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46 ,大小:124.28KB ,
资源ID:17979824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17979824.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版高考语文总复习第三单元第二节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教案.docx)为本站会员(b****2)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版高考语文总复习第三单元第二节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教案.docx

1、版高考语文总复习第三单元第二节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教案命 题 分 析1考查方式一是对文中的虚词进行理解,要求选择理解正确或错误的,成对文中不同句子里相同的虚词的用法进行比较,如2018年北京卷;二是比较不同句子中相同的虚词的用法,其中一个句子来自文言选段,另一个句子来自中学教材,如2018年天津、浙江卷;三是给一个例句,要求选择与例句虚词用法相同或不同的一项,如2014年江苏卷。四是将虚词填入文中空白处,选择最恰当的一项,如2016年天津卷。题型都是选择题,题目一般都是一道,分值大多为3分。不从文言虚词知识的角度设题,而是考查在大致理解语句含义的基础上使用虚词的能力。近年来,全国

2、卷取消了文言虚词以选择题单独设考的形式,直接隐含于翻译题中考查。2考查范围以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的说明语文科规定的18个虚词为主,兼顾考查其他一些常见的虚词,但都来自于高中语文课本要求掌握的虚词。如2018年全国卷第13题(1)中,“以,介词。凭借”“以为,作为,用作”;(2)中“以,介词,因为”“为,介词,为了”。而2011年高考中“使”等考纲规定之外的常见虚词也考查到了,因此在备考中不仅要关注考纲中的18个虚词,还应注意这18个虚词之外的常见虚词。走 进 高 考【P】(2018浙江)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颜太初杂文序司马光天下之不尚儒久矣。今世之士大夫,发言必自

3、称曰儒。儒者果何如哉?高冠博带、广袂之衣谓之儒邪?执简伏册、呻吟不息谓之儒邪?又况点墨濡翰、织制绮组之文以称儒,亦远矣。舍此勿言,至于西汉之公孙丞相、萧望之、张禹、孔光,东汉之欧阳歙、张酺、胡广,世之所谓大儒,果足以充儒之名乎?鲁人颜太初,字醇之,常愤其然。读先王之书,不治章句,必求其理而已矣。既得其理,不徒诵之,以夸诳于人,必也蹈而行之。在其身与乡党无余,于其外则不光。不光,先王之道犹蘙如也,乃求天下国家政理风俗之得失,为诗歌洎文以宣畅之。景祐初,青州牧有以荒淫放荡为事,慕嵇康、阮籍之为人,当时四方士大夫乐其无名教之拘,翕然效之,浸以成风。太初恶其为大乱风俗之本,作东州逸党诗以刺之。诗遂上闻

4、,天子亟治牧罪。又有郓州牧怒属令之清直与己异者,诬以罪,榜掠死狱中。妻子弱不能自诉,太初素与令善,怜其冤死,作哭友人诗,牧亦坐是废。于时或荐太初博学有文,诏用为国子监直讲。会有御史素不善太初者,上言太初狂狷,不可任学官。诏即行所至,改除河中府临晋主簿。太初为人,实宽良有治行,非狂人也。自临晋改应天府户曹,掌南京学,卒于睢阳。旧制,判、司、簿、尉四考,无殿负,例为令录。虽愚懦昏耄无所取者,积以年数,必得之。而太初才识如此,举进士解褐近十年,卒不得脱判、司、簿、尉之列以终身,死时盖年四十余。噫,天丧儒者,使必至于大坏乎!将犬吠所怪,桀桀者必见锄也?何其仕与寿两穷如此?世人见太初官职不能动人又其文多

5、指讦有疵病者所恶闻虽得其文不甚重之故所弃失居多余止得其两卷。在同州又得其所为题名记,今集而序之。前世之士身不显于时,而言立于后世者多矣。太初虽贱而夭,其文岂必不传?异日有见之者,观其后车诗,则不忘鉴戒矣;观其逸党诗,则礼义不坏矣;观其哭友人诗,则酷吏愧心矣;观其同州题名记,则守长知弊政矣;观其望仙驿记,则守长不事厨传矣。由是言之,为益岂不厚哉!(选自司马光集)【注】殿负:因欠国家赋税而考核为下等。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B. C. D. 【答案讲评】B(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做题时要能够根据具体的文言语境正确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A项,

6、助词,“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B项,均为第三人称代词,“他的”。C项,介词,“在”;介词,“给”,引出动作的接受者。D项,代词,用在动词之前,构成名词性的词组,指代人或事物;助词,和“为”字配合使用,表示被动。)附:参考译文天下不崇尚儒学很久了。现在的士大夫,开口一定自称儒生。儒生究竟是怎样的呢?戴着高高的帽子,系着宽宽的衣带,穿着有宽大袖子的衣服,就可称为儒生了吗?手拿着书或趴在书上吟诵不止,就可称为儒生了吗?更何况用笔墨圈点文章,编造华丽的文辞来称为儒生,(这些离真正的儒生)也差远了。除去这个不说,至于西汉的公孙丞相、萧望之、张禹、孔光,东汉的欧阳歙、张酺、胡广,世人所说的大儒,果真

7、足够能担当儒生的称谓吗?鲁地人颜太初,字醇之,常常对这种情况感到愤怒。他诵读古代圣王的典籍,不研究章节字句,一定探求到其中的道理才罢休。(颜太初)掌握了先王书中的义理以后,不是仅仅称道它,用来夸大欺骗世人,而是必定亲自去实践。(如果)他自身同一般的乡党没有什么两样,在他的身外就不可能发扬光大。不能发扬光大,先王的道义就如同被隐藏而晦暗不明了,于是探求国家政治风俗的得失,创作诗歌文章来宣扬先王之道。景祐初年,青州知州以荒淫放荡的作风办事,仰慕嵇康、阮籍的为人,当时四方的士大夫喜欢他没有名教的束缚,一致效仿他,逐渐成为风气。颜太初憎恶他的行为极大地扰乱了风俗教化的根本,写了东州逸党一诗来讽刺他。诗

8、于是被皇上听闻,皇上马上治了青州知州的罪。又有郓州知州对清廉正直且和自己意见不同的下属官吏感到愤怒不满,诬告他有罪,施拷打刑罚(使他)死在狱中。(下属官吏的)妻儿软弱不能自我申诉,颜太初向来与他交好,可怜他冤枉而死,写了哭友人一诗,知州也因此获罪被罢免。在当时有人举荐颜太初学识渊博有文采,(皇上)下诏起用他担任国子监直讲。适逢有个向来不与颜太初交好的御史,向皇上进言称太初为人狂妄偏激,不可以担任学官。诏书立即下达,改任河中府临晋主簿。颜太初为人,确实宽厚温良有政绩,不是狂妄的人。从临晋改任应天府户曹,掌管南京学,在睢阳去世。旧制中,判、司、簿、尉四考,没有因欠国家赋税考核下等的,按例录用为县令

9、。即使愚笨懦弱昏庸年老没什么可取之材的人,积累年数久了,也必定得到官职。但是颜太初这样有才干见识,考中进士做官近十年,最终直到去世也没有脱离判、司、簿、尉的行列,死时大概四十多岁。唉,天要灭亡儒者,一定使他们到最糟糕的境地啊!狗对怪异的事物狂叫,那些暴虐奸恶之人一定会被铲除吗?为什么他的仕途和寿命都很快到达尽头呢?世人见太初所担任的官职不能调动别人,再加上他的文章多指责诘问他人,德行有瑕疵有问题的人厌恶听到(这些言语),即使得到他的文章,也不是很重视它,所以丢弃遗失的居多,我只得到其中两卷。在同州又得到他所作的题名记,现在收集成书并为它写序。前代的读书人活着时地位不显赫,但文章在后代长存的太多

10、了。颜太初虽然地位低寿命短,他的文章难道一定流传不了吗?日后有见到他文章的人,观看他的后车诗,那么就不会忘记引之为鉴,警醒自己;观看他的逸党诗,那么礼义之道就不会崩坏;观看他的哭友人诗,那么残酷的官吏也会心中有愧;观看他的同州题名记,那么郡守长官就能知晓治理的弊端;观看他的望仙驿记,那么郡守长官就不管理驿站之事。由此说来,(他的文章)对人们的益处难道不是很丰厚吗!考 点 探 究【P】考纲在线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2理解B(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简要解读高考考查文言虚词,大多是将课外文言选段中出现

11、的文言虚词与课内学过的虚词进行比较,辨析其用法和意义的异同。它要求考生能在阅读材料时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准确判断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要分清实词虚化和实词本用现象,准确理解虚词的古今变化情形及其规律。虚词的考查,不回避往年考过的内容,且使用频率特别高的几个虚词曾连续考查。纵观十多年的高考文言文虚词的命题,尽管阅读材料取自课外,但所考的知识点都在课内,题目在课外,答案却在课内。所以,夯实课本文言基础知识是解答好虚词题目的基本前提。复习文言虚词,应对照考试大纲的说明规定的必须掌握的虚词逐个归纳整理。文言虚词的积累应当注重阅读实践,结合典型句子分析,日积月累。文言虚词学习的主要途径是课本,要注意整

12、理课文里比较重要的含文言虚词的句子,特别是那些在平时练习里面经常出现的句子,要做好文言虚词常见意义和用法的归纳和整理,集中比较,系统掌握。近年来,虽然全国卷和部分省市卷没有单独就虚词的考查设题,但不等于说虚词已淡出高考,它仍以其他的形式存在,如隐含在翻译题中;而且,要准确理解文本,对虚词一窍不通,也是难以想象的。课 堂 导 练【P】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专项训练一、解释句中“而”或“已而”的意义和用法。1觉今是而昨非()2或五十步而后止()3已而大雨倾盆()4惜其用武而不终也()5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6朝济而夕设版焉()7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8字而幼孩,遂而鸡豚()9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13、,而绝江河()10夫列子御风而行()11盛以锦囊,负而前驱()12言而无信()13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14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答案讲评】1.连词,表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2、6.连词,表承接关系,译为“然后、就”,或者不译。3.“已而”连用,意为随即、不久。4、9.连词,表转折关系,译为“但是”。5、7.连词,表递进关系,译为“并且、而且”。8.代词,通“尔”,你们的。10、11.连词,连接状语和动词,表修饰关系,译为“着”或者“地”,或不译。12.连词,表假设关系,译为“如果”。13、14.连词,表因果关系,译为“因而”。二、解释句中“乃”字的意义和用

14、法。1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2今其智乃反不能及()3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4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5度我至军中,公乃入()6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7当立者乃公子扶苏()8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9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答案讲评】1.副词,表承接,于是,就。2、3.连词,表转折,竟然,却。4.连词,前一个“乃”,表顺承,于是,就;后一个“乃”,表范围,仅仅。5.连词,表条件或前提,才。6、7.连词,表判断,就是,是。8、9.代词,你的。三、解释句中“所”或“所以”的意义和用法。1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2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3

15、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4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5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6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7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8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9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10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1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12父去里所,复还()【答案讲评】1、2.名词,译为场所,处所,位置。3、4、6.助词句中的“所”与后面的动词构成名词性结构,表示“的地方”“的事物”“的情况”等。5、7.句中“为所”表被动。8、9.“所以”构成的复音虚词表示原因,释为“的原因”。10、11.复音虚词“所以”表示动作行为的凭借、

16、手段或条件,译为“用来的(方法、方式等)”。12.用在数量词的后面,表示猜测,译为“左右”。四、解释句中“以”字的意义和用法。1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2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3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4如或知尔,则何以哉()5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6不以物喜,不以己悲()7不赂者以赂者丧()8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9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10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11方其系燕父子以组()12斧斤以时入山林()13夫夷以近,则游者众()14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15木欣欣以向荣()1

17、6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17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18而木之性日以离矣()【答案讲评】1.介词,凭借的身份。2.动词,认为。3、11.介词,用。4.动词,做。5.动词,率领。6、7、10.介词,因为。8、14.连词,表原因,因为。9.介词,在。12.介词,按照。13.连词,表并列,又。15.连词,连接状语和中心语,表修饰,相当于“而”。16、17.连词,来,表目的。18.连词,相当于“地”,连接状语和中心语,表修饰关系。(注:“以”,作介词的“因为”和作连词的“因为”有区别。作介词时,“以”和后面的名词性短语构成状语,修饰同一个句子里的动词;作连词时,“以”连接前后两个分句,分句

18、间是因果关系。)五、解释句中“因”字的意义和用法。1我欲因之梦吴越()2蒙故业,因遗策()3践华为城,因河为池()4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5不如因善遇之()6因击沛公于坐()7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8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9于今无会因()10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答案讲评】1.介词,根据。2.动词,沿袭,继承。3.介词,凭借。4、5、6.介词,趁,趁机。7.介词,通过,经由。8.动词,继,接着。9.名词,机会,因缘。10.介词,顺着。六、解释句中“于”字的意义和用法。1徘徊于斗牛之间()2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3荆国有余地而不足于民()4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19、5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6时政事渐损,权移于下()7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8臣恐见欺于王而负赵()9从径道亡,归璧于赵()10燕王欲结于君()【答案讲评】1.介词,引进动作的处所,在。2.介词,前一个“于”,从;后一个“于”,表比较,比。3.介词,“在方面”。4.介词,引进动作的对象,在。5.介词,第一个“于”,从;第二个“于”,被,表被动。6.介词,引进动作的对象,向。7、8.介词,表被动,被。9.介词,至,到。10.介词,表引进动作的对象,和。七、解释句中“若”字的意义和用法。1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2徐公不若君之美也()3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4不者,

20、若属皆且为所虏()5若使烛之武见秦君()6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7必有忍也,若能有济也()8“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9桑之未落,其叶沃若()【答案讲评】1.动词,类似,相同。2、8.动词,比得上。3、5.连词,如果。4.代词,若,你;若属,你们这类人。6.代词,你。7.副词,乃,才。9.助词,用在形容词后,“的样子”,相当于“然”。八、解释句中“其”字的意义和用法。1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2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3怀其璧,从径道亡()4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5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6圣人之所以为圣

21、,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7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8尔其无忘乃父之志()9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10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11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12其无知,悲不几时()13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14则或咎其欲出者()15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答案讲评】1.代词,表第三人称的领属关系,译为“他们的”。2.第三人称代词,作小主语,译为“他们”。3.指示代词,那。4.第一人称代词,我,自己。5.连词,表选择关系,两个或三个“其”连用,译为“是是还是”。6.副词,表揣测语气,恐怕、大概。7.副词,表婉商语气,还是。8.副词,表祈使

22、语气,一定。9.代词,他的。10、11.副词,表反问语气,难道。12.连词,表假设关系,如果。13.副词,何其,表感叹语气,多么。14.指示代词,那些。15.代词,其中的。九、解释句中“则”字的意义和用法。1此则寡人之罪也()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3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4于其身也,则耻师焉()5今则来,沛公恐不得有此()6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7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8入则孝,出则悌()9欲速则不达()【答案讲评】1.副词,表判断,就是,是。2、3.连词,表承接关系,就。4.连词,表转折关系,可是,却。5、6.表假设关系,如果。7、8.连词,前后两句

23、中出现“则”,表(对比)并列关系,可译为“就”。9.连词,然而,反而,表转折关系。十、解释句中“焉”字的意义和用法。1焉用亡郑以陪邻?()2寒暑易节,始一反焉()3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4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5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6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7积土成山,风雨兴焉()8过而能改,善莫大焉()9而人之所罕至焉()10犹且从师而问焉()11且焉置土石()【答案讲评】1.疑问代词,“哪里”。2.句末语气词,一般可不译。3.语气助词,表感叹,“呢”。4.助词,形容词词尾,“的样子”。5、6.句中助词,表示停顿。7.兼词,“于之”,“在这里”“从这里”

24、。8.兼词,“于之”,“比这个”。9.代词,那里。10.代词,相当于“之”。11.疑问代词,哪里。十一、解释句中“之”字的意义和用法。1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2奉之弥繁,侵之愈急()3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4之二虫又何知()5每览昔人兴感之由()6悟已往之不谏()7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8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9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10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1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12夫晋,何厌之有()13久之,能以足音辨人()14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答案讲评】1.动词,到。2.代词,前一个指代秦国,后一个指代赂秦者。3、4

25、.指示代词,这。5.结构助词,的。6、7.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无意义。8、13.衬音助词,无意义。9、10.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11、12.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14.代词,我。十二、解释句中“也”字的意义和用法。1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2灭六国者,六国也()3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4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5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6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7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8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9其闻道也亦先乎吾()10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答案讲

26、评】1、2.助词,用在句子末尾,表判断语气。3.助词,表感叹语气。4、5.助词,表疑问语气。6.助词,表反问语气。7.助词,表婉商语气。8.助词,表解释的语气。9、10.助词,用在句子中间,起舒缓语气和停顿的作用。十三、解释句中“何”字的意义和用法。1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2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3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4然则何时而乐耶()5大王来何操()6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7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答案讲评】1、2、3.疑问代词,为什么。4、5.疑问代词,什么。6.疑问副词,怎么。7.副词,表程度,多么。十四、解释句中“乎”字的意义和用法。1王侯将相宁有种乎()2儿寒乎?欲食乎()3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4等死,死国可乎()5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6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7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8浩浩乎如冯虚御风()9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答案讲评】1.语气助词,表反问。2、4.语气词,表疑问。3.语气词,表揣测。5.语气词,表感叹。6、7.介词,相当于“于”。8、9.助词,用作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的样子”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