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1 ,大小:26.14KB ,
资源ID:17914258      下载积分:5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17914258.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改好文献综述.docx)为本站会员(b****2)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改好文献综述.docx

1、改好文献综述我国现状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对策作者 指导老师摘要:本研究以土地利用规划学、生态经济学、资源经济学、区域经济学等理论为根基,从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观点出发,遵循客观规律要求,以老问题、新观念,老传统、新模式,运用土地生态系统学原理和综合集成方法,以绿洲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为基础,绿洲土地资源利用制约因素分析为切入点,适度规模与集约利用为理论核心,抓住绿洲发展的资源条件即土地资源、水资源、生态环境以及绿洲农业,分析了土地利用所产生的生态正负效应,并采用理论探讨与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说明了其利弊和产生机制。结合国内外在土地生态学、资源经济学的成熟理论以及我国在绿洲研究的前沿成果,构建新疆绿洲

2、土地资源利用运行模式和保障机制,为合理利用绿洲土地资源提供可操作的政策性建议。结合水资源的配置、绿洲生态薄弱环节以及绿洲可持续农业进行解析,为恢复、改善和重建良好的生态环境提供理论依据。关键词: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对策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没有土地就不会有地球上的万物和人类的存在,所以土地是人类生命之本。我国人口众多,人均土地很少,土地资源十分稀缺,人地矛盾尤为突出。目前,我国在土地开发利用方面存在着很多矛盾与问题,如土地的退化、水土流失的加剧、生态环境的破坏等等,不仅影响到土地资源本身的充分、合理与有效开发,而且影响到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由于破坏了人类的“资源支

3、撑系统”,在一定程度上也威胁到了我国后代人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土地利用是人地关系的核心,人地矛盾代表了人与环境之间的最大的利害冲突。土地政策在调节土地利用关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可持续发展概念的提出,使人们重新审视人地矛盾,重新审视土地利用关系,重新审视调节土地利用关系的土地政策,因此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土地政策被许多专家学者关注。从土地可持续利用的角度来制定、审查土地政策,探讨土地政策的有效性,已成为如今土地经济和土地制度领域研究的热点和重点问题。土地的概念何谓土地“在不同的学科领域有着不同的理解和定义川”从自然科学角度看,土地是由地球特定地域表面及其以上和以下的大气,土壤,地貌,水文,岩石,植

4、被等构成的自然综合体我国古代学者有所谓 “地者,万物之本原,诸生之根苑也”之说从经济学角度看,.土地是一种被经济利用的存在状态,它具有和其他生产资料一样的社会经济属性延伸到资源经济学角度看,在一切能为人类利用的自然资源中,土地资源是最基本和最宝贵的资源英国古典经济学家马歇尔(A.mashall)说:“土地是大自然为了帮助人类,在陆地,海洋,空气,光和热等各方面所赠与的物质和力量”2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创始人威廉配第(W.petty)认为:“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马克思也曾指出:“土地是人类永远不可或缺的生命条件和生殖条件,土地是一切生产和一切存在的源泉3 。从农学角度看,土地是进行农

5、业生产所必不可少的农业资源4。从建筑学角度看,土地是承受各种建筑物荷载的地基,着重强调土地的承载作用。不难看出,土地作为人类生存和生产活动的空间与场所,具有养育,承载,仓储,景观等功能,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资源和载体5。本文着重从自然,经济和社会的角度认识和研究土地,因而将土地理解为在地球表面一定范围内,在自然因子,生态因子,经济因子等多种因子共同作用下形成的自然经济综合体。土地资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物质基础,是创造其他社会财富的主要源泉随着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兴起,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己成为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依托和核心内容,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也成为国内外土地科学

6、及相关学科研究的热门话题土地资源是能为人类利用的自然资源中最宝贵的资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物质基础,是创造其他社会财富的主要源泉,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依托。在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的发展关系中,土地资源始终居于其他资源无法替代的核心位置与其他资源相比,土地资源是最能体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理论的一种资源。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实现资源与环境持续性。社会持续性和经济持续性的重要课题,也是解决当今世界人类问题的主要途径6。根据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CED)发表的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对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可以表述为“尽可能减少对人

7、类生存所依赖的土地资源的破坏,维持一个不变或增加的资本贮量,即在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的同时,维持和改善土地资源的生产条件和环境基础,旨在人类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它强调的是:土地作为社会必不可少的生产资本,其贮量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不能减少,而应保持不变7。按1993年在肯尼亚内罗毕拟定的可持续土地管理评价大纲中对持续土地管理所下的定义去理解,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可定义为“本着社会,经济要求和环境问题相统一的宗旨,把保持和提高土地的生产力或服务功能(生产性),降低土地的生产风险水平(安全性),保持土地资源的潜力和防止土壤与水质的退化(保持性),经济上合理可行(可行性)以及社会整体可以接受(接受性)相结

8、合”。这5个条件必须全部同时满足,其中任何一个条件得不到满足,则认为是土地资源的非持续利用。此大纲的显著特点在于把土地资源的持续性和社会经济的因素考虑到评价要素中7。1国内外研究动态涉及到本选题相关研究,国内外已有不少的报道,总结与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加深对绿洲土地资源利用的认识和深化研究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积极探索土地资源科学管理和合理开发利用的重要性日益显现。国内外有关滩区土地合理利用的研究现状较少,本文结合国内外土地资源合理利用相关研究进展,分别从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和可持续利用角度对土地资源合理利用评价和指标体系建立、土地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与可持续发展、土地资源合理开

9、发利用与土地环境质量保护等问题做出了总结与归纳。围绕本题的中心内容,主要对土地资源合理利用等问题进行归纳和评述。1.1 国外研究进展(1)土地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研究 国外土地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系统分析和土地资源合理利用评价是同步的。对土地资源持续利用评价较早的可追溯到 19 世纪 30 年代。在随后的 170 多年,土地资源合理利用评价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1)土地的分类定级阶段:从 19 世纪 30 年代到 20 世纪上半叶,除英国外,俄国、德国都开始为征税服务而进行土地评价活动。其中较为典型的是美国在 1933 年提出的“斯托利指数分等”(STR)和康奈尔评价系统(C

10、ornell system)。法国财政部在 1934 年提出的农地评价条例及 30 年代德国提出的土地指数分等8。Sala 等在 1997 年的Ecosystem services in grass lands,专门就草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特点进行总结讨论9。但是,一些以合理利用土地发展农业为目的的土地评价也逐渐开展,如 1903 年美国农垦局以发展灌溉为目的的土地评价方法。(2)土地潜力评价阶段:从30 年代中后期开始,针对特定的土地利用方式下潜在生产能力的研究得到了快速发展,最早使用土地潜力评价系统的是 1938 年美国农业部为水土保持而提出的土壤潜力分类。随后,在气候生产力方面,H.Li

11、eth 在 1971 年提出了迈阿密模型,E.Box 和 H.Lieth 在 1972 年应用蒸散量模拟陆地生物产量提出了桑斯维特纪念模型。到 80 年代初,加拿大的 M.R.Moos 在 1985 年提出了莫斯模型,并在加拿大安大略省取得了很好的应用效果。William 与其博士生 Wackernagel在 1996 年提出生态足迹法10。(3)土地适宜性评价阶段:进入 70年代之后,世界上很多国家开始进行土地适宜性评价。联合国粮农组织在 1972 年荷兰瓦格宁根召开了讨论土地评价的国际专家会议,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土地适宜性评价分类系统,FAO 在 1976 年正式公布了土地评价纲要,这是最为

12、典型的土地适宜性评价指南,也是土地评价研究广泛开展并趋向成熟的标志。(4)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阶段:进入 90 年代以来,人口激增、自然资源(尤其是土地资源)的不合理利用,造成了自然生态失衡和环境恶化,影响了社会的健康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最先是在 1972 年在斯德哥尔摩举行的联合国人类环境研讨会上正式讨论。1987 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第一次阐述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明确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1991 年在泰国举行的“发展中国家可持续土地利用评价国际研讨会”。1993 年 6 月在加拿大Lethbri

13、dge 大学举行的“21 世纪可持续土地利用管理国际研讨会” 11,许多学者从环境、自然、社会和经济等各个方面探讨了可持续土地利用管理评价的指标和方法。在此基础上,FAO 于 1993 年正式提出了持续土地评价纲要,确定了持续土地利用的五大纲要,即土地生产性、土地生产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水土资源保护性、经济可行性和社会可接受性。Stockle 等教授在 1994 年提出了一个“农业生产系统可持续评价的框架”,他认为农业可持续性的内容包括:食物的安全性、食品的生产能力、资源保护、生活质量和环境质量12。1997 年在荷兰恩斯赫德召开的“可持续土地利用管理和信息系统国际学术会议”上,各国专家认为土地

14、利用可持续衡量应当从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社会经济、习俗等方面子以考虑,选择指标应遵循数据的现成性、灵敏性和可量化性,并认为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有三类:一类为环境和技术指标,二类为经济指标,三类为社会指标。英国的 Shaxson.T.F 于 1998 年提出为了清楚地理解是否达到了可持续,必须同时考虑三种类型的值表:“作为基本资源环境的土壤条件、为了长期利用土地人们采取的态度和技术手段、外界因素比如气候、政策、市场等直接影响农户土地利用决策的因素”。此外,国际土地可持续利用工作组也提出了一系列“可作为评价和监测可持续土地管理之国际标准的一般性指标”。这些指标包括:作物产量(包括趋势和波动)、养

15、分平衡、土地覆盖的保持、土壤的数量和质量、水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净收益率和水土保持实践等13。(2)滩区土地资源持续开发利用研究滩区土地资源的持续利用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涉及滩区土地的利用管理方式的改进,而且与滩区相应的法律法规的改革和完善有密切关系,是一个技术措施与政策法律共同发挥作用的领域。就如何合理利用滩区土地,如何合理改革滩区土地的组织形式,国外学者在这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由于防洪堤建设破坏了滩涂湿地原有的文化系统,导致滩涂正在以6592km2/年的速度消亡15。巴西沿海滩涂海岸线长达 7500km,其沿海滩涂的生态系统类型多种多样,包括红树林、珊瑚

16、礁、海边悬崖等等,法国大西洋沿岸的滩涂湿地在 1960-1990 年被大面积开发为农业生产用地,原有草地面积由 65000hm2减少到 25000hm2,结果导致湿地生物多样性锐减,湿地生态系统退化15。马来西亚沙涝越地区在 1953-1983 年有 4000hm2红树林被改造成农用地,随着旅游业和高尔夫球运动在马来西亚的兴起,原改造后的农用地被高尔夫球场和旅游胜地所代替,结果导致海洋渔业资源衰退、海岸带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出现。在非洲沿海岸带分布的地区由于缺乏合理的海岸带规划,导致海岸带滩涂湿地资源过度、不合理开发,结果造成沿岸湿地退化,近海水域和海湾污染严重。美国在 1982

17、年联邦会议上通过的海洋法就是用于海洋及海岸带关机的国际法律框架,此外美国在 1992 年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会议上制定了保护和可持续使用海洋和海岸带资源的国际职责。巴西政府从 1970 年开始分别在国家、州和城市 3 个层次开始滩涂地区的环境保护,并在1986 年内规定滩涂地区所有大项目都必须进行环境影响分析。南非在 1998 年的国家水行动和发展海洋(岸)管理行动中提出综合海洋(岸)资源管理法案。澳大利亚在 1998 年发布一项海洋政策,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海洋和海岸带资源16。1.2 国内研究进展1.2.1土地资源持续利用研究进展 土地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是区域自然、经济、社会和科学技术诸条件的综合

18、表现。国内学者关于土地资源合理开发利用问题,从内涵、目标、定量评价和定性分析等方面进行了相关研究,主要侧重于定性描述(包括概念、系统分析、问题与对策等)和区域范围内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系统研究。主要研究有两方面:土地资源集约利用研究和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耕地资源短缺和土地粗放低效利用并存现象十分突出,因此,提高土地使用效率、集约利用土地引起政府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我国土地集约利用研究起步较晚,主要是从 20 世纪 90 年代开始,国内专家在土地集约利用问题研究上有很多成果。邵晓梅、刘庆等在对国内外土地节约利用的研究进展进行梳理的基础上,提出在未来国内土地集约利用

19、应加强视角研究、内容研究、尺度研究和方法研究17。肖波、张建新等提出应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采用综合指数多目标决策模型进行土地集约潜力测算得出土地集约利用潜力指数,并对评价区进行等级分级,为开发区经济发展提出了合理建议,提高了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程度34。郭贯成、任宝林等将 ArcGIS 技术应用到县域工业用地集约利用评价中,利用问卷调查和综合评分法,快捷、较好地完成了不同区域间的工业用地集约利用评价,对原始资料、中间及最终成果的修订和更新提供了方便。杨锋,袁春等从城乡统筹角度出发,将城市、城镇、农村作为一个区域整体研究,并从自然、社会、经济、人为 4 个方面综合分析了影响区域土地集约利用的

20、因素,为驱动机制的研究奠定基础。研究表明自然因素是限制性因素,社会、经济因素是促进性因素,人为因素是控制性因素,各因素必须相互协调,共同作用,才能促使区域土地集约利用健康发展。吕立刚、刘刚等从土地集约利用及经济发展的时空和空间变化角度构建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基于熵权法的多因素综合评价方法,对甘肃省八年间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进行评价,分析不同区域的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的时空差异和二者的相关度,为提高土地集约利用率提供了依据。杨朔与李世平利用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方法,对关中地区城市化过程中土地利用问题进行分析,引入“精明增长”理念,建立区域土地利用沟通协调机制,为关中地区合理利用土

21、地,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提供依据。任奎、周生路等尝试对精明增长指导下区域土地利用结构优化配置进行研究,从土地利用角度在理论和实践上进一步充实、完善乃至深化精明增长的一些研究理论与定量分析方法。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及主成分投影相结合的方法,以确定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方案。为江苏宜兴土地合理利用提供依据19。国内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是近年来才开始研究的新课题,国内虽然先后有许多学者作过不同程度的探讨,但基本上还停留在探索阶段。目前的大多数研究结果均是针对国家和区域空间尺度的战略问题,指标的涉及范围较为广泛,对具体问题和动态监测研究不是很多。曲福田、谭仲春等人针对传统的土地利用决策观念与可持续发展要求之间的

22、矛盾,结合决策学理论和可持续发展准则,对土地可持续利用决策模式及基本原则进行了初步探讨。他们认为,土地利用决策是对土地的开发强度、利用方式、分配形式等行为的选择、控制与调整过程。土地可持续利用决策是指以保持土地资源数量和质量的永续性、使其既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又不破坏土地生态环境承受能力为目标的一系列关于土地利用方式选择与结构设计的决策行为与过程。李双成等应用能值分析的理论和方法构建了基于能值的标定土地持续利用态势的若干指数,如土地利用总能值投入产出比、土地利用工业能能值投入产出比、土地利用环境负载指数以及土地可持续利用指数。刘光成等人从土地资源生态价值、土地资源经济价值、土地资源社会价值

23、 3 个方面对土地资源持续利用进行评价取得良好的效果。史培军、王静爱等利用 3S 技术对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研究的方法及相关模型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20。2 土地资源可持续的利用存在的问题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人口的不断增长,人类对土地的利用无论从广度还是从深度上,都有了巨大的发展。但与此同时,土地退化,环境污染等问题也日益加剧,以土地的现状特征分析为主的传统的土地评价远远不能满足现代土地利用与规划的需要。研究土地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探讨土地资源可持续的利用方式,实现土地资源合理有效的配置,是具有全球战略高度的论题,并已成为土地科学及相关学科领域研究的焦点。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是城市持续发展的

24、基础,衡量土地资源利用是持续性的还是非持续性的,需要对土地资源利用系统进行定性和定量的科学评价。其中,关键一步就是建立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只有运用科学的评价,监测和预测手段,才能使土地资源利用不偏离可持续利用的轨道,才能真正了解土地开发与可持续利用目标之间的差距,进而找出存在的问题,校正土地资源利用的方向,使土地资源利用能有效支撑生态环境,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鉴于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研究具有一定的复杂性,通过大量文献查阅和实地调查,从规范性和实证性两方面入手,采取定性与定量,静态与动态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了相对全面系统和科学客观的分析论证,使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的研

25、究成果在理论探讨和实践应用上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现在土地资源利用的可持续主要有一下几点问题:一,用地结构及布局不合理,用地结构的不合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二,用地集约度偏低,由于受地形和地势的影响,房地产建设基本上以多层为主虽然近几年有向高层建筑发展的趋势,但发展速度仍然很慢。城市建筑物以低层建筑为主的现状,导致了城市土地立体空间利用不足,集约度低。 三,土地利用产出效益低,结构决定功能,结构的合理意味着功能的提升及效益的提高。随着实施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以来,沪州的经济结构得到了合理的调整, 土地利用产出效益也在不断提高。但农业增收缓慢,支柱产业比重下降以及城镇化滞后,

26、导致土地利用产出效益远远低于省平均水平。 四,土地隐形闲现象仍然存,在城市商品房空置实质是城市土地的隐形闲置。 五,土地开发投入不足,养护形势严峻长期以来,由于自然条件和经济,社会等方面原因, 人均土地,耕地,森林和草地面积均低。土地资源自然持续性和生产力的下降,开发投入的不足,严重制约了我国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目标的实现,土地养护形势相当严峻。3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的趋势与展望从“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概念提出到现在,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日趋成熟,主要表现出以下趋势: 一是研究论题从概化宽泛走向细化,逐渐注重实践应用的研究;二是研究思路从单一走向综合,加强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有机结合;三是研究方

27、法趋于多样化,国际上己经开始将S30等先进技术运用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中来。因此,本文在研究中注意借鉴了国际和国内的研究成果和先进经验,不仅充实了研究的理论基础,而且将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相结合,使评价指标的选取,评价方法的运用和评价结果的分析更科学,更客观,更合理。“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价值观念,强调发展的约束和平衡以及人的自觉干预和适度有效的管理。虽然它并没有提出一套解决城市问题的理论和方法,但却为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提供了思路和要求。因此,针对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应在土地开发和利用的行为准则,用地规划与设计的操作方式,决策程序和过程调控等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1 地尽其用,公益优先-可

28、持续用地的发展原则。2 预测长远,决策近期-可持续用地的动态原则。3 以人为本,有机更新-可持续用地的决策原则。4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可持续用地决策的现实要求原则。4结论研究的基本思路是:总结、归纳己有研究成果,探讨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基本理论,并进行国内外土地利用实例分析,在理论体系的指导下,运用一些研究方法,我国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揭示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切实可行的对策、建议。主要研究结论为:第一、提出按照数量和质量并重的原则保护耕地和基本农田。第二、提出了将空间管制区划应用于土地利用规划。第三提出了加强土地的调控作用,实现土地可持续的发展。第四提出了

29、优化调整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土地利用效益。第五提出了加强土地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充分认识土地的生态环境功能和价值,促进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第六提出了加快土地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推进土地信息化管理。第七提出了建立制度与法律保证体系。中国土地可持续利用土地政策及其评价,综合应用了多个交叉学科的边缘知识和前沿理论,是在土地经济学、可持续发展经济学和土地政策等理论的基础上构建起来的。其中中国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土地使用、土地征用、土地价格等土地政策是作者在融合了可持续发展经济学和政策科学两个学科的前沿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的新概念,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可持续利用土地政策评价理论与方法体系,基于土地可持续利用土地政策

30、及其评价研究的复杂性及学科的前沿性,对于作者而言,由于学术水平和时间所限,的确是一个具有较高难度的研究课题,文中的一些观点和看法难免有失偏颇,或有遗漏,需要作者进一步作深入研究。综上所述,从土地利用目的来看,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就是保持土地生产力的持续增长和稳定性,保护土地资源的生产潜力和防止土地退化,同时实现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即达到生态合理性!经济有效性和社会可接受性;从土地供求关系来看,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就是达到土地供求的持续平衡,这种供求的持续平衡是通过把土地资源无弹性的自然供给量转化为有弹性的经济供给量,以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对土地资源的需求;从人地关系角度来看,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

31、用就是人地关系的协调共荣,即土地资源的生产能力和景观环境能满足不断发展的人类生存活动,生产活动和社会活动的需要。因此,在综合考虑土地资源和环境资产跨代配置问题的基础上,要以经济效益为中心,通过科学地开发利用,不断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和利用效益,促进国民经济相关部门的发展:以资源效益为基础,协调好地表多种自然资源之间以及人地之间的关系,提高土地承载能力和资源综合效益;以社会效益为目的,保持协同与公平,.提高社会稳步进化的能力,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参考文献:1王万茂.土地资源管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2马歇尔(英).经济原理M .上海:商务出版社,1999.3彭建,王仰麟,宋治清

32、.等.国内外土地持续利用评价研究进展J.资源科学,2003,25(2):85一93.4林培.土地资源学M.北京: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1990.5王万茂.土地利用规划学M.北京:中国大地出版社,2003.6孙瑛,刘呈庆.可持续发展管理导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7刘光成,董捷,由心尉.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初探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2,23(2):23一26.8 曲福田,谭仲春.土地可持续利用决策模式及基本原则初探J.经济理,2002,22(2):208一212.9 傅伯杰,陈利顶,马诚.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的指标体系与方法J.自然资源学报,1997,12(2):112一118.10 张建仁.我国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讨J.湖北社会科学,1999,(10):28-29.11 尹君.可持续土地利用内涵及其评价体系研究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1,(24):78-81.12 杨开忠.一般持续发展论J(上).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1994,(3):11-15.13 杨尚英.我国农业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