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69 ,大小:63.66KB ,
资源ID:17840543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17840543.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白银地质灾害防治十三五规划.docx)为本站会员(b****0)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白银地质灾害防治十三五规划.docx

1、白银地质灾害防治十三五规划白银市地质灾害防治“十三五”规划白银市人民政府二一七年十一月目 录前 言 1一、地质灾害现状与面临的防灾形势 2(一)地质灾害分布 2(二)地质灾害灾情和险情 5(三)地质灾害防治进展 8(四)面临的形势和存在的问题 11二、指导思想与规划原则 13(一)指导思想 13(二)规划目标 14(三)规划原则 15三、地质灾害易发区、重点防治区 16(一)地质灾害易发区 16(二)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 19四、地质灾害防治重点项目 23(一)地质灾害调查评价 23(二)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工程 24(三)地质灾害防治工程 26 (四) 地质灾害应急体系建设28五、投资估算与资金筹

2、措 29(一)投资估算 29(二)资金筹措 30(三)实施原则 30六、地质灾害防治保障措施 35 (一)加强组织领导,落实防治责任 35(二)建立防治经费投入保障机制 35(三)依靠科技进步,全面提高地质灾害防治能力 36(四)建立和完善地质灾害防治规划体系 36(五)加强地质灾害防灾减灾宣传教育 36(六)实施严格的奖惩制度 36七、附 则 37 附件: 38附表一白银市重要城镇地质灾害调查与风险区划表(20162020年) 38附表二 白银市年度地质灾害排查规划表(20162020年) 38附表三 白银市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实施规划表(20162020年) 38附表四 白银市地质灾害搬迁避让

3、规划表(20162020年) 39附表五 白银市重点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实施规划表(20162020年) 43附表六 白银市地质灾害应急能力建设规划表(20162020年) 43附图:白银市十三五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图(1:25万) 前 言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稳定,是一项涉及全局性和基础性的惠民工程,也是一项具有长期性和艰巨性的重大战略任务,做好“十三五”时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对保障全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保护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提高地质灾害防治能力和综合管理水平,适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要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

4、事件应对法、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决定、财政部、国土资源部关于支持重点省份开展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体系建设的通知、财政部、国土资源部关于印发特大型地质灾害防治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白银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甘肃省地质灾害防治“十三五”规划、甘肃省地质灾害防治体系建设方案等文件精神,结合白银市地质灾害防灾形势和地质灾害防治综合体系建设进展,编制本规划。规划对象主要是国务院地质灾害防治条例规定的六种地质灾害类型,包括自然因素或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本规划适用范围为

5、白银市所辖行政区域,总土地面积21209平方公里。规划基准年为2016年,规划期为“十三五”20162020年。规划在明确地质灾害防治的目标任务基础上,重点对地质灾害调查评价、监测预警、防治工程及应急体系建设四个方面进行了规划,并初步估算了地质灾害防治经费,对总体工作进度进行了统筹安排。规划是白银市“十三五”实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指导性文件,也是白银市履行地质环境保护职能的重要依据。规划包括文本、附表和附图。一、地质灾害现状与面临的防灾形势白银市位于甘肃省中北部,区内地质构造较复杂,新构造运动强烈,人类工程活动强烈,生态环境脆弱,局地性暴雨频发,具有易发生地质灾害的地质条件。境内地质灾害隐患分

6、布广、数量多。滑坡、崩塌、不稳定斜坡、泥石流、地裂缝、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较为发育。地质灾害不仅对危险区的基础设施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更对人民群众的生存安全构成极大的危害和威胁。特别是近年来,影响地质环境的人类工程活动日趋加剧,突发性、局地性极端强降雨引发的地质灾害导致的群死群伤事件时有发生,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及经济损失呈上升趋势。地质灾害严重制约着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群众脱贫致富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目标的实现,是我市防灾减灾工作中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之一。(一)地质灾害分布截止2016年底,全市共核实各类地质灾害隐患点465处,其中白银区24处,占5.16%;平川区49处,占10.54%;

7、会宁县102处,占21.94%;靖远县196处,占42.15%;景泰县94处,占20.22%(表11)。表11 白银市地质灾害及隐患点分布一览表灾种行政区滑坡(处)崩塌(处)泥石流(处)地面塌陷(处)地裂缝(处)不稳定斜坡(处)合计(处)所占百分比(%)白银区913110245.16平川区4987214910.54会宁县12167293810221.94靖远县184421113019642.15景泰县39292249420.22合计4369891130223465100所占百分比(%)9.2514.8419.142.376.4547.96100白银市境内主要的地质灾害有滑坡、崩塌、不稳定斜坡、

8、泥石流、地面塌陷及地裂缝。截止2016年底,全市现存地质灾害隐患点有465处,其中滑坡43处,占9.25%、崩塌69处,占14.84%、不稳定斜坡223处,占47.96%、泥石流沟89处,占19.14%、地面塌陷11处,占2.37%、地裂缝30处,占6.45%。受自然地理条件特别是气象和水文因素影响,区内滑坡、崩塌及不稳定斜坡主要分布于公路沿线及河、沟谷两岸的黄土丘陵区,泥石流主要分布于黄河及其支流祖厉河两岸,地面塌陷主要分布于矿区采空区,地裂缝主要分布于黄土塬区,具体分布特征如下:1、滑坡、崩塌及不稳定斜坡崩塌、滑坡及不稳定斜坡主要分布于靖远北部的黄河、级阶地前缘及西南部黄土残塬冲沟的沟岸和

9、道路一带;平川宝积镇、黄峤乡、种田乡、复兴乡一带;会宁祖厉河及其支流河、沟谷两岸一带;景泰黄河沿岸高陡边坡地带,交通线路沿线及引黄干渠沿线。崩塌、滑坡及不稳定斜坡主要为降水和地震引发,其次也受冻胀冻融的影响,年内主要发生在23月份和59月间。2、泥石流 区内各沟谷流域内植被稀少,冲沟发育,滑坡、崩塌分布零星且规模较小,固体物质不充足,以洪水为多,间有泥石流。根据泥石流物质组成可分为泥流和泥石流,按其流体特征均为稀性泥石流。泥流主要分布于规划区中部黄河两岸、祖厉河河谷及东北部黄土丘陵地带。各泥流沟横断面以“V”字型为主,泥流沟平面形态多呈扇状或长条状,泥流规模以中型和小型为主。按泥石流易发程度分

10、,主要为中易发,其次为低易发。其暴发频率约35年一次,危害方式主要为冲蚀和冲淹破坏。泥石流的固体物质主要来源于流域内滑坡、沟道中下游沟岸坍塌、沟道内的松散堆积物及面状侵蚀物。泥石流主要分布在规划区中部黄河北岸及西北部基岩中低山区。各沟谷横断面以“V”字型为主,流域平面形态多呈长条状或树冠状,泥石流固体物质主要来源于沟岸崩塌、滑坡、沟道松散堆积物及道路修建、采石等人类工程活动形成的弃土废渣。泥石流搬运巨石的能力较强,巨石粒径一般0.30.5m,最大粒经可达1.0m。区内泥流和泥石流均属于暴雨型,多集中发生于79月,具连片发生、集中爆发、危害严重的特征。3、地面塌陷规划区已发生的地面塌陷为冒顶式、

11、湿陷性塌陷,潜在地面塌陷为冒顶式塌陷。)冒顶式塌陷主要分布于景泰县、靖远县及平川区,由采矿、灌溉等人类工程活动产生,矿区集中分布,其它区域零星分布;靖远县、平川区境内各采空塌陷区分布及其延展方向与煤层走向一致,主要分布于王家山镇、宝积镇、共和镇、黄峤乡等乡镇;景泰地面塌陷分布与地层走向、采煤点分布一致,地面塌陷一般由上世纪80年代以前废弃老矿洞引发。)湿陷性黄土塌陷主要分布于靖远、会宁黄土塬区,规模大小不一,多串珠状分布。区内黄土丘陵及黄土塬区大面积为厚层黄土覆盖,黄土疏松、干燥稍湿,具湿陷性,在强烈的机械侵蚀作用下,破坏土体结构,使土体中的裂隙不断扩大,最终形成陷穴、塌陷。4、地裂缝主要分布

12、于会宁县黄土塬区,该区黄土覆盖层厚,湿陷性黄土在降水、灌溉用水的作用下,沿黄土中垂直节理裂隙不断发展形成的,一般呈线状、片状分布,单组、单片面积较小,中、小型者居多,其中会宁分布29处,靖远县1处。(二)地质灾害灾情和险情据市、县地质灾害调查数据统计,截至2016年全市因地质灾害共造成115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9846.47万元(表12)。目前,全市地质灾害威胁人口达8.2260万人,威胁财产达49.0513亿元(表13)。全市已发生的151处地质灾害,主要造成人员伤亡、牲畜伤亡和破坏公共设施、农田、房屋等,灾情一般级地质灾害115处、较大级地质灾害25处、重大级地质灾害8处、特大级地质灾害3

13、处。其中泥石流造成的经济损失为2608.48万元,占26.49%;滑坡、崩塌、不稳定斜坡造成的经济损失为2069.8万元,占21.02%;地裂缝造成的经济损失为484.71万元,占4.92%;地面塌陷造成的经济损失为4683.48万元,占47.57%。从受灾程度来看,地面塌陷和泥石流灾害所造成的危害最为严重。从行政区来说,地质灾害造成人员伤亡严重的是平川区和会宁县。全市地质灾害隐患点中:险情特重的隐患点有17处,占总数的3.66%;大型的有81处,占总数的17.42%;中型的有210处,占总数的45.16%;小型的有157处,占总数的33.76%。共有82260人、约49.05亿元财产处于地质

14、灾害的威胁之中。其中:白银区威胁6904人、约0.7386亿元财产,分别占总数的8.39%、1.51%;平川区威胁8939人、约3.04亿元财产,分别占总数的10.87%、6.20%;会宁县威胁33654人、约37.15亿元财产,分别占总数的40.91%、75.74%;靖远县威胁21409人、约5.32亿元财产,分别占总数的26.03%、10.85%;景泰县威胁11354人、约2.80亿元财产,分别占总数的13.80%、5.71%(表14)。表12 白银市地质灾害灾情一览表县(区)死亡人数(人)直接经济损失(万元)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不稳定斜坡合 计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不稳定斜坡地裂缝

15、合 计白银区2282.135.58.9126.5平川区00000151.849646105257.8靖远县3172123236420122921887会宁县8230851342.28391.36.58482.712222.87景泰县050513435910503合计8725211152067.82608.484683.482484.719846.47表13 白银市地质灾害险情一览表县(区)隐患点总 数威胁人口(人)威胁财产(万元)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不稳定斜坡地裂缝合计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不稳定斜坡地裂缝合计白银区242126500100926904195640004609707386

16、平川区4925351370493410089391571080545950696.830410.8会宁县10277292036863723312589336549888.9353870641.54430.32663.8371494.5靖远县1969411453233455178521409217430051722213717.56053224.5景泰县942978785031321311354294111301397139027997.3小计46514395506206318825326748226032669.939710515670.521204.62723.8490513.1表14 地质

17、灾害损失预测评估表项目行政区灾情等级(处)威胁人口(人)直接经济损失(万元)特大型大型中型小型白银区30101169047386平川区2101126893930410.8会宁县216691533654371494.5靖远县43896582140953224.5景泰县61724471135427997.3合计178121015782260490513.1所占百分比(%)3.66 17.42 45.16 33.76 100.00 (三)地质灾害防治进展市委、市政府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高度重视,积极响应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意见(甘政发200983号),甘肃省人民政府贯彻落实国

18、务院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决定的实施意见(甘政发2011116号)等文件,依靠国家支持,争取国家地质灾害防治资金,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收到了良好的防灾减灾效益和社会效益。1基础调查取得重要进展2011年前后,全面完成了5个县(区)1:10万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基本摸清了直接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地质灾害类型、初步评价了其稳定性和危险性,划定了各行政区内地质灾害易发地段,提出了防治目标和方案,建立了地质灾害数据库,为防灾减灾工作奠定了一定的基础。2016年前后,全面完成了5个县(区)1:5万地质灾害详查,对调查的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了核准和补充,更新了地质灾害数据库,辖区内地质

19、灾害隐患点增加到465处。为本次地质灾害防治规划提供了依据。2监测预警体系初步形成“十二五”时期,市,县(区) 两级政府成立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实行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责任制,重点抓了以有组织、有经费、有规划、有预案、有制度、有宣传、有监测、有手段、有预报、有警示等为主要内容的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十有县”建设,建立了覆盖全市的市、县(区)、乡(镇)、村(社)四级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在地质灾害高易发区的县(区)初步组建基层监测员队伍,组织体系和监测业务流程不断完善。在地质灾害易发区的县(区)、乡(镇)、村(社)建立突发性地质灾害的应急预案机制。各县(区)根据当地地质灾害动态信息,每年都

20、编制了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对已查明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发放了防灾避险明白卡,在重点地质灾害隐患点设立了警示标志牌。市级、县级气象预警工作逐步展开,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体系已具雏形。“群测群防、群专结合”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开始发挥作用。3地质灾害防治力度不断扩大通过白银市地质灾害防治“十二五”规划的实施,取得了良好的治理效果,在十二五期间,通过甘肃省地质灾害防治体系建设工程,结合市、县(区)实际情况,省、市、县(区)先后投入治理资金11404万元,对会宁县城区、平川区、白银区矿区、靖远县城区及地质灾害集中分布区进行治理,通过地质灾害的治理,为城市安全及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取得良好的治理效

21、果。我市利用资源枯竭城市的投入3.77亿元,对地面塌陷区538户居民实施搬迁避让,修建三栋教学楼,安置学生。对白银市平川区、靖远县的35.07平方公里原采煤塌陷区予以综合治理,有效的预防地质灾害灾情的进一步扩大,保护了塌陷区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4应急体系初步建立成立了白银市地质灾害应急中心,组建白银市地质灾害应急救援大队(甘肃靖远煤电股份有限公司军事化矿山救护大队加挂牌子),主要负责突发地质灾害现场应急调查和处置,地质灾害气象预警,地质灾害应急信息平台建设、运行管理和维护。5防治工程管理明显加强 初步建立了防灾预案、灾害速报、险情排查、汛期值班、汛期巡查等制度;规范了地质灾害防治评估备案制度

22、,工程勘查、设计、施工、监理单位资质管理。全面推行了地质灾害危险性全市地质灾害防治管理机构已经基本形成,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方案登记工作初步到位,地质灾害易发区(段)各类建筑工程基本落实了“三同时”(地质灾害防治工程与建设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验收)。为加强地质灾害防治项目监管奠定了基础。6社会参与度不断扩大通过系统开展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培训、科普宣传等活动及防灾避险应急演练,参训群众识灾避险的意识和能力有了明显提升,全社会积极参与防灾减灾的良好氛围正在逐步形成。7矿山环境恢复治理成效显著矿山环境恢复治理成效显著:白银市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重点工程分三期实施,国家总投资3.77亿元,

23、其中国家安排专项资金2.9亿元(一期投资1亿元,二期投资0.9亿元,三期投资1亿元);省级安排专项资金1500万元;市县区政府自筹4600万元。主要实施搬迁避让、治理水源、环境整治、生态恢复和地形地貌景观治理五项工程,取得了良好的治理效果。 (四)面临的形势和存在的问题1面临的形势(1)自然因素引发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增大我市地质构造复杂,地形切割强烈,地貌起伏变化大,软弱岩土分布广泛,具有极易发生地质灾害的地质条件。据预测,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本世纪前期我国西北地区降水量将会增加,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的频率、强度和区域分布变得更加复杂,中小尺度天气系统孕育暴雨的不确定性因素加大,局地突发性强降

24、水等极端气候事件将会增多;地震趋于活跃,强降雨和地震引发的地质灾害的概率将会加大,自然因素引发地质灾害的总体形势可能更加严重,未来510年仍是地质灾害的高发期。(2)人类工程活动诱发灾害不断加剧随着城镇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对地质环境的影响不断加剧,难免导致或加剧地质灾害,人为因素引起的灾害仍会有上升趋势。特别是地质灾害高易发区铁路、公路、水利设施建设及资源开发等引发的地质灾害仍将呈增长态势。近年来,随着社会建设的需要,区内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强度逐年增加,井工开采矿山形成的地面塌陷、露天开采矿山形成的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有逐年增加趋势。(3)地质灾害点多面广,防治任务繁重我市

25、已发现的465处地质灾害隐患点分布在5个县(区),严重威胁当地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威胁国家重大工程的安全。许多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急需工程治理,受地质灾害威胁的分散居民、煤矿开采塌陷区居民仍需要搬迁安置,地质灾害防治将是一项长期而繁重的任务。2.存在问题虽然近年来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取得了进展,但从当前全市地质灾害多发易发的严峻形势和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相比较,仍然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1)基础调查覆盖面小,工作精度较低县(区)1:10万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和1:5万地质灾害详细调查工作已覆盖全市,但受调查工作精度所限,仅宏观定性调查评价了地质灾害分布规律和状态,不能为主要城镇工程建设和发展规划提

26、供准确的地质灾害防治依据。(2)基层组织、群众对地质灾害防治的重视和认识还不够目前,还存在基层组织和群众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主动预防地质灾害意识欠缺,部分群众在治理工程过程中,有配合不力、对搬迁避让工作等具有抵触心理等。(3)基层网络体系建设不充实受基础设施等的影响,基层网络体系建设不够充实,尤其是地质灾害隐患点所在的村(社区)、社、居民点等基本网络体系有待进一步加强充实。(4)监测预警水平较低由于地质灾害分布广、数量多,缺乏系统的专业监测支持,地质灾害监测预报水平较低,成功预报准确率低,防灾减灾效能尚未有效发挥。(5)防治经费投入不足地质灾害工程治理耗资巨大,市、县(区)稳定的

27、地质灾害防治经费投入机制尚未建立,目前,地质灾害防治经费主要以中央和省级财政出资为主,防治经费尚未纳入市、县(区)财政预算,地质灾害防治的多元投资渠道尚未形成,资金投入远远不能满足地质灾害防治的需要。(6)应急体系建设薄弱地质灾害应急机构不健全,人员、装备配置不到位,县(区)应急能力不足,地质灾害应急指挥平台还需进一步完善,专业应急救援队伍还需加强。(7)科技支撑能力不强地质灾害区域评价技术方法研究不够深入,成因、机理等研究水平偏低,信息化程度不高,防治工程技术创新能力不足。(8)协调联动机制尚未健全防灾减灾综合协调联动机制、部门间信息资源共享机制尚未建立,动员社会力量参与防灾减灾的机制尚未健

28、全。二、指导思想与规划原则(一)指导思想坚持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科学理念,以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为根本,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为目标,紧密结合我市实际,建立健全地质灾害调查评价、监测预警、防治和应急体系,加强政策法规体系建设,依靠科技进步和全社会参与,创新防治机制,全面提升我市应对地质灾害的能力和水平,为推动全市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提供保障。(二)基本原则1民生优先,防治结合将防灾减灾和民生工程相结合,以有效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根本,对所有灾害隐患点实施群测群防,对居住分散、受威胁严重的村民实施搬迁避让,对于难以搬迁或治理效益显著的灾害隐患点实施工程治理。同时要加强宣传培训

29、与应急演练,变消极被动的应急避灾为积极主动的减灾防灾,使地质灾害防与治达到协调统一。2群专结合,科学减灾地质灾害防治应采取常规方法和高新技术相结合,专业防治与群测群防相结合,应急建设与长效防治相结合,形成专业指导和群居广泛参与,群专结合的地质灾害防治体系。运用新理论、新思路研究地质灾害发生、发展、演变规律及成因机制,采用新技术、新方法完善地质灾害防治手段,在实践中建立适合我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特点的技术标准,强化科技支撑能力,提高防灾减灾科技水平。3统筹规划,分步实施要综合考虑不同地区地质灾害特点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将全市地质灾害易发县(区)全面纳入规划,将地质灾害高易发区、人口密集的城镇周围、风景名胜区以及人类工程活动较强的区域等作为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根据轻重缓急,分步实施,稳妥推进。4统一领导、协调配合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的主体责任,在各级政府的领导下,国土资源、交通、水利、气象、建设、民政、教育等相关部门按照国家法律法规规定和职能分工,明确任务、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协调配合,实现资源与信息共享,做到政府组织领导、部门分工协作、社会共同参与。5机制创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