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52 ,大小:606.50KB ,
资源ID:1870359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1870359.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中国古代文学》(精品课程教案).doc)为本站会员(聆听****声音)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中国古代文学》(精品课程教案).doc

1、中国古代文学(精品课程教案)第一编 先秦文学第一章 上古文学概述中国古代文学的基本分期:中国古代文学史断限:上古近代,概括划分为:上古文学:先秦文学、两汉文学;文学自发的时期,突出特点是文学尚在文化的大母体之内,文史哲不分。中古文学:魏晋南北朝文学、唐代文学。文学自觉的时期,诗歌和散文的成就达到顶峰。近古文学:宋代文学、元代文学、明清文学。文学转型的时期,戏剧和小说兴起并达到顶峰。近代文学。古典与现代交叉,从古典到现代过渡的时期。先秦文学概貌:中国文学起源甚早,殷商时期已经有了初步定型的文学,也开始产生了书面文字。殷商和西周时代的甲骨卜辞、铜器铭文、周易中的卦爻之辞,以及尚书中的某些文诰,是散

2、文的萌芽。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叙事散文和诸子的说理散文如论语、孟子、老子、庄子、墨子、荀子、韩非子等,达到先秦散文的最高成就。西周的诗歌总集诗经,以现实主义精神、比兴的艺术手法开创了中国文学的优良传统。战国后期诗歌创做出现了个人独立创作,产生了第一个伟大的诗人屈原。先秦文学是古代文学发展的第一个阶段,诗歌、散文是这一时期的主要文学样式,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创作方法都已经形成,这是我国文学发展丰厚而坚实的基石,也是我国文学发展的光辉而良好的开端。第一节 文学的起源1、最早的文学类型:原始诗歌和上古神话是最早出现的两种文学类型,它们最初都是以口耳相传的方式流行的,从产生的先后说,诗歌应更早于神话。2

3、、文学艺术起源的原因:游戏说:席勒和斯宾塞首先提出的理论。心灵表现说:列夫托尔斯泰艺术论:“艺术起源于一个人为了把自己体验过的感情传达给别人”。巫术说:诗歌源于原始巫术的咒语。模仿说: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著作残编、亚里士多德诗学。文学艺术起源于劳动,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学起源于人类的生产劳动,最早的文学艺术作品产生于人类生产劳动过程中,它是根据生产劳动的实际需要产生出来的。普列汉诺夫没有地址的信、艺术与社会生活:“人最初是从功利观点来观察事物和现象,只是后来才站在审美观点来看待他们。”第二节 上古歌谣一、上古歌谣的保存上古歌谣零散保存在先秦两汉的典籍之中,后代集中辑本有:清代沈德潜的古诗源,今人

4、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收录最为详尽。但并不完全可信,有些如击壤歌、卿云歌、南风歌是出于后人的伪托。二、上古歌谣的内容1、再现劳动过程的:吴越春秋中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相传为黄帝时代的作品,反映渔猎时代的劳动过程。弓箭的发明是人类摆脱蒙昧时代的重要标志。恩格斯说:“弓箭对于蒙昧时代,正如铁剑对于野蛮时代和火器对于文明时代一样,乃是决定性的武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我国弓箭的发明很早,有所谓:“少昊生般,是始为弓”(山海经海内经);“羿作弓”。(墨子非儒)其实弓箭的发明不是个人创造,而是原始人在漫长的时代中智慧和经验的积累。这首短歌流露着原始人对制造灵巧工具的自豪和喜悦,也表

5、现了他们获取更多猎物的渴望。2、征服自然愿望的:礼记郊特牲中蜡辞:“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相传为伊耆氏时代的作品。伊耆氏,即神农氏,一说指帝尧。蜡,是古代一种祭礼的名称。周代在12月举行祭祀百神之礼,称为蜡礼,蜡礼上所用的祷辞,即称蜡辞。从这首短歌命令的口吻看,实际是对自然的“咒语”。大水泛滥,土地被淹没,昆虫成灾,草木荒芜,眼看收获无望,在原始宗教意识的支配下,原始人企图靠着这种有韵律的语言,来指挥自然,改变自然,使它服从自己的愿望。3、反映上古婚姻制度的:周易中屯六二:屯如,邅如;乘马,班如;匪寇,婚媾。这是一首抢婚的诗,一群男子骑在马上,迂回绕道而来,原以为是敌寇,

6、等到闯进门来把姑娘抢走,才知道是为了婚事。反映了古代确实存在过的抢婚制度。诗短,但写得曲折形象,音韵和谐。4、与战争相关的:周易中中孚六三:得敌,或鼓、或罢、或泣、或歌。这是一首写战争的诗,描写战争结束胜利归来的情景。战争胜利以后,有的仍在擂鼓示勇,有的坐卧休息,有的在哭泣,有的在引吭高歌。寥寥十字,写出了一个动人的场面。5、愉快的劳动生活:周易中归妹上六:女承筐,无实;士刲羊,无血。牧场上男男女女们在剪羊毛、拾羊毛,男的剪羊毛,不见血;女的承筐装羊毛,不觉得有重量。轻快、生动,有情有景。6、思恋之歌吕氏春秋音初篇中候人歌:候人兮猗。传说大禹治水,娶涂山氏女为妻,大禹巡省南土,久不归,女乃唱了

7、这首歌,渴望大禹归来。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比较稳定的夫妻关系和夫妻感情,只有在一夫一妻制出现以后才有可能,而这时已属私有制萌芽后的氏族社会晚期。二字为句,语气词拖长尾音,取得了独特的抒情效果。这是中国最古老的情诗,开抒情诗传统之先河。三、上古歌谣主要特征:原始歌谣大都采用二言形式,这是因为上古劳动动作简单,劳动节奏短促、鲜明,因而伴随劳动动作产生的诗歌节奏自然也不复杂。另外,上古汉语都是单音节词,两个单音节词组合是最初的句子,这种句子的产生与上古人的思维方式和语言能力直接相关。第三节 上古神话传说一、什么是神话:上古神话并不就是文学,但含有文学的成分,并对后世的文学产生了很大影响。因此研究文学

8、史必须注意研究上古神话。马克思说:“任何神话都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神话以故事的形式表现了远古人民对自然、社会现象的认识和愿望,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二、神话产生的原因:学术界普遍认为神话产生于野蛮期的低级阶段,到野蛮期的中级阶段,神话进入了繁荣期。(关于蒙昧期、野蛮期、文明期参见摩尔根古代社会)我国学者杨堃(论神话的起源和发展载民间文学论坛1985年第1期)和袁珂(中国神话通论巴蜀书社1993年4月第一版)等认为神话的起源是在蒙昧期的高级阶段,即旧石器时代的晚期。原始人不能解释并掌

9、握自然的规律,在自然现象面前,感到恐惧和无力,于是他们通过幻想,把自然力形象化、人格化;随后又在生产劳动中塑造出英雄人物和神的故事。这就是古代神话产生的原因。三、神话的内容上古神话从内容上说大致可分为三类:1、解释和说明自然现象的神话如艺文类聚卷一三五历纪:“天地混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后乃有三皇(天皇、地皇、人皇)。”这个神话,反映了原始人类用形象手法去解释天地产生的过程。女娲造人的详细过程见于太平御览卷七十八引风俗通义(今本风俗通义

10、无此记载):“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作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絚于泥中,举以为人。故富贵者,黄土人也;贫贱凡庸者,絚人也。”从贫贱的划分来讲,这则神话被记录下来,应当较晚,不会是原始神话的原貌。但造人的神话肯定产生在屈原之前。女娲造人的神话最早见于天问:“女娲有体,孰制匠之?”说明女娲是造人的神。黄土造人的神话固然荒诞,但有现实的基础,我们的祖先生活在黄河流域,在发明制陶技术后,容易从陶器用泥土作坯的过程中产生关于人类可能用泥土捏造的联想。这一则神话是这种现实的折光。这一则神话意蕴丰富,它不但虚构了人类的产生,同时也试图阐释人类为什么会有社会地位的差别。2、人类对自然斗争的神话如

11、淮南子览冥训的女娲补天:“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爁焱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这种灾难是不可想象的,从女娲采取的四项措施来看,主要原因是苍天缺、四极废、黑龙肆虐、洪水为害。这四项之中,天是不可能缺的、四极是不可能废的,只有黑龙肆虐和洪水为害了。想来是由于洪水泛滥,水中的凶猛动物(包括黑龙)危害人类,实际上就只有洪水与水中动物两项,归根到底是巨大的水灾。女娲不辞辛苦地创造了人类,又以极大的勇气保护了人类。她一身而兼有两项如此伟大

12、的功业,反映了原始人对人类母亲的爱戴和崇敬。这个神话产生于原始社会早期的母系氏族时代。女娲所克服的这一次水灾,是人类出现以来的第一次洪水。淮南子天文训:“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这显然又是一次洪水灾害。不同于前一次的是,这一次是人为的。因为是共工怒触不周山。淮南子本经训说:“共工振滔洪水,以薄空桑”。空桑是地名,即颛顼的首都。也许是共工之触不周山,本意是要淹没颛顼之都,却造成了“天柱折,地维绝”的局面。从淮南子中保存的神话来看,由共工引发的这次洪水到舜的末年才得以治平。山海经海内经载鲧禹治水:“洪水滔天。鲧窃

13、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鲧复(腹)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鲧为了止住人间水灾,而不惜盗窃天帝的息壤,引起了天帝的震怒而被杀。他的悲惨遭遇也赢得了后人深切的同情和尊敬,如屈原作离骚就为他鸣不平:“鲧婞直以亡身兮,终然夭乎羽之野。”鲧由于志向未竟,死不暝目,终于破腹以生禹,新一代的治水英雄由此诞生了。禹继承了鲧的遗志,开始也是采取“堙yin”(堵)的方法,但仍难以遏止汹涌的洪水,于是改用疏导的方法。为疏通水路,禹不辞辛劳到处勘察河道、地形,据吕氏春秋载,他向东走到海边,向南走到羽人裸民之乡,向西走到三危之国,向北走到犬戎国。在治水过程中,“禹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

14、”(孟子滕文公上),“疏河决江,十年未阚其家”(尸子孙星衍辑本卷上),“股无胈(b人身上的细毛),胫无毛,手足胼胝(piandi),面目黎黑,遂以死于外”(史记李斯列传),可谓历尽千辛万苦。除此之外,他还要和诸多恶神展开艰苦的斗争,如诛杀相柳(山海经大荒北经,山海经海外北经)、擒服水怪无支祁(太平广记卷四六七“李汤”条)等。他的精神也感动了诸多的神灵,传说河伯献出河图(尸子孙星衍辑本卷下),伏羲帮助他丈量土地,还有一条神龙和一只灵龟帮助他从事劳动(拾遗记卷二,楚辞天问)。总之,弥漫天下、祸害人间的洪水终于被大禹制服了,而一个不辞辛劳、为民除害而又充满智慧的英雄形象在中国文化史上树立起来。洪水神

15、话集中反映了先民在同大自然作斗争中所积累的经验和表现出的智慧。羿射十日鲧、禹是治水的英雄,后羿则是抗旱的英雄。羿本来有两个,一个是帝尧时代以“射十日”的神性的羿,也称夷羿,另一个是夏朝太康时代人性的羿,又叫后羿。两者从屈原时代就已经相混,但其实并不是一人。神话里的羿,据说是帝俊派到大地上来帮助解除各种危难的:“帝俊赐羿彤弓素矰(红色的弓和白色的箭),以扶下国,羿是始去恤下地之百艰。”(山海经海内经)“古者羿作弓”。(墨子非儒)羿为了拯救下民,他做了哪些善事呢?淮南子本经训:“尧之时,十日并出,焦禾稼,杀草木,而民无所食。猰貐、凿齿、九婴、大风、封豨、修蛇、皆为民害。尧乃使羿诛凿齿于畴华之野,杀

16、九婴于凶水之上,缴大风于青丘之泽,上射十日而下杀猰貐,断修蛇于洞庭,禽封豨于桑林。万民皆喜。”奉帝尧之命弈先后完成了诛凿齿、九婴、大风、猰貐、修蛇、封豨、射十日等七件大事。羿要射落九日,不仅需要神技,还要有超人的胆略。十个太阳都是天帝俊的儿子,据山海经大荒南经和大荒东经载:“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这十个太阳住在树上,轮流出现,“一日方至,一日方出”。楚辞天问王逸注引淮南子云:“尧时十日并出,草木焦枯。”于是羿弯弓搭箭,“仰射十日,中其九日,日中九乌皆死,堕其羽翼,故留其一日也。”人间的秩序又得到了恢复。夷羿不仅抗旱,而且也与水患进行斗争,尧时河伯“溺杀人”,羿就射瞎了他的左眼,但对洛水女

17、神却很好,娶她做妻子。天问:“帝降夷羿,革孽下民。胡射夫河伯,而妻彼洛嫔?”夷羿还有一个妻子叫嫦娥,据淮南子说:羿从西王母处得到了不死之药,嫦娥自己偷吃了。就飞到了月宫。夸父逐日的神话:“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山海经海外北经)太阳给大地以温暖,造福于人类可谓至大,但有时也会造成干旱。原始人要了解它、驾御它,屈原“出自汤谷,次于蒙汜,自明及晦,所行几里?”的提问,即反映了古人探索太阳运行规律的兴趣。夸父追赶太阳,可见也是为了观察、了解并进而控制太阳的。夸父以无比的英雄气概去追赶太阳,忍受着江河湖泽不足以消解的口渴,终于

18、在一个叫禺谷(虞渊,日落处)的地方赶上了它。他渴死了,但他的拐杖化作一片桃林,为后继者乘凉解渴,使之得以完成自己未竟的事业。令人鼓舞和振奋。这则神话体现了原始人了解太阳奥秘的强烈愿望。精卫填海(山海经北山经):“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精卫鸟长着花脑袋,白嘴壳,红脚爪,其外形十分可爱。她不幸淹死了,不过区区一只小鸟,却要衔着微木细石去填平浩瀚的大海,气概超过大海,在东海与精卫极端悬殊的对比中,更显出精卫惊人的意志和力量,悲壮感人的艺术力量也从这里产生出来

19、。陶渊明高度赞扬精卫的反抗精神:“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咏山海经十三首)3、人类社会之间的斗争神话准南子天文训的共工怒触不周之山:“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共工和黄帝的后裔颛顼争做领袖,共工发怒而撞倒了周山,使支撑苍天的大柱子折断了,拴着大地的绳子断了。天在西北方塌下来,因此日月星辰移向西北方;大地东南方沉下去,因此江河积水和尘埃全倾到东南方来。这个神话,反映了共工族和颛顼族之间的激烈的斗争,使苍天大地发生了巨变。此外还有黄帝擒蚩尤的神话:“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

20、之野。应龙蓄水。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黄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杀蚩尤。”(山海经大荒北经)“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蚩尤作大雾弥三日,军人皆惑,黄帝乃令风后法斗机作指南车,以别四方,遂擒蚩尤。”(太平御览卷十五引志林)蚩尤属于南方的苗蛮部族,他有81个铜头铁额的兄弟,这可能是因为他们的军队已经装备了金属盔甲,一些文献上提及蚩尤冶炼金属作兵器,这与当时冶金术的发展程度是相适应的。这场战斗十分激烈,涉及风伯、雨师等天神,而风、雨、旱、雾等气象也成了相互进攻的利器。这两则神话不仅涉及古代的祈雨、止雨巫术,还涉及一些具有重要文化意义的发明,内涵较为丰富。四、神话散亡的原因上古神话在周代以后迅速消

21、亡,其根本原因乃在于:神话与周代以来理性文化的主流相抵牾。有的神话被认为“其言不雅驯”而被摒弃,有的被改造为信史,使神话历史化了。司马迁在整理史料时,发现有大量的神话内容,但认为“其言不雅驯,缙绅先生难言之。”(史记五帝本纪)而摒弃了。神话的历史化:太平御览卷七十九引尸子记载:子贡问孔子:“古者黄帝四面,信乎?”孔子说:“黄帝取合己者四人,使治四方此之谓四面也”。(太平御览,类书,宋太平兴国年间宋太宗命李昉(fng)等编篡。尸子战国时鲁人尸佼撰。尸佼是商鞅的宾客,商鞅被车裂之后他逃到蜀地,著此书。汉书艺文志列为杂家,元明时此书全佚,清代孙星衍等有辑本。)韩非子外储说左下:鲁哀公问孔子:“吾闻夔

22、一足,信乎?”孔子说:“夔,一足矣,使为乐正,故君子曰:夔有一,足,非一足也。”神话大量散亡,但有零星的保存。山海经淮南子楚辞保存较多。诗经尚书周易左传国语墨子庄子韩非子吕氏春秋等有少量片段的记载。五、上古神话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神话是原始人类社会意识的最初记录,它有着极高的艺术价值,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古代神话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源头,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国文学中民族精神的形成。古代神话体现了深重的忧患意识,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先民为了生存和发展,必须面对现实的苦难,并作不懈的努力。神话特别强调诸神不辞辛劳的现实精神,反映了先民对现实的苦难有着深刻的体验。古代神话体现了先民们

23、的反抗精神。生存环境的艰苦,激发了先民不屈的奋斗精神,这种奋斗精神本身就意味着对于命运的抗争,由此而孕育出一大批反抗自然,反抗天帝的神话英雄,这种顽强的抗争精神成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源泉。古代神话是我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神话表现出强烈的悲剧美和崇高美,它的英雄主义、乐观主义、强烈要求改变现实、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以及神奇奔放的幻想、生动曲折的情节、新奇夸张的手法,对后世文学的产生和发展都产生了积极影响。第二章 诗经第一节 诗经概说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名诗,或称“诗三百”,共有305篇,另有6篇笙诗,有目无辞。全书主要收集了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作品。最后编定成书,大约在公元前6

24、世纪。产生的地域,约相当于今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及湖北北部一带。也就是黄河、长江、汉水、渭水流域的广大地区。作者包括了从贵族到平民的社会各个阶层人士,绝大部分已不可考。时代如此之长,地域如此之广,作者如此复杂,显然是经过有目的的搜集整理才成书的。第二节 诗经的编集诗经的编集,在先秦古籍中没有明确记载。历史上有广泛影响的“采诗”、“献诗”、“删诗”之说,透露了诗经作品来源和编定的一些消息。采诗:周代朝廷采诗、献诗以制作礼乐。班固汉书食货志:“孟春之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动木铎徇于路以采诗,献之太师,比其音律,以闻于天子。故曰王者不窥牖户而知天下。东汉何休春秋公羊传解诂:“男女有所怨恨,相

25、从而歌。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男年六十、女年五十无子者,官衣食之,使之民间求诗。乡移于邑,邑移于国,国以闻于天子”。这种采诗制度的目的是观风察政。献诗:周代公卿列士献诗、陈诗,以颂美或讽谏。国语召公谏弭谤:“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师箴,瞍赋,矇诵”。公卿列士所献之诗,既有自己的创作,也有采集来的作品。附:删诗说: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东汉王充论衡正说:“诗经旧时亦数千篇,孔子删其重复,正而存三百五篇”。删诗说影响很大,至今有人坚持,但多数学者认为此说不确:襄公二十九年(公元前

26、544)吴公子季札到鲁国观乐,鲁乐公演奏十五国风,名称顺序与今本是诗经相同。当时孔子仅8岁。史记说孔子删诗是在“自卫返鲁”之后,但论语中孔子不止一次提到“诗”、“诗三百”。春秋时期诸侯宴飨和出使,常赋诗言志,所赋之诗多为诗经。而赋诗言志之风,早在孔子之前就已经存在。孔子曾骂过“郑声淫”,“恶郑声之乱雅乐也”。主张“放郑声”。但现本诗经郑卫民歌依然很多。可见,说诗经由他删选而成,则是不可信的。孔子对“诗”可能作过“正乐”的工作,甚至也可能对“诗”的内容和文字有些加工整理。第三节 诗经的分类诗经按风、雅、颂分为三类,“诗”最初都是乐歌,只是由于古乐失传,后人已无法了解风、雅、颂各自在音乐上的特色了

27、。风即音乐曲调,国风即各地区的乐调。国是地区、方域之意。十五国风即这些地区的地方土乐。国风中,豳风全部是西周作品,其他除少数产生于西周外,大部分是东周作品。“雅”即正,指朝廷正乐,西周王畿的乐调。雅分为大雅和小雅。大雅31篇是西周的作品,大部分作于西周初期,小部分作于西周末期,小雅共74篇,除少数篇目可能是东周作品外,其余都是西周晚期的作品。大雅的作者,主要是上层贵族;小雅的作者,既有上层贵族,也有下层贵族和地位低微者。颂是宗庙祭祀之乐,许多都是舞曲,音乐可能比较舒缓。周颂31篇,是西周初期的诗。周颂不同于其他诗的体例,不是由数章构成,每篇只有一章。鲁颂4篇,产生于春秋中叶鲁僖公时,都是颂美鲁

28、僖公之作。商颂5篇,大约是殷商中后期的作品。写歌舞娱神和对祖先的赞颂,商部族的历史传说和神话。第四节 诗经的应用和流传一、赋诗言志:诗经在春秋战国时期即已广泛流传,左传中大量记载了诸侯君臣赋诗言志的事例,他们以“诗”来酬酢应对,出使专对,以赋诗来表情达意。称引“诗”句,来讽谏劝戒,评论抒情,在上层的人际交往中,是十分普遍的现象。吴楚交战,申包胥到秦国求援,秦伯使辞焉,曰:“寡人闻命矣。子姑就馆,将图而告。”对曰:“寡君越在草莽,未获所伏。下臣何敢即安?”立,依于庭墙而哭,日夜不绝声,勺饮不入口七日。秦哀公为之赋无衣,九顿首而坐,秦师乃出。(春秋左传定公五年)齐庆封来聘,其车美。孟孙谓叔孙曰:“

29、庆季之车,不亦美乎?”叔孙曰:“豹闻之:服美不称,必以恶终。美车何为?”叔孙与庆封食,不敬。为赋相鼠,亦不知也。(春秋左传襄公二十七年)二、四家诗:秦火以后,诗经以其口耳相传、易于记诵的特点,得以保存,在汉代流传甚广,出现了今文的鲁、齐、韩三家诗。三家诗在西汉被立为博士,成为官学。鲁诗出自鲁人申培,齐诗出自齐人辕固,韩诗出自燕人韩婴,三家诗兴盛一时。鲁人毛亨和赵人毛苌的古文“毛诗”晚出,在西汉虽未被立为学官,但在民间广泛传授,并最终压倒了三家诗,盛行于世。后来三家诗先后亡佚,今本诗经,就是“毛诗”。汉儒传诗,使诗经学化,固然有对诗经的曲解、附会,但汉代形成的诗教传统和说诗体系,不仅对诗经的研究

30、,而且对整个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三、古代诗经研究简说:诗经的传授和研究,自汉以下,主要用于经学。经学是开始于汉代、绵延至清代的一门专攻儒家经典的学问,这门学问的宗旨,是为封建社会的思想教育和理论建设服务,一般以“六经”注我的方式阐发学者的主观思想。诗经作为经学的一科,讲授和研究的主题,自然不是艺术形式而是思想内容。大致说来,汉学重“美、刺”,宋学重“义理”,清代“朴学”重“考据”。汉学:是汉、唐经学研究的主流。汉学研究诗经的典型著作有毛诗序、毛诗郑笺、毛诗正义。汉人在诗的标题下写一篇类似于题解的文字,称为毛诗序,关雎篇为大序,其余为小序。诗大序总论诗经,认为诗歌反映政治:“

31、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小序则以史解诗,以诗证史。具体指出各篇的政治背景,或因某事而美某人,因某事而刺某人。所以清人程廷祚诗论说:“汉儒说诗,不出美刺二端”。到唐代孔颖达毛诗正义集诗经汉学研究之大成,全面继承了汉儒“美刺”的说法,进一步肯定了诗经是一部美刺时政的政治诗集。应该说诗经中有一部分诗是与政治有关联的,具有美刺的性质。但不加区别地说每一首诗都是美刺,就过于拘泥了。宋学:是宋、元、明经学研究的主流。宋学不满汉学只讲美刺的毛郑诗学,集中批判毛诗序。苏辙诗集传、郑樵诗辨妄、王质诗总闻,代表性的是朱熹的诗集传,废序言诗,自由讨论。跳出汉学的窠臼,而讲出了宋学的特色。宋学以理说诗,主性情、主义理。“凡诗之言,善者可以感发人之善心,恶者可以惩创人之逸志,其用归于使人得其性情之正而已。”(四书集注)这样诗经由汉学家的政治教科书变成了宋学家的“理学教科书”。宋学的功劳在于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