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3 ,大小:39.09KB ,
资源ID:17305041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17305041.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中华文化的勃兴二.docx)为本站会员(b****0)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中华文化的勃兴二.docx

1、中华文化的勃兴二七年级(上)第9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二)教学设计南通市第三中学 刘恬甜一、课标要求知道孔子,了解“百家争鸣”的主要史实。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教育成就,初步学会阅读材料分析的能力;了解诸子百家的主张以及百家争鸣的影响与现实意义,提高结合所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组活动、自制名片、辩论赛等过程,初步掌握解释历史问题的方法,学会与教师、同学共同对历史问题进行探究与讨论,能够积极汲取他人的正确见解。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孔子和诸子百家等先贤在社会变革时期勇于创新的精神,养成敢于表达思想、尊重别人意见的良好品质。三、重点和难点

2、重点:孔子的政治主张和教育成就,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难点:诸子百家思想主张的现实意义。四、设计思路本课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心理特点来确定课程目标及教学过程,通过阅读、课外搜集资料、自制名片等,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独立思考、提出问题的能力,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视频、辩论会,重现历史情境,增强学生体验历史的感觉和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合作的能力。通过古今联系使学生更多地关注社会、关注身边的人和事,能够经常联系、接触社会实际,从生活中学习、思考,体现历史为现实服务的观点。五、活动设计教学进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活动目标及说明导入新课探究新课探究新课总结新课延伸拓展播放2008

3、年北京奥运会文字场景的视频通过视频场景感受儒家思想的精髓。以学生熟悉的奥运会为切入口,场面壮观、震撼,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动力,激发学习兴趣,为新课讲解做铺垫一、百家争鸣的背景1.回顾前面知识,结合课件结构流程,展示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经济政治思想文化1学生联系旧知识,理清思路2通过教师引导,理解百家争鸣的背景和概念百家争鸣是本课的难点,鉴于前文已有对春秋战国时代思想活跃背景的阐述,培养学生历史分析能力。二、大思想家孔子1.展示名片,介绍孔子生平和贡献提问:为什么有“子”?“儒”的含义是什么?1.学生联系已学过知识,加深对孔子的认识。特别是几个概念的理解孔子是本课的重点知识,主要任务是让学生从思

4、想和教育两个领域了解孔子,即孔子的“仁”、“爱人”学说和在教育方面的贡献。过程中指导学生阅读材料和教材有关内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阅读分析材料能力,并联系现实理解孔子思想的影响2.展示三段材料,通过三个问题理解孔子思想主张。(1)依据材料,孔子提出什么思想?(2)孔子对“仁”做了哪些具体的阐述?(3)孔子要求统治者在实践中严禁哪些行为?2.学生阅读材料,总结出孔子思想的三个方面:“仁”的核心 “爱人”、爱惜民力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3.孔子的教育思想(1)提供四个方面理解教育对象教育理念学习方法学习态度(2)联系所学,回忆相关孔子言论,引出论语3.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找到四个问题的答

5、案并联系现实和所学知识加深对教育思想的理解4.大声诵读经典名言,进一步感受思想的力量4.孔子思想的影响展示三副图片山东曲阜“三孔”各地纪念孔子世界各地“孔子学院”5.学生通过图片加强感性认识,理解到:(1)孔子学说成为封建文化的正统(2) 对后世影响深远三、大思想家老子1.介绍老子生平1.学生通过名片和老师介绍,加深对老子的认识2.展示两则材料,提问 两则故事体现什么思想?对你有何启示?能否举例说明?3.例举托尔斯泰和黑格尔的名言,展示道家思想的影响力2.学生联系现实,理解道家思想的“辩证”思想什么事物都不是绝对的,都是可以转化的。貌似强大的人可能会被弱者打败,看起来聪明的人可能一生无所作为,

6、平凡的人经过努力可能会做出惊天动地的大事业。联系现实,将老子思想由难化简,帮助学生理解,同时培养学生辩证的历史思维能力。四、百家争鸣1.课堂制作(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和观点制作名片)2.理解争论的两大主题:“治国”和“战争”1.学生探究合作,为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制作名片并派出代表介绍其最欣赏的代表和观点。2.理解不同学派围绕两大主题争论的原因3.联系现实,理解思想家思想的现实意义以小制作形式引导学生归纳出儒、道、法等家的思想观点探究百家争鸣的盛况,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归纳概括的能力并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五、现实意义1.展示和学生生活相关的几幅图片,请学生结合诸子百家的不同观点展开辩论1.学生按不同观

7、点分组展开辩论,运用古人观点解决现实问题。古为今用,充分挖掘思想文化的现实意义,能进一步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1.通过表格概括本课主要人物和观点2.师生共勉,再次感受思想的力量诸子百家的学说中,有哪些积极的东西值得现代社会吸收、利用?1.学生通过表格加深对本课重点的记忆和掌握。2.师生共勉,联系现实最后感情升华学生联系现实(学习、生活等各方面)畅谈自己的想法。引发学生思考更多地关注社会、关注身边的人和事,能够经常联系、接触社会实际,从生活中学习、思考,体现历史为现实服务的观点。六、教后反思本课设计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课标要求,紧扣孔子和百家争鸣的中心内容,设计更多符合

8、学生心理的教学活动,设计名片、讲故事、穿越历史、小辩论,寓教于乐。但本课知识内容繁多、抽象、没时间更多介绍各派背后的思想家的个人经历,这段历史就显得稍微单薄,在联系现实方面也很难相得益彰,稍有遗憾。中华文化的勃兴(二)教学反思南通市第三中学 刘恬甜这节课是一节初中历史思想文化课,内容相对枯燥、深奥,讲授难度较大,通常教师和学生的关注度较低。在短暂的四十五分钟内上成一堂优质的思想文化课,成为我面临的重大课题。经过推敲,形成今天大家看到的模本,这也算是本人在教学过程中的一次尝试和挑战,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中还有很多不足,很是惭愧。本课设计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学生熟悉的北京奥运会视频导入,既能激

9、趣又能迅速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先声夺人,进入新课设置的情境。在新课讲授过程中紧扣课标要求,围绕孔子和百家争鸣的中心内容,设计更多符合学生心理的教学活动。为了让活动能一一落实,另设计了一张学生活动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参与性。首先从学生的认知顺序入手,重新调整课文内容,把百家争鸣的内容放到最前面,让学生在熟悉背景的前提下顺理成章地了解百家争鸣的盛况,同时也对文化和政治经济的关系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形成全面的历史观。讲解孔子,通过学生自主阅读,充分利用了书本。联系所学知识,朗读经典名言,感悟儒家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讲解老子,通过讲故事,利用书本动脑筋题目,拉近古人与今人的联系。在了解百家争鸣

10、的其他人物和学派的过程中,通过设计名片,寓教于乐。为帮助学生建构知识体系,以时间为经、学派为纬,对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兵家的创始人及代表人物的主要观点、著作进行了全面的归纳、分类,形成知识网络体系,一目了然,效果较好。在整个设计过程中始终注意历史与现实的联系,重点放在一个“学”和一个“用”上,从现实导入,也以回到现实结束。最后,通过展现现实生活中的图片,让学生运用当堂课的知识活学活用,解决现实问题。虽然整节课,学生的参与度和师生互动较多,学生收获也不少,但还是有一些遗憾。本课知识内容繁多、抽象、距离现实生活较遥远,学生除了孔子,对其他人物的了解较少,很难拓展和延伸,同时没时间更多介绍各派背

11、后的思想家的个人经历,这段历史就显得稍微单薄。备学生还不够细致,在整个教学活动的开展过程中还稍显拖沓,时间分配不是很到位。板书过于简单,不完美。教学设计还可以多注重形式和方法、更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联系现实方面也很难相得益彰,学生较难真正把历史在现实生活中运用,观点表述还不够完整和全面。孔子云:“君子不器。”培养一个学识的“器皿”从来不是我教学的最终目的。在学习中发现自我,做心灵的建设,使自己成为一个有知识、有教养的教师,在教学上不断提升自己才是我真正的理想。中华文明的勃兴(二)课例评析南通市第一初级中学 张仲琴本课例是七年级上册第9课中华文明的勃兴(二),这是一堂思想文化课,教学内容深

12、奥、枯燥。面对相对枯燥、深奥的课题,刘老师迎难而上,体现了青年教师不畏困难,积极挑战自我的精神。从整体上看,这堂课教学目标明晰,指导思想明确,教学手段丰富,课堂气氛活跃,多有创新之处,环环相扣,高潮迭起,不失为一堂高质量的教学示范课。一、备课分析第一部分“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刘老师一开始就打破课文的原有结构,对内容进行重新整合。先从“百家争鸣”的背景着手,阐明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变革引发思想领域的“百家争鸣”,促进了学术的繁荣、思想的活跃,然后引出对中国文化影响最深远的大思想家孔子。介绍孔子的时候,刘老师用制作名片的方式,让学生初步了解世界文化名人孔子。通过系列历史材料的展示,指导学

13、生阅读,培养学生阅读材料和提炼信息的能力。让学生自主分析归纳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教育成就。在指导阅读材料和教材有关内容后,学生总结出孔子思想的三个方面:“仁”、“爱人”、“为政以德”。对于“教育成就”环节的处理,刘老师提供史料,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让学生找到孔子教育思想中的教育对象、教育理念,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的答案。为了感受儒家经典的博大精深,刘老师还设计了“诵读经典”教学环节,让学生感受儒家的伟大思想,同时联系现实理解孔子学说的深远影响。孔子的政治主张和教育思想是本课的重点,所以教学过程始终围绕两者通过提供原始史料进行设问,然后抓住重点归纳提升,在思维碰撞中加深对孔子思想的认识和感悟。第二

14、部分“思想家老子”。由于刘老师在第一部分已经作了示范,所以老子的名片就由学生制作,来加深学生对老子的认识。在介绍老子的思想时,刘老师通过展示两则寓言故事材料诱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点燃思维的火花,让学生由此分析理会,并联系现实理解道家“什么事物都不是绝对的,都是可以转化”的辩证思想,将老子思想化难为简,帮助学生理解、辨识,同时培养学生辩证的历史思维能力。第三部分“百家争鸣”。这既是本课的重点又是本课的难点,刘老师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围绕诸子百家的学派、代表人物思想主张进行教学设计。通过学生为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制作名片并派出代表介绍其最欣赏的观点等方式探究合作。在理解不同学派时,围绕“治国”和“战

15、争”两大主题争论的根源,联系现实,理解诸子百家思想观点的现实意义;以小制作形式引导学生归纳出儒、道、法等家的思想观点,遥想当年百家争鸣的盛况,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归纳概括的能力并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接着刘老师通过展示和校园生活相关的几幅图片,请学生结合诸子百家的不同观点展开辩论,运用古人观点解决现实问题,充分挖掘思想文化的现实意义,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现历史为现实服务的思想。最后刘老师把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思想主张通过列表格的形式分类归纳呈现,强化了学生对本课重要知识点的理解和认识。整个课堂设计以孔子、老子等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为重点,通过多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活

16、学生的创新意识,让学生通过历史学习了解过去,认识现在,展望未来。二、上课评点1视频导入,富有新意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教学的导入部分作为教学过程的开端,如果设计新颖,运用得当,就能为整个教学过程奠定良好的基础,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本课的开始,刘老师利用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文字场景的视频导入,大气恢弘,让人眼前一亮。视频中上千文人高声吟诵的是孔子的论语,变化的“和”体现了儒家思想的精髓,学生再次感受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魅力。用该段视频导入新课,颇具匠心,迅速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和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很快投入积极的学习状态,是一种符合现代教学理念的有效的导入方法。2创设情景,贴近生活刘老

17、师在本课教学中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习惯,通过多次创设情景解决重难点问题。本课情境创设的成功之处在于它贴近生活,富有现实教育意义。创设生动具体、形象逼真的历史场景或情景,有助于将抽象的历史事件以形象直观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既带给学生视觉冲击,也有效强化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认识和理解。在本课中,刘老师设计了“取法古人建设良好校风”的教学情景:课件上展示当今校园浪费粮食、不守交通规则等不良现象的几幅图片,并由此设问“我们应如何采取诸子百家的学说思想来遏制这种不良的校风”,非常轻松地引导同学们进行讨论。这个情景的设计,不仅帮助学生通俗地理解了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也让学生通过学到的知识解决了现实中的矛

18、盾,同时使学生发现了他们所学历史知识对于现实和个人的启迪意义,潜移默化地帮助学生提高了综合素质。3制作名片,事半功倍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学生就会主动去求知、去探索、去实践,并在求知、探索、实践中产生愉快的情绪和体验,从而能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在介绍诸子百家时,刘老师创意设计了一场“模仿秀”要求学生给孔子、老子等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各自制作一张名片,并模仿他们作自我介绍,比一比看谁模仿得最像。学生兴趣盎然,都十分踊跃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这样的模仿秀看似诙谐幽默,其实事半功倍,让学生对让诸子百家有了非常直观的了解,也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自动实现了历史与现实的对接

19、,真正实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4经典诵读,陶治情操儒家经典作为人类文化的瑰宝,承载的是圣贤伟大的思想光辉。如何让学生感受孔子的博大精深呢?刘老师设计了“大声诵读孔子的名言,进一步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和力量”的教学环节。课件上展现奥运会开幕式上“孔子三千弟子”诵读论语的场面。这一环节的设计别出心裁,别具一格。既让课堂鲜活起来,充满生机,又让听者身临其境,感受到了千年前儒生的不紧不慢,恭恭敬敬,轻松愉悦的中和之音。诵读让学生感受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韵味,并陶冶了情操,激发了智慧。“熟读而后能悟,悟而后能用,用而后能生巧,巧而后能出新”,这样的诵读,可谓多多益善。纵观全课,刘老师一方面能准确把握教师的定位,

20、做学生学习的引路人,给学生搭建展示的舞台,另一方面能删繁就简,准确把握教学目标和课程标准,用巧妙的问题让学生主动参与其中。此外,刘老师还善于利用各种教育手段与方法调动学生头脑中的知识储备与内心的情感资源,从而使课堂活起来,学生动起来,知识点由浅入深、环环相扣、梯度推进,最后教学目标水到渠成,这样的教学设计与课堂实践都值得肯定和赞许。中华文化的勃兴(二)学生活动单一、学习目标知道孔子,了解“百家争鸣”的主要史实。二、活动内容【活动一】:自主学习(阅读书本,归纳概括相关内容)孔子的教育思想:(1)教育对象: (2)教育理念:(3)学习方法:(4)学习态度: 【活动二】:课堂制作(学生四人为一小组,

21、完成名片制作)活动三:思想碰撞(展示图片,联系现实,学生分组开展辩论,活学活用)法家:儒家:道家:其他:从论语中的格言看孔子的教育思想马一禾 郑州大学文学院来源:青年文学家2012年第11期【摘要】本文以论语格言出发,浅析了孔子在论语中所提及到的教育思想,主要从教育目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等几个方面来分析。【关键词】论语;孔子;教育思想【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2)-11-0071-01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但他更是一位教育家。两千多年来,他被尊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认真品读论语,研究其中的教育思想,挖掘其中的思想精华,对于解决现代

22、教育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具有很好的借鉴与指导作用。尤其是其中包含了很多关于教与学的格言,它们是永远值得遵循的至理名言。孔子的教育目的主要表现在两个方而,一是培养“彬彬君子”,二是弘扬他所推崇的“道”,二者在一定程度上来讲是相辅相成的。论语雍也篇中的“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孔子希望培养出来一批符介周礼要求的君子,他们在懂得为人处世和立身处世之道之后,不管是否参与了政治,都要能够自觉地去弘扬道义,同时也是替孔子去实现他的政治理想和精神追求。“君子”包含内外两重含义,就是要做到表里的和谐统一,“内容”和“本质”都要做好,然后才能称得上是一位君子。另一方面,孔子一生追求“朝闻道,夕死可矣”的精神境界,

23、为此他竭力去弘扬这种道。在论语卫灵公里,孔子说“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人,有杀身以成仁”、“君子谋道不谋食。耕者,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在论语里仁中,他说“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这些都可以看出孔子想要培养出“君子”,积极弘扬道义的教育目的。一、孔子的教学内容论语述而篇中的这一节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教学内容,“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四教是指指文化知识、个人的行为、忠诚尽力、道德诚信,既包含了文化知识的传播,又有品德行为的培养,二者有机结合,最终使得孔门人才辈出,可以说孔子的教育是非常成功的。孔子要培养的是“文质彬彬”的君子,所

24、以在他看来个人品德方而的教育是最重要的。孔子的道德教育大致可分为三个方面:道德信念的培养,道德情感的培养,道德行为的培养。从论语中很多章节不难看出,孔子对道德修养教育是极为重视的。论语述而篇中,“子口:文,莫吾犹人也?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论语学而篇中,“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些孔子的言论都表明了孔子对道德教育的重视程度。在文献知识方而,孔子主要以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来教授学生,他把这六本经典作为他授业的教材。在论语中,孔子谈论到诗的次数最多,论语阳货、论语为政

25、、论语季氏等篇中都有提到,学诗可以陶冶性情,也能够提高人们的语言水平和说话技巧。其次,关于礼的篇章也较多,例如论语季氏篇中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论语学而篇中,“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在其他篇章中,关于六经别的典籍,孔子也有各自的说法,此处不一一举例了。除了书本上的六经,孔子还教授学生“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这六种本领是以前“学在官府”时的教学内容,孔子把它引用过来,用于自己的教学实践当中,使学生的素质得到全面发展。二、孔子的教学原则与方法“因材施教”,这可以说是孔子整个教育思想中最为重要的部分。所谓的

26、因材施教,就是指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从他们的具体情况出发,有的放矢、因势利导地对其进行与众不同的教育。这种因材施教的格言比比皆是,例如“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谚。”(论语先进)、“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论语雍也)等,都体现了孔子的这种教育思想。“循循善诱”,这是孔子的启发式教学方法。在论语子罕篇中,“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遂欲从之,末由也已。”,论语述而篇中又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孔子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意识到,如果学生只

27、知道依赖着老师自己不想动脑筋,这样是不行的,于是他采用循循善诱的启发式教育方法,变学生为学习的主体。“学思行结合”,这是孔子在教学过程总结出来的学生如何自我学习的方法。论语学而篇,第一句就是:“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为政篇中,“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卫灵公篇中,“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论语季氏篇中,“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等都强调了思考与学习要相互结合,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除了以上三点,论语中关于教育思想的方面还有很多,比如说论语述而中的“学而不厌,

28、诲人不倦”这种学习态度和教育态度,至今仍是每位师生应该坚持做到的;比如说要正确处理教师和学生的关系,不要盲目相信老师所有的言语,在论语公冶长中,孔子自己也承认在某些方面他确实没有学生做得好,“子曰:弗如也。吾与汝弗如也”。由上可知,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活动,对我国两千多年来的教育事业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论语中关于教育的一些言语,早已经成为至理名言,至今仍然被无数老师和学生应用与借鉴。参考文献:1孟庆茹.论语教育思想之再探讨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8):64-682陈立军.论语思想对当代教育的启示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08 (4):44-48孔子思想之我见孔子是我国古

29、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培养贤人七十、弟子三千,并倡导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留下了许多有益的教育格言,成为万世师表。孔子虽然没有自己的著作传世,但由他的弟子将其言论汇集而成的论语一书,却可以让我们从中领略他的哲人风采,感悟他的教育思想。据汉书艺文志记载:“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西汉司马迁曾经作了一个有趣的比喻,他说,“天下君主至于贤人众也,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可谓至圣也!” 与圣人地位相适应,论语成了中国人的圣书。汉代以来,论语成为读书人必读之

30、书。南宋朱熹将论语收入四书,到元代被定为科举用书,论语更为学子所倚重。在古人心目中,论语是修身治国的宝训。北宋名将赵普原先读书不多,晚年常读论语,手不释卷,从中领悟理政决策的道理,因而留下了“半部论语治天下”的传说。毋庸置疑,论语无论是作为我国儒家文化的集大成者,还是作为封建社会私塾教育必授的教科书,必然有其源远流长的文化价值。其中有关学习、修养、从政、人际关系等方面的要求,在现代社会仍然发挥着积极的作用。论语一书,内蕴丰富,给予后人后世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或许正因为其博大精深、包罗万象,我们往往忽略了它在教育思想上的独到意义。在教育改革方兴未艾波起云涌的今天,学习论语的教育思想,挖掘论语的教育

31、精华,对深化和推进我们的教育改革,对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思想体系,特别是对改进我们当前的教育教学工作,肯定是大有裨益的。一、孔子的道德观孔子是封建伦理道德的奠基人,道德之鼻祖。道德教育也就理所当然地成为了孔子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他把立志、克己、笃行、改过、自省、迁善作为学生道德养成所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孔子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认知、道德习惯、道德自觉、道德责任、道德意志和道德信念。他提出“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其志也”的主张,要求学生“志于道”,并达到“乐道”的最高境界。他赞扬“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的颜回虽生活清苦也安贫乐道“不改其乐”,执着于崇高的理想追求。孔子所谓“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说明了只要有坚强的道德信念,便可经得起严峻的道德考验。孔子要求学生学会自我克制,在不如意的时候“不怨天,不尤人”,并提出“人不知而不愠”,“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的思维方法。孔子主张“敏于事而慎于言”,“讷于言而敏于行”,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