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4 ,大小:131.09KB ,
资源ID:18553587      下载积分:6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18553587.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浅析庐江经济发展.docx)为本站会员(b****0)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浅析庐江经济发展.docx

1、浅析庐江经济发展浅析庐江经济发展2013级农村与区域发展 张鹏 13720849摘要: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我国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国民经济水平的巨大提升奠定了坚实基础,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层次间接地影响到所属省市乃至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随着安徽省新的区划调整,2011年8月22号庐江县正式并入到省会合肥,这对庐江县域经济发展十分有利。笔者将庐江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庐江县域经济发展情况的研究,具体分析庐江县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优势和劣势,对庐江经济的发展提出了合理化建议,并进一步指出庐江应抓住区划调整、合肥经济圈与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契机,通过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布局优化等措施全面融入合

2、肥,将县域经济提升到更高的层次。关键词:庐江 经济发展 建议Abstract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three decades,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ounty economy laid a solid foundation to the huge boost of the national economy level.County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level indirectly affect the level of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

3、ment as well as the country belongs provinces.With the new zoning adjustment in Anhui province, Aug. 22, 2011 Lujiang county officially incorporated into the provincial capital Hefei, which is very beneficial to Lujiang county economic development.I consider Lujiang as the research object, detailed

4、analysis the countys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Lujiang county problems through the Lujiang county economic development study, proposaling rationalization for Lujiang economic development.And further noted Lujiang should seize the opportunity of zoning adjustment, constructing demonstration area to rel

5、ocate industries in Hefei economic circle and Wanjiang City Belt.Promoting the county economy to a higher level through economic restructuring and industrial layout optimization and other measures to fully integrate Hefei.Key words:Lujiang Economic development Proposal发展县域经济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全面实现小康社会所面临的

6、重大问题,从中央到各省市都对此予以了高度的关注,目前关于县域经济的研究已成了热门课题。县域经济科学合理的发展既是实现县级行政区域内社会经济科学、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又是推动区域生产力的进步,为区域内居民提供更多的物质文化成果、满足群众更高的精神文化需求以及为个人营造更广泛平等发展机遇的重要前提。 庐江位于安徽省合肥市南部,在区划调整以前隶属于原地级巢湖市,区划调整后,庐江县成为合肥市最大的县级区域,也是合肥未来发展最具潜力的区域。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交通设施的不断完善,投资环境的日益改善,庐江县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取得了显著地成绩。但与此同时,周边地区同样也是快马

7、加鞭,发展迅速。客观而言,庐江同周边先进地区相比,存在较大差距,特别是经济总量和实力等方面差距明显。庐江县城市化尚处于初级阶段,要加快城市化进程建设,必须科学合理的发展县域经济。一、县域概况与经济发展现状剖析(一)县域概况庐江地处皖江城市带的中部,江淮丘陵山地南延之末端,江淮分水岭的尾闾。东北临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的巢湖,南近“黄金水道”长江,西依大别山余脉,北抵杭埠河,从东到西52千米,从南至北62千米,总面积达2348平方千米(包含白湖农场150平方千米),位于泛长三角区域的顶点区域,皖江城市带地区的几何中心。庐江北距合肥市60千米,东距巢湖市70千米,南距无为县72千米,西距桐城38千米,

8、在两小时经济圈内可达南京、安庆、铜陵、芜湖、马鞍山等大中城市。处于省会经济圈和皖江城市带双重辐射区,具有独特的地理区位优势,是安徽省重点经济发展带之一,现已被纳入合肥市城市发展141战略布局。庐江巢湖岸线268公里,目前己建成主要港口有庐江港,白湖港,大江航运码头等,是较为理想的可供建岗岸线。县域内有合铜黄高速、沪蓉高速两条高速公路以及军二路、合铜公路、庐巢路三条省道。铁路有合九铁路(合肥一九江)穿境而过,并计划兴建北接合九铁路、南接长江沿线铁路网的庐铜铁路和庐江至南京江浦区的江浦铁路。庐江历史悠久,民风古朴,文化积淀深厚。早在四五千年前就有人类在这片土地上生息繁衍。公元前121年汉朝武帝时期

9、庐江建县,距今已有两千一百多年人文历史。庐江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历经了千百年历史沉淀,逐渐形成了该区域独具特色的吴楚人文和江淮文化传统。庐江全县总面积2348平方公里,辖17个镇,232个行政村。截至2009年底,庐江有户籍人口1174万,总户数355382户,其中农业人口1015372人,非农业人口158319人,人口密度约为500人每平方公里。北部区域主要为平原区,包括同大、白山、郭河、石头、金牛、盛桥六镇,面积约六百平方公里,人口约为二十五万,该区域盛产林果、农业、蔬菜等经济作物;南部区域为丘陵地带,包括龙桥、矾山、泥河、罗河四镇,该区域矿产资源极其丰富,面积和人口与北部六镇相当:中部区域为

10、低山区,包括庐城、冶父山、白湖、柯坦、汤池、万山、乐桥七个镇,人口约为七十万人,面积约1100平方公里,都占总量近二分之一。改革开放以来,庐江的三次产业协同发展,已经初步形成了农副产品(食品)、矿业(采掘)、化工、五金机械汽配、磁电、纺织服装、新型建材、渔网加工等八大优势产业。安徽江淮汽车集团,奇瑞汽车集团,马鞍山钢铁集团,龙桥矿业集团、浪莎鞋袜、皖江钢构、双福粮油工贸集团、中远化工股份等众多知名品牌企业先后在庐江投资投产;当地重点企业纽克锁具、龙磁科技、宝祥食品、大江股份等日益壮大,已晋升著名品牌;规划1828平方公里的省级开发区一县开发区城西新区,起步区3平方公里已初步完成“七通一平”。立

11、足于资源优势,庐江加快提升现代农业的发展,培育了粮食、茶叶、水产、家禽、苗木花卉、蔬菜等七大优势第一产业。2006年庐江GDP跨越五十亿元,达到53亿,增长率为11,人均GDP为4512元,三次产业的构成比为351:284:365,庐江县正朝着良好的经济增长趋势迈进。庐江县地区国民生产总值在2010年首次突破百亿元,达到103亿,增长率为166,人均GDP首超1300美元;庐江地区财政总收入达到10亿元,增长率为304。一、二、三次产业构成由2001年4784:2617:2599调整为281:356:363。经济竞争力和综合实力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二)庐江县域经济发展现状1总体概况近年来,庐

12、江县经济发展速度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势头良好,各项经济指标持续增长。2010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10331亿元,比上年增长166。其中第一、二、三产业产值分别为2747亿元、3744亿、3841亿,同比增长率分别为47、211、89,三次产业比重为281:356:363。人均GDP8760元,比上一年增长1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919562万元,比上一年增长40;实际利用外资3704万美元,比上一年增长20;地方财政收入超过10亿元,增加234亿元,比上一年增长304,增幅居原巢湖市第一,财政收入超千万的镇达13个;74个项目入选安徽省“861”行动计划,为原巢湖市第一。表1庐江县2006201

13、0年间经济发展概况2.县域范围内各镇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分析庐江县区位于庐城镇,以庐城和县开发区两大片区为主体,是全县政治经济与文化商业中心。表2 2010年庐江县各镇主要经济指标比较 数据来源:庐江县统计局通过对表2数据的分析比较,可以将庐江县乡镇规模等级分为三个等级。庐城镇作为县政府所在地,集聚了全县96的GDP、133的人口、10的财政收入,城市化率在庐江所有镇域居于首位,地理和行政位置皆处于全县中心地位,对周边乡镇经济的辐射作用较强。龙桥为矿业重镇,其核心区域是龙桥工业园区,GDP比重达到全县的137,该镇是庐江经济加速发展的重点区域;郭河镇、柯坦镇、冶父山镇、石头镇、同大镇、矾山镇、泥河

14、镇、白湖镇为二级规模乡镇,大中型企业较少,工业基础薄弱,对周边地区辐射作用不强;乐桥镇、汤池镇、金牛镇、白山镇、盛桥镇、白山镇、罗河镇为三级规模乡镇,相比较一二级乡镇,三级乡镇工业基础最为不足,规模以上工商企业数量最少。二、庐江区域经济发展优势因素(一)自然条件和生态环境优势庐江地处温带与亚热带间,生物、矿产和水土资源都十分丰裕,自古以来庐江便有“鱼米之乡”之称。建国以来,庐江一直是国家商品粮油基地县和百强县,安徽省重点产茶县、商品猪和水产基地县。庐江树木品种繁多,自然植被种类多为常绿阔叶树种。人工种植的包括苹果树、桃树、梨树、枣树、桑、竹等经济林以及四百余种药用植物。庐江已探明的矿产资源达到

15、三十余种,储藏量极其丰富,主要分布于庐江南部区域,属于国内较少见的多矿种资源聚集区,被称作“地下聚宝翁”。庐江是安徽省确定的重点开发建设的工矿基地和第五大工矿区,已被国土资源部为长江中下游地区重要探矿片区。庐江四季如春,生态旅游环境极佳。庐江中部的黄陂湖省级自然湿地保护区,是重要的稀有保护鸟类迁徙中转地,境内动植物种类丰裕度与多样化程度较高,生态功能完善;庐城东部的冶父山,享有“江北小九华”之称,是安徽省内知名的人文旅游度假区;巢湖庐江段湖面景色如画,山水相映得彰;西汉以来就以温泉出名的汤池是著名的疗养旅游胜地,被称为“华东第一泉”。(二)区域交通优势庐江的水陆空交通网络目前已经初步形成,并且

16、随着区划调整到合肥后交通优势进一步得到强化。庐江区域内有合桐黄高速、沪蓉高速两条高速公路以及军二路、合铜公路、庐巢路三条省道。铁路有合九铁路(合肥一九江)穿境而过,并且计划开工兴建南接长江沿线铁路网、北接合九铁路的庐铜铁路和庐江至南京市江浦区的江浦铁路。庐江水路网络以“江淮运河”为骨干线路,主要港口有庐江港,白湖港,石头港、龙桥港,对外水路航道有庐江至巢湖、合肥及长江各港口,县域内水路航道有庐江至龙桥、白山、马尾河、泥河、金牛、白湖。空中运输方面,虽然庐江县境内没有机场,但是距离合肥市骆岗机场路程仅六十公里,车程约为四十五分钟。庐江在划入合肥后,在十二五规划期间又提出了抓好交通枢纽项目的建设,

17、做好与六(安)庐铁、庐铜铁路、黄屯至庐铜高速连接线、北沿江高速等主干线对接工程,快速推动改造庐巢路、合铜路、军二路为一级公路,庐戴路、裴桂路、庐枞路等为二级公路,建设徽州大道南延以及巢湖南岸滨湖大道等重点工程。另外,通过庐江路网的改造升级,打通骨干道路,构建县域内各镇形成快速连接的路网通道。庐江基本形成了水、路、空网络交通一体化,与周边合肥市区、南京、芜湖、铜陵、安庆等大中城市都在2小时范围内,形成了中间效应。随着“引江济巢”、兆西河整治以及庐铜铁路等重大工程开工建设,庐江的交通优势将得到进一步强化。(三)文化资源与人力资源优势庐江地区历来是儒家文化和佛教文化盛行区域,冶父山现存伏虎寺在内三座

18、大的寺庙以及若干小寺庙,在这些寺庙中曾发现三具肉身,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九华山的慧庆大师在同大镇的寺庙中作主持,吸引了诸多佛教信徒前来拜谒。汤池的庐江文化教育中心由净空教授创立,该中心以弘扬儒家威化为宗旨,定期举办交流讲座,全国各地慕名前来聆听学习者众多。文化资源的多样化给庐江增添了许多人气,有利的促进了庐江地区的旅游产业发展和县域经济增长。庐江历史上科举人才济济,留下专著名卷者众多,历来被称为“好学之邦”。庐江崇尚文化教育的优良传统一直得到延续和加深,目前全县共有中小学和职业技校数量共近四百余所,给庐江良好的教育传统奠定了坚实基础。其中庐江中学己成为省师范和省重点中学,作为一所具有百年校史的

19、中学,已经培养了数万名人才。全县每年向全国各大中专院校输送人才达5000人。庐江作为基础教育力量雄厚的人口大县,劳动力资源和高素质劳动力后背资源充足,与安徽省域内其他区县相比,劳动力成本相对也较低。(四)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带来的机遇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下,全球范围内大规模的企业资产重组与跨国并购以及不同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导致了国际分工的新格局。国际技术、商品、文化交流日趋频繁,国际资本和部分产业由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其中加工制造业和第三产业加速向我国转移。随着中部地区承接沿海地区的产业转移,沿海地区的相关资本和产业也将伴随着产业升级加速向内陆地区转移,尤其是与庐江毗邻的长三角地

20、区,资本外溢和产业转移势头逐渐显现。这有利于庐江县域经济发展从外部获得短缺的生产要素,更好的承接资本与产业的转移。(五)经济发展外部环境改善带来的机遇随着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以及科学发展观的落实,中部地区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以合肥为中心,六安、原巢湖为两翼的“省会经济圈”目标是将包括庐江在内的区域打造为先进制造业基地、科技创新及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生态型旅游度假基地和现代农业基地。2010年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示范区的规划建设,对包括庐江在内的皖江区域融入长三角、探索该区域在产业承接过程中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加速崛起都有十分重要和积极的意义。与此同时,随着庐江对内对外交通网络等基础

21、设施的不断完善,庐江与合肥市区、芜湖、马鞍山、南京的时空距离缩短。庐江将在皖中地区的区域产业分工与承接产业转移中获得更进一步的优势。(六)行政区划调整与合肥市141发展战略布局带来的机遇一直以来,庐江都期望能全面融入合肥市社会经济发展中,但由于行政区划因素,北融合肥战略一直得不到有效落实。2011年8月22日,庐江划归合肥市管辖,这让庐江突破了行政上的障碍,使得庐江能够得到合肥市的资本扶持与政策倾斜,实现了与合肥一体化的跨越式发展。随着合肥市规划实施141战略,合肥市区定位于高科技产业、新兴服务业、物流业等,其工矿企业将逐步向具有资源优势的庐江转移。同时,庐江近几年磁电基地、庐南重化工基地的建

22、设,促进了庐江融入合肥后区域工业中心转移的步伐。(七)城镇化率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给产业发展带来的机遇庐江的城镇化率近些年来提高显著,由2004年16提升到2011年30以上,城镇化的加速对建筑业等相关产业和企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消费群体逐渐扩大、消费潜力逐步提升、消费结构加快升级,促进了零售业、食品加工、服务业等多产业的发展。三、庐江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利条件(一)政策体制上的限制县域经济竞争力的提高需要在政策体制上进行有效和大胆的尝试,庐江在经济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政策体制与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情况逐渐增多,改革进一步深化的难度与维稳压力加大。一方面庐江

23、在吸引外资、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用以增强县域经济实力方面,遇到了来自江西、河南等地区县域的激烈竞争;另一方面,目前合肥各县区也正在处在拉动外资投资的高峰期,区划调整后合肥虽然对庐江有一定的扶持,但是不可能把大量资金、项目转让到庐江开发。庐江在招商引资的政策上面优惠度还有待加强,这就需要庐江突破政策上的一些限制,提高吸引投资竞争力。(二)支撑型企业较少,产业积聚力不足庐江县内企业产值规模和劳动力规模相对偏小,县域内大型企业较少,以小型企业为主,产业经济支撑型企业尚待形成规模。一些城镇缺乏支撑经济的大型企业,导致城镇的人口积聚作用不足,难以形成人口和产业集聚,经济和社会发展动力不足。本地工业产品品

24、牌才初步创立,在区域市场中赢得竞争力尚需时日。(三)各乡镇产业功能趋同,同一产业布局分散县域内同一产业布局分散过度,难以吸引投资壮大发展。各乡镇产业结构功能趋同、专业化程度不足。产业结构的趋同导致了产业发展重点不突出,产业空间布局的分散,损害了产业集聚和产业链条的形成,在招商引资方面形成了不必要的恶性竞争。(四)生产要素利用效率的制约“十一五”期间国民经济得到了高速的增长,面对全球金融危机以来复杂多变的国际经济环境,宏观调控频率加大,国家宏观调控能力进一步加强。科学发展观要求区域经济发展要由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转向中投入、中消耗、高产出,要形成完善的产业链,由粗放型向密集型、集约型转变

25、。庐江县经济发展对资源的依赖程度较高,虽然矿产资源较为丰富,但资源利用效率较低,要通过科学化和集约化,提高资源利用率,实现长远可持续发展。(五)后WTO时代面临全球化竞争的冲击今年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第十一年,随着我国全面履行世贸组织的行业开放承诺,我国各行各业在生产、消费以及流通市场都面临着外资企业更为直接、更为激烈的竞争和挑战。未来企业的竞争是科技的竞争、绿色的竞争、制度的竞争和组织管理能力的竞争。世界经济环境的复杂多变、能源矿产资源价格的剧烈波动以及经济危机的后续波及等,这些都对庐江本地的矿产开采、化工冶炼、汽配零件、纺织丝袜等行业将会产生不利影响。(六)周边区域的竞争和挤压庐江县具

26、备优越的区域条件和资源优势,一方面享受着位于省会经济圈带来的文化、金融、科技、信息、对外交流的优势,推动全县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在区划调整前隶属于原地级巢湖时期,在交通、商业、新兴技术产业和吸引FDI(外商直接投资)上受到政策倾斜上的挤压因素,导致一些行业和产业的发展较为滞后,划入合肥后庐江又要面临着区域内更为激烈的竞争压力。(七)保护生态环境的压力庐江县吸引投资的有利因素之一便是区域内优越的生态环境。虽然庐江一直以来对环保工作措施得力,初步完成污染物排放的达标化,但随着庐南重化工基地等第二产业基地大规模建设,庐江面临着较大的治污压力,要通过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对可能发生的污染进行根本上防治

27、。四、县域经济发展战略(一)重点产业选择对庐江来说,重点产业的选择要遵循下列四项原则:1、比较优势原则2、产业关联原则3、吸引劳动力原则4、可持续发展原则。根据对庐江县产业发展的分析,依据现有的产业发展基础和产业发展趋势,选择生态种植业、农副产品加工、矿业、化工、磁电、汽车零部件产业以及人文旅游业作为庐江县重点产业。(二)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庐江经济的发展要立足于合肥经济圈和皖江城市带,利用区位资源的双重优势,实施“全面融入合肥”战略、“错位发展”战略、“工业立县”战略。1“全面融入合肥”战略合肥市作为安徽省的省会城市,是省内经济首位度最高的城市,庐江距合肥市区在一小时交通圈内,具备依托合肥

28、发展的区位条件。随着2011庐江正式并入合肥,庐江在在行政体制上打破了融入合肥的障碍,但是目前在社会经济方面尚未完全融入其中。为了加快全面融入合肥,庐江既要制定以合肥产业空间发展为导向的产业发展政策,争取合肥主导产业的相关配套产业;又要提速庐江连接合肥市区的基础交通设施平台体系的建设。2“错位发展”战略庐江与周边区域存在产业发展雷同现象,为减少不良竞争,庐江应发掘自身优势,瞄准产品销售市场,在区域经济格局中找到自身定位,走适合自身的发展模式。具体策略包括:以合肥为目标市场,打造区域性农产品特别是优质蔬菜和水产品供应基地;打造皖中城市带中重要的工业基地,将重化工基地和磁性材料产业基地的建设作为重

29、点;发挥庐江“山、水、泉”旅游格局的品牌效应,打造全国知名的宗教文化旅游区和温泉旅游度假区。3“工业立县”战略庐江优越的交通区位和资源条件,使得庐江重化工和磁性材料产业发展基础雄厚。庐江应利用好长三角、珠三角以产业转移的契机,吸引资金和技术,扩大工业产业基地规模,形成庐江县域经济增长核心。具体策略为:将庐江打造为合肥经济圈中重要的工业强县,为合肥制造业发展提供支撑:加快庐江磁性材料产业集群,使庐江成为省内重要的磁性材料产品制造基地;将庐南重化工基地打造成为皖江城市带中重要的铁矿深加工、硫酸、化肥生产基地。五、县域经济布局优化的政策建议县域经济布局的优化需要配套政策的搭配,而政府在经济政策的制定

30、中占据主导作用。庐江县经济发展与合肥市其他县域存在明显差异,要敢于正视差距;要改变庐江相对落后局面,就要靠发挥比较优势、后发优势,要敢于竞争;要促进庐江经济布局的合理化与科学化,靠企业自主行为远远不够,要通过庐江有关部门的政府行为,构建集聚集约、高效高质、创新创优的政策服务体系。(一)加大公共产品的投入和分配力度一要打造运行流畅的公共服务平台。为投资项目的引进、建设、投产以及人才的吸引、培养、集聚等关键环节营造良好的软硬件环境;二要重视信息技术创新体系的建设。生产力发展的源动力来自于创新,在当前科技时代,县域经济的科学发展需要重视和利用信息化技术,庐江要以推进企业信息化为重点,促进庐江产业体系

31、信息化、网络化和虚拟化发展;三要加快企业法律服务平台建设。建立一批企业法律服务机构,加强对中小企业和产业升级优化服务,为庐江县经济发展营造优越的法律环境;四要加快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平台建设。中小企业是产业组成的细胞,其融资问题是发展的关键。在当前经济环境下,庐江政府部门应通过各种手段着力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成本高的问题;五要促进产业中介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和完善资产评估、行业咨询、物流物业、报关报检等中介服务机构,促进产业合理分工以及在地区上的科学布局。(二)鼓励新技术与新产业的应用和培育一要落实企业技术引进优惠政策。对企业引进、吸收、开发先进技术提供资金和帮助,鼓励企业引进设备制造技术、电子信息技

32、术、新型材料和先进环保技术,以重点项目为核心,打造一批竞争优势明显的的高新技术产业。鼓励大型工矿企业向上下游产业链拓展,在开发新产品、新技术和工艺方面多投入;二要促进产业间横纵向联合。高新技术项目大部分都具有较高的综合性和复杂性,要通过不同形式企业与组织间经济技术协同合作来提高项目的成功率,更快地促进科学技术更新和成果的转化;三要积极培育新兴产业。结合庐江县经济发展现状,对新兴的现代物流业、旅游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既要通过完善基础设施为新兴产业发展夯实物质基础,又要给予财政、税收、融资、用地方面的政策优惠,加速其崛起。此外,还要降低民间资本进入新兴产业的准入标准,鼓励其加入到新兴产业发展中来。(三)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绿色经济由于庐江独特的资源特征以及产业发展战略,倡导生态循环理念,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庐江经济可持续发展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要倡导企业绿色经营和绿色生产,努力将劳动密集型优势转变为技术密集型优势。在资源开采、生产消耗、废物产生、消费环节,逐步建立资源循环利用系统。特别是在庐南重化工基地建设上,要将其建设成为新型生态重化工园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