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PPTX , 页数:122 ,大小:1.30MB ,
资源ID:18925071      下载积分:15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18925071.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社会心理学(全套课件122P).pptx)为本站会员(聆听****声音)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社会心理学(全套课件122P).pptx

1、社会心理学周莉体系第一节概述第二节社会化与自我 第三节社会知觉与归因第四节社会动机与社交情绪第五节态度第六节沟通与人际关系第七节社会影响第八节爱情、婚姻与家庭第一节概述 1875年谢夫勒(德国)提出社会心理学概念 1908年罗斯(E.A.Ross,美国)社会心理学:大纲与资料集麦独孤(W.McDougall,英国)社会心理学导论标志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第一节概述 人物简介麦独孤,威廉(Mcdougall,William 1871-1938)英国心理学家,策动心理学创建人,出生英国,卒于美国,1890年毕业于曼切斯特大学,18901894在剑桥大学学医,获学士学位,继而深造于伦敦圣托马斯

2、医学院,1899年随剑桥人类学探险队前往大洋洲托雷斯海峡列岛考察土著人生活,回国后师从德国G.E.缪勒学习心理实验技术,1900年认伦敦大学讲师,1904年改任牛津大学心理哲学讲师,1920年赴美国哈佛担任心理学教授,因反对机械论心理学,曾长期与行为主义心理学进行论战。1927年任美国杜克大学心理学系主任,直至去世。麦独孤对生理心理学、实验心灵学、普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变态心理学等都有独创性的研究和见解。1905年首创 心理学应为研究行为的实证科学,提出以本能为基础的行为学说。指出:行为的特征是追求一定的目的,目的受人的本能来策动和维 持,一切行为都在于奋力达到一定的目的。主要著作,1908

3、年社 会心理学导论、1911年身体与心灵,支持超感官知觉的研究。第一单元研究对象和范围一、社会心理学的定义(一)侧重于心理学的定义(关注个体)弗劳德奥尔波特(Floyd HAllport,18901978):“对个体的社会行为和社会意识的研究。”高尔顿奥尔波特(Gordon WAllport,18971967):研究个体心理与行为如何受他人和社会情景的影响。采用实验的方法可以进行研究。(为学界认可)第一节概述哥哥:著名社会心理学家弗劳德奥尔波特(Floyd HAllport,18901978)出生于美国威斯康星州的密尔沃基。他在4个孩子中排行老三。1919年,他在哈佛大学获得哲学博士学作。随后

4、执教于卡罗来纳大学和锡拉丘兹大学,直到1957年退休。他获得过美国心理学会杰出科学贡献奖和美国心理学基金会金质奖章。美国实验社会心理学奠基人,“社会促进”概念的提出者,他的第一部著作社会心理学(1924)以实验和研究为基础讨论了群体实验、人格评价、心理学在诸多领域的应用等课题。他的研究还涉及对实验室环境以外宗教、政治、工业和社区诸领域内社会行为的考查。弟弟:高尔顿奥尔波特(Gordon WAllport,18971967),美国人格心理学家,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的代表人物之一。1939年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1964年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高尔顿奥尔波特(Gordon WAllp

5、ort,18971967)(二)侧重于社会学的定义(关注群体和社会)斯特克:“是由社会和个体的相互关系来界定的,任务是解释社会互动。”艾尔乌德:“社会心理学是关于社会互动的研究,以群体生活的心理为基础。”(三)介于二者之间的定义潘菽:侧重对社会关系、社会情境、个体的心理反应以及个体内在的心理因素的研究。是研究社会情景中的人的心理过程及其行为规律的科学。第一节概述二、社会行为与社会心理(一)社会行为:是人对社会因素引起的并对社会产生影响的反应系统。勒温(K.Lewin,1936)公式:B=f(P,E)(二)社会心理:社会因素引起并对社会行为具有导向作用的心理活动。第一节概述Kurt Lewin

6、18901947“If you want truly to understand something,try to change it.”勒温(18901947),德国心理学家,场论的创始人,社会心理学之父,以研究人类动机和团体动力学而著名。他试图用团体动力学的理论来解决社会实际问题,这一理论对以后的社会心理学发展有很大的影响。三、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个体层面(社会化、自我意识、社会知觉、态度、社会动机、社会学习)人际层面(人际关系、人际沟通)群体层面(从众、社会助长与惰化)社会层面(风俗、时尚、国民性)第二单元 社会心理学简史一、哲学思辨阶段(古希腊19世纪上半叶/启蒙期)特点:根据哲学思辨

7、及社会准则来认识社会行为。二、经验描述阶段(19世纪中叶20世纪初/形成期)特点:在观察的基础上,对人类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进行客观的描述和分析。达尔文进化论 德国民族心理学法国群众心理学麦独孤本能心理学奥地利精神分析学派(弗洛伊德)三、实证分析阶段(20世纪20年代 至今/确立期)特点:社会心理学从描述转向实证研究,从定性研究转向定量研究,从纯理论研究转向应用研究。弗洛伊德、西格蒙德(Frend,Sigmund 18561939)奥地利精神科、神经科医生、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1856年5月6日出生于摩拉维亚,4岁时举家迁居维也纳。他在中学时代就显示出非凡的智力,成绩一直名列前茅,17岁考入

8、维也纳大学医学院,1876年到1881年在著名生理学家艾内斯特布吕克的指导下进行研究工作。1881年开始私人开业,担任临床神经专科医生,1886年与马莎伯莱斯结婚,育有三男三女,女儿A弗洛伊德后来也成为著名的心理学家,1938年因遭纳粹迫害迁居伦敦,于1939年12月23日因口腔癌在伦敦逝世。弗洛伊德对精神分析的兴趣是在1884年与J布洛伊尔合作期间产生的,他们合作治疗一名叫安娜欧的21岁癔症患者,他先从布洛伊尔那里学了宣泄疗法,后又师从J沙可学习催眠术,继而他提出了自由联想疗法,1897年创立了自我分析法。他一生中对心理学的最重大贡献是对人类无意识过程的揭示,提出了人格结构理论,人类的性本能

9、理论以及心理防御机制理论。他的主要著作有:歇斯底里研究(1895)梦的解释(1900)性欲三论(1905)、论无意识(1915)、自我与本我(1923)、焦虑问题(1926)、自我和防御机制(1936)。科学心理学之父。1879年他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这标志着心理学的正式独立。1889年他被任命为莱比锡大学校长,并曾担任过巴登邦议会下院议员个工会领导人。冯特还继承了赫尔巴特和费希纳的哲学讲座,直到1920年去世。享年88岁。学识渊博,著作丰富。其著作涉及心理学、生理学、物理学、哲学、逻辑学、伦理学、语言学、文化人类学等诸多领域。主要心理学著作有对感官知觉理论的贡献(18

10、56-1862)、关于人类和动物灵魂的演讲录(1863)、生理心理学原理(1873-1874)、心理学大纲(1896)、心理学导论(1911)和民族心理学(10卷,1900-1920)。冯特(Wilhelm Wundt,1832年8月16日1920年8月31日),德国心理学家,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的创立者。他的生理心理学原理是近代心理学史上第一部最重要的著作。1836年 冯特获得医学博士学位,1875年任莱比锡大学哲学教授,1879年在该校建立世界上第一座心理实验室。二战以后社会心理学发展趋势研究领域拓宽,涉及人类行为的方方面面。理论多元化,“小理论”化解释与预测行为。开展了应用社会心理学研究。

11、第三单元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一、社会心理学研究应遵循的原则(一)价值中立原则(二)系统性原则(三)伦理原则第三单元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二、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一)观察法1、自然观察2、参与观察(二)调查法1、访谈法过程与技巧(准备工作、接近被访谈者、应对拒绝的技巧、谈话与提问技巧、追问技巧)2、问卷法问卷设计的原则(目的性、全面性、非歧义性、非暗示性、适度规模)第三单元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二、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三)档案研究法(四)实验法自变量 因变量 信度效度1、基本概念2、实验的类型 效绩警戒实验第四单元 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理论流派一、社会学习论(一)简史(行为主义社会学习

12、论)巴浦洛夫(俄国)华生(美国)斯金纳(美国)行为主义代表米勒、多拉德班杜拉、沃尔特斯社会学习论俄国生理学家、心理学家、高级神经活动学说的创始人。1849年9月大14日出生于梁赞的一个牧师家庭,1860年进入神学院,1870年改变成为当牧师的初衷,进入圣彼德堡大学学动物生理学。1875年转入军事医学院学习,1883年获医学博士学位,1884年获任军事医学院副教授,1890年起成为军事医学院药理学教授,1895年起为生理学教授,1904年因消化腺生理学研究的卓越贡献而获诺贝尔奖金。他一生最突出的贡献是关于高级神经活动的研究。他是用条件反射方法对动物和人的高级神经活动进行客观实验研究的创始人,也是

13、现代唯物主义高级神经活动学说的创立者。他发展了谢切诺夫关于心理 活动反射本性的学说,把反射解释为有机体与外部世界相互作用的要素。他 详细地研究了暂时神经联系形成的神经机制和条件反射活动发展与消退的规 律性,论述了基本的神经生理过程兴奋和抑制现象的扩散和集中及其相 互诱导的规律,提出了神经系统类型的学说和两种信号系统的概念。他的条 件反射理论是后来行为主义发展的奠基石,华生借此构成行为主义纲领。主要著作有:心脏的传出神经(1883)、主要消化腺机能讲义(1897)、消化腺作用(1902)、动物高级神经活动(行为)客观研究20年经验:条件反射(1923)脑两半球机能讲义(1927)等。巴甫洛夫,伊

14、凡彼德罗维奇(Pavlov,Ivan Petrovich 18491936)巴甫洛夫的狗华生(18781958)生于美国南卡罗来纳州格林维尔,1900年获得福尔满大学硕士学位。后入芝加哥大学,就学于杜威、安吉尔、唐纳尔森和洛布,1903年获得该校第一个心理学博士学位。后任芝加哥大学讲师和心理实验室主任,并很快成为比较心理学领域的领导者。1908年转任约翰.霍布金斯大学教授。1915年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1920年,因桃色事件引起家庭纠纷与妻子离婚而被迫改行从事广告商业活动,直至1945年退休。但在20世纪20、30年代,他还著书立说宣扬行为主义,做了大量心理学普及工作,产生了很大影响。宣布

15、了行为主义学派的三个原则:1.心理学应该研究行为,而不是意识;2.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也应该是客观的方法,比如观察法;3.心理学研究的目标是为了“预测人的行为,并控制人的行为”。行为主义学派的创始人华生“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让他们在我设定的环境中成长。那么我保证不论他们的潜能、能力、爱好或者祖先的种族如何,我能够把他们培养成我所任意选定的人医生、律师、艺术家、工头,甚至乞丐或者小偷。”斯金纳,伯尔赫斯弗雷德里(Skinner,BurrbusFrederick 19041990)美国心理学家,新行为主义的主要代表。1904年生于美国宾夕法尼 亚州萨斯奎汉纳,从小对动物及人类行为感兴趣,1922年进纽

16、约哈密尔顿学院主修文学,获英语科学士学位。后上哈佛大学专修心理学,师从当时著名的心理学家EG布林。1930年和1931年分别获该校心理学硕士学位和哲学博士学位。此后5年时间留任哈佛大学研究员。19361944任明尼苏达大学讲师、副教授。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曾参与美军秘密作战计划,采用操作性条件反射的方法训练鸽子,用以控制飞弹与鱼雷。1945年出任印第安纳大学心理学系主任。1948年重返哈佛大学,担任心理学终生教授。1990年8月18日卒于波士顿。其一生中主要著作有有机体的行为(1938)、科学和人类行为(1953)、言语行为(1957)、强化程序(1957)、教学技术(1968)、关于行为主义

17、(1974)、超越自由和尊严(1971)。他的主要贡献在于他发展了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反射理论,提出了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原理,他所设计和发明的“程序教学”和“教学机器”在60年代曾风行一时,对西方教育界产生深刻的影响,他在心理治疗、儿童行为矫正领域卓有贡献,属行为矫正技术的创始人之一。斯金纳的实验 艾伯特 班杜拉 1925,美国心理学家,社会学习理论的创始人。他认为来源于直接经验的一切学习现象实际上都可以依赖观察学习而发生,其中替代性强化是影响学习的一个重要因素。1974年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1980年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一、社会学习论(二)学习的机制三种机制:联想(巴甫洛夫

18、的狗)强化(斯金纳的猫、美国动物士兵)模仿(儿童的学习)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望梅止渴熟能生巧鹦鹉学舌一、社会学习论(三)观察学习(班杜拉,对他人行为与结果的观察,获得新的行为反应模式,或对已有行为模式加以修正。)1、注意过程2、保持过程3、动作再现过程4、动机过程人们之间的互动是物质与非物质的一种交换(一)简史创始人:霍曼斯(G.Homans,1950)代表人物:霍曼斯、布劳、蒂博特及凯利(1959)社会交换理论的理论来源有如下几个方面:以大卫李嘉图和亚当斯密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以列维施特劳斯为代表的结构人类学;斯金纳和班杜拉的行为心理学;蒂博特和凯利的社会心理学。二、社会交换论二、霍曼斯提

19、出了交换理论的几个基本命题1、成功命题(个人的某种行为越是经常的得到相应的报酬,他就越可能重复这一行动)2、刺激命题(相同的刺激可能会带来相同或相似的行为。)3、价值命题(如果某种行为的后果对一个人越有价值,那么他就越有可能采取该行动。)4、剥夺与满足命题(个体或群体重复获得相同奖赏次数越多,则该奖赏对个体的价值越小。)5、侵犯与赞同命题(当个人的行为没有得到预期的报酬或者受到了没有预料到的惩罚时就可能产生愤怒的情绪,并有攻击的行为;当个人的行为得到预期的报酬,甚至超过预期值时,或者没有得到预期的惩罚时,他会感到高兴,并产生赞同的行为。)三、符号互动论一种主张从人们互动着的个体的日常自然环境去

20、研究人类群体生活的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理论派别。又称象征相互作用论或符号互动主义。(一)简史该理论源于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W.詹姆斯和G.H.米德的著作。但最早使用符号互动这一术语的是美国社会学家H.G.布鲁默。E.戈夫曼是符号互动论在当代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二)符号互动论的基本假设1、个体对事物采取的行动是以该事物对其意义为基础的。2、事物的意义源于个体对他人的互动,而不是存在事物自身中。3、个体在应对他所遇到的事物时,往往通过自己的解释去运用和修改事物对他的意义。1、心智、自我和社会不是分散的结构,而是人际符号互动的过程;三者形成与发展都以使用符号为前提。2、语言是心智和自我形成的主要机制。

21、3、心智是社会过程的内化,内化就是人的“自我互动”过程,个体通过人际互动学到了有意义的符号,然后用它进行内向互动并发展自我。社会的内化过程伴随着个体的外化过程。4、行为是个体在行动过程中自己“设计”的。5、个体行为受其自身对情景的定义制约。6、身份及其意义存在于互动过程中,是个重要问题。7、自我是主我和客我互动的结果。(三)符号互动论主要观点 应用符号互动论有助于对许多问题的理解,如对社会越轨、精神疾病、集体行为、儿童社会化、死亡和挣扎、老年、疾病与痛苦和艺术社会学的理解等等。四、精神分析论(一)概述精神分析理论属于心理动力学理论,是奥地利精神科医生弗洛伊德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创立。精神分析

22、理论是现代心理学的奠基石,它的影响远不是局限于临床心理学领域,对于整个心理科学乃至西方人文科学的各个领域均有深远的影响,它的影响可与达尔文的进化论相提并论。(二)早期精神分析论的主要观点(弗洛伊德 经典理论)他一生中对心理学的最重大贡献是对人类无意识过程的揭示,提出了人格结构理论,人类的性本能理论以及心理防御机制理论。该理论是阐述人的精神活动,包括欲望、冲动、思维,幻想、判断、决定、情感等等、会在不同的意识层次里发生和进行。人的心理活动有些是能够被自己觉察到的,只要我们集中注意力,就会发觉内心不断有一个个观念、意象或情感流过,这种能够被自己意识到的心理活动叫做意识。而一些本能冲动、被压抑的欲望

23、或生命力却在不知不觉的潜在境界里发生,因不符合社会道德和本人的理智,无法进入意识被个体所觉察,这种潜伏着的无法被觉察的思想、观念、欲望等心理活动被称之为潜意识。下意识乃界于意识与潜意识的层次中间,一些不愉快或痛苦的感觉、觉、意念、回忆常被压存在下意识这个层次、一般情况下不会被个体所觉察,但当个体的控制能力松懈时比如醉酒、催眠状态或梦境中,偶尔会暂时出现在意识层次里、让个体觉察到。1、意识与潜意识理论(精神层次理论)2、“力必多”理论(性本能理论)弗洛伊德认为人的精神活动的能量来源 于本能,本能是推动个体行为的内在动力。人类最基本的本能有两类:一类是生的本 能,另一类是死亡本能或攻击本能,生的

24、本能包括性欲本能与个体生存本能,其目 的是保持种族的繁衍与个体的生存。弗洛伊德是泛性论者,在他的眼里,性欲有着广义的含意,是指人们一切追求快乐的欲望,性本能冲动是人一切心理活动的内在动力,当这种能量(弗洛伊德称之为力必多)积聚到一定程度就会造成机体的紧张,机体就要寻求途径释放能量。弗洛伊德将人的性心理发展划分为个阶段:口欲期;肛门期;(岁半以后)性蕾欲期;(儿童到岁以后,开始对异性父母眷恋,对同性父母嫉恨,俄底普斯(Oedipus)情结和厄勒克特拉(Electra)情结)潜伏期;(青春期)生殖期。(成年人成熟)弗洛伊德在后期提出了死亡本能即桑纳托斯(thanatos),它是促使人类返回生命前非

25、生命状态的力量。死亡是生命的终结,是生命的最后稳定状态,生命只有在这时才不再需要为满足生理欲望而斗争。只有在此时,生命不再有焦虑和抑郁,所以所有生命的最终目标是死亡。死亡本能派生出攻击、被坏、战争等一切毁灭行为。当它转向机体内部时,导致个体的自责,甚至自伤自杀,当它转向外部世界时,导致对他人的攻击、仇恨、谋杀等。3、快乐原则与现实原则4、人格结构理论(本我、自我、超我)本我即原我,是指原始的自己,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冲动和生命力。本我是一切心理能量之源,本我按快乐原则行事,它不理会社会道德、外在的行为规范,它唯一的要求是获得快乐,避免痛苦,本我的目标乃是求得个体的舒适,生存及繁殖,它是无意

26、识的,不被个体所觉察。自我,其德文原意即是指“自己”,是自己可意识到的执行思考、感觉、判断或记忆的部分,自我的机能是寻求“本我”冲动得以满足,而同时保护整个机体不受伤害,它遵循的是“现实原则”,为本我服务。超我,是人格结构中代表理想的部分,它是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通过内化道德规范,内化社会及文化环境的价值观念而形成,其机能主要在监督、批判及管束自己的行为,超我的特点是追求完美,所以它与本我一样是非现实的,超我大部分也是无意识的,超我要求自我按社会可接受的方式去满足本我,它所遵循的是“道德原则”。本我、自我、超我 本我快乐原则建立人格的基础为自我所控制和调节 自我现实原则人格的执行部分统辖本我与超我

27、 超我道德原则人格中体现道德准则的部分发源于自我冰山一角5、释梦理论6、心理防御机制理论它包括压抑、否认、投射,退化、隔离、抵消转化、合理化、补偿、升华、幽默、反向形成等各种形式。(二)荣格的分析心理学荣格的分析心理学认为精神活动是由意识 与潜意识活动组成的,借助于象征语言(梦、幻想)而互相交流。精神活动具有力求将意识与潜意识整合为一体的倾向。这个学派认为,帮助病人正确面对其潜意识活动,便可增进 内省能力,使精神症状得以缓解。提出“集体潜意识”理论(二)荣格的分析心理学荣格和弗洛伊德在理论体系上有许多不同之处:(1)两人皆重视潜意识,但荣格的潜意识范围较广,除包括弗洛伊德所强调的婴儿根源外,荣

28、格还强调人格的种族根源。其次,荣格所谓的潜意识不同于弗洛伊德的潜意识,弗氏的潜意识只 有非理性的成分,而荣格的潜意识为心理能量及智慧的根源,所以具有积极性。(2)荣格对于人类的看法包含目的论和因果论,他认为人类行为是由个人及种族的历史和对生活的期望所形成。也就是说,一个人的行为受过去和未来的影响。而弗洛伊德的理论认为,一个人的行为是受过去的影响。(3)荣格反对弗洛伊德的泛性论,他不认为“力比多”是性欲的来源,而认为是生命力的来源。(4)弗洛伊德学说过分强调生命中的病理部分和人的缺陷,而荣格则喜欢从一个人的健全方面着手研究。(5)按荣格的观点,人具有一种持久、创造的发展,以及追求完美的渴望。此一

29、看法,不同于弗氏无休止地重复本能性目标,直到老死(三)新精神分析论的主要观点1、霍妮的“文化因素”论男女之间的心理差别是文化因素决定的。2、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阶段论”1学习信任阶段(0-18个月)2成为自主者阶段(18月-4岁)3发展主动性阶段(4-5岁)4变的勤奋阶段(5-11岁)5个人同一感阶段(5-11岁)6承担社会义务阶段(18-30岁)7显示创造力阶段(中年及壮年期)8达到完善阶段(从成熟到晚年)第二节社会化与自我第一单元 社会化一、社会化概念个体在特定的人类社会物质文化生活中,通过与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由自然人转变成社会人的过程。二、社会化的内容(一)教导社会成员掌握生产与生活

30、的基本知识与技能。(二)教导社会成员遵守社会规范。(三)教导社会成员树立生活目标,确立人生理想。(四)培养社会角色。三、社会化的条件(一)人类有较长的生活依附期,是基础。(二)人类的遗传素质提供了社会化的可能性。(大脑)四、社会化的载体(一)家庭(二)学校(三)大众传播媒介(四)参照群体五、社会化的外延(一)政治社会化:个体的政治态度和政治信念形成的过程。其目的 是将个体培养和训练成遵守政府规定,服从国家法律,行使正当权力,承担应尽义务,促进政治稳定的合格公民。爱国意识发展的三个阶段(二)道德社会化:将道德规范逐渐内化的过程就是道德社会化。美国学者R.赫什等人提出人的道德性一般表现为3个方面:

31、第一、关心他人,愿意帮助和保护别人。这种关心是自觉自愿的,发自内心的。第二、对道德问题做出判断。社会中的道德准则时常是互相冲突的,对道德问题作出的不同判断会导致不同的行为。第三,行动,即在个人关心他人和做出判断的基础上采取的行动。(三)性别角色社会化:个人学习自己所属文化所规定的性别角色的过程。性别角色社会化基本是随文化而异的。三个概念:性、性别、性别角色。(四)语言社会化个体社会化的开始第二单元社会角色及其理论一、社会角色的概念二、社会角色的分类(一)、按角色获得方式可分为先赋角色和成就角色(二)、按角色行为的规范化程度可分为规定行角色和开放行角色(三)、按角色的功能可分为功利型和表现型角色

32、(四)、按角色承担者的心理状态可分为自觉角色和不自觉角色三、角色扮演过程:(一)角色期待(二)角色领悟(三)角色实践四、角色失调个体在角色扮演中产生矛盾、障碍,甚至遭遇失效。(一)角色冲突:主要是由于人们对同一角色有不同的期待所引起的冲突。(二)角色不清(三)角色中断(四)角色失败第三单元 自我、身份和自尊一、自我(一)自我的概念自我、亦称自我意识两个主要因素是自尊和自信。主我与客我镜我自我概念是个体自我知觉的体系与认识自己的方式。(二)自我的结构自我的结构有五个层面,即物质自我、心理自我、社会自我、理想自我和反思自我1、物质自我2、心理自我3、社会自我4、理想自我 5、反思自我(三)自我概念

33、的功能1、保持个体内在的一致性2、解释经验 3、决定期待(四)自我概念的行成与发展自我概念的行成大致经历三个阶段,即从生理自我到社会自我,最后到心理自我。1、生理自我:始于出生8个月-3岁2、社会自我:3岁-13、14岁3、心理自我:13、14岁-23、24岁(五)自我概念的测量二、身份(一)身份的定义(二)身份的特点1、客观性2、主观性3、多重性4、稳定性5、契约性三、自尊(一)自尊的概念自尊是个体对其社会角色评价的结果。马斯洛需要层次论詹姆斯在心理学原理中提出:自尊=成功/抱负(二)影响自尊的因素1、家庭中亲子关系的影响2、行动表现的反馈3、选择参与和扬长避断4、根据相似性原理正确进行社会比较(三)自尊的测量马斯洛需要层次论(自我实现理论)自我实现尊重爱和归属安全生理自我实现就是一个人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第三节社会知觉与归因第一单元社会知觉一、基本概念(即社会认识过程)二、社会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