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30 ,大小:38.78KB ,
资源ID:1723405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1723405.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与对策.docx)为本站会员(b****2)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与对策.docx

1、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与对策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与对策大纲一、当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一)现今“申遗”存在数量大质量不高的问题(二)遗产的文化价值认定不严肃,价值的取向存在问题(三)保护中,技术层面上的问题难以把握和鉴定(四)“申遗”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放任不管(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行政管理人员严重短缺二、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对策(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经验(二)通过适当机制和谋略促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式的发展(三)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念和形式,进行文化的创意课件知识点汇总T01:现今“申遗”存在数量大质量不高的问题T02:遗产的文化价值认定不严肃,价值的取向存在问

2、题T03:保护中,技术层面上的问题难以把握和鉴定T04:“申遗”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放任不管T05: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行政管理人员严重短缺T06: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经验T07:通过适当机制和谋略促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式的发展T08: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念和形式,进行文化的创意正文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号召和指导下,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进行得轰轰烈烈、如火如荼。近两年,全国各地的文化部门,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方面做出了相当大的努力,成果喜人。但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一个新生事物,在国际上,此类保护已进行了几十年,但在中国还是近几年才出现,所以难免存在不足。一、当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

3、现状(一)现今“申遗”存在数量大质量不高的问题今年,一些省的“申遗”数量巨大。有些专家戏称“三个小的集装箱”,但是其中精品有多少,或者经过梳理的真正称得上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又有多少,量大并不一定质量高。现今各地都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评审,拼“政绩”,如此下去,可能会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申遗”应该是非常严肃的,判断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应该关注任何一个层面,符合相应的标准具有文艺性的特定的标准。如果粗制滥造不仅会增加评选时的困难,也会造成人力、财力和物力上的浪费。(二)遗产的文化价值认定不严肃,价值的取向存在问题“梁祝”传说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始于宁波,之后扩展到“梁祝”传说的流传地,如上

4、虞、杭州、宜兴、鲁南等。作为一个传说,在各地都有所流传,是正常的,但“梁祝”传说之后的“申遗”演变成了利欲性的、带有狭隘利益的争斗,失去了文化遗产固有的保护性。更让人不解的是,某地申报“梁祝”文化遗产时,询问其在当地文化价值何在,他说历史上马家阻碍了“梁祝”的婚事。“梁祝”双双死后,从此三家就结仇,不通婚,到现在还是如此。他还说,现该地“梁祝”的戏是不演的,电影也是不看的,他认为这就是一种文化遗产。看后,真是哭笑不得,如果“梁祝”传说遗产,得到的文化价值是如此,这又有何意义。“梁祝”如此优美的爱情故事,在某些人看来,成为冤家,也成为了一种遗产,这就扭曲了其本意,这种遗产我们是要不得的。缠小脚,

5、是对古代女性的摧残,难道这种遗产也要继承吗?作为遗产继承,应该有一个向上的标准,是积极的,是对当地的民众和当地的思想情感有所帮助的。(三)保护中,技术层面上的问题难以把握和鉴定例如,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传承人如何鉴定。单独的类型棉纺技艺,上海作为单独申报人,成功了,那么传承人就是上海。而有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内涵具有普遍性,例如我国的三大戏剧昆剧,越剧、京剧,在全国都有影响,流传面广,作为国家的文化遗产,有多处保护单位,有保护就要传承,但传承人是谁,这就容易出现问题。比如越剧,虽然嵊县是越剧的发祥地,但其真正发展是在其他地方,浙江杭州的越剧人才多、技艺高超,然而杭州并不是越剧的保护地,也就没有传承

6、人,假如出现两个传承人,杭州越剧团自然不能服气,这就出现了问题。福建闽南地区的提线木偶,提线木偶要发展和传承遇到两大问题:一是演员的培养,二是琴师、鼓师的缺乏。国家规定技艺性传承人要三十年以上的工艺制作年限,嘉定竹刻的传承人年纪都较轻,暂时还无法作为传承人,但是其已经做了多年的竹刻艺术,技艺已经出神入化 ,然而年限不到,就不能传承,这也是个很大的问题。这类问题如何解决,还在实践当中。(四)“申遗”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放任不管个别地区,“申遗”成功,取得荣誉后,就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放任不管,似乎保护就不是他的责任,有的甚至乱开发,破坏了原生态场景,而有的则借“申遗”大发其财。例如广东的凉茶,“申遗”

7、后其销售量一下子提高了几个亿,这时候,“申遗”还是“生意”,就难以分清了。(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行政管理人员严重短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需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有充分的了解,而知识的积累并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许多文化馆、站的同志积极性很高,但对何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做调查研究、如何进行记录都不清楚,即使经过短期的培训,还是不够的,这就需要建立人才培训基地,进行文化遗产人才的培养。现今我国成立了文化遗产司,成为了各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中心,机构有了,但人员却大部分缺乏专业知识,需要进行补课,或补充新的人员。各地对此都有不同的方法,但这时又遇到了各地方人才引进机

8、制的瓶颈。今年上半年,上海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中心市文广局,急需人才的补充,然而一份进入重点性领域指导意见,使得专业人员无法进入,因为这份意见并没有把其需要的人员列为国家需要的人才。人才问题不解决,就无法更好地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这种情况在中国各地普遍存在。二、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对策(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经验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存在的问题,需要认真的对待和解决,并做相应的对策,有些地方做得比较好,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和思考。上海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中,注意对传承人采取特殊补贴。南汇的锣鼓书成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后,上海文广局和南汇的文化部门,联手对锣鼓书的传人给予一定的

9、生活补贴,而且不同的年龄段补贴具有差异,使他们的有生之年能够更好地培养后继人才,使之能够推广。在国际上,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政府给予一定的补贴和政策导向。例如,日本向传承人提供免费场所,进行制作表演,同时地方政府每月给予生活补贴,并对其销售的作品是免税的。像这些对传承人采取特殊的保护政策,提供政府补贴和实行某种税收政策的调整,使其能够自食其力,或者在适量的补助下能够得到很好的发展。对于接班人、研究者的培养,浙江省采取了一种很好的方法,其专门在三所大学浙江大学、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师范学院,成立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基地,将省内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碰到的重要、艰难的问题,作为一个课

10、题让其研究,并给予每个基地20-30万元的基金,资助他们开展研究。如此,政府能够更加有力地依靠科研力量解决一些问题。(二)通过适当机制和谋略促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式的发展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在的问题,需要采取相应的对策,妥善解决。而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针对其具体内容,需要有许多机制和谋略来促使其发展。现今各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既要申遗,又要开发利用。那么如何操作,可以根据文化遗产的特点进行分类指导。凡是属于世界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要进行绝对地保护,不能肆意改变或走商业化炒作的道路。作为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根据不同对象不同对待。有的要全面保护,有的在保护基础上,要放开一条活路,让

11、其回流到生活常态中去磨练,合理开发利用。如果将一些民间戏剧保护起来,束之于高阁,那就会失去地方戏剧的意味,有些戏剧一旦失去了商业的活动,就失去了其生存的基础,当然对于商业活动,如何采取合理办法,值得思考。对于一些专家所谓非物质文化遗产要进行彻底地保护,是不切实际的。在国际上,有一门国际文化遗产经济学,专门研究文化遗产在现实的社会发展中如何合理利用。例如欧洲的一些古城堡,作为物质文化遗产,需要保护,但保护并不是修缮后关闭,而是通过低价卖给私人,并附带严格的规定:城堡中一草一木不能迁移,只能维修,不能损坏,可以居住,不能改建,一旦违反规定就要承担法律责任,这是一种保护式的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样可

12、以采取这样的方法,要对其完整保护,但是可以适当进行开发和利用。破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商业炒作,我们要进行抵制和批判,但是并不是反对在文化遗产经济学的基础上,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分层指导和合理使用。这种合理的使用,可以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合理的保护,而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只有在实践的运用中间,才能得到很好地发挥和发展。例如,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春节已经作为国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保护,其保护单位主体是国家文化部,但是文化部如何对该习俗进行保护,春节的习俗是生活的一部分,对其保护就要让其回到民众的生活中间。现今很多年轻人反映,没有人教授他们如何过传统节日,传统节日也失去了以前的味道。现在的春节只剩下年

13、夜饭、放鞭炮,其真正的年味却少了很多。我们可以通过恢复某些古镇的年俗,来宏扬和保护春节固有的习俗,例如周庄,同时反过来促进旅游业的发展。一些干部和专家,往往有时候会单向思维,“保护了就不能开发,开发了就不要保护”,其实对于如传统节日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在全国各地选取生态场景较好的地区,进行保护式地开发,开发中地保护。假如我们还不采取措施,我国的年俗就会越来越淡。如果不回到生活实践中去运用,是无法得到发展的。(三)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念和形式,进行文化的创意当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对策中有一个重要方面:如何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念和形式,进行一种文化的创意,并在文化创意基础上,发展文化产业

14、。文化遗产并不是封闭的,也需要发展,但不是胡乱发展,而要依照原生态样式发展。如文学、戏曲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在现代传媒、文化产业中发展,是个很复杂的问题。但是从魔幻小说哈利波特中我们可以发现,取自欧洲、埃及神话的创意,使得他非常成功。欧美、日本的动漫其实也是取材于民间的神话传说,是在此基础上的变形和发展。我们不要一提到保护就不能开发,我们要的文化遗产是为了使我们的经济更发展,生活更美好,因此,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对策中如何做好文化的创意,是极其重要的。作为一种对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更重要的是体现民族精神,构建和谐社会,促进人与人之间更好相处。实际上,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有许多智慧和经验,对

15、于现在是非常有用的,关键是我们如何将其发扬光大。例如一些传统的民约,其往往能将村落、邻里间的关系处理好,这种关系的处理,对于建立和睦的邻里关系和社会发展是非常有帮助的。老上海石库门内不成文的邻里关系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表现形式和行为方式之一,对于促进里弄人群和谐是非常有帮助的,然而现在商品房的建设,使得邻里间的关系越来越冷漠,不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只要我们认真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做好,然后在保护工作的基础上,就如何适合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提出相应的保护对策,是大有可为的。 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场的恢复、整合和重建大纲一、生态场的内涵(一)生态场的概念(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的保护,需要借

16、用生态场的合力二、生态场的重构(一)原真性概念(二)原真性三要素三、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生态场天然的互动交融课件知识点汇总T01:生态场的概念T02: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的保护,需要借用生态场的合力T03:原真性概念T04:原真性三要素T05: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生态场天然的互动交融正文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场的恢复、整合和重建,是一个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相关的话题,也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质性操作时,可能遇到的另外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过程中,往往出现一个很尴尬的问题,例如由于工业化,上海的棉纺技艺失去了,棉田已经消失;生活节奏的加快,使得一些带有江南水乡细致婉约特色的类别也难以传承

17、下去,如曲折悠扬的江南丝竹等;有的类别需要的不仅是技艺,还有深厚的绘画功底才能使其达到较高的艺术水平,顾绣由于一般绣娘缺乏绘画的功底,使它的保护发展受到了很大的制约。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要放回到生活中去,但生活中不存在这样的状态,如何回归。所以非物质文化生态场的恢复、整合和重建,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问题,也是配合保护所必需进行的一项工作。一、生态场的内涵(一)生态场的概念生态场,是指一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产生的基础和前提。所谓生态场,即是形成非物质文化遗产地特有的自然和人文的整体性场景,包括生存环境,生产方式、生活智慧、文化人格等组合的立体空间。它的合力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发生的首要条件

18、,也是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前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一个系统工程,其总的原则是回到生活。然而回到生活中去首先需要一个生活的样式,生活的状态失去了,那么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无法进行。例如,崇明岛、南汇、奉贤一带,炉灶壁画非常漂亮,但是随着现今煤气的发展,灶头已经不复存在,炉灶壁画失去了生存的余地,农民画也失去了农民。这些问题,都是我们需要考虑的,如何使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其生存的文化空间,这个文化空间就是生态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态场基础尚好的,就注意努力使其得以恢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态场基础已分散的,就将其整合梳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态场已遭破坏的,就要在一定区域内,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基因的重建

19、。(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的保护,需要借用生态场的合力这不仅是形式上的需求,也是实际上的需要,任何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生,不仅仅是一种表演类技艺或工艺性技艺单方面的作用,实际上综合了许多因素,特别是生态场的因素,使它能够发展。乌泥泾棉纺技艺上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的形成与发展对我们对于建立生态场的认识会有很大的启发和帮助。中国纺织史研究表明,明清时期源于乌泥泾的“松江棉纺业中心”自宋末元初以来,直接影响中国600年,间接影响整整800年。1949年,上海棉田,占耕地一半以上。上海纺织局有50万产业工人,是上海最大的产业工人队伍,上海绵纺织力量为全国之最,精美的产品深受全国人民欢迎,上海的纺

20、织业一直是城市的重要支柱产业。直至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产业结构调整,才渐渐淡出了中国的历史。英国著名科学家李约瑟博士在其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Science and Civilisation in China)一书中,对开创人黄道婆在棉纺织史上的革命,作了高度评价。在明末清初时期,松江一带棉田遍地可见,出现家家有纺车、人人会纺织的情景。据中国纺织大学教授赵文榜研究表明,“估计在1869年全国远销的棉布约为 4500万匹,其中松江府的七县一厅有3000万匹,占全国的三分之二。约在十16世纪(明朝中期)之后,棉布成为全国流通的商品,也成为人民普遍使用的成衣原料,当时不论南北,不论贵贱,大约有9

21、9%的人都以棉布御寒。在明末清初取得了“衣被天下”的美誉称号。研究表明,中国棉布对外销售和传播起源于16世纪。在16世纪后期,中国棉布运销南洋群岛。17世纪初中国棉布经由澳门销往南洋的望加锡和交趾支那,以及日本。18世纪50年代以后,西班牙、荷兰、法国、丹麦、瑞典等欧洲国家也开展运销中国棉布,到19世纪中叶,英国成为中国棉布的主要买主。据史书记载,乌泥泾的棉纺技艺开创人黄道婆流落崖州三十余年,于元元贞年间(12951297年)返回故里,传播和发展了上海地区的植棉和棉纺织业,改变了元、明两代苏南部分地区生产结构,发展了产业经济,推动了江南和中国手工棉纺织业发展,博得“松郡棉布、衣被天下”的赞誉。

22、然而,这一成果为什么不发生在最初传授黄道婆技艺的现在的海南岛呢?原因在于,光有一定的技艺还不足以构成一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远景,而特定的生态场的综合合力才是构成一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决定性因素。1、生存环境上海位于长江三角洲冲积平原的东端,我国南北海岸中部长江口南岸,地势平坦,平均海拔高度4米左右。全年气候温和,四季分明,空气湿润,雨量充沛,日照较多,无霜期长,自然环境条件良好。耕地土壤由长江冲积而成,土壤质地细小均匀,结构松散,土层深厚且绝大部分土壤为适宜旱作的潮沙泥、沟干泥、黄泥等土种。这就为棉花这种旱性作物的生长提供了物质基础。上海地下水位高,既有利于植棉又有利于纺纱、刷纱,为纺织高质量的

23、“松江布”提供了有利的本地条件。乌泥泾,是元明时代松江府上海县的一个古老城镇,位于上海县城西南二十六里,属二十六里保地界。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棉纺织技术革新家黄道婆的故乡。遗址约在今华泾镇北、长桥镇南、龙华乡东湾村一带。乌泥泾镇古时水道交通方便,主要水道有7条,其中东西向有4条,南北向有3条。正是因为这些得天独厚的 “天时”“地利”“人和”诸环境因素,使其植棉、棉纺以及棉布贸易得以空前大发展。2、生产方式我国自古以来是以麻或蚕丝作为纺织原料,制成粗麻布或丝帛。大致从三国以后,棉花种植开始由海南和西南地区逐渐推广至珠江、闽江流域。几乎与此同时,棉花亦从西北一路传入我国新疆高昌等地区,并已织成棉布。直

24、到南宋末年,江南一带才有棉花种植,南宋末年诗人艾可叔的木棉诗可以为证。而江南最早引种棉花的地方大概即是松江。南村辍耕录卷24说:“松江府东去五十里许曰乌泥泾,其地土跷瘠,民食不给,因谋树艺,以资生业,遂觅种于彼。”然而,这时的松江乌泥泾棉纺织技术尚十分落后,“初无踏车,椎,弓之制,率用手剖去子,线弦竹孤置案间,振掉成剂,厥功甚艰。”元初黄道婆回到家乡后,改进捍、弹、纺、织之具,生产技术迅速发展。3、生活智慧生活在该地区的民众,经过长年的精耕细作,培养了其对技术的精益求精。纺织姑娘间相互的揣摩、学习,使一些工艺得到了更大的发展。4、文化人格在上海除乌泥泾外,还有浦东的三林塘一带、浦南的龙华、七宝

25、、莘庄、梅陇等地区,几乎没有一家不从事纺纱织布的,女孩七八岁学纺纱,十一二岁学织布,传承学习黄道婆纺织技术在本地形成风尚。女性也就此成为家庭经济的主力军。与传统的家用的“男耕女织”不同的是,明末清初的女织已脱离“自给自足”状态,而成为当时社会重要的流通商品,从而也改变了上海地区女性在家庭的地位和经济地位,并影响到恋爱婚姻的状况,女性有了一定的自主权。这就为上海男人和女人别具一格的地域文化人格的走向定下了基调。综上所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孕育,不仅仅是技术和个人智慧,而是整个生态环境综合因素,如自然条件(地理环境、气候、物产)、生活方式、生活智慧以及相应的文化人格,在这些因素的共同孕育下,形成了独

26、特的氛围,即适合于人生长发展的生态场。这种生态场的出现,又进一步推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完善和发展。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不能离开生态场,一旦失去了这个生态场,就需要重新恢复和构建。二、生态场的重构(一)原真性概念生态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孕育发展具有很大的重要性,因此在恢复的时候要注意生态场的原真性。所谓原真性,也叫原生性,是指恢复其产生、适宜其继续发展的生态文化环境。(二)原真性三要素1、一地固有的原生态生活文化传统的延续和发展例如,失去了棉田的棉纺业如何传承,虽然现在是现代工业社会,但可以开垦一片农田种植棉花,使得棉花的种植技艺以及棉纺织技艺在特定的传承物上得到延续。棉纺织技艺不应存于博

27、物馆,而应该通过家族式的传承基础上,国家、地方政府采取政策,恢复少量的棉田。2、一地特有的地域文化个性嘉定竹刻嘉定地处江南,自古绿竹漪漪,风物清嘉,人文荟萃,人杰地灵。嘉定竹刻艺术与其特独良好的自然环境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互相融合的。其书画雕刻汇于一体的技艺传递,有其独特的个性。明代正德、嘉靖年间,朱鹤(字子鸣,号松邻)以刀代笔,将书画艺术融入竹刻,开创了以透雕、深雕为特征的“深刻技法”,将竹刻从附属于实用工艺的范畴内脱巢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雕刻艺术,带有鲜明的地域特性。中国的两大技艺:嘉定竹刻、顾绣,不仅是民间的,也是文人的,是文人情感的融合。然而如何将其恢复,这就需要现代的竹刻艺人将人文气息

28、与民间的雕刻技艺相糅合。3、一地固有文化特有的文化基因的传递嘉定竹刻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将原有的书画气息传递,还需要做更多努力。三、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生态场天然的互动交融生态场的建设,还必须关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生态场天然的互动交融,使之进行良好的互动。在大城市中,一些戏剧生存境遇较为尴尬,例如已经成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沪剧,其生机还是缺乏真正的活力。虽然有国家财政支持,但它还是应该回到其产生的生态场中进行活动。沪剧,作为上海地域文化最具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源于黄浦江两岸的田头山歌和民间俚曲,音乐唱腔具有浓郁的江南丝竹韵味,由最早的花鼓戏到当代沪剧,大致经历了两百多年时间。沪剧

29、的发展始终和上海社会、人文、经济变化的生态场紧密相关。从“本滩”,“申曲”到定名沪剧;从茶楼书场、游乐场,到形成大型剧场综合艺术,反映了生活场的特点。现今沪剧要发展、进行保护,应重新回到生活场中去,返回到民间,形成新的观众群,并从中汲取营养,反过来促进艺术的发展。现今一些走向边缘的戏剧都存在此问题,城市中的戏剧其受欢迎程度,已经走向冷落,但是一旦回到民间,其依然生龙活虎。主要是因为它将艺术回归到民间,时刻调整其演出内容,符合民众的需求。因此,戏剧类艺术的发展,应该重新回到产生它,抚育它成长的特定的生态场中,进行互动。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生活相”、“生活场”、“生活流”的立场观念和方法大纲一

30、、 坚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生活相”立场二、 坚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生活场”观念(一)“生活场”的定义(二)坚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生活场”观念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要恢复其生存的“生活流”课件知识点汇总T01:坚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生活相”立场T02:“生活场”的定义T03:坚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生活场”观念T04: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要恢复其生存的“生活流”正文一、 坚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生活相”立场 非物质文化遗产无论从总体还是根源上,都是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连的。二、 坚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生活场”观念 (一)“生活场”的定义 “场”的本意,是指物理学中物质存在的两

31、种基本形态,互相依存,互相作用于整个空间。这里借以说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要兼顾文化遗产生活场景的整个空间。因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在生活的立场上发生的,同时又与周边的事物发生联系。(二)坚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生活场”观念 1、注意文化遗产有形和无形的结合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物质载体)是紧密相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是孤立的,因此我们在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时候,要注意其有形与无形的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的文化遗产交织在一起的形式是非常普遍的。例如,已经成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国窖1573酿酒制造技术,它总是与酒糟、高粱等酿酒原料、酿酒的器具等有形的器具粘合在一起,但其操作中工人的

32、技术、技能是非物质的无形的。这两者相结合构成了国窖1573酿酒的基本生活场内涵,但并不是一个完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活场空间。国窖1573酒窖还包括其生产场空间,生产场空间指的是多年来酒糟的发酵与空气中的微生物所形成的特定的生物场。这就形成了一个独特的生活场,其中还包括人的体能活动和当地特有的水源。“生活场”是物质存在的两种基本形态:有形和无形的结合。但这种结合并不是说只有这两种形态的结合,而是整个人在活动中间构成的“生活场”。我们有时候会忽略这个“生活场”,那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就会出现问题。国窖1573的酿酒技术曾经被日本的商业间谍偷去,但还是无法制作,这中间有缺少特有的水源和当地特有的高粱的原因,更重要的是它缺少特有的“生活场”。特有的生活场是指多年来生长于当地的人们在生活劳作中,形成的独特的人物交流的场景。一旦脱离这个生活场景,做出来的1573的酒就会大打折扣。假如在上海黄浦江畔建造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