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3 ,大小:65.10KB ,
资源ID:17276892      下载积分:6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17276892.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学年福建省漳州市平和一中南靖一中等四校高二下学期第二次联考试题 历史 Word版.docx)为本站会员(b****2)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学年福建省漳州市平和一中南靖一中等四校高二下学期第二次联考试题 历史 Word版.docx

1、学年福建省漳州市平和一中南靖一中等四校高二下学期第二次联考试题 历史 Word版南靖一中 华安一中 长泰一中 平和一中2017-2018学年下学期第2次高二历史联考卷 (考试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第卷(选择题,共6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题,每题2分,共计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1周代等级层次纷繁,社会统治权力亦层层相叠压,周王的地位虽然至高无上,但其所直接臣属的仅限于诸侯及周王朝的公卿一级,各国诸侯虽然不敢觊觎周王之位,但很少有与周王同心同德者。这表明周代( ) A权力体系内部蕴含分裂的因素 B天子尚未拥有国家的最高权力C家国同构促进周代

2、稳定与发展 D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紧密结合 2两汉时期皇帝曾把外戚作为辅佐皇帝的重要依靠,如西汉初期的吕后家族,中期的霍光,后期的王莽、王凤。但明中期以后,选后妃、附马却有意选寒微之家。这一变化( )A反映了皇权专制的不断强化 B使外戚由此淡出了政治舞台C与明朝丞相制度的废除有关 D杜绝了外戚与朝廷官员的勾结 3. 秦统一后,在全国实行郡县制,每郡设监郡御史一名,是中央最高监察机构御史府在每郡设置的派出机构,其职责主要在于监察一郡地方官吏。此后,这种派出管理制度一直延续至清代。这一制度( )A. 削弱了地方权力 B. 形成了地方割据势力C. 加强了中央集权 D. 维护了大一统的局面 4.王国维指

3、出: “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王国维认为周人制度主要满足了 ( )A.贵族等级特权的需要 B.同姓诸侯利益的需要C.安定发展王室的需要 D.维护强化王权的需要5.唐律疏议规定,子孙在祖父母、父母尚未去世的情况下就和祖父母、父母分家单过(如为祖父母、父母指示则无罪),徒三年诈称祖父母、父母死,徒三年。这表明唐代( )A.法律规范与道德规范相统一 B.司法判决存在轻罪重罚现象C.伦理纲常成为立法基本原则 D.孝老敬亲成为社会行为规范6.在中国古代,“对皇帝的决定可以提出批评,这一条在某种程度上蕴含着言论自由的原则,每每

4、令研究中国政治制度史的人倍感兴趣”。这里所评述的制度( ) A.加强了中央集权 B.使君臣关系趋于平等C.方便了官员升迁 D.有利于完善君主专制7. 阅读下列根据中国古代职官编制的表格。对表格内容带来影响分析正确的是( )时期两宋明清比例50%以上的进士43%的进士任官前出身平民贫寒家庭A. 扭转了传统等级观念 B. 巩固了封建统治C. 严重被残了人才 D. 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 8. 明初,废行省设三司,简称布政使可、布政司、藩司,不称“行省”。清朝沿袭明制,但布政使司辖区直接通称为“行省”,并在各省布政使之上设置固定制的总督、巡抚掌管全省军民事务。布政使成为巡抚属官,专管一省或数个府的民政、

5、财政、田土、户籍、钱粮、官员考核、沟通督抚与各府县。这反映了明清( ) A. 扩大地方行政权力 B. 中央集权不断加强C. 政治制度不断成熟 D. 地方机构办事高效 9. 王莽建立新朝取代西汉,仅遭到朝野人士的零星反对;东汉末年既有割据一方的豪強,更有权势滔天的权臣,却大都不敢称帝。东汉末年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A. 权臣豪强对中央集权的畏惧 B. 当时社会对“君权神授”的尊崇C. 儒家忠君思想进一步理论化 D. 儒家“经世致用”思想的恢复 10. 两汉和魏晋时期,士子必须获得地方官员及氏族豪门的推荐,才能参加考试。而唐代规定,士子自带一种叫作“牒”的身份证明即可直接报名参加考试,地方政府

6、不能压制。这一变化反映了唐代( )A. 选官不受身份限制 B. 宗法关系仍受重视C. 人才选拔渐趋开放 D. 官僚政治逐步形成 11. 隋唐时期,皇帝常常要携宫廷到洛阳“就食”。682年关中地区饥荒,唐高宗让太子留守长安,自己率宫廷到洛阳“就食”,因为情况紧急,出行仓促,随从人员竟有半途饿死者。这种现象( )A. 导致唐朝开始由盛转衰 B. 反映出土地兼并的严重C. 推动政治中心逐渐东移 D. 推动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12. 贞观初年,唐太宗签署征兵18岁以下男子的敕书,门下省给事中魏征不肯属敕,结果皇帝的敕书作废。宋仁宗提拔才能平庸的外戚,台谏官包拯等集体谏诤,只得作罢。这说明( )A. 君臣

7、认可共定国事治国原则 B. 门下省可以否决皇帝的意志C. 杰出人物可以削弱皇帝权力 D. 唐宋时期大臣的权力增强 13. 有学者指出,汉武帝时期正式确立的察举制,以“孝廉”作为选才的重要标准,非孝廉者不能为官。孝与廉是古人非常推崇的两种德行,尤其是孝更被作为天下之本,所以孝廉首先成为察举的常科。也是汉代士人入仕的主要途径。这表明,察举制的实施( )A. 开士人入仕之先河 B. 加速了儒学的政治化进程C. 保证了官员的品学兼优 D. 杜绝了不良社会风尚的出现 14. 晚清一度出现“同治中兴”的景象。但清朝并未及时变革国家制度,一场令国人痛心的战争证明所谓的“中兴”并未能使中国走上富国强兵的道路。

8、这场战争是( ) A. 第二次鸦片战争 B.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C. 甲午中日战争 D. 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 15. 1912年至1916年6月的袁世凯统治时期,各派为争夺内阁展开了激烈争斗,先后竟有八届内阁走马灯似的更替,成为民国初年政治的缩影。这一现象说明当时( ) A. 民主政治建设进程艰难 B. 立宪与共和斗争激烈C. 国民政治参与燃情高涨 D. 民主形式已荡然无存 16. 以下是中国共产党一大通过的党纲英文译稿节选:我党纲领如下:(1)以无产阶级革命军队推翻资产阶级,由劳动阶级重建国家,直至消灭阶级差别; (2)采用无产阶级专政,以达到阶级斗争的目的消灭阶级。(3)废除资本私有制,没收

9、一切生产资料,如机器、土地、厂房、半成品等,归社会所有。这表明当时中国共产党主张实施( )A. 国民大革命 B. 社会主义革命C. 新民主主义革命 D.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17. 国民党中央通迅社公开发表中共中央提交的宣言:“.(二)取消一切推翻国民党政权的暴动政策及赤化运动,停止以暴力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三)取消现在的苏维埃政府。”其主要目的是( )A. 彻底放弃了反共主张 B. 根本上消除国共矛盾C. 改善国共两党的关系 D. 组织全民族力量抗战 18. 清末爱国人士黄遵宪在给好友的信中写道,“新约规定,天旋地转”。“东南诸省所恃以为藩篱者,拱手而让他人之”,“敲骨吸髓,”输此巨款,设机

10、造货,夺我生产。”信中的“新约”( )A. 结束了清廷的闭关锁国政策 B. 开始了中国半殖民地化进程C. 拓展了列强经济侵略的方式 D. 使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 19.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按照行政、立法、司法权分立的原则构建政治体制,其中限制行政权的措施较之英法更为“变本加厉”。这表明( )A. 当时国内民主与专制斗争激烈 B. 三权分立原则不适合中国国情C. 革命派康除君士专制的迫切愿望 D. 革命深违背了三权分立的原则 20. 某学者在研究中国近代人口的变化时,根据相关资料编制了下面的表格。据表格信息,推断导致此时期三省人口锐减的最主要因素是()A. 太平天国运动时期战争的冲击B.

11、通商口岸开放后对人口的吸引C. 列强发动两次鸦片战争的恶果D. 近代工业兴起对劳动力的吸纳 21. “起而革命者,代不乏人,然不过一朝一姓之变革而已。孙中山之革命,则为国体之改革,与一朝一姓之变革迥然不同”。这里的“迥然不同”主要在于此次革命( )A. 推翻了清王朝专制统治 B. 实现了民族独立与富强C. 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D. 终结了封建主义的传统22. 下图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时期某一战争的局部示意图,据图中信息判断,在这次战争的进程中()A. 歼灭了所有的反动军阀 B. 国共两党达成亲密合作C. 建立了农村革命根据地 D. 出现了革命的高潮阶段23. 秦朝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关于秦朝设郡

12、的情况,史学界一直有不同的看法。观点作者、出处共40郡(包含黔中郡,没有洞庭郡)(唐)房玄龄等晋书地理志共36郡(包含黔中郡和洞庭郡)清钱大昕秦三十六郡考共46郡(包含黔中郡,没有洞庭郡)谭其骧秦郡新考出现“洞庭郡”的记载,此前有人认为湘西应该属于黔中郡2002年出土的湘西里耶秦简根据以上史料能够推定的是( )A. 秦朝设郡数目不一 B. 秦朝对湘西设郡管理C. 洞庭黔中两郡范围重合 D. 秦朝没有设立洞庭郡24. 辛亥革命“使军阀统治不可能形成像清政府那样集权的全国一体化的严密政治统治,中国出现了近代以来少有的相对自由宽松的政治环境”。这一观点的主要依据是,辛亥革命( )A. 推翻了清朝统治

13、 B. 改变了中国社会性质C. 建立了中华民国 D. 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 25. 1929年,蒋介石在演讲中宣称,中国目前“只有整个民族受帝国主义者压迫的事实”,“只有民族的利益,没有阶级的利益”,所以,“革命的唯一目标,在打倒帝国主义”。这体现了蒋介石( )A. 坚持团结抗战的立场 B. 继承国民革命的使命C. 强化正统地位的企图 D. 维护各派军阀的利益 26. 下表内容是不同史籍对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原因的记述,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记述出处昔高祖初定天下,昆弟少,诸子弱,大封同性。史记。吴王濞列传汉兴之初,海内新定,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立二等之爵。前汉书卷14汉初李诸王,因项

14、羽所立诸王之制,地既广大,且至千里前汉书。百官志A. 史记为当世史籍,可信度最高 B. 记述虽有差异,但都具有参考价值C. 记述均属于第二手史料,不可采信 D. 综合多种史籍记述可确认真实原因 27. 1922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制定了党的民主革命纲领: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立国内和平;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这一纲领( )A. 迈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一步B. 是对实现共产主义宏伟目标的科学阐释C. 直接推动了国共合作的国民大革命D. 为反帝反封建的社会主义革命指明方向28. 从1937年9月到1938年10月,华北八路军与

15、敌人战斗一千五百余次,毙敌五万多人,牵制敌人兵力三十万以上。八路军迅速发展到十五万多人,新四军发展到二万五千人。这说明( )A. 全面抗战路线取得重大成果 B. 华北侵华日军遭受空前重创C. 八路军成为华北抗日的主力 D. 国共合作推动相持阶段到来 291931年,中国共产党在宣言中提出:“全中国工农兵士劳苦民众必须一致反对日本强暴占领东三省,变帝国主义压迫中国的战争,为拥护苏维埃中国反帝国主义反国民党的革命战争,以解放中国。”这意味着()A中共谋求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B中共关于主要矛盾的论断出现失误C中共对其基本政策进行初步调整 D中国民主革命的任务发生根本变化30. 晋察冀边区,据北岳区

16、24个村的调查,19371942年,地主富农共当出土地559.04亩,占全部当出土地的71.8%。陕甘宁边区,绥德分区减租彻底的地区,1943年以来地主土地有50%至80%转归农民手中。材料说明( )A. 土地革命使农村生产关系变化 B. 日伪军破坏了北方农村生产力C. 封建土地制度已经基本被消灭 D. 民族革命可实现阶级革命目标 第卷(非选择题,共40分)二、非选择题( 第31、32、33题分别占12、25、15分,共40分)3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由于血缘宗族社会是中国数千年传统社会的基本形态,其中孕育生长的传统价值观念,便成为引导这一社会形态稳定发展的核心力量。换

17、言之,正是血缘宗族社会的内在需求,为以伦理道德为特色的传统价值观提供了存在的合理依据,而作为中华元典的“六经”,正是传统价值观的承载者。它们共同塑造了中国“连续性”形态的文明。姜广辉、程晓峰中华文明“连续性”形态形成的原因从西周的宗法制度谈起运用相关历史知识,对材料中中国文明“连续性”形态的成因进行探讨。(说明:可对材料中的观点进行论证、修改补充或提出新的观点,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32、(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曾作朋党论,文中提出。朋党自古就有,但朋党分为“小人之朋”和“君子之朋”。“小人之朋”是以共同利益为纽带的,这是“伤

18、朋”,而“君子之朋”则是以志向和志趣为纽带的,这是“真朋”。朋党是否会危害政治,关键要看君主是否能正确区分和对待“伪朋”和“真朋”。如果皇帝能“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那么天下就会大治。清朝雍正皇帝对欧阳修的朋党论极为不满,亲自写御制朋党论,反驳欧阳修的观点。认为欧阳修此文破坏了天尊地卑的君臣之分,“君子无朋,惟小入有之”,朋党培植党羽以营私利不惜损害公义,达到互相扶植、提携,有事相互关照之目的,暗地干扰皇帝决策。摘选自品读国学经典(1)根据材料一,分析说明欧阳修与雍正皇帝对于“朋党”观点的异同。(10分)材料二 1912年12月中旬,中国举行有史以来的首次国会选举。获得登记的选民共有近

19、4300万人,占人口总数1/10左右,这一比例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早期议会选举相比也不算低。当然,除少数知识分子和热衷政治的人外,许多选民连如何运用选举权都一无所知,政治参与意识也较低。因此,实际参选人数并不很多。在选举中,首次出现了政党竞选国会席位的现象。选举结果,宋教仁改组的国民党在参众两院中均占了绝对优势。1913年3月20日,宋教遭枪击。22日不治身亡。宋教仁一案爆光,引起與论大哗,各界攻市矛头直指袁世凯。1912年至1916年6月的袁世凯统治时期,各派为争夺内阁展开了激烈争斗,先后竞有八届内阁走马灯似的更替,成为民国初政治史上的一道奇特景观。摘编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2)很据

20、材料二,指出阻碍中国近代政治民主化的因素。根据上述两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民国“政党“与古代“朋党”二者的不同。(15分)33、(1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明朝统治者为了利用法律为其专制统治服务,在其统治过程中,采取了一系列前所未有的普法措施。普法教育的内容及形式主要有三种。一是对具体法律条文的讲解、宣传。明朝正式建立后,明太祖朱元璋下令每年正月、十月或逢节日时,有关官署与学官召集士大夫之老者到学校讲读律令。大明律令等法律法规成为各级学校的必修课程。二是定期宣讲圣谕。宣讲圣谕一般在相约所举行,圣谕内容主要是明太祖所发布的圣谕六条,即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

21、理、无作非为。三是讲读大诰。大诰是朱元璋于洪武十八年(1385年)到洪武二十年(1387年)间,采集官民犯罪而经御笔批示处理之具体案例。朱元璋要求“一切官民、诸色人等,户户有此一本”,并要求“皆颁学宫以课士,里置塾师教之”。大诰由此成为全国各级学校的必修课程,科举考试从中出题。-摘编自季林、张玉军明朝的“普法教育”及其启示(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普法教育”的特点。(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明朝“普法教育”的认识。(7分)2017-2018学年下学期第2次高二历史联考卷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60分(每题占2分)1-10 AACDA DBBCC 11-20 CA

22、BCA BDCAA 21-30 CDBDC BAACD二、非选择题:40分(31、32和33题分别占12、25和15分)31. (12分)【答案】示例一 观点:宗法制和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华民族传统价值观共同塑造了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形态。论证:在中华文明早期,西周的社会政治制度就是通过血缘纽带建立起来的,宗法制和分封制互为表里,确立了嫡长子继承制,从而保证了政权的巩固和社会的稳定。春秋以后,西周的宗法制趋于解体,但此后形成血缘宗族社会形态,作为传统价值观的主要载体一直延续至今。而中国传统社会的价值观念,是以儒家建立起来的道德体系为主体的。这个体系以“仁”为最高理念,包含了孝、忠、恕、礼、义等

23、许多道德概念和范畴,以宗族社会为载体,又强化了血缘人伦关系,从而维系了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有序发展,成为整个民族认同、接纳并践行的价值观念。总结:血缘宗族社会和儒家传统价值观念,作为中华文明的一体之两面,共同促成了一种“连续性”形态的文明。示例二观点:中华文明“连续性”形态的形成,除了宗法制和儒家思想的因素外,更重要的是政治上的长期统一的局面,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论证:从秦朝开始确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保持了中国政治上的长期统一,对中华文明的保存和延续有明显的好处。首先,它使中国具有一个十分强有力的中央政府,在这个中央政府的领导下,即可以有效地抵御外来民族的侵略,同时又可以抵御大型自然灾

24、害的冲击,并有效地防止地方分裂。其次,它导致了中国的货币、度量衡、文字的统一,这些都是一个文明能够延续久远的重要载体。最后,政治上的统一保证了中华民族历史的完整记载。历朝历代都设有专门的史官编写前朝及本朝的历史,大型史学巨著更是离不开中央政府的支持。总结:中国政治上的统一,中央政府的强大才是令中华文明得以完整地延续的重要原因。【解析】本题是开放性试题,依据材料可知,本题要探讨的问题是:中华文明为何能稳定延续。本题是开放性试题。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对材料的血缘宗族进行论证,也可以从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角度选取一个或多个因素对材料的观点进行修改补充。从答题规范性上来说,小论文题观点要开门

25、见山地明确提出,论证过程要史论结合,史实与观点要有紧密的逻辑关系,切忌简单罗列史实,结尾对观点进行总结升华。32. (25分)【答案】(1)(10分) 同:抨击为私利勾心斗角的朋党现象。异:欧阳修从国家利益角度出发,希望皇帝选贤任能,“朋党”反而有利朝政;雍正从巩固皇权角度出发,坚决打击一切为私利抱团,阻碍政令通行的行为。(2)(15分) 因素:国民政治素质低;民众政治参与意识不强;宋教仁遭暗杀,宪政被破坏;内阁更换太过频繁;不同点:朋党:共同利益或观念的集团 政党:近代化政党政治下的政治组织朋党:植根于专制集权制度 政党:立足于民主选举的代议制 。【解析】(1)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26、不难发现欧阳修与雍正皇帝对于“朋党“观点的相同点主要突出都反对都抨击朋党现象,不同点主要突出二者的出发点不一样,即欧阳修从国家利益角度出发而雍正从巩固皇权角度出发的。(2)阻碍中国近代政治民主化的因素按照材料二分层次概括即可,例如,民众政治参与意识不强、宋教仁遭暗杀、内阁走马灯似的更替等均是可以作为答案的。民国“政党”与古代“朋党”二者的不同主要突出民国“政党”是政治近代化的产物,是政党政治的产物而朋党:不过是一个利益集团而己,还可以强调朋党根源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而政党却属于民主选举的产物。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此类问题就是考查学生分层次概括材料信息的能力,要不断提高从材料字里行间中寻找 “答案”的能力,例如本题的第二问就可以在材料中直接组织答案。33、(1)特点:由政府主导进行;面向全体社会成员;贯彻君主意志;正面引导与反面警示相结合;融法律教育于学校教育、科举考试之中。(8分,任答4点即可)(2)认识:明朝的“普法教育”扩大了教育和科举考试的内容;普及了法律知识,提高了社会法律知识;其实质是服务于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与法治社会背道而驰。(7分) (不必拘泥答案,只要意思写对就可酌情给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