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03 ,大小:77.94KB ,
资源ID:1936998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1936998.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传染病学课程讲义教学内容.docx)为本站会员(b****1)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传染病学课程讲义教学内容.docx

1、传染病学课程讲义教学内容传染病学课程讲义传染病学课程讲义01. 第一单元 传染病概论02. 第二单元 病毒感染03. 第三单元 细菌感染04. 第四单元 螺旋体病05. 第五单元 原虫感染06. 第六单元 蠕虫感染第一单元 传染病概论第一节 感染与免疫 一、感染的概念 (一)感染 感染是病原体对人体的一种寄生过程。 广义的传染病包括微生物和寄生虫感染所致的具有传染性的疾病。 感染性疾病是指由病原体(包括微生物与寄生虫)感染人体后所致的疾病。感染性疾病不一定具有传染性 二、感染过程的五种表现 感染过程最终结局:主要取决于病原体的致病力和机体的免疫功能,也和来自外界的干预。 (一)病原体被清除 非

2、特异性免疫屏障,如胃酸所清除(如霍乱弧菌)、特异性被动免疫(来自母体或人工注射的抗体)所中和、或特异性主动免疫(通过预防接种或感染后获得的免疫)所清除。 (二)隐性感染 隐性感染又称亚临床感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仅导致机体发生特异性免疫应答,而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因而在临床上不显出任何症状、体征,甚至亦无生化改变,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的感染。隐性感染是最常见的类型。结局:大多数隐性感染都可使人体获得不同程度的特异性免疫,病原体被清除。少数人可转变为病原携带状态。体内持续存在病原体而不发生明显病理损害者,称为健康携带者。伤寒、菌痢、乙型肝炎等传染病都可有健康携带者。 【真题库

3、】5下列五种感染过程中最常见的是 A.病原体被清除 B.隐性感染 C.显性感染 D.病原携带状态 E.潜伏性感染 答案:B 【真题库】11李某,女性,患慢性乙型肝炎10年,血化验:HBsAg(+)、HBeAg(+)、抗-HBcIgG(+)。其12岁女儿体检时血清抗-HBs(+),追问病史,无任何临床症状,未注射乙肝疫苗。李某女儿属于 (2003)A.隐性感染 B.潜伏性感染 C.显性感染 D.病毒携带状态 E.垂直感染 答案:A (2003)【真题库】17.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临床上不显示出任何症状、体征,但可产生特异性免疫,被称为(2003) A.潜伏性感染 B.病原体被清除 C.隐性感染 D

4、.显性感染 E.病原携带状态 答案:C (2003)【真题库】8感染病原体后,仅引起机体发生特异性免疫应答而临床上不出现特异性的症状和体征,称为 A.显性感染 B.潜伏性感染 C.隐性感染 D.病原携带状态 E.病原体被清除 答案:C (三)显性感染 显性感染又称临床感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不但引起机体发生特异性免疫应答,而且通过病原体本身的作用或机体的变态反应而导致组织损伤,引起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五种过程中发生率最低。显性感染过程结束后病原体可被清除,而感染者获得稳固的免疫力,如伤寒。然而,有些传染病,如菌痢、流行性感冒等,病后感染者的免疫力并不稳固,容易再度受感染而发病。小部分显性感

5、染者可转变为病原携带者。 2006-2-035在感染过程的5种结局中最不常见的表现是A.病原体被清除B.隐性感染、C.显性感染D.病原携带状态E潜伏性感染 (四)病原携带状态 按病原体的种类不同:分为带病毒者、带菌者与带虫者等发生于显性或隐性感染之后:恢复期携带者与健康携带者,发生于显性感染临床症状出现之前者称为潜伏期携带者。按其携带病原体持续时间在3个月以内或以上而分为急性与慢性携带者。所有病原携带者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不显出临床症状而能排出病原体。 (五)潜伏性感染 病原体感染人体后,由于机体免疫功能足以将病原体局限化而不引起显性感染,但又不足以将病原体清除时,病原体便可长期潜伏起来,等

6、待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才引起显性感染称潜伏性感染。常见的潜伏性感染有单纯疱疹、带状疱疹、疟疾、结核病等。潜伏性感染期间,病原体一般不排出体外,这是与病原携带状态不同之处。潜伏性感染并不是在每种传染病中都存在。 第二节 传染病的流行过程 流行过程的三个基本条件 (一)传染源 传染源是指病原体已在体内生长繁殖并能将其排出体外的人和动物。 1患者 2隐性感染者 3病原携带者 4受感染的动物 (二)传播途径 病原体离并传染源后,到达另一个易感者的途径,称为传播途径。 1空气传播:通过呼吸道传播的传染病有麻疹、白喉、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等。 2食物传播:病原体污染食物,经消化道进人人体内。通过消化道传播的传

7、染病有甲肝、戊肝等。 3接触传播 病原体经过与粘膜或皮肤接触而进人人体内。经接触传播的传染病有钩端螺旋体病、日本血吸虫病、钩虫病等。经性接触传播的传染病叫性病,如淋病、尖锐湿疣、梅毒等。 4虫媒传播 病原体感染虫媒后经其叮咬人体而进入人体内。经虫媒传播的传染病有疟疾、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等。 5血液传播 人通过接受被病原体污染的血液或血制品治疗而被感染。可通过血液或血制品传播的传染病有艾滋病、梅毒、乙型肝炎、丙型肝炎等。 6母婴传播 病原体从母体血液内经胎盘感染宫内胎儿或于围生期感染胎儿。可通过母婴传播的传染病有乙型肝炎、艾滋病、疟疾、梅毒等。 (68题共用备选答案) (2002)A.消化道

8、传播 B.输血传播 C.虫媒传播 D.呼吸道传播 E.直接接触传播 【真题库】6戊型肝炎病毒(HEV)的主要传播途径是 答案:A (2002)【真题库】7丙型肝炎病毒(HCV)的主要传播途径是 答案:B (2002)【真题库】8乙型脑炎病毒的主要传播途径是 答案:C (2002) (三)人群易感性(易感人群)对某一种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的人称为易感者。【真题库】10构成传染病流行过程的三个基本条件是(2003) A.微生物,宿主,媒介 B.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 C.病原体,环境,宿主 D.病原体数量,致病力,定位 E.病原体,人体,他们所处的环境 答案:B (2003)第三节 传染病的

9、特征 传染病与其他疾病的主要区别,在于具有下列四个基本特征,但对这些基本特征不要孤立地而应综合地加以考虑。一、有病原体每一种传染病都是由特异的病原体所引起的二、有传染性 三、有流行病学特征在质的方面有外来性和地方性之分,在量的方面有散发性、流行和大流行之分。传染病发病率在时间上(季节分布)、空间上(地区分布)、不同人群(年龄、性别、职业)中的分布,也是流行病学特征。 四、有感染后免疫 第四节 传染病的诊断 实验室检查对传染病的诊断具有特殊意义,因为病原体的检出和分离培养可直接确定诊断,免疫学检查亦可提供重要的依据。对许多传染病来说,一般实验室检查对早期诊断也有很大帮助。 一、一般实验室检查 包

10、括血液,大、小便常规检查和生化检查。在血液常规检查中,以白细胞计数和分类的用途最广。白细胞总数显著增多常见于化脓性细菌感染,如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败血症和猩红热等。革兰阴性杆菌感染时白细胞总数往往升高不明显,甚至减少,如布氏杆菌病、伤寒及副伤寒等。病毒性感染时白细胞总数通常减少或正常,如流行性感冒、登革热和病毒性肝炎等。原虫感染时白细胞总数也常减少,如疟疾、黑热病等。蠕虫感染时嗜酸粒细胞通常增多,如钩虫、血吸虫、并殖吸虫感染等。嗜酸粒细胞减少则常见于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等。 尿常规检查有助于钩端螺旋体病、流行性出血热等传染病的诊断。粪便常规检查有助于肠道蠕虫病和感染性腹泻的诊断 生化检查有助于

11、病毒性肝炎、钩端螺旋体病、流行性出血热等的诊断。二、病原学检查(一)病原体的直接检出 许多传染病可通过显微镜或肉眼检出病原体而明确诊断(二)病原体分离 三、分子生物学检测四、免疫学检测 应用已知抗原或抗体检测血清中的相应抗体或抗原,是最常用的免疫学检查方法,若能进一步鉴定其抗体是属于IgG或IgM型,对近期感染或过去发生过的感染有鉴别诊断意义。免疫学检测还可用于判断受检者的免疫功能是否有所缺损。 (一)特异性抗体检测 (二)特异性抗原检测 (三)皮肤试验 用特异性抗原作皮内注射,通过皮肤反应了解受试者对该抗原的变态反应性,如PPD。 (四)免疫球蛋白检测 免疫状态 (五)T细胞亚群检测 用单克

12、隆抗体检测T细胞亚群可了解各亚群的T细胞数和比例,常用于艾滋病的诊断。 五、内镜检查 六、影像检查 七、活体组织检查 第五节 传染病的预防 传染病三个基本环节,采取综合性措施的原则。 一、管理传染源 传染病报告制度是早期发现传染病的重要措施,必须严格遵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及其实施细则,将法定传染病分为三类。 甲类传染病是指:鼠疫、霍乱。 2006-2-034甲类传染病是指ASARS 狂犬病B黑热病 炭疽C高致病性禽流感 天花D. 鼠疫 霍乱E伤寒 流行性出血热 乙类传染病是指: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

13、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 丙类传染病是指: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 对乙类传染病中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炭瘪中的肺炭疽和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不了其他乙类传染病和突发原因不明的传染病需要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的,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及时报经国务院批准后予以公布、实施。

14、 二、切断传播途径 消毒是切断传播途径的重要措施。广义的消毒包括消灭传播媒介即杀虫措施在内,狭义的消毒是指消灭污染环境的病原体而言。 三、保护易感人群 保护易感人群的措施包括提高人群非特异性免疫力和特异性免疫力这两个方面。 (一)提高人群非特异性免疫力 通过,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文化水平 (二)提高人群特异性免疫力 1主动免疫 起关键作用的还是通过主动进行疫(菌)苗预防接种,提高人群的特异性免疫力。 2被动免疫:接受注射抗毒素、丙种球蛋白或高滴度免疫球蛋白。被动免疫常用于急需进行免疫预防的人群,注射一次特异性免疫球蛋白一般只能保持特异性免疫力一个月左右。第二单元 病毒感染一、病毒性肝炎 (一)

15、病原学引起病毒性肝炎的病毒有五种,即甲型肝炎病毒(HAV)、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丁型肝炎病毒(HDV)及戊型肝炎病毒(HEV)。1、甲型肝炎病毒(HAV):RNA病毒。HAV主要在肝细胞胞浆内复制,通过胆汁从粪便中排出。HAV只有一个血清型和一个抗原抗体系统。2、乙型肝炎病毒(HBV)DNA病毒。完整的病毒颗粒又称Dane颗粒。分为包膜与核心两部分。包膜上的蛋白质即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核心部分含有乙肝病毒核心抗原(HBcAg)、乙肝病毒e抗原(HBeAg)、病毒DNA及DNA多聚酶(DNAp)。 【真题库】9Dane颗粒是 A.丁型肝炎病毒 B.乙型肝炎

16、病毒 C.甲型肝炎病毒 D.戊型肝炎病毒 E.丙型肝炎病毒 答案:B HBV有三个主要抗原抗体系统,即表面抗原与抗体系统、核心抗原与抗体系统、e抗原与抗体系统。 (1)表面抗原与表面抗体系统:该系统包括表面抗原(HBsAg)与表面抗体(抗一HBs)、前Sl抗原与前S1抗体、前S2抗原与前S2抗体。HbsAg本身无传染性,但是HBV存在的间接指标,故HBsAg也是传染性的一个标志。 HBsAg转阴后一段时间,在疾病的恢复期,抗一HBs开始出现,在6一12个月内,逐步上升至高峰,至10年内转阴,是一种保护性抗体。 【真题库】2HBV感染后产生的保护性抗体是 A.抗-HBs B.抗HBcIgM C.

17、抗HBcIgG D.抗HBe E.抗前S 答案:A (2)核心抗原与核心抗体系统:核心抗原(HBcAg)主要存在于受感染的肝细胞核内,血中无游离的HBcAg,血液中HBV颗粒经处理后才可检测到HBcAg,是病毒复制的标记。而核心抗体(抗一HBc)出现于HBsAg出现后35周,当抗一HBs尚未出现,HBsAg已消失,血中只检出抗一HBc,此阶段称为窗口期。低滴度IgG型抗一HBc是过去感染的标志:高滴度提示HBV有活动性复制。 (3)e抗原与e抗体系统:HBeAg一般仅见于HBsAg阳性血清,出现时间稍晚于HBsAg而消失较早,它与HBV DNA和DNAp密切相关,是HBV活动性复制和有传染性的

18、重要标记。在急性自限性乙型肝炎时,e抗体(抗一HBe)在HBeAg阴转后出现,表示HBV复制减少,传染性减低,一般持续l-2年。抗一HBe长期存在时提示HBV DNA已和宿主DNA整合。 【真题库】3下列乙肝病毒标记物中反映HBV有活动性复制和传染性的是 A.表面抗原(HBsAg) B.表面抗体(抗-HBs) C.e抗原(HBeAg) D.e抗体(抗-HBe) E.核心抗体(抗-HBc) 答案:C (4)HBV DNA位于HBV核心部位,与HBeAg几乎同时出现子血液中,称为游离型HBVDNA,是HBV感染最直接、特异和灵敏的指标。在慢性HBV感染时可整合到肝细胞基因组中,称整合型HBV DN

19、A 【真题库】4下列肝炎病毒基因组归类于DNA病毒的是 A.甲型肝炎 B.乙型肝炎 C.丙型肝炎 D.丁型肝炎 E.戊型肝炎 答案:B 【真题库】5在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不能检测到的乙肝病毒标记物是 (2002)A.HBsAg B.抗-HBs C.HBeAg D.HBcAg E.抗-HBc 答案:D (2002) 2006-2-039血清中常规检测不到的HBV标志物是 AHBsAg BHBeAg C. HBcAg D抗-HBe E抗-HBc3、丙型肝炎病毒(HCV) RNA。HCV的抗原抗体系统:由于HCV在血中浓度低,一直未能在血中检出HCV抗原(HCVAg)。抗一HCV并非保护性抗体,相反

20、,它的检出说明血液有传染性。 用套式RTPCR法可直接从血清和肝组织中检出HCV RNA,表明血液中有HCV存在,是有传染性的直接证据。抗病毒治疗后如HCV阴转,则是治疗有效的证据。4.丁型肝炎病毒(HDV)HDV是一种缺陷病毒,必须有HBV的存在才能复制,基因组为RNA。一个抗原抗体系统。 5、戊型肝炎病毒(HEV):基因组为RNA。抗一HEVIgM和IgG在血清中基本上同步出现,IgM消失较早,IgG于912月后达低水平。 (二)流行病学 1、传染源 (1)甲型肝炎:急性甲型肝炎患者是其传染源。甲型肝炎患者在起病前2周和起病后1周从粪便中排出HAV。临床上黄疸前期传染性最强。 (2)乙型肝

21、炎:乙型肝炎传染源包括急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及无症状病毒携带者。 传染性的大小与病毒复制指标(HBeAg、HBV DNA、DNAp)是否阳性有关。 (3)丙型肝炎:急性丙型肝炎患者于起病前12日即有传染性,直至HCV RNA转阴。急性丙肝患者中50以上转为慢性。故慢性丙肝患者是主要传染源。 HCV携带者也是重要传染源。 (4)戊型肝炎:急性戊型肝炎患者为其传染源,患者发病前9日至发病后8日均可在粪便中检出HEV。2、传播途径(1)甲型肝炎:粪-口途径为主要传播途径。 (2)乙型肝炎:体液传播(包括血液)乙型肝炎的主要传播途径。生活中的密切接触是次要的传播途径。性接触是体液传播的另一种方式,HB

22、V可通过唾液、阴道分泌物排出,故性接触也是HBV的重要传播途径。 母婴传播,包括经胎盘、分娩、哺乳、喂养等方式引起的HBV感染,约占我国婴幼儿HBV感染的13。 (3)丙型肝炎:与乙肝类似(4)戊型肝炎:粪-口传播也是戊型肝炎主要传播途径。 3、人群易感性 (1)甲型肝炎:在甲型肝炎流行地区,成年人大多数通过隐性感染而获得抗一HAV-IgG;6个月以下的婴儿可从母体被动获得免疫,故甲型肝炎的发病集中于幼儿。甲型肝炎病后可获得稳固的免疫力,一般认为可维持终身。 (2)乙型肝炎:随着年龄增长,通过隐性感染可获得免疫,至30岁以后,我国有接近半数的人可检出抗一HBs,故HBV感染多发生于婴幼儿少年。

23、 (3)丙型肝炎:普遍易感,抗一HCV为非保护性抗体。 (4)戊型肝炎:普遍易感。儿童感染HEV后,多表现为隐性感染。成人则多表现为显性感染。提示病后免疫不持久,但第二次发病未见报道。 【真题库】6儿童感染戊肝病毒后,常表现为 (2003)A.显性感染 B.潜伏性感染 C.隐性感染 D.病毒携带者 E.病毒清除 答案:C (2003)(三)临床表现1、病毒性肝炎的临床分型 急性肝炎,包括急性黄疸型肝炎、无黄疸型肝炎慢性肝炎,包括慢性迁延性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重型肝炎,包括急性重型肝炎、亚急性重型肝炎及慢性重型肝炎、淤胆型肝炎。2、各型肝炎的临床表现 平均:甲、戊、丙、乙:30、40、50、70

24、(辅助记忆:前两为急性) 急性黄疸型肝炎 急性黄疸型肝炎临床表现可分为3期,总病程约24个月。 (1)黄疸前期:甲型肝炎与戊型肝炎发病较急,常伴全身症状(发热、全身乏力)、消化道症状(食欲不振、厌油、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尿色逐渐加深。乙型肝炎与丙型肝炎发病较慢,常无发热。一般57日。 注意甲肝黄疸前期传染性最强。 【真题库】7甲型肝炎病程中,传染性最强的阶段是(2003)A.潜伏期 B.黄疸前期 C.黄疸期 D.恢复期 E.慢性期 答案:B (2003) (2)黄疸期:自觉症状好转,但尿色继续加深,出现黄疸,约于2周内达高峰。可有肝大(部分有脾大)、有触痛,肝功能出现异常。本期持续26周

25、。 (3)恢复期:黄疸逐渐消退,症状减轻以至消失,肝脾回缩,肝功能逐渐恢复正常。本期平均1个月。 急性无黄疸型肝炎 是一种轻型肝炎,由于无黄疸而不易被发现,但发生率远远高于黄疸型。慢性肝炎 慢性肝炎仅见于乙、丙、丁3型肝炎。 (1)慢性迁延性肝炎:急性肝炎迁延半年以上,但总的趋势是逐渐好转;只有少数转为慢性活动性肝炎。 (2)慢性活动性肝炎:病程超过半年,各项症状明显,慢性肝炎表现(肝肿大,质地中等以上,伴肝掌、蜘蛛痣、毛细血管扩张或肝病面容。进行性脾肿大,肝功能持续异常,并可伴有肝外器官损害等特征)。 重型肝炎 本型约为全部病例的0205,但病死率甚高,5型肝炎均可发展为重型肝炎。(1)急性

26、重型肝炎:亦称暴发性肝炎。起病与急性黄疸型肝炎相似,但起病l0日以内肝衰表现(黄疸迅速加深、肝迅速缩小、有出血、中毒性鼓肠、腹水迅速增多、有肝臭),急性肾功能不全(肝肾综合征)和不同程度的肝性脑病。病程不超过3周。 (2)亚急性重型肝炎:亦称亚急性肝坏死。急性黄疸型肝炎起病10日以上出现上述症状者,属此型。(3)慢性重型肝炎:亦称慢性肝炎亚急性肝坏死。(慢活肝或肝硬化基础上) (4)淤胆型肝炎:亦称毛细胆管炎型肝炎,主要表现为较长时间(24个月或更长)的肝内梗阻性黄疸,表现为皮肤瘙痒、粪便颜色变浅、肝肿大和梗阻性黄疸的化验结果。(四)诊断 1、各型肝炎的临床诊断(1)急性肝炎:起病急,相关表现

27、,如过去无肝炎病史者,应首先考虑为甲型或戊型肝炎的诊断。而起病较慢,相关表现,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肝损害,病程在6个月以内者,临床可拟诊为急性乙型或丙型肝炎。血清胆红素水平超过171mmolL,即诊断为急性黄疸型肝炎,少于171mmolL则为急性无黄疸型肝炎。 (2)慢性肝炎:前提乙型或丙型肝炎病程超过半年 慢性迁延型肝炎:病情较轻,伴轻度肝功损害或血清转氨酶升高,不具备慢性活动性肝炎条件者,可诊断。 慢性活动性肝炎:症状明显,符合上述慢性肝炎表现可诊断。(3)重型肝炎:急性黄疸型肝炎:起病10日内迅速出现重型肝炎表现者,可诊断为急性重型肝炎。病程10日以上出现上述表现者可诊断为亚急性重型肝炎。

28、 在慢性活动性肝炎或肝硬化基础上出现重型肝炎表现者,可诊断为慢性重型肝炎。2006-1-091女,40岁,既往健康。5天前无明确诱因出现发热、恶心、食欲不振伴尿黄,明显乏力。实验室检查:ALT 740 uL,TBil 58molL。该患者诊断应考虑为A淤胆型肝炎 B急性黄疸型肝炎C. 急性重型肝炎D亚急性重型肝炎E. 急性无黄疸型肝炎答案:B 2、病原学诊断 临床表现 (1)甲型肝炎:(急性)血清中检出抗一HAV (IgM,或急性期抗一HAV IgG阴性,恢复期转阳者);或粪便中分离出HAV者,均可诊断为甲型肝炎。(2)乙型肝炎:血清中HBsAg、HBeAg、HBV DNA或抗一HBc IgM

29、当中有一项阳性时,可确诊为乙型肝炎。 (3)丙型肝炎:而同时抗一HCv抗体或HCV RNA阳性时,可诊断为丙型肝炎。 (4)丁型肝炎:血清中HBsAg阳性,而同时血清HDAg、抗一HDV IgM或抗一HDV IgG其中一项阳性,均可确诊为丁型肝炎。 注意:乙丙丁肝炎中不具备临床表现,仅血清标记物阳性时符合诊断标准,可诊断为无症状携带者。 (5)戊型肝炎:(急性)血清抗一HEV lgM、抗一HEVIgG阳性,或从粪便中检出HEV颗粒者,均可诊断为戊型肝炎。 【真题库】110岁男孩,近8天来食欲不振,恶心、呕吐、乏力、尿色黄来院就诊。病前两周曾注射丙种球蛋白一支。检查:巩膜黄染,肝肋下3 cm、脾

30、未触及,化验:ALT 500 U,胆红素855 mol/L,抗HAV-IgM(+),抗HAV-IgG(+),HBsAg(+),HBeAg(+),抗HBc-IgM(+),应诊断为 A.急性甲型肝炎,乙肝病毒携带者 B.急性乙型肝炎,既往感染过甲型肝炎 C.急性甲型肝炎、乙型肝炎 D.被动获得甲肝抗体,急性甲型肝炎,乙肝病毒携带者E.被动获得甲肝抗体,急性乙型肝炎 答案:C 解析:抗HAV-IgM(+)仅在急性感染时出现,而HBsAg(+),HBeAg(+),抗HBc-IgM(+)也提示同时感染了乙型肝炎。故选C。 【真题库】10男性,44岁,发现HBsAg阳性9年,ALT时有增高(慢性肝炎基础)。近3周来食欲下降,尿黄,明显乏力,齿龈出血,近2周尿少。查体:神清,扑翼样震颤(+),化验:ALT 176 UL,TBIL 432 molL,PT 38秒(对照13秒),该患者应诊断为 (2004)A.病毒性肝炎乙型慢性重型 B.病毒性肝炎乙型亚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