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52 ,大小:59.09KB ,
资源ID:17416798      下载积分:6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17416798.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九年级历史下册学案 人教新课标版.docx)为本站会员(b****0)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九年级历史下册学案 人教新课标版.docx

1、九年级历史下册学案 人教新课标版2019-2020年九年级历史下册学案 人教新课标版预习学案设问导读1._年3月,俄国爆发了“_”,推翻了_统治。之后,俄国建立了_临时政府,它与革命中建立的_ 同时存在,_掌握着主要权力。2._年_ 月,布尔什维克党确定了_ 的方针。_月_日晚,列宁秘密来到_的起义总指挥部_,领导起义。_月_日,起义取得胜利。3.彼得格勒武装起义胜利后,俄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工人士兵苏维埃政府_,_当选为主席。4.苏维埃政府颁布_,没收地主和寺院的土地,分配给_耕种。5.1918年3月,苏维埃俄国首都从_迁到 _。6. 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_革命。

2、世界上第一个_国家由此诞生。它沉重打击了_的统治,推翻了_的发展,鼓舞了_人民的解放斗争。关键信息1. 1917 二月革命 沙皇专制 资产阶级 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 临时政府 2.武装起义 彼得格勒 斯莫尔尼宫 11 7 3. 人民委员会 列宁4. 土地法令 农民5. 彼得格勒 莫斯科6.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 帝国主义 国际社会主义运动 殖民地半殖民地 研学设计学习要点一、新时代的曙光1.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1).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俄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苦难。(2).二月革命后成立的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掌握着主要权力,继续执行反人民的对外政策,并力图扑灭国内的革命火焰。(3).列宁 和布尔什维克党 采取了

3、正确的方针政策。2.十月革命的经过(1).11月6日晚,列宁秘密来到了起义的总指挥部斯莫尔尼宫,领导起义。(2).11月7日,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取得胜利。3.十月革命的结果(1).起义胜利后,俄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工人士兵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列宁当选为主席。苏维埃政权随即在全国建立起来。(2).1918年3月,苏俄首都从彼得格勒迁到莫斯科。4.巩固政权的措施(1).建立了新型的无产阶级政权。(2).将银行、铁路和大工业企业收归国有。(3).颁布土地法令,没收地主和寺院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4).同德国、奥匈帝国议和,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5).1920年,粉碎了外国的武装干涉和国内的反革命

4、叛乱。二、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1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2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3推动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4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学法点拨【透析1】明确俄国二月革命的时间1917年3月;革命的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革命的结果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革命的形势出现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与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两个并存的政权;掌权者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透析2】分析俄国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1).受一战的影响。(2).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继续参加一战,并力图扑灭革命。(3).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的正确领导。注意结合教材第4页的动脑筋题分

5、析。【透析3】 识记十月革命的经过:可按11月6日晚、11月7日、起义胜利后三个阶段时间掌握发生的大事。【透析4】观察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示意图找出起义的地点彼得格勒;起义的总指挥部斯莫尔尼宫;临时政府所在地冬宫。【透析5】明确十月革命的主要参加者工人阶级;革命的最主要特征中心城市暴动,武装夺取政权。【透析6】比较区别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和人民委员会采取的不同措施和造成的不同结果: (1) 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继续战争,扑灭革命反人民。结果:政权被推翻。 (2) 人民委员会:颁布土地法令,分给农民土地为人民。结果:革命胜利,政权巩固。【透析7】正确识记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的时间: (1)二月革命的时间19

6、17年3月;十月革命的时间1917年11月。这里所说的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用的是俄历。【透析8】 正确区别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的不同:(1)二月革命:时间1917年3月;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革命任务推翻沙皇统治;结果两个政权并存。(2)十月革命:时间1917年11月;性质无产阶级革命;革命任务推翻临时政府;结果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第2课 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预习学案设问导读1._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进入 _时期。苏维埃政权面临的首要任务是_。2.在_的领导下,1921年,苏俄开始实施_,允许_并存,大力发展_,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3._年底,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简称“_”。当时加入

7、苏联的有_、_、_和_。后来,苏联扩大到_个加盟共和国。4._年,苏联先后完成了第一、第二个五年计划,重点发展_。这两个五年计划完成后,苏联由传统的_国变成强盛的_国,国防力量也大为加强。同时,苏联加快了实现_的步伐。5.苏联在_年通过新宪法,宣布苏联是“_国家”。_的制定,标志着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这一体制被称为“_”。6.“斯大林模式”是在苏联外有_包围,国内_、_相对落后的情况下形成的。关键信息1.和平建设 恢复被战争严重破坏的经济 2.列宁 新经济政策 多种经济 商品经济 3.1922 苏联 俄罗斯联邦 外高加索联邦 乌克兰 白俄罗斯 15 4.1928-1937 重工业

8、 农业 工业 农业集体化5.1936 工农社会主义新宪法 斯大林模式6.帝国主义 经济 文化研学设计学习要点一、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一)实施新经济政策1.背景(1) 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进入和平建设时期。(2) 苏维埃政权面临的首要任务是恢复经济。(3) 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强烈不满。 2.实施(1) 时间:1921年开始实施。(2) 主要内容: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3.意义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巩固了政权。(二)成立苏联11922年底,苏联成立。2当时加盟共和国有俄罗斯联邦 外高加索联邦 乌克兰 和 白俄罗斯。3后来,苏联扩大到15个加盟共和国。二、苏联的社会主

9、义建设1.社会主义工业化(1)1928-1937年,实行两个五年计划。(2)重点-发展重工业。(3) 结果-苏联由由传统的农业国变成强盛的工业国,国防力量大为加强。2.农业集体化(1).目的-适应工业化需要。2).方法-强迫农民加入集体农庄,打击富农。(3).1937年完成。3.斯大林模式(1).形成标志: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2).背景:在苏联外有帝国主义包围,国内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情况下形成的。(3).评价: 对苏联工业化和国防力量的加强发挥了重要作用。弊端:第一,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比例失调;第二,片面强调产值和产量,造成产品品种少、质量差。第三,农业产量长期停滞不前。第四,经济

10、发展粗放,效益低,浪费能源。学法点拨 【透析1】明确新经济政策实施的背景:(1)四年世界大战和内战使苏俄的经济频于于崩溃,恢复和发展经济成为首要问题。(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继续实施加剧了国内的各种矛盾。 【透析2】识记新经济政策实施的时间-1921年;根本目的-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作用-恢复了被战争破坏的国民经济,指明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方向。【透析3】注意区别沙俄、苏俄、苏联三个名称的不同:(1)沙俄-从伊凡四世称沙皇至1917年3月,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制度;(2)苏俄 -从1917年3月至1922年底苏联成立;(3)苏联-从1922年底至1991年苏联解体。【透析4】观察第8页苏联地

11、图,明确当时的四个加盟共和国的名称及位置;了解成立的基础是自愿平等,成立的目的是加强各民族的团结合作,加强国防力量。【透析5】理解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出现的两次重大转折:第一次发生在列宁时期,即由共产主义政策转为新经济政策;第二次发生在斯大林时期,即放弃新经济政策,实行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透析6】比较区别苏联的工业化和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的不同:(1).苏联的工业化优先发展重工业,社会主义建设的资金主要采用行政手段来保证,实行高积累,多投资;(2).资本主义工业化从轻工业部门开始,资金主要来源于殖民掠夺,向外国借债等。【透析7】理解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1).形成标志:1

12、936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 (2). 特点:经济方面,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否定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以行政命令管理经济;政治方面,权力高度集中,党政不分,缺少群众监督; (3).评价:对苏联工业化和国防力量的加强发挥了重要作用。弊端:第一,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比例失调;第二,片面强调产值和产量,造成产品品种少、质量差。第三,农业产量长期停滞不前。第四,经济发展粗放,效益低,浪费能源。第二单元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世界第3课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预习学案设问导读1. 年1月,战胜的协约国集团为了缔结和约,对战后世界作出安排,在巴黎召开会议,这就是 。2.参加巴黎和会的有 个国家。但会议被法国

13、总理 、英国首相 和美国总统 操纵,同为战胜国的中国和其他弱国处于无权地位。3.1919年6月,协约国与德国签定了 ,对德国的 、 、 、 、 等问题作出了规定。4.19191920年,协约国还分别同德国的盟国 、 、 、保加利亚签订了一系列和约,这些和约同凡尔赛和约一起构成了 ,确立了帝国主义在 、 、 统治的新秩序。5.1920年1月, 成立,由于美国没有加入,所以它被 、 控制。6.19211922年,美、英、法、日、意、荷、比、葡和中国九国代表在 举行会议。会议上起主要作用的是 、 、 三国。7.华盛顿会议上,九国代表签署了关于中国问题的 ,宣称尊重中国的主权、独立与领土的完整,遵守各

14、国在中国的“ ”、“ ”的原则。这实际上为 在中国的扩张提供了方面。8.华盛顿会议是巴黎和会的继续,它确立了帝国主义在 、 地区的统治秩序。通过这两次国际会议,帝国主义列强建立了“ 体系”。关键信息1. 1919 巴黎和会2. 27 克里孟梭劳和乔治 威尔逊3.领土 军事 政治 赔款 殖民地4.奥地利 匈牙利土耳其 凡尔赛体系 欧洲 西亚 非洲5.国际联盟 英国法国 6.华盛顿 美 英 日7.九国公约 门户开放 机会均等 美国 8.东亚 太平洋 凡尔赛华盛顿研学设计学习要点一、 巴黎和会1.目的:战胜的协约国为了缔结和约,建立战后的“新秩序”。2.时间:1919年1月3.主宰会议的三巨头:操纵

15、会议的是法国总理克里孟梭、英国首相劳和乔治和美国总统威尔逊。4.主要内容:(1)协约国与德国签订了凡尔赛和约,对德国的领土、军事、政治、赔款、殖民地等问题做出了规定。(2)协约国还分别同德国的盟国奥地利、匈牙利、土耳其、保加利亚签订了一系列和约。(3)根据和约规定,1920年1月成立了国际联盟。二、华盛顿会议:1.背景:帝国主义国家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矛盾尖锐,日美之间矛盾尤为激烈。2.时间:19211922年3.操纵国: 美、英、法、日、意、荷、比、葡、中九国代表参加,起主要作用的是美、英、日三国。4.主要内容: 签署了关于中国问题的九国公约,这个公约宣称尊重中国的主权、独立与领土完整,遵守各

16、国在中国的“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的原则。这实际上 为美国在中国的扩张提供了方面。三、凡尔赛华盛顿体系1.构成:巴黎和会上签订的一系列和约构成了“凡尔赛体系”,华盛顿会议的一系列条约构成了“华盛顿体系”。通过这两次会议,帝国主义列强建立了在世界的统治新秩序“凡尔赛华盛顿体系”。2.评价:“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建立了战后帝国主义的世界和平秩序,但它不可能消除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因此不可能长期维持下去。学法点拨 【透析1】明确巴黎和会是帝国主义战胜国的分赃会议,英、法、美、日等国为了自己的 利益明争暗斗,矛盾错综复杂。开会名义上为缔结和约,实际上是“分赃”。 【透析2】结合教材插图识记“三巨头

17、”。参加会议的有 27个国家,各自地位相差甚远。苏俄被剥夺参加和会的权利。英法美三国始终是会议的主宰,而中国这样的国家也只是陪衬。和会涌现了克里孟梭、劳合乔治、威尔逊、奥兰多、牧野、顾维均等六位风云人物,其中前三位称巴黎和会“三巨头”。【透析3】对于凡尔赛和约主要内容的理解:(1)领土方面结合课本16页地图记忆,找出阿尔萨斯和洛林的地理位置,知道普法战争时法国战败割让,至此收回。(2)政治上不让德奥合并,也是为削弱德国。(3)德国的全部海外殖民地是以“委任统治”的形式加以瓜分,即英法日等国受国际联盟委托直接统治,这些国家实际上获得了新的殖民地。中国山东的权利即被委托给日本,这是对中国主权的严重

18、侵害。 注意阅读课文15页楷体字内容,联系中国五四运动的背景去理解。【透析4】注意区别凡尔赛和约和巴黎和约的不同:凡尔赛和约即对德和约,是战胜的协约国与德国签订,不包括德国的盟国,因其签约地点在凡尔赛宫而得名;另外在巴黎和会上,协约国还同德国的盟国奥地利、匈牙利、土耳其、保加利亚等签订了一系列和约,连同凡尔赛和约一起称巴黎和约。即巴黎和约包括凡尔赛和约。【透析5】理解国际联盟是英法操纵的工具。建立国际联盟得主张最早由美国总统威尔逊提出,由于巴黎和会的结果对美国不利,国会拒绝批准,所以美国没有参加国联。【透析6】明确美日在太平洋地区矛盾最大,所以华盛顿会议由美国倡议,会议上美国始终居于主导地位,

19、结果美国获益最大。【透析7】注意结合课文17页毛泽东的一句话和中国历史中美国“门户开放”政策的相关内容,去理解分析九国公约的实质。【透析8】正确理解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暂时性:体系中隐含着许多矛盾:对战败国的掠夺,加深了战胜国与战败国的矛盾;分赃不均,加剧了战胜国的矛盾;牺牲弱小国家的利益,深化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与帝国主义国家的矛盾。这些矛盾的发展,必然导致“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瓦解。第4课 经济大危机预习学案设问导读1.1924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处于 时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繁荣”一时。但是繁荣的背后却必然孕育着 。2.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首先在 爆发,然后迅速席卷整个

20、资本主义世界。这次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主要特点是 、 、 。3.经济危机使劳动人民饥寒交迫,而垄断资本家为保持商品价格,维持利润,却大量 。4.1933年, 就任美国总统。为对付经济危机,他一上任就宣布实行 。5.罗斯福新政的目的,是在资本主义内部进行调整,加强 ,以消除经济危机。6.新政的中心措施是 ,根据 ,各工业企业制定本行业的公平经营规章,以防止出现盲目竞争引起的 。7.新政取得了显著成效。美国 缓慢恢复, 得到改善; 得到调整、巩固与发展,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 与管理得到加强。新政在美国和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信息1.相对稳定 危机 2.美国 涉及范围特别广 持续时间

21、比较长 破坏性特别大3.销毁商品4.罗斯福 新政5.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6.对工业的调整 国家工业复兴法生产过剩7.经济 人民生活资本主义制度 宏观调控学习要点一、经济大危机1.背景:1924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处于相对稳定时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繁荣一时。这一繁荣的背后孕育着危机。2.时间:19291933年3.范围:首先从美国爆发,迅速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4.特点:(1)涉及范围特别广(2)持续时间比较长(3)破坏性特别大5.影响:(1)广大劳动人民饥寒交迫,流离失所(2)经济危机引发政治危机,资本主义各国社会矛盾尖锐,政局动荡。二、罗斯福新政1.背景:(1)严重的经济危机引起了

22、政治危机,各国资产阶级纷纷寻找出路(2)1933年,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宣布实行“新政”2.目的: 在资本主义制度内部进行调整,以消除经济危机3.特点: 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4.中心措施:新政的中心措施是对工业的调整。根据国家工业复兴法,各工业企业制定本行业的公平经营规章,确定各企业的生产规模、价格水平、市场分配、工资标准和工作日时数等,防止出现盲目竞争引起的生产过剩。5.作用:新政取得了明显成效:美国经济缓慢地恢复过来,人民生活得到改善;资本主义制度得到调整、巩固与发展;国家对经济的宏观控制与管理得到加强;联邦政府的权力得到明显增强。新政在美国和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学法点

23、拨【透析1】明确“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调整了帝国主义的统治秩序,使资本主义进入相对稳定时期。但这种稳定是相对的,繁荣是暂时的。 【透析2】结合课本第20页材料,理解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在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直接原因是资本家盲目扩大生产,而劳动人民相对贫困,购买力低下,从而引起“相对过剩”。【透析3】经济危机的特点可概括为“广、长、大”三字加以记忆。(1)范围广。从美国开始,很快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2)时间长。从19291933年,持续5年。(3)破坏性大。使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下降1/3,贸易总额缩减了2/3。注意体会“特别”“比较”等词语。【透析4】概括归纳经济危机的影响:从局部看

24、,加深了资本主义各国严重的社会危机和政治危机,从整体看,导致法西斯势力猖獗,加剧了世界局势的紧张。【透析5】明确罗斯福实行新政的直接目的是为了消除经济危机,而根本目的是维护资产阶级统治。因而其前提条件就是不改变资本主义制度,再此前提下去进行局部调整。【透析6】理解罗斯福新政的特点:“新政”新在哪里?主要表现在国家全面干预和指导经济上,强调计划性。这虽然不能等同于社会主义的计划经济,但却是对资本主义制度的局部改变和调整,这与以往政策有明显不同。【透析7】新政的主要措施可概括为四个方面:首先是整顿银行,其次是复兴工业,三是缩减农业,四是新建公共工程。依据国家工业复兴法对工业的调整是新政的中心措施。

25、【透析8】对新政的实施,要进行全面认识:罗斯福新政的成效是明显的。但由于它不能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因而不能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危机。第5课 法西斯势力的猖獗预习学案设问导读1. 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严重打击了德国,激化了社会矛盾。以 为首的法西斯组织 ,利用社会各个阶层的不满,趁势发展壮大。2. 年希特勒上台,逐渐集总统和总理大权与一身,称 。世界大战的 策源地形成。3.纳粹党利用“ ”,打击德国共产党,解散一切 ,取缔了纳粹党以外的所有 。还强化 ,镇压迫害革命者和反法西斯战士。4.纳粹政权为加强思想控制,焚毁大量 ,妄图毁灭人类先进的文化成果。5.德国法西斯还掀起迫害 的狂潮:他们

26、被剥夺了德国 身份;不得 ,不许担任公职,不能从事教师职业,限制从事自由职业;不得参军;严禁与 人通婚等等。6. 20世纪二三十年代, 和 也先后出现了野蛮的法西斯政权。7. 是日本法西斯的支持者和集中地。 年,主张建立“高度国防国家”、加速对外侵略扩张的一派控制了政府,日本法西斯专政建立起来。世界大战的 策源地形成了。8.19世纪30年代后半期,德、意、日三个法西斯国家相互勾结起来,结成了侵略性的军事政治集团。这个集团称为“ ”,又称 。它的形成是对 的严重威胁。关键信息1.希特勒 纳粹党2.1933 国家元首 欧洲3.国会纵火案 工会 政党 专政机器4.进步书籍 5.犹太人 公民经商 雅利

27、安 6. 意大利 日本7.军部 19368 .柏林罗马东京轴心 轴心国集团 世界和平研学设计学习要点一、纳粹政权的建立和统治1.背景:(1)经济危机激化了社会阶级矛盾,引起了德国社会各阶层的普遍不满。(2)希特勒和纳粹党利用人们的不满,展开欺骗宣传活动,获得了广泛的支持。2.建立标志: 1933年希特勒上台,逐渐集总统和总理大权与一身,称国家元首,在德国建立起法西斯恐怖独裁统治。世界大战的欧洲策源地形成。3.独裁统治的表现:(1)纳粹党利用“国会纵火案”,打击德国共产党,逮捕和迫害大批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2)解散一切工会,取缔纳粹党以外的所有政党。(3)强化专政机器,镇压迫害革命者和反法西斯

28、战士。(4)加强思想控制,焚毁大量进步书籍。(5)疯狂迫害犹太人二、意大利、日本法西斯的暴行1.意大利法西斯政权的建立:1922年,墨索里尼率法西斯党徒向罗马进军,法西斯专政在意大利建立起来。2.日本法西斯的上台(1)标志:1936年,日本军部法西斯控制政府,标志日本法西斯统治的建立。世界大战的亚洲策源地形成了。(2)暴行:1931年发动“九一八事变”,侵略中国东北;1937年“七七事变”,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三、“三国轴心”的形成1原因:20世纪30年代后半期,法西斯加紧对外侵略扩张。2形成:德、意、日三个国家相互勾结,结成侵略性的军事政治集团。这个集团被称为“柏林罗马东京轴心”。3影响:对世界和平构成了严重威胁。学法点拨【透析1】知道“法西斯”“纳粹”两个词的由来:“法西斯”是拉丁文“fasces”(束棒)的音译,“束棒”即用皮带捆扎的一束棍棒,中间插一柄锋刃向外的战斧,是古罗马共和国高级执政官行使权力的标志。“纳粹”是德文“民族的”和“社会主义的”两个词的缩写的音译。 【透析2】归纳纳粹党上台的原因和条件:(1)2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