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44 ,大小:50.15KB ,
资源ID:1721697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1721697.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第一单元 感受大自然的美好.docx)为本站会员(b****2)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第一单元 感受大自然的美好.docx

1、第一单元 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小学四年级冀教版语文上册教学设计主备人:裴中华第一单元 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单元主题分析:大自然是人类文明的根,智慧的根。从古至今,无论人类文明的脚步走得有多快,智慧的翅膀飞得有多高,人类一直保持着对大自然的眷顾与依恋。和作家、诗人、旅行家、探险家一起走进大自然那美丽的画卷吧,从桂林山水望天门山望洞庭湖中发现怎样欣赏名胜;从秋色大海的歌下雪的声音中体会怎样用心和自然交流学习这一单元,一要注意品味朗读,想象画面,入情入境,体验自然美景,并学习作者观察自然、发现自然、感悟自然的方法。二要注意师生一起投身自然,回归自然,让自己的生命和智慧在大自然中鲜活起来,也让师生的语文生活和

2、语文体验丰富、充实起来。三要注意审美教育,正如苏联教育家凯洛夫所言:“美育是学生全面发展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它的本质在于理解自然和社会的美,理解人与人的相互关系的美,在于以艺术的眼光来认识周围现实,也在于培养艺术上的美的创造力。”因而,审美教育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培养目标。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更自主地认识“鼾、屏、蔚”等34个生字,并能规范、端正、整洁地书写“潮、涛、增、”等44个生字。2、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积累相关的篇章。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用心去感受文字所表达的内容,借助语言展开想象。能对课文中不理

3、解的地方提出疑问。4、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5、尝试在习作中运用学习到的写景技巧,表达自己的内容。过程与方法:1、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自主识字,在广泛的阅读中提高识字量。2、通过品读、感悟语言文字,理解课文内容,想象作者所描绘的景色。3、尝试在习作中将课文中学习到的写景方法加以运用。4、能用普通话交谈,采用辩论的方式针对不同的不同景点发表自己的看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在广泛的阅读中主动识字的习惯。2、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与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发现美就在自己的身边,感悟到大自然的美好是具体的、生动的,是可见可感的。3、结合活

4、动安排习作训练,使学生认识习作在生活中的价值,并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课时设置: 课程安排课时课程安排课时1大海的歌2练习课22下雪的声音2练习课23秋色1练习课14古诗二首2练习课25桂林山水。2练习课2阅读链接美的发现1综合学习一4第一单元测评2练习课1总计26节主题实践活动设计:(课前准备:上课前十分钟分别把两个学生藏于校园某个角落。)一创设情境,突出活动主题:1、教师:同学们,大家看看,咱们班现在是不是少了两个同学啊?刚才我分别把他们藏在了校园的某个角落,你们想不想把他们找回来啊?教师:现在我给你们十分钟的时间,不论找到与否,要全部回到教室里来。(注意要轻声点,不能说话不要影

5、响其它班级上课)2、同学们回到教室后,师根据结果进行询问:你们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在找的过程中感受到了什么或发现了什么?生生发言。总结:同学们刚才说的真好,当我们做一件事的时候,一定要有目标,有方法,有组织,只有这样,才能有理,有序的做好每件事。刚才大家都发现我们校园有了秋色,景色很美,好!从今天起,我们要开始我们的第一个课题的研究:感受大自然的美。请各小组讨论一下,结合今天你们的活动,你们的认识,以后你们准备怎么去发现自然,如何开始?把你们的方案写在老师发给小组长的纸上,十分钟以后给大家汇报。小组代表汇报:教师:很好,现在每个小组的方案都提出来了,大家看看有没有什么意见,给他们提出来?小结

6、:在下一段的活动中,老师再给你们添点建议,请同学们认真地思考一下:你对哪个季节里的什么景物、事物最感兴趣,想一想:对感兴趣或者喜欢的景物、事物你了解多少?还有哪些地方你不清楚?这就要努力通过观察来搞清楚认真的看、听、嗅、触摸除了观察,还要注意发现一些问题,要注意做好观察笔记,做好资料积累:笔记、标本、绘画、照片都可以,这可都是你的发现呢!二、活动开展:1、学生可对自然界的任一事物发言论(朗诵诗歌,用歌声表达,优美词句或段落)。2、以“我感受到了美”为题写一段话。三、教师总结好,同学们,让我们利用每日的休闲时间一起唱着愉快的歌曲,追随爸爸妈妈或者小伙伴一起走进大自然,去找自然界的美吧!老师等待你

7、们精妙的发现。三、留心观察,记录秋色:(后面的活动与口语交际、习作结合起来。)1、大海的歌教材分析: 大海的歌由两篇清新、活泼,充满情趣的小韵文组成。大海睡了采用叙事表达形式,描绘了大海的“静”之美。它采用拟人的手法,使画面有声有色。作者展开丰富的想象,用最朴素的语言表达了淋漓的真情,把大海静谧之美与人类新生之美巧妙地融在了一起,读来亲切自然,又饱含深情。这首小诗写得好,好就好在诗人能静下心来感受大海,和大海对话。诗人不仅看到了美景,更体验到了风景中的人情。在生活中,也许我们也有过同样的体验,唯有把自己融入自然,把真情融入自然。用心去体会才能感知,才能与这样的景物对话,听到他们对自己的诉说才能

8、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海上的风一诗,采用复沓式的表达形式描绘了大海的“动”之美。作者连用比喻,形象生动地展现大海的祥和、温柔,粗犷、豪放。大海时而是纤纤的花仙子,时而是多情的琴师,时而是勤劳的汉子,时而又是粗放的狂飙,这就是变化万千的大海。两篇韵文,有动有静,动静结合,想象丰富,情趣十足。读后使人身临其境,遐想无限。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学会10个生字。理解“绽开、波浪滔天”等词语的意思。2.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背诵诗歌。过程与方法:1. 读中感悟,读中想象。2. 继续进行自主识字,提高学生随文理解词意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诗歌内容,通过作

9、者生动形象地描写,想象大海优美的画面,体会夜色中大海的美丽与静谧,以及大海的万千气象,领略大海的神奇壮观。重点分析: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大海的神奇与变化多端,发展想象力。引导学生读出自己的感受,背诵喜欢的段落。难点分析:体会诗歌的意境。课前准备:教师准备:有关大海的资料、图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的:1、读通诗歌,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积累词语。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背诵诗歌。3、理解诗歌内容,想象大海优美的画面,体会夜色中大海的美丽与静谧。教学过程:一、课件导入,激发情趣。(2分钟)1. 教师导语:同学们,见过大海吗?让我们一起来领略一下大海的风光吧!课件

10、播放大海的图片。2. 初谈对大海的感受。语言训练:看了图片,再结合你见过的大海,说一说你感觉到大海怎样?3. 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组描写大海的诗歌。齐读课题。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2分钟)1. 自由读两首诗,认识生字词 2. 指名读课文,纠正字音。3. 指导学生读通读顺三、品读诗歌,读中感悟。(10分钟)1. 默读诗歌。2. 课件出示思考问题,引导学生探究学习:(1)默读思考:每首诗中的大海给你什么感受?你感到大海有什么特点?画出相关诗句。(2)你最喜欢哪些语句所描写的情景?想象一下那情景什么样?试试怎样读出你的感受。四、集体交流、感悟大海睡了。(15分钟)1体悟大海沉睡时的静。

11、(1)读读这首诗,想想沉睡了的大海给你什么感受?板书:宁静(2)交流:你是从哪些词语中读出的?随机点出“不闹了,不笑了”,指导读好第一句,体会大海的静谧。(3)还从哪儿读到了大海睡觉时的宁静?教师随机点拨“轻轻的”一词,指导读好第二句,体会大海的静谧。2体悟大海沉睡时的美。(1)交流理解“她抱着明月,她背着星星”。这个“她”是谁?点出:“抱”、“背”,她怎样抱着明月,背着星星?出示画面,如果你是明月,你是星星,在大海妈妈的怀抱里、背脊上,你会做些什么?又会想些什么?(2)大海妈妈的臂弯里抱着月亮姐姐,背脊上背着星星妹妹,她就像一位慈爱的妈妈正在哄孩子睡觉呢!哄着哄着,她自己也睡着了。听,播放潮

12、声。 出示:那轻轻的潮声啊,是大海睡熟的鼾声。谁能读好它。自己先试试。指名读。(3)大海和星月,母亲和孩子,多美的画面,多美的情感哪!板书:美。(4)指导朗读,试着背诵。五、作业 (1分钟) 1、背诵大海睡了。2、摘抄好词好句。板书设计:不闹了宁静不笑了大海睡了 人性抱着明月温柔背着星星第二课时教学目的:1、读通诗歌,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积累词语。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背诵诗歌。3、理解诗歌内容,通过作者生动形象的描写,体会大海的万千气象,领略大海的神奇壮观。教具准备:1、学生准备:搜集关于海的有关资料特别是图片资料。2、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教学过程:一、集体交

13、流、感悟海上的风。(10分钟)(一)入情入境读诗歌。1. 播放一段有关海风声的音乐作品,引导学生闭上眼睛大胆发挥想象,伴随着呼呼的风声,看到了什么?(学生展开想象)教师引导:“让我们睁开双眼,随着风姐姐一起漫步海边去感受海上的风”。2. 教师泛读,将孩子们带入情境。3. 各种形式读文(二)感悟大海风的神奇。1. 从话题的交流中,感受神奇。相机指导朗读。把海上的风比作花神,展现海上浪花翻滚琴师,展现浪花翻滚发出的声音把海上的风比作大力士,展现渔船来往的繁荣景象把海上的风比作狮子,展现海风来临时海上波浪滔天的壮观气势。2. 读中体会:师生交流感悟的同时,多种形式品味朗读。3. 思考:诗歌的最后为什

14、么用省略号?还会怎样?(引发想象)4. 展开想象,感悟海上风的神奇(1)媒体出示大海美丽富饶的动态画面,海湾、帆船、蓝天优美动听的背景音乐,浪花的拍打声,柔柔的风声,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2)仿照这首诗的语句说一说你想象到的情景。课件出示填空:海上的风是,它一来,就_;海上的风是,它一来,就_;海上的风是,它一来,就_;海上的风是,它一来,就_。二、仿写诗句,拓展延伸,积累实践。(5分钟)教师导入:让我们也来做一回小诗人,写下自己的小诗。续写“大海的歌”,写在小本本上。三、记忆字形,指导书写(10分钟)1. 认读本课生字,组词,并说句子。2. 小组讨论如何记忆字型,如何把字写好看。3. 指导

15、重点字的书写,如“滔”字。(1)自主学习7个生字。(读准音、想办法记住字形。)(2)全班讨论。(音、形、义、写。)教师点拨:“涛”与“淘”、“朝”与“潮”、“绽” 与“淀”的对比、区分。(3)学生选出最难写的字,师生进行探究,学生练写。四、朗读课文,指导背诵。(9分钟)1合作朗读课文。2配乐读文3指导背诵。五、拓展活动:(5分钟)收集有关大海的诗文,了解有关大海的知识。六、作业(1分钟)试着编写自己的“大海的歌”。板书设计:花神海浪翻滚琴师-波涛声音海上的风 是 大力士-渔船往来,一派繁荣狮子-波浪滔天,气势壮观第三课时: 两次作业第四课时: 讲解同步三练教学反思:大海的歌是一组儿童诗,由海上

16、的风和大海睡了两首诗组成。两首诗都是写大海的,分别从不同角度、不同的方面描写了大海的特点,表现了作者喜爱大海的感情。这篇课文应该让孩子们自读自悟,在反复朗读中感悟海之美,感悟语言之美,感悟作者的发现之美。所以在教学中我放手让学生自己去阅读,从而在读中思,读中品,读中悟,读中得。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就能深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在学习这组诗歌时,我先让学生个别朗读课文,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了解到了大海的哪些特点,又体会到了什么;再引导学生根据自己个性化的体会去品读,让学生在读中体会大海的神奇,从而激发学生对大海的热爱和赞美之情。在教学中,真正将学生放在了主体的地位。在质疑问题的安

17、排,美读欣赏的训练,各个教学环节都是以人为本。如:让学生在初步了解课文后,再把课文读一读,看看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有哪些疑问可提出来大家一起讨论解决。从而引导学生通过抓住有关词句精读体会,最后使学生明白。 2、 下雪的声音教材分析:这是一篇语言优美、生动的散文。作者心思的细腻,语言的精妙,让人读来回味无穷。作者以独特的生活视角,用第二人称的写法,描写了自然界中少有人关注的“下雪的声音”。字里行间饱含着作者对雪的赞美,对春的向往,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作者把自己对雪的感触娓娓道来,让你也不知不觉地融入到这雪声、雪情、雪景当中。让我们的心灵在被陶冶与涤荡之余,能够潜心静气地去思考和回味。学生在对文

18、章内容进行理解时,需要展开丰富地想象,融入到作者所描绘的情境中,细细地品味,才能与作者产生共鸣,才能感悟到作者笔下的大自然的美好与神奇。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学会十七个生字,会认字八个,会写字九个,理解“倏忽、翩翩而至、袅袅婷婷、窸窸窣窣、窃窃私语”等生词的意思。2.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过程与方法:1. 继续进行自主识字,提高学生随文理解词意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2. 理解课文内容,用心感受下雪的声音,体会作者笔下所描绘的情境3. 初步体会比喻、拟人等表达方法在课文中的作用。积累优美的词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笔下描绘的情景,领略

19、大自然的美好。重点分析:用心感受下雪的声音,体会作者笔下所描绘的情境。难点分析:在朗读文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淳朴、真实的感情,陶冶学生的情操,唤起学生美好的情感,领略大自然的美好。教学准备:生字卡片 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的:1、读通课文,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积累词语。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的条理。3、用心感受下雪的声音,体会作者笔下所描绘的情境。教学过程:一、联系学生生活,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2分钟)师生从谈话交流开始,谈自然界,谈万籁之声,谈窸窸窣窣的雪声。过渡:是呀,我们听过雷声、雨声、风声、涛声,你听过下雪的声音吗?这节课我们不光用耳朵来听,还要用心来

20、感受下雪的声音。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15分钟)1. 明确自学要求。(1)读准注音的生字,把你认为难读的词语多读几遍。(2)自由读课文,注意读错的句子要重读,直到读通为止。2. 指名读课文。(发挥学生的评价方式)3. 检查自学效果。(1)出示新词语,指名认读,全班齐读。(2)理解词语的意思。可以结合生活理解,也可以结合文章中的语言理解。三、师生对话、感悟文本。(10分钟)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文章的内容,读懂作者的心思。过渡:“下雪的声音是微弱的,微弱的几近无声。但是,你如果屏气凝神,还是会听到的。现在就让我们走近雪的世界中去聆听那下雪的声音。”1. 自由读课文,出示自读提示:边读边思考:下雪

21、的“声音”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声音,这种声音是作者用心感受,有感而发的。作者听到下雪的声音是一种怎样的声音?画出相关语句,细细品读这些词句,把自己的感受写在旁边2. 围绕话题,展开讨论。3. 师生交流。交流中,教师抓住关键词语,如“倏忽、翩翩而至、袅袅婷婷、窸窸窣窣、窃窃私语”等,同时让学生想象画面,想想雪中的声音。读中感悟,在指导学生朗读时,要引导学生入境无情,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结合自己的体验,进而内化成自己真切的感受,并抒发出来。四、拓展延伸,积累实践(10分钟)1. “与其用耳朵倾听,不如用心去感受。那我们就会听到大自然中各种各样的声音”。在生活中,你有过“与其用耳朵倾听,不如用心去感

22、受”的体验吗?课件展示2. 学生畅谈交流。五、小结,布置作业:(3分钟)背诵课文。板书设计:2 下雪的声音倏忽 翩翩而至、袅袅婷婷、屏气凝神绚丽、序曲 窃窃私语 窸窸窣窣 黏着你的耳畔 第二课时教学目的: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会写本课的生字,积累优美的词句。教学过程:一、指导背诵课文。(10分钟)二、配乐体会读文。(5分钟)课件展示三、记忆字形,指导书写。(12分钟)1. 出示生字认读。2. 在具体环境中认读:出示带有生字的句子。3. 指导重点字的书写,如“胸、窃”等字。4. 让学生挑出最难写的字进行指导。(1)老师范写。(2)学生描红。(3)讨论:你是怎么记住这个字的?5. 让

23、学生找其他生字之间的联系和规律,如左右结构的字在田字格中的占格位置等。 6. 学生练写其他的生字。四、拓展延伸,感受美好。(12分钟)1. 到大自然中,用心去聆听自然界的声音。2. 积累文中自己喜欢的词语或句子。五、作业(1分钟)1、书写本课生字。2、把自己学习本篇课文的感想写下来。板书设计:2 下雪的声音用心感受美 爱 希望第三课时: 两次作业第四课时: 讲解同步三练课后反思:下雪的声音一课的重点句是:下雪的声音,与其用耳朵听,不如用心去感受。对这一重点句的理解,我在课堂上是这样处理的,先让学生默读课文找出描写下雪声音的句子,反复朗读理解,学生能够准确地找到,也能体会到作者的描写都是用心去感

24、受到的。但是让学生想想在生活中有过“与其用耳朵听,不如用心去感受”的体验吗?学生哑口无言,我想原因之一可能学生是对这句话的理解,只停留在课文中,他们并未完全消化与生活相联系。原因之二是学生不注意平时的生活积累,不善于发现生活中的问题。这大概也是学生语文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差的原因吧!3 秋色文本细读:本篇文章作者峻青用浓郁的色彩,在如画的景色描绘中寄托出了自己炽热的情感。通过抓住富有秋天特征的大海、蓝天、柿树、苹果、葡萄等事物,生动具体地描绘五彩斑澜的秋色世界,表现了秋天的丰收、成熟与繁荣。而在他的描绘中着重通过对秋天各种水果颜色、形状的描写,突出秋天瓜果遍地、景色迷人的特点。作者通过对柿树与枫

25、叶的对比,更突出了柿树的鲜红与内涵的丰富,蕴涵着柿树的成熟与收获。驰名中外的红香蕉苹果,黄澄澄的大金帅,红玛瑙似的山楂果,绿莹莹的、红玫瑰似的呈现多种色彩的葡萄如此绚烂的色彩,组成一幅美丽而迷人、成熟与繁荣的秋天景象。作者采用了大量比喻的修辞方法,使得各种水果水灵灵的呈现与读者面前。文章最后一段,道出作者之所以喜爱秋天,就是因为秋天“表示着成熟和繁荣,也意味着丰收和欢乐”,表达出作者面对丰收的景象内心的快乐。同时,表达了作者对秋天这一丰收季节的赞美。该篇文章作为一篇略读课文,在学习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先留心观察周围的自然景物,从感官上认识秋天。提示学生实际观察秋天的美景,感受自然界给予人的色彩、味

26、道、神韵,把学习理解课文与体验生活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充分理解感悟作者的“秋天表示着成熟和繁荣,也意味着丰收和欢乐。”之后,跳出作者的感悟,也谈谈自己对秋天的感悟,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眼中的秋天。用看得见的画笔描绘,用直通心灵的语言表述,或是默读体味秋色的魅力,或是朗读读出秋色的绚烂,总之,以引导学生自主感悟为主。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会14个生字,会认字7个,会写字8个。理解“逊色驰名中外绚丽繁荣等”生字词的意思。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过程与方法目标:1、继续进行自主识字,提高学生随文理解词意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2、尝试运用所学到的略读课文的方法,了解

27、课文内容。3、初步体会比喻等表达方法在课文中的作用。积累优美的词句、语段。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领略美丽而迷人的秋色,感受秋天成熟与繁荣的景象。策略与方法:合作交流,读中感悟。学生准备:观察秋天里的景色。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2分钟)、板书课题:秋色师:同学们,秋天已经悄悄来到我们身边,通过你的观察,你能把你眼中的秋色告诉大家吗?学生畅谈)师:有一位叫峻青的作家也观察了秋色,想去看看他眼中的秋天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二、读文识字。(12分钟)、明确自学要求。(1)朗读课文,对读不好的生字新词多读几遍,可借助拼音或查字典读准字音;(2)参考课文题目,边读边思考:课文主要

28、讲了什么。用简练的语言说一说。(3)自己有哪些不懂的地方,记下来,准备和同学讨论。、学生自学,教师巡回指导。、检查自学效果。(1)朗读课文,检查是否读得正确、流利。(2)说一说文章所描写的主要内容。三、师生对话、感悟文本。(14分钟)1、作者之所以喜爱这样的秋天,是因为它表示着 和 ,也意味着 和 。你同意作者的这种感触吗?如果同意,请在课文中找到这样认为的理由;2、同学交流,互相补充。如:体现秋天是一个收获的季节:柿子红得像一片火;苹果逗人喜爱;山楂缀满枝头;葡萄如水晶和玉石雕刻,晶莹透明。读中体会作者的比喻手法。把各种水果水灵灵的呈现在我们眼前。3、如果还有别的想法,请像作者那样把自己的理

29、由说充分。你眼中的秋色是什么样子的?描绘出最令你感动的秋天的场面。四、记忆字形,指导书写(11分钟)1、自主认识字词,同桌互相测试。2、指导重点字的书写,如“唇”上下结构,但是上半部撇写的要长些。五、作业 (1分钟) 搜集有关秋天的词语,搜集古人和今人描写秋天的精彩文章、诗篇或段落。板书设计: 3 秋色瓜果遍地 景色迷人喜悦 赞美第二课时: 讲解同步三练教学反思:这是一篇阅读课文,教学时我以学生的独立阅读为主,让学生尝试运用所学到的的略读课文的方法,体会了比喻等表达方法在课文中的作用,从文中积累了大量的优美词句,从而为习作(写景的作文)打下基础。4、古诗两首教材分析:望洞庭是唐代文学家、诗人刘

30、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后,赴任的途中经过洞庭湖时,月夜遥望洞庭湖写下的。很多诗人写洞庭湖,都着眼于它波澜壮阔的气势,这首诗却描绘了一幅宁静优美的洞庭月夜图,明白如话,却意味隽永。以语言轻俏,意境静美而著称。全诗纯然写景,既有细致的描写,又有生动的比喻。读来饶有趣味。望天门山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一次乘舟沿江而下,经过天门山,眼前奇特伟美的景色勾起了他的吟兴,诞生的一首不朽的诗篇。短短四句诗,描绘了天门山矗立江岸,对峙如门的英姿,写出了长江碧水东流,孤帆远来的美景,同时,借助于笔下一派雄丽的景色,也将诗人宽阔的胸襟、奔放不羁的情思和盘托出。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 认识“螺”,掌握“庭、镜、磨、螺、潭”五个生字。2.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课文。3. 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歌的意境,了解洞庭湖的静美以及天门山的壮美。过程与方法:1. 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外资料,通过独立自主地学习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