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3 ,大小:28.46KB ,
资源ID:1747573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1747573.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古代人才管理思想论文.docx)为本站会员(b****1)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古代人才管理思想论文.docx

1、古代人才管理思想论文甘肃政法学院本科学年论文(设计) 题 目 中国古代人才管理思想 行政学院 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 2008级 本科2班学 号: 200833010242 姓 名: 薛淳泽 指导教师: 乔 娟 成 绩:_完成时间: 2010年 10月 目 录摘 要 1关键词 1一、我国古代人才观概述 1(一)春秋战国时期 1(二)汉唐时期 3(三)宋元明清时期 4二、中国古代人才的选拔、使用和管理 5(一)中国古代人才的选拔 5(二)中国古代人才的使用 6(三)中国古代人才的管理 7三、中国古代人才思想评析 8参 考 文 献 9中国古代人才管理思想薛淳泽摘 要管理是随着人类历史的产生而产生、随着

2、人类历史的发展而发展的。自从有了人类历史就有了管理。人是社会的动物,在从事集体的生产和社会活动时,由于需要组织和协调行动,管理也因此而产生。中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历史,有着历史久远、丰富的治国安邦之道,在如何选人、用人及管理方面,都有着丰富的思想与实践经验。总结这些思想与经验,对做好现代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工作具有重要价值。中国古代以儒学为主流的诸子百家,在论及为政、治民、兴邦、创业等问题时,十分推崇人本主义,表达出了丰富的尊重、关怀、爱惜人才的思想。关键词 选拔人才 使用人才 管理人才 人才思想Abstract : Management is generated as a result of h

3、uman history,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history and development. Ever since the management of human history there. People are social animals, engaged in collective production and social activities, the need to organize and coordinate actions, management has elected. China has five thousand years

4、 of civilization, has a long history, rich country and bringing peace of the Road, on how selection and appointment and management, have a wealth of ideas and practical experience. Summing up these ideas and experiences, good modern human resources development and management of great value. Confucia

5、nism dominated the Chinese, the mainstream philosophers, in the deals for the government, public administration, and prosperous, business and other issues, the very high regard for humanism, expressed a wealth of respect, care, care of Talents.Keywords: selection of personnel; use of personnel; mana

6、gement personnel; human thought一、我国古代人才观概述 俗话说,知史而明智。我们有必要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审视古今中外思想家对于人才问题的思想精髓,力求做到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发现规律性的东西,以资借鉴。我国古代人才思想一般可划分为三个阶段:春秋战国时期、汉唐时期和宋元明清时期。(一)春秋战国时期 我国人才思想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是我国奴隶制度走向崩溃、封建制开始兴起的社会变革时期。战国是我国封建制开始确立的时期。面对当时社会矛盾的发展,诸子百家,学派林立,纷纷向统治者陈述自己的观点,成为中国古代思想最解放,学术空气最自由,创见最多的时期,推动了人才问题的研究和

7、人才思想的发展。1.孔子的人才思想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中华民族文化博大底蕴的奠基者,在中外历史上极负盛名。其主要人才思想有:(1)首先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提出了“才难”的思想,认为人才关系到国家的兴衰成败。然而,人才十分难得,但却对国家十分重要。因此,他感叹:“才难,不其然乎?唐虞之际,于斯为胜。”(2)那么,怎样才能实现这个目标呢?必须“重才能,举贤人。”(3)在人才选拔和用人上,强调领导者的作用。他说,作为领导者国君和执政者,首先要身正、贤明、才能吸引和留住人才。也就是说要以身作则,率先示范。其次,领导者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做到知人善任,时刻警惕那些花言巧语、能说会道的人,随时提拔那些

8、学问道德很高并有治世才能的人。再次,选拔人才时,要注意听取和鉴别群众的意见。不要人云亦云,也不要固执己见。对于人才,也不能求全责备,应善于看到和发挥人才的特长。(4)重视人才的修养。他认为“仁”是人才所具有的高贵人格和理想境界,提出了“仁者爱人”的口号,主张人才应“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博施于民而能济众。”2.墨子的人才思想 大思想家墨子,同样也认识到人才的重要作用,提出了“尚贤使能”的主张。他从春秋战国的长期战乱中,深刻认识到尚贤是为政之本,为政者尚贤与否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盛衰兴亡。因而,提出“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贤良之士寡,则国一家之治薄。”其次,他首次辩证地认识人才,认为“官无常

9、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举公义,避私怨”。也就是说,做官的也可能因失去才能而成为一般人,而老百姓也会因有才而成为显贵。有才能就该得到选拔,没有才能就应该被免除职务。人才的废举,要听取公众的意见,不能凭个人的恩怨行事。这就是“任人唯贤”的思想。再次,重视人才的自身修养。他认为人才在遇到困难时,要有自信心,不能因客观条件的改变而更改;要有宽广的心胸,经常与其他领域的人才进行交流,而不能有门户之见,固步自封。第四,在成才方面,他认为人才的成功往往来自艰难困苦和屈辱,即所谓“国难多才,败促人成”的观点。环境仅是人才成长的一个方面,要想成才,必须经过自身的刻苦努力,毕竟“名不徒生而誉不自

10、大。”另外,墨子还提出了“人才易毁”的观点,提醒执政者要及时发现人才,多培养人才,认真保护有效地利用人才。3.孟子的人才思想作为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孟子首先提出了尊重人才的新思想。他说:“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则天下之士悦,而愿立于其朝矣。”就是说,执政者,如果尊重人才,重视人才的使用,让有才能的人治理国家,那么,天下的人才就会高兴地听从国家的召唤,愿意为国家服务。 由此可见,春秋战国时期人才思想方法主要有:首先,它要执政者广揽人才、不辞辛苦。其次,要认真辨别人才。怎样辨别人才真伪呢?必须“人于泽而问牧童,入于水而问渔师”进行调查研究。再次,要运用感官进行考察,观其行。书中总结了外用八观六验,内

11、用六戚四隐的方法。“八观”主要是观察人在通达穷困、富贵贫贱时的不同表现,“六验”是观察人在喜、怒、哀、乐、惧、苦等情况下,能否保持操守。“六戚四隐”着重考察一个人如何处理与亲属、朋友、故旧、邻里的人际关系。还有,使用人才要充分信任和大胆使用。(二)汉唐时期 两汉时期,随着地主阶级政权的巩固和发展,统治者非常注意选拔、造就适应其需要的大批专门人才,因而,使人才思想有了新的发展。其中,以王充刘邵等人对人才问题的研究最为突出,其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均明显超过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1.唯物主义思想家王充在其论衡中,较全面、深入地论述了人才问题。他继承并发扬了司马迁时势造英雄的思想,认为人才不能自然而然地产

12、生,必须经过实践的磨练。他说:“学问日多,简练其性,雕琢其材也。”强调了积累知识,锻炼品性,磨练成才的重要性。其次,他看到人才是参差不齐的,不同层次的人才胜任不同的工作。要恰当使用人才。再次,重视人才实际作用的发挥。另外,他还认为人才作用的发挥,依赖于用人者即执政者,也就是重视环境对人才利用的影响,最早提出了人才有效利用的思想。 2.唐太宗的人才思想唐代是人才辈出的时代。唐太宗李世民既是政治家又是思想家。他从隋朝灭亡中认识到人才在治理国家、维护统治中的重要作用,所以制定了压制士族,广揽人才,虚心纳谏的政策,还改革了科举制度,选拔了许多优秀人才,出现了“贞观之治”的良好局面。 3.汉唐人才观思想

13、综述 从这段时期来看,重视人才仍然是主要的话题。但由于社会地位、价值观和所处时代的不同,思想家们又各具有不同的人才思想。司马迁提出实践出人才,时势造英雄的思想,大胆驳斥了人才天生论。王充针对当时无才之辈居官自傲的社会局面,提出了以实际效果来评价人才的思想,是实用主义的先驱。刘邵不仅揭示了人才的本质,而且,还最早从心理学的角度,对人才进行区分和选拔使用,将人才选拔标准具体化为德才的双重标准。可以看出,在具体内容上,思想家们的人才思想是与当时的时代背景密切相关的,是应时而生。与先秦相比,在人才培养上,从重视社会锻炼,养士,到开办官办学校,大规模培养人才。在人才选拔方面,从笼统的“贤”具体为“德”、

14、“才”或“德才兼备”。在人才使用上,从重外在考察到关注人才的心理特征,对人才的了解更全面,使用更科学。从只顾选拔、任用,不重效果,转向注重业绩的考察。可见,对人才的研究又深人了一步。(三)宋元明清时期宋朝时期,封建制度趋向保守,大批人才受到压抑,但其人才思想仍有许多闪光之处。1.资治通鉴中的人才思想北宋宰相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也有许多有价值的人才思想。其中,最有创见的部分是他对德才关系的论述。他反对“唯才是宜”的观点,认为“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就是说,德须靠才来发挥,才须靠德来统帅。品德是选拔人才的首要依据,用无德有才的人还不如用德才全无的愚人。2.康熙的人才思想清朝康熙皇帝提出

15、了“人才至上,德才兼备,纳谏招贤,宽以待人,从实考核”的用人原则,大量地选拔不同民族的人才。作为皇帝,他没有用“天才论”来愚弄人民,否定“天才论”,认为人类知识都是后天学习得来的。此外,他还注意选拔有培养前途的人,并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体现出尊重人才的思想。3.宋元明清时期人才思想综述可见,这段时期,思想家和政治家们同样十分重视人才的作用,既继承了前人的思想,又有所创新,但突破比较少。如王安石的人才使用和管理思想、司马光的德才关系论等。与前两段时期相比,在成才问题上,更强调教育的作用,在人才选拔问题上同样存在“德”与“才”的争论。二、中国古代人才的选拔、使用和管理(一)中国古代人才的选拔人才选

16、择的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事业的成败,我国历史上有作为的政治家、军事家都注意招贤纳士、延揽人才。选人思想主要体现在选人的标准、吸引人的条件与选人的方法等方面。选人标准历来是人事管理中的根本问题。1.古代许多学者的选人标准古代许多学者非常强调德才兼备的选人标准,其中最著名的是司马光的思想。德与才二者之间并非并列的关系。司马光认为“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师也”,阐述了德与才二者之间是统帅与被统帅的关系。这个看法颇为深刻。司马光进而分析了不同人的德才素质,认为:“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自古昔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余而德不足,以至与颠覆者多矣”。

17、德才兼备的选人标准是我国历史上的优良传统,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2.考核是选人的一个重要环节选人必须通过考核的环节,没有严格的考核,就难以区分贤愚优劣,也难于做到合理运用。管仲有一句名言:“成器不课不用,不试不藏。”即对于人才,不经过严格考核不加以任用,不经过试用,不作为人才储备。 古代考核的办法主要有考试、招贤、自荐与推荐。西周是通过逐级考试选择人才,入仕考试分三级五等进行:先由乡大夫进行“秀士”、“选士”的考试,再由司徒进行“俊士”、“造土”的考试;最后由学政大司从“造士”中选出优秀者交司马量才录用,别录用者称“进士”。先秦时期主要是通过国君派人直接招贤或出榜招贤的方式选择人才,在春秋战

18、国时期,自荐也是一种较为普遍的方式,如“毛遂自荐”已成为人人皆知的历史故事。孔子、孟子、管仲等人主张推荐,推荐的方式有官员举荐,贤人举荐和群众举荐等。3.举荐选拔有赖于对人才的全面考察。古代考察人才的具体方法有耳听、口问、考言、视声、视色、察情、观诚、观友、观隐与综合分析等。如孔子主张“听其言而观其行,退而省其私”;诸葛亮提出“七观法”:“一曰,问之以是非而观其志;二曰,穷之以辞辩而观其变;三曰,资之以计谋而观其识;四曰,告之以祸难而观其勇;五曰,醉之以酒而观其性;六曰,临之以利而观其廉;七,期之以事而观其信。”这些考察人才的方法为古代正确选择人才提供了依据,也为现代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提供了

19、借鉴。(二)中国古代人才的使用 我国古代许多政治家与思想家深知合理用人对于治国安邦的重要作用,提出了许多宝贵的用人思想。1.古代许多思想家、政治家都把任用贤能之士看作治国之首物,为政之根本。墨子指出“尚贤者,政之本也”,唐太宗讲“为政之要,莫先于用人”,明太祖朱元璋将这一思想发展的更为具体,他说:“构大厦者,必资于众工;治天下者,必赖于群才。”他把“治天下”比作“构大厦”,盖大楼是百年大计,靠的是一大批有精湛技艺的工匠;“治天下”更是长远大计,靠的是一大批善于治国的人才。“贤”主要是指人的思想境界、道德品质;“能”重要是指人解决问题、完成任务的本领。荀子提出“无能不官”、“尚贤使能,而等位不遗

20、”,认为没有能力的人不能任命为官吏,对于每个官吏的等级地位,要与他们的贤能程度相当,这也就是“量能而授官,皆使其人载其事而各得其所宜”。管仲主张“察能授官”,是使用人才的总原则,认为“授事以能,则人上功。”“毋强不能,毋靠不知,与不可,强不能,靠不知,谓之劳而无功。”强调只有根据人们的实际能力分配任务,才能鼓励人们积极争取立功。2.善任就是用人所长,古代用人最忌求全责备。司马光对汉高祖刘邦的评价是“奋布衣提三尺剑,八年而成帝业,惟其知人善任使而已”。司马光认真总结了历代王朝兴亡更替的经验教训,发现无一不与当朝者用人政策相关,因而得出:“兴亡在知人”的结论。可见,合理用人的前提是知人。只有知人,

21、才能做到“任其所长,不任其所短,故事无不成,而功无不主。3.用人不疑与疑人不用是古代使用人才的一个重要原则。管仲说:“不知贤,害霸也;知而不用,害霸也;用而不人,害霸也;任而不信,害霸也;信而复使小人参之,害霸也。”这五个问题都是有关用人政策的问题,它说明只有知人才能善任,也只有知人才能用人不疑,只有用而不疑才能不使小人谗言危害霸业。宋代政治家欧阳修指出:“任人之道,要在不疑。宁可艰于择人,不可轻任而不信”,意为宁可择人时多费一些精神,看准了再用,但不可轻易任用却不信任,不敢放手让其施展才干。用人不疑,就是对人才的充分信任,是一种重要的精神激励,能够增强人的事业心、责任感与向心力。(三)中国古

22、代人才的管理 中国古代的思想家倡导人本管理,而管好人的关键是要重视人的利益需求,管理要做到分工合理,恩威并用,领导者要能够身先道御,以身示范。1.管理者必须明确各自的职责,而不能互相干扰和替代,这是有管理的客观规律性所决定的。管仲就非常强调一种顺乎自然、遵循规律、合理分工的管理思想。他说:“心之在体,君之位也:九窍之有职,官之分也。心处其道,九窍循理,嗜欲充溢,目不见色,耳不闻声。古曰:上离其道,下失其事。”他以心比君,以九窍喻百官,认为君治百官,就想心制九窍一样,九窍虽受制于心,但心却不能代替和包办九窍的功能,否则就会“目不见色,耳不闻声。”。而心不干扰九窍之能,九窍就会很好地实现自己的功能

23、。同样,君臣各有其职,也不应该相互干扰。君主若不包办大臣的事,大臣自会处理好自己的事务, 君主也不会因日常琐事缠身而政务烦心。“心制九窍”的思想反映了古代政治家已从哲学的高度,非常明确地认识到了人事管理的客观规律性。2.刚柔相济,赏罚分明是公认的管理人的原则。孔子说:“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就是主张在管理中要将道德感化和制度约束两手并用。历史上许多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都注重运用这一管理人原则。刚柔并济必须赏罚分明。韩非子主张:“诚有功,则虽疏贱必赏;诚有过,则虽近爱必诛。”诸葛亮在论及奖惩原则时,强调“诛罚不避戚”,“赏赐不避仇怨”。 唐太宗李世民也用精炼的语言阐述了赏罚严明的原则:

24、“赏当其劳,无功者自退。罚当其罪,为恶者咸惧。”正确地使用奖惩可以引导人民的行为,这是古代管理者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今天仍然普遍有效的管人原则。3.领导者有良好的修养与作风孔子说:“欲政之速行也,莫善乎以身先之;欲民之速服也, 莫善乎以道御之。”这里的“以身先之”,是指领导者的示范作用,身教胜于言教;这里的“以道御之”是指领导者以正确的思想、方法去带好队伍,做到上下一心,行动一致。“以身先之”的前提是领导者个人的“身正”,孔子指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说明领导者只有关好自己,才能管好别人;领导者的带头作用就是无声的命令。身正是“修己”,亦即自我修养自己,才能严肃地对待工作,

25、从而搞好领导工作。修己有着多方面的内容,“非淡薄无以明德,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宽大无以兼覆,非慈厚无以怀众,非平正无以判断”,指出清淡寡欲、清正廉洁、宽容大度、仁慈民主、公平正直,是领导者加强自我修养的重点。中国古代把修身看成是同齐家、治国、平天下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一个系统,是非常深刻的人事管理思想。领导者要做到以身先之,必须做到自得自胜。商鞅说:“得天下者,先自得者也;能胜强敌者,先自胜者也。”所谓“自得”,就是说要同一天下的人,首先要自己具备同一天下的条件,包括自己对天下形势及发展趋势的确切洞察,自己的素质、能力能够团结众人等。所谓“自胜 ”,是指自己能不断克服自身的不足,不断战胜自己的缺点。

26、而要自得、自胜,还必须做到自知、自省、自察、自律。这方面,古代有许多论述。如吕氏春秋写道:“欲论人者,必先自论;欲知人者,必先自知”;孔子讲:“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字省”,曾子讲:“吾日三省吾身”。诸葛亮对将领的自省、自察、自律有明确的要求。他说:“故善将者,不恃强,不怙势,宠之而不喜,辱之而不惧,见利不贪,见美不淫,以身殉国,一意而已。”即将领不恃强凌弱,不受荣辱支配,经得住金钱美女的考验,一心一意为国捐躯,这就是自省、自察的具体内容。这些要求在今天对所有领导者仍然是适用的。三、中国古代人才思想评析 我国古代的人才思想是十分丰富的,涉及了人才的本质、人才资源开发、分类、识别、原则、吸引、留

27、住、管理和利用等。总的趋势是人才思想的探讨由浅人深、由易到难,由单一到全面,由重外在因素到重心理特征,由任人唯亲到任人唯贤,由一般使用到重有效利用,由重社会锻炼到重大规模正规教育,由不够尊重人才到尊重人才。在个人作用的发挥上,充分注意到环境的因素,特别是政府职能的发挥和个人的主观奋斗。虽然各朝代的思想家和政治家都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但不同阶层的思想家和政治家们人才思想存在一定的差异,思想内容受到时代的制约,服务于本阶级的需要。中国古代思想家始终把人的伦理素质和人的修养以及对人的重视,看作建立自己学说的基本出发点。在国家的运行和社会管理问题上;他们则更注重对人本 身作用的发挥。中国古代有发达的文

28、官制度,关于人才的培养与选拔也有着一套严密而成熟的机制和一系列标准,其中最为严格的就是对人才德性、品德和操守方面的讲求。人才思想至始自终贯穿着两条线索:第一,在人才的选拔标准上,“德”与“才”的争论。 第二,任人唯亲与任人唯贤路线的斗争。总体而言,主张德才兼备,德为先者占绝大多数,但也存在“唯才是举”的不同意见。如三国时期魏国丞相曹操。这实际上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忠君”思想。这种思想有时甚至走向“无才便是德”的极端,使不少庸才之辈当道。虽然大部分思想家和政治家们都重视人才的重要性,主张选拔有才能的人。但是由于士族制度、世袭制度和宗族制度等的存在,导致这两条路线的斗争激烈的进行。一方面,执政者特别

29、是皇亲国戚等主要掌权者,为维护其家族的统治,毫不犹豫地安排其宗室位居高官,执掌大权。只有当宗室们不能胜任或迫于外力压迫时,才肯任用非宗室之人。在一些不太重要的部门,则让非宗族之士进人,以缓解下层有才之士的不满情绪,稳定社会秩序。另一方面,一些高官或一般官僚在选拔人才时,也往往让自己的亲朋密友近水楼台先得月,但也有一些清正廉洁的官吏真正用人唯贤。这就使得许多政治家,特别是皇帝们一方面主张任用贤能,另一方面又不得不维持宗室制度,成为两面派。归根到底,由于封建制度的限制,只能使封建政府的某些部门,向天下贤士敞开大门,不可能使天下贤士尽开颜。参 考 文 献:1朱耀廷.中国古代人才观M.北京:新华出版社

30、,1993.12.2赵丁.用人管人厚黑学M北京:地震出版社,2004.3宫惠民.用人大师M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11.1.4韩非.韩非子M 青海人民出版社,2004.1.5韩修山.中国古代管理文化研究M中国经济出版社,1991.11.6刘云柏.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史(全二册)M.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4.7司马光.资治通鉴M 青海人民出版社,2004.1.8管仲.管子M 青海人民出版社,2004.1.9墨子.墨子M 青海人民出版社,2004.1.10孔子.论语M 青海人民出版社,2004.1.11刘邵.人物志M 青海人民出版社,2004.1.12吕不韦.吕氏春秋M 青海人民出版社,2004.1.13王充.论衡M 青海人民出版社,2004.1.14荀子.荀子M 青海人民出版社,2004.1.15司马迁.史记M中国戏剧出版社,2007.1.16马文作.二十四史M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7.1.本科生学年论文(设计)成绩表姓名薛淳泽专业政治学与行政学班级2008级政本2班论文题目中国古代人才管理思想指定任选指导教师评语及评分指导教师评语:指导教师评分_ 指导教师签字:_ 年 月 日主管院长签字_(盖公章) 年 月 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