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9 ,大小:40.13KB ,
资源ID:16904771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16904771.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政治经济学电子课本 山东大学政治经济学课本 第一章.docx)为本站会员(b****2)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政治经济学电子课本 山东大学政治经济学课本 第一章.docx

1、政治经济学电子课本 山东大学政治经济学课本 第一章第一章 社会生产与再生产物质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也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迄今为止,人类社会进行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大约有200多万年的历史。不论人类社会经济形态的不同发展阶段之间存在着多少差别,它们总是有着许多共性和支配它们的普遍规律。本章通过对社会生产过程一般的分析,阐明社会生产的构成要素和主要过程,以及支配任何社会生产的普遍规律。第一节 社会生产的构成要素 一、生产和需要物质资料的生产,就是人们按照预定目标改变物质形式,使自然界适应自己需要的过程。人类对物质财富的需要决定了物质生产的必要性。人类对物质财富的需要

2、可以分成两类,即分成自然需要和社会需要。所谓人的自然需要,是指由人的生理机能或人们生活的自然地理环境所决定的维持或保障其生存的需要,如吃饭、喝水、穿衣、住宿等等。所谓人的社会需要,是指由人生活所在的社会环境,即社会历史条件所决定的需要,如改变吃、穿、住等的方式以适应社会环境和发展要求的需要,表现为教育和政治、文化生活等方面的需要。满足人类需要的物质财富,一部分是自然界本身创造出来的,如野生的食物、空气、水等,它们作为自然财富可以直接用来满足人们的某些基本需要。但是,自然界本身提供的和能够直接用来满足人们需要的物质财富的数量和结构是很有限的,人类为了保障自己的生存和发展,主要是通过物质资料的生产

3、活动去改变自然界,去生产物质财富。由于人类社会在发展,人类需要的范围和结构也在不断扩大,人们生产的物质资料越多、越好,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条件就越优越。生产的发展满足着不断发展的需要,需要的不断扩大又推动着生产的发展。所以,任何社会都必须进行生产,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物质资料生产活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具有两重性,一方面是人与自然发生关系的劳动过程,它是社会生产的物质过程,另一方面是人与人发生关系的社会过程。二、生产的物质过程生产过程首先是 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活动来实现的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这一过程也称作劳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人的

4、活动作用于客观对象,使之发生预期的变化,生产出适合人类需要的物质。人们为了实现物质资料的生产而进行的劳动过程,必须具备三个简单要素:人的劳动、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人的劳动,就是人们运用自己的脑力和体力改变自然物,使它适合于满足人们需要的一种有目的的活动。人的劳动同动物的本能活动根本不同。人的劳动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而动物的活动则只是一种无意识的本能活动;人是用自己制造的工具进行劳动的,而人以外的一切动物都不能制造工具,只是单纯地依靠他们本身的肢体或现成的物体进行活动。人的劳动是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劳动者所特有的活动。而且随着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提高,劳动者的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也越来越提

5、高。人的劳动分为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随着生产的社会化和科学技术在生产中的运用,脑力劳动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会越来越重要。劳动对象,是指人们把自己的劳动加于其上的一切东西,也就是劳动加工的对象。劳动对象有两类:一类是没有经过人类劳动加工的自然界原有的物品,如地下的石油,原始森林中的树木,天然的鱼类等;另一类是经过人类劳动的生产物,如纺织用的棉纱、建房用的砖瓦、炼钢用的生铁等,这类生产物通常被称为原料或材料。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劳动对象的范围越来越大,品种越来越多。过去很多地面和地下资源没去被开发利用而现在已有办法开发利用了,如开发地层深部的资源、海底资源,以及利用原子能、太阳能、地热等等

6、。随着稀有元素、同位素、高分子化学工业的发展,可以制造出很多新型的原材料和人工合成材料等等。此外,生产过程排出的一些废料也被作为劳动对象进行加工。这样,就使劳动对象大大超出了原有的物质资料的范围。劳动资料,又称劳动手段,是人们用来影响或改变劳动对象的一切物质资料,也就是把人的劳动传导到劳动对象上的物件。劳动资料中最主要的就是生产工具,此外还包括各种其他各种劳动过程中所必要的物质条件,如厂房、容器、仓库、道路等。劳动资料特别是其中的生产工具,随着生产的发展总是不断地得到改进。如旧的手工织布机被机器织布机所代替,一般的机器织布机又被自动化的织布机所代替。同时,随着生产的发展,劳动资料的范围和品种也

7、不断扩大。在现代化的生产条件下,劳动资料中除了一般的生产工具外,还包括各种动力装备、计算机系统、机械手、机器人、传送装置以及各种仪器、仪表等。一种物品是表现为劳动对象,还是表现为劳动资料,是按照它在生产过程中所占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来区分的。如牛在耕地时是劳动资料,而作为肉食牛在饲养过程中和在屠宰场被宰杀时,就是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之和称为生产资料。生产资料是生产得以进行的客观的物质条件。没有生产资料,生产就无法进行。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即使是能工巧匠,如果没有生产资料,也做不出任何东西来。人的劳动则是生产的主观因素。在生产过程中,人通过自己的劳动去改变自然界的物质形态和物质性质

8、,没有人的劳动,物质资料的生产也无法进行。所以,任何社会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都必须具备人的劳动、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三个基本要素。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劳动者和他们所使用的劳动资料结合起来在生产过程中所发生的力量便是生产力。它表明人类在生产过程中征服和改造自然界,并获得适合自己需要的物质资料的能力。在生产力中,人的因素起着根本的作用。因为人是生产的主体,是首要的生产力,离开了人的劳动,所有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都是一堆死的东西。在劳动资料中,起着最重要作用的是生产工具。生产力的发展,首先是从生产工具的发展和变化开始的。生产力发展的状况集中表现在生产工具上,它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发展状况的最主

9、要的标志,也是划分经济发展时期的主要标志。马克思指出:“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自然科学和生产技术在社会生产中的作用日益增大。科学技术本身是一种潜在的生产力,它进入生产过程,同劳动资料和劳动力这些生产力的基本要素相结合,就能变为巨大的物质力量,转化为现实的直接的生产力。科学技术之所以是生产力,是因为生产力中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都同一定的科学技术紧密相联系,科学技术会渗透到劳动资料和劳动力之中,引起它们的变化,从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越是深刻地融入到生产力的要素中,越是广泛地应用于生产,就越能提高生产力的水平。科学技

10、术的发展能使劳动者的素质得到提高,使劳动者掌握自然科学理论和生产技术,或能够更加熟悉和掌握生产过程的规律。由于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就能设计和制造出更先进的机器设备,大大地增强劳动者征服和改造自然界的能力。科学技术的发展,能不断地改进生产工具的质量,用先进工艺代替落后工艺。特别是现代新兴科学技术的发展,如电子技术、生物工程、激光技术、自动化技术等等的推广与应用,促使生产工具发生了巨大的变革。科学的发展还会引起生产过程的其他方面,如生产管理、工艺流程等等也发生变化。科学技术包括在生产力之中,而且成为第一位的生产力。当代世界上生产力的发展,都是由科学技术的发展所推动的。生产力的各种要素,在劳动过程外是

11、分开来独立存在的,在劳动过程中它们才结合起来。在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中,劳动力、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并不是机械地结合在一起的,而是按照一定的方式和方法相结合,形成为一个有机体系。生产要素按照一定方式和方法组织在一起而形成的有机体系被称作劳动组织。劳动组织的状况决定着劳动者以什么方式及方法和自然界发生关系。就一个具体劳动过程来说,可以是单个劳动者把自己的活动加到对象上去,也可以是许多劳动者共同和自然界发生关系。集体劳动或者是简单的协作劳动,或者是在分工下的协作劳动,等等。劳动的方式和方法,由劳动过程诸要素本身的状况决定。比如,劳动对象是耕作一小块土地时,可以是单个劳动者进行劳动,而劳动对象是挖掘土地

12、兴修巨大水利工程时,就需要大规模的协作劳动方式;劳动资料是简单的手工工具时,可以由单个劳动者独立使用,而劳动资料是现代化的机器体系时,就要求按流水线方式使许多的劳动者在分工的基础上协作劳动,等等。就一个社会范围内的劳动过程来说,劳动的分工协作表现为社会生产部门之间的分工和联系。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社会分工在不断深化,生产过程中各部门之间的相互作用加强了,逐渐形成为包括许多大的部门和分部门、地区组织在内的复杂综合体的国民经济。协调庞大而又复杂的国民经济,已经成为社会生产发展越来越重要的因素。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劳动过程的内部联系也在不断发展。劳动分工和劳动组织的发展,使管理在生产过程中成为一个重

13、要的方面,其作用越来越重要;科学技术革命作为生产过程的必要因素提出了信息问题。它作为包括管理机构在内的现代机器体系工作的条件,作为提高劳动力质量的手段,作为顺利组织社会生产过程本身的前提都是十分需要的;在科学技术革命的影响下,对社会起着十分重要作用的服务性行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它包括运输业、邮电业、信息服务,以及教育、保健、公共饮食业、住宅和城市公用事业等。社会生产要素的复杂化及其相互联系的强化,不会改变劳动力、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仍是社会发展的所有阶段上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的基本要素。生产力各要素结合的劳动过程,也是这些要素被消费的过程。一方面劳动过程要消耗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另一方面要消耗劳动

14、者的体力和脑力。不过,这是生产性的消费,与人们的个人生活消费不同。这些要素被消费时就发挥出各种力量,引起劳动对象发生预定的变化。劳动过程结束得到一定的劳动产品,一种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使用价值,即物质财富。在劳动产品中,劳动和劳动对象结合成为一体,对象被加工了,劳动物化了,即劳动凝结在新的产品中,以物化的形式存在。劳动由于创造了能满足人们这样或那样需求的劳动产品(有形的或无形的)就成为生产劳动。获得的产品的总量与为生产这种产品所消耗劳动数量的关系就是劳动生产率。它表示着人与自然进行物质变换的劳动过程活动的效率。三、生产的社会过程人们在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中,除了要和自然界发生关系外,人与人之间也

15、要发生紧密的相互关系。人们在和自然界作斗争时,从来不是单个人孤立进行的,而总是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来进行。从一个具体的劳动过程来看,劳动者可能独立地从事某项活动,但是,他要继承和学习其他社会成员从事劳动的知识和经验,要使用其他人提供的工具或原材料等。因此,不论劳动者的具体劳动过程的状况如何,他们始终是处于一定的社会经济关系之中的,任何生产都是社会的生产。马克思指出:“他们如果不以一定方式结合起来共同活动和互相交换其活动,便不能进行生产。为了进行生产,人们便发生一定的联系和关系;只有在这些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的范围内,才会有他们对自然界的关系,才会有生产。”因此,社会生产既是人与自然之间进行物质变换

16、的劳动过程,同时,它也是人与人发生关系的社会过程。从生产的社会过程方面看,社会生产是以社会成员之间结成的对生产要素的一定的占有关系为起点的。这种对生产要素的占有关系,既是人们之间一切生产关系的基础,也是这些生产关系的核心和实质。马克思指出:“一切生产都是个人在一定社会形式中并借这种社会形式而进行的对自然的占有。”所以,人与人之间 的经济关系都是与物联系着的,最核心的问题是人们对物质资料的占有关系。以这种占有关系为基础,形成了历史上不同类型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所有制关系决定着人们在社会生产中的地位,决定着生产过程中各种生产要素结合的社会形式,决定着生产过程的社会性质以及对生产过程的结果,即产品

17、的占有关系。人们对生产资料的所有关系有两种基本的类型,即私有制和公有制。在私有制和公有制这两种基本的所有制类型范围内,存在着多样化的、在性质上有区别的具体的所有制形式。生产要素中劳动力的占有关系也是决定生产的社会性质和特点的重要因素。从自然意义上说,劳动力作为一种劳动能力总是存在于劳动者身体内的。但从社会意义上说,这种存在于劳动者体内的劳动力并不总是由劳动者本人占有和自由支配的。从历史上看,劳动力存在着由剥削者占有、劳动者自己占有以及由劳动者集体共同占有等多种形式。社会生产进行的过程,就是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相结合的过程。作为劳动过程,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的结合是在一定的劳动组织或劳动方式下结合起来的

18、;作为社会过程,两者也通过特定的社会方式结合起来。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结合的社会方式由一定的生产资料占有形式和劳动力的占有关系决定。生产资料归劳动者自己占有,两者就在劳动者手中直接结合起来。这时两者结合的具体方式,还取决于劳动力占有的状况,如果劳动力是属于劳动者个人所有的,就是一种私人劳动与生产资料的直接结合;如果劳动力是属于劳动者集体共同所有的,就会是一种社会劳动与生产资料的直接结合。如果生产资料不是归劳动者所有,而是归非劳动者所有,则两者的结合要在生产资料所有者的支配下才能结合起来。这时两者结合的具体形式,也取决于劳动力的占有关系。如果劳动力本身也归非劳动者占有,两者就是在非劳动者的直接支配下

19、结合起来的;而如果劳动力是归劳动者本人所有,两者则要通过某种间接的社会方式才能结合在一起。由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占有方式所决定的生产资料与劳动者结合的社会形式,也直接规定了人们在社会生产中的地位和生产的社会性质。当劳动者和属于自己所有的生产资料直接结合起来从事生产时,劳动者是生产过程的主人,如果是共同劳动,每个人都是平等的一员,劳动者为别人也为自己而劳动;如果劳动者与非劳动者的生产资料相结合,劳动者和所有者就处在不同的经济地位,劳动者就会在所有者的监督下为所有者劳动。生产过程的社会性质,同时也规定着劳动过程中生产消费的社会性质。劳动者本人占有生产资料时,他们为满足自己的个人消费而去进行生产消费,

20、即从事物质资料生产;非劳动者占有生产资料时,生产消费要服从他的利益和需要,这时不仅劳动者的个人消费不能成为社会生产的直接目的,而且,劳动者的个人消费本身也会被作为生产的手段,作为一种生产消费来看待。生产过程结束后,社会得到了具有一定用途的产品,因而也就存在着对产品的占有关系。从社会的角度来看,占有的对象只是剩余产品。在社会总产品中,有一部分必须用来补偿生产过程中的耗费。生产过程中的耗费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生产资料的耗费,生产资料绝大多数是过去劳动的产品,所以这部分实际上是物化劳动的耗费;另一部分是劳动力的支出,劳动者支出的体力和脑力,即活劳动的耗费。劳动力消耗后,需要有一定量生活资料让劳动者进

21、行个人消费,才能使劳动力得到恢复。所以,劳动力的耗费可还原成为生活资料的耗费。对于社会来说,只有生产的成果大于生产消费而有剩余,占有才有对象。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劳动者生产出来的产品,扣除耗费掉的生产资料以后,可以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满足劳动者个人消费需要的那部分产品,它在任何社会条件下对劳动者都是必要的。没有它,劳动者无法生存,劳动力得不到恢复,生产活动也无法继续下去。这部分产品可称作必要产品。满足劳动者个人消费需要后剩余下来的那部分产品,可称作剩余产品。有了剩余产品,才能有一定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储备,也才有可能把剩余产品变成追加的生产资料去扩大生产的规模。因此,从社会意义上看,剩余产品是社

22、会生产发展的必要条件。劳动者的劳动产品分成必要产品和剩余产品,劳动者的全部劳动时间和全部劳动相应地也分成两部分: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劳动者用来生产必要产品的时间是必要劳动时间,在这段时间内支出的劳动是必要劳动;用来生产剩余产品的时间是剩余劳动时间,在这段时间内支出的劳动是剩余劳动。社会劳动及产品的上述划分,并不是从来就有的。在社会生产力水平极低的情况下,劳动者全部劳动所能获得的产品只能勉强维持自己的生存,也就没有什么剩余可言。随着生产力水平的发展,人们获得物质产品的能力提高,劳动产品在满足了劳动者生存需要之后才开始出现了剩余。从另一方面看,纳入劳动者必要产品范围的产

23、品的数量和结构也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要求而不断变化的。因此,上述劳动及产品的划分不是固定不变的。以上分析的是社会生产中产品占有的前提和占有的内容的一般规定。而产品占有的形式或占有关系则是由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结合的社会方式及生产的社会性质决定的。如果劳动者与自己的或共同所有的生产资料直接结合,为了自己的利益和需要消费自己的劳动力和生产资料,劳动就是劳动者自主的劳动,那么,产品也就由劳动者共同占有。如果劳动者间接地与属于他人所有的生产资料相结合,劳动过程是生产资料所有者为自己的利益而消费劳动力的过程,劳动者是在所有者的监督下为所有者劳动,那么,产品就只能由所有者占有

24、,劳动者就无权占有自己的产品了。总之,社会生产是生产和需要的统一,是生产的物质过程和社会过程的统一,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第二节 社会生产的总过程 一、社会生产总过程的基本环节从社会经济的运动过程来看,社会生产的总过程包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环节。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不是孤立的简单的一次性生产过程,而是在整个社会范围内不断连续运动、不断重复进行、不断更新的过程。在这个社会生产总过程中,人们在直接生产过程中生产出来的产品,要按照各个社会成员在社会再生产中所处的地位和按照其权利,各自分得相应的部分,这样就在人们之间产生了分配关系。在社会分工存在的条件下,人们所获得的产品,往往不是或不完全

25、是它们所直接需要的,这就必须在人们之间互相交换产品,从而产生了人们之间的交换关系。然后人们把通过分配和交换所获得的产品,用于满足个人的消费,从而就在人们之间产生了消费关系。总之,直接生产过程中生产出来的产品,只有经过分配和交换,才能最终进入消费,而只有产品进入消费过程被消费了,产品在消费中被实现了,生产行为才算最终结束,才能重新开始生产。所以,社会生产总过程或社会经济运行过程,包括生产(直接生产过程)、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相互联系的基本环节,是由这四个环节所组成的辩证运动的过程,从而也就使人们在社会生产总过程中形成了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方面的关系。由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组成的社会生产总过

26、程,既是物的运动过程、人和物发生关系的过程,又是具有一定的社会形式,发生人与人关系的社会过程。消费过程,从人和物的关系看,是人们消费一定物质财富满足自己需要的过程;从社会关系角度看,是产品所有权的最终实现的过程。分配过程既决定人与一定物质产品的关系,又规定着社会产品以什么形式和比例归个人所有。交换过程既是按照个人需要去调换已经分配的东西,又是以放弃自己不需要的产品的所有权为条件,换得自己需要的产品,是产品所有权的实现过程。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过程中的社会关系都是由生产资料所有关系决定的,同时,又都是这一关系的具体体现。分配、交换和消费分别各有两种规定,一种是在直接生产过程中发生的分配、交换和

27、消费,另一种是独立于直接生产过程之外,在社会生产总过程中发生的分配、交换和消费。在生产中的分配、交换和消费,本身就属于生产的要素,包含在生产过程之内。关于分配的两种规定:一种是作为生产过程生产出来的产品的分配,即独立于生产过程之外的分配,是社会总产品的分配。它是一般所说的分配形式或分配关系。另一种是属于生产过程本身的分配,是生产条件的分配,包括生产资料和从事生产的劳动者在各个生产部门和企业之间的分配。这种分配先于生产,并包括在生产过程之中,这种分配决定着生产的结构。关于交换的两种规定:一种是独立于生产之外,直接为满足生活消费需要而进行的交换。另一种是属于生产的交换,即在直接生产过程中所发生的产

28、品交换和活动的交换。如企业之间、企业内部各个车间之间的生产资料的交换,以及在社会分工条件下,参与生产的劳动者相互之间、生产的组织者和被组织者之间的劳动交换。这种交换,属于生产的要素,包含在生产过程之中。关于消费的两种规定:一种是个人生活消费,通过劳动者个人消费各种生产资料,使劳动者的体力和脑力得到保持和恢复,从而把他们的劳动力再生产出来。另一种是属于生产的消费,即在生产过程中消耗生产资料和劳动力,这种消费实际上就是生产本身,包含在生产过程之内。从以上分析可见,无论是分配、交换、消费,都有一部分是生产的要素,包含在生产过程之内,它们当然和生产有着内在的紧密联系。至于独立于直接生产过程之外、在社会

29、生产总过程中发生的分配、交换、消费,是否就与生产过程没有关系呢?并不是。实际上,社会生产总过程中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 二、社会生产总过程各环节之间的辩证关系社会生产总过程中生产、分配、交换、消费之间的辩证关系表现在:一方面,生产对分配、交换、消费起着主导作用,一定的生产决定着一定的分配、交换和消费;另一方面,分配、交换和消费又反作用于生产,影响和制约着生产的发展变化。生产决定分配表现在:(1)被分配的对象只能是生产出来的产品。分配的水平和结构取决于生产,生产多少才能分配多少,生产什么才能分配什么。(2)生产的方式决定分配的方式。分配方式就是社会成员

30、按什么方式和原则去取得他们在社会产品中所应得的份额。人们以什么方式参与生产,也就以什么方式参与分配。例如,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家以自己的资本、土地所有者以自己的土地、工人以自己的劳动参与生产,他们便分别以利润或利息、地租、工资的形式参与分配。(3)生产的性质决定分配的性质。以私有者占有生产资料为基础、为私有者利益而进行的生产,决定了分配的性质必然是有利于私有者而不利于劳动者;以公有制为基础的为劳动者而进行的生产,决定了分配的性质必然是有利于劳动者。生产决定交换表现在:(1)交换是由生产过程中的分工决定的。如果没有分工,人们所需要的一切产品都由自己生产,全部产品都用于自己的消费,那就不可能有产

31、品的交换。(2)交换的对象是生产出来的产品。(3)交换的水平和结构是由生产决定的。交换发展程度的高低,决定于生产发展的程度,生产越发展,产品数量越多、种类越复杂,交换也会越加发展。(4)生产的性质决定交换的性质。例如,生产的私人性质,决定交换的私人性质。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是剩余价值的生产,它决定了资本主义商品交换的实质是剩余价值的实现。生产决定消费表现在:(1)生产决定着消费的对象。人们用来消费的东西,只能是已经由生产创造出来的东西,从而生产也决定消费的水平和结构。(2)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例如,原始人用手撕牙啃的方式吞食生肉,而现代人则利用餐具食用经过烹调的熟肉。(3)生产的性质决定消费的性

32、质。为私有者利益而进行的生产决定着工人的消费无非是为私有者提供出可供其使用的劳动力;为劳动者而进行的劳动则决定着消费是满足劳动者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4)生产引起消费的需要。随着生产的发展,新的产品不断出现,这会使新的消费需要也随之不断产生。分配、交换、消费对生产也具有反作用。分配对生产的反作用表现在:当产品的分配方式适合生产的发展,有利于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时,就会促进生产的发展;反之,就会阻碍生产的发展。例如,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正确贯彻按劳分配原则,就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促进生产的发展;如果在分配上搞平均主义,吃大锅饭,就会阻碍生产的发展。交换对生产的反作用表现在:随着交换的发展和扩大,就要求生产的规模相应扩展,从而促进了生产的发展;如果交换进程受到阻碍,就会延缓和阻碍生产的发展。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表现在:(1)消费使生产出来的产品最终实现为产品。产品只有被人们消费了,它才作为现实的产品发生作用。(2)消费推动着生产向前发展,为生产创造出动力。归根结底来说,人们总是为获得消费品而进行生产。三、社会分工和生产社会化社会分工是指生产者固定地从事某种生产活动的社会劳动组织形式。它是人类社会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并随其发展而不断深化。社会分工及其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