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6 ,大小:2.98MB ,
资源ID:17897814      下载积分:6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17897814.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全球区域性气候变化情况.docx)为本站会员(b****2)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全球区域性气候变化情况.docx

1、全球区域性气候变化情况全球区域性气候变化情况 1、小时候我的家乡的河水长年不断流,这些年都干涸了,什么原因呢? 我家乡河流也有一些接近断流,这种现象挺普遍,甚至黄河的某些河段就曾接近断流。不同于很多人认为的地球水资源减少,其实更多的在于全球降水和水资源的重新分布。 目前全球的具有水资源共138亿立方公里,若平均分布在地表,地球表面将有2000多米平均深度的海洋,但由于陆地的存在,水资源的分布呈现区域性的差异,淡水资源也只占全球水量的2%,而这2%的88%是固定在两极和高原冰川的固态水,2%的12%是江河湖泊等液态淡水,这是人类最需要的。 所以总体上看,全球的水量十分充沛几乎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但

2、是人类最需要的液态水的量和分布却不能满足全球所有人的应用,主要是由于地球的气压带风带的分布,造成地球上某些地方降水多有些地方降水少,在我国比较明显的是大陆性气候引起的水资源分布不均,东南沿海降水丰沛,可西北内陆远离海洋,且有着崇山峻岭的阻隔,海洋的水汽难以到达。地球的气候带和风带使得地球本身降水分布就不均衡,因此地表淡水资源的分布也不均匀。 而如今全球的气候由于地球内部热量的释放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全球变暖的现象越来越显著,在过去的几十年海平面上升了数公分,全球范围内大片海洋的海水温度异常,这又造成上空大气的受热和分布的异常,进而造成了全球气候带风带分布的变化,也就影响到全球范围内的降雨,使得一

3、些曾经降水丰沛的地区河流断流、湖泊干涸,也有一些地区由于气温上升高山冰雪融化增加导致地面的湖泊面积扩大、河流流量增加,是全球气候变化导致的水资源的重新分布,水资源并没有减少多少。 虽然地球大气层中也有水蒸气,这在人类历史上也很多次发生,水资源的好处是所有的生物都离不了,因此所有的生物都逐水而居,但是不好的地方是水在地球上可以在固态、气态、液态之间转换,今天这里有水明天就可能没有了。 相对而言,由于大气层中的水分子向太空的散佚导致的水资源减少是微不足道的影响因素,因为地球的水资源虽然可以由大气层逸散,而地球也常俘获携带着水冰的陨石、彗星碎片,又为地球补充了水资源。可以说地球的质量引力和磁场没有明

4、显变化,地球在亿万年间水资源都足够人类应用。 近年来比较明显的趋势是全国乃至全球的降水都有了一定程度的重新分布,有些地方的水资源减少了,有些地方的水资源增加了,我国青海湖的面积已经连续十五年以上不断增加了,而一些卫星拍摄的图像显示,很多地方的自然湖泊逐渐干涸,但代之而起的是人造湖泊(水坝),水资源正在重新分布,人类也可能进入新一轮的迁徙,人类生产生活都离不开水,必然逐水资源而分布。 2、沉睡60万年的黄石火山,一旦苏醒之后,将会带来什么后果? 1815年印尼坦博拉火山喷发导致全球平均气温降低0.53,造成部分地区1816年夏季降雪降霜,黄石火山更加庞大,一旦喷发美国2/3国土会被火山灰笼罩,全

5、球气温骤降10,将带来十分深远的影响,但人类不会因此灭绝。 1815年印尼的坦博拉火山突然喷发,山顶被削去大部分,高2851米(9,354英尺)。此次爆发使居民5万人丧生,逾35,000户住房被毁,喷入大气中的尘埃、毒气、岩石总计估计为170立方公里(约1300亿吨),由此带来了十分剧烈的气候变化,火山灰随着大气飘散,然而也只不过造成了全球平均气温(15)降低了0.53摄氏度,即便如此也带来了广泛的自然灾害,欧美的一些地区夏季降霜降雪,这必然导致农产品产量的下降。 所以这次喷发事件又被称为改变了世界历史格局的事件,因为气候的转变会导致人的迁徙,也会导致不同地区之间关系的恶化。 然而这次剧烈的喷

6、发事件的火山爆发指数(VEI)只到7,火山喷发指数是用于评价火山喷发强度的指标,是以喷出物体积、火山云和定性观测用来量度火山爆发的强烈程度。 共分为0-8九个等级,最初级的0级喷发事件喷出物规模仅仅是< 10,000 m,1级> 10,000 m,2级> 1,000,000 m,3级> 10,000,000 m,4级> 0.1 km,此后每升一个等级喷出物的规模增加10倍,8级喷发喷出规模为> 1,000 km,立方千米可不是立方米,8级相当于喷出一个边长为10公里的立方体,这已经接近6500万年前撞击地球导致大量物种灭绝的那颗小行星的规模,当然两者释放的能

7、量无法类比,但是都还不是现代人类能够抵御的强度。 黄石火山是一座超级火山,火山口位于怀俄明州的西北角,大约有72公里长,55公里宽,黄石超级火山大约在1600万年前形成,在较近的3次喷发中都显示了其无与伦比的威力,第一次发生于210万年前,喷出物规模据估计达到了2500立方千米,火山灰被直接抛射到了墨西哥北部和洛杉矶附近,黄石火山位于美国的内陆,距离海岸和墨西哥都有相当远的距离。 130万年前的亨利福克火山口,喷出物规模估计为280立方千米,火山灰被直接抛射到了内布拉斯加和堪萨斯;64万年前的熔岩溪火山喷发,喷出物规模1000立方千米,火山灰直接落到了墨西哥湾。 黄石火山并不是只有一个火山口,

8、而是一片地质薄弱区域上几个火山口连接形成的超级火山,地下有一个巨大的岩浆池,近几十年黄石火山区域内地质活动频发,地表也逐渐隆起抬升,不过尚没有证据表明皇室火上将在近期喷发。 但是以黄石火山如今导致的地质改变的规模,一旦其喷发,其规模估计是黄石火山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据估计大约2/3的美国国土都可能被火山灰笼罩,尘埃飘散于全球可能导致平均气温下降10摄氏度左右,那意味着大多数地区的年平均气温会低于0度,将造成十分严重的灾害,不过人类肯定是能撑过去的。 例由就是最近的三次喷发事件中人类的远祖并没有灭绝,一直演化到现代人类诞生,现代人类比人类远祖有更强的科技,拥有更好的取暖办法,才不会因为这点灾难就灭

9、绝,但是全球粮食数年减产也是可以预料的事件,那时可容纳的人类数量或许会降低,不过总的来说是一场不大不小的危机,不会灭种却也会阻碍人类一段时期的发展。 3、世界十大环境污染都有什么?世界十大环境污染都有哪些? 世界十大环境污染分别是: 1、气候变暖 2、臭氧层破坏 3、生物多样性减少 4、酸雨蔓延 5、森林锐减 6、土地荒漠化 7、大气污染 8、水体污染 9、海洋污染 10、固体废物污染 有些环境问题在地球上普遍存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环境问题在性质上具有普遍性和共同性。如气候变化、臭氧层的破坏、水资源短缺、生物多样性锐减等; 有些环境问题是某些国家和地区的环境问题,但其影响和危害具有跨国、跨地区

10、的结果。如酸雨、海洋污染、有毒化学品和危险废物越境转移等。 (3)全球区域性气候变化情况扩展资料 全球10大环境污染的解决方法: 1、转变经济发展模式 转变经济发展模式,从本质上说,就是从黑色发展模式转向绿色发展模式。它包含四个相互关联和互补的方面:一是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二是建立环境友好型社会;三是大力提倡循环经济;四是积极发展低碳经济。特别是后者,既是新生事物,更是新的发展方式。 2、加强科学研究 这里所说的科学研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环境问题的研究,是指对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对自然环境的破坏程度以及对策等方面的研究; 二是对环境技术的研究,如清洁能源、新型材料以及在节能减排技术等方

11、面。 针对环境问题和环境技术的科学研究面临三个方面的困难:一是资金问题;二是人员问题;三是技术转让和信息共享问题。 3、加强环保教育,改变人们的生活、消费观念 国际社会普遍认为,贫困和过度消费导致人类无节制地开发和破坏自然资源,这是造成环境恶化的罪魁祸首。 富裕的人们追求高消费,使环境污染加剧;贫困的人们一边忍受着最恶劣的环境,一边还要为改善基本的生活条件过度地开采地球的有限资源。人们首先需要满足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于是消费地球的生态环境资源。 这一点无可厚非工业文明之前,人类的消费和地球的自我恢复能够维持一个基本的平衡:进入工业文明之后,这一平衡被打破首先是因为人口不断增加,其次是人类不满

12、足于基本生存需要,不断追求更高级别的享受甚至奢侈的生活,人类和地球的供给平衡被打破,世界环境开始不断遭到破坏 。 4、有哪些人类活动影响环境的例子 人类的活抄动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人类本来就是自然的一个组成部分,但是近几百年来人类社会非理性超速发展,已经使人类活动成了影响地球上各圈层自然环境稳定的主导负面因素。 森林和草原植被的退化或消亡、生物多样性的减退、水土流失及环境污染的加剧、工农业生产、汽车尾气造成大气的温zd室效应突显及臭氧层的破坏。 5、冬至太阳天,对来年农业有什么影响? 冬至节气吃饺子,全家小团圆。今天我这里难得出现了太阳高高挂起的晴好天气,按照节气来算,开始进入一九了,预示着进

13、入全年最冷的时间段了。同时,又有老说法:吃了冬至饭,一天长一线。斗转星移,白昼会越来越长。但是要说,冬至节气这天,是晴好的大太阳天,对一年的农业生产有什么影响?有点扯!要是每个节气的情况都影响了农业生产,不早就乱套了吗? 农业生产,靠的不是一天的天气情况。全国性区域这么大,每个地区气候都多少会有差异。比如热带、亚热带、温带至寒带,雨水丰沛的江南和缺水的华北,在农业生产中,又有什么气候可比性? 这种说法,根据某个节气的天气变化,来预判天气,准确率很低。 只是在很早以前,有些区域性的人们,在没有现代化的天气预报情况下,根据当地往年的气候变化积累的经验总结,粗略的根据气候的规律性变化,来推算后来一段

14、时间的天气情况。 好比我们当地说:“前怕初三雨,后怕十六阴”! 说在雨季的时候,月初有雨,一个月都是连雨天,如果月中旬阴天,后半月都是阴雨连绵。我们不能说绝对的不准确,因为按照我的生活经验,在我老家那里,这种说法在雨季还是有一定的概率,这种老话的说法只能说是一个大概率。但是,这种说法,以我在华北生活的经验来看,纯粹是扯!根本不准确,一点边都沾不上,因为这边属于干旱地区,哪里来那么多雨水?雨季的时候,最多连雨两三天,顶天了! 所以说,冬至节气有太阳,我们就晒太阳吃饺子,没太阳还是吃饺子。在农业生产,需要我们平时田间的精耕细作,保肥保墒,和冬至节气天气晴朗,没有多大关系。 6、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

15、一提倡被多次写入联合国文件这一事实说明了什么? 说明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符合世界发展潮流的,正逐渐被世界人民所接受 7、日常生活中节能减排的措施有哪些? 调低空调温度,空调房随时关门,房间随时关灯、关水龙头,节约用水,水的重复利用,笔记本正反面写等。具体还有如下: 1、少买不必要的衣服:服装在生产,加工和运输过程中,要消耗大量的能源,同时产生废气,废水等污染物。 在保证生活需要的前提下,每人每年少买一件不必要的衣服可节能约2.5千克标准煤,相应减排二氧化碳6.4千克。如果全国每年有2500万人做到这一点,就可以节能约6.25万吨标准煤,减排二氧化碳16万吨。 2、采用节能方式洗衣 (

16、1)每月手洗一次衣服,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洗衣机已经走进千家万户.虽然洗衣机给生活带来很大的帮助,但只有两三件衣物就用机洗,会造成水和电的浪费。 (2)每年少用1千克洗衣粉,洗衣粉是生活必需品,但在使用中经常出现浪费;合理使用,就可以节能减排。 (3)选用节能洗衣机,减少粮食浪费,减少畜产品消费,饮酒应该适量,做到夏季每月少喝一瓶啤酒;每年少喝0.5千克白酒;减少吸烟或者不吸烟也可以为节能减排做出贡献。 3、合理使用空调 (1)夏季空调温度在国家提倡的基础上调高1 (2)选用节能空调 (3)出门提前几分钟关空调 4、合理采暖 通过调整供暖时间,强度,使用分室供暖阀等措施,每户每年可节能

17、约326千克标准煤,相应减排二氧化碳837千克。 5、住宅使用太阳能供暖 6、采用节能的家庭照明方式 (1)家庭照明改用节能灯 (2)在家随手关灯 (7)全球区域性气候变化情况扩展资料: 节能减排的意义 节能减排包括节能和减排两大技术领域,二者有联系,又有区别。一般地讲,节能必定减排,而减排却未必节能,所以减排项目必须加强节能技术的应用,以避免因片面追求减排结果而造成的能耗激增,注重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均衡。 节能减排的好处 1. 节能减排可以为企业节约生产成本,提高产品的利润,同时减少向大气中排放废气、毒气,有利于环境的美化; 2. 节能减排可以减少能源的浪费,像煤炭、石油、天然气是不可再生能

18、源,我国是石油进口大国,节能减排可以节约外汇。 3. 节能减排可以有效的减少二氧化碳气体的排放,减少温室效应产生的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 4. 可以有效的减少有毒气体的排放,有助于人类的呼吸健康。 节能减排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然选择; 是推进经济结构调整,转变增长方式的必由之路;是维护中华民族长远利益的必然要求。因此,节能减排是一项公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有助于我国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 参考资料:网络-节能减排strong 8、人类给海洋带来了哪些坏处 人类给海洋带来的坏处: 一、过度捕捞,海洋生物多样性对人类生存关系重

19、大,但是正面临日益增长的巨大危险,渔场耗竭是最令人关切的事项之一。 二、人类活动对海洋的污染对海洋生物的危害。 人类活动而直接或间接进入海洋环境,并能产生有害影响的物质或能量。人们在海上和沿海地区排污可以污染海洋,而投弃在内陆地区的污物亦能通过大气的搬运,河流的携带而进入海洋。海洋中累积着的人为污染物不仅种类多、数量大,而且危害深远。 9、为什么会有一年四季? 一年有四季,主要是因为地球公转的结果,在地球绕着太阳转动的过程中,根据离太阳的远近,以及地球自转时的偏角,造成地球表面冷热南北交替出现,从而造成地球表面各地四季的出现,但由于地球自转的偏角原因,在同一季节,地球上也会出现不同的现象。 而

20、四季的交替变化是与地球的倾斜有关了,正是由于地球是倾斜着绕太阳旋转的,才使得太阳光的直射以赤道为中心,以南北回归线为界限南北扫动,每年一次,循环不断,从而形成了地球上一年四季,顺序交替的现象。 四季的变化规律: 从春分经夏至到秋分,北半球处于夏半年,南半球处于冬半年。在此期间,北半球昼长夜短,南半球昼短夜长;北极处于极昼,南极处于极夜;北回归线以北的太阳高度始终大于平均值,南回归线以南则小于平均值。 北回归线以北太阳升起于东北方的地平圈上,降落于西北方的地平圈上。二分日全球各地太阳均升起于正东方,降落于正西方。 从秋分经冬至到春分,北半球处于冬半年,南半球处于夏半年。在此期间,南北半球的昼夜长

21、短、极昼极夜和太阳高度,都同上述情况相反。北回归线以北太阳升起于东南方的地平圈上,降落于西南方的地平圈上。 从夏至经秋分到冬至,北半球由夏半年变为冬半年,南半球由冬半年变为夏半年。在此期间,北半球昼渐短,夜渐长,极昼带逐渐缩小;南半球昼渐长,夜渐短,极夜带逐渐缩小。北回归线以北太阳高度一直在减小,南回归线以南则在增大。 北回归线以北太阳出升方向由东北变为东南,降落方向由西北变为西南。秋分日由正东升起,正西降落。 从冬至经春分到夏至,北半球由冬半年变为夏半年,南半球由夏半年变为冬半年。南北半球的昼夜长短、极昼极夜和太阳高度的变化同上述情况相反。北回归线以北太阳升起的方向由东南变为东北,降落方向由

22、西南变为西北。 从冬至到春分和从夏至到秋分,全球各地昼长都向平均值(12小时)接近,极昼、极夜的范围都逐渐缩小。北回归线以北和南回归线以南的太阳高度都在向平均值接近。北回归线以北,太阳升起方向逐渐接近正东,降落方向接近于正西。 从春分到夏至和从秋分到冬至,全球各地昼夜长短都在向极值变化,极昼、极夜的范围都逐渐扩大。北回归线以北和南回归线以南的太阳高度也趋向极值。北回归线以北太阳升、落的方向,分别向东北、东南和西北、西南移动。 10、环境地质调查与评价 一、部署重点 完成环渤海、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重要经济区地质环境综合调查评价;完成武汉、长株潭、鄱阳湖等重要城市群以及全国县级以上城市环境地

23、质综合调查;开展全国大型矿山环境详细调查;开展我国重大工程区特大断裂带调查。 二、部署建议 (一)全国重要经济区和城市群地质环境综合调查与区划 1.工作现状 自1999年以来,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开展了我国沿海地区地下水资源与环境地质调查评价、地面沉降调查与监测以及辽宁省海岸带、河北曹妃甸滨海地区海岸带、天津滨海新区海岸带等重点地区1:5万环境地质调查评价。组织开展了全国主要城市环境地质问题摸底调查,基本摸清了全国主要城市环境地质问题的基本状况,为进一步部署环境地质调查评价工作奠定了基础。完成长三角、京津冀、珠三角三大城市群中的上海、杭州、南京、北京、天津和广州等六个不同类型城市的城市地质调查试

24、点工作。初步建立了城市地质调查技术方法体系,编制了城市地质调查技术要求和系列工作方法指南,总结了城市地质调查工作经验。 存在问题:我国重要经济区和城市群地区基础调查工作程度不高,不能全面满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脆弱的地质环境已成为制约海岸带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重大工程建设的重要“瓶颈”;监测网络不健全,难以全面获得实时动态的监测数据;地质环境综合信息平台尚未建立,社会化服务能力有待提升。 2.工作目标 总体目标:完成我国重要经济区地质环境综合调查评价和重要城市三维立体填图,开展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和地质环境功能区划,建立全国主要城市和重要经济区的地质环境综合监测体系和信息系统,为我国城市和重要经

25、济区的规划、建设和管理提供基础支撑和高效服务。 “十二五”期间:完成13个城市群和国家重大工程规划区的1:25万区域地质环境综合调查评价和重点地区1:5万地质环境综合调查,初步构建重要经济区和城市群的地质环境综合监测体系,建立较完善的省会级城市三维地质信息系统。 “十三五”期间:完成地级城市和重要县级城镇的1:5万地质环境综合调查评价,建立较完善的城市和重要经济区地质环境综合监测网络,构建全国统一的主要城市和经济区地质信息平台,实现分级管理与服务。 3.工作任务 以7个国家级重要经济区、13个城市群和其他地级以上城市为重点,区域上开展1:25万地质环境综合调查评价,重点地区开展1:5万基础地质

26、和水工环地质调查评价并建立三维地质模型,针对重大地质问题开展专题调查研究,建立地质环境综合监测体系和三维地质信息系统。 “十二五”期间:重点开展环渤海(包括辽宁沿海重要经济区)、长三角(包括苏北重要经济区)、珠三角、海峡西岸、北部湾等重要经济区、长江中游城市群和其他所有省会级城市,以及京津冀、山东半岛、辽中南、哈大齐、长吉图、成渝、中原、关中、呼包鄂、黄河上游(兰州西宁)、银川平原、天山北麓等13个城市群区的地质环境综合调查评价。 “十三五”期间:以地级城市和重要县级城镇为主,开展1:5万地质环境综合调查评价。大力推进城市和重要经济区地质环境综合监测体系建设。开发建立基于统一平台的城市和重要经

27、济区的全国、区域、省级数据库和信息管理与发布系统。 (二)矿山地质环境调查与监测 1.工作现状 从2002年实施全国矿山地质环境调查以来,完成了以省为单元的全国矿山地质环境调查,共调查矿山113149个,基本上摸清了我国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在此基础上完成了我国西北、西南、东北、华北、华东、中南6大片区矿山地质环境专项调查,摸清了6大片区矿山地质环境问题。针对不同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开展了晋陕蒙能源基地、小秦岭金矿带、吉林辽源市等典型矿山地质环境调查。 存在的主要问题:矿山地质环境调查精度不够,不能满足新形势下加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的需要;全国矿山地质环境动态监测尚未系统地开展。 2.工作目标 总体目

28、标:全面完成我国84个重要矿产资源集中开发区和163个国家重点矿区矿山地质环境详细调查工作,建立完善的矿山地质环境动态监测平台,为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规划编制和矿山地质环境管理提供基础技术支撑 “十二五”期间:初步完成重要矿产资源集中开发区和163个国家重点矿区1:5万1:10万精度的矿山地质环境调查工作;开展重要矿产资源开采区内矿山环境问题突出的大型矿区、老矿区地质环境动态监测示范建设;初步建立国家级矿山地质环境动态监测平台。选择3处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矿山,开展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技术示范研究。 “十三五”期间:全面完成全国重要矿产资源集中开发区矿山地质环境调查评估工作;建立国家级矿山地质环境

29、动态监测平台;选择3处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矿山,开展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技术示范研究。 3.工作任务 全国主要矿产资源集中开发区的矿山地质环境调查。重点查明区域内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类型、特征、分布、规模、危害程度。开展废弃无主矿山地质环境问题专题调查工作,详细查明废弃无主矿山的地质环境问题现状、形成历史及危害。调查应用技术以多波段、多时相和高分辨率遥感遥测技术为主,现场调查为辅。 建立国家级矿山地质环境动态监测平台。在矿产资源开采区内选择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突出的大中型矿区、老矿区开展监测示范,建立国家级矿山地质环境动态监测平台,开展长时间序列的矿山地质环境动态监测。建立并完成以矿山企业自主监测为主,地

30、方和国家监测相结合的三级监测体系。 建立6处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技术方法示范区。在全国范围内选择不同矿种、不同开采方式、不同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开展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技术方法示范研究。 “十二五”期间:重要矿产资源集中开发区地质环境调查。开展163个国家重点矿区、重要矿产资源集中开发区1:5万1:10万矿山地质环境调查。区域内矿山环境问题突出的大中型老矿山和闭坑矿山做专门调查。 国家级矿山地质环境监测平台建设。开展矿山地质环境动态监测示范建设,建立国家级矿山地质环境动态监测平台,完成全国6个国家级矿山地质环境动态监测区建设。国家级监测网点部署在主要矿产资源开采区内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突出的大中型矿

31、区、老矿区。 选择3处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矿山,开展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技术示范研究。 “十三五”期间:全面完成全国所有矿山地质环境调查评估工作。完善并维护全国矿山地质环境动态调查数据库,全面分析评价矿山地质环境发展趋势及其潜在的危害,发布我国主要矿产开发区环境地质现状分析报告。 全面完成矿山地质环境监测体系建设。监测示范的基础上推广以矿山企业监测为主、国家和地方监测为辅的全国矿山地质环境监测工作,全面建立国家、地方和矿山企业分级监测的矿山环境监测体系。 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技术方法示范区建设。选择3处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矿山,开展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技术示范研究。 (三)主要活动断裂调查与区域稳定性

32、评价 1.工作现状 大调查以来完成了一条西气东输线路、两条进藏铁路、两条南水北调工程线路和三个重大工程集中区的活动断裂调查与地壳稳定性评价。初步查明了重大工程场地活动断裂的空间展布、活动习性和现今地应力分布状态,并对其工程稳定性进行了评价,建立了6个地应力监测示范站,分多个层次对重大工程场地的地壳稳定性进行了评价,积累了在不同大地构造单元进行活动断裂调查和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的经验,为下一步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工作基础。 但是,活动断裂调查程度不够,全国400多条活动断裂,目前只有10%开展过工作;现今构造应力场调查精度低,尚未建立大型活动断裂和全国地应力数据库;地壳稳定性评价的行业标准有待建立,特别是与国家重大工程建设相关的地壳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