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3 ,大小:109.34KB ,
资源ID:17321738      下载积分:5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17321738.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学年江西省抚州市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x)为本站会员(b****0)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学年江西省抚州市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x

1、学年江西省抚州市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一、现代文阅读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10字,让菊成了他专属的文化符号,唐人已将菊称为“陶菊”或“陶家菊”。因了陶渊明,菊也就有了高洁、清雅、坚贞、淡泊等象征意义。不过,陶渊明之采菊,不单是喜欢菊花的美丽,在这背后,存在一个深远而丰富的文化传统。菊是中国的特产。不过,古人最先关注的,不是菊的审美特点,而是菊有什么用。对此,屈原已经给出了答案,他在离骚中说:“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可见,菊是可吃的。事实上,这也正是菊在六朝以前最主要的功用。成书于东汉的神农本草经全书载药365种,分上、中、下三品。上品有药120种,其中草类

2、71种,菊花即属此列,位居菖蒲之后、人参之前,排名第二。“主诸风头眩、肿痛,目欲脱,泪出,皮肤死肌,恶风湿痹,利血气。”自此,菊花作为一味中药,长久地存在于医家典籍之中,如金匮要略治疗中风的方剂中,就有菊花。两汉时期,菊花是求仙好道之人食用的药物之一。唐代欧阳询主编的艺文类聚中,药香草部专列菊,其中记道:“神仙传曰康风子,服甘菊花、柏实散得仙。”到了明人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这段文字变成:“神仙传言康风子、朱孺子皆以服菊花成仙。”葛洪在抱朴子内篇中还记录了一种“刘生丹法”:“用白菊花汁莲汁樗汁,和丹蒸之,服一年,寿五百岁。”效力的确惊人,惜乎缺乏实证。六朝文人,普遍认为菊花能够养生延寿,多有诗文吟

3、咏。魏文帝曹丕曾将菊花作为礼物送给太傅钟繇,并作一书,其中提到:“屈平悲冉冉之将老,思食秋菊之落英,辅体延年,莫斯之贵,谨奉一束,以助彭祖之术。”希望钟繇食用菊花延长寿命。除了养生成仙,六朝文人还赋予菊其他文化意义。钟繇之子钟会的观点最具代表,他认为菊有五美:“黄华高悬,准天极也;纯黄不杂,后土色也;早植晚登,君子德也;冒霜吐颖,象劲直也;流中轻体,神仙食也。”“君子德”和“象劲直”,使其具有了高蹈的道德价值。此外,所谓“黄华高悬”“纯黄不杂”“冒霜吐颖”,同样大有审美意味。陶渊明未能免俗,或者说,他不能超越这一文化传统。现存陶诗125首,几乎篇篇有酒,提到菊花的却只有5处,除了“采菊东篱下,

4、悠然见南山”,尚有问来使:“我屋南窗下,今生几丛菊。”向使者打听家里所种菊花的长势。饮酒二十首之七:“秋菊有佳色,露掇其英。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九日闲居:“酒能祛百虑,菊能制颓龄。”这两处皆写菊花酒,着重其养生功用。还有和郭主簿二首:“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褒扬松菊之高洁坚贞。显然,菊的这些特点和意义,在陶渊明之前即已具备。其高逸贞洁的喻意,因为陶渊明,得到了极大彰显。(摘编自李修建陶渊明与中国菊文化)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菊是中国的特产,而在六朝以前它的功用只是用来吃的,这在离骚中就可以找到例证。B包括李时珍本草纲目在内的历代编著中,有不

5、少服用菊花得以成仙、延寿的记载,只是这些记述缺乏实证。C除了普遍认为菊花能够养生延寿外,六朝文人在诗文的吟咏中,还赋予了菊以高蹈的道德价值和审美意味等文化意义。D陶渊明诗中所表现出来的对菊的喜爱,以及菊的养生功用等特点,在他之前的历代诗文中已经具备。但菊其高逸贞洁的喻意,却由陶渊明赋予。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让菊成了他专属的文化符号,唐人已将菊称为“陶菊”或“陶家菊”,可见其影响之大。B“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屈原离骚中的这句证明菊在六朝以前最主要的功用就是食用。C菊花的药用价值早就被古人所认识,东汉时期的神农本草经把它列

6、为上品,而后它长久存在于医学典籍中。D比较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和欧阳询主编的艺文类聚中对同一事件的记载,可以发现李时珍略去了柏实散,强调菊花的功效。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人对菊最早的关注,是它可以吃、有药用以及养生等实际功用,而后才在诗文中把它作为审美的意象加以表现。B古人把菊作为一味中药长久地记录在医家典籍中,反映了古人在行医实践中对菊的药用价值有较为深刻的认识。C魏文帝将菊花作为礼物送给太傅钟繇,希望钟繇食用菊花延长寿命,说明对菊养生延寿功能的认识在宫廷也存在。D钟会写出了菊的五美,并赋予菊以道德价值,体现菊的审美意味,这使他的文章成为最具代表性的写菊作品中的佳作

7、。 【答案】1C2B3D【解析】1试题分析:A原文是“最主要的功用”。B缺乏实证的是葛洪的抱朴子内篇。D原文是“其高逸贞洁的喻意,因为陶渊明,得到了极大彰显”。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2试题分析:B与原文表述不符,原文是“对此,屈原已经给出了答案,他在离骚中说: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可见,菊是可吃的。事实上,这也正是菊在六朝以前最主要的功用。”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3试题分析:D原文只说“钟会的观点最具代表”。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二、古文阅读 李朴,字先之,虔之兴国人。登绍圣元年进士第,调临江军司法参

8、军,移西京国子监教授,程颐独器许之。移虔州教授。以尝言隆祐太后不当废处瑶华宫事,有诏推鞫。忌者欲挤之死,使人危言动之,朴泰然无惧色。旋追官勒停,会赦,注汀州司户。徽宗即位,翰林承旨范纯礼自言待罪四十六日,不闻玉音,谓朴曰:“某事岂便于国乎?某事岂便于民乎?”朴曰:“承旨知而不言,无父风也。”纯礼泣下。右司谏陈瓘荐朴,有旨召对,朴首言: “熙宁、元丰以来,政体屡变,始出一二大臣所学不同,后乃更执圆方,互相排击,失今不治,必至不可胜救。”又言:“今士大夫之学不求诸己,而惟王氏之听,败坏心术,莫大于此。愿诏勿以王氏为拘,则英材辈出矣。”蔡京恶朴鲠直,他执政三拟官,皆持之不下,复以为虔州教授。又嗾言者

9、论朴为元祐学术,不当领师儒,罢为肇庆府四会令。有奸民言邑东地产金宝,立额买扑,破田畴,发墟墓,厚赂乃已,朴至,请罢之。改承事郎,知临江军清江县、广东路安抚司,主管机宜文字。钦宗在东宫闻其名,及即位,除著作郎,半岁凡五迁至国子祭酒,以疾不能至。高宗即位除秘书监趣召未至而卒年六十五赠宝文阁待制官其子孙二人 朴自为小官,天下高其名。蔡京将强致之,许以禁从,朴力拒不见,京怒形于色,然终不害也。中书侍郎冯熙载欲邂逅见朴,朴笑曰:“不能见蔡京,焉能邂逅冯熙载邪?”居官所至有声。在广南,止其帅孙竢以文具勤王,不若发常赋助边。破漕使郑良引真腊取安南之计,以息边患,人称其智。朴尝自志其墓曰:“以天为心,以道为体

10、,以时为用,其可已矣。”盖叙其平生云。有章贡集二十卷行于世。推鞫:审问,审讯。 立额买扑:缴纳额定的赋税,租赁土地。4对下列句子中下划线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程颐独器 许之 许:赞许。B旋追官勒停 旋:不久。C蔡京 恶朴鲠直 恶:恶劣。D蔡京将强 致之 致:招引。5下列对文中画线加粗的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高宗即位/除秘书监/趣召/未至而卒/年六十五/赠宝文阁待制/官其子孙二人/B高宗即位/除秘书监/趣召未至/而卒年六十五/赠宝文阁待制官/其子孙二人/C高宗即位/除秘书监趣/召未至而卒/年六十五/赠宝文阁待制/官其子孙二人/D高宗即位/除秘书监/趣召/未至而卒/年六十

11、五/赠宝文阁待制官/其子孙二人/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朴鲠直刚正,敢于直言。因进言应当将隆祐太后废置于瑶华宫这件事,而遭受审讯。B李朴指陈时弊,认为不可败坏心术。他指出熙宁、元丰以来,政体多变,如不矫正,后患无穷。C李朴不畏权贵,拒绝高官。蔡京想招引李朴,答应让他担任帝王侍从,李朴却坚决拒绝,蔡京没有加害李朴。D李朴官位不高,但名扬天下。他先后担任过临江军司法参军、西京国子监教授、虔州教授、肇庆府四会县令、承事郎等职,就职之处都留下了好名声。 7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朴曰:“承旨知而不言,无父风也。”纯礼泣下。(5分)(2)

12、钦宗在东宫闻其名,及即位,除著作郎,半岁凡五迁至国子祭酒,以疾不能至。(5分)【答案】4C5A6A7李朴说:“承旨您知道却不直言,失去了父辈的风范了。”范纯礼黯然落泪。(5分。“而”“风”“泣”各1分,句意通顺2分。)钦宗在东宫时就听闻了李朴其人,等到他即位,任命(李朴)为著作郞,半年之中升迁五次,担任国子祭酒,(李朴)因为身体患病未能就职。(5分。“除”“凡”“以”各1分,句意通顺2分。)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6试题分析:A因进言不应当将隆祐太后废置于瑶华宫这件事,而遭受审讯。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7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

13、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参考译文】李朴,字先之,是虔州兴国人。绍圣元年应试考中进士,调任临江军司法参军,后改任西京国子监教授,(伊川先生)程颐唯独器重赞许他。改任虔州教授。因为曾经进言隆祐太后不应当被废置于瑶华宫这件事,皇上下诏审问(他)。嫉妒他的人想排挤他,置他于死地,就指使人用恶言恶语来威吓他,李朴泰

14、然自若,毫无惧色。不久(李朴)就被追回官衔,勒令停职。后逢朝廷大赦,任职汀州司户。徽宗即位,翰林承旨范纯礼自己提出,(自己)待罪46日,不可欣赏清越优雅之音,对李朴说:“有些事情难道有利于国家吗?有些事情难道有利于百姓吗?”李朴说:“承旨您知道却不直言,失去了父辈的风范了。”范纯礼黯然落泪。右司谏陈瓘举荐李朴,朝廷有旨召对,李朴首先回答:“熙宁、元丰以来,政体多次变化,开始一两个大臣所学不同,接下来竟然方圆相争,互相排击,这些错误现在不矫正,一定会不可救药。”接着又说:现在,士大夫的学习不是为了自己的探求,而是只遵从王氏的理论,这使思想和学术毁坏,没有什么(危害)比这个更严重。惟望下诏(鼓励士

15、大夫之学)不以王氏之学为局限,这就可以英才辈出了。”蔡京厌恶李朴鲠直,他执政时多次拟定官职,都不能将李朴拿下,又让李朴担任虔州教授。又指使论者评说李朴为元袩学术,不可以担任教职,(李朴)被贬为肇庆府四会县令。有奸民说邑东之地产金子,缴纳额定的赋税,租赁土地,挖掘田畴,捣毁坟墓,(人们)给予丰厚的财物,才得以停止。李朴到任,请求停止。后改任承事郎,担任临江军清江知县、广东路安抚司,主管机宜文字。钦宗在东宫时就听闻了李朴其人,等到他即位,任命(李朴)为著作郞,半年之中升迁五次,担任国子祭酒,(李朴)因为身体患病未能就职。高宗即位,任命(李朴)为秘书监,(李朴)疾趋应召,未到职就去世了,享年65岁。

16、封爵为宝文阁待制,并授予其子孙二人官职。李朴本身只是小官,天下却高扬其名声。蔡京想强力招引他,答应让他担任帝王侍从,李朴却坚决拒绝,不与其见面,蔡京满脸愤怒,但是终究没有加害李朴。中书侍郎冯熙载也想幸会李朴,李朴笑着说:“我不见蔡京,怎能幸会冯熙载呢?”(李朴)所任官职之地都赢得了好的声誉。在广南,(李朴)阻止他的帅使孙竢用条文(文书)为王事尽力,不如拿出固定的赋税来资助边防。(李朴)破解漕使郑良引进真腊改取安南的诡计,来停息边患,世人赞其机智。李朴曾经为自己撰写墓志铭:“以天为心,以道为体,以时为用,其可已矣。”大概就是他一生的概括了。(李朴)有章贡集二十卷流行于世。三、诗歌鉴赏晓巡北圃七绝

17、白玉蟾一蜂蝶如知春欲归,雨余莺亦缕金衣。东风尽把杨花剪,吹作满城轻雪飞。二池边弄水手犹冰,藕臂风寒更粟生。柳叶春深槐叶浅,桃花夜暗李花明。8第一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诗人借此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简要赏析。(5分) 9两首诗都描写了春天景色,在表现手法上有何不同?请简要赏析。(6分) 【答案】8描绘了一幅静谧、朦胧的暮春图景:蜂蝶于暮春时节忙碌,黄莺于雨后梳理羽毛,柳絮于风中翻飞。(3分) 诗人借此表达了爱春、惜春、怜春之情。(2分)9第一首:拟人,如借蜂蝶“知春欲归”形象地表达了诗人惜春、怜春之情;借黄莺编织金衣活灵活现地描绘出雨后的黄莺正在梳理羽毛的情景;借东风剪出杨花既交代了暮春时节的

18、到来,也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春风滋养万物的神奇。比喻,将羽毛比喻成金衣,形象生动地写出了羽毛在朝阳与雨滴共同作用下的金光闪闪的质感;将柳絮喻成轻雪,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柳絮色白、体态轻盈的特点。(3分,答出其中一点即可)第二首:对比,初春时节,将人感受到的寒冷与万物感受到的暖气进行对比,将柳叶与槐叶颜色的深浅进行对比,将桃花落与李花开进行对比,形象地写出了万物在春寒料峭中长势喜人的特点。(3分)【解析】8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鉴赏诗歌的景物特点能力。概括景色特点关键是寻找句中能体现景色特点的词语,并结合语境进行分析,然后用精练的词语表述出来。分析景色,就是要搞清楚景色的具体内容:写了什么具体景物,特别

19、要指出什么时间、地方的景物,还要分析景物整体所呈现出的特点、氛围、意境等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9试题分析:表现技巧是诗人用来抒发情感、表达题旨的一种手段方法,要准确回答就要熟悉古诗中常用的一些表现方法。修辞手法:比喻、对偶、夸张、对比、拟人、双关等。描写手法:A衬托手法,又分正衬和反衬,反衬又有动静衬、声寂衬、乐哀衬等;B侧面描写;C虚实结合;D象征手法等。抒情手法: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又有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和托物寓理三种。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蜀相中杜甫用“,”

20、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功业。(2)王国维认为周邦彦的苏幕遮中“,”两句,“真能得荷之神理者”。(3)鹤汀凫渚,;桂殿兰宫,。【答案】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水面清圆 一一风荷举 穷岛屿之萦回 即冈峦之体势【解析】试题分析:此类题目要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尤其是注意一些生僻字,近似字的写法,不能出现错别字或漏字、多字。名句名篇是近几年高考的一个必考点。在学习中,不仅要熟记课本中要求背诵的名言警句,还要熟记课外中为人们喜闻乐见的名言警句,要注意收集古典诗歌、古典散文中的名句和成语、近现代史上仁人志士及爱国名人的名诗名句。考点: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识记A。请考生在第三(11)、四(12)两题中

21、选定其中一题作答。只能做所选定题目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题目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个题目评分。四、文学类 1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25分) 邂逅俄罗斯克拉夫琴科1964年春天的一天,我在一位战友家做客后,从农村回到城里。离城里已经没多远了,这时我看见前面有一个人。他穿着一件破旧的短皮大衣,脚上套着一双胶皮毡靴,头上戴着护耳皮帽。他沿着路走,小心翼翼地。我迈大了步子,赶上了他。我把大衣敞开,让胸前的奖章都露在外面,向他打招呼。 “进城吗,大伯?”我问道。 “是啊,孩子,进城去。”他点点头。 “那正好,我们同路。办什么事情?不保密吧?”当我们并排走时,我好奇地问。 “去打证明,孩

22、子,我需要打张证明。”他叹口气说。 “什么证明呀?”答话之前,他先用手捂着嘴咳嗽了一声,又聚精会神地望了我一眼,再悄声细语地对我说:“孩子,我要一张写着我儿子格里沙还活着的证明,还要盖上大印。” “既然还活着,那要证明干什么?”我感到很诧异。 “一切的不幸,都是由于”沉默了片刻之后,他低声说,“我的格里沙已经不在了。他牺牲了。阵亡通知单我都收到了。” “既然牺牲了,那你为什么”我惊讶的问道。 “我这就告诉你,孩子,一五一十地对你讲,”他匆匆忙忙地说,“我这就”又有一段时间,我们默默地走着。“阵亡通知单是谢苗给我送来的,他是我们的乡邮员,”老人突然说起话来,“有一天,我在院子里面整修草棚,我的老

23、伴生病了,躺在小木屋里。就是这样,我只读到他牺牲得很英勇,就再也读不下去了。再往下读,又有什么意思呢?我虽说是个庄稼汉,但也懂得,没有死亡的战争是不存在的,我自己也参加过战斗,尽管,我悲痛得都要大声疾呼了。而对老太婆,你要怎样去解释呢?这是没法向她解释清楚的。她是做母亲的人这你知道,对于做母亲的人来说,活着的意义也就是为了孩子。于是,我把阵亡通知单撕掉了,并告诉谢苗,这件事情叫他不要声张。战争还在进行。在农村,得到了阵亡通知单的人,就不可能再知道部队的消息了。可我的老伴还在等,我也和她一起在等。战争结束了。有的人回来了,有的人不在了,”老人心情沉重的叹口气,“后来,我想出一个主意,是谁指点的,

24、我自己都不知道,我就对老太婆说,我们格里沙没有回家,因为要在部队继续服役。把他留在部队是工作需要,因为他大学毕业了,会说外国话。也正是这个原因,他才没有写信,这是规定,是部队纪律。开始时,她不相信,久而久之,也就信以为真了。医治母亲心病的良药,莫过于期望了。而这事”老人绝望地摆了摆手,“在我们那个村子,每到晚间,老太婆们便喜欢聚集在一起叙谈。有一次,当我的老太婆谈起格里沙的时候,一个小孩插话,听说有一种专供侦察兵使用的通信系统,据说通过这个系统可以寄信回家,不会损坏。他还拿出一本什么样的书,说书上写得清清楚楚。于是,老太婆马上热泪盈眶。只要一提到儿子,她不是哭诉不停,就是默默发呆。昨天她又病倒

25、了。要是我没有给她带去这张证明,她肯定活不成的。”老人悲伤地摇摇头,“要能开到这张证明就好啊”他沉默一会儿,“要开个证明,证明上应该这样写:尊敬的阿格里宾娜玛克西莫夫娜,您的儿子格里沙在部队服役还要盖上大印。你看怎样,孩子,他们能给我开证明吗?”我掩上大衣衣襟,用肯定的口吻说了一句:“会给你开的,大伯。”(1)下面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两项是(5分)A小说中的“我”是一位多次立下战功的军人,不仅喜欢长时间在别人家做客,而且喜欢把大衣敞开,让胸前的奖章都露在外面。B老人在说要打一张儿子还活着的证明时,先捂嘴咳嗽,再望“我”一眼,最后悄声细语,表明老人谨慎、不愿张扬的心理。C老人在收到

26、儿子阵亡通知书后,虽然很悲痛,但他知道儿子为谁而死;而其妻子不通情达理,于是老人没有办法只好瞒着她。D小说结尾写“我”“用肯定的口吻”回答老人问题,说明“我”一定能帮助老人打一张其儿子还活着的证明,哪怕与法规不符。E本篇小说的主体部分主要是由“我”与老人的对话构成,这样写可以使得情节紧凑集中,节省了解说相关事件的笔墨。(2)小说开头从路遇老人写起有什么好处?(6分)(3)小说中“我”的情感从前到后有哪些变化?请概括分析。(6分)(4)有人建议把标题“邂逅”改为“证明书”,你认为哪一个更好?请说明理由。(8分)【答案】BE(答B项3分,E项2分,D项1分)内容上,写“我”在回城路上偶遇老人,试图

27、向他显摆奖章。结构上,交代事情的缘起,为情节发展做铺垫。(6分)骄傲(由把大衣敞开,让胸前的奖章都露在外面可以看出)好奇(由看到穿着破旧大衣的大伯进城可以分析出)诧异(由“既然还活着,那要证明干什么?”的提问可分析出)惊讶(由既然死了,可还要写活着的证明来分析得出)羞愧、敬仰(由“掩上大衣衣襟,用肯定的口吻”说话可以分析出)(6分,每点1分)(8分,言之成理即可)观点一:用“邂逅”做标题更好。理由:点明了故事发生的情境,交代故事是在“邂逅”中发生的。体现了故事的情节,老人与我“偶遇”就是故事的主要情节。能产生悬念,吸引读者。看了标题,人们就会想究竟在“邂逅”中发生了怎样的故事,从而不由自主地想

28、要了解小说的内容。观点二:用“证明书”更好。理由:本小说的主要内容是“开活着的证明书”。主人公“我”的情感变化转折点是明白了“开活着的证明书”用意而产生的。“开活着的证明书”推动了情节的进一步发展,老人先说要开证明,在“我”的追问下说“开活着的证明”;“我”不由产生疑问,“活着为什么要证明”;然后才知道死亡却要开活着的证明的原因,疑惑解除,但其行为令人震撼。“活着的证明”本身形成矛盾性,吸引读者;且文章主旨不是通过“邂逅”来体现的,而是通过“证明”来突出的。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4)试题分析:这是一道理解文章题目的含意和分析题目作用的

29、试题。题目的含意要结合文章的主旨来解释其表层意、深层意和象征意等,题目的作用要从结构作用、内容作用和表达作用等几个方面分析。标题的作用可从下面几个方面考虑:(1)内容:概括主要内容。很多文题是对文章所叙之事的概括,抓住了这样的文题也就抓住了文章的中心事件。(2)主旨:与主旨(中心)的关系(点明中心、揭示主旨)。文题直接揭示或形象暗示了文章的主旨,有的文题含蓄地传达着作者的思想感情。(3)人物:与人物的关系(表明作品主要人物,表现人物性格、表明作者的情感与态度、作者情感的触发点)、表明写作对象。有的以人或物作为文题的文章,其题目里指出的人或物就是文章的写作对象。(4)标题本身就是行文线索的。(5

30、)兴趣: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生动形象、新颖含蓄、意味深长、耐人寻味、引起阅读兴趣。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25分)宿白的特别之处(1)“我没什么特别的嘛。”每当问及学术成就,中国考古学界的泰斗级人物宿白总是摆摆手。(2)北京蓝旗营,普通的住宅,不大的房间,老式沙发,木头桌子,一切就像宿白的口头禅那样“没什么特别的”。虽然之前有过电话沟通,但说起考古生涯,老先生还是连连退缩:“都是些该做的事儿,没什么好采访的啊。”面对记者不依不饶的“纠缠”,宿白笑了,开始用略带东北味儿的口音讲起了自己的“想当年”。(3)1922

31、年,宿白出生在辽宁沈阳。20世纪20年代,中国考古学初创,宿白“应时而生”。后考入北京大学考古系学习。年轻的宿白想文史哲“通吃”,于是经常跑去听外系的专业课。后来,他在古代城市、墓葬、建筑、佛教考古、版本目录学、印刷史等多个领域取得成就,无不得益于此。(4)1951年,淮河支流颍水上游要修建白沙水库,库区内各类遗址的抢救性发掘紧锣密鼓。宿白回忆起关于这“第一铲”的感受简洁直白:“那时正值冬季,但在深埋于地下的墓穴中竟也未觉寒冷。当时大家的热情很高,很专注,也就不觉得冷了。”(5)1952年1月中旬,发掘工作结束。如果说田野发掘是考古学的基础,发掘报告则是将基础材料与研究相连接的桥梁。1957年,宿白执笔的发掘报告白沙宋墓出炉,成为新中国考古报告的奠基之作。当时,历史考古学草创,研究方法与报告编写无例可循,宿白在书中确立起一套开创性的标准,严格区分报告主体与编写者的研究。(6)20世纪50年代,国家希望对全国的文物状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