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4 ,大小:254.50KB ,
资源ID:17810299      下载积分:5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17810299.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与古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化1第32讲百家争鸣教案人民版.docx)为本站会员(b****0)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与古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化1第32讲百家争鸣教案人民版.docx

1、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与古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化1第32讲百家争鸣教案人民版 专题十二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与古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化本专题围绕中国古代思想、科技及文学艺术的发展,主要从儒家思想的演变以及科技、文学、书法、绘画和戏剧的发展过程来叙述。线索一儒家思想的创立和发展春秋战国时期:孔子提出“仁”和“礼”的思想;孟子主张“仁政”,提出“民贵君轻”,主张“性善论”;荀子认为治国应以礼教为主,礼法并施,儒学的体系更加完整。“德治”“仁政”虽然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但在社会大变革、大动乱时代,其主张不适应当时激烈的社会变革和争霸的需要,所以,儒家思想受到统治者的冷落。线索二儒

2、家思想的改造与独尊西汉时期: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武帝独尊儒术,兴办太学,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线索三儒家思想的转型与成熟宋明时期:朱熹、王阳明等人汲取佛、道的精神,儒家思想完成了理论化和思辨化的过程,从理学到心学,儒家思想更加适应统治者统治的需要。线索四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在继承传统儒学的基础上,着重对其弊病进行批判,提出“经世致用”和批判君主专制的主张,为儒学的发展变革注入了新的活力,构建了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线索五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以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为代表的科技构成了中国传统科技的主体,数学、天文历法、医学等方面科技成就非凡;中国古代

3、科技以实用性科技为主,长期领先世界,影响深远,对世界文明发展和进步贡献卓著;明清时期,中国的科技逐渐落后于西方。线索六古代中国的文学艺术中国古代文学体裁多样,各具特色,流派纷呈,从发展趋势上看,具有逐渐平民化、通俗化的特征;中国文字书法艺术和绘画艺术类型多样、各具特色;中国戏曲具有历史悠久、剧种繁多、相互融合的特点。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成为华夏文明的重要历史见证。第32讲百家争鸣1社会背景:社会大变革,奴隶制逐步瓦解,封建制逐步形成。(1)经济:井田制崩溃,土地私有制确立,封建经济迅速发展。(2)政治: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分封制瓦解。(3)阶级关系:“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新兴地主阶级兴起。(

4、4)思想文化:私学兴起,学术下移,由“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2孔子的思想(1)政治思想:提出“仁”与“礼”的学说,主张“克己复礼”和“德治”。(2)哲学思想: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3)教育思想:主张“有教无类”;注重人的全面发展;诗书礼乐易春秋是儒学的“六经”。3孟子的思想(1)继承了孔子的学说,提出道德规范有仁、义、礼、智四种。(2)提倡“仁政”的学说及“民贵君轻”的原则,成为中国早期民本思想的基础。4荀子的思想(1)天人观:强调“天行有常”,又指出人道有为;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重要思想。(2)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对孔子及其思想的评价孔子的学说从根本上说是保守的,但

5、孔子坚持统治者应在合理的道德原则基础上进行统治,所以他的思想具有进步的一面。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核心论点:孔子思想有保守和进步的两面。 学派代表主要内容历史影响道家老子道是世界的根本;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小国寡民”社会崇尚自然,主张超越功利去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庄子天道、自然无为、“齐物”法家李悝尽地力之教;严刑峻法对中国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建立乃至秦始皇统一全国起到了重大作用;汉代以来,独立的法家学派逐渐消失,其法治思想被吸收到儒学体系中,成为维护专制政权的工具商鞅废世卿世禄制,实行军功爵制;奖励耕战、废井田制,加强中央集权韩非加强君主集权、厉行赏罚、奖励耕战;“事异则备变”续表学派代表主要内

6、容历史影响墨家墨子“兼相爱、交相利”;提出非攻、尚贤、节用等主张;对认识论和逻辑学贡献大汉代以来,墨家学派逐渐湮没失传,【图解历史】孔子的思想体系信息提取:“仁”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图中既有通过“中庸”和“礼”实现“仁”,又有“仁”的外在体现。【知识点拨】“仁政”与“仁”孟子的“仁政”不是对孔子“仁”的简单继承,从纵向来说,孟子的政治思想是对孔子“为政以德”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孔子的“仁”是一种含义极广的伦理道德观念,其最基本的精神是“爱人”。孟子从孔子的“仁学”思想出发,把它扩充发展成包括思想、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施政纲领,即“仁政”。【漫画解史】老子的辩证法思想信息提取:道家主张有

7、无、难易、贵贱、祸福都是相互依存、不断转化的。【图解历史】诸子百家的历史地位信息提取:诸子百家互相吸收、融合,逐渐形成以儒家伦理道德为中心、以法家严刑峻法为辅助、以道家权术政治为手段的治国策略。【教材补遗】阴阳五行(1)阴阳五行说:其创始人是战国中后期的思想家邹衍。这是一个非常政治化的学说,用金、木、水、火、土“五德”相克相生原理(称为“天道”)去解释说明王朝的兴衰更替(称为“人道”)。邹衍认为,王朝更替的次序是:土德(黄帝)木德(夏禹)金德(商汤)火德(周文王)水德(秦)土德每个王朝代表一“德”,一个王朝衰落后,会被另一“德”的王朝所代替。(2)邹衍的“五德终始”说影响很大。秦朝尚黑色,汉朝

8、尚黄色,都足以说明。汉朝以后,阴阳五行说仍然有相当的社会影响,有些朝代的开国之君都要请人推算自己当主何“德”、尚何“色”,作为自己“奉天承运”的根据。重点一国学崭露头角先秦时期的儒家思想史料一孔子的学说从根本上说是保守的。他不打算损害现存的社会秩序和社会关系,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他还坚持统治者应在合理的道德原则基础上进行统治。孔子在迷信严重、恐惧超自然物的时代里,也是一个理性主义者。(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史料二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孟子史料三君者,民之源也,源清则流清,源浊则流浊。故有社稷者而

9、不能爱民,不能利民,而求民之亲爱己,不可得也。荀子【史料解读】(1)史料一说明孔子思想维护当时的社会秩序和社会关系,具有保守性。同时孔子主张“为政以德”,坚持统治者应在合理的道德原则基础上进行统治,所以他的思想具有进步的一面。(2)史料二说明孟子主张君主应给予百姓一定生产生活资料以满足其基本温饱,进而巩固统治基础。(3)史料三反映了荀子的民本思想。【问题思考】(1)依据史料一,概括斯塔夫里阿诺斯对孔子学说的认识。试答:(2)据以上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先秦儒家民本思想的主要内涵及其政治理想。试答:【提示】(1)一方面认为孔子学说具有保守性,强调维护现存社会秩序;另一方面认为孔子是理性主义

10、者,“敬鬼神而远之”。(2)主要内涵:强调君民相互依存;君主应重视民意,顺应民心。政治理想:君主用贤人、行仁政。【历史追问】依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说明孔子“仁”的学说在当时不被重视的原因。试答:【提示】客观方面: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分裂割据,缺乏一个实行礼制的强有力的中央政权;而且当时各诸侯国热衷于兼并战争和改革古制,以图自强。主观方面:孔子恢复周礼和德政爱民的主张不符合当时统治者的需要。【解读】战国中期,孟子发展了孔子以仁为核心的民本思想,提出了以仁政为核心的民本思想体系。孟子强调:“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认为“民”是立国之宝,称:“诸侯之宝三:土地、人民、政事。”孟子认为,君主乃上

11、天之子,是上天派到人间管理万民的。天的旨意在很大程度上通过民意体现出来。君主应该实行仁政,如果君主不能爱民保民,而是残民以逞,可以视之为独夫民贼,可以易位、放逐乃至诛杀。【结论】认识先秦儒家民本思想的形成及实质(1)历程先秦民本思想萌发于殷周的“敬天保民”思想。“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是古代民本观念的典型表达和最早源头。春秋时期:得到较大发展,初步形成了理论体系。夏、商到西周,形成了民心天意,君主以德配天而敬天保民的意识。这标志着民本思想已经初步形成。战国时期:臻于成熟。(2)实质:古代儒家思想中的“民本”思想是以维护“君”为中心的,并不是以维护人民利益为出发点的,是一种维护统治的策略。1古代民

12、本思想的演变及认识(1)古代民本思想经历了从重天敬鬼到敬德保民,再从重民轻天到民贵君轻这一发展历程。这一历程是先秦以来生产力发展的体现,是人们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进步的体现。(2)夏朝,事无巨细,每事必卜,宣扬“有夏服天命”的天命观。西周提出“敬德保民”,“德”包括敬天、敬宗、保民三方面,尤其要“怀保小民”,体现了农业在当时社会的重要地位。(3)春秋战国的动荡,彰显了民心向背的力量。孔子提出了庶民、富民、教民的仁政思想。孟子继而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政治秩序理论,建立“恒产”的产权制度来保障民生。荀子则提出“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的观点,先秦民本思想基本形成。(4

13、)明末清初,古代民本思想得到极大发挥,反对君主把天下当作私产,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这种社会政治思想是进步的,可以看作是资本主义萌芽诞生,早期民主思想的启蒙。2先秦儒学折射出的社会特征(1)政治特征:重视传统、注重继承;政治和伦理相结合;在治国方略上主张德治,以德为主,德刑相辅,强调为政以德;重人治,注重对人进行引导的礼治而不是对人实施纯粹强制的法治;和贵中庸;在天与人的关系上重于人事,虚于天命。(2)伦理特征:强调仁和礼,仁是思想的内核。仁是主观道德修养,礼是客观制度规范。(3)经济特征:认为人民的贫富与国家的治乱安危有很大的关系,提倡对财富欲望加以节制,要重义轻利。(4)教育特征:孔子

14、提出“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他创办私学,开创了平民能够接受教育的新时代。先秦儒家除了重视礼、义、信等,还注重培养为政治国的能力,强调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与统一。重点二多元思想、殊途同归诸子百家的思想史料一诸子十家,其可观者九家而已。皆起于王道既微,诸侯力政,时君世主,好恶殊方,是以九家之术,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驰说,取合诸侯。其言虽殊,辟犹水火,相灭亦相生也相反而皆相成也。班固汉书艺文志史料二有先秦思想家认为,“君上于民也,有难则用其死,安平则尽其力”。 他还认为,治理国家就要顺应人的自私自利性,“人情者有好恶,故赏罚可用”,明确主张治国“不务德而务法”,反复强调“治强生于法”“明法

15、者强,慢法者弱”。史料三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老子史料四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墨子【史料解读】(1)史料一反映了“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2)史料二是韩非子对法的认识与论述,他主张实行严刑峻法,以法治国。(3)史料三为原始文献史料,主要体现了道家“无为而治”的治国主张。(4)史料四为原始文献史料,主要反映了墨家“兼爱”的主张,墨子还提出“尚贤”“尚同”等治国理念。【问题思考】(1)据史料一,应当怎样看待与处理“百家争鸣”?试答:(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韩非子关于“法”的

16、认识,并分析其认识产生的社会背景。试答:(3)根据史料二、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如何认识评述史料反映的三种治国主张?试答:【提示】(1) 诸子百家的学说虽各有长短,但却是相辅相成的;应该取长补短。(2)认识:法治优于人治;法治是国家稳定和富强的重要手段;治理国家应顺应人的自私自利性,赏罚分明。背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土地私有制确立;诸侯争霸,各国变法图强,法律的权威地位逐渐确立;百家争鸣,文化氛围宽松。(3)道家的治国主张在约束统治者的暴政,恢复社会秩序方面起了重要作用,但在春秋战国诸侯争霸的社会环境下,难以实现,是一种消极应对社会变革的治国思想;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尚贤”,代表了小生产

17、者要求分享利益、渴望社会安定的愿望,但在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社会转型的背景是无法适应当时社会变革要求的;法家的治国主张,不仅为当时地主阶级的改革提供了理论基础,也为后来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提供了理论借鉴。诸子百家思想主张的相似性与差异性诸子百家思想主张的相似性主要表现在他们所追求的目标上,都是为求治国平天下之道,将社会从混乱中救出,重塑一个有序的社会。其差异性具体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在治国理念上儒家主张“仁政”“德治”,反对严刑峻法;法家主张法治,强调严刑峻法;道家主张“无为而治”;等等在社会伦理观上孟子主张“人无有不善”,而荀子、韩非子主张“人之性恶”;告子认为“性无善无不

18、善也”,后天的教育和环境影响人性的转变;等等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荀子主张“制天命而用之”,人定胜天;而老子和庄子则主张顺应自然;等等在人生态度上儒家主张积极入世,强调社会责任;道家则主张“逍遥”的人生态度,强调“超脱”;墨家提倡“非命”,即不从命;阴阳家主张“天命观”;等等在社会成员关系上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儒家主张尊卑有序;等等辩证解读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1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看: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动剧烈,其根本原因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铁农具与牛耕的逐渐推广,井田制的瓦解,必然加速分封制的瓦解,礼崩乐坏,纷争不已。旧的上层建筑(奴隶制)也无法维持下去,在新兴地主阶级的推动下,最

19、终在战国时期建立了地主阶级专政。在这一过程中,代表不同阶级、阶层的思想家提出了各自的哲学思想和政治思想,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2从历史作用看: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是中国古代一次空前绝后的思想大解放。尽管两千多年来儒家思想始终处于正统地位,但诸子百家的思想始终没有消亡,正是由于诸子百家思想的影响,中国古代才能在许多领域都创造出自己的文明成果。3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看: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客观反映。无论是儒家还是道家,都必须面对社会现实。儒家思想主张对混乱的社会秩序进行改造,以返回到周礼时代,从而建立一个稳定的社会,体现出统治阶级的意志;道家思想企图逃避这种混乱的社会秩序,体现出处于

20、被统治地位的弱者意志。另外,墨家学派代表下层劳动群众的利益,特别是小生产者的利益;法家思想适应了建立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时代需要;等等。1儒家的“仁政”“有教无类”等思想具有和谐意识,对于调节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具有积极作用,对今天倡导的人本理念具有借鉴意义;孔子等人的教育思想为今天推行全民教育、素质教育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2道家的“无为”思想主张顺应自然,对于增强环保意识,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现实价值;道家思想构成了中国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3法家的法治、变革思想对当今中国的法制建设具有借鉴意义;法家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4墨家的“兼爱”“非攻”“尚贤

21、”思想成为今天平等博爱、热爱和平、尊重人才的重要思想来源。 研真题引领航向1(2018高考全国卷T24)墨子中有关于“圆”“直线”“正方形”“倍”的定义,对杠杆原理、声音传播、小孔成像等也有论述,还有机械制造方面的记载。这反映出,墨子()命题点:墨家的思想A.汇集了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B形成了完整的科学体系C包含了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D体现了贵族阶层的旨趣解析:选C。墨子中关于“圆”“正方形”“杠杆原理”“机械制造”等有所论述和记载,是对劳动人民生产经验及智慧的总结,此书并不是完整的科学体系形成的标志,故B项错误,C项正确;材料仅涉及墨家思想,无法得出其“汇集了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的结论,排除A项

22、;D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2(2015高考全国卷T24)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往往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这表明了儒者()命题点:先秦儒学的主张A.不能适应现实政治B反对进行社会变革C理想化的政治诉求D以复古为政治目标解析:选C。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结合材料准确理解儒家的主张。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要求统治者对待百姓要实行仁政,不可过度威逼百姓,以达到巩固统治秩序的目的,材料反映了儒家的这一政治理想,C项符合题意;儒家思想在汉代经过改造适应了统治者的需要,A项错误;儒家主张逐步改良政治,B项错误;儒学以维护等级秩序为目标,D项错误。练模拟能力提升1(命题点:

23、百家争鸣的背景)春秋战国时期,士不但大量增多,而且大规模地自由流动,并形成自由结社、讲学的盛况,他们不再投奔王室或诸侯的采邑。这主要反映了当时()A教育和文化逐渐下移B“百家争鸣”局面正式形成C知识分子超脱于现实D封建土地私有制开始出现解析:选A。根据题干“春秋战国时期,士不但大量增多,而且大规模地自由流动,并形成自由结社、讲学的盛况,他们不再投奔王室或诸侯的采邑”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教育和文化逐渐下移,“学在官府”发展为“学在民间”,故选A项。2(命题点:儒家思想)中国通史写道,他曾经三次担任齐国稷下学宫的学官长,其主张在儒家中显得非常另类,认为需要礼仪来教导民众,还需要法令来

24、制约民众。虽然他不能入孔庙配享孔子,但他的思想却融入中国古代的统治术中。这里的“他”应是()A孟子 B荀子C董仲舒 D朱熹解析:选B。“认为需要礼仪来教导民众,还需要法令来制约民众”表明礼法并重,可知是荀子的主张,故选B项;孟子得以入孔庙配享孔子,排除A项;董仲舒是汉朝人,不可能担任齐国稷下学宫的学官长,排除C项;朱熹是南宋人,排除D项。3(命题点:儒家思想的发展)下图为先秦某一著名思想家的主张示意图。图示表明该思想家()A吸收了法家思想 B开创了儒家学派C贯穿了功利精神 D探索了天人关系解析:选D。根据材料“天道无为”“人道有为”“将人道有为置于天道之常的规律性基础之上”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25、这位思想家是荀子,图示表明他探索了天人关系,故选D项。4(命题点:儒家、墨家思想)淮南子记载,“孔子、墨子皆修先圣之术,通六艺(即六经:诗书易礼乐春秋)之论”。该记载认为儒、墨两家()A注重传承传统文化B把六艺看作先圣之术的精华C主张维护礼乐制度D要求地主阶级重视先圣修养解析:选A。根据材料“孔子、墨子皆修先圣之术,通六艺(即六经:诗书易礼乐春秋)之论”可知,儒家与墨家都非常注重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故选A项。5(命题点:法家思想及出现原因)“法自君出,权尊于法”“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家族国家本位、实现社会和谐等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立法思想和价值取向。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26、)A自然经济为主的生产方式B宗法制为内核的政治结构C外儒内法的封建统治思想D大河流域独特的地理环境解析:选A。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所有意识形态的根本原因是社会的主流经济形态,故A项正确;宗法制在先秦时期影响明显,而在封建社会影响有所减弱,故B项错误;“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即外儒内法的模式,C项是对题干现象的总结,故C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封建社会的统治很早就已经摆脱那种大河流域的模式,地理环境对思想的影响力减小,故D项错误。6(命题点:先秦文化的特点)有学者说,春秋战国时期“周鲁文化说明着过去,晋秦文化改造着现实,齐国文化则预言着未来”。由此可见,这一时期的文化()A都具有延续性

27、、一致性B适应了社会转型的需要C彰显儒家学说的适用性D加剧了国家政治的分裂解析:选B。周鲁文化代表着西周时期“礼乐”文化,晋秦先后称霸体现了春秋战国时期宗法分封制的崩溃,齐国率先改革,客观承认土地私有,这些文化都充分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故B项正确。(建议用时:45分钟)一、选择题1(2020重庆名校联盟联考)面对“礼崩乐坏”的社会现实,孔子提出“仁”和“克己复礼为仁”等思想;孟子认为道德修养是圣人才德的重要组成部分;荀子提出君子“至德”的实现是遵循道德的结果。据此可知,他们都强调()A道德自律理应是个体的自觉追求B独立平等是个体道德自律的前提C只有道德自律才能建立和谐社会D诸侯国君是

28、社会道德自律的楷模解析:选A。根据材料可知,孔子、孟子以及荀子三位思想家都注重道德修养在个体价值中的重要作用,故A项正确;封建社会不可能也从来就未实现过所谓的独立平等,故B项错误;材料中并没有有关社会和谐的相关提及,故C项错误;材料中根本就没有对所谓诸侯国君的相关提及,而且这种表述也根本不符合常识和逻辑,故D项错误。2(2020肇庆模拟)春秋时期成书的国语主要记载各国公卿之“语”,而战国时期的战国策则主要记载游士之“策”。这种变化表明编者()A注重史书编写体例的创新B推崇法家富国强兵之术C对社会权势变动有所意识D全面记录各国历史风貌解析:选C。从材料中国语主要记载公卿之“语”,战国策则主要记载

29、游士之“策”可知,这反映出战国时期奴隶制度瓦解、士阶层兴起的社会权势变动,故C项正确。3(2020洛阳模拟)孔子为人的道德修养设定了贤人、君子、仁人、圣人等由低到高的理想人格目标,并强调仁的实践从自身开始,“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这反映出孔子()A重视人的主体地位 B强调理性思考C主张维护等级秩序 D反对贵族专权解析:选A。由材料“强调仁的实践从自身开始”可知,孔子注重个人的主体地位,故选A项;古希腊哲学家强调理性,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孔子的道德理念而非其主张维护等级秩序,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道德修养而非贵族专权,排除D项。4(2020德州期末)与孔、孟思想相比,荀子的思想具有更多的现实主义倾向。这一“倾向”主要表现在()A重视礼义道德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