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44 ,大小:56.06KB ,
资源ID:1962073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1962073.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la医师上岗培训重点内容doc.docx)为本站会员(b****1)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la医师上岗培训重点内容doc.docx

1、la医师上岗培训重点内容doc第一篇 总 论1. 放射治疗在肿瘤治疗中的地位:45%的恶性肿瘤可以治愈,其中手术治愈22%,放射治疗治愈18%,化学药物治疗治愈5%。一些国家的恶性肿瘤诊断后,治疗的5年生存率为50%。50%的放射治疗为根治性放射治疗。2. 放射肿瘤科及放射肿瘤医师:放射肿瘤科是一个临床学科,和肿瘤内科、肿瘤外科并列3. 放射敏感性与放射治愈性:放射敏感性的四个主要因素是肿瘤细胞的固有敏感性,是否乏氧细胞,乏氧克隆细胞所占的比例,肿瘤放射损伤的修复。放射治愈性是指治愈了原发及区域内转移的肿瘤。中等敏感的肿瘤放疗效果好。4. 正常组织的耐受剂量:肾脏20为50%,肝脏25?30为

2、33%,肺脏单肺20为50%,30双肺20为30%化疗同步28%,5为60%,脊髓45为0%,小肠50 100cm2、 65 100cm2、角膜50整个角膜、60 整个角膜、脑干50为0%,皮肤55 100cm2、70 100cm2,股骨头 50 5%,骨头、大脑60Gy为50%,心脏40 30%,30 40%。5. 分割照射的基础是正常组织的修复,肿瘤细胞的再氧和,肿瘤细胞的再增殖。超分割的目的是保护正常组织,加速超分割和后程加速超分割的目的是克服肿瘤细胞的再增殖。6. 亚临床病灶的定义:一般的临床检查方法不能发现,肉眼也不能看到,显微镜下也是阴性的病灶,常常位于肿瘤主体的周围或远隔部位,有

3、时是多发病灶。鳞癌的亚临床病灶的照射剂量为50GY。7. 局部控制对远处转移影像的认识:放射治疗是一个局部或区域治疗手段,提高放射治疗的疗效只能是提高局部或区域控制率。局部控制率越高,远处转移率越低。8. 现代近距离治疗的特点:a、后装;b、单一高活度的放射源,源运动由微机控制的步进马达驱动;c、放射源微型化;d、剂量分布由计算机进行计算9. 现代近距离放射治疗常用的放射源:永久性插植的源包括碘-125和钯-103,腔内和管内照射主要用钴-60,而铱-192由于能量低,便于防护,所以更常用。而铯-137已少用,因为它活度低,体积大。10. 近距离治疗剂量率的划分:低剂量率(24GY/H),中剂

4、量率(412GY/H),高剂量率(12GY/H),使用高剂量率近距离治疗肿瘤时,总剂量低于低剂量率近距离治疗。11. 近距离治疗的适应症:主要用于外照射后复发或残存的病变,或者是小病变,且没有淋巴结转移,或淋巴结转移已经控制,无远地转移。内容包括:腔内或管内照射,组织间照射,术中照射,模照射。禁忌症:靶体积过大(易发生坏死),肿瘤侵犯骨(治愈机会小,且容易造成骨坏死),肿瘤界限不清,肿瘤体积无法确定。12. 综合治疗:术前放疗-使肿瘤缩小,减少播散,但缺乏病理指导,延迟手术,用于头颈部癌,肺尖癌等;术中放疗-靶区清楚,很好的保护正常组织,但只能照射一次,不符合分次照射原则,用于胃癌;术前后放射

5、治疗用于头颈部癌,软组织肉瘤。13. 部分术后放疗间隔:肾母细胞瘤术后不要超过10天放疗,最好48小时内,一些良性病如疤痕疙瘩要求手术后拆线当天起放疗,预防骨关节创伤或手术后的异位骨化应在术后12天开始,最迟不超过4天。14. 电离辐射诱发的肿瘤,最常见的是发生于结缔组织的肉瘤,上皮型癌肿中则以乳腺癌和肺癌常见。15. 电离辐射诱发的恶性肿瘤(radiation-induced carcinogenesis RIC)之一-电离辐射诱发的肉瘤(radiation-induced sarcoma RIS)的诊断标准:1.RIS所发生曾接受照射的区域,在照射前组织病理学和/或临床影像学均无已存在肉瘤

6、的证据,以尽可能排除与放射治疗无关诱因所导致的自发性肉瘤;2.RIS有组织病理学的证实,明确为与原治疗肿瘤不同的病理诊断,组织形态学的描述不能RIS的鉴别;3.曾接受照射,RIS发生于5%等剂量线范围内;4.一般有相对为长的潜伏期(1020年),但亦接受靶区长度L。4. 布进源剂量学系统(巴黎系统的扩展)的布源规则:各驻留位照射时间不再相等,而是中间偏低,外周加长;活性长度不仅没有必要超出靶区长度,甚至较靶区长度更短;参考剂量与基准剂量的关系仍然维持RD=0.85BD的关系。5. ICRU58号报告:针对组织间插值治疗中吸收剂量的体积参数的表述作出了明确的建议。6. 管内照射参考点的设置:管腔

7、治疗的剂量参考点大多相对治疗管设置,且距离固定,例如食管癌、气管肿瘤参考点设在距源轴10mm处,直肠、阴道癌治疗参考点定在粘膜下,即施源器表面外5mm。较粗的柱状施源器有利于消弱靶区的梯度变化。7. 近距离放疗临床剂量学步骤:靶区定位及重建方法,剂量参考点的设置,剂量分布优化。8. 模照射包括模具或敷贴器治疗,即将放射源置于按病种需要制成的模具(一般用牙模塑胶)或敷贴器内进行治疗,多用于表浅病变或容易接近的腔内(如硬腭)。第三章 治疗计划的设计与执行1. 临床剂量学原则:I.肿瘤剂量要求准确;II.治疗的肿瘤区域内,剂量分布要均匀,剂量变化梯度不能超过5%,即要达到90%的剂量分布;III.设

8、野设计应尽量提高治疗区域内剂量,降低照射区正常组织的受量范围;IV.保护肿瘤周围重要器官免受照射,至少不能使他们接受超过其允许耐受量的范围。临床剂量学四原则是评价治疗方案优劣的方法。2. 靶区和照射区的区别:靶区是肿瘤分布的实际情况,治疗计划必须使绝大部分靶区位于90%等剂量曲线之内,照射区为50%等剂量曲线包括的区域。3. 肿瘤区(GTV):肿瘤临床灶,为一般的诊断手段能够诊断出的可见的具有一定形状和大小的恶性病变的范围包括转移淋巴结及其他转移病变。4. 临床靶区(CTV):包括肿瘤临床灶,亚临床灶以及肿瘤可能侵犯的范围。5. 内靶区(internal taget volume ITV):由

9、于本身、照射中器官的移动扩大的范围。系几何定义的范围。6. 计划靶区(PTV):由于日常摆位,治疗中靶位置和靶体积变化等因素引起了扩大照射的组织范围,以确保临床靶区得到规定的治疗剂量。7. 治疗区:90%等剂量曲线所包括的范围。8. 照射区:50%等剂量曲线所包括的范围,越小越好,正常组织剂量的大小。9. 冷剂量区:内靶区内接受的剂量低于临床靶区规定的处方剂量的允许水平的剂量范围,即在内靶区内剂量低于临床靶区处方剂量的下限-5%的范围。冷剂量区与热剂量区的定义均是相对于临床靶区而言。10. 剂量热点:指内靶区外大于规定的靶剂量的剂量区的范围。一般大于等于2CM2才考虑。11. 靶剂量:所谓靶剂

10、量就是为使肿瘤得到控制或者治愈的肿瘤致死剂量。对较均质分布的肿瘤来说,当剂量分布不均匀性较小时,治疗效果或放射效应主要由平均剂量决定,当剂量分布不均匀性较大时,治疗效果由靶区最小剂量决定。12. 危及器官:是指可能卷入射野内的组织或器官。它们的放射敏感性(耐受剂量)将显著影响治疗方案的设计或靶区处方剂量的大小。13. 体位固定:三精是指高精度的肿瘤定位,高精度的治疗计划设计,高精度的治疗。目前体位固定技术主要有三种:高分子低温水解塑料热压成形技术,真空袋成形技术,液体混合发泡成形技术。14. 设定计划时确定计划靶区的依据为总的不确定度,包括1.因影像设备的限制,临床靶区范围不能准确确定或周围亚

11、临床病变范围不能准确判断,造成靶区确定的不确定度;2.因器官或组织运动造成靶区相对内外标记点的位置偏差;3.体位固定器的偏差;4.摆位偏差。计划靶区比临床靶区周边扩大的范围为:K*总不确定度,K=0.40.8,当正常组织对射线比较敏感是,K取小一些,当正常组织对射线较抗拒时,K取大些,有时甚至取1。一般颅内肿瘤,扩大3.6mm。15. 模拟CT在做定位和模拟时都是在实际患者的治疗部位上进行,而CT模拟只在做CT扫描时才有实际患者,其后的模拟和验证都是通过DRR在计算机中进行虚体的透视和照像,其功能基本与模拟定位机相同。模拟CT机的前途决定于它的CT图像的质量的提高和扫描时间的缩短,CT模拟机的

12、前途取决于DRR的图像质量。16. 体外照射技术包括:固定源皮距照射,等中心照射,旋转照射。X线照射:单野照射时应使病变放在最大剂量点之后,能量高,病变浅时,应使用组织替代物;共面照射包括交角照射,两野对穿,三野照射,四野照射,旋转照射,其中,从剂量增益的角度看,上述共面射野中对穿野最劣;交角照射的楔形角A与两射野中心轴的交角B的关系为A=90-B/2;非共面照射,射野对穿技术最好不要用于根治性放疗。17. 剂量体积直方图DVH:当一个计划OAR的DVH曲线总是低于另一个的DVH时,前者计划应该优于后者;当两个计划OAR的DVH曲线有交叉时,如果OAR是串行组织,则高剂量区体积越小的计划越优越

13、,如果OAR是并行组织,则主要与DVH曲线下面的面积有关。剂量体积直方图应当与相应计划的等剂量曲线分布图结合才能充分发挥作用。18. 托架至皮肤的最佳距离与射野半径之比为4.对钴60来说,全挡铅需LML约6.1cm,对6MV X 线来说,全挡铅约需LML8cm 。19. 提高放射治疗增益比是肿瘤放射治疗的根本目标。肿瘤控制概率TCP:达到95%的肿瘤控制概率所需要的剂量,定义为肿瘤致死剂量TCD95 。正常组织并发症概率NTCP:是表达正常组织放射并发症的概率随剂量的变化,TD5/5,TD50/5 。20. 两野中心轴相互垂直但并不相交的射野称正交野。第四章 调强适形放射治疗1. 调强适形放射

14、治疗定义:在照射方向上,照射野的形状必须与靶区一致,要使靶区内及表面的剂量处处相等,必须要求每一个射野内诸点的输出剂量率能按照要求的方式进行调整。2. 靶区适合度描述适形放射治疗的剂量分布与靶区形状适合情况,定义为处方剂量面所包括的体积与计划靶区或靶区体积之比,亦称为靶体积比。3. 调强的实现方式:调节各射野到达P点剂量率的大小;调整各射野照射P点的时间。4. 调强适形放射治疗的实现方式:分为六大类十种方法:1.二维物理补偿器;2.多叶准直器,包括静态mlc,动态mlc,旋转调强IMRT;3.断层治疗,包括步进和螺旋;4.电磁扫描;5.棋盘准直器;6.其它,包括独立准直器和移动条。其中,物理补

15、偿器具有安全、可靠、易于验证的优点,虽然占据较多的模室加工和治疗摆位的时间,但仍是目前用的最为广泛的调强器。MLC动静态技术的主要优点是,它可适用于任何射线种类和任何射线能量的调强,但是治疗时间较长。电磁扫描调强技术是目前实现调强治疗的最好方法。5. 质量保证QA与质量控制QC:措施包括体位的精确固定和内靶区、临床靶区的精确确定。内靶区是给予靶区规定剂量照射的最大边界。调强放疗中的另一个极其重要的QA(QC)项目是如何实时监测动态照射野的射野形状和射野中各点的剂量。近年来发展起来的射野影像系统(EPID),目前主要用于射野形状和位置的验证,用于射野内诸点剂量的监测正在研究发展之中。目前作调强输

16、出和验证方法有:1.确认和监测经调强器后的到达患者皮肤前的二维或一维强度分布,这种监测还包括MLC的位置和MLC运动的可靠性;2.在模体内进行进行治疗前的模拟测量和验证,确认后才转到实际患者的治疗;3.用活体剂量测量技术,将测量元件放在射野入射或出射端患者皮肤表面上,或放入患者体内的管腔内,进行照射中的剂量测量;4.可能是,使用射野影响系统提供一组动态的或累积的信号,进行动态监测;5.可能是,设计出一种剂量模拟器,将它搜集到得信号输入计算机,进行患者体内剂量分布的重建。6. 图像引导放疗的实现方式:1.在线校位,是指在每个分次治疗的过程中,当患者摆位完成后,采集患者2D或3D图像,通过与参考图

17、像比较确定摆位误差,实时校正;2.自适应放疗,根据治疗过程中的反馈信息,对治疗方案做相应调整的治疗技术;3屏气和呼吸门控技术;4.四维放射治疗,采用4D影响所用的相同的呼吸监测装置监测患者呼吸,当呼吸进行到某个呼吸时相时,治疗机即调用该时相的射野参数实施照射;5.实时跟踪治疗,即实时调整射线束或调整患者身体,以保证射线束与运动靶区相对不变空间位置。7. 调强适形放疗,周围正常组织的剂量可降低,肿瘤的照射剂量不变。 第五章 X射线立体定向放射治疗1. 伽马刀源到焦点的距离为39.5cm焦点处射野大小为4、8、14、18mm,而X射线SRT等中心处的射野大小可达到4050mm。2. 直线加速器射野

18、的半影(80%20%)约68mm,当添加科瑞特XST-SYS系统准直器后,变成三级准直器,可将半影降到3mm以下,三级准直器下端离等中心越近越好,对头部X射线SRT系统,此距离一般取2530cm,对于胸腹部SRT系统,此距离一般取3035cm之间。3. X射线立体定向放疗的剂量分布特点:1.小野集束照射,剂量分布集中;2.小野集束照射,靶区周边剂量梯度变化较大;3.靶区内及靶区附近的剂量分布不均匀;4.靶周边的正常组织剂量很小。X射线立体定向治疗靶点位置精度,总的精确度是定位精确度和摆位精确度的累积效果,其中,人头模治疗误差主要来自定位阶段。伽马刀机械焦点精度(0.3mm)高于加速器机械等中心

19、精度(1mm),但是由于CT定位的不确定度占重要地位,所以治疗时两者精度相近。4. X射线立体定向放疗的质量保证包括:CT(MRI)线性;立体定向定位框架;三维坐标重建的精度;立体定向摆位框架;直线加速器的等中心精度或伽马刀装置的焦点精度;激光定位灯;数学计算模型;小野剂量分布的测量。常规治疗用的加速器用于X线立体定向放疗与伽马刀立体定向治疗的重要区别在于,加速器需要每周检查激光定位灯与加速器等中心的符合度。5. X射线立体定向治疗的基本特征是旋转集束,即圆形小野。第六章 放射治疗的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1. ICRU第24号报告总结了以往的分析和研究后指出:已有的证据证明,对一些类型的肿瘤,原发

20、灶的根治剂量的精确性应好于5%。2. 剂量响应梯度的定义:肿瘤的局部控制率从50%增加到75%时,所需要的剂量增加的百分数;正常组织放射反应几率由25%增至50%时所需要剂量增加的百分数。剂量响应梯度越大的肿瘤,对剂量精确性要求较低,剂量响应梯度小的肿瘤对剂量精确性要求高;正常组织的耐受量的可允许变化范围比较小,即对剂量精确性要求高。第三篇 临床放射生物学第一章 概 述1. 临床放射生物学在放射治疗中的作用:1.为放射治疗提供理论基础;2.治疗策略的实证研究;3.个体化放射治疗方案的研究和设计。第二章 电离辐射对生物体的作用1. 电离辐射的时间标尺:物理阶段,电离辐射与非电离辐射的主要区别在于

21、单个能量包的大小,而不是射线所含的总能量;化学阶段,该阶段的重要特点是清除反应之间的竞争;生物阶段,放射线早期反应时由于干细胞的杀灭,引起的干细胞的丢失所致。2. X射线对哺乳动物细胞DNA的损伤,约三分之二是有氢氧自由基所致。辐射损伤可以通过防护剂或增敏剂等化学途径来修饰,而直接作用是不能被修饰的。3. 相对生物效应:以250KV X射线为参照,产生相等生物效应所需的X射线剂量与被测试射线的剂量之比。4. LET与RBE得关系:在LET为100kev/um(中子能量均值)时,RBE最大,LET继续增高,RBE反而下降,这与高LET射线存在超杀效应有关。5. 常规射线(低LET射线)时,氧增强

22、比约2.53;治疗比=正常组织的耐受量/肿瘤组织致死量。治疗增益因子(TGF)=肿瘤组织的RBE/正常组织的RBE。第三章 电离辐射的细胞效应1. 辐射诱导的DNA损伤的几种主要形式:单链,双链断裂。其中双链断裂被认为是电离辐射在染色体上所致的最关键损伤,双链断裂大约是单链断裂的0.04倍,与照射剂量呈线性关系,表明是由电离辐射的单击所致。2. 增殖性细胞死亡:细胞死亡可发生在照射后的第一次或以后的几次分裂。是辐射所致细胞死亡的主要形式。细胞死亡时放射线对细胞的遗传物质和DNA造成不可修复的损伤所致。3. 凋亡作为辐射所引起的细胞死亡形式,是高度细胞类型依赖性的。细胞死亡与肿瘤细胞在繁殖完整性的丢失在概念上存在根本意义的不同,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