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3 ,大小:30.23KB ,
资源ID:18061297      下载积分:1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18061297.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科学社会主义.docx)为本站会员(b****2)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科学社会主义.docx

1、科学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讲稿科学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又称科学共产主义,作为一种学说、思想体系,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十九世纪四十年代创立的,所以又称为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具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含义。从广义上说,它是指马克思主义的整个思想体系,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组成部分。从狭义上说,科学社会主义是专指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之一科学社会主义部分。科学社会主义的特点:一是彻底的革命性;二是严密的科学性;三是直接的现实性;四是发展的开放性。二、科学社会主义的研究对象科学社会主义是研究无产阶级解放运动发展规律的科学,即研究改变资本主义、帝国主义世界并建设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世

2、界的一般规律的科学。 科学社会主义的研究对象是包括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性质、条件和一般目的三个相互联系的方面。 研究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性质,就是指研究无产阶级运动同以往的运动的质的区别、无产阶级的历史作用和历史使命,即科学社会主义是研究无产阶级的解放运动,而不是其他阶级的运动。这即指研究这一斗争的阶级性、阶段性和特殊性。 研究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一般目的,就要研究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最近目标和最终结果。三、科学社会主义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地位第一,从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来看,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的落脚点和归宿。 第二,从马克思主义的主要问题和实质来看,科学社会主义

3、的内容,特别是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的主要之点和精髓。 第三,从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在共产主义运动中的作用来看,科学社会主义是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行动纲领和胜利的旗帜。 四、学习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只有认真学习和研究科学社会主义,才能完整准确地掌握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 (二)学习科学社会主义是无产阶级解放斗争和革命事业的需要; (三)学习科学社会主义,才能区分真假社会主义。 (四)只有认真学习和研究科学社会主义,才能更好地以科学社会主义指导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事业。 第一章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 一、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一)19世纪4

4、0年代,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产生的社会物质条件;17世纪和18世纪,英国的工场手工业在棉织、采矿、冶金、制盐、玻璃等行业中迅速兴起。工场手工业内部分工也同时发展起来,生产技术不断改进。劳动工具日趋专门化,为过渡到大机器生产准备了物质技术条件。(二)英、法、德等国无产阶级独立政治运动的兴起,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产生的阶级基础和政治条件;(三)19世纪30、40年代自然科学的发展特别是三大发现,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建立提供了科学依据。细胞的发现 能量守恒定律 进化论的发现 二、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思想来源 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的、主要的思想来源,是19世纪初期的空想社会主义。一、 空

5、想社会主义的发端(一)柏拉图的理想国(公元前386年) 1、乌托邦社会 由哲学王统治,监国者、武士、工 匠三个等级构成的理想国家。 2、实行“共产”、“公妻”的等级制 空想社会主义产生和发展的三个阶段 (二)空想社会主义发展的第一阶段1617世纪的资本原始积累和家庭手工业时期代表人物:托马斯.莫尔(1478-1535) 著关于最完美的国家制度和乌托邦新岛的既有利又有趣的金书(乌托邦) 康帕内拉(1568-1639):著太阳城康帕内拉假借一个游历者的见闻,用对话录的体裁,描绘了一个消灭了私有制和剥削的大同世界。同时,他也对意大利的现实社会制度进行了有力的批判。这两本书开创了空想社会主义的理想,独

6、自提出与资本主义不同的公有制社会制度设想,但未形成派别,未付绪实践。(三)空想社会主义发展的第二个阶段18世纪的手工工场时期摩莱里(17201780): 著自然法典马布利(17091785):著论法制或法律的原则、论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这些著作开始摆脱纯粹的文学虚构幻想,开始采取法律条文的形式把他们的理想社会法律化、制度化。(四)空想社会主义发展的第三个阶段 代表人物: 法国人圣西门(17601825) 傅立叶(17721837)英国人欧文(17711858) 他们已经不再采取虚幻的文学描写形式,也不采用细致的法律规定的形式,而是采用详尽的理论论证的形式,说明资本主义制度的不合理,塑造了未来理想

7、社会的模式。马克思、恩格斯称他们为“第一批社会主义者”。空想社会主义的主要贡献:1、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资本主义制度;2、对未来社会提出了许多积极主张和天才设想;19世纪30、40年代,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阶级基础和思想材料已经具备,马克思和恩格斯参加了当时的阶级斗争和科学研究的实践,总结了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斗争的丰富经验,概括了自然科学的伟大成就,批判地继承了人类先进思想的优秀成果,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为科学社会主义奠定了两块理论基石,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发展为科学。 首先,唯物史观的创立,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克服了空想社会主义唯心史观的局限性,为社会主义提供了科学的世

8、界观和方法论。 第二,科学社会主义抛弃了空想社会主义者的英雄史观,肯定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第三,科学社会主义扬弃了空想社会主义者的改良主义说教,并使自己建立在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的基础上。 马克思、恩格斯又运用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分析了资本主义的经济关系,发现的剩余价值,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运动的特殊规律,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进而为科学社会主义提供了直接的理论依据。 第一,剩余价值学说,揭穿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揭露了资本主义雇佣奴隶制的本质。 第二,剩余价值学说阐明了无产阶级的历史地位和历史使命,找到了实现社会变革的社会力量。 第三,剩余价值学说阐明了推翻资本主义、实现社会主

9、义的正确途径。 三、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两个历史阶段: 一是科学社会主义得到重大发展的阶段,即19世纪40年代底到下半世纪二是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变为现实的阶段,即20世纪初到现在这个阶段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为社会主义在一国胜利时期第二个时期为多国胜利时期第三个时期是社会主义从一种模式向多种模式发展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一书中,深入地分析批判了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黑格尔哲学和空想社会主义学说,阐明了一系列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书中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自我异化,论证了共产主义条件下异化的克服,并由此得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结论。马克思在1845年春写的关于费

10、尔巴哈的提纲,深刻地揭示了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阐述了社会实践是历史发展的动力,解决了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即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创作的德意志意识形态,阐明了物质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揭示了分工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进一步深化了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辩证关系的认识,阐述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运动规律。共产党宣言是对马克思主义首次完整、系统的表述。首先,运用唯物史观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及其发展趋势;其次,深刻阐述了阶级斗争的理论并论证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必然性;再次,制定了无产阶级革命的策略路线和无产阶级政党的建党纲领。它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第一个伟大纲领。 马克思在18

11、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揭示了商品的二重性,指出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辩证统一;并科学地分析了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指出生产商品的劳动是特殊劳动和一般劳动的辩证统一。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中,全面系统地阐述了科学的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运动的基本规律,并在此基础上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地位及其历史趋势,从而论证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客观必然性。四、科学社会主义的主要观点 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并被社会主义所代替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是变革、消灭资本主义制度,建立、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制度;建立无产阶级政党即共产主义政党,坚持共产主义政党的领导;进行无

12、产阶级革命,通过各种革命形式(暴力的或和平的)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政权、无产阶级专政;无产阶级要同其他劳动者结成联盟,建立统一战线;坚持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并同一切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团结合作,互相支援;依靠无产阶级政权实行生产资料社会公有制,逐步改造和消灭私有制,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教育、科学和文化,达到消灭阶级和阶级差别,最终建成共产主义。第二章 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一、列宁主义的诞生及其革命理论 列宁主义是“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马克思主义”。列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了帝国主义的矛盾,深刻地提示了帝国主义的本质,创

13、造性地回答了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提出的一系列新问题,创立了帝国主义时代的社会主义革命理论。列宁于1894年写的什么是“人民之友”以及他们是如何攻击社会民主主义者一书,比较系统地说明了俄国革命发展的道路问题。 1899年3月,列宁发表的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一书,对俄国社会经济发展和阶级关系作了马克思主义的分析。 1902年和1904年先后写的怎么办、进一步,退两步,为建立无产阶级政党奠定了思想基础和组织基础。 1905年7月写的社会民主党在民主革命中的两种策略,为新型无产阶级政党奠定了策略基础。1909年5月,列宁发表的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一书,彻底地批驳了俄国经验批判主义者的主观唯心主义

14、,捍卫和发展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新型无产阶级政党奠定了哲学基础。 以上著作的发表,使列宁关于建立新型无产阶级政党的理论成为比较完备的学说,也表明列宁主义开始形成。 1914年后,列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了帝国主义的矛盾,深刻地揭示了帝国主义的本质,创造性地回答了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提出的一系列新问题,创立了帝国主义时代的社会主义革命理论。其主要内容涉及:第一,关于帝国主义时代; 列宁在1916年7月写成的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一书,总结了自马克思资本论出版半个世纪以来资本主义发展的新情况,分析了帝国主义的经济和政治特征,揭示了帝国主义形成、发展和灭亡的客观规律

15、。第二,关于战争与和平 列宁从1914年8月所写的战争和俄国社会民主党、第二国际的破产、社会主义与战争等著作,精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战争与和平的理论与策略。第三,关于民族殖民地问题 列宁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写了论民族自决权、社会主义革命和民族自决权、关于自决问题的争论总结等文章,提出 了帝国主义时代的民族殖民地问题。第四,关于社会主义首先在一国取得胜利的理论社会主义首先在一国胜利的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理论的重大发展,是在分析了帝国主义时期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治发展状况而得出的科学结论。二、俄国十月革命的发生及其历史影响(一)十月革命开创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二)十月革命开辟了民

16、族解放的新纪元(三)十月革命的胜利,宣告了第二国际修正主义、机会主义的彻底破产,也推动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广泛传播和马列主义政党的建立 三、俄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及列宁模式(一)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1、国内贸易国有化2、余粮收集制3、产品配给制 4、劳动义务制 5、全部工业国有化 新经济政策1、以粮食税代替战时在农村实行的余粮收集制。允许税后粮食自由买卖。2、允许私有商和私有资本家一定范围的贸易自由,手工业品和小工业品可以上市买卖。3、将一部分收归国有的小工厂还给私人。4、颁布租让法令。采用国家资本主义的形式,将一些小型企业出租给合作社、机关以及私;,将一些企业租让给外国资本家。5、关

17、于工业管理制度、分配制度等方面也都作了新的规定。 (二)列宁模式“共产主义就是苏维埃政权加全国电气化” 四、斯大林模式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一)斯大林模式的特点集中高度集中1、经济方面,实行计划经济(1)坚持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否认多种所有制存在的必要;(2)国民经济实行计划管理体制,决策权完全集中在中央,实行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3)经济调节体系主要靠行政手段,用党和政府发布命令、决议的办法管理经济;(4)实行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工业化体系和以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为序的国民经济体系。2、政治方面,实行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1)实行高度集中的党的领导体制,以党代政,政企不分;(2)国家最高领导权

18、力高度集中,领导干部实行实际上的终身制,干部任免实行自上而下的委派制;(3)在意识形态领域和国家精神生活中盛行个人迷信。(二)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和经验教训1、主要成就: 第一,苏联按斯大林模式在人类历史上建成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使社会主义由理想变成了现实 第二,实现了工业的高速度发展第三,实现了工业化和集体化第四,建立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第五、社会建设卓有成效2、经验教训: 首先,在国民经济决策上,国家权力高度集中,压抑了地方、企业和劳动者的积极性、创造性,降低了社会主义的经济活力;其次,忽视按经济规律办事,导致了国民经济的严惩比例失调,造成了农业、轻工业长期落后的状态,高速度

19、、低效益;再次,在党和国家的政治生活中,导致了严重的官僚主义、机构臃肿、人浮于事、效率低下,以及个人崇拜、个人专断,社会主义民主、法制不健全,长期不能形成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 第三章 社会主义国家的对外关系与改革的理论、实践一、社会主义国家的对外关系1、同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1)欧洲从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到两大军事集团的对抗冷战的爆发乔治.凯南的八千字电文和丘吉尔的富尔敦演说(2)亚洲的朝鲜战争(3)亚洲的越南战争2、社会主义国家的相互关系(1)苏南冲突和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第一次分裂 (2)苏阿冲突和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第二次分裂(3)苏中冲突与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第三次分裂(4)中阿冲突与社会主义国

20、家之间的第四次分裂(5)越柬、中越冲突与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第五次分裂二、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历程(一)南斯拉夫的改革 1、经济上(1)实行生产资料的社会所有制(2)实行社会计划体制(3)实行按劳动成果分配2、政治和社会生活方面(1)实行代表团议会制(2)实行集体领导制和干部轮换制(3)实行精简机构和人员(4)实行党政分开和限制兼职(5)实行以法制国3、成绩(1)使社会主义民主化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保证了国家政治的独立和长期稳定;(2)促进了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迅速发展4、弊端(1)管理体制过于分散,政治上民族主义有所抬头;(2)经济上缺乏协调平衡,国家的经济职能薄弱。 (二)东欧其他国家的改革1

21、、第一次改期浪潮出现在50年代中期,波兰、匈牙利比较突出。2、第二次改期浪潮出现在60年代中期,捷克斯洛伐克是代表。3、第三次改期浪潮从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遍及东欧各国。2、改革理论的突破(1)关于建设社会主义的模式与模式化问题(2)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问题(3)关于社会主义所有制理论问题(4)关于社会主义条件下商品生产、价值规律作用、计划与市场的相互关系问题(5)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理论问题(三)苏联的改革1、第一阶段是赫鲁晓夫时期。(1)政治体制的改革党政最高领导职务分开;实行集体领导原则,一切重大问题都由集体讨论决定;定期召开党代会;实行班干部更新制度,克服干部终身制;缩小内务

22、部权限,恢复和扩大检查院、法院权利。(2)经济管理体制改革改革农业管理体制:调整生产结构,增加对农业投资;大量开垦荒地,扩大播种面积;降低农庄的农业税,取消农庄欠国家的旧债,大幅度提高农产品的收购价格;扶植和鼓励个人副业的发展。2、第二阶段是勃列日涅夫时期 新经济体制改革: (1)扩大企业自主权; (2)用经济手段管理经济,发挥经济杠杆作用; (3)改进国家、企业、个人三者间收入分配办法、提高企业的利润留成比例,设立经济刺激资金,调动企业和劳动者的积极性3、第三阶段是从安德罗波夫到戈尔巴乔夫时期安德罗波夫时期(1)整顿劳动纪律和计划纪律;(2)扩大企业计划和经营管理的自主权;(3)在工业生产中

23、普遍推广承包制,并在农业中放宽政策,鼓励个人副业的发展;(4)积极采取加速科技进步的措施。契尔年科、戈尔巴乔夫时期(1)改组国家计委,使其成为真正摆脱日常事务的经济参谋部;(2)进一步完善经济管理的组织形式,建立跨部门的综合体,向两极管理体制过渡;(3)坚决扩大联合公司和企业独立自主的范围,提高他们取得最大最终成果所负的责任;(4)把部门经济管理与地方经济管理更好地结合起来;(5)在农业中进一步完善农工综合体,在农村中更加广泛地推广家庭承包制。三、东欧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一)东欧各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主要成就1、确立了社会主义政治和经济制度2、实现了以重工业为中心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发展

24、了社会生产力3、提高了劳动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二)东欧各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主要问题和错误1、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效益低下;2、农业长期滞后;3、沉重的债务负担;4、人民生活提高缓慢5、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遭到践踏6、思想上的“左”倾教条主义四、苏东各国剧变的经验教训(一)苏东剧变的原因1、外部原因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战略,对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起了催化和促进作用(1)利用经济手段,诱压兼施;(2)利用所谓“人权”、“人员自由往来”等问题干涉苏东国家内政(3)利用各种现代化传播媒介,灌输西方价值观,左右苏东国家的舆论导向,煽动反社会主义情绪;2、内部原因是:苏东国家执政的共产

25、党在改革中偏离了马克思主义原则和社会主义方向,削弱乃至取消共产党的领导,从而诱发了政治、经济、社会、民族和国家的全面危机。(1)改变党的性质和作用,放弃和取消党的领导,是造成国家大乱、局势失控的关键;(2)思想混乱引起了社会混乱;(3)迷恋照搬西方的政治制度,引发政治动荡;(4)党内官僚特权引发民愤(5)经济长期搞不好,动摇了群众对社会主义的信念(二)苏东剧变的经验教训1、在经济落后的国家坚持社会主义,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2、建设社会主义必须从本国实际情况出发,探索符合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模式,决不能超越历史发展阶段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

26、化的两次历史飞跃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 (一)毛泽东思想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和历史进程中国共产党建立初期,由于思想理论准备不足,先后在党内出现过四次机会主义错误。 在大革命时期,由于受共产国际错误思想的指导,中国共产党内形成了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机会主义路线。 1927年底,中国共产党内出现了以瞿秋白为代表的第一次“左”倾错误。此后,在1930年和1931年至1934年连续出现了以李立三和王明为代表的第二、三次“左”

27、倾冒险主义错误。(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代表现 1、 内容上,在应用马列主义原理 时,使之在其每一表现形式中带有中国特色,使马列主义中国化。 2、形式上,运用民族化的形式和大众化的语言来表达马列主义理论,使之具有为中国人民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3、 思想方法上,把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运用于党的全部革命和建设工作,在长期斗争中形成了具有中国共产党人特色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是贯穿于毛泽东思想各个组成部分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它们有三个基本方面,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三)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1、 论十大关系和新中国

28、的经济建设 第一, 关于中央和地方的关系。第二, 关于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 第三, 关于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 第四, 关于积累和消费的关系。 第五, 关于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 第六,关于中国社会主义农业发展道路。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着矛盾,正是这些矛盾推动着社会主义社会向前发展。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和特点。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具有“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特点,是非对抗性的矛盾。毛泽东指出: “ 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已经建立起来,它是和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的;但是,它又还很不完善,这些不完善的方面和生产力的发展又是相矛盾的。除了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发展的这种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

29、情况以外,还有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情况。”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学说,揭示了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为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毛泽东认为,解决人民内部矛盾,只能运用民主的方法,可以具体化为一个公式,“团结批评团结”,其中又包含了几个重要的原则: 1、民主集中制原则。 2、要用适当的带强制性的行政命令与说服教育相结合的方法解决人民内部矛盾。 3、针对各种具体矛盾,采用不同的具体的方法。解决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的方法主要是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有领导、有步骤、有秩序地进行各项改革来实现的,这是一种和平的、渐进的、非对抗性的自我调节和自我完善。3、新中国的

30、外交方针和外交原则(1)外交方针“另起炉灶”:即不受过去任何屈辱外交传统束缚,建立起新中国的新的外交关系。“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即彻底清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控制权,然后再视其是否与我友好而决定是否把他们当作客人请进来。“一边倒”:即倒向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即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四)毛泽东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1、经济上:“一大二公三纯”的社会主义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2、政治上:阶级斗争的社会主义不断革命论和“文化大革命”庐山会议与反“右倾”3、文化上:纯洁的社会主义对传统社会主义历史经验教训的科学总结对社会主义基本

31、矛盾运动规律的理解有偏差。认为基本矛盾主要表现为无产阶级、资产阶级的矛盾,表现在公有化程度还不够高。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不完全清楚。提出“以阶级斗争为纲”,企图通过强化阶级斗争,大搞群众运动来建设社会主义。忽略了社会主义的实现是一个过程,要求它一诞生就成为纯粹、高级、理想的形态。在认识在把所有制的“一大二公三纯”、经济运行机制上的计划经济、分配上的平均主义、政治上片面强调专政、思想上片面强调意识形态领域的阶级斗争,而没有一心一意致力于发展生产力。 对社会主义在认识上没有“完全搞清楚”的根源对社会主义在认识上没有“完全搞清楚”的原因多年来,在我们的社会主义观念中存在着把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教条化的倾向;我们曾经把苏联模式神圣化,照抄照搬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