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师资格证 教育心理学简答和论述简答或论述一 简述教育心理学的研究答: (一)学与教的要素1.学生。学生与学习活动的主题因素。研究“学”与“教”互动过程,必须以学生为重心。学生的差异包括个体差异、群体差异。个体差异包括学生的只能发展水平、原有知识的起点水平、学习方式、兴趣和需要等方面的个体差异。群体差异包括年龄、性别和社会文化等差异。2.教师。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并不否定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教学的主体,是教与学互动过程中的指导者。3.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教学大纲、教材和课程等,则是在学与教的互动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4.教学媒体。教学媒体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师生之
2、间传递信息的工具。5.教学环境。教学环境一般包括两个方面: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前者主要涉及课堂的自然条件;后者主要包括课堂纪律、课堂气氛、师生关系、同学关系、校风以及文化背景等。(二)学习与教学过程1.学习过程:学习过程是指学生在学校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教学媒体、教学内容相互作用获得教学信息,主动构建自己的只是、技能和态度的过程。2.教学过程:是指教师使用教学媒体传递教学内容的过程。教学过程一般由教学设计、组织教学活动、师生互动信息交流以及教学评价等过程构成。3.评价和反思过程:是指对整个教学过程的效果和价值进行评估,并与预期的目标进行比较和反思,以达到对教学过程和学习过程的监控和调解,提
3、高学与教互动过程的有效性,增强教师和学生的自我效能感。这个过程虽然是一个独立的过程,但它始终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在教学过程中,学与教的五种因素共同影响了三个过程,而且三个过程交织在一起,互相影响。二 布鲁纳总结的教育心理学,表现在哪四个方面?答:第一,主动性研究,研究如何使学生主动参与教与学的过程,并对自身的心理活动做更多的控制。第二,反思性研究,研究如何促使学生从内部理解所学内容的意义,并对学习进行自我调节。第三,合作性研究,研究如何使学生共享教与学的过程中所涉及的人类资源,如何在一定背景下将学生组织起来一起学习。第四,社会文化研究,研究社会文化背景是如何影响学习过程和结果的。三 简述教育
4、心理学的意义答:1.增加对学校教育过程和学校过程的理解。教育心理学的主要贡献就在于它能弥补人们对学校教育教程理解的不足并且改正人们的误解;它可以帮助教师对教育现象形成新的科学认识。2.教育心理学只是是所有教师的专业基础。教师应具备一定水平的学科专业知识和教育心理学专业素养。3.有助于科学的总结教育教学经验,提高自觉性,减少盲目性。4.提供了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研究的理和方法基础。四 简述认知发展的机制论答:皮亚杰理论在描述认知发展的机制时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概念:图式、同化、顺应和平衡。图式是指在个体对世界的知觉、理解和思考方式。图式是认知结构的起点和核心。图式的变化是通过同化和顺应两个过程完成的
5、。所谓同化就是个体讲环境因素纳入已有的图式之中。以加强和丰富主体的动作。所谓顺应, 就是个体改变自己的动作以适应客观变化。 就实质而言: 同化主要是指个体对环境的作用;顺应主要是指环境对个体的作用;平衡是指个体通过自我调节机制使自我认知发展从一个平衡状态向另一个较高平衡状态过度的过程。皮亚杰认为:个体的认知图式是通过同化和顺化而不断发展,以适应新的环境的。就一般而言,个体每当遇到新的刺激,总是试图用原有图式去同化,若获得成功,便得到暂时的平衡;如果原有图式无法同化环境刺激,个体便会作出顺化,即调节原有图式或重建新图式,直到达到认识上的新的平衡。五.认知发展与教学的辩证关系。或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对
6、教师的启示。答: (1)认知发展制约教学的内容和方法: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强调儿童的认知发展水平对学习的制约性。A.制约着学习内容的深浅B.制约着学习方法的选择C.对个体的学习效果产生影响D.在学校教育中,各门具体学科的教学都应该研究如何适应学生的智力发展阶段,并提出适当的目标。(2)教学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A.通过适当的教育训练来加快各个认知发展阶段转化的速度是可能的。B.只要教学方法和内容恰当,系统的学校教学就能够起到加速认知发展的作用。六.简述最近发展区理论以及最近发展区对教育的意义是什么。答:维果斯基认为,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的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
7、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临近发展阶段间的过渡状态,这两种发展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意义:(1)最近发展区的概念说明了儿童发展的可能性;(2)教学应该走在发展前面;七.简述学生的认知差异。答: (1)认知方式差异。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是指个体偏爱的加工信息方式,即个体在对外界信息的感知、注意、记忆、思维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表现出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常见的认知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A.场依存与场独立;B.冲动型与沉思型;C.辐合型与发散性;D.立法型、执法型和司法型。(2)学习风格的差异。学习风格是学习者特有的认知、情感和生理行为,是反映学习着如
8、何感知信息、 如何与学习环境相互作用并对之做出反应的相对稳定的学习方式。(3) 智力差异。 一般认为智力是个体以抽象逻辑思维能力为核心的心理活动最一般的综合能力。 人与人的智力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主要表现在智力水平、智力类型、智力表现早晚以及性别上。(4)多元智能理论。 由美国哈佛大学霍华德加德纳于 1983 年提出的。 他认为人表现出来的智能有八种,即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空间智能、音乐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交往智能,内省智能和自然观察者智能。八.简述认知方式差异表现有几种答:常见的认知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1)场依存与场独立。(2)冲动型与沉思型。冲动性是指当个体处于不明情境时,倾向于用
9、自己想到的第一个答案来回答问题;沉思型是指当个体处于不明情境时,倾向于深思熟虑,仔细考虑所观察到的现象及所面临的问题,权衡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法,然后从中选择一个最佳方案。(3)辐合型与发散性。 辐合型认知方式是指经常注意到问题的某一方面, 缩小解答范围,局限在特定领域内直至找到唯一正确的答案。发散性认知方式则是指个体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发散思维的特征,表现为个体的思维沿着许多不同的方向扩展,是观念发散到各个方面,这种搜寻可能是广泛的、松散的,不只局限于信息储存的某一方面,最终产生多种答案。(4)立法型、执法型和司法型。立法型的学生喜欢创造、制定和计划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案,并喜欢以自己的方式来
10、做事。执法型的学生喜欢执行计划,遵守规范,以及从既有答案中作出选择;司法型的学生喜欢评价规则、程序和结果。九.认知差异的教育含义有哪些?答:认知方式没有好坏之分,任何一种认知方式都有其优势、长处,也有劣势、不足。我们必须根据学生认知差异的特点,不断改革教学,努力因材施教。适应认知方式差异的教学应包括:(1)要采用与学习者认知风格相一致的教学策略;(2)应该根据学生认知方式设计教学策略。十.简述学生的性格差异。答:性格是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一种稳定的态度以及与此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性格是人与人相互区别的主要方面,是人格的核心。性格的个体差异表现在性格特征差异和性格类型差异两方面
11、。心理学家一般从四个方面分析性格特征差异:对客观世界的态度、性格的理智特征、性格的情绪特征、性格的意志特征;性格类型是指在一类人身上所共有的性格特征的独特结合。十一.简述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论。答: (1)婴儿期(01.5 岁) :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2)儿童早期(1.53 岁) :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感;(3)学期前(36、7 岁) :主动感对内疚感;(4)学龄前(6、712 岁) :勤奋感对自卑感;(5)青年期(1218 岁) :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6)成年早期(1830 岁) :亲密感对孤独感;(7)成年中期(3050 岁) :繁殖感对停滞感;(8)成年晚期:自我调整与
12、绝望期冲突。十二. 简述自我意识的发展或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经历了哪些过程。答: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经历了从生理自我到社合在我,再到心理目我的过程。(1)生理自我(03 岁): 生理自我是自我意识最原始的状态,生理自我意识在三岁左右基本成熟。(2)社会自我(少年期) : 儿童在三岁以后,尤其是到小学阶段, 自我意识进入客观化时期,即获得社会自我的阶段。(3)心理自我(青春期) :心理自我是在青春期开始发展和形成的。十三 简述多元智能理论。答:多元智能理论是由美国哈佛大学霍华德加德纳于 1983 年提出的。他认为人表现出来的智能有八种,即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空间智能、音乐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
13、交往智能,内省智能和自然观察者智能。(1)每一种智能在人类认识时间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都发挥着重大的作用,而且具有同等重要性。(2) 每一个人与生俱来在某种程度上拥有这八种以上智能, 环境和教育对于能否使这些智能得到开发和培育有重要作用。 、(3) 各种智能不是以整合的方式存在, 而足相对独立的, 各自有着不同的发展规律并使用不同的符号系统。(4)各种相对独立的智能系统以不同的方式和程度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即便是同一种智能,其表现形式也不一样。(5)因此,我们很难找出一个适用于所有人的统一评价标准,来评价一个人的聪明与否。十四.什么是关键期?答:关键期是指儿童心理发展某些行为或心理机能在发展的某一
14、特定时期,在适当的条件下才会出现,如果错过了这个时期或缺乏必要的恰当条件,这种行为或机能就难以产生甚至永远不能产生,并对以后的发展产生难以挽回的影响。因此在教育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关键期”促进儿童认知发展。十五简述学习的实质 .答 学习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地变化。1.学习表现为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2.学习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时是最持久的;3.学习是由练习或反复经验而引起的;4.虚席没有价值标准与对错之分;5.学习是指过程而非结果;6.学习是任何动物所共有的一种对环境的适应行为十六 巴普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的基本规律有哪些?答 1.获得与消退。所谓
15、条件作用的获得,是指条件刺激反复与无条件刺激相匹配,使条件刺激获得信号意义的过程,亦条件反射建立的过程。而条件作用的消退是指条件作用形成后,如果条件刺激多次重复出现,但没有无条件刺激相伴随,使条件刺激失去信号意义的过程,2.刺激的泛化与分化。刺激的泛化指在条件反应建立初期,与条件刺激想死的其他刺激也能够诱发条件反射;与泛化相反,刺激的分化指对条件刺激做出条件反应,而对条件刺激想死的其他刺激不予反应。十七尝试错误学习的基本规律有哪些?答 1.效果律。即情境与反应之间联结的加强或减弱受反应之后的效果支配。如果在某种情境中,行为产生了一个满意的结果,那么类似情境中,行为重复出现的可能性将会增加;反之
16、,则会减少,也即个体当前行为的结果对决定未来的行为起着关键作用。2.练习律。反应重复次数越多,刺激反应之间的连接就越牢固。3.准备律。准备律可以看做是尝试错误说的动机原则,个体是否会对刺激做出反应,与个体实现是否处于准备状态有关。十八116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学习理论中关于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有哪些?答: (1)动机原则; (2)结构原则; (3)程序原则;(4)强化原则。动机原则:学生具有三种最基本的动机,即好奇内驱动力、胜任内驱力,互惠内驱力。结构原则:根据布鲁纳的结构教学观,教学应明确学科的基本机构及内部关系,按教材的基本结构组织,实施结构化教学。程序原则:根据学科知识的基本结构安排教学程
17、序,布鲁纳称之为最佳教学程序。117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学习理论中关于教学观的理论有哪些?答: (1)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2)提倡发现学习,就是让学生独立思考,提出假设,进行验证,自己发现要学习的概念、规则等知识。(3)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包括动机原则、结构原则、程序原则、强化原则。118简述布鲁纳的学习观。(知道名称、理解含义)答; (1)认知生长和表征理论。个体在认知生长的过程中,要经过三种不同的表征阶段:首先是动作表征阶段,即能够对动作进行表征和再现,如婴儿通过看太人怎么做,学会玩玩具、走路等;映像表征阶段是儿童能够记住过去发生什么事情,并能够根据头脑中的图像进行想象;符
18、号表征阶段是指能够运用符号来进行再现、想象和创造的思维活动。(2) 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 认知结构是指由过去对外界事物进行感知、 概括或经验构成的观念结构,实际上是指各种信息在头脑中的表征方式。(3)学习包括获得、 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学习一门学科, 认知结构的构建常常需要经过三个几乎同时发生的过程:新知识的获得、知识的转化、评价。119.简述有意义学习的实质。答:有意义学习的实质,就是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所谓非人为的,是指新知识与已有观点的联系是合理的和有逻辑基础的。实质性的指新知识与已有观点是在理解之后建立的,而不是字
19、面上的联系。120.论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以及理论应用。 (可分为两个论述题)答:基本观点:(1) 知识观。A.知识都是主观的,知识都是自己构建的过程。B.知识并不是概括世界的法则,具体问题还的具体分析。C.知识不可能脱离个体而单独存在。(2) 学习观。A.学习是由学生自己构建知识的过程。B.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主观地构建信息,这种建构过程无法由他人替代。(3) 学生观。A.学习者并不是空着脑袋进入学习情境的,都带有原有的认知结构。B.教学不能无视学习者的已有知识经验,而应把学习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C.构建主义非常重视个体的自我发展。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建构主义
20、学习理论应用:(1) 支架式教学。即搭“脚手架” ,利用概念框架作为学习过程中的脚手架。围绕当前学习主题: A.建立概念框架;B.进入情境;C.独立探索;D.合作学习;E.效果评价。内容包括自主学习能力、对小组合作学习所作出的贡献、是否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构建等。(2) 情境教学。 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是问题基础上的教学称为情境教学。 抛锚式情境教学,建立真实场景。(3) 探究学习。强调在做中学,探究式学习就是基于问题解决活动来构建知识的过程。(4) 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指通过讨论、交流、观点争论,互相补充和修正,共享集体思维成果,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构建的过程。合作学习主要以互动合作
21、为教学活动趋向,以学习小组为基本组织形式,来达到共同的学习目标。121.简述有意义学习的条件和在教学中的应用。答:客观条件有意义学习的学习材料本身必须具有逻辑意义。主观条件(1) 学习者要有学习的心向,即把新学的内容与原有知识加以联系的倾向性。(2) 在学习者的认知结构中必须具备恰当的知识,以便与新知识相联系。(3) 学习者必须主动地使具有潜在意义的新知识与已有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在教学中的应用(1) 要遵循“渐进分化”原则和“综合贯通”原则。(2) 要合理地使用“先行组织者” 。122.简述“先行组织者”策略。答: “先行组织者” 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 它的抽象概括程度和
22、综合水平高于学习任务,并且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相关联。设计先行组织者的目的就是增加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利于学生有意义地学习,使新的知识变得易于理解,并促进学习迁移,提高学习效率。157概述学习动机的种类。答: (1)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根据学习动机的来源,可分为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兴趣、信念、理想、好胜心等由内在心理因素转化而来的学习动机,可以称为内部学习动机;内部学习动机的特点是强烈、稳定、持久;父母的鼓励、老师的表扬等由外在力量激发产生的动机称为外部学习动机;外部学习动机的特点是短暂、不稳定、可大可小。(2)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这是
23、美国心理学家奥苏伯尔对动机的分类。158.简述学习动机的性质与学习效果的关系。答:学习动机的性质一方面决定着学习的方向和进程,另一方面也影响着学习的效果。学习动机和学习效果在一般情况下是一致的。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也常常存在着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不太一致的情况,这是由于动机与效果的关系不是直接的,而是间接的。人的行为除了受动机的控制与调节外,还要受到其他主客观方面一系列因素的影响。因此,学习动机是影响学习行为、提高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学习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条件,但却不是唯一的条件。159.简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答: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的需要按照其出现的先后及强弱顺序分为高低不同的五个层
24、次。(1) 生理需要。这一层是指人们为了生存的目的所需求的食物、水、住所等几方面的生理需求。(2) 安全需要。这一层是指人们保护自己身体和情感不受侵害的需求。(3) 社交需要。这一层是指被接纳和归属感。友谊、爱情、交流的需求也在这一层。(4) 尊重的需要。它包括内部尊重,如自尊、自主和成就感;外部尊重,如地位、认可和关注等。(5) 自我实现的需要。这是最高层次的需要。所谓自我实现,即追求自我理想的实现,是充分发挥个人潜能、才智的心理需要,也是一种创造和自我价值得到体现的需要。前四个层次可以统称为缺失需要,第五个层次可定义为生长需要,求知欲是第五层次的需要。160.影响自我效能的因素主要有哪些?
25、答:自我效能感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1) 成败经验。个体自身的成功或失败的经验,对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很大,一般来说,成功经验能提高自我效能感。(2) 对他人的观察。人们观察他人的行为而获得的替代性经验(间接经验)对自我效能的形成也有巨大的作用。(3) 言语劝说。它包括说服性的建议、劝告、解释以及自我规劝。(4) 情绪和生理状态。来自情绪和生理状态的信息,也影响着自我效能感的形成。161.影响学习动机形成的因素有哪些?(掌握)答: (1)内部条件A. 学生的自身需要和目标结构;B. 成熟与年龄特点;C. 性格特征与个体差异;D. 学生的抱负水准;E. 学生的焦虑程
26、度。(2)外部条件A.家庭条件与社会舆论;B.教师的榜样作用162.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答: (1)利用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互动关系培养学习动机。学习动机的性质一方面决定着学习的方向和过程, 另一方面也影响着学习的效果。 学习动机之所以能够影响学习效果, 是因为它直接制约学习积极性。学习效果也可以反作用于学习动机。 因此,教师应掌握评分的艺术, 使学生保持学习上的成功感。 应注意:A. 学生的成败感与他们的自我标准有关,教师应当注意这种个别差异,使每个学生都体验到成功。B. 课题难度要适当,经努力可以完成,否则,总不能正确完成,就会丧失信心,产生失败感。C. 课题应由易到难呈现。D. 在某
27、一课题失败时,使学生下次在原来失败的课题上获得成功感。(2) 利用直接发生途径和间接转化途径培养学习动机。 直接发生途径即原有学习需要不断得到满足而直接产生新的更稳定、更分化的学习需要;间接发生途径即原来满足某种需要的手段或工具转化成新的学习需要。从直接发生途径考虑,应尽量使学生原有的学习需要得到满足。教育实验证明,使学生感到有学习的需要,是学习的根本动力;从间接转化途径考虑,应通过各种活动满足学生的其他需要和要求,学习需要也能发生迁移。163.举例说明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答: (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教师创设难度适宜的问题情境的方法有:A. 熟悉教材B. 了解学生C. 贯彻始
28、终(2)根据作业难度,适当控制动机水平。按一般的想法,学习动机的强度越高,学习积极性也越高;反之, 动机强度越低, 则学习的效率也越低。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动机强度和学习效率的关系呈倒 “u”形曲线关系。学习动机的强度有一个最佳水平,即动机水平适中,此时的学习效率最高;一旦超过了顶峰状态,动机程度过强时就会对活动的结果产生一定的阻碍作用。(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 妥善进行奖惩。 学习结果的反馈有两个方面: 一是指导学生自己对学习效果进行自我反馈;二是由教师向学生提供反馈信息。经验表明,了解学习结果的学生比不了解学习结果的学习积极性高,而且进步快。学习反馈有“单向”反馈和“双向”反馈两种方式,
29、双向反馈的效果更好。教师应正确地评价,恰当地运用表扬与批评。由于表扬能起到推动学习的作用,一般来说,表扬应多于批评。(4)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不同的归因,对学生产生的影响是极不相同的。A.稳定与非稳定归因。当倾向于稳定型因素时,个体对未来的学习结果也会抱有成功或失败的预期,会增加自信心,个体失败时,就会认为本身能力低;当倾向于非稳定归因时,则不会影响到他们对未来成功或失败的期望。B.内外性归因。当倾向于内在因素归因时,例如成败归因于能力、努力、身心等内在因素,学习者会产生积极的自我价值感或形成消极的自我意象; 当倾向于外在归因时, 学习结果不会对自我意象产生影响。C.可控与不可
30、控归因。 当倾向于可控归因时, 例如归因于努力, 学习者对自己充满信心或产生犯罪感;但倾向于不可控因素时,例如归因于任务难度、运气等,会产生感激心情或仇视情绪。164.如何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答:个人对其成败原因的归纳分析广泛地影响着后来行为的动机:不同的归因,对学生产生的影响也不同。(1) 稳定与非稳定维度归因;(2) 内外性维度归因;(3) 可控与不可控维度归因。成功倾向的学生更多地将成功归因于自己的能力和努力, 而将失败归因于努力不够; 而失败的学生则倾向于将成功归因于缺乏能力, 将成功归因于偶热的外部因素; 不同的归因方式对个体日后的行为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 教师应该在教学活动中努力纠正学生的一些不正确的归因, 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165.简述奥苏伯尔关于动机的分类。答: (1)认知内驱力。要求了解和理解的需要,要求掌握知识的需要,以及系统地阐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需要。(2)自我提高内驱力。个体因自己对胜任能力或工作能力而赢得相应地位的需要。(3)附属内驱力。个人为了保持他人的赞许或认可而表现出来的把工作做好的一种需要。166.简述耶克斯多德森定律。答:动机强度与学习效率的关系并不是线性的关系,而是呈倒“U”形曲线关系。也就是说,学习动机强度有一个最佳水平。 过高或过低的动机水平对于顺利完成任务都是不利的。 应该根据任务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