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4 ,大小:143.79KB ,
资源ID:18551581      下载积分:6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18551581.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精校贵州省遵义市中考化学试题.docx)为本站会员(b****0)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精校贵州省遵义市中考化学试题.docx

1、精校贵州省遵义市中考化学试题绝密启用前贵州省遵义市2019年中考化学试题试卷副标题考试范围:xxx;考试时间:100分钟;命题人:xxx题号一二三四五六总分得分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第I卷(选择题)请点击修改第I卷的文字说明评卷人得分一、单选题1下列物质放入水中,能形成溶液的是()A泥沙 B食盐 C植物油 D粉笔灰【答案】B【解析】【详解】A、泥沙不能溶于水,泥沙放入水中时,不能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即泥沙与水混合不能形成溶液;故不符合题意;B、食盐易溶于水,食盐放入水中时,能够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能形成溶液;故符合题意;C、植物

2、油不能溶于水,植物油放入水中时,不能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即植物油与水混合不能形成溶液;故不符合题意;D、粉笔灰不能溶于水,粉笔灰放入水中时,不能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即粉笔灰与水混合不能形成溶液;故不符合题意;故选B【点睛】根据溶液的定义和特征分析判断物质放入水中能否形成溶液,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它的基本特征是均一性和稳定性;它的基本特征是均一性和稳定性;只有被分散的物质在水中是可溶的,二者混合后才会形成溶液。2自来水生产的过程有以下步骤,发生化学变化的是()A沉降 B吸附 C过滤 D消毒【答案】D【解析】【详解】吸附、沉降、过滤过程中没有

3、生成新物质,是物理变化;消毒过程中生成新物质,是化学变化。故选D【点睛】判断变化是否属于化学变化的唯一标准是: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有新物质生成,就是化学变化,如果没有新物质生成,就不是化学变化。3下列措施有利于节能减排、保护环境的是()A研发可降解的塑料B加快化石燃料的开发和利用C焚烧秸秆给农田做肥料D工厂通过加高烟囱排放废气【答案】A【解析】【详解】A、研发可降解的塑料可以缓解白色污染问题,有利于保护环境,故符合题意;B、加快化石燃料的开发和利用需要燃烧大量的化石燃料,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而加重温室效应,不利于保护环境;故不符合题意;C、焚烧秸秆会产生大量的烟尘和有害气体而造成空气的污染

4、,不利于保护环境;故不符合题意;D、工厂通过加高烟囱排放废气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空气污染问题,不利于保护环境;故不符合题意;故选A【点睛】本题考查环境污染及治理知识,侧重于节能减排、保护环境的考查,题目难度不大,注意相关基础的积累和把握。4实验室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氢氧化钠溶液,下列操作正确的是()A取用 B称取C量取 D溶解【答案】D【解析】【详解】A、在取用氯化钠时,应将瓶塞倒放在桌面上,图中瓶塞没有倒放,图中所示操作错误;故不符合题意;B、托盘天平的使用要遵循“左物右码”的原则,且氢氧化钠具有腐蚀性,应放在玻璃器皿中称量,图中所示操作错误;故不符合题意;C、量取液体时,视线与液体的凹液面最

5、低处保持水平,图中俯视刻度,操作错误;故不符合题意;D、溶解时应在烧杯中进行,用玻璃棒不断搅拌,图中所示操作正确;故符合题意;故选D【点睛】明确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实验步骤(计算、称量、溶解)、操作注意事项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5下列有关安全常识的叙述,正确的是()A冬天用炭火取暖时关闭门窗B进入面粉厂时可穿鞋底带铁钉的鞋子C从火灾现场逃生时用湿毛巾捂住口鼻D误食重金属盐中毒后,为减轻毒性应立即喝盐水【答案】C【解析】【详解】A、冬天用炭火取暖时不能关闭门窗,以防因为空气不足造成炭不充分燃烧产生一氧化碳而使人中毒,选项叙述错误;故不符合题意;B、进入面粉厂时不可穿鞋底带铁钉的鞋子,以防产

6、生的火花将面粉颗粒与空气的混合物引爆,选项叙述错误;故不符合题意;C、从火灾现场逃生时用湿毛巾捂住口鼻以防烟尘和有害气体进入呼吸道而造成窒息,选项叙述正确;故符合题意;D、误食重金属盐中毒后,为减轻毒性应立即喝牛奶或蛋清等富含蛋白质的物质,选项叙述错误;故不符合题意;故选C6接近毒品就是走向死亡,摇头丸是一种新型毒品,吸食后对身体有严重的危害,其主要成分是MDMA(化学式为C11H15NO2),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MDMA由4种元素组成B一个MDMA分子中含有29个原子CMDMA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93gDMDMA中氢,氮元素的质量比为15:14【答案】C【解析】【详解】A、由化学式可知,MD

7、MA(化学式为C11H15NO2)是由碳、氢、氮、氧四种元素组成的,选项说法正确;故不符合题意;B、由化学式可知,每个MDMA(化学式为C11H15NO2)分子是由11个碳原子、15个氢原子、1个氮原子和2个氧原子构成的,共含29个原子,选项说法正确;故不符合题意;C、相对分子质量的单位不是“g”而是“1”,通常省略不写,选项说法错误;故符合题意;D、MDMA中,氢、氮元素的质量比为(115):1415:14,选项说法正确;故不符合题意;故选C【点睛】考查同学们结合新信息、灵活运用化学式的含义与有关计算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7大气中二氧化碳等气体含量升高,会导致温室效应,如图是将二氧化

8、碳转化为化工原料乙烯(化学式为C2H4)的微观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分子是化学反应中的最小粒子B参加反应的H2和CO2的分子个数比为4:1C该反应不遵循质量守恒定律D该反应实现了无机物与有机物的转化【答案】D【解析】【分析】根据微观示意图可知:CO2和H2在条件下转化为化工原料乙烯(C2H4)和水,配平即可,故其化学方程式为:2CO2+6H2C2H4+4H2O。【详解】A、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选项说法错误;故不符合题意;B、由方程式可知,参加反应的氢气和二氧化碳的分子个数比为6:23:1,不是4:1,选项说法错误;故不符合题意;C、所有的化学变化都遵循质

9、量守恒定律,选项说法错误;故不符合题意;D、该反应能将二氧化碳这种无机物转化为乙烯这种有机物,选项说法正确;故符合题意;故选D【点睛】此题是对化学反应微观示意图问题的考查,根据分子构成判断反应物与生成物的种类,写出反应的方程式,然后结合相关的知识分析解答即可。8类推的思维方法在化学学习中应用广泛,下列类推正确的是()A离子是带电荷的粒子,则带电荷的粒子是离子B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则原子中都有质子和中子C碱溶液能使酚酞变红,则能使酚酞变红的溶液是碱溶液D铁在高温的空气中容易生锈,则隔绝氧气和水可以防止铁生锈【答案】D【解析】【详解】A、质子、电子带电,但是质子、电子都不是离子,选项类推错误;

10、故不符合题意;B、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氢原子中没有中子,选项类推错误;故不符合题意;C、碱溶液能使酚酞变红,则能使酚酞变红的溶液是碱性溶液,选项类推错误;故不符合题意;D、铁在高温的空气中容易生锈,破坏金属生锈的任何一个条件,都可以防止金属锈蚀,则隔绝氧气和水可以防止铁生锈,选项类推正确;故符合题意;故选D【点睛】掌握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金属与金属材料;常见的碱的通性。9下列各组离子能够在指定溶液中大量共存的一组是()A在氯化钠溶液中:Zn2+,SO42B在稀盐酸中:Ag+、NO3C在硫酸钾溶液中:Ba2+、ClD在硝酸铵溶液中:K+、OH【答案】A【解析】【详解】A、在氯化钠

11、溶液中含有钠离子和氯离子,四种离子间不能结合成沉淀、气体或水,能在氯化钠溶液中大量共存,故符合题意;B、在稀盐酸中,稀盐酸中的氯离子能与Ag+结合生成氯化银沉淀,不能大量共存,故不符合题意;C、在硫酸钾溶液中,Ba2+、硫酸根离子两种离子能结合成硫酸钡沉淀,不能大量共存,故不符合题意;D、在硝酸铵溶液中,NH4+、OH两种离子能结合成氨气和水,不能大量共存,故不符合题意;故选A【点睛】本题考查了离子共存的问题,判断各离子在溶液中能否共存,主要看溶液中的各离子之间能否发生反应生成沉淀、气体、水。10数形结合能对化学反应进行定量描述,下列图象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A一定质量的AgNO3和C

12、u(NO3)2的混合溶液中加入铁粉B等质量的碳酸钙与足量溶质质量分数相同的稀盐酸反应C等质量的铁粉和锌粉分别与足量溶质质量分数相同的稀硫酸反应D高温条件下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答案】C【解析】【详解】A、铁的金属活动性比银、铜强,在AgNO3和Cu(NO3)2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质量的铁粉,铁先与硝酸银溶液反应生成硝酸亚铁溶液和银,硝酸银反应完,铁才能与Cu(NO3)2溶液反应生成氯化亚铁溶液和铜,一开始不会生成铜,选项图象错误;故不符合题意;B、粉末状的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的速率快,由于碳酸钙的质量相等,则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相等,选项图象错误;故不符合题意;C、等质量铁粉和锌粉分别和足量稀硫酸反

13、应,若消耗硫酸相同,则生成氢气质量相同,故开始两斜线重合,后因硫酸过量,铁消耗硫酸多,生成氢气多,拐点高些,选项图象正确;故符合题意;D、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生成铁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Fe2O3+3CO2Fe+3CO2,参加反应的氧化铁和一氧化碳的质量比为160:84,选项图象错误;故不符合题意;故选C【点睛】本题是一道图象坐标与化学知识相结合的综合题,解题的关键是结合所涉及的化学知识,正确分析各变化的过程,注意分析坐标轴表示的意义、曲线的起点、折点及变化趋势,进而确定正确的图象。第II卷(非选择题)请点击修改第II卷的文字说明评卷人得分二、填空题11妈妈为小华准备了一份晚餐,有米饭、

14、清蒸鱼、豆腐汤、青椒肉丝、凉拌黄瓜。(1)上述食物中富含淀粉的是_。(2)烹调中使用了加铁酱油,酱油中加“铁”是为了防止缺铁引起的_。(3)餐桌上的餐具有竹筷,塑料水杯、不锈钢勺子,其中塑料属于_(填“合成”或“无机非金属”)材料。(4)食物中的淀粉在人体内转化为葡萄糖,葡萄糖发生缓慢氧化,提供能量,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有:R+6O26CO2+6H2O,请判断R的化学式为_。(5)小华洗碗时发现铝盆失去了金属光泽,这是由于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答案】米饭 贫血 合成 C6H12O6 4Al+3O22Al2O3 【解析】【详解】(1)米饭富含糖类、清蒸鱼和豆腐汤富含蛋白质、青椒肉丝富含维生素和蛋

15、白质、凉拌黄瓜富含维生素;故填:米饭(2)人体缺铁易患贫血,所以酱油中加“铁”是为了防止缺铁引起的贫血;故填:贫血(3)塑料属于三大有机合成材料之一;故填:合成(4)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在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数目没有增减,反应后的生成物中含有6个C、18个O、12个H,反应物中有12个O,所以葡萄糖的化学式为C6H12O6;故填:C6H12O6(5)在常温下,铝能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致密的氧化铝保护膜;故填:4Al+3O22Al2O3【点睛】本题考查学生对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与掌握,并能在解题中灵活应用的能力。评卷人得分三、实验题12科学家认为:“氢就将成为未来的主要能源”。

16、2017年10月世界首列使用氢燃料电池的有轨电车在河北唐山投入商业运转,标志着我国氢能源的利用上了一个新台阶。(1)氢燃料电池是将_能转化为电能。(2)氢气被称为“绿色能源”的主要原因是_。(3)如图是实验中的常用装置,请回答下列问题:写出仪器a的名称_。实验室常用图一装置来制取氢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该装置的优点是_。若用稀盐酸制取氢气,会含有少量杂质,用图二装置可得到干燥、纯净的氢气,导管气流方向接接顺序正确的是_(填字母)。(4)用上述干燥,纯净的氢气进行如图三所示的实验,测定混合固体中CuO的质量分数。已知:反应前A装置中CuO样品的质量为m1g,(样品中的其它物质不与H2反应),

17、反应结束后装置B增重m2g,试用m1、m2表示样品中CuO的质量分数为_。【答案】化学 氢气在氧气中燃烧只生水,对环境无污染 锥形瓶 Zn+H2SO4ZnSO4+H2 能够控制反应的速率 efd 【解析】【详解】(1)氢燃料电池是将化学能转化成电能;故填:化学(2)氢气被称为“绿色能源”的主要原因是:氢气在氧气中燃烧只生水,对环境无污染;故填:氢气在氧气中燃烧只生水,对环境无污染(3)仪器a的名称:锥形瓶;故填:锥形瓶锌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氢气,化学方程式为:Zn+H2SO4ZnSO4+H2;该装置的优点是:能够控制反应的速率;故填:Zn+H2SO4ZnSO4+H2;能够控制反应的速率因为

18、氢氧化钠不和氢气反应能和氯化氢气体反应,要先通过盛氢氧化钠溶液的装置再通过装有浓硫酸的装置进行干燥;所以导管气流方向接接顺序正确的是:efd;故填:efd(3)氧化铜中氧元素的质量为:;样品中氧化铜的质量为:;样品中氧化铜的质量分数为:;故填:13某固体物质(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如图,M、N两点分别表示该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两种溶液,当条件改变时,溶液的状态在图中对应的点的位置可能随之变化,回答下列问题:(1)M点表示该物质在与t2的_(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2)将M点所示的溶液变到N点所示的溶液,可以将M点的溶液降温至t1,过滤除去析出的晶体后,再将溶液升温至_。(3)t2时,若

19、M点所示溶液的质量为70g,其中含溶质_g再将该溶液降温到t1,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变为_(保留一位小数)。(4)当恒温蒸发溶剂时,M、N两点的位置变化正确的是_(填字母)A M、N点均不动B M、N点均垂直上移C M点沿曲线下移;N点垂直上移D M点不动:N点垂直上移至曲线,不再变动【答案】饱和 t3 20 16.7% D 【解析】【详解】(1)M点在溶解度曲线上,表示该物质在与t2的饱和溶液;故填:饱和(2)将M点所示的溶液变到N点所示的溶液,可以将M点的溶液降温至t1,过滤除去析出的晶体后,再将溶液升温至t3;故填:t3(3)t2时,M点的溶解度是40g,所以若M点所示溶液的质量为70g,

20、其中含溶质20g,再将该溶液降温到t1,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变为;故填:20g;16.7%(4)M对应的是该物质的饱和溶液,N对应的是该物质的不饱和溶液,所以当恒温蒸发溶剂时,M、N两点的位置变化正确的是M点不动:N点垂直上移至曲线,不再变动,故填:D【点睛】主要考查了固体的溶解度曲线所表示的意义,及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来解决相关的问题,从而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14“对比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方法,根据下列所示的实验示意图回答问题。(1)硫酸铜溶液呈蓝色,为探究哪种粒子使溶液显蓝色,可选择用作对比的试剂是_溶液。(2)如图二,现象说明物质燃烧需要与_(填名称)接触,实验中发生了异常,白

21、磷燃烧时有火星飞溅到红磷上,引起红磷燃烧,证明了燃烧的另一个条件是_。(3)如图三,同学们做了试管A、B的对比实验,发现试管A中固体几乎不溶,试管B中固体全部溶解,该实验说明了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是_。同学们又补充了试管C所示实验,他们想探究的影响物资溶解性的因素是_。【答案】硫酸钠 氧气 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溶剂种类 溶质的种类 【解析】【详解】(1)在碳酸铜溶液中含有三种粒子:铜离子、硫酸根离子和水分子,水分子不可能有颜色,是铜离子还是硫酸根子使溶液显蓝色,可以选用只铜离子或只含硫酸根离子的溶液与硫酸铜溶液对比,故可选硫酸钠溶液或硝酸铜溶液;故填:硫酸钠(2)铜片上的白磷燃烧,热水中的

22、白磷不燃烧说明物质燃烧需要与氧气接触;实验中发生了异常,白磷燃烧时有火星飞溅到红磷上,引起红磷燃烧,证明了燃烧的另一个条件是: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故填:氧气;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3)B试管中固体可溶,A试管中固体几乎不溶,溶质相同,溶剂不同,说明了同种溶质在不同的溶剂中溶解能力不同,该对比实验说明了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是溶剂的种类;故填:溶剂种类同学们又补充了C试管所示实验,高锰酸钾易溶于水形成紫红色溶液,与A对比,说明了不同的溶质在同一种溶剂中溶解能力不同,他们想探究的影响因素是溶质的种类。故填:溶质的种类评卷人得分四、推断题15以化合价为纵坐标,物质类别为横坐标所绘制的图象叫价类图

23、,如图为碳的价类图,例如C点可能标示+2价的碳的氧化物,请回答:(1)A点所表示的物质是天然气的主要成分,其化学式为_。(2)B点对应的物质类别是_。(3)D和水反应能生成E,化学方程式为_,该反应属于基本反应类型中的_。(4)若F点表示的物质为含有4种元素的钠盐,该盐的用途有_(任写一种)。(5)查资料可知:元素处于最高价,只有氧化性:元素处于最低价,只有还原性,则CO可能具有的性质是_。【答案】CH4 单质 CO2+H2OH2CO3 化合反应 治疗胃酸过多或用作发酵粉等 既具有氧化性,又具有还原性 【解析】【详解】(1)A点所表示的物质是天然气的主要成分,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其化学式为

24、CH4;故填:CH4(2)B点的化合价为零,对应的物质类别是单质;故填:单质(3)D点对应的物质是+4价的氧化物,即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和水反应能生成碳酸,化学方程式为CO2+H2OH2CO3,该反应属于基本反应类型中的化合反应。故填:CO2+H2OH2CO3;化合反应(4)若F点表示的物质为含有4种元素的钠盐,则该物质是碳酸氢钠,该盐的用途有治疗胃酸过多或用作发酵粉等;故填:治疗胃酸过多或用作发酵粉等(5)查资料可知:元素处于最高价,只有氧化性:元素处于最低价,只有还原性,则CO中C元素化合价为+2,可能具有的性质是既具有氧化性,又具有还原性。故填:既具有氧化性,又具有还原性评卷人得分五、流程

25、题16海洋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资源,海水“制盐”体现了人类利用化学科学征服和改造自然的智慧。通过晾晒海水,可以得到粗盐,担盐中含有不溶性杂质(如泥沙等)和可溶性杂质(如MgCl2、CaC12等),工业上以粗盐为原料制取精盐,其生产流程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1)操作b中玻璃棒的作用是_。(2)加入Na2CO3溶液除去的离子是_(填离子符号),加入NaOH溶液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3)滤液中溶质的主要成分是_(填化学式),加入足量稀盐酸的目的是_。(4)如果称量中称得粗盐的质量为3g,称量中称得精盐的质量为3.1g,则下列分析正确的是_(填字母)A 精盐的产率为103.3%B 蒸发操作中可能

26、有水分没有蒸干C 除杂过程中有NaCl生成D 溶解操作中粗盐没有完全溶解【答案】引流 Ca2+ MgCl2+2NaOH2NaCl+Mg(OH)2 NaCl、NaOH、Na2CO3 除去过量的氢氧化钠和碳酸钠 BC 【解析】【详解】(1)操作b是过滤,玻璃棒的作用是引流。故填:引流。(2)加入Na2CO3溶液除去的离子是Ca2+,加入NaOH溶液,氢氧化钠和氯化镁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和氯化钠,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MgCl2+2NaOH2NaCl+Mg(OH)2。故填:Ca2+;MgCl2+2NaOH2NaCl+Mg(OH)2(3)滤液中溶质的主要成分是NaCl、NaOH、Na2CO3,加入足

27、量稀盐酸的目的是除去过量的氢氧化钠和碳酸钠。故填:NaCl、NaOH、Na2CO3;除去过量的氢氧化钠和碳酸钠(4)A、精盐的产率不可能为103.3%,该选项说法不正确;B、蒸发操作中可能有水分没有蒸干,该选项说法正确;C、除杂过程中有NaCl生成,该选项说法正确;D、溶解操作中粗盐没有完全溶解,会导致精盐质量偏小,该选项说法不正确。故填:BC评卷人得分六、科学探究题17在研究“酸碱中和反应”时,某兴趣小组同学想证明稀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混合后是否发生了化学反应,进行了如下探究:(1)在盛有氢氧化的溶液的烧杯中入几滴酚酞溶液,再逐滴加入稀盐酸,并不断搅拌(如图一)。用数字化传感器测得盐酸与氢氧化

28、钠溶液混合前后的温度变化情况(如图二)。由实验现象和曲线变化情况分析可知,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发生了反应并_(填“吸收”或“放出”)热量。(2)从微观角度分析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由如图可知,该反应的微观实质是_。(交流讨论)同学们讨论后认为,如果盐酸和氢氧化钠减少(或消失),或者有新物质生成,都能证明反应已经发生。(3)探究实验后烧杯中溶质的成分。步骤现象结论实验1:取烧杯中的溶液少许于试管中,加入硫酸铜溶液_证明没有NaOH实验2;另取烧杆中的溶液少许于试管中,加入硝酸银溶液出现白色沉淀证明含有HCl实验3:再取烧杯中的溶液少许于蒸发皿中,加热蒸干有_产生证明有NaCl生成(得出结论)氢氧

29、化钠溶液和盐酸发生了中和反应。(评价反思)有同学认为,仅通过实验2得出“溶液中含有HCl”证据不足,理由是_。运用中和反应,可以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同题。如工厂用氨水(NH3H2O)处理废水中的硫酸,能得到一种氮肥一硫酸铵,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多角度认识少学反应是学习化学的重变方法。【答案】放出 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结合生成水分子 不产生蓝色沉淀 白色固体 氯化钠也能和硝酸银反应生成白色沉淀氯化银 2NH3H2O+H2SO4(NH4)2SO4+2H2O 【解析】【详解】(1)由实验现象和曲线变化情况分析可知,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发生了反应并放出热量。故填:放出(2)由如图可知,该反应的微观实质是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结合生成水分子。故填: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结合生成水分子(3)取烧杯中的溶液少许于试管中,加入硫酸铜溶液,不产生蓝色沉淀,说明溶液中不含有氢氧化钠;再取烧杯中的溶液少许于蒸发皿中,加热蒸干,有白色固体产生,说明生成了氯化钠,实验过程如下所示:步骤现象结论实验1:取烧杯中的溶液少许于试管中,加入硫酸铜溶液不产生蓝色沉淀证明没有NaOH实验2;另取烧杆中的溶液少许于试管中,加入硝酸银溶液出现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