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34 ,大小:128.50KB ,
资源ID:1897081      下载积分:1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1897081.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刘豪兴第三版《农村社会学》(00290)课后重点及答案.doc)为本站会员(wj)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刘豪兴第三版《农村社会学》(00290)课后重点及答案.doc

1、第一章 名词解释 差序格局:旨在描述亲疏远近的人际格局,按自己的远近来划分亲疏。 实证主义方法论:认为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一样具有普遍规律,自然科学的逻辑、方法和程序同样适用于对社会和人的研究。 非实证主义方法论:认为社会学和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有本质区别,否认自然科学方法对社会研究的适用性,认为对人或社会现象的研究应有独特的方法。 实地调查:也称田野调查,研究者通过亲自深入农村直接进入研究对象的社会生活环境中进行观察来收集资料。 类型比较法:通过比较方法描述出不同类型的农村社区,这些农村社区的不同之处是它们各自的特征,而相同之处则反映了中国农村社会的一般特征。 追踪调查:在不同时期对同一社区的调

2、查研究。 问卷调查:研究者利用根据调查目的而事先设计好的问题表格来收集资料的方法。复习题1.农村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答:农村个人和社会关系。研究农村个人和社会关系的社会学分支学科。2.农村社会学研究主要有哪些方法? 答:社会研究方法论、一般研究方法和具体技术、实地调查和社区研究、问卷调查。3.学习农村社会学有什么意义? 答: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农村社会学。农村社会学的研究成果,对三农和农村社会分层的认识,对促进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和村民自治都发挥了积极作用,丰富了中国社会学本土化的知识宝库。4.学习农村社会学有什么基本要求? 答:(1)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2)要坚持

3、理论联系实际(3)要深入田野,从实求知(4)要有“以民为本”的理念。 第二章 农村社会学史略5、社会学家吴文藻倡导农村社会研究,费孝通创造性地进行了农村社区研究;费孝通的江村经济和”魁阁“学术团队内地农村研究的成果,以及抗战时期林耀华等人的农村社区研究成果为社会学和农村社区研究作出了重要的贡献。6、中国农村社会性质的论战是中国社会性质和中国社会史论战的延续和深入。”中国农村派“以农村调查的丰富资料,进一步论证了中国农村社会性质是半封建 半殖民地社会,有力批判了”中国经济派“的错误观点。8、新中国成立后,农村社会学由中断到恢复重建,其学科地位比以往更为坚实,在小城镇和城镇化、农村工业化、城乡协调

4、发展和三农问题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中国农村派:中国农村社会性质论战中团结在中国农村杂志周围的进步青年。 中国经济派:中国农村社会性质论战中以中国经济杂志为阵地,以主编和主要撰稿人为代表的人群。 乡村建设运动:20世纪20、30年代由知识分子倡导并参加的,以建设复兴中国农村和解决农村问题为主旨的社会改良运动。 定县模式:主张从教育农民入手以除文盲,做新民为目标,最终达到农村建设、民族自救。 邹平模式:从组织乡村自治着手建设乡治主张和做法。 复习题1.农村社会学是怎样产生和传播的? 答:农村社会学起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为解决美国农村社会危机应运而生,通过各种途径首先传播到亚洲

5、和拉丁美洲,欧洲农村社会学主要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才得以长足发展。20世纪60年代以后,美国高度城镇化使得农村人口锐减,城乡走向一体,农村社会学在美国渐渐衰落,但学术研究并没有终止,农村社会学杂志照样发行,美国农村社会学 学会的年会已延续了77届。在亚洲,中国、日本、印度、菲律宾等国家的农村社会学发展较好。2.世界农村社会学大会有什么样的地位与作用? 答:世界农村社会学大会是由国际农村社会学联合会 负责举办的学术性会议,从1964年开始举办,作用在于繁荣发展农村社会学。每四年召开一次的世界农村社会学大会制度化,大大的推动了各国农村社会学的发展,他的作用是促进农村社会这的发展;进一步推进社会学研

6、究在提升农村生活质量中的作用,指导举行世界农村社会学大会,筹划和召开农村社会学跨国会议,推动更为广泛的国际合作。为农村社会学家提供一个对话和彼此交换有效信息的平台。3.中国农村社会学是怎样建立起来的? 答:中国农村社会学通过中美两国学者的农村调查实践、大学课堂教学等。在20世纪20年代初传入中国,并很快发展成为社会学的分支学科。4.中国农村社会性质论战的意义是什么? 答:中国农村社会性质论战是中国社会性质和中国社会史论战的延续和深入。中国农村派以农村调查的丰富资料,进一步论证了中国农村社会性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有力批判了中国经济派的错误观点,为革命理论建设培育了一批骨干后备队伍。5.毛泽东

7、的农村调查对农村社会学有哪些贡献? 答:。革命根据地的农村调查是中国农村社会学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毛泽东的农村调查主要体现在实地调查、课堂教学、理论研究、社会调查研究理论与方法等 四个方面,其研究成果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延安时期张闻天等人进行的农村调查取得了重要的研究成果。6.我国农村社会学恢复重建后有哪些成绩? 答:新中国成立后,农村社会学从中断到恢复重建,其学科地位比以往更为坚实。在小城镇和城镇化、农村工业化、城乡协调发展和三农问题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7.乡村建设运动是怎样兴起和发展的? 答:20世纪20、30年代由知识分子倡导并参加的,以建设复兴中国农村和解决农村

8、问题为主旨的社会改良运动。其旨在复兴农村、实现民族再造或民族自救的目标没有实现,但建设了很多实验区并在实验中做了很多有益于农民的工作,其实践经验教训是农村社会学的宝贵财富。8.乡村建设运动有哪些内容和理论? 答:内容:1兴办教育2推广农业科技3流通金融4提倡合作组织5办理地方自治6建立乡村公共卫生保健制度 7移风易俗8引发学术研究推动农村社会学发展。理论:晏阳初的民族再造思想梁漱溟的乡村建设理论。 第三章农村社会学理论1韦伯和马克思对于农村变迁的历史社会学考察,为我们理解中国乡村社会的演变,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依据马克思的相关论述,可以把“小农”历史演变的轨迹划分三个阶段:“古典式小农“”宗

9、法式小农“”现代的小农“ 2、新中国成立前,中国的小农具有三种不同的面貌;作为一定程度上直接为自家消费而生产的单位;作为一个追求利润的单位;作为一个阶级社会和政权体系下的成员。目前的小农经济是延续人民公社制度而来的,其核心是“ 以家庭承包为基础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制度“,小农研究的三种传统(形式主义、实体主义与马克思主义)所强调的是不同的历史阶段中小农的不同特征。要了解中国的小农需要进行结合的分析研究,其关键是把小农的三个方面(追求利润者、维持生计的生产者、受剥削的耕作者)视为密不可分的统一体。3、农户理论:主要有 恰亚诺夫的“劳动消费均衡“理论、舒尔茨和波普金的”利润最大化“理论和黄宗智的”

10、农业内卷化“理论4、农村社会学的危机 引发了农村社会学内部的反思潮,在批判的基础上,农村社会学家们有一种观点,认为回到农业问题才是农村社会学的出路。5、乡村建设运动 是一个主旨明确、有理论指导的社会改良运动。这集中体现了晏职初的“民族再造“思想和梁漱溟的”乡村建设理论“上。费孝通教授在1947年出版的乡土中国一书中提出了著名的”差序格局“理论。”差序格局“是费孝通对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形象概括。 名词解释“三农”:农民、农村、农业。在中国,农民、农业和农村三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依托,构成了一个整休,简称“三农” 农民:以土地为生、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农民是一个历史的概念,长期以来学者们对其有

11、不同角度的理解和认识,农民这个概念可以区分为三个维度;作为职业的农民、作为阶级的农民、作为身份的农民 农业工人: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农业雇工。 农村居民:居住在农村地域内的一切社会成员,包括农民和非农人员。 社会地位:社会关系中的位置。 经济理性:有利益最大化的追求。 生存理性:生产活动不受利润原则制约,劳力和资源配置也不是从最大经济效益原则出发,而受制于伦理道德习俗等传统力量,回避风险确保生存安全,有趋利避害求平安的观念。 价值观念:人们道德观念和社会评价的思想体系。 农业:狭义的农业指种植业,广义的农业指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副业和渔业。农业是社会生产中的一个重要部门。农业是人类依靠植物、动

12、物和微生物的生活机能和自然国,通过人们的劳动去协调生物和环境的关系,强化或控制生物的生命过程,以取得符合社会需要的产品和为人类创造良好生活环境的一个生产部门 农业补贴:政府通过财政手段向农产品生产、流通、贸易活动或向某些特定消费者提供的转移支付,是一种国民收入再分配行为。 农业政策:国家政党为维护农民权益,促进保护和扶持农业生产、交换、流通、消费制定的行动准则。 农业科技:用于农业生产方面的科学技术。 农村:以农业生产活动为基础,以农业为主要职业的居民聚居地。农村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即由采集生产方式进入农耕生产方式,人类需要定居生活之后产生的 农村社区:以农业生产活动为基础的人类活动共

13、同体。 城市:大量异质性居民聚居的、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具有综合功能的地域共同体。 新农村建设:是党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任务,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应有之义。目标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可持续发展:满足当前需要而又不削弱子孙后代满足其需要能力的发展。 可持续农业:采取某种使用和维护自然资源的方式,实行技术变革和机制性改革,确保当代人类及其后代对产品需求得到满足,这种可持续的发展能维护土地、水和动植物资源,是一种环境不退化、技术上应用适当、经济上能生存下去、社会能够接受的发展方式。 公平性原则:代内和代际公平。代内公平是指当代人在发展机会、享受发展成果上的公平;

14、代际公平是指在满足当代人需要的同时,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 可持续发展原则:经济、社会、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经济、社会、人口发展不能够超过资源环境的承载限度。 共同性原则:实现可持续发展共同目标的全球共同行动。 复习题1.农民与农业工人、农村居民有什么区别? 答:农民:以土地为生、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农业工人: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农业雇工。农村居民:居住在农村地域内的一切社会成员,包括农民和非农人员。2.怎样理解农民价值观念的二重性?农民价值观念更新的意义是什么? 答:农民价值观念是社会现实的反映,随社会变迁而发生变化。主要表现在:1务实思想和狭隘的功利观念2家庭主义和个性

15、的压抑3坚忍不拔的进取精神和安贫乐道的保守心理4眷恋故土情感和自我封闭观念5强调人际和谐和轻视竞争6均平思想和特权理念共存一体7重义轻利和追求功义并存。农民价值观念更新能够促进开放观念、市场观念、竞争观念、信息观念的形成。3.农业的性质什么?农业生产有什么特性? 答:(1)是通过人类劳动实现动植物的再生产来获得物质资料的社会物质生产部门(2)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相互交织。4.农业补贴有什么意义?我国农业补贴有什么取向? 答:意义:保护促进本国农业发展,维护保障本国粮食安全,维护农产品价格稳定,保障农民收入。取向:1建立具有长效机制的财政农业支持体系,支持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业结构调整2支

16、持生态工程建设3支持贫困地区扶贫开发4支持农村社会事业发展5增加农民收入6研究制定农民社会救助保障制度。5.怎样理解农业政策的重要性? 答:农业政策是适应国内外的实际需要,能够调整农业结构、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实现农业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6.农业科学技术的地位和作用怎样? 答:地位:农业是由相互联系的生态、技术和经济系统组成的,无论哪一个系统都离不开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对农业及其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作用:发展农业农村经济,大幅度提高土地使用率、劳动生产率、产品商品率,提高整体效益。7.什么是农村?农村社区有什么特征? 答:农村:以农业生产活动为基础,以农业为主要职

17、业的居民聚居地。特征:1人口密度稀疏,同质性强2经济活动简单,自给自足性强3组织结构简单,职业分工简明4家庭起重要作用,血缘关系浓厚,邻里关系密切5风俗习惯成训,民间宗教意识浓厚。8.怎样认识新农村建设的意义及其目标与要求? 答:意义:有利于群众,有利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要求: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9.怎样认识农民、农业和农村是三位一体的整体? 答:农业是人类生存的保障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农民居住在农村,是农业生产的主体,是农村发展的主导力量,因此农民、农业和农村是一个彼此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整体。10.面对全球化挑战,解决“三农问题”的应对策略是什么? 答:1加

18、强农村工作的领导2调整产业结构3加大财政农业补贴4选择可持续发展5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6制度创新 第四章 名词解释 人地关系:人口和土地的关系。人地关系不仅是一般的人口数量和土地面积的关系,同时也是人力资源和土地资源的关系,也是人口和经济发展的关系,还是人口、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现代西方的人地关系理论包括环境决定论、可能论、生态论和文化景观论。(环境决定论:把自然环境看做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 可能论:与环境决定论相对立,认为自然环境仅仅提供了一系列可能的机会,人类具有相当大的选择权利。生态论: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关系。 文化景观论:应当从研究文化景观的角度来分析人地关系,文

19、化景观是地面上可以感觉到的人文现象的形态。)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人地关系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新中国初期到1963年,第一次建立起以农民土地所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土地制度的雏形,第二个阶段是从1963年到1978年,中国的土地所有权制度变农民私有、集体统一经营为集体所有、统一经营使用,第三阶段从1978年至今,农村开始实行集体所有、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使用的土地制度。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农村人地关系的主要问题有地少人多,耕地抛荒和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等。 缓和农村人地关系的途径包括降低人口增长率、开发后备土地资源、增加耕地面积、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和加快土地流转等。历史上的中国人口增长总的趋

20、势是趋于不断增长,这一过程具有缓慢性和波动性两大特征。历史上的治乱循环,人口循环和耕地增减循环之间存在一致性。历史上的耕地面积变化具有总趋势上的不断增长和不断增长中的波动两大特征。人口:生产力的主体要素为生产力发展提供劳动力数量和质量,提供人力资源。耕地: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资源条件。人口循环:战争时期人口减少停滞,和平时期人口趋于增长,人口增长过程表现为循环过程称为人口循环。 治乱循环:和平和战争时期的循环。 土地流转:承包农户将土地转给他人经营。 圈地运动:一些地方政府不按实际情况,打着开发区的旗号乱占耕地,以致浪费大量土地,影响农业生产的现象。 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村劳动力从农业向非农产业或

21、城市的转移。 抛荒:已垦田地因天灾人祸未继续耕种而任其荒芜。 土地财产权:利用土地获得利益的权利。 复习题1.什么是人地关系,它有哪些特征? 答:人口和土地的关系。人口数量和土地面积的关系,人力资源和土地资源的关系,人口和经济发展的关系,人口、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特征:人口具有异质性、结构性、能动性、再生产性、生产消费二重性;土地具有原生性、固定性、有限性、可重复利用性、生产客体消费载体二重性。2.简析我国历史上人地关系形成和变化的原因。 答:历史上的治乱循环、人口循环、耕地增减循环之间存在一致性。人口增长具有缓慢性和波动性,耕地面积变化具有不断增长和不断增长中的波动性。3.新中国成立以来

22、我国农村人地关系的发展情况怎样? 答: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村人地关系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新中国成立初期到1963年,第一次建立起农民土地所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土地制度;1963年到1978年,我国土地所有权制度变为集体所有、统一经营的土地制度;1978年到现在农村开始实行集体所有、家庭联产承包经营的土地制度。4.针对我国现代化进程中所出现的人地关系问题,试述应采取哪些对策来协调人地关系? 答:严格控制人口增长、降低人口增长率、开发后备土地资源、增加耕地面积、搞好农村人口社会保障、确立农民土地财产权、加快土地流转。5.全球变暖对人类社会和中国会产生哪些影响?我们的责任是什么? 答:全球变暖已是不争

23、的事实,其成因与温室效应密切相关,但主要是人类的不当活动造成的,全球变暖对世界的生命支撑系统和社会经济活动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中国是全球会出现干旱化趋势,极端天气更加频繁,恶化环境,影响作物种植制度、农业产业布局。严重频发的自然灾害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尤其是对广大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第五章 农村人口 在相当长地年代里,农村人中口是中国人口的主体,占全国总人口的70%-80%。人口是指生活在特定社会制度下,特定地域内的人和总和,是一切社会发展存在的必要前提。农村人口是指根据国家统计的定义,指在农村居住和生活的人口。在20世纪90年代之前,世界的农村人口远远多于城镇人口,1990年才

24、降至53.86%,1990年联合国将每年7月11日定为世界人口日,以唤起人们对人口问题的关注,2007年5月23日,城镇人口略微超过农村人口,学界将这一天列为世界城乡人口变动的分水岭。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新中国成立后农村人口长期占全国总人口的80%以上,2011年按人口、居住地统计,中国农村人口首次低于城镇人口。人口结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内部不同特征与要素的构成及其相互之间的比例关系,人口结构反映社会发展状况,同时反映人口的社会位置以及彼此之间的关系,对人口变化和社会发展具有全面影响。农村人口结构可分为人口自然结构、人口社替结构和人口地域结构。家庭人口规模是指全社会可某一地区的家庭平均人口数

25、,中国农村家庭人口平均为4-5人,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比城镇高。人口素质:一般指的是人口总体的身体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以及思想素质,它反映了人口总体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条件和能力。农村出现了“读书无用论”,是基于农民的选择,因为农民追求的并不是得到最多,而是追求“得到够用而付出最少”,与其选择利益最大化,不如选择成本最小化,所以说,农民认为读书无用,并不是读书的“期望收益小”而是现在读书的“成本”极大。教育在社会再生产中和社会流动中起主导作用。,新中国的教育事业职得了巨大的成就,到2012年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1.8%;教育经费有较大的幅度增加;农村成人教育有所恢得,县乡村三级成人教育网络得到巩固

26、。教育机会均等:是指“各族群接爱学校教育的学生,在总学生数中所占的比例,应与各族群在同一年龄人口中所占的比例相等”对高中和高等院校生源的分析发现,中国的教育机分分而存在明显的社会分层。名词解释: 农村经济:以农民农村经济组织作为农村市场的主体,在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活动中产生的各种生产关系,包括在农村地域内的农业、工业、商业、金融业、交通运输业、各种服务业等经济部门的经济活动关系。 施坚雅模式:研究近代中国农村基层市场的结构-功能分析模式。 农村经济制度:在一定时期内建立在农村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基础上的一整套农村经济关系和与此相关联的农村经济活动规范体系。 合作化:通过互助合作,逐步将个体农

27、民生产资料私有制改造成农民集体所有制的过程。 人民公社:中国农村中和基层政权相结合的社会主义集体所有经济组织,是农村社会的基层单位。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包产到户、包干到户的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生产责任制。 农业产业化:以市场为导向、按产业系列组织发展农村经济,实现农业和相关产业的系列化、社会化、一体化的发展过程。 股份合作制:农民自愿组织起来,按照协议以资金、实物、技术、劳力等作为股份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以按劳分配为主,又有一定比例的股金分红,能独立承担民事责任,依法批准建立的农村经济形式。 农村金融:运用金融手段促进、保障和扶持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 乡村债务:农村主要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兴

28、办乡镇企业、借债上缴税费统筹等方面造成的债务。 复习题:1.什么是施坚雅模式,其基本观点是什么? 答:(1)研究近代中国农村基层市场的结构-功能分析模式(2)基本观点是中心地区和边缘地区,把农村集市网络概括成市场共同体。认为在理想状态下,基层市场空间分布意味着18个自然村以六角形围绕一个集市。2.如何理解农民的“经济理性”和“生存理性”? 答:1有利益最大化的追求2生产活动不受利润原则制约,劳力和资源配置也不是从最大经济效益出发,而受制于伦理道德习俗等传统力量,回避风险确保生存安全,有趋利避害求平安的观念。3.如何理解土地制度变迁是农村经济制度发展的基础? 答:农村经济制度是建立在农村生产资料

29、所有制形式基础上的,而这一生产资料就是土地,所以土地制度变迁是农村经济制度发展的基础。4.如何认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产生的历史背景?说明其积极意义和存在的问题。 答:(1)是在20世纪70年代我国农村经济体制经过了土地改革、合作化和人民公社后产生的,是新时期农村改革的原始起点和中心(2)意义:重建了农村经济,形成了一套有效的激励机制进而极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并为以后发展和以城乡工业化齐头并进为特征的国民经济高速发展奠定了微观基础(3)问题:1个体农民的小生产和变幻莫测的大市场的矛盾2个体农民经营规模狭小和农业现代化目标的矛盾3个体农民传统生产方式和农业专业化生产的矛盾4个体农民生产经营投入和农

30、业开发性投入的矛盾。5.什么是农业产业化?试述农业产业化出现的原因和特点。 答:(1)以市场为导向、按产业系列组织发展农村经济,实现农业和相关产业的系列化、社会化、一体化的发展过程(2)原因:是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轨过程中人们对新制度的需求中产生的(3)特点:市场化、社会化、集约化、纵向化。6.试述农村合作金融的主要形式及其特点。 答:形式:农村政策性金融和农村信用合作社。特点:农业发展银行承担了主要的农村政策性金融职责,农村信用合作社缓解了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7.简要说明当前中国乡村债务形成的原因。 答:1完成税收任务形成债务2兴办公益事业造成债务3乡镇企业超速发展积累债务4乡

31、镇财务体制不合理,造成政府负债运转5农村经济发展迟缓,乡镇财政支撑乏力6缺乏有效监督机制,债务问题雪上加霜。 第六章农村婚姻与家庭 婚姻: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关系之一,也是男女之间依照社会风俗或法律的规定而结为夫妻关系的一种社会制度。不同的历史时期,世界不同的地区,婚姻制度存在着众多差异。中国农村男女青年择偶的主要考虑因素有:门当户对,生辰八字、个人条件、感情因素等。在择偶方式上,开始抛弃父母包办的方式,更多地采取自由恋爱的方式,农村婚俗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婚姻观:是指人们对于婚姻的理解和认识。传统的节列观等 旧伦理已经为社会主义新伦理观替代。在农村生育文化上,有些观念和风俗习惯已经转变,有些正在转变,科学技术知识也在农村得到较快的普及。家庭:是指以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或领养关系为纽带和标志的社会群体,农村家庭规模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呈逐年下降的趋势。农村家庭也表现出一定的变化趋势:第一,联合家庭呈现减少趋势;第二核心家庭和主干家庭占大多数,第三、各种过去很少见的家庭类型在中国农村也逐渐多了起来,如“分居的家庭”“流动或半流动家庭”。随着社会的进步:农村家庭的生产经营功能、生活消费功能、生育功能、社会化功能、赡养功能等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家庭关系也出现了新的现象。目前农村地区出现的离婚与再婚问题、人口老龄化问题、女性地位问题、家庭暴力问题等 值得人们关注和探讨。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