弟。孝、弟是孔子和儒家特别提倡的两个基本道德规范。 B孔子认为孝悌是仁的根本,君子应该专心致力于这个根本,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 C孔子认为忠是

22、以孝弟为前提,孝弟以忠为目的。有了孝弟,那么人人就都能为统治者尽忠了。 D孔子要求弟子自觉地反省自己,进行自我批评,加强个人思想修养和道德修养,改正个人言行举止上的各种错误。 2儒家非常重视孝、弟、忠、信这四种品德,请联系实际,谈谈你的认识。 (答案:1C 。“人人就都能为统治者尽忠了”有误,这里的“尽忠”不只是为统治者尽忠,而是更广泛意义上的为他人尽忠。2儒家认为人们如果能够在家中对父母尽孝,对兄长顺服;那么他在外就可以对朋友、对国家尽忠,对朋友守信。这些都是做人的根本,如果人人都能这样,我们的社会也就成为和谐社会了。) (二)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爱众,而亲仁,行 有余力,

23、则以学文。”(论语学而)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论语学而) 注释:音,同泛,广泛的意思。文:古代文献。主要有诗、书、礼、乐等文化知识。 3下列各项中,对选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要求弟子们首先要致力于孝悌、谨信、爱众、亲仁,培养良好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这些比“文”更重要。 B孔子认为如果在道德修行之外还有闲暇时间和余力,则用以学习古代典籍,增长文化知识,“文”应该是在道德修养之后才追求的。 C“亲仁”就是“贤贤”,就是尊重贤者,就是强调道德修养的重要,道德修养是君子立身行事的根本。 D儒家重视人的道德修

24、为,轻视文化知识的学习,这样的教育观,完全是站在剥削阶级的立场上,为统治阶级服务的。 4儒家为什么把德摆在比文更重要的位置?请谈谈你的认识。 (答案:1D 。首先,儒家重视道德修为,并不是轻视文化知识的学习;其次,儒家的“道德修养第一,文化知识第二”的观点,只是强调道德修养的重要性,并不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2儒家十分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认为一个人有没有学问,他的学问的好坏,主要不是看他的文化知识,而是要看他能不能实行“孝”、“忠”、“信”等传统伦理道德。这表明,孔子的教育是以道德教育为中心,把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放在第一位,而文化学习只是第二位的。) (三) 子贡:“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

25、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 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论语学而)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论语述而) 5 下列各项中,对选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子贡受到老师的启发,认为就象诗经所说的,完善人格要象玉石器物的磨制一样,精雕细刻,精益求精。 B孔子认为“贫而无谄,富而无骄”和“贫而乐,富而好礼”二者是有层次和境界上的区别。前者只是物质追求;而后者则是更高境界的精神追求。 C孔子认为做人不仅要做到在贫穷的时候能够不去讨好人,富裕的时候不骄傲自大;还应该在精神上追

26、求乐和礼,做到居贫乐道,处富好礼。 D孔子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能够循循善诱,通过启发引导,使学生有所体会,达到认知。 6“举一反三”是孔子的重要教学方法,请结合实际,谈谈你对孔子这一教学方法的理解。 (答案:1B 。“前者只是物质追求”有误,应是“前者只限于对贫富本身的态度”。2孔子以为学习、学问的妙处在于举一反三、融会贯通。他在教育学生的时候,能够循循善诱地加以启发引导。上一选段中,孔子先肯定了子贡的看法,进而指出自己的认识。子贡颇受启发,认为诗经上所说的大概就是老师的意思。孔子告诉子贡一件事,他能加以发挥,推知另一件事,这就是举一反三。现代教学方法推陈出新,但是,“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

27、反三”的启发式教学方法和精神却并没有因此而过时,依然值得我们谨记。) 孟子阅读 (一)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孟子梁惠王上) 1下列各项中,对选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梁惠王对前来拜见的孟子很不礼貌,用“叟”来称呼,就象今人说:“老头子

28、。” B由于梁惠王对孟子的无礼,孟子认为梁惠王真是一个利欲熏心的昏君,简直无可救药。 C孟子顺着梁惠王的功利思想,从反面推论,指出交互征利的严重后果,严正警告梁惠王。 D在孟子开宗明义的第一章里,孟子就提出仁政的思想,他主张君王必须施行仁义,仁义才是治国的至德要道。 2针对梁惠王的提问,孟子在正面否定之后,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请谈谈你对此的认识。 (二)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 (孟子梁惠王上) 3下列各项中,对选段理解不

29、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认为不仅要将仁爱之心施与家人,还要将这种仁爱之心推广到他人身上,这样才可以达到自如地统治天下。 B诗经所说的“给自己的妻子作榜样,推广到兄弟,进而治理好一家一国”的道理与孟子所说的推恩是一样的。 C孟子用“足以保四海”和“无以保妻子”造成强烈的对比,说明推恩与不推恩其结果是不同的。 D孟子认为古时候的人大大地超过今人的根本原因就在于他们善于推销自己。 4 “推恩”就是推行仁政,这里孟子用什么样的方法来劝导齐宣王?请谈谈你的认识。 (三) 国君进贤,如不得已,将使卑逾尊,疏逾戚,可不慎与?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

30、,然后用之。左右皆曰“不可”,勿听;诸大夫皆曰“不可”,勿听;国人皆曰“不可”,然后察之;见不可焉,然后去之。左右皆曰“可杀”,勿听;诸大夫皆曰“可杀”,勿听;国人皆曰“可杀”,然后察之,见可杀焉,然后杀之。故曰,“国人杀之”也。如此,然后可以为民父母。(孟子梁惠王下) 5下列各项对选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认为国君任用贤人一定要谨慎,否则,就会使地位低的超过地位高的,关系疏远的超过关系亲近的。 B孟子认为国君任用贤人不能听左右之人和大夫的意见,而要听国人的意见,只有国人的意见才是可靠的。 C孟子认为国君在任用贤人的时候能做到一切都听从国人的意见,这样的国君就真正是百姓的父母之君了。

31、 D老百姓认为可以,就任用他;老百姓认为不可以,就不任用他,这是一个深具全民意识的观点。 6在这里,孟子的民本思想体现出了现代人的民主思想,结合语段,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一)1、B(“简直无可救药”有误。)2、孟子针对梁惠王提出的利,提出了先义或利的看法。孟子认为居上位者如果倡导仁义,鄙弃功利,臣民自然能风行草偃,崇善仁义,并且爱亲敬长,勤勉为国,那么国君就可以得到长久的利益了。 【译文】孟子谒见梁惠王。惠王说:“老先生,您不远千里而来,将有什么有利于我的国家吗?” 孟子回答道:“大王,您为什么定要说到那利呢?只有仁义就够了。大王说怎样有利于我的国家?大夫说怎样有利于我的封邑?士人平民说怎

32、样有利于我自身?上上下下互相争夺利益,那国家就危险了。在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杀掉国君的,必定是国内拥有千辆兵车的大夫;在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杀掉国君的,必定是国内拥有百辆兵车的大夫。在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里,这些大夫拥有千辆兵车;在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里,这些大夫拥有百辆兵车,不算是不多了,如果轻义而重利,他们不夺取(国君的地位和利益)是绝对不会满足的。没有讲仁的人会遗弃自己父母的,没有行义的人会不顾自己君主的。大王只要讲仁义就行了,何必谈利呢?” (二)3、D (“善于推销自己”有误。) 4、孟子用的是推己及人的方法。儒家的政治理念是君王由修身做起,进而齐家、治国、平天下。在这里孟子强调君王要善于将自己的一切好的行为推广到百姓的身上,这样就可以得到百姓的拥戴,从而稳固国家的统治。 【译文】敬爱自己的长辈,进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