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5 ,大小:22.14KB ,
资源ID:18212189      下载积分:5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18212189.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教科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2.docx)为本站会员(b****2)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教科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2.docx

1、教科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2 3.跳动起来会怎样(一)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 人体运动需要氧气,肺的气体交换作用将氧气吸收进血液,将二氧化碳排出体外。 2、 人体运动量越大,消耗的氧气也就越多,就需要加快肺的呼吸,以吸收进更多的氧气。 3、 经常锻炼身体,可以加大身体的肺活量,这样有利于身体健康。 过程与方法: 1、 合理使用实验记录单,能够测量单位时间内心跳与呼吸的次数,并进行数据分析。 2、 能够结合实验现象、相关信息资料,作出对呼吸次数加快原因的分析。 情感态度价值观: 1、 愿意与同学相互交流,能够在合作中完成实验活动。 2、 能够耐心、细致的完成心跳和呼吸次数的测量

2、活动。 二、教学重点: 以学生很容易感受到的身体活动后的变化为线索,将呼吸和循环系统引入学生的视野,并展现出这两大系统在支持人体活动上的作用与联系。 三、教学难点: 以学生很容易感受到的身体活动后的变化为线索,将呼吸和循环系统引入学生的视野,并展现出这两大系统在支持人体活动上的作用与联系。 四、教学准备:秒表、听诊器、塑料袋、吸管、肺活量测量仪 五、活动过程: (一)引入 当我们跳动的时候,骨骼、关节和肌肉都参与了运动,发生了变化,我们的身体里还发生了什么变化? (二)测量心跳和呼吸 (1)播放一段有关运动的录像。(播放学生跑步后的体征表现,如流汗、气喘、疲惫的视频资料) (2)汇报交流:运动

3、后身体发生哪些变化?(呼吸加快、流汗、心跳加快等) (3)提出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反应?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我们的身体在运动后究竟会发生哪些变化。 2、探究运动前后呼吸次数的变化 (1)测试运动前的呼吸次数 一分钟自己的呼吸为几次?(一呼一吸算呼吸一次). 讨论交流掌握测试呼吸次数的方法。 学生测平静时的呼吸次数并做好记录。 汇报统计发现:平静时大多数同学的每分钟呼吸次数在20-40次左右。 (3)测试运动后的心跳和呼吸次数 根据我们上课的这个环境,你能不能设计一个运动量比较大运动项目? 学生设计并交流室内运动。 强调运动时注意事项后做运动,测试运动后的心跳和呼吸的次数并做好记录。 汇报交流

4、:运动后的呼吸次数。 对比运动前后呼吸次数的数据,分析这些数据说明了什么? 发现:运动后人体的呼吸次数明显加快了。(板书:运动 呼吸加快) (三)呼吸为什么加快 1、提出问题:我们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呼吸,伴随着运动量的增加,每分钟呼吸的次数也会增加,那么运动与呼吸有什么关系呢? 2、体验活动:反复呼吸塑料袋里的空气,有什么感觉? 试着解释为什么会这样。 学生猜测。 在这个活动中学生将会采集人体在平静、一定量的运动以及运动后几段时间内的每分钟心跳与呼吸次数的数据。并引出问题“呼吸为什么会加快”。 验证活动:比较三瓶不同的气体。 借助资料,认识到呼吸是气体的交换过程。 3、对运动和呼吸之间的关系做

5、出解释。 通过测量跳动后的心跳与呼吸次数的变化,研究呼吸为什么会加快,将呼吸、心跳与人体活动的关系引入学生的研究视野之内。 知道运动要消耗氧气,而呼吸的功能就是在进行氧气与二氧化碳气的交换。 (四)课的延伸。每天坚持跑步锻炼,如果我们的呼吸量增加了,说明我们的身体得到了锻炼。(五)作业板书设计:跳动起来会怎样呼吸 心跳氧气 氮气 二氧化碳呼吸量课后反思: 4.跳动起来会怎样(二) 科学概念: 1、 人体需要的氧气又肺吸入后进入血液,再由心脏通过血管输送到身体的各个部位,同时收集二氧化碳等废物,在排出体外。 2、 人体运动量的增加,需要血液运输更多的氧气,心脏跳动速度的增加可以加大运输血液的数量

6、。 3、 锻炼身体可以增强心脏的力量,有利于身体健康。 过程与方法: 1、 能够通过实验的方式,了解到心脏工作强度和工作量。 2、 愿意与同学相互交流,共同合作完成实验活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人体呼吸与循环过程中,身体各个器官之间相互协调、相互合作的过程,感受人体构造的精巧与和谐之美。 二、教学重点: 了解在人体活动过程中,当肺完成气体交换后,心脏所要完成的输送血液的功能。 三、教学难点: 了解在人体活动过程中,当肺完成气体交换后,心脏所要完成的输送血液的功能。 四、教学准备:吸耳球、水槽2个、水、心脏模型 活动设计: 五、活动过程: (一)引入 1、激活已有经验 提出探究问题 (1)播

7、放一段有关运动的录像。(播放学生跑步后的体征表现,如流汗、气喘、疲惫的视频资料) (2)汇报交流:运动后身体发生哪些变化?(呼吸加快、流汗、心跳加快等)回顾:运动后呼吸为什么会加快? (3)提出问题:心跳为什么会加快? 2、探究运动前后心跳次数的变化 (1)认识心脏和心跳 (出示心脏模型)了解人的心脏是什么样子的?讲解心脏的位置和大小。 看书了解心脏不停跳动是在干什么? (播放视频)讲解:我们的心跳就是心脏在跳动,也就是心脏在收缩和舒张。(板书:心跳心脏收缩和舒张)心脏收缩和舒张一个过程就是我们常说的心跳一次。 (播放视频)认识心脏在收缩和舒张使血液在人体循环的过程。(板书:血液循环) (2)

8、测试运动前的心跳次数 心脏跳动可有规律了,你们知道平静时自己每分钟心跳几次? 交流:你有什么方法能测试自己的心脏一分钟跳动几次。(摸脉搏) 强调测试时注意事项。 学生测平静时心跳次数并做好记录。 汇报并统计。发现:平静时大多数同学的每分钟心跳次数在70-90次左右。 (3)测试运动后的心跳次数 根据我们上课的这个环境,你能不能设计一个运动量比较大运动项目? 学生设计并交流室内运动。 强调运动时注意事项后做运动,测试运动后的心跳的次数并做好记录。 汇报交流:运动后的心跳次数。 对比运动前后心跳次数的数据,分析这些数据说明了什么? 发现:运动后人体的心跳次数明显加快了。(板书:运动 心跳加快) 3

9、、认识剧烈运动后心跳加快的原因 (1)提出疑问:剧烈运动后我们的呼吸和心跳会加快,这是为什么? (2)心脏不停跳动使血液循环过程有什么作用?(播放一段视频) 用一个洗耳球和塑料管来体验(模拟)心脏收缩与舒张过程中的用力以及血液运输的形式。 (3)谈话:心跳使血液在人体内不停地循环,血液向人体各处不断输送氧气和养分,同时又将身体内产生的废气通过肺部排出体外。那么,心跳加快使人体内的血液循环发生了什么变化?(心跳加快使人体内的血液循环加快。) (二)课外延伸 (1)出示情境:在登上高楼时有的同学会出现气喘吁吁的现象,而有的同学呼吸却没多大的变化?讨论:这种差别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 (2)交流汇报:

10、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会怎样? 不锻炼或少锻炼的人又会怎样? (4)解释这种现象差别的主要原因:经常体育锻炼的人心脏跳动比不经常锻炼的人更有力,肺的呼吸本领也强,因此,经常锻炼的人在运动时,心、肺能为人体提供足够的氧气,也就不容易出现气喘吁吁的现象。而不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他的心脏不如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那么有力,心肺的供氧的本领不强,不能满足从事剧烈运动或繁重工作时人体对氧气的需要,要靠额外加快呼吸和心跳的次数来弥补,也就特别容易出现气喘吁吁的现象。 (5)有什么办法能使我们的心脏更有力、更持久的工作? (6)讨论并交流。 (6)谈话: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可以增强我们心肺功能,身体更健康。(板书

11、:增强心肺功能 有利健康) (6)讨论交流:在日常,我们可以进行哪些体育运动项目锻炼我们的身体? (三)总结提炼课题,体验收获喜悦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明白了什么?有哪些收获? (2)提炼课题:运动与健康。(板书) (3)总结:同学们,身体健康是第一,增强体质靠运动。我们要积极响应党中央关于开展“全国亿万青少年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号召,让我们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坚持每天锻炼一小时, 让我们的心肺功能更强,实现健康工作50年,幸福快乐一辈子。希望你们成为身心健康、充满活力的新一代接班人。 (四)作业 板书设计: 跳动起来会怎样(二)心跳次数 血液循环 输送 排出体外 课后反思:

12、 5.食物在体内的旅行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 人体活动需要的能量来自于消化器官对食物中营养的吸收。 2、 人体的消化器官有口腔、食管、胃、小肠和大肠,每个器官都有各自的功能。食物在人体内将会按顺序进入这些消化器官,被消化吸收。 过程与方法: 1、 能够在已有经验的的基础上,做出食物消化过程图,并能够在不断完善认识的过程中,有意识的对自己的观察记录进行补充完善。 2、 能查阅资料,了解有关食物在体内消化的知识,对照资料能够完善自己对人体消化器官的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能够在独立思考得基础上,与他人分享研究结果,愿意合作交流。 2、 能够正确对待研究中不完善的认识,善于在反复观

13、察、研究中完善认识。 二、教学重点 了解食物在人体内的消化过程。 三、教学难点: 了解食物在消化道里的运动方式。 四、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小馒头,听诊器,有关消化过程和消化器官的投影片或自制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小馒头及搜集到的关于良好饮食习惯的谚语。 五、活动过程: (一)引入 1、创造情景,导入新课。 讲述:同学们大都比较喜欢出去旅游吧?今天老师想和大家一起去旅行,好吗? 我们的旅行既不是去游览壮丽的山河,也不是去探险寻宝,我们将要钠里去呢?先请我们的导游闪亮登场,(亮出馒头),今天我们将馒头导游到一个时刻充满了生机与活力的地方去。去哪里呢? 2、学生猜测后导出本课研究内容,食物的消化,并且

14、板书课题。 (二)认识人体的消化器官,探究食物在人体内的消化过程。 1、初步感知食物在人体内的消化 (1)提问,旅游时旅客可以更着导游走,我们增氧才能跟着馒头导游到我们身体里去旅行呀? (2)学生咀嚼馒头,并且体会馒头在人体内的消化过程。 (3)学生汇报 2、学生根据自己的感知经验,处不认识特难题的消化器官。 (1)讲述:当馒头导游进到胃里的时候没,我们看不到也感觉不到了,馒头导游,还会带我们到哪些地方旅游呢?现在请同学们猜测并绘制一幅旅行图吧/ (2)提出要求,绘制的景点名雀,消化器官路线清楚。 活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绘制旅行图。 交流、展示绘制的旅行图个不幸同,但是大家都认为自己小组设计的

15、旅行图最准确路线组合理,其实馒头旅行的景点是固定的,履行的路线也是固定的,怎样才可以知道谁画的旅行图是正确的呢。 交流讨论。 (3)我们找来了最精确的旅行图,和标准图比较找出差异。 (4 ) 各小组学生对照正确的消化器官进行自我修正。 各小组在一次绘制旅行图。 (5)各小组进行比较先后画的旅行图,找出先后内两次的差异。 (6)小组交流,比较那个同学绘制的消化器官明确。消化顺序清楚。 学生汇报对消化器官的认识。 老师提问:食物是怎样被消化的? 不同的消化器官分别起到什么作用? 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和感受汇报。 教师通过计算机可将向学生展示食物在消化器官里的消化过程。 对学生有争议的胰脏何肝脏是否属

16、于消化器官进行分析。 (三)认识消化道的蠕动是推进食物前进的主要方式 1、提问:我们看过人倒立吃东西的表演,逆向过问什么人能倒立着吃东西吗 2、学生猜测,做出假设。 3、知道学生做模拟食物在消化道里运动的实验。 4、提问:消化道是用什么方式使食物前进的? 5、学生回答,老师讲这种方式归纳为蠕动 (四)认识保护消化器官的重要性,那么我们在平时的生活中应该怎样做呢? 1、辨析,什么样的饮食习惯好? 2、讨论:因该怎样保护我们的消化器官及怎样养成正确的饮食习惯? 3、教师小结。 七、板书设计: 食物在体内的旅行 口腔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 课后反思: 6.口腔里的变化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人

17、体运动需要的能量来自于消化器官对食物中营养的吸收,食物在口腔里的有良好的初步消化过程,会利于整体消化器官的工作。 2、牙齿、舌和唾液共同参与了食物在口腔里的消化过程,他们的功能各不相同。 3、牙齿有三种,门齿、犬齿和臼齿,不同的牙齿有不同的功能,要保护好牙齿,利于身体健康。 过程与方法: 1、能够在观察和已有经验的的基础上,做出食物在口腔内部变化和牙齿形状特征和分布的记录,并能够在不断完善认识的过程中,有意识的对自己的观察记录进行补充完善。 2、愿意与同学相互交流、合作,完善观察研究结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够认真细致的观察牙齿的形状特征。 2、愿意与他人分享研究结果,愿意合作交流。

18、 二、教学重点: 人体运动需要的能量来自于消化器官对食物中营养的吸收,食物在口腔里的有良好的初步消化过程,会利于整体消化器官的工作。 三、教学难点: 能够在观察和已有经验的的基础上,做出食物在口腔内部变化和牙齿形状特征和分布的记录,并能够在不断完善认识的过程中,有意识的对自己的观察记录进行补充完善。 四、课前准备: 儿童牙齿模型、馒头、镜子、 五、活动过程: (一)引入 口腔是食物消化开始的地方,那么口腔在消化中发挥了什么作用呢?它是怎样工作的呢? 1、观察口腔 请学生分别慢慢咀嚼一小块馒头,把他们的感觉说出来,从食物形状和我们的感觉两个方面观察,并分析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馒头会越嚼越甜。在不

19、同的时间内,食物可能在口腔中发生了变化。体验牙齿、舌和唾液在食物消化过程中的作用及相互协调的工作方式。 要特别关注“安全问题”,在不能够保证卫生的情况下,不要操作“入口”的实验。可以让学生在家中完成体验活动,在课堂中进行汇报。 2、观察牙齿 观察牙齿,讨论牙齿的不同形状,并画牙齿分布排列图,按形状给牙齿分类及标名。 讨论牙齿的作用。知道牙起着切碎、研磨食物的作用,不同牙齿承担着不同的工作。由于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食物由大变小,加快了消化的速度。 体验三类牙齿在咀嚼活动中的协调工作。 3、讨论对牙齿的保护 讨论什么是蛀牙(龋病牙)? 通过课前调查,让学生讨论交流:(1)想一想,自己平时是怎样护牙

20、的?(2)你觉得哪些坏习惯是会影响牙齿生长的?.以下是老师预设的问题。(1)怎样选牙刷和牙膏?(2)在换牙时期,要多吃些什么,少吃些什么?(3)你发现班里的小朋友存在哪些坏习惯?会有什么样的后果?(4)如果发现你的同桌有这些坏习惯,你会怎么办?(设计意图:本环节主要是通过师生的对话交流,纠正学生普遍存在的不良习惯。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参与面也比较广。在七嘴八舌的讨论中,在真实生动的画面前,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如果不及时改掉这些不良习惯,会产生怎样的后果,而且,学生的交流能力也得到锻炼与提高。) 4、作业 板书设计: 口腔里的变化 牙齿、舌和唾液 切碎、研磨食物 龋病牙 课后反思: 7.相互协作的

21、人体器官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 人体的各个不同部分在进行各种生命活动的时候,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密切配合协同工作的。 过程与方法: 1、 能够用画图的方法,直观的表现人体各个器官之间的关系。 2、 能够反复对自己的绘图作出修改、完善,掌握画图的方法。 3、 能够清楚的表达自己的观点,增强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对探究自己的身体感兴趣,感受人体构造的精巧与和谐之美。 2、 能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与他人分享研究结果,愿意合作交流。 3、 能够正确对待观察、研究中不完善的认识,善于在反复观察、研究中完善认识。 二、教学重点 人体的各个不同部分在进行各种生命活动的时候,不是

22、孤立的,而是互相密切配合协同工作的。 三、教学难点 能够用画图的方法,直观的表现人体各个器官之间的关系。 四、课前准备 人体模型 五、活动过程 (一)引入 全面回顾前面学生所了解的人体的骨骼肌肉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的工作过程中,各系统内部不同器官相互之间的协作关系,同时还将进一步引导学生发现跨系统之间的协作关系,较全面的将人体的系统化结构呈现在学生面前。 1、人体的各个感官怎样协同工作 (1)小组讨论或集体研讨“人体的各个器官怎样协同工作”, 用图、文呈现。 (2)交流研讨,共享彼此的认识 (3)绘制表示简单关系的画图。 (4)交流研讨,在简单绘图的基础上寻找图与图之间的关系,并

23、以此关系绘制新图。 (5)修改完善(循环反复) 讨论可分为两个层次:一是每节课中呈现的系统内部的协同工作;二是(如卡通人物所说)联系各个教学活动中涉及的人体活动,找出不同系统间的器官协同工作的情况。最后学生建议制作卡片进行拼摆,利于表达想法也利于他人理解。 2、人体各器官之间的联系 学生将要全面的思考人体各个器官之间的联系。需要通过讨论来丰富自己的想法,以寻求找到更多更广泛的联系,扩充自己的认识。在画图的过程中,也需要学生对各种联系反复思考,以寻找最适宜的表述方式。 画图的指导 在本课,学生用画图的形式来表现对本单元学习的理解。以前出现的多为较简单,面对比较复杂的关系,画图的难度就比较大了,这时候需要教师的指导。 3、健康生活 通过讨论,让学生理解“健康生活就是我们在了解了自己身体的结构和相互作用的规律后,爱护它们,促进他们更协调的工作。” 4、作业 板书设计: 相互协作的人体器官协同工作 互相联系 课后反思: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