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5 ,大小:678.36KB ,
资源ID:17418119      下载积分:6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17418119.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方剂温里剂.docx)为本站会员(b****0)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方剂温里剂.docx

1、方剂温里剂 第六章 温里剂 概念: 凡以温热药为主组成,具有温里祛寒、回阳救逆、 温经散寒作用,用以治疗里寒证的方剂,称为温里剂。属“八法”中“温法”。 适应症: 里寒证。 但寒不热,喜温畏寒,神疲肢冷,口淡不渴,小便清长,舌淡苔白,脉沉紧、沉弦或沉迟等 分类: 温中祛寒 代表方:理中丸; 回阳救逆 代表方:四逆汤; 温经散寒 代表方:当归四逆汤。 注意事项:1、注意辨清寒证的部位、真假、虚实。 (里实寒证者宜“治以辛热”,多用大辛大热药为主组方,或配伍少量补气药,以温散为主;而里虚寒证者宜“治以甘热”,多用辛热药与甘温补气药配伍组方,温补并重。) 2、素体阴虚内热,失血伤阴者,虽有寒象,也须

2、慎用,以免伤阴或动血。3、三因制宜(药量增减)。4、阴寒太盛,服热药入口即吐者,可少佐寒凉之品或热药凉服或小量频服等。5、寒邪易伤阳气,故多配伍补气药物。 第一节温中祛寒剂 理 中 丸 伤寒论 组成:人参 干姜 甘草炙 白术各三两(各9g) 主治:1、中焦虚寒证:脘腹疼痛,喜温喜按,呕吐便溏,脘痞食少,口淡不渴,舌淡苔白润,脉沉迟。 (呕、利、冷、痛)2、阳虚失血:出血,血色暗淡质稀,面色恍白,气短神疲,脉沉细。3、小儿慢惊、病后喜唾涎沫、胸痹等。 证候病机分析:失温: 四肢不温、腹痛失运(升降失常):食少、呕吐、大便糖稀失化(土不荣木):抽搐(慢惊) 失摄:出血、喜唾涎沫阴寒上乘,胸阳不振、

3、心脉痹阻:胸痛舌淡苔白润,脉沉细或沉迟无力 病机: 中焦虚寒,纳运无能,升降失司。 功用: 温中祛寒,补气健脾。 治法与方解: 特点: 温补并行,以温为主;体现了“辛热甘温法”。 服用方法:丸、汤互用。 “蜜和为丸日三四服,夜二服。腹中未热,益至三四丸,然不及汤。” “温服一升,日三服。服汤后,如食顷,饮热粥一升许,微自温,勿发揭衣被。” (现代用法:1 蜜丸,日服2-3次,每次9g,温开水送下; 2 或作汤剂,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定,水煎取汁,分二次温服。 3 服后饮热粥适量。) 临床运用: 辨证要点: 四肢不温,腹中绵绵作痛,喜温喜按,呕吐便溏,脘痞食少,舌淡苔白,脉沉细。 本方为治疗中焦虚寒

4、证的基础方。临证加减及附方:(3)阳虚寒凝,气机阻滞:脘腹胀满 加枳实、茯苓(枳实理中汤)(4)出血:吐血、便血,加黄芪、当归、阿胶、艾叶 (胶艾理中汤) 月经延长、漏下,加艾叶、益母草(固本止崩汤)(5)唾涎沫:加益智仁、山药 (6)表兼风寒者:加桂枝(桂枝人参汤) 重点: 组成、功用、主治及方中干姜与人参的配伍意义。【方歌】 理中汤主理中乡,参术甘草与干姜, 脾胃虚寒与霍乱,虚寒胸痹在温阳。 案例一 患者王月生,男性,39岁,缝纫工,江西于都人,初诊于1949年2月11日。病者腹泻已逾一年。经常肠鸣,大便稀溏,日下八、九次,食欲欠佳,完谷不化,曾经数十医诊治而少效。予诊时,患者面色惨白无华

5、,精神疲乏,腹部稍胀而喜按,舌苔浮有一层黄色厚腻,脉细迟。此是脾虚泄泻,治宜补中益土,方用仲景理中汤。处方:人参三钱 炒白术三钱 黑干姜二钱五分 炙甘草二钱。连服六剂后复诊,病情大有好转,继进前方六剂,药尽即瘥。(谢俊明.1964.袁文裴医案.江西医药,4(3):149) 按脾主运化,胃主腐熟。若脾阳虚,釜底无焰,则水反为湿,谷反为滞,湿滞下注而泄泻不已。此例腹泻肠鸣,完谷不化,兼见面白神疲,纳呆,苔厚腻,脉细迟,显系脾虚中寒,寒湿下注之候。理中汤功专温中散寒,健脾祛湿,故投之可愈。 案例二 开庆己未年七月间,裕斋马观文夫人费氏,病气弱怠,四肢厥冷,恶寒自汗,不进饮食。一医作伏暑治之,投暑药,

6、一医作虚寒治之,投热药,无效。召仆诊之,六脉虽弱,而关独甚,此中焦寒也。中焦者,脾也。脾胃既寒,非特但有是证,必有腹痛吐泻之证。今四肢厥冷属脾,是脾胃虚冷,无可疑者。答云:未见有腹痛吐泻之证。今用何药治之?仆答云:宜用附子理中汤。未服药,间旋即腹痛而泻。莫不神之,即治此药,一投而瘥。 清魏之琇续名医类案卷七泄泻小 建 中 汤伤寒论 组成: 桂枝去皮,三两(9g) 甘草炙,二两(6g) 大枣十二枚 芍药六两(18g) 生姜三两(9g) 胶饴一升(30g) 主治: 中焦虚寒之虚劳里急证。 (中焦虚寒,肝脾失调,阴阳不和证。) 腹中拘急疼痛,时发时止,喜温喜按;或虚劳心中悸动,虚烦不宁,面色无华;或

7、虚劳发热,手足烦热,咽干口燥,舌淡苔白,脉细弦而缓。 病机:中焦虚寒,肝脾失调,阴阳不和。 功用: 温中补虚,和里缓急。 特点: 配伍:本方辛甘酸甘合化以调和阴阳,重用甘温质润以抑木缓急。 组成: 桂枝汤倍用芍药重用饴糖。 用量: 桂枝:芍药=1:2 药味配伍:辛甘化阳;酸甘化阴。 关于方名:本方重在温补中焦,建立中气,故名“建中”。“是方甘与辛和而生阳,酸得甘助而生阴,阴阳相生,中气自立。” 金匮要略心典(气血营卫不足取治于中,通过温建中气,助营卫化生,以养五脏,故名“建中”,甘温补中,调养阴阳,药用平和。) 临床运用:辨证要点腹拘急疼痛,喜温喜按,舌淡苔白,脉细弦而缓。 本方为治疗中焦虚寒

8、,肝脾失调,阴阳不和证常用方。治疗虚热,寓有“甘温除热”之意。 临证加减:寒甚加干姜;气滞加木香;便溏加白术;虚甚加人参、黄芪、当归;虚烦不眠者,加酸枣仁、浮小麦。 使用注意:1.呕吐及中满者不宜使用; 2.阴虚内热之胃脘疼痛者忌用。 桂枝汤与小建中汤比较: 桂枝汤:为发表解肌之剂。桂、芍等量,寓收于散,更有啜粥温覆之法,意在解肌发表,调和营卫,使外感之风寒从汗而出,其作用主在肌表。 小建中汤:为温中补虚之方。芍量倍于桂,更加饴糖,寓散于收,即桂枝辛温发散得大量饴糖、白芍之甘缓、酸收,而转为温阳守中,意在温中补虚,和里缓急,使中焦之虚寒从内而解,其作用主在脾胃。小建中汤与理中丸比较: 小建中汤

9、:温补之中配以调理肝脾之品,重在温中补虚,缓急止痛。主治中焦虚寒之虚劳里急证,以脘腹拘急疼痛,喜温喜按,面色无华,舌淡苔白,脉细弦而缓为辨证要点。 理中丸:纯用温补,以温中健脾为主。主治中焦虚寒,运化无能,升降失司之中焦虚寒证,以腹痛喜温喜按,吐利不渴,舌淡苔白,脉沉迟为辨证要点。重点、难点:1 与理中丸的区别。 2 如何由桂枝汤变化而来。方歌:小建中汤君饴糖,方含桂枝加芍汤,温中补虚和缓急,虚劳里急腹痛康。案例一 张某,男性,42岁,某厂,门诊病例号529,1966年6月10日初诊。胃脘隐痛反复发作已五年,经检查诊断为“胃黏膜脱垂”。近症常饿时胃脘痛,恶寒怕冷,口中和,不思饮。无恶心吞酸,大

10、便微溏,日行2次,下肢酸软。先与附子理中汤治不效,后细问症,据有汗出恶风,脉缓,知为表虚中寒之证,故与小建中汤:桂枝10克 白芍18克 生姜10克 大枣4枚 炙甘草6克 饴糖45克(分冲)。 结果:上药服六剂,胃脘疼已,但饿时仍不适,大便溏好转,仍日二行,仍服上方。7月1日复诊,除大便微溏外,他无不适。 胡希恕医案,录自冯世纶等.1994.经方传真.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按本例胃脘隐痛,饿时痛作,恶寒怕冷,大便溏薄,中焦虚寒也。中焦主脾胃,为营卫气血生化之源,中焦虚寒,生化乏源,营卫气血不足,营卫不和,则伴汗出恶风而脉缓。证属中焦虚寒,营卫气血不足。先投附子理中汤不效。因附子理中汤重在祛寒,

11、而本案虚多,故不效。小建中汤乃桂枝汤倍用芍药,重加饴糖而成,既能温中补虚,缓急止痛,复能调补阴阳而和营卫,投之故诸症皆效。 案例二 施某,20岁。形寒而六脉弦细,时而身热,先天不足,与诸虚不足小建中汤法。白芍六钱 炙甘草三钱 生姜四钱 桂枝四钱 胶饴一两 大枣四枚,服六十剂后,诸皆见效。吴瑭.1985.吴鞠通医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按时而身热者,内伤发热也;而伴形寒畏冷,脉象弦细,是脾胃虚寒,化源匮乏,营卫气血不足,阴阳俱虚,阴阳失调所致。与小建中汤既能温中益气,以助化源,又能调补阴阳,使营卫气血充裕,阴平阳秘,则寒热自除。由此观之,小建中汤乃甘温除热治法之祖剂也。 吴 茱 萸 汤 伤寒论

12、 组成: 吴茱萸一升 人参三两 大枣十二枚 生姜六两 主治: 1、胃寒呕吐证: 食谷欲呕,胃脘疼痛,吞酸嘈杂,舌淡脉沉弦而迟。2、肝寒上逆证: 巅顶头痛,干呕吐涎沫,舌淡沉弦。3、肾寒上逆证: 呕吐下利,手足厥冷,烦躁欲死,舌淡脉沉细。 伤寒论: “食谷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 (阳明篇243条) “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 (少阴篇309条) “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厥阴篇378条) 主治证候分析(阳明寒呕)胃中虚寒,浊阴上逆: 呕吐,不食、食则欲呕,或胃脘冷痛,吞酸嘈杂。(厥阴头痛)肝寒犯胃,浊阴上逆: 干呕吐涎沫,头痛,巅顶痛甚。 (

13、少阴吐利)肾寒犯胃: 吐利,手足厥冷,烦躁欲死。 舌淡,脉沉弦而迟细,为阳虚寒胜之象。 病机及证候分析: 病机: 肝胃虚寒,浊阴上逆。 功用: 温胃暖肝(温中补虚),降逆止呕。 特点: 肝肾胃三经并治,温降补三法兼行,主以温中降逆。 吴茱萸汤与理中丸比较: 二者均有温中祛寒之功。 理中丸主治脾胃虚寒,侧重于脾虚不化,证以腹痛下利为主。 吴茱萸汤主治肝胃虚寒,侧重于胃寒气逆,证以脘痛呕吐为主。 临床应用:辨证要点: 食谷欲呕,或巅顶疼痛( 夜半转剧,天明渐减, 痛时欲吐),干呕吐涎沫,畏寒肢冷,舌淡苔白滑,脉沉弦或迟。 治疗肝胃虚寒,浊阴上逆证之常用方。临证加减:呕吐甚者加半夏、陈皮、砂仁; 头

14、痛剧者加川芎; 虚寒重者加干姜、小茴 使用注意: 1、吴茱萸有小毒,用量不宜重。 2、胃热呕吐、阴虚呕吐以及肝阳上亢之头痛均禁用。 3、服药后出现胸中不适,头痛眩晕加剧,应卧床休息半小时。 重点、难点: 1 主治、病机、功效。 2 生姜重用。 【方歌】 吴茱萸汤人参枣,生姜五两温里好, 阳明寒呕厥阴逆,温肝暖胃止下利。 案例一 某女,67岁。患梅尼埃病两年,加重一周。证见头晕目眩,耳如蝉鸣,不能站立,立则如坐舟船,旋转不定,伴剧烈呕吐、呕吐物为清涎,舌淡,苔白厚腻,脉弦细。 辨证:肝寒犯胃,浊阴上逆 方药:吴茱萸汤 一剂呕止,呻吟渐止,安然入睡,原方再进一剂,能坐起进食,续服五剂,诸证悉除,观

15、察十二年未再复发。 中医杂志1983,9:43 案例二 姜某,女,40岁。一个多月来食后即呕,有时所食之物全部呕出,饮水亦呕,四肢倦怠,脉虚细,舌淡白,手足冷,口中觉冷而不渴,腹软。伤寒论云:“食谷欲呕者,属阳明也”,此系胃气虚寒,不能腐熟水谷,又兼浊阴上逆。用吴茱萸汤加丁香二钱,连服二剂呕止。后因食欲不振,四肢倦怠改用六君子汤调理。刘金发.1964.吴茱萸汤的临床运用经验.福建中医药,9 (5):425-26 按胃主受纳,性喜通降下行。胃虚则不纳,胃寒则气逆,故食入即呕;四肢倦怠,手足厥冷,口中冷,舌淡苔白,脉虚细,乃中气虚寒之征。吴茱萸汤善于温胃散寒,补益胃气,降逆止呕,更加丁香以增散寒止

16、呕之力,故二剂呕止。余有胃纳不佳,四肢倦怠,乃脾胃尚弱,故改用六君子汤健脾和胃善后。 第二节 回阳救逆剂 适应证: 阳衰阴盛,内外俱寒,甚则阴盛格阳,或戴阳证。 临床症见: 四肢厥冷,精神萎靡,恶寒蜷卧,下利清谷,甚则大汗淋漓,脉微细或脉微欲绝等症。 四 逆 汤 伤寒论 组成: 附子生用,一枚(15g) 干姜一两半 甘草炙,二两 水煎服。生附子先煎1小时左右。强人可大附子一枚,干姜三两。 主治: 1、少阴病,心肾阳衰寒厥证。 四肢厥逆,恶寒踡卧,神衰欲寐,面色苍白,呕吐不渴,腹痛下利,舌苔白滑,脉微欲绝。 2、太阳病误汗亡阳证。 病机及证候分析: 病机: 心肾阳衰,阴寒内盛。 治法: 回阳救逆

17、。 功效与方解: 特点: 本方大辛大热以速挽元阳,少佐甘缓以防虚阳暴散。 临床应用: 辩证要点: 四肢厥逆,神衰欲寐,面色苍白,舌淡苔白,脉微欲绝。 本方为回阳救逆的基础方。 使用注意: 1、附子生用有毒,应审慎其用量,并须久煎。 2、服药呕吐者,可采用冷服法,或加猪胆汁。 3、本方纯用辛热之品,中病手足温和即止,不可久服。 4、真热假寒者禁用。 案例一 唐叟,年逾古稀。冬月感寒,头痛发热,鼻流清涕。自服羚翘解毒丸六九,自觉精神甚疲,而且手足发凉。其子恳余诊。切其脉未久,唐即侧头欲睡,握其手,凉而不温。切其脉不浮而反沉,视其舌则淡嫩而白。余曰:此少阴伤寒,肾阳已虚,如再进凉药,恐生叵测,法当急

18、温,以回肾阳。与四逆汤。服一剂,精神转佳。再剂,手足转温而愈。(刘渡舟医案,录自刘渡舟.1984.新编伤寒论类方.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 按年逾古稀,肾阳已虚,外感于寒,复因误用寒凉,以致阳气式微,阴寒内盛,故精神委靡,时时欲睡,手足发凉,脉沉。伤寒论曰:“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汤。”四逆汤为破阴回阳救逆之剂,使阴寒得散,阳气得复,故厥回而愈。 案例二 肺炎,13岁女孩。因肺炎持续高热数日,用强而有效之注射剂,高热降至37度,但元气已衰,食欲衰败,口干欲饮,与之则不进。颜面色青,朦胧似睡,时时烦躁,且呻吟,如抽搭哭泣。 脉浮细而数,尿频。此为里寒阳虚之重证,故与四逆汤。服后呻吟止,1小

19、时之后,欲食点心,谈笑自如,用1-2剂即痊愈。此患者,可能强以洋药,抑阳气太过之故。 临床应用汉方处方解说矢数道明附方:1、通脉四逆汤组成:四逆汤倍干姜,附子适当加量。功用:破阴回阳,通达内外。主治:心肾阳虚,阴盛格阳证。 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 若“吐已下断,汗出而厥,四肢拘急不解,脉微欲绝者,加猪胆汁半合,名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2、四逆加人参汤组成:四逆汤加人参功用:回阳救逆,益气固脱。主治:心肾阳虚,恶寒蜷卧,脉微而复自下利,利虽止而余证仍在者。3、白通汤组成:葱白四茎,干姜一两,附子一枚(生)功用:破

20、阴回阳,贯通上下。主治:心肾阳虚,阴盛戴阳证。 手足厥逆,下利脉微,面赤者。若“利不止,厥逆无脉,干呕,烦者”,加猪胆汁一合,人尿五合,名白通加猪胆汁汤。4、参附汤组成:人参四钱,附子炮三钱,用水煎服,阳气脱陷者,倍用之。功用:益气回阳救脱。主治:阳气暴脱证。 四肢厥逆,冷汗淋漓,呼吸微弱,脉微欲绝。 第三节 温经散寒剂 适应症: 寒凝经脉之血痹寒厥,阴疽等。 临床症见: 手足厥寒,肢体痹痛或发为阴疽等。 组方用药规律: 当 归 四 逆 汤 伤寒论 组成: 当归三两 桂枝三两 芍药三两 细辛三两 甘草炙,二两 通草二两 大枣二十五枚 主治: 血虚寒厥证。 手足厥寒,舌淡苔白,脉细欲绝或沉细者;

21、或寒入经络,腰、股、腿、足、肩臂疼痛。营血虚弱,经脉受寒, 损伤阳气 病机: 血虚受寒,寒凝经脉,血行不畅。 功用: 温经散寒,养血通脉。 特点: 配伍: 辛温甘酸并用, 温而不燥,补而不滞。 组成: 桂枝汤去生姜,倍大枣,加当归、细辛、通草。 临床运用: 辨证要点: 手足厥寒,舌淡苔白,脉沉细。 使用注意: 1、少阴阳衰寒厥者,本方不宜使用。 2、治疗冻疮已溃者,应减桂枝、细辛的用量,以免加速溃烂。 临证加减:1、经脉受寒,血脉不利,不通则痛痛证胃脘痛:加吴茱萸、生姜、佛手、党参 头痛:加川芎、玄胡 腰腿痛:加牛膝、杜仲、狗脊 2、寒滞经脉,血脉不利,血行不畅肢冷、肌肤紫黯 冻疮:加丹参、川

22、芎、鸡血藤 紫斑肢寒(雷诺氏病): 重用白芍,加丹参、川芎、附子 3、厥阴肝经寒证 痛经:加桃仁、红花、川芎、泽兰、香附 疝痛:加台乌、小茴香 前阴冷痛:加台乌、川楝、淫羊藿 附方: 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 组成:当归四逆汤加吴茱萸二升、生姜半斤。 功用:温经散寒,养血通脉,和中止呕。 主治:血虚寒凝,手足厥逆,兼寒邪犯胃,呕吐腹痛者。 思考题:大承气汤、四逆散、四逆汤、当归四逆汤均能治疗“四肢厥逆”,如何区别使用?(请从组成、病因病机、治法、临床辨证要点等方面进行全面分析。)重点、难点1.组成、功效、主治、方解(为何以当归为君,且去生姜,重用大枣,加配通草、细辛)。2.大承气汤、四逆散、四逆

23、汤、当归四逆汤比较。案例赵XX,男性,30余岁,滦县人。于1946年严冬之际,天降大雪,当时国民党反动派军队,以清乡为名,大肆搔扰,当地居民被迫逃亡,流离失所,栖身无处,死亡甚多,赵男奔至渤海滨芦丛中,风雪交加,冻扑于地,爬行数里,偃卧于地而待毙,邻近人发现后,抬回村中,其状极危,结合病情,以其手足厥逆,难以转侧,遂投与仲景当归四逆汤: 当归9克,桂枝9克,芍药9克,细辛3克, 木通3克,炙草6克,大枣4枚。 嘱连服4剂,以厥回体温为度,4剂药后,遍身起大紫泡如核桃,数日后即能转动,月余而大愈。 按当归四逆汤系仲景为厥阴病“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而设。冻僵与厥阴似无关系,但手足厥寒,究其病机,则

24、同为寒邪所干,血脉不利,血行凝滞,阳气不得随血行敷布外达所致,故用当归四逆汤异病同治。本方内能温通血脉,外可解肌散寒,直驱寒邪从表而出,方证相合,是以得愈。 黄芪桂枝五物汤(金匮要略) 本方要点1. 治疗血痹的代表方血痹:气血不足,外受风邪,客于血脉,气血痹阻,肌肤失濡,以致麻木不仁。2.方以益气养血,温经散邪,和营通痹立法。 【组成】黄芪三两 芍药三两 桂枝三两 生姜六两 大枣十二枚 (水煎服) 【主治】卫外不固,腠理疏松 :动则汗出,微恶风寒营阴亏虚,筋脉失养 , 加之风寒之邪客于血脉:肌肤麻痹不仁,舌淡苔白,脉微涩而紧 【病机】营卫虚弱,寒痹经脉 【治法】益气温经,和营通痹 【方解】君:

25、黄芪补肺脾之气,固表实卫 臣:桂枝发散风寒,温经通痹 白芍滋阴养血佐使:生姜疏散风邪 大枣养血益气 姜枣同用可调和脾胃 一、临床应用:本方为治疗血痹之常用方。二、辨证要点:肌肤麻痹不仁,舌淡苔白,脉微涩而紧三、临证加减:风邪偏重者加羌活、防风、独活 血滞偏重者,可加当归尾、红花、姜黄四、现代应用:多发性神经炎、皮肌炎、股外侧皮神经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格林-巴利综合征等属于气虚血滞,微感风邪者,可用本方治疗。【名医论方】 “黄芪桂枝五物汤,在风痹可治,在血痹亦可 治也。以黄芪为主固表补中,佐以大枣;以桂枝 治卫升阳,佐以生姜;以芍药入营理血,共成绝 美。五物而营卫兼理,且表营卫里胃肠亦兼理 也

26、。推之中风于皮肤肌肉者,亦兼理也。固不必 多求他法也。” 金匮要略方论本义 复习题1、吴茱萸汤治疗呕吐,为何配伍甘补之人参、大枣?2、试述理中丸与小建中汤在组成、药物配伍、功效、 主治方面的异同。3、在温里剂中写出三首桂枝、芍药同用的方剂,并 答出其用药比例及在方中的配伍意义。4、写出四首治疗“四逆”证的方剂,并答出其病机及 及药物配伍意义有何不同。 阳 和 汤 外科证治全生集 组成: 熟地一两(30g) 白芥子炒,研,二钱 鹿角胶三钱 肉桂去皮,研粉,一钱 姜炭五分 麻黄五分(2g) 生甘草一钱 主治:阳虚血弱,寒凝痰滞之阴疽。 如贴骨疽、脱疽、流注、痰核、鹤膝风等,患处漫肿无头,皮色不变,

27、酸痛无热,口不渴,舌淡苔白,脉沉细或沉迟。 治法: 温阳补血,散寒通滞。阳气虚弱君 熟地黄(重用)温补营血, 填精补髓 鹿角胶补肾助阳,益精血,强筋壮骨 臣 炮姜温中,破阴通阳 肉桂温通血脉佐 麻黄(少用)发越阳气,开腠理,散寒凝 白芥子温化寒痰,通络散结佐使 甘草解毒,调和诸药特点: 温阳与补血药并用,辛散与温通同施。 补而不滞,温而不燥; 补不敛邪,散不伤正。 关于方名: 本方治疗阴疽,犹如仲春温暖和煦之气,普照大地,驱散阴霾,而布阳和,故以“阳和”名之。 临床应用: 辩证要点:患处漫肿无头,皮色不变,酸痛无热。 临证加减: 兼气虚者,加人参,黄芪 阴寒重者,加附子,肉桂改桂枝 使用注意:

28、 1、阳证疮疡红肿热痛者禁用。 2、阴虚有热,或阴疽破溃,本方不宜使用。 3、熟地重用,麻黄轻用。 重点、难点 1.组成、功用、主治、方解。 2.注意麻黄的配伍。 阴疽之治“非麻黄不能开其腠理,非肉桂、炮姜不能解其寒凝,此三味虽酷暑不能缺一也,腠理一开,凝结一解,气血乃行,行则凝结之毒亦随之消矣”(外科证治全生集)。 【方歌】 阳和汤法解寒凝,熟地鹿角炮姜桂, 麻黄白芥草相乘,温阳补血消阴疽。案例: 王洪绪治姚氏女,年二十九,小产月余,左肩手搭处,先发一毒,周尺有五。半月,背添一毒,上下长三寸,上阔下尖,皆自陷。十日后始延治,势甚笃,连服阳和汤三剂,能起坐,五剂自能便溺,十二剂其续发者全消,先发之搭手亦消。剩疮顶如棋子大,不痛而溃,四日收工。后云背上如负一版,转舒不快,以小金丹十丸,每日三进痊愈。 清魏之琇续名医类案卷三十一臂痈 按本案发于妇人小产之后。妇人产后多营血亏虚,阳气不足,故易招寒邪入侵,寒凝经脉,血行不畅,痰瘀互阻,血肉腐败,发为阴疽。其女发毒虽在肩背,但不红不痛,顶部色白下陷,是为阴证。病在产后,病程迁延十日方才治疗,邪盛正虚,故用阳和汤温阳补血以扶助正气,散寒通络化痰以驱除邪气。服药十余剂,正气回复,疮痈皆消。惟“背上如负一板,转舒不快”,此痰瘀互阻,经脉欠通畅。因患者正气已渐回复,故治疗以化痰通络驱邪为主,改用小金丹痊愈。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