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9 ,大小:33.28KB ,
资源ID:16899310      下载积分:5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16899310.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白茯苓.docx)为本站会员(b****2)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白茯苓.docx

1、白茯苓白茯苓开放分类:中药医学生物科学自然白茯苓是茯苓的一种,切去赤茯苓后的白色部分,亦称茯苓,切成小方块,功能渗湿健脾。菝葜(学名:Smilax china),又名:金刚兜、金刚刺等,属百合目,百合科攀援灌木,茎长1-3米,少数可达5米,疏生刺,叶柄长5-15毫米,花绿黄色,浆果直径6-15毫米,熟时红色,有粉霜。花期2-5月,果期9-11月。主要分布于中国、缅甸、越南、泰国、菲律宾。其根状茎可以提取淀粉和栲胶,或用来酿酒。中文学名:白茯苓 中文别名:金刚刺英文名:ChinarootGreenbrierRhizome 二名法:SmilaxchinaL界:植物界 门:被子植物门纲:单子叶植物纲

2、 目:百合目亚目:百合亚目 科:百合科族:菝葜族 属:菝葜属分布:分布长江以南各省区,多野生于低海拔山坡、路旁、林缘、疏林下、溪边草丛中。喜温暖,耐半荫,适应性强。拉丁学名:Smilax china 别 称:金刚刺,茯苓,云茯苓目录1概述2药品简述3用药禁忌4化学成份5药理作用6临床应用7常用配方8文献论述9美容配方10生药材栽培生物学特性栽培技术田间管理11鉴别性状鉴别显微鉴别理化鉴别12茯苓与白茯苓.白茯苓 - 概述茯苓出自神农本草经。别录:茯苓、茯神,生太山山谷大松下。二月、八月采,阴干。陶弘景:茯苓今出郁州。自然成者,大如三、四升器,外皮黑,细皱,内坚白,形如鸟兽龟鳖者良。其有衔松根对

3、度者,为茯神,是其次茯苓后结一块也。为疗既同,用之亦应无嫌。本草图经:茯苓,今东人采之法,山中古松,久为人斩伐者,其枯折搓卉,枝叶不复上生者,谓之茯苓拨,见之,即于四面丈余地内,以铁头锥刺地,如有茯苓,则锥固不可拔,于是掘土取之,其拨大者茯苓亦大,皆自作块,不附著根上。其抱根而轻虚者为茯神。纲目:茯苓有大如斗者,有坚如石者,绝胜。其轻虚者不佳,盖年浅未坚故尔。本经逢原:茯苓,一种栽莳而成者,曰莳苓,出浙中,但白不坚,入药少力。滇海虞衡志:茯苓,天下无不推云南,曰云苓。先入林,不知何处有茯苓也。用铁条斸之,斸之而得,乃掘而出。往往有一枚重二、三十斤者,亦不之异,惟以轻重为准。已变尽者为茯苓,变而

4、有木心存者为茯神。往时林密茯苓多,常得大茯苓,近来林稀茯苓少,间或得大者,不过重三、四斤至七、八斤,未有重至二、三十斤者。自安庆茯苓行,而云苓愈少,贵不可言。李时珍、汪讱庵之书,尚不言云苓。云苓之重,当在康熙时。伪药条辨:茯苓当取整个切片,照之微有筋膜者真,切之其片自卷,以洁白为上。医学衷中参西录:茯苓,若入煎剂,其切作块者,终日煎之不透,必须切薄片,或捣为末,方能煎透。 茯苓常见者为其菌核体。多为不规则的块状,球形、扁形、长圆形或长椭圆形等,大小不一,小者如拳,大者直径达2030厘米,或更大。表皮淡灰棕色或黑褐色,呈瘤状皱缩,内部白色稍带粉红,由无数菌丝组成。子实体伞形,直径0.52毫米,口

5、缘稍有齿;有性世代不易见到,蜂窝状,通常附菌核的外皮而生,初白色,后逐渐转变为淡棕色,孔作多角形,担子棒状,担孢子椭圆形至圆柱形,稍屈曲,一端尖,平滑,无色。有特殊臭气。寄生于松科植物赤松或马尾松等树根上,深入地下2030厘米。 茯苓包括茯苓皮、赤茯苓、茯神、云苓皮,都有不同的药用价值。白茯苓是切去赤茯苓后的白色部分,是主要中药之一。本词条只述白茯苓。茯苓皮、赤茯苓、茯神、云苓皮另设专条。白茯苓 - 药品简述药名:茯苓 汉语拼音:fu ling 英文名:Indian Buead, Tuckahoe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Wolfiporia cocos(Schw.) Ryv.&Gibn 别名:白

6、茯苓 、茯菟、茯灵、茯蕶、伏苓、伏菟、松腴、绛晨伏胎、云苓、茯兔、松薯、松木薯、松苓。 生物学分类:隶属于非褶菌目Aphyllophorales ,多孔菌科Polyporaceae ,茯苓属Wolfiporia。 性味:甘、淡,平。 归经:归心经、肺经、脾经、肾经。 功能:渗湿健脾。 主治:小便不利;水肿胀满;痰饮咳逆;呕吐;脾虚食少;泄泻;心悸不安;失眠健忘;遗精白浊。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0-15g;或入丸散。宁心安神用朱砂拌。 生态环境:生于松树根上。 资源分布:河北、河南、山东、安徽、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湖南、湖北、四川、贵州、云南、山西等地。 药材基源: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 P

7、oria cocos (Schw.) Wolf 的干燥菌核。 采收储藏:野生茯苓一般在7月至次年3月间到马尾松林中采取。 炮制: 白茯苓:用水浸泡,洗净,润后稍蒸,及时切取皮和块或切厚片,晒干。 白茯苓 - 用药禁忌阴虚而无湿热、虚寒滑精、气虚下陷者慎服。 1、本草经集注:“马蔺为之使。恶白敛。畏牡蒙、地榆、雄黄、秦艽、龟甲。” 2、药性论:“忌米醋。” 3、张元素:“如小便利或数,服之则损人目。如汗多入服之,损元气。” 4、本草经疏:“病人肾虚,小水自利或不禁或虚寒精清滑,皆不得服。” 5、得配本草:“气虚下陷、水涸口干俱禁用。” 白茯苓 - 化学成份菌核含多种成分: 三萜类:茯苓酸(pac

8、hymicacid),16-羟基齿孔酸(tumulosicacid)3-羟基-7.9(11),24-羊毛甾三烯-21-酸3-hydroxylanosta-7.9(11),24-TCMLIBien-21-oicacid,茯苓酸甲酯(pachymicacidmethylester),16-羟基齿孔酸甲酯(tumulosicacidmethylester),7,9(11)-去氢茯苓酸甲酯7,9(11)-dehydropachymicacidmethylester,3,16-二羟基-7,9(11),24(31)-羊毛甾三烯-21-酸甲酯3,16-dihydrox-ylanosta-7,9(11),24

9、(31)-TCMLIBien-21-oicacidmethylester,多孔菌酸C甲酯(polypenicacidCmethylester),3-氢化松苓酸(TCMLIBametenloicacid),齿孔酸(eburicoicacid),去氢齿孔酸(dehy-droeburicoicacid),茯苓新酸(poricoicacid)A、B、C、D、DM、AM,香树醇乙酸(-羟基-16-乙酰氧基-7,9(11),24-羊毛甾三烯-21-酸3-hydroxy-16-acetylosy-lanosta-7,9(11),24-TCMLIBien-21-oicacid及7,9(11)去氢茯苓酸7,9(

10、11)-dehydropachymicacid。 多糖:茯苓聚糖(pachy-man)、茯苓次聚(Pachymaran)及高度(1,3)、(1,6)、分支的-D-葡聚糖H11(gluanH11)。其他尚含麦角甾醇(ergo-sterol),辛酸(caprylicaid),十一烷酸(undecanoic),月桂酸(lauricacid),十二碳酸酯(dodecenoicacid),棕榈酸(palmiticacid),十二碳烯酸酯(dodecenoate),辛酸酸(caprylate)以及无元素。白茯苓 - 药理作用1、利尿作用: 将白茯苓生药用70%酒精冷浸,使用时将浸得液的酒精蒸发,加蒸馏水稀

11、释,至一定浓度,然后选择健康兔按体重注射给药,慢性实验结果表明,用药后尿量有明显增加。 给犬静脉注射白茯苓煎剂(0.048g/kg),结果尿量并未增加,对大白鼠亦无效或功效很弱;以尿排量和氯排泄量为观察指标,用白茯苓煎剂给大白鼠(禁食12小时)灌胃,结果在此实验条件下,白茯苓也不能表现其利尿排氯作用。 白茯苓不具有抗去氧皮质酮的作用。 2、抗菌作用:白茯苓的100%煎剂用平板打洞法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变形杆菌等均有抑制作用。白茯苓对用试管法的抑菌试验结果是无抑菌作用。白茯苓的乙醇提取物在体外能杀死钩端螺旋体,但水煎液无效。 3、对消化系统的影响:白茯苓对家兔离体肠管有直接松弛作用,对大

12、鼠幽门结扎所形成的溃疡有预防效果,并能降胃酸。另对CCl4所致大鼠肝损伤有明显的保护作用,使谷丙转氨酶活性明显降低,防止肝细胞坏死。 4、抗肿瘤作用:白茯苓中的主要成分为白茯苓聚糖(Pachyman),含量很高。白茯苓聚糖本身无抗肿瘤活性,若切断其所含的-(16)吡喃葡萄糖支链,成为单纯的-(13)葡萄糖聚糖称为白茯苓次聚糖(Pachymaran),则对小鼠肉瘤S180的抑制率可达96.88%。 白茯苓多糖体在动物试验中呈现了强烈的抗肿瘤作用,把肉瘤180细胞接种在ICR/JCL小鼠皮下,24小时以后腹腔注射各种白茯苓多糖体,5mg/kg剂量每日1次,连用10天,5周后处死小鼠,剖取肿瘤称重,

13、计算抑瘤率。结果表明,白茯苓聚糖未能呈现抗肿瘤作用,而白茯苓多糖抑瘤率为95%;羧甲基白茯苓多糖抑瘤率为73%;羟乙基白茯苓多糖-1抑瘤率为9%;羟乙基白茯苓多糖-2抑瘤率为61%;羟乙基白茯苓多糖-3抑瘤率为99%;羟乙基白茯苓多糖-4抑瘤率为100%。新型竣甲基白茯苓多糖注射液在ICR/JCL小鼠上试验,发现100mg/kg剂量连续给药10天,对肿瘤U一14抑制率92.7%。新型羧甲基白茯苓多糖与艾氏腹水癌培养液混合均匀后温育4小时,用台盼兰染色观察艾氏腹水癌细胞的死亡率(50%时表示有效)。当新型羧甲基白茯苓多糖浓度为0.25%及0.50%时,死亡率分别为54.7%和61.7%。给接种艾

14、氏腹水癌小鼠连续腹腔注射新型羧甲基白茯苓多糖(100mg/kg/天)10天,生存期较对照组延长23.49%,腹水量减少71.53%,癌细胞总数减少139.20%。给小鼠腹腔注射白茯苓多糖5-200mg/kg.天,连续10天,10mg/kg以上组均对S180有明显抑制作用。白茯苓多糖体腹膜内给药,明显抑制小鼠S180和ED移植性皮下肿瘤的生长,在一定程度上延长皮下荷IMC癌瘤和S180小鼠的生长期。给小鼠灌胃羧甲基白茯苓多糖(250mg/kg/天)25天,对子宫颈癌U一14肺转移有明显抑制作用。在进行白茯苓多糖体抗肿瘤的试验中,发现白茯苓多糖体同其它多糖体一样,对生长迟缓型的移植性肿瘤才能达到强

15、烈的抑制作用,并具有下列几种特点: 最佳剂量:白茯苓多糖体的抑瘤作用与剂量有关,剂量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其抑癌效果,在摸索最佳剂量的试验中,各学者得到的结果有所差别。如Hamuro等(1971)做羧甲基白茯苓多糖抑瘤试验,采用100mg/kg、50mg/kg、5mg/kg三种不同剂量,结果抑瘤率分别为92.3%、96.1%、53.4%,其中以50mg/kg剂量最佳。赵大明(1982)做新型羧甲基白茯苓多糖抑瘤试验,采用500mg/kg、100mg/kg、50mg/kg、25mg/kg剂量进行试验,结果抑瘤率分别为75.5%、92.7%、78.8%、79.4%,其中以100mg/kg剂量最佳。吕

16、苏成等(1989)采取灌胃法将白茯苓多糖配成250mg/kg/天,500mg/kg/天、1000mg/kg/天三种浓度进行试验,连续用药7天、第8天检测以250mg/kg/天剂量最佳。 不同给药途径:白茯苓多糖体系用各种不同的给药途径,抑瘤效果也不尽相同。用羧甲基白茯苓多糖对肉瘤180的抑瘤试验,给瑞士小鼠5mg/kg剂量连用10天,腹腔注射抑瘤率为99.1%;肌肉注射抑瘤率为96.5%;静脉注射抑瘤率为99.6%;皮下注射抑瘤率为86.3%;口服抑瘤率为8.8%。 不同品系的小鼠:真菌多糖体用不同品系的小鼠或杂种鼠做试验,其抑瘤效果差别很大。如香菰多糖(Lentinan)用ICR/TCL、d

17、dys、SWM/MS、C57BL/6品系的小鼠做试验,则出现强烈的抑瘤作用,其抑瘤为85-99%;用C3H/He品系的小鼠做实验,其抑瘤率则为37-48%,而用BALB/C及DBA/2品系的小鼠做试验,方法按1978年全国统一的抗肿瘤药物体内筛选规程(草案)进行,结果对肉瘤180曾出现过大于30%的抑瘤率,也出现过29.6%、18.9%的抑瘤率及无抑瘤现象;对小鼠肿瘤U一14的抑制作用也不明显。而用同样的新型羧甲基白茯苓多糖注射液,用500mg/kg、100mg/kg、50mg/kg、25mg/kg剂量进行试验,结果ICR/JCL小鼠肿瘤U一14均有抑瘤作用,其抑瘤率为75.5-92.7%。

18、5、白茯苓多糖体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增加巨噬细胞的细胞毒性作用:白茯苓多糖、羟乙基白茯苓多糖-3、羟乙基白茯苓多糖-4、腹腔注射可以明显增强小鼠腹膜渗出细胞(PEC)的细胞毒性作用;白茯苓聚糖、羟乙基白茯苓多糖-1、羟乙基白茯苓多糖-2也有一定的作用。用新型羧甲基白茯苓多糖进行试验,结果表明能增强PEC细胞毒性作用,使吞噬细胞的吞噬率和吞噬指数明显增加。皮下连续注射5天,50mg/kg剂量使腹腔巨噬细胞吞噬率增加35.5%,吞噬指数增加58.O%;皮下连续注射10天,50mg/kg剂量使吞噬率增加66.1%,吞噬指数增加121%。新型甲基白茯苓多糖还能拮抗免疫抑制剂醋酸可的松对巨噬细胞功能的抑

19、制。给小鼠连续皮下注射新型羧甲基白茯苓多糖10天(50mg/kg.天),自第8天起可的松对照组及羧甲基白茯苓多糖加可的松试验组均皮下注射醋酸可的松(100mg/kg/天)3天,可的松对照组的吞噬率和吞噬指数为18.863.40%和0.410.09;试验组的吞噬率和吞噬指数34.811.75%和0.860.07。新型羟甲基白茯苓多糖能使Lewis肺癌C57纯系小鼠及荷肉瘤180瑞士小鼠的巨噬细胞吞噬功能低下恢复正常。C57纯系小鼠皮下接种Lewis肺癌细胞24分钟后,连续皮下注射新型羧甲基白茯苓多糖(50mg/kg/天)10天,结果吞噬率和吞噬指数分别为: (1) 正常小鼠组:39.604.86

20、%和0.990.20; (2) 带Lewis肺癌组:24.443.38%和0.550.10;带Lewis肺癌加新型羧甲基白茯苓多糖组:59.266.50%和1.300.21。瑞士小鼠皮下接种肉瘤180细胞24小时后,皮下连续注射新型羧甲基白茯苓多糖(50mg/kg/天)10天,结果吞噬率和吞噬指数分别为: (1) 荷瘤组:26.884.57%和0.740.11; (2) 荷瘤加新型羧甲基白茯苓多糖组:45.924.13%和1.570.12。另有药理实验表明,新型羧甲基白茯苓多糖能明显提高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的吞噬率和吞噬指数。给小鼠腹腔注射新型羧甲基白茯苓多糖(300mg/kg/天)7天,腹腔巨噬

21、细胞的吞噬率为382.46%,吞噬指数为0.670.04;对照组的吞噬率为19.41.27%,吞噬指数为0.320.02。 羟甲基白茯苓多糖能明显增强小鼠脾抗体分泌细胞数(PFC)以及特异的抗原结合细胞数(srfc)。羟甲基白茯苓多糖对PFC及SPFC16Mn化肥专用管的增强作用以随剂量的增加而增加;能明显增强小鼠对BSA诱导的迟发型超敏反应性。羟甲基白茯苓多糖100mg/kg/天经腹腔注射4天后,小鼠BSA诱导的DTH反应明显增强与对照组相比,P0.01差别显着;羟甲基白茯苓多糖能明显增强小鼠脾T细胞生长因子(TCGF)的生长。羟甲基白茯苓多糖100mg/kg.天经腹腔连续用药4天后,小鼠脾

22、细胞受ConA刺激生成的TCGF量明显较对照组高,用药组小鼠TCGF的生成量较正常小鼠增加3.5倍。 增加酸性非特异酯酶(ANAE)阳性淋巴细胞数。采取灌胃法将白茯苓多糖配成250mg/kg/天、500mg/kg/天、1000mg/kg/天三种浓度进行试验,连续用药7天,第8天检测酸性非特异酯酶(ANAD)阳性淋巴细胞数、溶血空斑(PFC)、巨噬细胞吞噬等,同时进行了胸腺,脾脏和肿瘤重量的测定,结果证明白茯苓多糖能增强M吞噬功能(P0.01),增加ANAE阳性淋巴细胞数(P0.05)。还能使小鼠脾脏抗体分泌细胞数明显增多(P0.01),并具有抗胸腺萎缩及抗脾脏增大和抑制肿瘤生长的功能。 增强T

23、淋巴细胞的细胞毒性:白茯苓多糖体能增强T淋巴细胞的细胞毒性作用,即增强细胞免疫反应,并因此而激活机体对肿瘤的免疫监督系统,这与其抗肿瘤活性密切相关。 管内试验:用51Cr标记靶细胞,将培养5天的淋巴细胞与标记靶细胞以1:1混合,用51Cr释放数做为靶细胞损伤的指标。 据此来观察淋巴细胞的细胞毒性作用。试验时加入不同剂量的多糖体,观察对淋巴细胞的细胞毒性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白茯苓多糖和羟乙基白茯苓多糖在管内可使淋巴细胞的细胞毒性增强20-28倍,白茯苓聚糖和羧甲基白茯苓多糖可增强4-7倍。 体内试验:用CBA小鼠做试验,开始用P815瘤细胞作为淋巴细胞激活剂,使之致敏,并于不同天数腹腔注射各种

24、白茯苓多糖体。第10天将小鼠处死,取出脾细胞和肠系膜淋巴细胞(MLNC)。用51Cr标记的P815瘤细胞作为T淋巴细胞的细胞毒性的靶细胞,与已配好的脾细胞及MLNC以一定比例混合(l:100),培养3小时,观察51Cr释放率。结果证明各种白茯苓多糖体在体内均能增强T淋巴细胞的细胞毒性作用。此外,100g/ml的羟甲基白茯苓多糖对NK细胞活性有促进作用。 6、对血液系统的影响: 能使环磷酰胺所致大白鼠白细胞减少加速回升。 含水溶性小分子多糖的白茯苓水提液能使离体健康人红细胞2,3一DPG水平上升约25%,并能有效地延缓温育过程中2,3一DPG的耗竭;静脉给药小鼠整体2,3一DPG水平显着上升。

25、白茯苓水煎剂皮下注射给药和灌胃给药均可使小鼠血浆皮质酮明显升高。 7、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白茯苓煎剂按5-10g/kg腹腔注射,对预先给与咖啡因或未给与咖啡因的小鼠,均有镇静作用。白茯苓与戊巴比妥钠的协同作用。白茯苓煎剂(10g/kg)未能明显延长戊巴比妥钠的麻醉时间;用40g/kg的剂量则使麻醉时间较对照组更显着延长,随着剂量的加大,镇静指数也随之增加。这种协同作用,可能是由于它们的中枢抑制作用所致,也可能是妨碍了戊巴比妥的分解与排泄而致麻醉时间延长。白茯苓 - 临床应用1、用于小便不利,水肿等症茯苓功能利水渗湿,而药性平和,利水而不伤正气,为利水渗湿要药。凡小便不利、水湿停滞的症候,不论

26、偏于寒湿,或偏于湿热,或属于脾虚湿聚,均可配合应用。如偏于寒湿者,可与桂枝、白术等配伍;偏于湿热者,可与猪苓、泽泻等配伍;属于脾气虚者,可与党参、黄耆、白术等配伍;属虚寒者,还可配附子、白术等同用。 2、用于脾虚泄泻,白茯苓既能健脾,又能渗湿,对于脾虚运化失常所致泄泻、带下,应用白茯苓有标本兼顾之效,常与党参、白术、山药等配伍。有可用为补肺脾,治气虚之辅佐药。 3、用于痰饮咳嗽,痰湿入络,肩背酸痛茯苓既能利水渗湿,又具健脾作用,对于脾虚不能运化水湿,停聚化生痰饮之症,具有治疗作用。可用半夏、陈皮同用,也可配桂枝、白术同用。治痰湿入络、肩酸背痛,可配半夏、枳壳同用。 4、用于心悸,失眠等症茯苓能

27、养心安神,故可用于心神不安、心悸、失眠等症,常与人参、远志、酸枣仁等配伍。 5、抗癌。临床常用治疗食管癌、胃癌、肝癌、鼻咽癌、舌癌、乳腺癌、膀胱癌、肺癌、溃疡性黑色素瘤等癌瘤中属脾虚湿盛、痰饮内停、湿热壅结者。 6、治水肿;本品味甘而淡,甘则能补,淡则能渗,药性平和,既可祛邪,又可扶正,利水而不伤正气,实为利水消肿之要药。可用治寒热虚实各种水肿。治疗水湿内停所致之水肿、小便不利,常与泽泻、猪苓、白术、桂枝等同用,如五苓散(伤寒论)。 7、治脾肾阳虚水肿,可与附子、生姜同用,如真武汤(伤寒论);用于水热互结,阴虚小便不利水肿,与滑石、阿胶、泽泻合用,如猪苓汤(伤寒论) 8、痰饮;本品善渗泄水湿,

28、使湿无所聚,痰无由生,可治痰饮之目眩心悸,配以桂枝、白术、甘草同用,如苓桂术甘汤(金匮要略);若饮停于味而呕吐者,多和半夏、生姜合用,如小半夏加茯苓汤(金匮要略)。 9、脾虚泄泻;本品能健脾渗湿而止泻,尤宜于脾虚湿盛泄泻,可与山药、白术、薏苡仁同用,如参苓白术散(和剂局); 10、白茯苓味甘,善入脾经,能健脾补中,常配以人参、白术、甘草,治疗脾胃虚弱,倦怠乏力,食少便溏,如四君子汤(和剂局方)。 11、心悸,失眠;本品益心脾而宁心安神。常用治心脾两虚,气血不足之心悸,失眠,健忘,多于黄芪、当归、远志同用,如归脾汤(济生方);若心气虚,不能藏神,惊恐而不安卧者,常与人参、龙齿、远志同用,如安神定

29、志丸(医学心悟)。白茯苓 - 常用配方 1、治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猪苓十八铢(去皮),泽泻一两六铢,白术十八铢,白茯苓十八铢,桂枝半两(去皮)。上五味,捣为散。以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伤寒论五苓散) 2、治小便多、滑数不禁:白茯苓(去黑皮)、干山药(去皮,白矾水内湛过,慢火焙干)。上二味,各等分,为细末。稀米饮调服之。(儒门事亲) 3、治水肿:白水(净)二钱,白茯苓三钱,郁李仁(杵)一钱五分。加生姜汁煎。(不知医必要白茯苓汤) 4、治皮水,四肢肿,水气在皮肤中,四肢聂聂动者:防己三两,黄耆三两,桂枝三两,白茯苓六两,甘草二两。上五味,以

30、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温三服。(金匮要略防己白茯苓汤) 5、治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白茯苓四两,桂枝,白术各三两,甘草二两。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小便则利。(金匮要略苓桂术甘汤) 6、治卒呕吐,心下痞,膈间有水,眩悸者:半夏一升,生姜半斤,白茯苓三两(一法四两)。上三味,以水七升煮取一升五合,分温再服,(金匮要略小半夏加白茯苓汤) 7、治飧泄洞利不止:白白茯苓-两,南木香半两(纸裹炮)。上二味,为细末,煎紫苏木瓜汤调下二钱匕。(百一选方) 8、治湿泻:白术一两,白茯苓(去皮)七钱半。上细切,水煎一两,食前服。(原病式获苓汤) 9、治胃反吐而渴,欲饮水者:白茯苓半斤,泽泻四两,

31、甘草二两,桂枝二两,白术三两,生姜四两。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纳泽泻再煮取二升半,温服八合,日三服(金匮要略白茯苓泽泻汤) 10、治丈夫元阳虚惫,精气不固,余沥常流,小便白浊,梦寐频泄,及妇人血海久冷,白带、白漏、白淫,下部常湿,小便如米泔,或无子息(不育):黄蜡四两,白白茯苓四两(去皮、作块,用猪苓一分,同于瓷器内煮二十余沸,出,日干,不用猪苓)。上以白茯苓为末,熔黄蜡为丸,如弹子大。空心细嚼,满口生津,徐徐咽服,以小便清为度。(局方威喜丸) 11、治心虚梦泄,或白浊:白茯苓末二钱。米汤调下,日二服。(仁斋直指方) 12、治心汗,别处无汗,独心孔一片有汗,思虑多则汗亦多,病在用心,宜养心血:以艾汤调白茯苓末服之。(证治要诀) 13、治下虚消渴,上盛下虚,心火炎烁,肾水枯涸,不能交济而成渴证:白茯苓一斤,黄连一斤。为末,熬天花粉作糊,丸梧桐子大。每温汤下五十丸。(德生堂经验方) 14、治头风虚眩,暖腰膝,主五劳七伤:白茯苓粉同曲米酿酒饮。(纲目白茯苓酒) 15、治皯:白蜜和白茯苓涂上,满七日。(补缺肘后方)白茯苓 - 文献论述 1、陶弘景:白茯苓,白色者补,赤色者利。 2、本草衍义:白茯苓、茯神,行水之功多,益心脾不可闹也。 3、用药心法:白茯苓,淡能利窍,甘以助阳,除湿之圣药也。味甘平补阳,益脾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