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7 ,大小:49.10KB ,
资源ID:17445027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17445027.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必修三教案5.docx)为本站会员(b****0)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必修三教案5.docx

1、必修三教案55 杜甫诗三首教案 A教学目标1了解杜甫及其诗歌创作。 2赏析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揣摩诗歌主旨。 3通过讨论唤起学生对历史人物的关注及思考。教学重点、难点赏析情景无间、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揣摩几首诗歌主旨。教学课时2-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晚年的杜甫历经流离,备尝艰辛,身心憔悴不堪。他日夜想回归故乡,却始终无法实现愿望。有心报国,却备受猜忌,报国无门。正是在此种悲人生之秋和国运之秋的心境下,他触景生情借古抒怀,写下了秋兴、咏怀古迹等诗。 秋兴八首(其一)二、作者介绍杜甫 (712770),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因曾居长

2、安城南少陵,自称“少陵野老”,后在成都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称之为杜少陵,杜工部。杜甫和李白齐名,世称“李杜”。他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他嫉恶如仇,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批评和揭露。他同情人民,甚至幻想着为解救人民的苦难甘愿做自我牺牲。所以他的诗歌创作,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这条主线。他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政治时事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因而被称为一代“诗史”,他亦被称为“诗圣”。杜诗风格,基本上是“

3、沉郁顿挫”,语言和篇章结构又富于变化,讲求炼字炼句。同时,其诗兼备众体,除五古、七古、五律、七律外,还写了不少排律。艺术手法也多种多样,是唐诗思想艺术的集大成者。代表作品有望岳、丽人行、兵车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秋兴、蜀相、登高、旅夜书怀、北征、春望,“三吏”、“三别”等。三、秋兴八首写作背景秋兴八首是大历元年(766)秋杜甫滞留夔州时惨淡经营的一组七言律诗。杜甫时年55岁。当时蜀地战乱不息,诗人晚年多病,知交零落,壮志难酬,心境非常寂寞、抑郁。当此秋风萧飒之时,不免触景生情,感发诗兴,故曰秋兴。四、范读诗歌,引导学生感悟情感明确:写秋天的景物,抒发悲凉的情感。借秋天的景色感物抒怀,因秋

4、托兴,借景抒情。全诗感世伤己,感情悲凉,透出的是“沉郁”;声韵铿锵低回,似水流冰下,凸显的是“顿挫”。五、自读诗歌,理清内容首联 白露凋伤了漫山遍野的枫林,秋色已经很深,巫山巫峡呈现出一片萧森景象。首联开门见山,点明时节、地点,描绘出具有浓重感伤色彩的秋色、秋气,奠起全篇萧飒哀残之基。颔联 峡中的江水波涛汹涌,波浪滔天;塞上的风云阴沉密布,仿佛和地面贴近。颈联 秋菊两度盛开,使我再次洒下往日流过的眼泪;一叶孤舟靠岸系绳,始终都牵动着我的故园之思。尾联 我清晰地听到,砧声四起,傍晚时分,在白帝城楼的高处,是那么的急促。妇女们正拿着裁尺和剪刀,为在外的亲人赶制着御寒的衣服。在这黯淡萧条的秋景和暮色

5、中,我更平添了满腔孤独、忧伤之感。内容述评:这是一篇随物兴感、即景寄怀之作。诗人由深秋的衰残景象和阴沉气氛感发情怀,书写了因战乱而常年流落他乡、不能东归中原的悲哀和对干戈不息、国家前途未卜的担忧。充溢着苍凉的身世之感和家国之秋,含意较一般的悲秋之作远为深厚。六、情景无间粗略看来,本诗的首联、颔联、尾联写景,颈联抒情。其实,全诗自始至终,情景互为依托、互相生发,融会一体,密不可分。如首联,枫树为秋露侵蚀伤残的景象,寄寓了作者在垂暮之年依然遭受凄风苦雨的吹打;而充塞于巫山巫峡的萧森秋气,则似乎是充溢于诗人心头的郁闷的形象展示。又如颔联描绘江间波浪、塞上风云,作者既生动的表现出他们“兼天涌”、“接地

6、阴”的外貌特征,又有意的强调了其动荡不安和阴晦不明,寄寓诗人自身的惊魂不定和忧思不散。再如颈联书写思乡之情,同样是藉托“丛菊两开”、“孤舟一系”的图景来生动的显现令人唏嘘悱恻的“故园心”。即便是最后两句,貌似纯粹写景,实则苍凉的暮色秋声,使人隐约感受到诗人阴沉苍凉的内心。整首诗既因物感兴,使情思有所附丽;又因即景寄怀,使景物有了生命。情因景生,景因情而活,情因景而显,景因情而深,真正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 咏怀古迹(其三)一、导入刚才,我们学习了秋兴八首(其一)。写这首诗时,作者已经五十多岁了,步入了他人生的晚年。这时,安史之乱虽然结束了,但国家仍然动荡不安,诗人依旧客居他乡。作者在秋风萧飒、

7、写作秋兴八首的同时,也借古抒怀,吟咏古迹,追思历史人物,写下了咏怀古迹。诗人借此抒发了自己一生漂泊、功业无成的感慨。二、介绍咏怀古迹的内容要点 咏怀古迹是一组七言律诗,共五首,各咏一古迹,依次是庾信故宅、宋玉故宅、昭君村、先主庙、武侯庙,都是借古迹抒发诗人的漂泊之感和思乡之情。关于它的整体结构,明人王嗣奭在杜臆中有很好的解释:“怀庾信、宋玉,以斯文为己任也;怀先主、武侯,叹君臣际会之难逢也;中间昭君一章,盖入官见妒,与入朝见妒者,千古有同感焉。”三、范读诗歌,点明诵读要点这首诗于绵丽之中隐含着诗人的悲愤,应读得既有韵致,又不流于轻浮。前四句宜用叙述调读,但其间亦略有变化:“群山”二句点明咏歌的

8、对象,可用诗人指点望中之景的口气读,不快不慢;“一去”二句概括叙述昭君一生,有怜其远嫁之意,速度要慢些;“台”、“留”二字可有延长音,以示咏叹。 后四句宜用咏叹调读。“画图”二句属于用典,借汉元帝后悔之情写昭君之怨,辞艳而情悲,字字皆泪,宜用沉抑、低回之调读;“千载”二句是全诗高潮,点明昭君之“怨”,两句须一气读出。“千载琵琶”四字用平调,“作胡语”三字用升调,至“分明怨恨”升到最高点,然后用降调徐徐读最后三字,有余音绕梁之感。 四、自读诗歌,思考问题 1这首诗写的是昭君的怨恨,一开始却描绘了一幅群山起伏、万壑争流的雄伟图景,目的何在?引出歌咏对象昭君,从侧面烘托昭君的形象。两千多年前,一个青

9、年女子远离父母之邦,嫁到异域,并在那里度过一生,确实需要巨大的勇气和毅力,而这雄伟的山川简直就是她那坚强的性格的象征。2明代评论家胡震亨认为,这么气象雄伟的起句,只有用在生长英雄的地方才适当,用在昭君村上是不适合、不协调的。你同意这种看法吗?不同意。常言道:地灵人杰,正是因为有了如此雄奇的山水,钟灵毓秀,才孕育出昭君这样美貌的、不平凡的女子。诗人就是要借高大山川的雄伟气象来烘托、抬高昭君这个“窈窕红颜”,要把她写得惊天动地。可见,作者在此是从咏江山之奇绝引出咏佳人之奇美。这是其一。其二,作者在引出昭君之前特意用了这么一个内涵厚重的句子做铺垫,也说明了在作者的心目中,生长在这里的昭君决不仅仅是一

10、个明眸皓齿、秀发冰肌的弱女子,而是一位具有大山般坚强性格的奇伟女性。所以,画面的底色用的不是阴柔的秀丽而是阳刚的伟岸,是较为和谐的。另外,从昭君墓碑上的字也可见她的形象: 一身归朔漠,数代靖兵戎。若以功名论,几与卫霍同。3颔联主要讲了昭君的什么情况?颔联对偶工整,内涵相当丰富:上句写她生前的不幸与孤苦,下句写她死后的孤寂与冷落,一句话写尽了昭君一生的悲剧。 对比反衬:写尽了昭君一生的悲剧。4昭君在汉宫尚未跻身宫妃之列,不过是后宫中一位待诏的宫女,而嫁到“朔漠”却封为阏氏(相当于汉皇后),还有什么不幸和怨恨可言呢? 不能用现代的眼光看历史。囿于当时民族观念的局限,当时人对周边少数民族是耻于同类的

11、,更何况远嫁匈奴呢?据后汉书记载:昭君远嫁匈奴之后,非常思念故乡,然而多次上书希望回故乡看看,都未能如愿。即使她侍奉的匈奴王死了,她还要按照当地的习俗再嫁给匈奴王的儿子,直至最后身死异国。我们姑且不论这种回乡无望的绝望对她的打击有多大,就是那种与华夏伦理纲常相悖的习俗使其无法接受的痛苦,也足以摧折人心! 5昭君的悲剧是怎样造成的? “画图省识春风面”一句,对这个问题作出了答复。“画图”,指汉元帝“按图召幸”一事,说明了皇帝的昏庸。有人认为是毛延寿造成了昭君的悲剧,那是不对的。金圣叹也曾对此发表评价,大意是:毛延寿这班小人之所以得售其奸,昭君之所以抱恨终身,难道不是你皇上自己造成的吗?搜罗那么多

12、良家妇女充斥后宫专供你皇上一人受用,你连亲自挑选之劳都不肯费,也未免太过分了。可见,昭君的悲剧是由元帝的昏庸糊涂造成的。6既然昭君的悲剧是由元帝的昏庸糊涂造成的,她对元帝持何态度?“怨恨”两字点明全篇主旨。至此,作者好像恍然大悟:怪不得千百年来琵琶所演奏的总是从匈奴传来的撩人愁思的胡音胡调,原来那正是昭君永远在诉说着她不得生还故乡的怨恨!7“环珮空归月夜魂”中的“空”如何理解?从字面上看,作者认为,既然葬于塞外,不能归汉,你的魂灵归来也是徒然的。深入一想,昭君虽骨留青冢,但魂灵早已在月明之夜回到生她养她的故乡,可见其怀念故土之心是多么强烈啊!一个“空”字,将诗人的悲愤之情、伤悼之意传达得淋漓尽

13、致。8咏怀古迹(其三)题为咏怀,可里面只写了昭君的怨恨,并无作者个人的情怀,这是不是与标题“咏怀”二字不符?唐玄宗天宝五年,作者西入长安,羁留十年,才做了个看管兵甲器杖的小官。安史之乱爆发后,他前往灵武投奔唐肃宗,任右拾遗。作者因上疏救宰相房琯触怒唐肃宗而受排挤,被贬为华州司功。所以作者在咏叹王昭君不幸的同时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达王昭君千载之怨的同时也在暗中表达自己的深沉怨恨。前人评此诗时说杜甫是“悲昭君以自悲也”。昭君 诗人 绝代佳人,入宫见妒 才华横溢,入朝见妒 画图省识,远离汉宫 不分忠佞,无辜遭贬 身死异国,环珮空归 漂泊西南,有家难归 (千载之怨) (深沉怨恨)五、小结诗歌的主旨

14、虽写的是昭君的“怨恨”,但一开始并未直接写,而是从咏江山之奇绝引出咏佳人之奇美,接着写昭君的悲剧及其根源,为点明“怨恨”作铺垫,最后才明确点出昭君之怨,将情感推向高潮。诗人漂泊异地,远离故乡,处境和昭君相似,寄寓思乡之情,也借昭君遗恨绝域,曲折表达自己失遇无路,才不得用的感慨。六、拓展延伸鉴赏咏史诗的三步骤。1所描写的古人、往事是怎样的?(弄清史实)2为什么要描写古人的这段往事?诗人在诗中表现什么态度?(体悟感情)3这种态度用什么方法表达?(分析技巧)七、当堂练习西施滩崔道融宰嚭亡吴国, 西施陷恶名。浣纱春水急, 似有不平声。 西 施罗 隐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

15、来又是谁。1两首诗都针对“红颜祸水”这一传统的历史观念,为西施反案,但立意有深浅之别。请作简要分析。2两首诗的作者在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时,所用的手法各有特色,请结合两首诗的三、四句作简要赏析。明确:1崔道融的诗同情西施,为西施个人鸣不平,立意较浅。罗隐的诗写出了“家国兴亡自有时”的自然规律,立意较深。2崔诗:“浣纱春水急, 似有不平声”。运用借景抒情、比喻等手法表达感情。罗诗:“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则运用对比、反问等手法表达看法。八、作业1课下背诵两首诗。2中国历史上的名人千千万万,他们的事迹给了你深远的影响。选出你最感兴趣的一个,谈谈你的看法。附:板书设计首联 引出歌咏对象 入

16、题颔联 写昭君悲剧的一生 铺垫颈联 揭示昭君悲剧根源 铺垫尾联 点明昭君之怨 高潮第二课时一、导入秋,是中国诗歌中一个永恒的话题,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给我们呈现的是深秋一位沦落天涯的游子在萧瑟凄凉的黄昏孤独的身影;而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同样是在深秋,呈现的却是一幅绚烂多彩、生机盎然的湘江秋景图,可见,不同的诗人面对同样的秋天却有不同的情感体验,那么伟大诗人杜甫笔下的深秋又是怎样的呢?今天,就让我们怀着仰慕的心情一起去走进杜甫的内心世界,去领略他的才情,去触摸他的灵魂深处。下面,我们来学习杜甫的七言律诗登高。二、题解杜甫诗以律诗见长,登高是杜甫的一篇最有名的七言律诗。在章法上,它突破了一般律诗只有中

17、间两联对偶的写法,而是四联皆对偶,被誉为“古今律诗第一”。三、自主赏析诵读诗歌,整体感知1提问: 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从景和情两方面看,全诗是怎样的内容层次?明确:全诗分两层:前四句写景,描绘了一幅雄浑高远而又凄清悲凉的秋景。后四句抒情,抒发了诗人感时伤世的爱国情感和长年飘泊的孤苦愁绪。2首联和颔联写了几种景物,分别有什么特点?明确:风、天、猿、渚、沙、鸟、落木和长江。特点是风急、天高、猿哀、渚清、沙白、鸟回、落木萧萧和长江滚滚。3诗人是如何把自己的“悲愁”情感通过秋景体现出来的?明确:急风,是说风很大,而且又是秋天的风,这样的风更冷。急风凛冽,不仅吹在诗人身上,更是吹在诗人的心里。 天高阔远

18、,在茫茫天地之间,诗人更觉自己的渺小,无限悲凉之情涌上诗人的心头。猿的啼叫是哀伤的。哀猿声声,使诗人悲凉的心境更添一层。清渚和白沙,从色调上看,清和白是冷色调,更显环境的冷清和凄凉。诗人触景生情,自然内心也倍感凄凉。 回鸟,这是一只找不到食物的鸟,也可能是一只找不到家的鸟,它到处盘旋,形单影只。 落木即落叶,到了秋天,树叶纷纷落下,意味着生命的终结。看到落叶诗人也感到自己到了生命的尽头,内心无限凄凉。 滚滚长江东逝水,东逝的流水会让人想到韶光易逝、人生苦短。4诗人的“悲”除了体现在首联、颔联描写的秋景上之外,还体现在哪里?明确:还集中体现在颈联和尾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

19、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万里悲秋常作客:诗人长年漂泊他乡,壮志难酬,处境艰难。“万里”写出流浪之远,“常”写出流浪时间之长。百年多病独登台:诗人年老了又身缠重病。诗人孤身一人去登台,倍感凄凉。艰难苦恨繁霜鬓:“艰难”兼指国家命运和自身命运。国家动乱(安史之乱),诗人漂泊在外,生活艰难,壮志难酬。潦倒新停浊酒杯:想借酒消愁,可是又患重病,不得不戒酒,本想一醉解千愁,终没有遂愿,心中万千愁绪无法排解,真是愁上加愁。小结:这首诗以“悲”字为核心,贯穿全诗。诗人由内心伤悲到登高遣悲,由登高遣悲到触景生悲,由触景生悲到借酒消悲,由借酒消悲到倍增新悲。全诗起于“悲”而终于“悲”,悲景起笔,悲情落笔。真是怎一

20、个“悲”字了得啊! 四、齐读全诗,体会手法写景抒情,笔法错综。写景,有工笔细描也有大笔写意,有动也有静,有声也有色。首联工笔细描,写出风、天、猿、渚、沙、鸟六种景物的形、声、色、态,每件景物均只用一字描写,却生动形象,精练传神。颔联大笔写意,传达出秋的神韵。鸟飞叶落是动,水渚岸沙是静。风急猿啼是声音,渚清沙白是颜色。抒情,既有纵的时间的着笔,写“常做客”的追忆;也有横的空间的落墨,写“万里”行程后的“独登台”。从一生飘泊,写到余魂残骨的飘零,最后将时世艰难归结为潦倒不堪的根源。这样错综复杂手法的运用,把诗人忧国伤时,老病孤愁的苍凉,表现得沉郁而悲壮。五、作业给每联写一段不少于100字的赏析短文

21、。 附例文:首联两句,描写天高风急、秋气肃杀、猿啼哀啸、清清河洲、白白沙岸、鸥鹭低空回翔的景象,指明了时节和环境,渲染了浓郁的秋意,构成一幅登高远壮阔而又苍凉萧瑟的秋景图画,为全诗定下了哀婉凄凉的基调。对仗工稳,句法严谨,语言极为凝练。 颔联从大处落笔,仰头写山景:落叶飘零,无边无际,纷纷扬扬,萧萧而下;俯视写江景:奔流不尽的长江,汹涌澎湃,滚滚奔腾而来。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索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悲怆。同时让人想到生命的消逝与有限,宇宙的无穷与永恒。透过沉郁而又高昂的精工对句,显示着诗人出神入化的笔力,历来被视为千古佳句。颈联是诗人一生颠沛流离生活的高度概括。

22、先横写“万里悲秋常作客”,再纵说“百年多病独登台”。一横一纵,承上启下,点出了全诗感时伤世、羁旅飘沦的主旨;表达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沉郁悲抑的感情。久客最易悲秋,多病独自登台。极为沉郁顿挫。宋代学者罗大经在鹤林玉露评说:“万里,地之远也;悲秋,时之惨凄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齿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十四字之间含有八意,而对偶又极精确。”可见诗人内心深处是何等的愁苦沉痛。 尾联两句是悲叹自己穷困潦倒孤苦寂寞的境遇和心情。出句写诗人备尝艰难之苦,白发丛生;对句写自己困顿潦倒,疾病缠身。国难家愁,只有借酒排遣,但又因多病不得不放下这浇愁的酒杯。“艰难”,既有

23、国家的艰难,又有个人的苦难。他既忧国,忧民,又忧身。全诗就在这忧愤无奈的感叹声中收笔,悲愤深沉,而又寄意深远。附板书设计:风天猿渚沙鸟孤独哀伤无边落木不尽长江韶光易逝悲秋作客多病登台漂泊孤苦 教案 B秋兴八首(其一)教学目标1赏析品味作品触景感怀、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2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领会诗人感时伤世、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教学重点、难点 把握诗歌意象和诗歌情感的有机联系, 品味作品触景感怀、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教学课时 1课时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中国古代诗歌大部分为抒情诗,特点是短小精练含蓄,讲究情景合一,“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擅长以形象表达深刻的情感。因而我们似

24、乎可以这样来表达诗歌中情、景、意象之间的关系。情感:情乃诗之胚景物:景乃诗之媒景物+情感=意象朱光潜:“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因此诗人选择某个意象必然是为了表达特定的情感,我们就要通过意象来“推敲”诗人的思想情感。今天我们就通过杜甫的秋兴(其一)这首诗来体会吧!二、诗人简介1生平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世称杜工部,唐代三大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之一,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人有“诗圣”之誉,其诗有“诗史”之称。在内容主旨上,杜甫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统治者的罪恶作了较深的批判,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善于选择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题材,反映出当时政治

25、的腐败,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人民的愿望。许多优秀作品,显示出唐代由开元、天宝盛世转向分裂衰微的历史过程,故被称为“诗史”。在艺术上,杜甫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继承和发扬诗经以来的优良文学传统,成为我国古代诗歌的现实主义高峰,起着继往开来的重要作用。兵车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春望、羌村、北征、“三吏”、“三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等诗,皆为世人传诵。但有些作品也存在着较浓厚的“忠君”思想。2作品杜甫一生写了许多诗,现存一千四百多首,收集在杜工部集里。其中著名的有“三吏”、“三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丽人行、兵车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

26、字、春望、春夜喜雨、秋兴、登岳阳楼等。三、创作背景 公元759年,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妻儿由陕西入四川,寓居成都,依靠四川节度使严武等亲友的接济维持生活。765年4月,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凭,于是伴同家族,离开成都,乘舟沿江东下,先是寓居夔州,在夔州(今四川奉节)住了两年左右的时间,后转徙于湘鄂之间。公元770年冬,死在由长沙到岳阳的一条破船上。 四、题解在寓居夔州两个年头里,杜甫时年55岁,已处在人生之秋,眼看晚年多病,知交零落,壮志难酬,心境非常寂寞、抑郁。当此秋风萧瑟之时,不免触景生情,感发诗兴,故曰秋兴。秋兴是他旅居夔州时写下的一组诗,共有八首,“玉露凋伤枫树林”是其中的第一首。秋

27、兴第一首,是组诗领起之作,八诗之纲领(读杜心解云“首章,八诗之纲领也。明写秋景,虚含兴意;实拈夔府,暗提京华”)。诗人用铺天盖地的秋色将渭原秦川与巴山蜀水联结起来,寄托自己的故国之思;又用滔滔不尽的大江把今昔异代联系起来,寄寓自己抚今追昔之感。诗中那无所不在的秋色,笼罩了无限的宇宙空间;而它一年一度如期而至,又无言地昭示着自然的岁华摇落,宇宙的时光如流,人世的生命不永。五、赏析课文1理解词语玉露:白露。凋伤:使草木凋零衰败。萧森:萧瑟阴森。兼天:连天。“兼”,连的意思。塞上:这里指夔州的山。两开:第二次开放。这里是指第二次看到。杜甫去年秋天在云安,今年秋天在夔州,从离开成都算起,已历两秋。“开

28、”字双关,一谓菊花开,又言时光流走。接地阴:风云盖地。他日:往日。指多年来的艰难岁月。系(j):系舟上岸。寒衣:冬天穿的衣服。催刀尺:赶裁新冬衣。急暮砧:黄昏时急促的捣衣声。这里是捣布,把布捣平整后用来裁剪衣服。砧(zhn),捣衣石。2翻译全诗玉露凋伤枫树林,白露凋伤了漫山遍野的枫林,巫山巫峡气萧森。巫山巫峡的气象满目萧瑟阴森。江间波浪兼天涌,峡中的江水波涛滚滚汹涌连天,塞上风云接地阴。塞上风云漫卷密布天地一片阴沉。丛菊两开他日泪,秋菊已开两度回想他日再流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孤舟靠岸系绳也系着我游子的故园心。寒衣处处催刀尺,深秋季节处处都在为游子征夫赶制寒衣,白帝城高急暮砧。傍晚白帝城头传来急

29、促的捣布声。3诗歌评析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首句从秋景写起,红叶飘零万物萧森的景象。“凋伤”本来寓衰飒之气,但露是玉露,树是枫林,反而在萧索中见出了富丽景象,格调颇为劲健。短短14个字里,那满目衰飒的秋景,森森逼人的寒气,使人的悲凉心绪油然而生,给全文奠定了一个悲凉之基调。这里以秋风起兴,以枫叶凋零、秋气萧森,寄寓老大伤悲、凄苦落寞的情怀。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峡中的江水波涛汹涌,波浪滔天;塞上的风云阴沉密布,仿佛和地面贴近。评论说:“波浪在地而曰兼天,风云在天而曰接地,极言阴晦萧森之状。”诗人纵目驰骋,自下而上,自上而下,生动地写出了巫山巫峡的萧森气象,使人感到天上地下

30、,处处惊涛骇浪,风云翻滚,阴晦惨淡,不见天日,分明是阴沉压抑、动荡不安的心情和感受的写照。这就将眼前景和心中景连成一片,形象地表现了诗人极度不安,翻腾起伏的忧思和胸中抑郁不平,也象征了国家局势的变易无常,动荡不安的前途。两句诗把峡谷的秋景、诗人的个人身世以及国家丧乱都包括在里面,这样景物就有了生命力,而作者的感情也就有了依附,达到了情因景而显,景因情而深,语简而意赅,心情苦闷而意境开阔。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这一联是全篇诗意所在。故对菊掉泪。“开”字双关,一谓菊花开,又言泪眼随之开。孤舟本来只能系住自己的行踪,却把诗人的思乡之心也牢牢地系住了,故见舟伤心,引出故园之思。将眼前景与心中情融合得非常自然,忧国之情、思乡之感,羁旅之愁和盘托出了。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我清晰地听到,砧声四起,傍晚时分,在白帝城楼的高处,是那么的急促。妇女们正拿着裁尺和剪刀,为在外的亲人赶制着御寒的衣服。捣衣声是人间的秋声,往往会增添客子的愁绪。在这黯淡萧条的秋景和暮色中,诗人更平添了一许孤独、忧伤之感。总评:作为八首诗的开场白,这第一首诗通过对巫山巫峡秋声秋色、秋景秋意的形象描绘,烘托出阴沉萧森、动荡不安的环境气氛,寄寓着诗人自伤漂泊、忧国思乡的心情。情景和谐统一,其气概和风韵,堪称压卷。六、主旨意境这是一篇随物兴感、即景寄怀之作。悲自然之秋,更是悲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