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50 ,大小:156.35KB ,
资源ID:1717041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1717041.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施舍乞丐行为动力机制研究.docx)为本站会员(b****1)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施舍乞丐行为动力机制研究.docx

1、施舍乞丐行为动力机制研究中 南 大 学本科生毕业论文 题 目: 施舍乞丐行为的动力机制研究 学生姓名: 李 志 伟 指导老师: 刘 玉 梅 学 院: 法 学 院 专业班级: 社会学05级02班 完成时间: 2009年6月 摘要:施舍乞丐行为是众多亲社会行为中的一种,通过对影响其发生的各种因素的分析,有利于更加深入的了解施舍乞丐行为的动力机制,探索激发亲社会行为的原因,为培养人们亲社会行为找到更为合理的途径。本文通过对施舍乞丐行为的动力机制进行实证研究,基于问卷调查所得数据,对各种影响施舍行为的因素进行描述分析,得出以下结论:施舍行为是有认知活动的参与的理性的行为;施舍行为受到资源、情绪、情境和

2、道德规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施舍行为的产生能够使施舍者得到无形的回报,无形的回报包括道德满足和情绪平衡;有过相似经历的施舍者更容易产生施舍行为。基于实证研究结果,本文对如何培养亲社会行为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关键词:施舍行为;亲社会行为;乞丐;动机Abstract: Bestowment behavior is one kind of prosocial behaviors. We are able to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the dynamic behavior of beggars alms mechanism to stimulate prosocial beha

3、vior to explore the reasons by analysising the incidence of various factors. So people can find a more reasonable way to cultivate prosocial behavior. Based on the bestowment behavior of an empirical study of power mechanism and our survey data, the impact of various acts of charity a descriptive an

4、alysis of the factors, we can get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There is a cognitive act of charity activities of the rational behavior; charity resources, conduct, emotional, and ethical standards and other situational factors can effect bestowment behavior ; charity acts of charity who have been able

5、 to return the invisible, intangible returns, including moral satisfaction and emotional balance; have had experiences similar to hand-outs more prone to acts of charity.Based on the results of empirical research, this article on how to cultivate prosocial behavior of the corresponding recommendatio

6、ns.Key words: Bestowment behavior/Prosocial Behabvior/Beggar/Motivation目 录前言 1一、选题背景和意义 2(一)选题背景 2(二)选题意义 3二、基本概念界定和基本理论描述 4(一)基本概念界定 4(二)亲社会行为的动机理论 5(三)场论视野下的影响亲社会行为因素理论 9三、研究方法设计 10(一)研究假设 10(二)资料的收集和分析 10(三)调查样本的基本情况 11四、研究数据分析 15(一)施舍行为的频次,对象的选择情况分析 15(二)施舍者对职业乞丐的认知情况分析 16(三)影响施舍行为的发生的因素分析 17(四)

7、施舍行为后分析 23五、启示施舍乞丐行为动力机制模型 25六、增加亲社会行为的对策分析 26七、结论 28参考文献 29附录 30附录一:英文文献 30附录二:英文文献翻译 34附录三:施舍乞丐动机调查问卷 37致谢 40前 言在中共十六大和十六届四中全会上,我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那就是要把我国建设成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积极倡导互帮互助的亲社会行为不仅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目标,也是实现其目标不可缺少的途径。当前,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

8、和经济转轨的特殊时期,人们的思想和生活变得越来越复杂,一些人出现了心理失衡、诚信缺失、道德失范等现象。学会和谐共处、学会关心帮助他人是做一个身心健康的、符合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的合格人才所必备的素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呼唤人人践行亲社会行为,也只有人人都自觉践行亲社会行为,才能创建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施舍乞丐行为是人们自愿的给予乞讨者金钱、食物等助人性行为,具有自愿性、无偿性和利他性等特征,是众多亲社会行为中的一种,通过对影响其发生的各种因素的分析,有利于更加深入的了解施舍乞丐行为的动力机制,探索激发亲社会行为的原因,为培养人们亲社会行为找到更为合理的途径。在国外,基于心理学的动机

9、理论之下,各种亲社会行为的相关研究颇丰,各种亲社会行为动机理论假说林立;在国内,也有不少对于亲社会行为动机研究的文献,包括捐赠动机,献血动机,志愿服务动机等等,这些都为形成和检验各种亲社会行为的动机理论提供了大量的宝贵材料。但对于施舍乞丐行为动机的国内研究甚少,在实证研究方面更是处于空白状态,一些涉及到施舍乞丐行为动机的文献也局限于定性的描述,对施舍的发生机制分析过于宏观和更多的依赖主观判断。作为像动机这样的内部心理过程仅仅停留在定性研究层面是不够的,更应该对其进行实证研究,才能从本质上对其发生机制进行揭示。正是在这种研究背景下,本研究以长沙地区的施舍人群为调查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方式进行,力图

10、对施舍乞丐行为进行实证分析。调查内容根据国外的一些亲社会行为动机理论模型设定,根据施舍者自身特点、认知过程、施舍情境和乞讨者等方面进行的选择。通过对调查数据的分析,从社会学和心理学的视角对施舍行为的动力机制进行探讨,对各种亲社会行为动机理论模型进行检验,最终构建施舍乞丐动机模型。本文主要分为以下四个部分:(一)对国内外有关亲社会行为动机的理论、施舍动机的研究文献进行阐述和评价,提出论文的研究框架与研究方法。(二)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长沙地区的施舍人群的施舍动机进行调查,并对调查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三)结合各种亲社会行为动机理论,对施舍的动力机制进行探索,构建施舍动机模型。(四)针对施舍行为的

11、动力机制提出培养亲社会行为的对策,并做出研究结论。一、选题背景和意义(一)选题背景在2008年,中国国内发生了很多的大事,包括南方雪灾,5.12汶川地震和北京奥运会等。其中无论是在自然灾害面前还是在盛世体育聚会赛场上,亲社会行为都体现的淋漓尽致,如雪灾和地震期间的各种捐款和救灾行为、奥运会期间志愿者的服务行为等等,这些亲社会行为都为战胜灾害和成功举办奥运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可以说,鼓励和倡导各种亲社会行为是构建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在各种亲社会行为中,捐赠、献血、志愿服务等行为受到了一些学者的青睐,对这些行为的研究也很多,但对施舍行为动机至今还缺乏实证研究。一方面施舍行为是众多亲社会行为的一种,它

12、具有自己独特的特征:突发性自愿性情境性无偿性直接性匿名性等。这些特有的因素是不是会使施舍行为的发生机制不同于其他亲社会行为?如果是,其行为的发生机制又是什么样的,这些是不是和各种亲社会行为动力理论相吻合?这些疑问都促使笔者想通过实证研究的方式对其进行解释。另一方面,随着社会转型、文化的变迁和人际关系的变化,尤其是2003年8月,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的开始施行,原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的废止,我国对乞讨者的解决办法实现了从“收容遣送”到“救助管理”的跨越,我们城市乞丐出现了新的特点,包括:乞丐人数巨增经营乞丐现象出现乞丐群体复杂化乞讨方式和手段呈现智能化、多样化。这些新的

13、转变是不是会对施舍行为的发生产生影响,产生哪些影响等等,这些问题也都要求我们从实证的层面对施舍行为的动力机制进行揭示。(二)选题意义1.理论意义:(1)揭示施舍乞丐行为动机,填补国内对施舍行为动机实证研究的空白。在亲社会行为动机研究方面,虽然国内外对亲社会行为动机理论研究很多,各种理论假说林立,但在具体亲社会行为的研究上,主要关注于捐赠动机、献血动机、志愿服务动机和公共消费品分配动机上面,对施舍乞丐行为动机研究甚少,国内仅有的研究文献也局限于定性分析层面,缺乏实证研究。周德钧对乞丐进行过专门的研究,他认为乞丐在我国“夏、商时代已经产生到了春秋时代,有关乞丐活动的渐渐多了起来了,而且这时的乞丐队

14、伍已经是五色杂处,其中不乏当时声明显赫的政治人物。”由此可见,乞丐现象自古就存在,并一直没有消失过,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事实,所以施舍行为也作为一种社会存在的实施事是可以进行实证研究的,也是应该进行实证研究的。另一方面,在以往对于乞丐的研究中,主要是从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和伦理学对乞丐的存在问题进行探讨。社会学、政治学界把研究的重点都指向了乞丐,把乞丐的乞讨行为、如何处理乞丐问题作为分析和研究的对象,而对施舍者的施舍行为却无人问津。本文正是把以乞丐乞讨为一种社会现象作为的研究前提,对施舍乞丐行为的动力机制进行揭示。(2)检验国内外各种亲社会行为动力假说。国内外关于亲社会行为研究很多,由其是在

15、国外,很多心理学家提出了各种亲社会行为动机理论,如生物决定论、移情 利他主义模型、消极状态缓解模型、移情式快乐模型等。这些亲社会行为动机理论对我们进行亲社会行为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但也不可避免地存在自身的缺陷。各种动机理论不可能捕捉到所有情境下亲社会行为的复杂性,它仅适用于解释以满足他人需要为前提的亲社会行为,这就限制了理论适用的普遍性。另外,在各种动机理论中对各因素的作用仅限于概略的、粗线条式的描述,缺乏因果关系的探讨和说明。所以,施舍行为作为亲社会行为中的一种,我们可以通过对施舍行为的研究来对各种亲社会行为动机理论进行检验。2.现实意义:(1)有利于社会道德的弘扬。中华民族一向具

16、有博爱大同的美好理想,早在先秦时期,就提出过“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礼记礼运篇),几千年来,一直保持和发扬仁爱互助、乐善好施的传统,每逢灾害发生,都会有民众行动起来,进行慈善活动,捐钱捐物,施药施粥,收养贫穷遗孤,买棺安葬死难者。施舍作为亲社会行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对施舍行为的研究,探索培养亲社会行为的方法,可以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2)有利于构建诚信友爱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通过对施舍者的调查,了解施舍行为的心理动力机制,分析影响施舍者心理行为的各种因素,可以为相关部门制定促进亲社会行为的策略提供理论依据,激发人们更多的亲社会

17、行为,从而推进构建诚信友爱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3)有利于重新审视乞丐的社会功能。通过对施舍行为动机和施舍行为的结果进行实证分析,对施舍者施舍行为发生前后的差异进行探讨,得出乞丐的社会功能。基于消极状态缓解模型、移情式快乐模型等亲社会行为动机理论假说,亲社会行为的发生可以对其实施者产生良性的结果,如不良情绪得到缓和、同情心得到满足等等。如果研究数据显示施舍后产生了一系列的良性结果的话,那么相关部门在解决乞丐问题方面就要综合考虑乞丐行乞带来的各种因素,而不是一刀切的进行消灭,应该对乞丐的社会功能进行重新的审视。二、基本概念界定和基本理论描述(一)基本概念界定亲社会行为(prosocial beh

18、avior)泛指一切符合社会期望而对他人、群体或者社会有益的行为,不管助人者的动机是什么,其行为的后果是给行为的受体带来好处,亲社会行为主要包括谦让、合作、分享、助人、捐献、安慰、同情等形式。施舍是人们自愿的给予乞讨者金钱、食物等助人性行为。施舍行为具有自愿性、无偿性和利他性等特征,属于亲社会行为。施舍行为是一种自愿行为,其发生与否可以自己决定,不受其他人支配;施舍行为具有无偿性,不要求施舍对象给与任何物质和精神补偿,而这种行为能够使乞讨者能够解决或缓解其困境,所以施舍行为又具有利他性。另外,施舍行为有还具有自己的特征:突发性直接性主动性匿名性等。施舍行为的发生不是人们计划的结果,而是偶遇乞丐

19、而发生的行为,所以具有突发性;实施者往往要和乞丐正面接触,直接对乞丐进行行为的发生,所以又具有直接性;施舍者享有对乞丐是否施舍的绝对权力,所以施舍行为一旦发生,必然是施舍者的主动行为;施舍者和乞丐一般情况下都是以陌生人的身份出现,所以施舍具有匿名性。动机是由目标或对象引导、激发和维持个体活动的一种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Pintrich&Schunk,1996),也就是说,动机是一种内部心理过程,而不是心理活动的结果。对于这种内部过程,我们不能进行直接观察,但是,可以通过任务选择、努力程度、对活动的坚持性和语言表达等外部行为间接地推断出来。施舍行为的动机就是探索人们引发施舍行为的内在心理动力。

20、从动机的分类来看,施舍行为动机属于社会性动机、习得的动机、有意识的动机和外在动机。所以施舍行为动机的特征有社会性,习得性,认知性和外部指向性。从社会学角度看,施舍行为是一种典型的亲社会行为,它直接给予乞讨者物质或精神上的支援。(二)亲社会行为的动机理论国内外的一些研究者从不同的研究角度出发,在吸取、总结原有成果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实际研究,把影响亲社会行为的具体因素整合为一个整体,即建立各种亲社会行为动机理论,从而更深入、细致的探索亲社会行为发生、发展的内部机制。笔者把目前的各种亲社会行为动机理论归纳为四种模型,分别为:生物决定论模型、道德规范决定论模型、情感决定论模型和利益知觉决定论模型。1

21、.生物决定论模型查尔斯达尔文(Charles Darwin,1859)认为,自然选择偏好那些促进个体生存的基因,任何能促进我们生存和繁衍后代几率的基因将会代代相传,亲社会行为有利于确保人类自己的生存,所以能够一直遗传下去。E.O.威尔逊(E.O.Wilson,1975)和理查德道金斯(Richard Dawkins,1976)发展了达尔文的学说,用生物决定论来解释诸如攻击与利他主义行为。亲属选择是指自然选择偏好那些帮助亲属的行为,所以进化心理学家认为由于遵循“生物学重要性”原则者的基因,比那些不遵守者的基因存活下来的几率要大,经过几千年的发展,亲属选择已经根植于人类行为之中。生物决定论模型通过

22、建立在达尔文的进化论基础上对亲社会行为的动机进行解释,即可能助人的倾向更多是基于遗传,而非情感和道德等其他个体特征和社会性因素。2.道德规范决定论模型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赫伯特.西蒙(Herbert Simon,1900)提出了学习和遵守各种社会道德规范可以引发各种亲社会行为。他认为对于个体来说,从社会其他成员那里学习和遵守各种社会道德规范是高度适应的,学习和遵守社会道德规范的能力有生存的优势。道德规范决定论模型由生物决定论模型发展而来,其通过研究证实,如果父母亲表现出亲社会行为,他(她)给孩子树立了榜样,通过强化,孩子也会因为社会道德规范的作用而引发亲社会行为。有些激进的道德规范决定论学者认为

23、,通过自然选择,学习和遵守社会规范的能力已经成为我们基因的一部分,人们学习的规范之一就是帮助他人的价值。我们可以看出,道德规范决定论者由生物决定论发展而来,虽然受到生物决定论的影响,但还是把社会道德规范作为一种重要因素和生物本能划分出来,因为这种道德规范可以再生命体出生后通过学习得到,并且,社会道德规范具有明显的社会性,这就在本质上倾向了社会因素对亲社会行为才是影响的关键。3.情感决定论模型情感决定论模型主要认为个体的情绪和移情在亲社会行为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主要包括移情利他主义模型、消极状态缓解模型和移情式快乐模型。移情(empathy)是一个人(观察者)在观察到另一个人(被观察者)处于一种

24、情绪状态时,产生与被观察者相同的情绪体验,它是一种替代性的情绪反应,也就是一个人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识别并体验他人情绪和情感的心理过程。(1)移情利他主义模型。此模型是由巴特森(C.Daniel Batson,1991)和他的同事提出来的。该理论的基本假设认为,当我们对需要帮助的人产生移情的时候,把自己置于他人的位置,并以那个人的方式体验事件和情绪,纯粹的利他主义是可能发生的,无论我们会得到什么。根据巴特森等人的看法,这首先取决于你是否对他人产生移情,如果产生移情,你就会帮助别人,无论你会得到什么,你的目的是减轻他人的苦恼,而非为了你自己得到些什么。如果你没能感到移情,那么社会交换就开始起作用

25、,如果你能得到一些东西,你就会主动帮助他人,如果你从助人中不能得到到东西,助人行为就不会产生(见图1)。(2)消极状态缓解模型。塞了蒂尼(Cialdini,1981)等提出了消极状态缓解模型。此模型认为,人们有时会提供帮助,是因为他们心情不好,想借此使自己恢复情绪平静。换言之,亲社会行为能够充当消除情感的自主手段。改模型认为在特定条件下,消极情绪也会对助人行为产生积极作用。比如,如果助人行为将会增加亲社会行为的可能性;如果消极情绪不是那么强烈,而危机也不是让人模棱两可,而且助人的行为是有趣的,并且也带来满足感,而不是困难和令人不快的话,那么消极情绪的积极作用有可能发生(见图2)。有研究表明,旁

26、观者的消极情绪在突发事件前已存在,还是在突发事件中被唤醒,并不是很重要。譬如说,你可能因为老祖母的去世而感到伤心,或是因为看见自己心爱的衣服被弄脏而感到伤心,在这两种情况下,你都有可能参加亲社会行为,主要是为了提升你自己的心情在这样的情境中,伤心导致了亲社会行为,移情并不是必要的成分。(3)移情式快乐假说。此模型最早由史密斯提出。史密斯等人根据助人行为以移情快乐为基础进行解释,认为人们之所以提供帮助,是因为当他们知道自己的行为对受害者产生积极影响时,他们会产生积极的成就感,因此,当帮助者知道自己的行为对受害者产生积极影响时,一得不到好处,你就会对受害者采取漠不关心的态度。史密斯等人用实验研究证

27、实了这个观点,结果认为对于提供帮助的人来说,知道他或她的行为将会对受害者造成积极的影响,是非常关键的因素;另外,助人的动机主要是情境导致旁观者的行为和积极帮助受害者的意愿。综上所述,移情利他主义假设、消极状态缓解模型、移情式快乐假说中,情绪状态是一个关键的因素。也就是说,亲社会行为之所以发生,是因为这种行为会增加积极情感或者减少消极情感。所以,这三个理论都建立在这样一个假设的基础上:人们之所以做出亲社会行为,是因为它可以使自己感觉良好或者消除不良情绪。4.利益知觉决定论模型 利益知觉决定论模型也可以称之为社会交换理论模型。劳勒等人提出的社会交换理论是指人们对人际关系的感受取决于他们对这段关系的

28、收益与成本的知觉,他们对应得到何种关系的知觉以及从其他人那里得到一段更好的关系的可能性的知觉。对此理论的基本假设是:就像人们在经济市场上试图最大化金钱的获利/损失比率一样,人们在和他人的关系中试图最大化社会收获/付出比率,即只有当回报超过成本时,人们才会助人。社会交换理论认为,我们在衡量社会关系中的成本与报酬,助人行为可以以多种方式回报,像我们在互利规范中看到的助人可以增加某人将来回助我们的可能性,帮助某人是对未来的一种投资,社会交换就是某天某人会在你需要的时候帮助你,助人还可以减轻旁观者的压力。基本上,社会交换理论认为真正的利他主义,即当人们做的事情对自身来说代价很高时仍然助人,是不存在的。

29、当报酬大于成本时人们才会助人。然而,亲社会行为使施与者和接受者双方得利,因此发扬和赞美这种行为对每个人都有好处。另一方面,依据社会交换理论,接受帮助可能是一种混合的恩惠,对于获得帮助的反应,揭示了两个方面的内容:我们从帮助中得到的利益,以及我们接受帮助带来的成本。当帮助行为可以回报,由此使关系中平等的均衡状态能够得以保持时,助人行为最令人感激。如果人们认为他们有能力以某种形式来回报这种帮助,人们才会愿意寻求帮助。如果人们有能力回报他们接受的捐献,他们会更加感激捐献者相反,如果双方关系中互相帮助变成一方的巨大付出,就会导致“欠债”,并且造成这种关系力量的不均衡。亲社会行为的动机理论简评:亲社会行

30、为动机理论的提出是建立在大量的研究成果之上,既有研究者们对前人研究成果的合理吸收,又有对本理论研究成果的归纳,并从中做了科学的推论,各种动机理论把可能影响亲社会行为动机的各种因素有机地统一在亲社会行为的整个过程之中,包括亲社会行为情感、认知、人格、生物学因素和社会因素等。因此,各种亲社会行为动机理论是对亲社会行为研究成果的总结和提高,对我们进行亲社会行为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各种亲社会行为动机理论也不可避免地存在自身的缺陷。各种动机理论不可能捕捉到所有情境下亲社会行为的复杂性,它仅适用于解释以满足他人需要为前提的亲社会行为,这就限制了理论适用的普遍性;同时,各种动机理论都有其支持者和批

31、评者,有些研究者对各种动机理论提出质疑。例如,他们对社会交换理论中所提出的所有的助人行为源于利己的说法表示不满,该理论解释不了为什么人们为了他人会放弃生命;另外,在各种动机理论中对各因素的作用仅限于概略的、粗线条式的描述,缺乏因果关系的探讨和说明;因此要想构建理想的亲社会行为动机理论框架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三)场论视野下的影响亲社会行为因素理论勒温采格式塔心理学观点,将个体行为变化视为在某一时间与空间内,受内外两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勒温称个人在某时间所处的空间为场,场一词时他借用物理学上力场的概念,其基本要义时:在同一场内的各部分元素彼此影响;当某部分元素变动,所有其他部分的元素都会

32、受到影响,此即勒温的场论(field theory)。他用场论来解释人的心理与行为,并用公式表示个人与其环境的交互关系:B=f (PE)。其中B表示个体的行为,f为函数,P表示人,E表示环境。在勒温的场理论基础之上,很多学者对影响个体引发亲社会行为因素做了更加细致的分析,认为影响其的个体因素主要有:基因遗传。人的亲社会行为是先天决定的,是受基因决定的。个性。赞同的需要和公正世界的假设这两种个性特点与亲社会行为的引发有关。助人者的情绪。一个人在情绪好的时候比在情绪坏的时候更可能帮助人。同情和内疚。自己引起损害的后果,产生了内疚,往往会增加亲社会行为,在仅仅看到另一个人受到了损害,产生了同情,同样会增加亲社会行为。责任和承诺。个人觉得有责任或作出过承诺会影响亲社会行为。学习和模仿。从学习理论来看,亲社会行为之所以发生是因为这种行为在过去受到了强化。当亲社会行为在先前受到了奖励,那么,这种行为更有可能发生,当亲社会行为在先前没有受到奖励或受到惩罚,那么这种行为就不大可能发生。除了直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