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5 ,大小:31.36KB ,
资源ID:1985085      下载积分:1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1985085.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三文艺复兴文学和莎士比亚.docx)为本站会员(b****2)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三文艺复兴文学和莎士比亚.docx

1、三文艺复兴文学和莎士比亚第四章 文艺复兴时期文学概述文艺复兴是一场发源于意大利、继而波及到欧洲其他各国的思想文化运动。它所指的时间是14世纪到16世纪(或17世纪初),这是欧洲人从中世纪的黑暗中挣脱出来的思想苏醒的时期。其实,所谓“复兴”并非是指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简单复兴,而是人们从希腊、罗马文化中得到启发,重新发现了人的崇高价值,认识到人有无限的潜力和追求个人幸福的权利。这一点很有利于对抗、摆脱中世纪封建主义和教会的精神桎梏。文艺复兴,宣告了中世纪的结束和现代的诞生。人文主义(humanitatis)是文艺复兴的核心思想。人文主义肯定人的崇高地位,主张一切以“人”为本,以此来反对罗马教会做

2、代表的“神权”绝对统治。针对教会认为人生是苦难和罪恶的邪说,人文主义反对禁欲主义和来世思想,肯定现世生活,歌颂爱情和个性解放;针对蒙昧主义和神秘主义,人文主义提倡理性,认为人是有理性的动物,应该有权追求知识;针对封建压迫和封建等级制度,人文主义鼓吹仁慈、博爱,歌颂友谊和个人品德,提倡平等和冒险精神。总之,人文主义反映了新的时代精神;它表现了蓬勃的朝气,满怀信心的乐观精神和巨大的创造力。也是以后资产阶级革命的最初思想准备。与此相应,文艺复兴时期西欧的新文学是以人文主义思想为内容的,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是以人文主义文学为主流的。当时的很多国家都产生了非常优秀的人文主义文学:意大利文学:1、 彼特拉克

3、:是文艺复兴的第一个人文主义者,享有“文艺复兴之父”的美誉,而且是加冕的“桂冠诗人”;同时还被奉为“诗圣”,因为他的十四行诗为欧洲抒情诗的发展开辟了道路。他最优秀的作品是歌集,共收366首诗,大部分是十四行诗;除少量的政治抒情诗以外,主要是诗人歌咏恋人劳拉(有夫之妇)的诗篇。他自从见到劳拉的那一天起,几十年不断地写诗表达对她的爱慕和思念。后来劳拉死于黑死病,诗人写诗寄托哀思。因此歌集以劳拉的逝世为界限,分为前后两部分。与但丁对贝阿特丽丝不同(贝阿特丽丝更多体现的是神性美,比较抽象、飘渺;而劳拉更多体现的是人性美、形体美,更具现实性。)2、 薄伽丘与十日谈十日谈是他最优秀的作品。这部短篇小说集从

4、酝酿到成书,花了作家十年时间。是欧洲文学史上第一部现实主义文学巨著,对后世影响深远。法国文学拉伯雷 他是法国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的人文主义作家,也是法兰西民族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五卷本长篇小说巨人传是一部奇书:用表面上荒诞不经甚至粗鄙俚俗的笑料,成功的诠释了深刻严肃的人文主义思想,内涵非常丰富。他所创作的“庞大固埃主义”也成了法兰西民族别具特色的一种文化观念。(一般被解释为享乐人生的生活态度。而柏拉图的本意既包含享乐人生又包含积极进取。)拉伯雷是艺术家,更是思想家。蒙田随笔集西班牙文学:塞万提斯英国文学:莎士比亚 这些文学表达了新兴阶级的理想和广大人民的愿望,推动了欧洲文学的发展,为近代资产阶级

5、文学奠定了基础,对人类文化做出了贡献。第一节 塞万提斯塞万提斯(15471616),是文艺复兴时期西班牙最著名的小说家,也是将西班牙小说近代化的先驱。塞万提斯的人生充满了传奇。他出生于一个贫困之家,父亲是一个跑江湖的外科医生。因为生活艰难,塞万提斯和他的七兄弟姊妹跟随父亲到处东奔西跑,直到年才定居马德里。颠沛流离的童年生活,使他仅受过中学教育。后来他做了红衣主教的侍从,跟随对方走遍了意大利的名城,这使他广泛接触了文化界的名士,阅读了文艺复兴时期的大量作品,为他以后从事文学创作提供了重要源泉。他后来从军,打过仗、受过伤、得到过表彰、被俘过、越狱过、被赎出后结婚生子,后尝试文学写作。后又被逮捕过,

6、他自己回忆说创作堂吉诃德的最初年头就是蹲监狱的时候产生的。堂吉诃德全名为奇情异想的绅士堂吉诃德德拉曼却。创作动机是“把骑士小说那一套扫除干净”,反对当时在欧洲盛行的骑士小说。塞万提斯认为骑士小说对读者来说是精神鸦片,会使人落入不切实际的幻想,因此他创作堂吉诃德,塑造堂吉诃德这样一个读骑士小说入迷而做了许多蠢事的人物,目的就是为了批评骑士小说。 但是,堂吉诃德是一部非常优秀的作品,其客观效果远远超出了作者的主观意图,而成为了一部具有更深远意义的作品。主题:表面上是批判了骑士小说,实际上是批判了一切视理想为虚无的庸人。首先,小说栩栩如生地描写了当时西班牙的社会背景,书中出现了七百多个人物,包括社会

7、各阶层;描写的场面非常广阔,完整地展现了16世纪末到17世纪初西班牙封建社会的真实面貌,使得作品具有了超越其时代的文献价值。更重要的是,小说塑造了堂吉诃德这个既愚蠢,又充满理想主义色彩,可亲可敬的人物形象。以至于后来的批评者把堂吉诃德与哈姆雷特并列,认为堂是没有思想的行动者,哈姆雷特是缺乏行动的思想者,二者合一,就是完整的人类智慧。通常认为堂吉诃德是一个可笑的人物,最多认为“他是一个性格复杂而矛盾的人物”。而我认为他应该象征着一个固守着独立自我的一个孤独的奋斗者,是一个英雄。他虽然总是过高的估计自己的力量因而屡屡失败,但是我不得不佩服他那一往无前的高尚精神:他从善良的愿望出发,立志铲除人间的恶

8、魔;他反对压迫、锄强扶弱,充满了无私无畏的精神;他为坚持真理可以不顾惜生命。他表里如一,事事认真严肃。他的严肃认真不是伪装出来的,而是发自内心深处。大凡常人不理解的先驱,在世俗的眼中都是一些可笑的人物,他们孤独地在寂寞的旷野中奋进,但无知的众生总是认为他们在同风车作战。1829年普希金给自己画了一幅题为“马背上的普希金”的像,画中的普希金手执长矛骑一匹瘦马,那形象同与唐吉诃德极为神似。桑丘潘沙的性格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他最初给人的印象是有点傻,渐渐便表露出傻中带一些狡黠。随着时间的推移,堂吉诃德的精神感动了他,明知跟着这个疯子不会捞到实惠,可他仍然一片忠心,不肯背主人而去。在下卷里,他的性格得到

9、进一步发展。他在担任海岛总督时断事公正合理,为官清廉,为老百姓做了许多好事,突出的表现了他的聪明智慧和管理才能,同时也反映出了塞万提斯的人文主义。堂吉诃德的意义还在于作者以喜剧的手法深刻地揭示了人们自身存在的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堂吉诃德和桑丘潘沙是一组既互相关联又相互衬托的人物,前者耽于幻想,是理想主义的化身;后者处处求实,是现实主义的实践者。前者急公好义,勇往直前;后者胆小怕事,只顾眼前的实惠。总之,前者体现了人对理想的追求,后者体现了人对实际生活的关注。二者相互影响,到后来,堂吉诃德渐渐看到理想的梦幻性质,桑丘则看到他的主人的精神世界的美好。二人一路上风趣幽默的对话,以及小说对西班牙现实生活

10、的生动描写,使得读者从他们身上看见自身存在的对立矛盾,从堂吉诃德的喜剧性形象中看到悲剧的色彩。 在马德里,有一个广场,名叫西班牙广场,是西班牙唯一以国家名字命名的广场。西班牙的骄傲,塞万提斯纪念碑赫然矗立在正中央。每一个走近塞万提斯的人,都忍不住要摸一下骑着瘦马的堂吉柯德和紧随其后,骑着毛驴的仆人桑丘。此书取得了巨大成功,作者在世时已经再版了16次。在他逝世后的三百多年里,此书在世界各国翻译出版了上千次,成为世界名著之一。其小说创作成就对欧洲小说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意义。19世纪欧洲小说的名家如福楼拜、狄更斯、陀思妥耶夫斯基等人都十分注意向他学习,把他看成是欧洲现代小说的创始人。第二节 威廉莎士

11、比亚(Shakespear)一、 生平(15641616)他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他的作品是全人类的宝贵财富。三百多年来,其作品对世界文学的巨大影响,可以说是无与伦比的。关于他的生平有很多说法,甚至有人认为不存在莎士比亚其人,其创作是集体智慧的结晶。这些我们不做探讨。一般认为,他于1564年4月23日前后出生与英国爱汶河畔的斯特拉福镇。他有八个兄妹,本人排行第三。他父亲是镇上的富商,曾担任过包括镇长在内的重要职位。镇上有一所相当有名的文法学校。人们推论,作为富商之子的莎士比亚不可能没进过这所学校。根据斯特拉福镇的有关档案记载,一名名叫莎士比亚的人曾于1582年11月和一个叫安哈色

12、维的农村姑娘结了婚。当时他刚18岁,而姑娘已26岁。婚后不到五个月,哈色维就剩下了一个女儿苏珊娜。据此,一些沙评家认为莎士比亚的婚姻可能是因为他婚前与未婚妻行为不检而被迫促成的。1585年2月,他夫人生了一对龙凤胎,女的叫朱迪,男的叫哈姆雷特。不幸的是,哈姆雷特12岁时夭折。自此后差不多七年的十年,人们很难再找到有关莎士比亚的记载。1592年,伦敦有一个名叫莎士比亚的演员兼剧作者一举成名。人们推断,这就是斯特拉福镇的莎士比亚。他很可能1585年之后到伦敦谋生。至于他为什么要离开斯特拉福镇,也有一些传统说法。一种说法是,莎士比亚曾到一个名叫托马斯路西的地主庄园里偷猎,不幸被守门人捕获,受到鞭打并

13、被监禁。莎士比亚于是编了一首顺口溜来讽刺路西。这首顺口溜编的巧妙,路西一怒之下,欲治莎士比亚重罪。他布恩那个藏身,于是逃亡伦敦避难。他有可能是1586或1587逃往伦敦的。那时戏剧作为一种艺术形式颇受伦敦人欢迎。他最初作为戏院看守马匹和做些杂务。后来。成为演员,扮演一些次要角色,并开始帮助剧院改编戏剧脚本。到1592年,28岁的莎士比亚已经誉满伦敦了,证明就是同时代人罗伯特格林在他的小册子万千悔恨换一智里不无嫉妒的称呼莎士比亚为“一只暴发户乌鸦”,并告诫“大学才子”们留心这个“写了几句虚夸的无韵诗“就自以为能同”最优秀的作家媲美“的“地地道道的打杂工”。莎士比亚和伊丽莎白女王的宠臣埃塞克斯过从

14、甚密。1594年,莎士比亚所属剧团开始受宫廷大臣庇护,成为“宫内大臣剧团”。1599年,莎士比亚成为“环球剧院”的股东之一。他可于1613年回到故乡斯特拉福镇,并于1616年4月23日在该镇去世。莎士比亚共创作了至少两首长诗(维纳斯与阿多尼斯、鲁克丽丝受辱记)、154首十四行诗(十四行诗)、若干其他题材的短诗和37部剧本(其余争议较大的不在此列)。不少沙评家认为,从本质上说,莎士比亚首先是一位诗人,其次才是一个戏剧作家。即便是他的剧本,很大部分也是用诗体主要是无韵诗写成的。从诗歌艺术水平来看,他的十四行诗成就最高。他使这种艺术形式得到了新的发展,后来莎士比亚式十四行诗遂被称为是“莎士比亚式”或

15、“英国式”。二、 创作分期莎士比亚创作的时间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A 第一时期约为1590年1600年。此期作品以诗歌、历史剧和喜剧为主,因此被称为历史剧和喜剧时期。这一时期正值伊丽莎白女王统治的极盛时期,英国出现了经济繁荣、政治安定的局面。年轻的沙士比亚为时代精神所感染,幻想人文主义思想能在现实中实现这使他早期的作品大都具有强烈的乐观色彩和愉快情绪。英国的历史剧在莎士比亚出现之后才发展到了顶峰。他一生至少编写了十部历史剧,其中有九部诞生在这一时期。历史剧中较出名的有亨利四世、亨利五世。亨利四世中的福斯塔夫是一个集多种性格特征的复杂人物(福斯塔夫背景);亨利五世刻画的是莎士比亚心目中理想的君主

16、。另外还有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皆大欢喜、第十二夜等喜剧。罗密欧与朱丽叶(1594)也产生于这一时期(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浓郁的抒情性,全局散发着醇美的诗情画意)。B 第二时期约为16011608。此期作品以悲剧为主,同时也是莎士比亚创作的高峰期,通常被称为悲剧时期。伊丽莎白通统治年,社会的各种矛盾开始尖锐化,昔日的繁荣稳定变成了普遍的动荡不安。莎士比亚对现实的认识不断深化,看到了生活里的种种罪恶,深知戏剧唯有揭露恶势力及邪恶给人们造成的灾难,才能准确地反映社会现实,激起人们用人文主义理想去改造现实,这使他的创作转入了悲剧时期。这一时期作家共写有十部悲剧。其中最享有盛誉的是他的四大悲剧:哈姆雷特

17、(1601)、奥赛罗(1604)、李尔王(1605)、麦克白(1605)均出自此时,它们标志着莎士比亚的创作到达了辉煌的顶峰。C 第三时期约为16091612年。此期作品以浪漫传奇剧为主,因此被称为浪漫主义或传奇剧时期。詹姆士一世上台以后,加强了王权统治,莎士比亚清醒地感到人文主义思想和现实之间的矛盾无法调和。这使他走出了阴暗、血腥的悲剧氛围,反而退居故乡田园,以一种恬淡、平和的心情看待生活。他似乎又回到了早年所喜爱的主题和情节等内容,但在艺术处理上却大异其趣,充满了童话般的想象和对未来的憧憬。暴风雨是这一时期最重要的作品,剧中幻想成分很大,具有象征的色彩。另外还有辛白林、冬天的故事等。三、

18、作品解读1、哈姆雷特Hamlet是莎士比亚悲剧创作中最知名的作品,被许多沙评家视为莎士比亚全部创作乃至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文学创作的顶峰。此剧写丹麦王子哈姆雷特为父复仇的故事。由于父王暴死,正在德国人文主义中心维腾贝格大学读书的王子哈姆雷特匆匆回国,却发现叔父克劳迪斯与王后成婚并继承了王位。哈姆雷特悲愤交集。后来,其父鬼魂显灵,告诉他是其叔父杀死自己篡夺了王位。哈姆雷特就用戏中戏影射叔父杀兄夺嫂的罪行来获取证明,同时决定要为父复仇。奸王不断试探哈姆雷特,他只好以装疯的方式来掩盖自己的真实意图,同时在如何复仇问题上犹豫不决。奥菲利娅是他心爱的人,因为他父亲被哈姆雷特错杀以及她本人恋爱挫败二导致精神失

19、常,溺死水中后来,在奸王的挑唆下,哈姆雷特与奥菲利娅的弟弟雷欧提斯比武,双双中了毒剑,王后则误饮奸王为谋害哈姆雷特而设下的毒酒而死。哈姆雷特在临终前刺死了奸王,报了父仇。哈姆雷特情节结构十分巧妙。例如为父复仇就有三条线索:哈姆雷特为父被谋杀篡权复仇、雷欧提斯为被哈姆雷特无意中杀死的父亲波洛纽斯复仇;福丁布拉斯为在战场上比武丧生的的父亲复仇。因此流血与复仇的情绪笼罩全篇,生动的再现了的封建王朝时代权力运作过程中的血腥场面。剧中还描写了三组关系:老王和王后的婚姻关系,奸王和王后的婚姻关系,哈姆雷特和奥菲利亚的恋爱关系。这三组以情爱为纽带的关系也都以悲剧收场。所以,不管是权利角逐的战场上还是在男女情

20、爱的情场上,我们看到的都是悲惨的结局。此外,剧中还描写了四组谋杀情节:英国国王误杀丹麦国王派出的信使,哈姆雷特误杀波洛纽斯和后来的雷欧提斯,克劳迪斯误杀王后。重重误杀表现了人物和环境之间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而导致的阴差阳错的悲惨结局,这也是古希腊悲剧中常常表现出的类似主题:人无法抗拒命运。并行交叉的复杂情节加上广阔的的社会场景从宫廷到民间,从国内到国外,从陆地到大海。从人的世界到鬼魂世界,从外表世界到内心世界,使得哈姆雷特一剧波澜壮阔、万象环生。但此剧描写最生动的不是外部世界,而是主人公的内心冲突。这一冲突鲜明地表现在哈姆雷特的忧郁情绪上,特别是表现在复仇问题上的延宕蹉跎,贻误时机。在一定程度

21、上,其延宕行为是他性格发展的典型特征,由此课烛照其深层心理结构。关于延宕的基本原因,各家解释不一。歌德认为他性格软弱,意志力不强,难以承担重大的复仇大任;柯尔律治认为他过分耽于思考;叔本华认为与他的厌世zhuyi2相关;弗洛伊德及其门徒则以恋母情节来解释等等。上述说法虽然也能部分解释其行为,但更好地做法应是从文本内原因和非文本原因两方面来找,其中最关键的文本内原因是哈姆雷特的权欲与其道德考虑之间的冲突;文本外的原因则是:莎士比亚有意用哈姆雷特的行为来影射伊丽莎白女王宠臣埃塞克斯在图谋推翻女王时犹豫不决的长期延宕。传统的莎评家大多把哈姆雷特看成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代表。他身上确实有人文主义思

22、想的闪光,但更多的时候,他却是一个因失去父亲和王位继承权之后悲愤交加而又无可奈何、处于进退两难的封建王子。他身上也有较浓厚的与人文主义相悖的情绪,例如厌世情绪、宿命感、封建等级观念等。他几乎憎恶一切,认为丹麦社会是一座监狱,认为“时代脱节了”,这固然可以解释为哈姆雷特对奸王杀兄娶嫂行为深感悲愤的结果,但也未尝不与子承父位的封建传统被打破这一客观情况相关。这里也有必要对哈姆雷特的对手克劳狄斯做一番考察分析。流行的看法是,他是封建王权和黑暗势力的主要代表,集阴险奸诈、残暴狠毒、荒淫沉沦于一身。从剧本的基本构思来看,这个说法是合理的。但莎翁陛下的人物往往是善恶行为都不同程度兼而有之,恶棍也有良心发现

23、的时候,例如克劳狄斯向上天所做的忏悔。但克劳狄斯与其说像一个封建王权的代表人物,不如说更像新兴资产阶级的代表人物。他之所以能上台,靠的是 手下一批拥戴他并甘愿为之充当马前卒的臣子和帮凶。这和简单的靠封建式的王位继承传统显然有区别。他在位期间似乎表现的精明能干、礼贤下士,他对往后的温柔体贴也不像是口蜜腹剑、故作姿态。(雷雨中的周朴园)这样一来,这个一度被传统的莎评家视为万恶不赦的封建势力的代表却显露出相当多的人文主义倾向。这是一种奇怪的组合,显示出莎士比亚戏剧人物性格构成上的令人困惑的复杂性、多样性和立体性。同时,这也意味着我们应以更清醒的历史唯物主义来分析莎士比亚的戏剧人物,而不是简单地把一顶

24、人文主义的帽子给他戴上,从而把他所有的行为都拔高为人文主义的表现,并给于过多的赞扬。哈姆雷特从本质上说,既有善良、正值、进取向上的一面,也有相当多的封建等级思想、男尊女卑思想和厌世虚无的人生观。他是一个想有一番作为的人,但父亲的猝死,母亲的改嫁无疑沉重的打击了他的理想。因此,在他身上,两种意识此起彼伏,在不同场合会不同程度的显示出来。其他人物如波洛纽斯、奥菲利亚也很有个性。波洛纽斯是一个精于世故、昏庸老朽的狡黠官僚。他终于国王,不惜拿女儿做诱饵来帮国王打探哈姆雷特的内心秘密。他给儿子雷欧提斯临行前的赠言虽有庸俗势力的一面,但也相当警策。读者并不恨他,等他后来成了国王的替死鬼时,反倒有几分同情他

25、。奥菲利亚是一个朴素天真的贵族姑娘,她对哈姆雷特的爱情是真挚的。她曾是那么的纯洁善良,那么的无忧无虑。但是,当她迈入青春的门槛后,绚丽的生命之花却渐渐枯萎了。她依恋、顺从,别人的需要就是自己的需要,在父亲和恋人的对立世界中,她迷失了方向。恋人厌恶她、唾弃她,父亲和兄弟也不理解她、埋怨她,她的生命已没有了内容。接下来父亲暴毙、情人发疯,爱和恨的剧烈冲突使奥菲莉亚精神失常,她疯疯癫癫地来到水草丛生的小河边,编好了几个奇异的花环,爬上树枝,要把花环挂到树枝上去,这时,树枝折断了,奥菲莉亚落入小河里淹死溺水而死。她和哈姆雷特形成两个疯人形象,哈姆雷特先疯,确实假疯;奥菲利亚后疯,确实真疯。假疯者死于他

26、杀,真疯者死于自杀,这种安排和结局也体现了作者的戏剧技巧。此剧语言也十分精彩,如著名的“生存还是毁灭”一段,历来脍炙人口。在墓地里哈姆雷特与掘墓人的谈话和哈姆雷特捧着骷髅的谈话都妙趣横生,令人捧腹,使剧本在悲剧的气氛中又有戏剧的穿插,情节张弛有度。2、奥赛罗题材来自于意大利一位作家的短篇小说威尼斯的摩尔人。奥瑟罗:威尼斯公国的大将,南征北战,英勇雄奇。苔丝狄蒙娜:贵族少女,不顾家庭阻力不能与摩尔人异族通婚而嫁给他。伊阿古:奥瑟罗手下的旗官,嫉恨奥瑟罗没有提升他做副将反而提升资历不如他的凯西奥,决意报复奥瑟罗。先是勾结坏公子哥制造事端,使奥瑟罗撤了凯西奥的职;又诬陷苔丝狄蒙娜的清白,说她和凯西奥

27、有奸情,用苔丝狄蒙娜的手帕嫁祸给凯西奥。奥瑟罗信以为真,拍伊阿古杀死凯西奥,自己掐死了妻子。后来伊阿古的妻子道出真相,奥瑟罗悔恨交加,自刎于妻子身旁。伊阿古也罪有应得,受到惩罚。奥瑟罗基本主题是人文主义的爱情理想遭受挫折而造成的悲剧。此剧情节紧凑、严密、完整。开场到结局悬念迭起、情节十分感人。此剧采用单线行进,重墨写奥瑟罗和伊阿古之间的矛盾斗争,使高超的产生合情合理。剧中的三个人物颇具典型性。奥瑟罗虽是黑人,却能赢得白人贵族之女苔丝狄蒙娜的爱情,这本身就是奇迹,可与他半世出生入死所经历的种种奇迹媲美。不同的是,他在战场上叱诧风云、所向披靡,在情场上却显得迟钝呆板,动辄得咎。考虑到异族通婚的种种

28、先天不利条件,他的爱情似乎从最初就注定要成为悲剧。有人认为他的嫉妒性格造成他的悲剧,甚至有人经常称他为“嫉妒鬼奥瑟罗”,这种看法是是不恰当的。恰恰相反,他在天性上并不是嫉妒的人,他的主要特点是不太世故,过分轻信他人。他虽正值、坦荡、疾恶如仇、忠实于爱情、怀抱着美好的人生理想,但他不是一个完美的英雄,而是存在着性格上的缺陷。正因如此,他们的爱情能战胜封建的血统论和种族偏见,却在伊阿古的阴谋下毁于一旦。他是个失败的英雄,但他自裁谢罪的悲壮举动,又证明了他人格的高贵。剧中真正的嫉妒鬼实际上是伊阿古。他嫉妒凯西奥的升迁,嫉妒摩尔人得到高官和美女,甚至怀疑奥瑟罗和他自己的妻子有暧昧关系。从这个意义上讲,

29、认为这出剧侧重写的是嫉妒如何造成悲剧,也有一定的道理。苔丝狄蒙娜是一个真正纯洁、美好、善良、真诚的人。她临死前仍处处为奥瑟罗着想,不惜殉命而保全自己的丈夫,她的光辉形象使万千观众为之落泪。此剧对18世纪的欧洲启蒙主义戏剧起到了积极作用,例如伏尔泰的扎伊尔和希勒的阴谋与爱情都曾从此剧得到启发。3、李尔王取材于古代英国的传说。英王李尔晚年要讲王国分给三个女儿。大女儿和二女儿极尽谄媚之能事,三女儿考迪莉亚心地纯正,不能取悦于父王。昏昧的李尔不辨忠奸,剥夺了小女儿的继承权,把国土一列为二,赐予两个大女儿,自己仅保留一百名侍从和国王的尊号,打算轮流住在两个女儿家中安享晚年。不料两个女儿达到目的后原形毕露

30、,把老父赶出家门,李尔流浪于荒野,终至发疯。远嫁法国的小女儿闻讯后带兵讨伐不孝的姐姐,兵败被俘。父女俩最后惨死狱中。李尔两个大女儿互相火并,同归于尽。剧本的另一条线索是重臣葛罗斯特伯爵长子埃德加和次子埃德蒙之间的斗争。埃德蒙无比邪恶,蓄意陷害兄长,私吞家产,迫使埃德加猛兽不白之冤潜逃野外。葛罗斯特后来知道了真相,不幸已被剜掉双目。埃德蒙作恶多端,最后死于埃德加剑下。李尔王是莎翁悲剧效果最强的剧作之一。剧本有相互对立的因素构成。例如两个邪恶的姐姐与善良的妹妹相对照,邪恶的弟弟与善良的哥哥相对照,李尔王和葛罗斯特则是两种父亲的对照。可以说在安排处理善与恶两大势力的冲突与较量方面颇具匠心。李尔的悲剧

31、来源于诸多因素,其中最关键的是他自身的性格因素。他独断专行,刚愎自用,亲手酿成了灾难性的悲剧。他无法适应变化了后的新环境,已交出王权却仍然想要享受王权待遇,仍以国王自居,这是不现实的。因此在重重打击之后进入了疯狂状态,正如葛罗斯特瞎了才能看到真理一样,李尔的疯狂反令他获得了真正的清醒。原野的暴风雨象征着李尔内心的风暴,是促使他清醒的外部因素。正是通过苦难遭遇,里尔才逐渐认清了自己的本来面目,从而回归到了原始人性、回归自我。自身的苦难使他能够理喻别人乃至全体人民的苦难。他由此才能想到那些衣不蔽体的人们。精神上的升华使他能够坦然面对死亡,狱中与小女儿的会面是他历经苦难后的最后报偿,也是最感人的一幕

32、。考狄利亚是善良的化身,她的结局似乎太残忍了,作者竟让这样一位崇高的女性得到如此惨烈下场,这使读者善有善报的信念受到了嘲弄;同时对于她所代表的真正美好的爱,寄予无限的怜悯和同情。葛罗斯特的悲剧是李尔悲剧的陪衬,他被剜除双目的结局正是他偏爱埃德蒙谎言造成的。此剧探讨了恶性权欲如何毁灭人性、毁灭生活中美好的东西,探讨了人们认识自我、走向真理的途径。这是一出家庭悲剧,更是一出社会悲剧。在一定意义上说,它显示出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理想遭受挫折而破灭的图景。4、麦克白题材来源于霍林西德编年史。苏格兰贵族麦克白为国平息叛乱、凯旋而归,路遇三女巫预言他本人和班柯的后代将先后成为苏格兰国王。女巫的预言、麦克白自己的野心以及夫人的怂恿,促使他谋杀了国王邓肯,登上了王位。为了防止班柯及其后代成为苏格兰国王,他又派人杀死了班柯,但班柯的儿子逃走,成为了他的心病。在大宴群臣时,班柯鬼魂的出现,麦克白一反常态,几乎全盘说出自己的罪行,这一切引起群臣的猜疑。巩固流血得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