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PPT , 页数:161 ,大小:83.78MB ,
资源ID:18922705      下载积分:12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18922705.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中国城市发展与建设史.ppt)为本站会员(wj)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中国城市发展与建设史.ppt

1、中国城市发展与建设史1中國城市發展與建設史中國城市發展與建設史中国城市发展与建设史2典型文献:董鉴泓主编:中国城市建设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9。曹洪涛: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中国城市出版社,1995年。贺业钜: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6年。何一民:中国城市史纲,四川大学出版社,1994年。叶骁军:中国都城发展史,陕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宁越敏:张务栋、钱今昔:中国城市发展史,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张承安:城市发展史,武汉大学出版社,1985年。汪德华:中国规划史纲,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中国城市发展与建设史3绪论我们了解、研究历史的目的在于把握事物发展

2、演变的脉络,“历史”是理解现在、预知未来的钥匙。任何一座城市的建设都离不开具体的时空背景,从而留下深深的地区特征与时代烙印。因此研究城市的建设史,必须要基于对城市发展史的宏观、深刻考察;而研究城市的发展史,又必须通过具体而可见的城市建设行为予以佐证与推绎,二者侧重点有所不同,但又是不可或缺、不可分离的。迄今为止,尚未有一本将中国的城市发展史与城市建设史系统地糅合融汇起来的文献。中国城市发展与建设史4本课程正是从这一思维理念和价值取向出发,既讲发展史,也讲建设史,两者紧紧相扣、脉络相通,使读者从中得到两方面内容的兼顾,达到推因及果的目的。本课的另一个特色是,对我国各不同历史时期城市发展和建设的总

3、体“特点”予以了归纳提炼,进而围绕这些特点对史实或形成条件加以揭示,以给人一个提纲挈领的概念。全书以史期为序共分八章,从中国城市的起源论述到解放前的近代城市,再到建国后五十年年的新中国城市,并对中国古代、现代城市发展、规划建设作了较为全面的总结。每章开篇首先介绍相应历史时期的总体社会经济背景,及全国、大区域城市发育、发展宏观时空格局,在此基础上对城市建设的总体特点予以论述,并在随后的内容中分别以多个具体、典型的城市进行实证说明。但是中国地域广阔而影响城市发展的动因繁多,某个时期城市建设的总体特征和主导类型状况并不能涵盖城市发展的全部境况。为了弥补由此可能造成的缺陷,本书中在相应章节还注意了对有

4、关不同地区、不同发展类型典型城市规划建设的介绍。中国城市发展与建设史5第一章中国城市的产生与先秦时期的城市第二章秦汉时期的城市第三章魏晋至隋唐时期的城市第四章五代宋元时期的城市第五章明清(至鸦片战争)时期的城市第六章中国古代城市发展与规划建设总结第七章中国近代城市第八章建国后的中国城市中国城市发展与建设史6第一节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及近现代遭遇的曲折。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发展史,是一部非常辉煌的历史,东周时期的临淄,秦汉时期的咸阳、长安,隋唐时期的长安、扬州。两宋时期的平江、东京、临安,元代的大都,明清时代的南京、北京都是当时世界上最著名的城市之一,也是规划的最好的城市之一。到了近代,中国的城市规划

5、与建设一蹶不振,遭受很大影响。新中国成立后城市发展经历两个高潮:50年代,80年代至今中国城市发展与建设史7一、中国古代文明及城市规划新石器时代彩陶文化时期(公元前4000-5000年),文明之间第一次交融。夏商周青铜文化时代:青铜大量应用于祭祀、宫中陈设之中,成为追求礼制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西周丰、镐两京,洛阳的王城和成周城成为这一时期城市发展的重要里里程碑。东周春秋、战国时代,出现炼铁技术,社会进入封建制时代,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城市形制呈多样化发展如齐国的临淄。秦汉大一统时代,由于秦砖、汉瓦、冶炼铜铁技术提高,城市规划追求“非壮丽无以重威”中国城市发展与建设史8一、中国古代文明及城市规

6、划三国两晋南北朝,古代社会第二次大分裂,加速了民族间文化的交流融合,如云冈石窟、龙门石窟,佛寺建筑改变了城市面貌,南朝出现了山水城市的先例金陵。隋唐时期:城市规划气派宏大,唐长安城的规划是古代文化技术发展最重要的里程碑。两宋时代:科学技术特别发达,对外贸易上升,出现了工业化分工,城市突破唐朝的封闭,更加开放活跃。如东京、临安分别开创了古代城市商贸文化的新格局。如东京的金明池艮岳,临安的西湖、凤凰山宫殿。元代,疆域广大,元大都呈现大帝国的气势,水利工程在大都市规划中期到重要作用,进一步促进民族融和。中国城市发展与建设史9明朝初期的南京、中后期的都城北京,都是规划严谨、规模宏大、汉文化底蕴深厚的城

7、市。航海业发达,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已在沿海一带城市萌芽发展。清代康熙乾隆时代四库全书的修撰,承德行宫山庄的规划,北京西郊三山五园大规模的园林水利工程规划建设反映了清王朝在文化和城市建设上的成就。中国古代文明在长期发展中形成特殊的个性:统一性与多样性的巧妙结合。以理性规划为最高原则。城市形象争取天时地利人和,追求整体完美、秩序与规律,和谐与统一。中国城市发展与建设史10第二节中国近代城市规划的发展与西方国家侵入。100多年的时间里,西方向中国进行殖民地式侵略,无论沿海大中城市还是内地城市,西方技术无孔不入,城市中充斥着外来的建筑形式和规划设计思想。民间人士顽强的发展地方性建筑规划模式,如南通张謇,

8、福建陈嘉庚,政府方面也尽可能表现中国固有传统。外国建筑师也较成功地在现代工程技术基础上运用了中国古典建筑形式。如北京燕京大学,南京金陵女子大学。大量的是外国建筑师和本国建筑师吸收西方建筑和城市规划技术创造的适合中国生活条件的各式建筑物。如上海外滩建筑。中国城市发展与建设史11第三节中国现代城市规划的发展。从学习欧美-学习前苏联-学习欧美。十年动乱时期城市规划陷入停滞。现代城市规划20年,实现了巨大的跳跃式发展。中国城市发展与建设史12第一章中国城市的产生与先秦时期的城市第一节原始居民点的形成及其特征一、原始居民点的形成人类居住的形式由流动的原始群落发展到固定的居民点,其间经历了数十万年的岁月。

9、穴居、巢居。距今七、八千年的新石器时代,我国广大地区都已进入氏族社会。农业从狩猎、牧业中分离出来,实现了人类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农业的出现,使人们的生活有了较为可靠的物质基础,组成氏族公社的先民们便开始聚族而居,修建房屋,从而形成固定的居民聚居点村落。二、原始居民点的特点 1位置:一般都选在背山面水的高爽地段。2规模:一般范围较大,分布和居住也比较密集。3由成群成片的房屋建筑组合而成。由于全国南北各地气候、地形、材料等不同,房屋建造方式也多种多样,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木骨泥墙房屋,一种是干栏式桩上建筑。4开始形成一定的功能分区。中国城市发展与建设史13第二节中国城市的产生一、中国城

10、市产生的时期我国最早城市是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也即是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的过渡时期。这个时期,从考古文化上说,大体相当于“龙山文化”时期(公元前3000前2000年);从我国历史上说,相当于从传说中的黄帝时代,经尧、舜、禹直到夏朝前期。其间经历数百年之久。因为在我国古书中已经有了关于这个时期部落首领建都的记载和筑城的记载,同时更重要的是我国考古工作者也确实发掘到了属于这个时期为数不少的城址。早在二十世纪20年代,我国考古工作者发掘龙山文化遗址时,就在山东章丘县龙山镇城子崖发现一座用夯土筑的古城遗址。以后在河南安阳洹水之滨的后岗龙山文化遗址也发现有与城子崖相类似的一座古城。近年来我国考古工作者随着

11、对探索夏文化等考古工作的深入开展,在黄河中下游平原地区,长江中游两湖地区,长江上游四川盆地和内蒙古高原河套地区等四大区域先后都发现了史前时期的城市遗址。截至目前为止(1998年),我国共发现史前时期的古城址约50座左右,形成方国林立的局面。这些城址兴筑的时间大都集中在公元前二、三千年的一段时间。有的甚至更早,因此可以确认,在距今4000多年前的原始社会后期,我国就已经产生了最早一批的城市。中国城市发展与建设史14作为刚开始时产生的城市,其规模一般都还不够大,内部设施也很不完善,远不能与今天意义的城市相提并论,还不可能成为一个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严格说来只不过是些城堡而已,但是以后发展的

12、城市,以至今天现代意义的城市,正是在这些最原始的城堡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我们不妨把这一萌芽时期产生的城市称为“雏形城市”。我国最早城市产生的时间与国外城市相比较,也是差不多的,美国著名城市规划理论家刘易斯芒福德在城市发展史一书中谈到国外最早城市产生的时期时这样写道:“城市,作为一种明确的新事物,开始出现在旧新石器文化的社区中。”又说“目前已知的最古老的城市遗址,大部分都起始于公元前3000年,前推后移不多的几个世纪。”中国城市发展与建设史15二、我国城市产生的条件我国上古社会发展到原始社会后期所以能产生城市,这不是偶然的。它是与生产力的发展,引起社会大分工,导致剩余产品不断增加和私有制出现,以及

13、社会成员大分化、精神文化的发展和掠夺性战争的频繁发生等因素是密切相关的。首先是生产力的发展,这是城市得以产生的基础。农业的发展,促进了手工业发展并与农业相分离,发生了社会第二次大分工。其次是私有制的出现和社会成员的阶级分化。这是城市产生的直接原因。两次社会大分工,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人们的劳动产品除了维持自身的生存以外,开始有了剩余,产品的交换也就日益频繁和扩大,于是产生了私有制,社会成员贫富分化的现象也就出现了。一些公社的首领们为了保护自已人身及财产安全,就在他们居住地的周围建筑专门的防卫设施城郭沟池,于是产生了城市。(见我国古籍礼记礼运中的记载。)第三、精神文化相应地繁荣发展起来,特别是成组

14、文字和新颖的宗教,以及反映社会等级制度核心的礼仪制度的出现对城市的产生也起了重要的作用。它使城市成为社会文化的中心。第四,频繁的战争也是促使这一时期城市产生的原因之一。此外,夯筑技术的发展对这一时期城池建设也有很大的影响。中国城市发展与建设史16第三节中国城市的形成我国早期城市从原始社会末期开始产生以后,但还不能认为其就此已经形成。经过夏朝中前期300年左右的发展,大体至夏朝后期已基本形成。一、城市形成评判标准应该而且必须具有和广大乡村聚落不同的形态要素和特征1、城市需具有一定的规模2、需具有一定的永久性大型建筑以行使一定的政治和文化职能3、需具有一定的手工生产场所和交换贸易场所以体现城市经济

15、中心的职能4、需具有一定的城市基础设施5、有比较密集的居民居址上述五条标准及其要素并非要求在一个城市中同时具备才认为是城市形成了,但主要的要素必须拥有,如宫殿等大型公共建筑,生产场所,贸易功能,居民住宅,基本的基础设施等。中国城市发展与建设史17二、夏朝后期城市形成实例三、商朝城市(公元前1611世纪)商朝是我国奴隶社会大发展的时期,政治、经济、文化较夏朝又向前跨进一步。在商朝,我国开始了有文字记载的历史,青铜工艺已达到相当纯熟的程度,手工业专业化分工已很明显,城市也因之而发展。1偃师尸乡沟商城 中国城市发展与建设史182郑州商城 3殷墟中国城市发展与建设史19第四节西周城市的发展与城建制度的

16、出现一、西周城市的发展西周是我国奴隶社会制度更为发展和健全的朝代,也是我国城市得到较快发展、形成历史上第一次建设高潮的朝代。促成西周城市发展较快的原因主要是分封诸候。“分诸候,建蕃卫”。这是建立在宗法血缘与政治相结合基础上的一种统治方法。据史书记载,周初先后共封七十一国。所谓周公“兼治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最重要的有齐、鲁、宋、卫、晋、燕等六国。全国建立起许多统治和防卫的中心,也就是出现了许多城市。这对当时尤其是以后春秋战国时期城市的大量兴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另一个原因是,周王朝自身也在寻求适中位置加强都城建设。洛邑:“此天下之中,四方入贡道里均”。中国城市发展与建设史20二、

17、西周的城建制度及其影响周礼考工记记述了这一制度:“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夫为古代计量单位,以夫约合今天的一百亩。“经涂九轨,环涂七轨,野涂五轨”。说明道路宽度有分级,市内宽,环城窄,城郊更窄。还规定:“环涂以为诸候(城)经涂,野涂以为都经涂”。中国城市发展与建设史21归结西周城市发展和建设的特点主要有:归结西周城市发展和建设的特点主要有:1城市数量较前增加,分布范围扩大,但城市规模普遍较小。西周初年的分封制度,推动了周代筑城高潮的兴起。各地诸候纷纷大兴土木,筑城修室,使中国城市数量大增。除中原地区外,在山东、河北及长江流域等地的诸候方

18、国也纷纷建城。然而由于城邑等级制度的严格限制,城市规模普遍较小。2形成三级城邑网。即周天子所居王都诸候国国都卿大夫都(采邑城)三级。3城市的功能主要是政治中心和军事据点,工商业发展受到限制,经济功能不强。4建设城市有了一定的规制,并对我国后来的城市尤其是国都的建设布局产生较深远的影响。此外,建筑材料也有了发展。周人发明了瓦,从而使西周建筑脱离了“茅茨土阶”的简陋状况。中国城市发展与建设史22第五节春秋战国时期城市蓬勃发展与变革思想从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从镐京迁都洛邑,至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的550年,为中国史上的春秋战国时期(春秋公元前770476年,战国公元前475221年)。春秋战国

19、时期,是我国生产力飞跃发展,引起社会制度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社会大变革时期,也是中国史上早期城市得到大发展的时期。一、城市蓬勃发展的背景 本期以铁工具的广泛使用为主要标志的生产力的巨大变革,大大促进了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农业上牛耕、施肥、灌溉等提高农业生产的措施已在不断推广,关中地区、成都平原、江淮、汉水流域以及北方的漳、济等地都出现了水利灌溉工程的建设,土地大量被开垦。手工业已有了冶金、木工、陶工、漆工、皮革工、煮盐和纺织等。城市里除官办的手工业作坊外,还出现了许多私营手工业,这是由于解放了的奴隶变成了较自由的小生产者缘故。商业也繁盛起来。生产力的发展引起了政治、经济、文化、思想

20、、风俗等社会制度一系列大变革。这一时期,思想也极为活跃,各种学术思想应时而生,出现了“诸子百家”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特别是周初分封诸候的结果,到这时各诸候国都纷纷强大起来,所谓“春秋五霸”,“战国七雄”。各大国都在努力争霸,相互攻伐,争城掠地,各国都很重视城池建设,纷纷筑城自卫。为了争霸,各国都在努力发展经济,发展水陆交通运输。原来周天子至高无上的权力,这时已岌岌可危,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在经济大发展,政治大变革,频繁战争和水陆交通发展等的背景下,促成本期城市如雨后春笋般地成长起来,数量之多,分布之广都是前所未有的。中国城市发展与建设史23二、城市发展和建设特点1城市数量激增,分

21、布地域扩大。范围广及黄河、长江两大主要流域。2城市规模扩大,人口盈实。临淄人口更高达七万户,用地面积达18平方公里,成为当时最大的城市。3工商业繁荣发达,城市经济职能增强,市民生活也丰富多样。4在城市规划建设上出现了新的比较科学的理论。管子乘马说:“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因天才,就地利,故城市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管子大匡又说:“凡仕者近宫,不仕与耕者近门,工贾近市。”中国城市发展与建设史245列国都城一般都由大、小两城组成,并呈现多种组合形式。齐临淄城墙的防御功能设计中国城市发展与建设史25本期城市规划建设、布局型式、城市形态等所以

22、能打破周礼考工记记述的建城模式,主要由于这一时期处于分裂割据和社会大变革时期,新兴的地主阶级刚开始登上历史舞台,但还没有来得及建立起一整套适应封建社会的建城制度,各国还处于纷争抗衡阶段,各种学术思想包括建城思想也异常活跃所致。中国城市发展与建设史26第二章秦汉时期的城市自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始至公元220年是为中国史上秦汉王朝时期,历时共440年。秦汉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形成、发展及其走上定型的时期,也是我国历史上城市发展较快的一个时期。第一节城市较快发展的背景与特点一、城市发展背景在政治上首先秦始皇结束了长达500余年的纷争割据局面,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幅员辽阔的封建统一国家。

23、实行了一系列有利于巩固统治的措施,如废除分封制代以郡县制,把全国置于统一的政区管辖之下,大大加强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为以后历代的行政区划打下了基础;以首都咸阳为中心,大修驰道:“东穷燕、齐,南极吴、楚”,并实行“车同轨”,这就大大促进了全国的交通联系;整齐制度,除车同轨以外,还实行税同率,币同值,书同文,度同长短,量同大小,衡同轻重等。这就消除了由于长期分裂割据造成的地区差异,有利于全国的商品流通;中国城市发展与建设史27派驻重兵加强北方戍守,防止匈奴入侵,同时把战国时北境几国修筑的长城连结起来,筑城西起临洮、东屹辽东的“万里”长城。此外,还把六国富豪十二万户迁到咸阳,使咸阳人口迅速增加,等等

24、。自秦代以后,中国城市规划逐渐脱离多元化,受到古代帝王专制权力和迷信的思想的影响,开始蒙上一层专权神秘主义色彩,与汉代“独尊儒术”的政治主张结合在一起,形成适应于封建社会的一套城市规划方法。秦代的城市规划建设在都城建设,还不仅表现在都城建设方面,在道路、城镇交通网络、军事防御系统,水利建设等方面都有开创性的发展。注意城市与区域之间的关系体现在咸阳都城的建设之中。秦国规模宏大的大规划思想对后代建都城具有重大影响。中国城市发展与建设史28汉代在行政区划建制上汉承秦制,除实行部分封王外,沿用郡县制不改。在经济上面对战争破坏,则长期实行“与民休息”的政策,重视农业,兴修水利,奖励增殖人口,同时鼓励和提

25、倡手工业、商业的发展。冶铁、治铜和铜铁器制作,纺织、漆器、煮盐、制陶、造船、造车、酿造等手工业生产规模和技术都超过了前代,商业上则是开关废禁,任其流通。史记记载说:“汉兴,海内为一,开关梁,驰山泽之禁,是以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史记货殖列传)经过六、七十年的恢复和发展,到汉武帝时(公元前140前87年),国家便出现一片兴旺繁荣景象,府库充实,人口增多,疆域扩大;至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全国即有郡(国)103,县(邑、侯国、道)1587,人口达5959.5万人(汉书地理志)东汉建都洛阳,由于首都东迁,长江、珠江流域与中原的商业交通联系更加密切。都大大促进了秦汉时期城

26、市的产生和发展。中国城市发展与建设史29二、城市发展和建设的主要特点1郡县制推行,行政中心城市特别是县城镇得到大量发展。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三级城市体系,即首都郡城县城。2城市分布地域大为扩展。随着统一国家的建立,疆域扩大,凡在国家政治势力所及范围都有相应的郡、县设置,因而在我国广大南方、北方和东北地区也开始广泛分布了城市。3众多商业中心城市兴起。并以商业贸易联系为纽带,形成了若干城市经济区域。在国内主要地区出现了一系列规模较大,不同等级的商业中心城市。司马迁按照当时商品流向和商业经济联系实际,将全国划分为8大经济区域。4国际贸易城市也有了发展。西汉时的国际贸易可分陆、海两途,以陆为主。陆途即

27、所谓“丝绸之路”。海上贸易主要在南方,重要港口有番禺、徐闻、合浦以及位于今越南境内的龙编(今河内附近)等。“军市”。5城市建设方面,城区居民住宅开始按闾里制修建,都城实行的是多宫制,并且占据城市很大空间。中国城市发展与建设史30第二节西汉时期的城市经济区城市经济区是以中心城市为核心,以经济密切联系为特征而划分的各个地域单元。它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其范围大小取决于城市经济辐射力和吸引力的大小。1关中区域。2三河区域。3燕、赵区域。4齐、鲁区域。5梁、宋区域。6颍川、南阳区域。7三楚区域。8南越区域。全国城市分布情况。货殖列传中共列出36个大中城市名称(不含地名),其中位于黄河流域者有

28、19个之多,位于淮河流域者为10,位于长江流域者为5,位于珠江、海河流域者各1。可见,当时城市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这与当时全国地域开发、人口、经济分布等情况是密切相关的。全国商业都会分布和商品经济联系情况。司马迁在写各个区域主要城市时,都特地点出其商业都会名称,其中,共举出九大商业都会。它们分别是:长安、邯郸、燕、临淄、陶、睢阳、吴、寿春、番禺。它们各自都有其商业腹地范围,以及商品流向、贸易品种等。中国城市发展与建设史31第三节秦汉都城的建设布局秦都咸阳,汉都长安,东汉都洛阳。一、秦咸阳 咸阳位于关中地区的中心,是一富庶之区。同时关中地势险要,四周有山塞险关,易守难改。另外,这里北依高原,南临

29、渭水,是关中东西交通的枢纽。渭水在其附近折向东北,正好是关中东西大路的分界点,自古以来人们东去西往必从这里渡渭;城市用水也便于解,故秦始皇统一全国后,继续选作都城。咸阳作为秦都,凡144年。秦咸阳在公元前350年孝公初建时,本建在渭水北岸上,削山坡为土台,主要以咸阳宫为主。大约至秦昭王时,在渭南建有一处兴乐宫。咸阳真正得到大发展还是在秦统一六国后的十多年内。史记秦始皇纪载:“秦每破诸侯,写仿其宫室,作之咸阳北阪上,南临渭,自雍门以东至泾、渭,殿屋复道,周阁相属。”秦始皇又下令“徙天下豪富于咸阳十二万户”,使咸阳人口聚增。渭河以北用地不够,便向渭南发展。朝宫即有名的阿房宫,这是一组庞大的宫殿群,

30、殿基夯土台地东西广约2公里,南北长约1公里,阿房宫前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可想规模之大。其它离宫别馆,庙宇楼阁也都建在渭南,直抵南山。至于咸阳究竟有多大规模,史无确载。秦咸阳是一座规模很大、但在布局上又比较松散、绵延地域很广的城市。其人口规模,武伯纶先生估计有七、八十万人,也有人推断将近百万人。中国城市发展与建设史32一、秦咸阳 秦始皇将咸阳城南北中轴线大大延伸,、跨过渭河,连接北宫、信宫、阿房宫直抵南山南麓,向东扩展了一东西轴线到达骊山山麓的温泉宫、始皇陵。两条轴线交汇于信宫(极宫),将轴线对着的终南山峰称为两阙,体现了气魄宏大的天人合一的规划思想。中国城

31、市发展与建设史33二、汉长安 汉定天下,围绕建都洛阳还是建都长安问题曾经过一番激烈的争论。最后刘邦听取了张良的意见,才决定定都长安。“夫关中,左崤函,右陇蜀,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饶,北有胡苑之利,阻三面而守,独以一面东制诸侯。诸侯安定,河渭漕挽天下,西给京师;诸侯有变,顺流东下,足以委输,此所谓金城千里,天府之国也。”汉长安位于渭水之南(北距渭水南岸约二公里,今西安市西北约8公里),龙首原高地之北,与秦咸阳毗连,并利用秦一处离宫(兴乐宫)建设起来的。汉长安城是逐步建设起来的,大体可分三个阶段。汉高帝时,先将秦代的离宫兴乐宫改建为长乐宫,后在长乐宫的西面建未央宫,又在长乐、未央两宫之间建武库。汉

32、惠帝时筑长安城墙,并建东市和西市。汉武帝时,在长乐宫的北面建明光宫,在未央宫的北面建桂宫、北宫,并在西面城外建一规模宏大的建章宫,至此,都城规模大备。中国城市发展与建设史34汉长安作为我国封建社会早期大一统帝国新建的第一个都城(秦咸阳基本是战国时秦国都城的延续)。其规划布局已同战国时都城有很大不同:它改变了战国时都城两城相依的旧章,也不同于秦咸阳松散状的布局,而将宫殿、官署、市场、居民区置于同一大城之内。其次,从长安城的总的形制和布局来看,它多少有些附会周礼考工记的规制。主要表现在:城的平面形状虽不甚规正,但基本近于正方形;十二个城门平均分布在四面,每面各三个城门;长乐和未央等主要宫殿位于城的

33、南部,东市和西市位于城的北部,这也与“面朝后市”相符。第三,长安城在规划建设上还有一个较显著的特点宫殿占据了城市的很大空间。仅长乐、未央两宫就占了全城面积的三分之一,加上桂宫、北宫和明光宫,合占全城总面积的二分之一以上。由于长安城宫殿占据很大用地,且集中在城的中南部,因此,广大平民和部分官吏就只能居住在城的东北部靠近宣平门的地区,以及城外靠近城门的地区和各宫殿之间。居住区共有160个闾里。据汉书地理志记载,西汉末年,长安的官方户籍有八万八百户,人口二十四万六千二百。加上王宫、贵族、奴仆,估计全城人口不下40万人。中国城市发展与建设史35三、东汉都城洛阳最先在城市规划中产生明显影响的事例是王莽提倡的城市礼制建筑,在长安城内南郊兴建了一组包括祭坛、明堂在内的规模宏大的礼制建筑群。至东汉,国都规划中的礼制思想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佛教于东汉开始传入,为了抵御外来宗教,创立了道教,两大宗教为代表的宗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