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3 ,大小:39.98KB ,
资源ID:17388458      下载积分:5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17388458.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公民凯恩 周传基.docx)为本站会员(b****0)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公民凯恩 周传基.docx

1、公民凯恩 周传基试论公民凯恩的不朽 文/周黎明 英国视与听杂志自从1952年起,每隔十年由全球最顶级的导演和影评家评选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十部影片。除了第一次以外,公民凯恩(Citizen Kane,港台译为大国民)每次都名列榜首,而其他名次的作品每次都有所不同。换言之,在过去四五十年里,世界上最有资格评论电影的人对哪部影片在艺术上居于亚军或季军位置无法达成长久的共识,但他们一致认为,公民凯恩是最伟大的电影作品。 这不是我喜欢公民凯恩的理由或原动力。记得我第一次观看该片时,得到一种“不过如此”的感觉。第二次观赏是在非常偶然的情况下,看完后有一种被雷电劈打或见到上帝的感受,当时就坚信这是我见过的最伟

2、大的电影。以后每看一次,这种信念就更加坚定。此后,我详细查阅了有关该片的所有资料,每看完一本就更证实了那些权威人士的评选结果是无比正确的。 在我第一次观片跟第二次之间发生了什么事?我真的回忆不起来。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不是公民凯恩突然由平庸变非凡了,一定是我自己哪根神经开窍了。 回国后,我在不同的场合,从不下十个人那里听到这样一句话:“公民凯恩在那个年代的确很有水平,但现在显得过时了。”在我看来,这句话相当于“贝多芬的第九交响乐在19世纪上半页算是最高水平,不过,现在听起来真的赶不上时代了。”你能想象这句话在乐迷当中会引起怎样的反响吗?但如此评价公民凯恩的大多数是高级影迷或专业人士,因为普通观众

3、是不会去看一部1941年出品的黑白片的。我不是说你不可以有自己独特的评价标准和评选结果,你若把现代启示录、2001太空漫游、罗生门等评为“最伟大”也无妨,但公民凯恩“过时”?你若能举出哪一处有过时之嫌,我相信我可以给你十条反驳的证据。 很多经典老片在当时有重大突破,但现在看来无论如何有明显的时代烙印。一个国家的诞生开创了电影的叙事手法,但现代人怎么看都会觉得节奏拖沓,更别说主题包含的种族偏见;战舰波将金号将蒙太奇艺术推到成熟和完美的境界,但里面的表演现在看起来太夸张。当然这丝毫无损于它们的历史地位。但有几部影片即便现在拿出来首映(前提是以前从没放过),都会令人震撼,两个最突出的例子就是公民凯恩

4、和2001太空漫游,它们有一种挣脱时间羁绊的不朽性(timelessness)。公民凯恩在每一个方面都上升到全新的高度,其中有些后来被人模仿到滥,但有些至今没人敢去突破。试想,低俗小说、罗拉快跑、记忆碎片等作品只是在某个层面或某个点上作了突破,便受到大家的强力追捧,而公民凯恩在每一个层面都大大突破了电影艺术原有的表现手法,有些几乎到了“后无来者”的高度。(不然怎么60年还没人能超越它?) 如果你看懂了该片的每一个叫绝之处,仍认为它“已经过时”,那我将无话可说。如果你觉得每次都捧它为“最伟大”有失公允或有厚古薄今之嫌,那么我要提醒诸位,评选的不是近十年的“最伟大”,而是“有史以来最伟大”。如果近

5、百年来我们每年都评选“中国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小说”,我相信每次的结果都会是红楼梦。对于崇拜金庸、琼瑶或当年度畅销小说的朋友,我只能抱歉地说一句:“你喜欢的作家及作品都非常好,但就是没有曹雪芹和他的红楼梦那么好。”再用音乐打比方,你可能听电台广播了一百次贝多芬第五交响乐,对那“命运在敲门”的主题已经腻烦,这不能怪你,好东西吃多了也会腻;但很多对公民凯恩腻烦的朋友其实没有仔细看过(或看懂了)整部影片,他们觉得腻,更多是因为 “最伟大”的评语已经听得耳朵起茧。 “说了这么多吹捧的话,那么公民凯恩到底好在什么地方?”你一定会问。因为这是电影学院教整整一个学期的科目,我不可能压缩成一篇短小精悍的影评文章,

6、所以只能借网易一方宝地,逐个方面进行分析。 洋葱似的叙事结构 说起公民凯恩的整体结构,初次观看时很多人会不以为然:“不就是通过几个人物的回忆来倒叙主角的一生吗?这种电影我看多了,连文革时放映的南斯拉夫影片第八个是铜象也用这种手法。” 不错,公民凯恩的确由六段闪回组成,合在一起反映了出版家查尔斯?福斯特?凯恩的一生。但里面有着极强的内在逻辑。这几段倒叙并不是一块拼图的组成部分,而是由外向内层层剥开的洋葱。不信你做一个小试验:你从第一段看起,每看完一段停下来想一想,你会发现你对凯恩的了解已相当全面,但每看完后面一段,你的了解就加深了一层;但即便只看前面几段,你对人物的认识仍是完整的,只不过不够深入

7、罢了。 整部影片有一个非常简单的框架:凯恩临死前说了一个字“玫瑰花蕾”(Rosebud),某报编辑部派记者去采访凯恩生前的亲人和好友,试图寻找该字的涵义。记者自始至终没有查出真相,但影片最后一个镜头把“真相”告诉了电影观众-那是凯恩幼年时玩的雪撬的名字,象征着他内心深处对天真纯洁的渴望(一个比国王更有钱有势的人,临终时最舍不得的却是最不具物质价值的怀旧物品)。“玫瑰花蕾”一词的出处我们以后再讲,但很多观众上了编导的当,以为此处暗藏着有关影片的重大“玄机”。其实,它只提供了“骨架”,该片的精华不在这骨架里,而全在依附于骨架上的六段闪回中。 第一段是一部九分钟左右的纪录片,是美国在电视问世之前常见

8、的故事片前插映的新闻短片,类似我国文革期间电影院放映的毛主席接见某某国领导人。别小看这部纪录片,它的信息量非常丰富,你看完之后会了解凯恩的重大事件,包括他兴建Xanadu宫殿、他的政治主张、他的政治生涯、他在出版业的成就、他的身世和私人生活,如他的两次婚姻(第一次娶了总统的侄女,第二个妻子是平民,他力图把她捧为歌剧明星)等等。毫不夸张地说,很多传记片对传记人物的描写深度还不如这部纪录片,比如我国1980年代一部几十集的某著名画家传记电视剧,居然漏写了他的一次婚姻。这部纪录片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它没有一味歌功颂德,而在肯定凯恩成就和地位的同时,指出他是一个有争议的人物,有人说他是共产党,有人说他是

9、法西斯,有人说他是民主改革的推进者,而他自己反复强调他是 “一个美国人”(其中包含着对美国梦的诠释)。这一点在当代大多数的电视讣告中,你是不会看到的,普通讣告基本上是简历加毫无意义的陈词滥调及千篇一律的誉美之词。 影片的第二段通过记者查阅图书馆资料,从银行家撒切尔先生的回忆录手稿中,得知凯恩的身世。凯恩的母亲原来开一家乡村小客桟,一位过路客人付不起房钱,拿一个废弃的矿作抵押,结果这个矿后来挖出了黄金。凯恩母亲把五岁的小凯恩交给撒切尔监护,送到最好的学校受教育。但凯恩长大后对自己的身价没有兴趣,反而想通过办报,为穷人声张正义。 影片的第三段是记者对凯恩经理人兼生意伙伴伯恩斯坦先生的采访。伯恩斯坦

10、对凯恩充满了崇拜之情,他透露了许多凯恩办报初期的事情,还有凯恩开始显露出收藏的习惯,他对国际政治的影响以及他的第一次婚姻。 影片的第四段是采访凯恩的好朋友、也是他报社的戏剧评论家李仑德。李仑德对凯恩非常了解,他们是同学,从凯恩创业初就跟着他;但随着凯恩从热情洋溢的青年演变成狂妄自大的报人,他对凯恩的态度也开始从全力支持,到怀疑冲突,最后彻底分道扬镳。李仑德向记者提供了有关凯恩第一次婚姻更内幕的信息,他跟第二任妻子的邂逅,他政治生涯的破灭,以及他最后为了妻子的歌剧事业跟好友反目为仇的细节。 影片的第五段是记者采访凯恩第二任妻子苏珊。苏珊讲述了她被迫练歌剧的痛苦遭遇、她在舞台上的惨败、她的自杀未遂

11、、她在“宫殿”里的日子(派对和孤独),直到最后她痛下决心离开凯恩。 影片的第六段闪回来自凯恩的大管家雷蒙。雷蒙见证了苏珊离开后凯恩孤家寡人的凄凉,他还听到过有几次凯恩自言自语说了“玫瑰花蕾”一词,但他也不明白是指什么人或什么东西。这一段很短,直接通往结尾。 对于许多伟人,我们大家都知道他(或她)一生做了什么事,但究竟有几个人知道这人到底是怎样的人,他(或她)的内心世界又怎样?影片借助寻找“玫瑰花蕾”的涵义,探索了凯恩的心路历程以及凯恩所代表的美国成功经验。该片的结构不仅是非线性的(即不是平铺直叙),而且每一段闪回有相互重叠的地方,如李仑德从他的角度讲到苏珊首演的情况,后来苏珊又从另一个角度提到

12、同一件事。 需要说明,非线性叙事技巧并非公民凯恩首创,之前有几部好莱坞电影已经尝试过,但公民凯恩把这种“叠床架屋”的形式发挥到极致,每一段的时间跳跃和重叠都很大,有些情节写得很虚,有些又很细致,很多视觉、对白及主题在不同段落中遥相呼应。就我个人而言,我没有见过哪部电影比公民凯恩具有更复杂和高超的故事框架-唯一的例外是穆赫兰道,可以说更复杂,但是否更高超就很难说了。罗生门的结构也有公民凯恩的影子,尤其是每个人的叙述带有更强烈的个人色彩;这一方面,罗生门取得了革命性的飞跃。 衡量一种艺术形式是否“完美”,不能光看它有多少值得炫耀的高难度技巧,而是应看它能否成为反映某个特定内容的最合适的形式。让我们

13、想一想,有什么故事结构能比洋葱似的层层剖白更有效地体现凯恩式的公众人物?百姓看到听到的,是他在公众场合的一言一行;他的法律监护人掌握他身世中的一些不为他人所知的细节,但就像是父母对成年孩子的了解往往局限于表面,监护人无法理解其内在的动机;他的同事对他的了解则更全面,但却比不上能推心置腹的密友;不过,有些私人细节只有同床共枕的人才知道;最后,对于某些高高在上的大人物,最有机会看到他们另一面的人既不是家人,也不是朋友(他们或被他抛弃,或已抛弃了他),而是守护身边的仆人。 几年前,海外某人自称是我国某已故伟人的私生女,并写了一本很厚的回忆录。我拿来一翻,发现大约四分之三的篇幅是普通史书上的资料,另外

14、四分之一篇幅是她自己的经历及一两次见到伟人的情形。套用公民凯恩,就是大量的纪录片镜头,加上苏珊说她自己的事,只有少数几处跟凯恩有关。读者无法判断她说的是真是假,也不可能从中加深对该伟人的了解。这本书连洋葱皮的水平都没有,充其量只是给你看一个装洋葱的盒子,然后拿出一小块玩意,也许是洋葱核心的一部分,也许根本不是洋葱。 人物塑造及表演 说公民凯恩的人物塑造很成功,这无异于一句废话。影片在这方面采用了多种技巧,而其中有一些在电影艺术中达到罕见的高度,这却是值得分析的。 重头戏当然在凯恩这个人物身上。他究竟是一个怎么样的人?是正面人物还是反面角色?我们可以像影片中的记者那样,一层层加以探索。 凯恩年轻

15、时不为巨额家产所动,立志办报,为社会底层被压迫的劳苦大众伸张正义。影片中他有两个并不隐蔽的敌人,一个是受他母亲委托把他抚养大的银行家撒切尔先生,另一个是他竞选纽约州长时的政敌。撒切尔是美国金融界的精英,是一个JP摩根式的人物,你瞧那以他命名的图书馆,比总统图书馆还气派;但在凯恩眼里,他就是资本家剥削劳动人民的典型。凯恩那张刚开始毫不起眼、发行量只有几万份的咨询报推出了一系列调查报告,揭露了Traction行业的托拉斯滥用公共资金、房地产主拒绝整治贫民窟、华尔街支持铜矿业欺骗股民等事件,其中有些事件牵涉到撒切尔的利益。 凯恩的“大义灭亲”不仅损害到自己的监护人,而且直接把火引到妻子甚至自己身上。

16、他利用报纸攻击总统的政策,而他第一任妻子正是总统的侄女(“他当总统就是一个错误,这个错误将在不久的将来得到纠正。”)凯恩也解释了自己的双重性:一方面他是某公共交通公司的大股东,拥有该公司82364优先股,另一方面作为报人,他代表着广大人民的利益,因此不遗余力揭露该公司的黑幕。凯恩有一段颇能概括其理想主义思想的台词:“我的乐趣就是看到这个社会里那些辛勤劳动、正直的人们没有被一帮抢钱抢疯了的海盗稀里糊涂抢个精光,因为没有人照顾底层人民的利益。如果我不去照顾那没有特权的阶层,也许会有别人出现,也许那些人没有金钱和财产,那样情况会更糟!” 这段话是他当着撒切尔的面说的。撒切尔提醒他,他这种基于政治理念

17、的办报法导致他每年亏损一百万美元(注意:那是十九世纪末的数字),凯恩不无嘲讽地回答:“按照这个速度,60年后,我可得破产了。” 凯恩的“革命豪情”充分体现在这句豪言壮语中,他对资本主义的痛恨及对劳苦大众的关怀都是真诚的,但也是以居高临下姿态出现的。他对撒切尔的话说得很清楚:如果像他这样的有产者不站出来号召改革,等到无产者发动革命,那就不是和风细雨而是人头落地的事了。因此,有人骂他是“共产党”,也有人认为他是 “改革家”。 他跟现任纽约州长盖蒂的矛盾更是水火不容,即便后者用绯闻来要挟他时,他仍高声大喊:“我不会像廉价、腐败的政客那样掩盖自己犯罪的后果。盖蒂,我会把你送进监狱的!” 但是,凯恩不是

18、一个纯粹的革命家,他的办报思路与其说是类似南方周末,不如说有点像哗众取宠的小报。这里需要指出,英文中的“yellow journalism”不是中文“黄色小报”的意思。当凯恩驻古巴的记者报回消息,说当地没有战争,他回答道:“你来提供散文诗,我来提供战争。”另外一个例子是纽约当地一名妇女失踪,被他炒成头条新闻,因为凯恩的新闻原则是:“标题有多大,新闻就有多大。” 无论你认同还是反对凯恩的政治观点,不可否认,他具有杰出的领袖魅力。他能用金钱挖来竞争对手记事报的所有金牌记者编辑,他对以伯恩斯坦为代表的下属有很大的亲和力, 但他最复杂的关系是跟第二任妻子苏珊及好友李仑德。 初看该片时,觉得苏珊就是一个

19、梦露式的女子,有几分纯洁、几分傻气。后来发现,苏珊的形象并不简单,她蕴涵着美国的国民性。这时,我注意到片中一句貌似不经意的台词:“苏珊是美国的一个横截面。”她和凯恩的感情,除了表层的夫妻感情,更隐藏着凯恩对他心目中认为需要他保护的“劳苦大众”的关系。在文艺作品中,当某个角色具有典型意义时,往往他的个性色彩就会大大削弱,最终沦为一个符号,尤其是表现大人物跟某个阶层的关系时,这种处理非常难。 苏珊出现在凯恩的政治生涯从高峰跌落谷地之时,也是结束其政治生涯的导火线。凯恩从没有嫌弃她出身卑微,对她的关心和爱护也真诚有加,但他的爱从根本上讲是自私的。当他发誓要把苏珊捧为歌剧明星时,他并没有考虑苏珊的需求

20、,更多是从自己的立场出发,想通过造星来证明自己的实力。他俩作为新婚夫妇首次亮相时,面对媒体他说道:“我们会成为歌剧明星的!”一个“我们”道出了他对苏珊人生的微妙控制,即苏珊只是他实现新理想的一条途径。 影片最直接点题的台词就出现在他从政失败、捧星在即之时。好友李仑德酒后吐真言:“你提起人民群众,仿佛他们是你所拥有的,仿佛他们就属于你。天哪!自从我记事起,你一直在谈要给人民权力,好像给他们一件代表自由的礼物,作为提供服务的回报记得你说的劳动人民吗?他们将组织起来,要求得到他们的权力,不是作为赏赐的礼物。当你那些宝贵的受压迫者团结起来,他们将高于你的特权。我不知道那时你该怎么办,航船去一座荒岛,当

21、猴子的首领?你除了自己,其他谁都不关心。你只需要说服大家,让他们相信你十分爱他们,因此他们该用爱来回报你。只是,你的爱是由你来定条件的,就像是由你来制定规矩、按你的方法来玩的游戏。” 李仑德是凯恩的同窗好友,他俩一开始有共同的理想和追求。但当凯恩个性膨胀、大搞个人崇拜时,李仑德对朋友的做法产生怀疑。在那次歌女大跳大腿舞的报社派对上,人人都高兴得又鼓掌又唱歌,只有李仑德的神情和掌声有点勉强。他跟凯恩摊牌后,要求调到芝加哥工作,偏偏苏珊的歌剧首演定在芝加哥(那里有凯恩为她专门建造的歌剧院),作为戏剧评论家的李仑德面对吹捧老板娇妻的痛苦职责,喝得酩酊大醉。他深知他的评论会带来怎么样的结局:“苏珊?亚

22、历山大小姐,一个漂亮而毫无希望的不称职业余歌手,昨晚为崭新的芝加哥歌剧院作首场演出。幸亏她的唱功不属于本部门的报道范围,关于她的表演,实在不可能” 凯恩按照李仑德的思路,写完了这篇似乎不可能出现在凯恩报系的评论,但他同时告知李仑德,他被解雇了;但是,他又给了李仑德一笔在当时数目不小的遣散费(25000美元)。这些相互矛盾的行为反映出凯恩的内心世界:作为报社老板,他不承认自己压制办报最神圣的言论自由精神(尽管他的办报方针从来谈不上立场公正);他用最诋毁的语言完成了这篇文章,以此证明他的伟人风范,同时他不能容忍其他员工有这种行为,因此他炒了好友的鱿鱼;但他又不愿意背上“重色轻友、背信弃义”的名声,

23、因此又用金钱来平衡自己的心态。 凯恩在苏珊演出中起立鼓掌的细节,酷似前苏联某领导人的做法(至少是谣传中他曾有此举止),从好的一面看是中流砥柱,从另一面看则是自欺欺人。他越到晚年,越脱离现实,开始沉浸在自己建筑的迷幻宫殿中。他的晚年是孤独的,正如李仑德所说,“我是凯恩的朋友。如果我都不能算他的朋友,他就没有朋友了。” 至于他的收藏癖,那也是他弥补心理空虚的一种手段,许多价值连城的文物他买来后,连箱子都没拆。所以,当苏珊跟他分手时,说他“什么都没给我”,不是指物质的东西,而是精神方面的关爱和交流。 在剧本原稿中,宫殿派对的情节中,苏珊爱上某客人,导致凯恩吃醋,加害该男子。奥逊?威尔斯删去了这一段,

24、使得人物脱离爱憎分明的好人坏人窠臼。凯恩不是百姓中常见的人物,他的气质和性格在很多领袖级人物身上有明显的影子,他的魅力和缺陷是互补的、相辅相成的。 从弗洛依德心理分析的角度看,凯恩缺乏童年母爱乃人格的症结。他对撒切尔(即代理父亲)的憎恶、对苏珊的吸引,多少都可归结于俄底浦斯情结。假如我们从人生意义的宏观立场来看,凯恩潜意识中追求的是白雪皑皑的小屋、童年的雪橇,但他却只能靠聚敛财富来平衡内心世界。一些心理学家从那玻璃镇纸、雪橇上的玫瑰花形状,找到了“母体”的隐含。从感情的角度看,年轻时很“花”的凯恩对两次婚姻都非常认真,第一次爱上艾米丽,没有高攀的目的(不然就不会攻击这座求之不得的靠山了);第二

25、次爱上苏珊,也没有玩弄对方的意图。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角色更具厚度,更难简单归类。 如果说对凯恩的做人原则的评价来自于李仑德,那么,对他人生追求的宏观审视则来源于一句似乎跟剧情毫不相干的话。伯恩斯坦初见记者时,说了一件他年轻时的“偶遇”:“1896年的一天,我坐渡轮去新泽西。当船离岸时,另一艘渡轮正驶进港口,船上有个女孩正等着下船。她穿了一件白色的衣服,手里拿着白色的阳伞。我只看到她一瞬间,她根本就没看到我,但之后我每个月都会想起她。” 人生就是这么奇妙,瞬间能化为永恒,而拥有一切却会等同于失去一切,富可敌国的人物临死前最想念的,是幼小时玩过的不值钱小玩意。这可能是天下很多大人物的悲剧。 影片

26、中的其他人物戏份多寡不一,有些只有一两场戏,但形象却是立体的。凯恩的第一任妻子只出现在早餐戏和面对苏珊等两三场中,但她的贵族特征却表露无疑。凯恩的妈妈只有一场戏,但台词的精炼及演员的能干为角色提供了无穷的背景材料。甚至连只有一句台词的凯恩爸爸都不单调那是一个极端无能的父亲,被女强人的老婆压得喘不过气来。影片中还有一个具有喜剧色彩的角色,即咨询报的前总编,有点迂腐、有点正直,颇似我们心目中的老知识分子,当他面临新老板执行新政策,居然不知道该如何调整自己的行为。在我的心目中,只有凯恩儿子一角不能算成功,缺乏一个勾人的“扣”(hook)。 影片中还有一个戏份极重、但绝对不会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角色,那

27、就是贯穿全片的记者汤姆逊。他时常以阴影或背影出现,故意不让观众看清他的模样。这个虚化了的人物乃观众(或大众)的化身,其象征意义远大于特定性。他的“虚”跟凯恩的丰富层次相映成趣。 公民凯恩的表演在选角(casting)阶段就取得了惊人的成绩。该片的演员几乎全部没有电影表演的经验,但这些角色好像是为他们度身定做的,不说那些主角,就连管家雷蒙、政客盖蒂、童年凯恩等都有鲜明特色。该片的演员多数来自威尔斯的水晶剧团,该团以广播剧和舞台剧见长,照理说首次演电影一定会有过火的倾向;但是除了极少数特写镜头,所有演员的表演都非常自然,全无不必要的夸张。 影片中的主要角色都有很大的年龄跨度,从青年一直演到老年,如

28、奥逊?威尔斯只有刚接管报社那场戏是他本人的真实年龄(25岁),但他逼真地演出了中年和老年的神态。但演员那出神入化的表演却无法引起普通观众的一片叫好声,原因是片中没有可让演员“炫耀”演技的场面,但反过来,当你仔细阅读剧本时,会发现演员实在功不可没。 公民凯恩不是奥逊?威尔斯的独脚戏,使之成为传世之作的功臣有很多。但如果能够跨行业进行比较的话,作为导演的奥逊?威尔斯无疑作出了最大的贡献。且不谈他对于剧本的修改,即便拿最终的版本和拍成的影片相对比,奥逊?威尔斯的天才仍一览无余。 公民凯恩有大量对电影艺术的革命性创新。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通常一场戏由全景来交代环境,然后通过人物对白的特写镜头来推进剧情

29、的发展,最后又用大全景为场景打上句号。但公民凯恩却反其道而行之,它常常用特写来开场和结尾,中间部分喜欢用长镜头,并不时加以变换,利用人物之间的位置制造“三角构图”。这种古典构图法还充分发挥了前景和背景的联系,制造出独一无二的“深聚焦”效果。 威尔斯的空间感很可能来自他对舞台艺术的体会,但影片没有丝毫舞台腔。在场景的过渡方面,威尔斯展露出行云流水般的技巧。同一个形象可以跨越空间,同一句台词能连接上下几十年的岁月。 我们将在下一篇文章中分析偏重于摄影的出彩点,此处我们暂时先谈一些戏的处理。最有意思的是,哪些被一笔带过,哪些重彩浓墨。人们通常比较注意那些过渡场景的电影化处理,殊不知那些话剧式的场景也

30、不同于传统。比如撒切尔先生前来认领小凯恩那一场,粗粗看并不重要,但整个过程展现得起伏有致;而小凯恩在撒切尔那里长大成人却基本被略过。凯恩跟第一任妻子的生活由一组很简单却很绝的蒙太奇来反映,但跟第二任妻子的整个认识过程的小细节都没有忽视。凯恩跟政敌、苏珊及李仑德的冲突是用传统的戏剧手法来体现的,但这种手法在该片中用得很慎重,因此不像我们常见的电视剧那样有一轮接一轮的“吵嘴”,它的冲突都用在了“刀口上”。 神来之镜头 好莱坞每年都会有几部整体水平较高的优秀影片,但从导演手法讲,一年不见得会有一处令人眼睛一亮的处理。而公民凯恩中这样的天才之笔附拾皆是,以上重点介绍其中几段。 一、早餐戏 这段两分多钟的戏表现了凯恩和第一任妻子艾米丽从新婚的陶醉到同床异梦的微妙变化,浓缩了九年的婚姻过程,简洁、独到,拍摄并不难,完全是编导匠心独具的结晶。 一开始是一个全景,那是他们婚礼刚结束的那个夜晚,或说凌晨。艾米丽坐在餐桌旁,凯恩走过来,吻了她一下,在对面坐下。 艾米丽:我不明白你为什么要直接去报社。 查尔斯(凯恩的名):你不应该跟报人结婚,他们比水手还糟糕。我太崇拜你了! 艾米丽:喔,查尔斯,报人也得睡觉呀。 当他们对话时,画面开始进入单人镜头的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