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31 ,大小:1.70MB ,
资源ID:1933945      下载积分:15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1933945.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武汉大学庐山实习报告.doc)为本站会员(聆听****声音)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武汉大学庐山实习报告.doc

1、庐山地质地貌野外实习专 业:xxxxxxxx年 级:xxxxxxxx姓 名:xxxxxxxx学 号:xxxxxxxx 指导老师:xxxxxxxx目 录一、庐山概况41.地理位置42.自然概况43.人文概况4二、实习概况51.实习目的:52.实习时间和地点53.实习工具54.实习过程55.主要实习点65.1三叠泉65.2仙人洞75.5大月山水库75.4天桥大坝85.5五老峰二峰95.6芦林湖东侧冰碛泥砾剖面95.7剪刀峡、窖洼105.8小天池115.9芦林湖11三、地质地貌实习部分121.岩层产状要素的测定121.1岩层走向的测量121.2岩层倾向的测量121.3岩层倾角的测量121.4岩层产状

2、的记录方法122.构造地貌132.1断块山132.2褶曲构造地貌132.2.1 背斜山与单斜山142.2.2 向斜谷142.2.3 次成山与次成谷152.3断层谷地貌152.4节理构造地貌153.岩石地貌163.1仙人洞163.2天桥164.流水地貌164.1 宽谷与峡谷164.2 峡谷174.2.1旋回裂点174.2.2构造裂点174.2.3岩性裂点174.3河流袭夺184.3.1锦绣谷河流袭夺194.3.2大校场河流袭夺195.冰川地貌205.1王家坡等冰川U谷215.2大坳冰斗235.3芦林冰窖235.4含鄱岭冰川刃脊24四、植物实习部分241.植物概况241.1 常绿阔叶林241.2

3、落叶阔叶林241.3 常绿阔叶、落叶阔叶混交林242.样方调查242.1 乔木层调查252.2 灌木层调查26五、气候水文实习部分281.气候282.水文29六、土壤实习部分291.主要土壤类型291.1 红壤291.2 黄壤及山地黄壤301.3 山地黄棕壤301.4 山地棕壤301.5 网纹红土302.土壤的垂直分布规律31七、实习体会31参考文献32附图: 图1 岩层产状测量图示13 图2 庐山北部局部山岭构造示意图13 图3 庐山典型的褶曲地貌15 图4 西谷(宽谷)16 图5 天桥峡谷17 图6 锦绣谷河流袭夺图19 图7 大校场河流袭夺图20 图8 王家坡U形谷22 图9 庐山植被垂

4、直分布示意图24附表: 表 1“月照松林”处岩石产状数据13 表 2 庐山第四纪冰川遗迹地貌景观一览表21 表 3 环境条件记载25 表 4 乔木调查记录表25一、庐山概况1.地理位置:庐山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座落于江西省北部,位于长江中游南岸,北接鄱阳湖,大约在11552E11608E,2926N2941N之间,地理位置优越, 交通方便。2.自然概况:庐山,雄峙于长江南岸,兀立于鄱阳湖西北。庐山、长江、鄱阳湖三位一体的奇妙结合,特殊的地理位置,造就出具有突出价值的地质地貌景观。在地貌学上,庐山称为“地垒式断块山”。它在10亿年前就开始了它的发展史,它记录了地球的地壳演变史,它承载过地球曾发生的

5、那一次次惊心动魄的巨变。庐山是由北东南西向断裂作用上升而成的断块山,平面形态呈肾形,中部宽而向东北和西南逐渐收窄,长20多公里,最宽10多公里,最高峰为汉阳峰,高1474米。山体内的褶皱、断层和单斜构造地貌都很明显。此外,还有尚在争论中的第四纪山岳冰川地貌。六十多年前,地质学家李四光经过反复考察和研究,认定庐山第四纪时发生多次冰川,并命名为:鄱阳冰期、鄱阳大姑间冰期、大姑冰期、大姑庐山间冰期、庐山冰期,为中国第四纪冰川地质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整个的庐山地区,存在着两大主要的断层:泉断层(鄱阳湖一带)下降,形成盆地,即为鄱阳湖;莲花洞断层(九江一带)下降,形成了九江盆地。鄱阳湖即为断陷盆地。

6、庐山主要地质遗迹类型为地质地貌、地质剖面。庐山内发育有地垒式断块山与第四纪冰川遗迹,以及第四纪冰川地层剖面和早元古代星子岩群地层剖面。迄今为止,在庐山共发现一百余处重要冰川地质遗迹,完整地记录了冰雪堆积、冰川形成、冰川运动、侵蚀岩体、搬运岩石、沉积泥砾的全过程,是中国东部古气候变化和地质特征的历史记录。庐山具有独特的第四纪冰川遗迹,是中国第四纪冰川学说的诞生地、山麓郡阳湖滨遗留着末次冰期时由古季风环流产生的独特的风沙丘群。与欧洲阿尔卑斯地区及北美地区第四纪冰川活动特征有许多相似之处,具有全球对比意义,对研究全球古气候变化和地质发展史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3.人文概况:自公元前126年司马迁南登庐

7、山,并将庐山写进史记后,历代无数文人墨客,如陶渊明、谢灵运、李白、白居易、苏轼、王安石、黄庭坚、陆游等都曾登临庐山,留下了4000多首诗词、400多处摩崖题刻和难以计数的书画作品,使庐山享有“文国诗山”的雅号。使庐山成为中国山水诗和山水画的发祥地。庐山的白鹿洞书院,建于公元940年(南唐),南宋时理学大师朱熹重建扩充,成为中国四大书院之首。代表着中国近世七百年的程朱理学大趋势。白鹿洞书院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由中央政府(始于北宋赵匡胤)于京城外修建的国学院。白鹿洞与岳麓、雎阳、石鼓并称天下四大书院。19世纪末,英国传教士李德立规划、开发牯岭避暑地,代表着西学东渐的新趋势。到20世纪初,牯岭曾经汇

8、集二十余国的数千名基督教传教士,兴建欧美风格的避暑别墅近千幢,以及各宗派的教堂多座。形成中国最有规模的一处避暑胜地和山地别墅群。 今天,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天主教都在庐山各有一席之地。1930年代,庐山又成为南京国民政府的“夏都”。1937年,蒋介石在此发表抗日讲话,开始全面抗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毛泽东三次登上庐山,主持召开了三次中共中央会议。在1959年的庐山会议上,彭德怀和毛泽东发生公开冲突。最富盛名的,还是李白的那首“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诗句,让庐山从此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二、实习概况1.实习目的:认识庐山地区山地地貌的基本类型及其成因,掌握地貌野外调查

9、的基本方法,认识庐山的地层及地质构造,及其形成的地貌。通过对基本地质现象的野外实地考察和现场实践巩固课堂所学的基本理论,联系实习现场的实际,加以验证和拓宽,获得更开拓的知识视野,培养和提高实际工作能力(如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识图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等),学会实测地层剖面、记录、描述观测点,了解褶皱、断层的特点及形成原因,掌握流水的地质作用对岩石的影响及冲刷形成河谷的过程;训练编写实习报告等。2.实习时间和地点:2014年9月09日至2014年9月16日,中国江西省庐山。3.实习工具:罗盘、地质锤、GPS、野外记录本、铅笔、背包、橡皮、地形图等。4.实习过程日期路线2014-09-0

10、9动员准备(武汉大学信息学部)2014-09-10如琴湖饭店气象台月照松林2014-09-11如琴湖饭店老虎峡含鄱口植物园五老峰一峰五老峰二峰2014-09-12如琴湖饭店如琴湖天桥大坝仙人洞御碑亭天池塔2014-09-13如琴湖饭店美庐庐山博物馆芦林冰碛泥砾剖面芦林湖大坝2014-09-14如琴湖饭店牯牛岭西北坡庐山大厦茭芦桥乌龙潭黄龙潭龙首崖2014-09-15如琴湖饭店街心公园草地坡望江亭王家坡汉口峡大月山水库2014-09-16如琴湖饭店三叠泉2014-09-172014-09-21整理实习笔记,写实习报告(武汉大学信息学部)5.主要实习点5.1三叠泉 位置:(2942N,11626E

11、 ) 庐山是神州九大观日处之一。庐山观日处位于庐山东谷含鄱峰中段含鄱口,含鄱亭为最佳地点。含鄱口的奇妙就在于一个“函”字,造成“千里鄱湖一岭函”的气势。宽敞的空间,辽阔的视野,低舒的葱茏,山的静止,水的流动等种种情致极度不相同的美相互对照、相互辉映、相互连接成为一体,幻妙与旷达是这里的精妙所在,魅力所在。在岭脊上,北可望五老峰,东可瞰鄱阳湖,南可眺大汉阳峰,西可观庐山植物园,这大概便是游人若鹜的主要原因。 含鄱岭西,汉阳、五老两峰如两角相对,而犁头尖山正界其中,这座由第四纪冰川刻切的角峰,如一快锋利的犁头,在苍天间耕耘。含鄱岭东南,为太乙峰,峰下是颇有盛名的太乙村。 沿途可以看见两岸山体具有明

12、显的水平层理和大量的剪节理和垂直节理,岩层之间有清晰的层理,有的水平,有的倾斜,或者波状斜交错层理。而我们在一处却只看到了平行层理,层与层之间平行,可见它是在沉积稳定时形成的。之所以这里的节理裂隙非常的发育,通过查阅资料和老师讲解我知道了那是因为这里曾经发生过多次的地壳沉降和抬升,所以形成了褶皱密布,断层纵横,岭谷相间的山体,又经过了冰川作用,所以才形成了现在的三叠泉。老师也讲这儿的岩石之所以使得岩石产生大量的破碎结构是由于外动力的差异风化和大断裂的构造。我们在这儿发现这里的岩石大多是石英砂岩,中间还夹杂有云母夹层,它的形成是由泥岩变质而成。唐老师我们说在庐山的褶皱中,左边向斜延伸至三叠泉,背

13、斜部分缺失,延伸至鄱阳湖底。三叠泉两岸山体的岩石是一层一层的,而且层与层之间是相互平行的,这是沉积岩的特征,沉积岩是岩石圈在地表的各类岩石在太阳能,大气,水和生物等作用下,发生物理和化学风化,使原岩崩解,经水流搬运或其他方式沉积为松散沉积物,又经物理,化学条件改变,经硬结成岩作用二形成的。颗粒主要由石英、方解石、白云石、石膏、粘土等矿物.其结构是碎屑结构。三叠泉瀑布是由于山地抬升,河流下切形成。三叠泉主要因为受横向节理密集带控制而发育形成的大型嶂谷或峡谷。河床分为三级,总落差达到500多米,瀑布飞流直下。三叠泉袭夺河:原来的青莲寺河向北东流,在三叠泉附近被向南流的河流溯源侵蚀,袭夺了青莲寺谷,

14、河流成直角拐弯,河流袭夺后,裂点向青莲寺谷上溯2公里之远,河流下切深度达150500多米,可见袭夺时间应早于锦秀谷。深切500650米 ,因受岩层水平层理和垂直节理的影响,分三级跌水,成为三叠瀑布,总高度约120多米。5.2仙人洞 位置(2954N,11557E,970m) 我们看到仙人洞的主要岩石岩性为含砾石英砂岩和含砾石英砂岩夹千枚岩,通过老师讲解和自己了解我们了解到仙人洞位于虎背岭背斜核部,岩层产状近水平,而岩层岩性又是比较软弱的含砾石英砂岩夹千枚岩,这更有利于岩石的风化、侵蚀和崩塌,有利于形成最初的岩洞,它又是由背斜成谷,岩层顶部产生一定程度的弯曲,产生大量的的节理裂隙,加上岩石的风化

15、和水渗透的侵蚀作用,使得中间部分凹陷崩塌,后又加上人为的作用最终形成。仙人洞节理构造地貌:节理构造地貌的发育主要受不同节理组合和构造部位控制。在背斜核部发育纵张节理和X节理,节理切裂近水平的硬岩层,局部发生岩块崩落而在陡坡上形成凸出的岩块以及凹陷的“洞”或“穴”。5.3大月山水库 位置(29.56416N,115.98549E,1258m) 大月山水库位于庐山大月山北部,高程1240m,一面环山,三面为坝体,所倚山体是其水源补给源,共发现三股表面水流,山体植被茂盛名为防止土体流失奠定了一定基础。在NS方向坝体南部为天然岩体作为坝体,但岩石节理裂隙发育,有水泥加固的现象,然而遭后期侵蚀风化作用,

16、水泥体部分脱落,岩体主要发育NE与NW方向剪节理。节理发育产状倾向155倾角56,为水库漏水的主要发育点。建议能用水泥混泥土灌注加固、防渗。干裂砌石岩性:主要是砂砾岩,石英岩与长石石英砂岩,遭受不同风化,其中长石矿物风化较严重,山脚出露岩石为全风化的长石石英砂岩,以及石英岩。在NS坝体南部天然坝体为含砾长石砂砾岩,中间带有石英夹层,石英脉层厚度为5-5cm。在NE走向坝的东东部与坝山接触处一段大概4cm的范围内无干砌护坡,为松散土堆积物,并有小股水流出露,来因不明。该坝水源是来自坝山表面5股水流和地下水,水流急,流经较小。从岩性分析可知,坝基岩性为含角闪石石英砾岩,胶结好,硬度高,承压高,为该

17、水库提供了很好的地质基础。但岩心上可见裂隙面,但并为贯通,所以并不会造成渗透。坝山坡度相对较缓,没有滑坡等地质灾害,植被发育,防止了水土流失隐患,为水库提供了丰富的水源,也为水的优质提供了有利条件。在该水库东部沟谷发现有沿北东东走向的断裂构造,距水库最近距离大概200m,其断裂所在沟谷发现有破碎裂岩,节理裂隙发育,沟谷宽度大约1m,此断裂为张性断裂,构造面以及节理裂隙发育且复杂,对坝体的稳定以及储水有一定的影响。5.4天桥大坝 位置(29.56917N,115.96459E,1047m) 我们了解到天桥先是由冰川侵蚀形成U型谷,继而西北方向经拉伸形成横向断裂,最终变为峡谷。再加上水流急速,造成

18、河流袭夺。近代时期为了加以利用,便修筑建坝拦水工程,以用于防洪蓄水。同时,我们可以看到这里大多以沉积的砂砾岩为主,可清楚看到河流循断裂或岩层垂直节理发育,流水强烈下切侵蚀,谷坡近于直立,形成嶂谷。由于这里的岩层产状近于水平,节理发育,下面的岩层受到河流侵蚀、崩塌,上面的岩层则横空伸出,看起来似一天然石桥,称为“天桥”。芦林湖节理构造地貌:而自背斜核部的某些部位,因纵张节理发育密集,尽管有坚硬岩层保护,也会被不断剥蚀侵蚀形成地形倒置现象我们测的岩层两侧倾角分别为70和49,相差较大,可判断为断层。天桥袭夺原因:通过网上查阅我们知道,在天桥袭夺点以上为宽谷,以下为峡谷(锦绣谷)。袭夺时代为晚更新世

19、之后。5.5五老峰二峰 位置(29.54696N,116.01029E,1510m) 石英砂岩:灰白色,矿物主要为石英,具有碎屑结构,有粗糙感。石英片岩:灰白色,矿物主要为石英,由石英岩经区域变质作用后形成,具有片理及鳞片状构造,有反光点,具滑感,有碎屑结构。由两条正断层分裂岩层,形成阶梯式构造;断层存在原因:沟谷中植被茂盛,两侧岩层稀少,断层泥发育。云母石英片岩,具有片理及鳞片状构造,具滑感,有碎屑结构,矿物主要为石英、云母;含砾石英砂岩,灰白色,有碎屑结构,砾径为24mm,矿物主要为石英;紫色长石石英片岩,具有片理及鳞片状构造,有滑感,条痕为白色、红棕色,矿物主要为石英,次要矿物有紫色长石

20、、云母。断层三级发育。五老峰单面山,它由五老峰背斜的北翼所成,其南翼因断层陷落于山南;五老峰断层崖地貌,因庐山正断层切进五老峰背斜南翼而成,它在秀峰、海会一带崖高达1000m,向东北方递降。断崖受流水下切和溯源侵蚀,形成许多垭口,所谓五老峰就是五大垭口之间的山峰。而四峰和五峰之间被一正断层切断,由于断层的深切作用使得断层地带的底层略低于封顶。5.6芦林湖东侧冰碛泥砾剖面 位置(29.55456N,115.97226E,1015m) 该剖面是4020万年前冰川消融的堆积物,由黄棕色泥砾组成,冰川漂砾与碎石混杂在一起,其中埋藏着冰川条痕石,熨斗石。同时,该剖面也是庐山第四季冰川遗迹的有力证据,剖面

21、由两条冲沟汇聚成一沟谷。冲沟的宽度10米、深5.1米,冲沟的宽度15.9米、深4.9米,沟谷宽度50米、谷深12.95米。冰碛泥砾层厚度为5.15米,泥沙含量4050,砾含量5560,砾径最大4.5米,无分选性,次菱角状的圆状不等。沟中冰川漂砾最大砾径达4.6米。冰碛泥砾层下岩层的岩性为强风化的长石石英砂岩,沟谷右侧的岩层一被风化成高岭土,出露的高岭土厚度为7.8米,怀疑可能会出现滑坡。在沟谷近公路处由一座拦挡坝,坝长6.2米,坝宽4.5米,坝高1.1米,坝底有一水管向芦林湖中排水,其作用是减少水对坝身的作用力,保持坝身的稳定。拦挡坝左侧有一处滑坡体,坡度为60度。 冲沟的成因:冰川的冰劈作用

22、使地表岩石发生破碎,再由冰川的搬运作用将破碎的岩石搬运走,从而形成小沟。冰期结束后,水流的冲刷作用和下蚀作用不断磨损沟壁和沟底使得小沟的宽度和深度不断增加。泥砾层中夹得砾石上存在冰川搬运作用后留下的擦痕。5.7剪刀峡、窖洼 剪刀峡为一大断裂,走向为520,周围有4条次生断裂,酷似剪刀状,故称为剪刀峡;主断层延伸很远,穿越公路一直向上。谷地由石英砂岩等构成,是罕见的第四纪冰川U形套谷。据李四光学说解释,这是由于冰川时期形成最初的U形谷,经流水冲刷、侵蚀,将两边河床上的岩石打磨、搬运后而形成的。窖洼是一个宽浅的凹地,开口向北,谷旁山坡平缓,高出谷地约百米。窖洼以北,河流深切,成为陡峭的剪刀峡峡谷,

23、深切达500米左右,纵比降很大,自峡谷谷口到峡谷出口下降约700米。关于窖洼、剪刀峡的成因即形成的主要动力问题,现存在两种观点:a.李四光认为主要是冰川作用造成,窖洼为当时储存冰雪的冰窖,即粒雪盆,剪刀峡先有冰川侵蚀作用形成U形谷,冰川后期受水流切割形成今日的地貌。主要证据是今日峡谷两旁有女儿城砂岩构成的零星台地。这些台地与昔日的冰窖和U形谷谷底高度相当,是昔日冰窖和冰川槽谷大的组成部分。另外在峡谷的谷口处有许多小湖,李四光认为是冰水湖经后期改造形成的。b.任美锷先生则认为窖洼原来是壮年谷底,并不完全是由冰川侵蚀造成的,主要证据是:既然两侧偶零星分布的台地,而台地又是过去冰窖的组成部分,那么地

24、形上来讲,在狮子山以外就不应有这种台地的存在,但事实恰恰相反。我认为剪刀峡的形成与构造因素有着很大的关系。此处是横向张断层经过的地方。在新构造运动中,庐山大幅度抬升,河流的溯源侵蚀能力较强,所以我认为剪刀峡主要是由于水流沿断裂下切侵蚀造成的。若认为是冰川造成的可能性很小,因为积雪区面积太小,且从现在峡谷里的地形来看,在交错面有山嘴交错存在,没有明显的冰蚀三角面。若用泥石流来解释又缺少蓄水区。在剪刀峡处观察西北方位,可以见到九江平原上,有成弧形延伸分布的低矮丘陵,李四光认识是中碛堤。这些都是关于庐山第四纪冰川作用的证据。5.8小天池 小天池位于庐山牯岭东北小天池山顶,以山巅小池得名。海拔1215

25、米,是庐山第八高峰,山势巍峨,青翠秀丽,自峰下公路抬级而上200余阶,至小天池山巅,于殿堂前可见一圆形水池,即小天池。池水清澈,久旱不涸,久雨不溢,自古蔚为奇观。小天池侧有天池亭,亭建于一喇嘛塔基上,高耸人云,纵目四顾,东望潘阳湖浩瀚无垠,北望长江若带,西望田园锦绣如画,南望牯岭云中山城。在天池亭观晚霞和云景,更是别有奇趣,有时云雾弥漫,游者背阳而立,偶而可见云雾屏幕上出现围绕人形的彩色光环,称为“宝光”,俗称“佛光”。小天池谷地和西谷为同一谷地,延伸方向一致,剪刀峡断裂将小天池谷地和西谷分开。西谷谷口完整的高悬于石门涧之上。小天池谷地为不对称U形谷,谷地河床离草地坡较近、较陡,离大马颈较远、

26、较缓。屋脊岭、草地坡和中间的莲花谷整体比小天池、白沙河高,形成船形地貌。莲花谷为悬谷,高悬在王家坡谷地之上,流水携带风化物质,在谷口堆积成扇形地。5.9芦林湖 位置(29.55455N,115.97826E,1002m) 芦林湖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庐山区海拔1040米的东谷芦林盆地,故又称东湖。从黄龙寺沿石阶曲径上行约20分钟,便到芦林大桥。一路密林蔽日,树干高耸挺拔,夏日人行其间颇感凉爽。芦林大桥高50米,桥坝一体,拦水成湖,湖水如镜,似发光的碧玉镶嵌在林荫秀谷之中,在缥缈的云烟衬托下美丽。 在二三百万年前,庐山处于第四纪冰川期,当时这里是庐山最大的屯积冰雪的谷地。芦林湖四周群山环抱,苍松翠柏,

27、景致优美。此处原是芦草丛生、野兽出没的芦林谷地,介于玉屏、星洲两峰之间。1954年在二峰间筑坝蓄水,次年建成。大坝高52米,长120米,宽12米,全湖面积约9万平方米,蓄水120万立方米。湖水洁净清澈,碧清如镜,山色倒影,相映成趣。湖心有两小亭,外观秀丽、精巧,为湖面增光添彩,内则分别用作汲水塔和溢洪道。芦林湖所蓄之水目前为庐山牯岭镇1.5万居民的主要水源。三、地质地貌实习部分1.岩层产状要素的测定1.1岩层走向的测量 岩层走向是岩层层面与水平面相交线的方位,测量时将罗盘长边的底棱紧靠岩层层面,当圆形水准器气泡居中时读指北或指南针所指度数即所求(因走向线是一直线,其方向可两边延伸,故读南、北针

28、均可)。1.2岩层倾向的测量 岩层倾向是指岩层向下最大倾斜方向线(真倾向线)在水平面上投影的方位。测量时将罗盘北端指向岩层向下倾斜的方向,以南端短棱靠着岩层层面,当圆形水准器气泡居中时,读指北针所指度数即所求。1.3岩层倾角的测量 岩层倾角是指层面与假想水平面间的最大夹角,称真倾角。真倾角可沿层面真倾斜线测量求得,若沿其他倾斜线测得的倾角均较真倾角小,称为视倾角。测量时将罗盘侧立,使罗盘长边紧靠层面,并用右手中指拨动底盘外之活动扳手,同时沿层面移动罗盘,当管状水准器气泡居中时,测斜指针所指最大度数即岩层的真倾角。若测斜器是悬锤式的罗盘,方法与上基本相同,不同之处是右手中指按着底盘外的按纽,悬锤

29、则自由摆动,当达最大值时松开中指,悬锤固定所指的读数即岩层的真倾角。1.4岩层产状的记录方法 如用方位角罗盘测量,测得某地层走向是330、倾向为240、倾角为50,记做330/SW50,或记做24050(即只记倾向与倾角即可)。如果用方位角罗盘测量但要用象限角记录时,则需把方位角换算成象限角,再作记录。如上述地层产状其走向应为=360330=30,倾向 图1 岩层产状测量图=240180=60。其产状记作N 30W/SW50,或直接记作S60W50则可。在地质图或平面图上标注产状要素时,需用符号和倾角表示。首先找出实测点在图上的位置,在该点按所测岩层走向的方位画一小段直线(4 mm)表示走向,

30、再按岩层倾向方位,在该线段中点作短垂线(2 mm)表示倾向,然后,将倾角数值标注在该符号的右下方。 表1“月照松林”处岩石产状数据岩层代表海拔高度(米)走向倾向倾角月照松林112354NE212SW132312.构造地貌 庐山山体的构造地貌,总体上为次生构造地貌。按照构造地貌类型和空间规模,可以分为:断块山、褶曲构造地貌、断层谷地貌、节理构造地貌四种。2.1断块山 从整体山看,庐山是一个地垒式的断块山。庐山的东南侧为温泉大断裂,西北侧为莲花洞大断裂,此二者构成了庐山的两条边界大断裂。第四纪以来,庐山主要沿着两条边界断裂大量抬升。山体受两侧大断裂的控制。总体走向呈东北西南向延伸,与大断裂走向相一致。由于边界断裂分别向东北方向和西南方向收敛,因此,庐山山体在平面上呈中间宽两头尖的纺锤形。两条边界大断裂均表现为正断层,庐山主体以山体一侧为下盘相对上升,从而形成地垒式断块山,边界大断裂附近则形成陡峭的山崖陡坡。庐山山体抬升量以中部为最,向东北方向和西南方向递减。断块山由于两侧的边界断裂分别是由一系列的断层组成,在其控制下山体呈阶梯状发育的特点。2.2褶曲构造地貌 以庐山中部的九奇峰断裂为界,庐山山体可分为南北两段。褶曲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