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62 ,大小:75.33KB ,
资源ID:1987466      下载积分:1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1987466.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参与式社会评估》 第5章 参与式扶贫项目社会评估.docx)为本站会员(b****1)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参与式社会评估》 第5章 参与式扶贫项目社会评估.docx

1、参与式社会评估 第5章 参与式扶贫项目社会评估第五章 参与式扶贫项目的社会评估中国乡村贫困社区发展(PRCDP)项目(一)项目介绍由世界银行贷款和英国国际发展部(DFID)资助的“中国乡村贫困社区发展计划”(PRCDP)的主要扶持对象是四川、云南、广西那些边远的少数民族地区。这个项目将采用由下至上的参与方式和有计划地投资以缓解这些地区的贫困。评估专家一行12人分三组,于2003年11月6日12月11日分赴四川、云南、广西三省区的18个项目县(每个省6个项目县),展开了“中国乡村贫困社区发展项目(PRCDP)”的社会评估。根据雇主提供的任务大纲,评估组与四川、云南、广西三省区各级项目官员召开座谈

2、会,并在每个项目县选定了两个项目乡镇的两个项目村庄展开田野调查。本次评估主要通过与各级项目管理官员召开工作讨论会,并对所选贫困村采取参与式农村社会评估(PRA)的方法和手段,如深入访谈、开工作讨论会、收集第二手文献资料等,就任务大纲关注的问题做出全面的评估。(二)评估目标根据任务大纲,本次评估的目标是:1、明确在贫困社区里最贫困和最弱势的群体,以及妨碍他们平等地从项目中获益的因素。 2、明确项目区内存在的扶贫以及实现不同社会群体生存安全的障碍。3、识别项目区内的少数民族,以便在项目设计中体现他们的民族特性。4、预计项目对少数民族群体可能产生的正面和负面的影响。5、回顾项目县识别最贫困村庄,并在

3、贫困村中识别、瞄准和资助最穷户的已有机制和经验。6、识别实现项目社区内性别平等的动力和障碍,其中包括不同的获取资产方式和资产所有权,劳动性别分工,生育角色,家户和社区内的控制和决策过程。7、在贫困分析的基础上,建立参与的指标,为评估和监督服务。8、回顾制定参与规划的实践(方法、组织、效果),教训,经验(运用、推广这些好的经验,以发展执行村级规划的机制和工具。)9、因环境保护和扶贫而自愿移民是项目的一项重要政策。这一政策的实施可能会为项目区带来重大的影响。预计并评估这些影响。(三)调查点的选择及基本情况1、调查点的选择调查点的选择综合考虑项目乡镇和村落的地理位置,资源基础,谋生模式(包括外出打工

4、),民族性,发展以及贫困等五大因素。依据每个项目县2个项目乡,在每个项目乡1个项目村社会评估计划,调查小组共选择了三省18县36个乡镇的36个村庄作为调查点。在云南省,调查小组还深入到三个项目县的6个村落进行了试调查,以便更好确定调查点。在展开实地正式调查的过程中,各评估小组根据调查的进度、发现的问题、客观条件的限制等诸多因素,替换了初始调查所选的部分村庄。在西盟县的调查中,云南组根据调查需要,增加了一个调查点。项目省区项目县调查点四川省叙永县观兴乡奇峰村、石坝乡坡脚村屏山县清平乡烂田村、楼东乡西村马边县苏坝乡丰溪村、大竹堡现白岩湾村美姑县俄曲古乡雷觉莫村、井叶特西乡采主村越西县大瑞乡郑家湾村

5、、古二乡吉吾村平昌县大寨乡白鹤村、镇龙镇翻身村云南省昌宁县珠街彝族乡谷满村、漭水镇老厂村龙陵县平达乡黄连河村、龙新镇大硝河村永德县班卡乡尖山村、乌木龙乡新塘村沧源县单甲乡永武村、班洪乡公坎村西盟县勐梭镇王莫村、岳宋乡曼亨村、嗡嘎科乡班弄村孟连县富岩乡信岗村、芒信镇芒信村广西区环江县下南乡下塘村、驯乐乡镇北村罗城县四把镇棉花村、纳翁乡肯才村融水县安太乡小桑村、红水乡高文村融安县大巷乡泗朗村、桥板乡二村三江县独峒乡里盘村、同乐乡高岜村龙胜县乐江乡石甲村、泗水乡潘内村在广泛收集和分析田野调查资料的基础上形成的这份社会评估报对项目区内的农民尤其是少数民族农民贫穷的社会、经济、文化、制度影响因素以及决策

6、过程等方面展开了分析。由于三省区贫困社区的情况差异明显,以致三省区的社会评估报告难以按照统一体例进行撰写,但三个报告均列出了专门的章节来论述项目区的“贫困分析”、“村庄决策机制”和“少数民族”,而性别分析则是贯穿了整个报告。因为篇幅较大,下面仅选摘四川省的社会评估报告。四川省中国乡村贫困社区发展(PRCDP)项目区社会评估报告2003年11月6日至12月6日,中山大学族群研究中心的两位专家赴四川省就世界银行和英国国际发展部共同资助的中国贫困乡村社区综合发展项目(PRCDP)展开了社会评估。本次社会评估共计调查了四川省6个项目县的12个项目乡镇的12个项目村庄,并在省、县级项目管理官员,乡镇、村

7、级干部,村民四个层次上就PRCDP项目四川项目区的情况展开了全面的社会评估。四川省项目办根据国家计委和世行及英国政府国际发展部的要求,结合四川省的实际,选择了叙永、屏山、马边、美姑、越西、平昌6个县为项目县,其选择的依据主要有:a.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b.少数民族聚居县;c.1200元以下人口集中的县;d.相对集中连片的县;e.未执行过外资扶贫项目的县;f.自然条件恶劣、经济发展滞后的县。第一部分 项目区内的少数民族(一)项目区民族构成、分布、人口比例四川省项目区涵盖了6个县75个乡镇的485个行政村,其中马边、美姑、越西三县为彝族自治县。项目区总人口755562人,其中少数民族212024人

8、,占项目区总人口的28.1%。主要涉及的少数民族主要为彝族和苗族。项目区有彝族人口199604人,占项目区少数民族人口总数的94.1%;苗族人口12235人,占项目区少数民族人口总数的0.06%。其中苗族主要分布在叙永县;彝族主要聚居在大小凉山的美姑、越西、马边三县以及屏山位于小凉山余脉的西片项目区,叙永县也有部分与汉族、苗族杂居的彝族;平昌县属于汉族聚居区,几乎没有少数民族。六个县项目区少数民族人口状况单位:人、%项目县项目区总人口少数民族人口少数民族人口比例少数民族种类各少数民族占少数民族人口的比例备注叙永县954081491515.6%苗族:9840彝族:5074苗族:66%彝族:34%

9、石坝、水潦为彝族自治乡;枧槽为苗族自治乡屏山县6194353820.08%彝族:5382100%屏边、清平为彝族自治乡马边县600743858264.2%彝族:38112苗族:406彝族:98.8%苗族:0.01%美姑县5490954909100%彝族:54909100%越西县533074812690.3%彝族:48126100%平昌县5944844该县是汉族聚居区,少数民族极少调查村庄的少数民族人口状况项目县项目村人口统计民族情况少数民族人口少数民族人口比例少数民族种类备注叙永县观兴乡奇峰村6个社,167户,391人以汉族为主的彝苗汉杂居村庄,16341.7%苗族132人彝族31人石坝乡坡脚

10、村6个社,190户,730人 以汉族为主的彝汉苗杂居村庄 36149.5%彝族202人苗族159人1社除3户汉族外,苗族、彝族各个一半;2社除一户彝族外,苗族、汉族各个一半;3社为三族杂居社;4、6社为汉族社;5社除一户为苗族外,其他为汉族屏山县清平乡烂田村6个社,163户,726人 彝汉杂居村庄42358.3%彝族423人1、2、3社为汉族社;4、5、6社为彝族社马边县苏坝乡丰溪村11个社,320户,1328人彝汉杂居村庄47235.5%彝族472人,4个纯彝族社;7个彝汉杂居族社。大竹堡乡白岩湾村4个社,122户,566人纯彝族村庄566100%彝族566美姑县俄曲古乡雷觉莫村5个社,24

11、3户,999人纯彝族村庄999100%彝族999井叶特西乡采主村4个社,95户,445人纯彝族村庄445100%彝族445越西县大瑞乡郑家湾村2个社,117户,485人以彝族为主的彝汉杂居村庄35573.2%彝族355古二乡吉吾村5个社,274户,1007人纯彝族村庄1007100%彝族1007(二)项目区少数民族的生计模式 1苗族叙永县苗族以农业为主,主产粮食、烤烟、竹木和猪、牛为主的畜牧业,此外还有规模不大的茶叶、果树、蚕桑、油菜、花生、甘蔗、豆类、中草药、小杂粮等多种经济作物种植。除粮食生产外,苗族经济收入全靠烤烟和猪牛维持,而且主要收入来源不稳定。农业生产每年都要遭受不同程度的低温、阴

12、雨、焚风、冰雹、干旱等自然灾害以及疾病袭击,老百姓成为“小灾年年有,大灾三六九”。经济支柱烤烟除受气候条件制约外,还要面临市场的严峻考验,收入极不稳定。如观兴乡奇峰村的张再兴(苗),家里现在有5亩地,主要种植玉米、烤烟、洋芋等作物,还养了2头猪,一匹马。每年玉米产量2000多斤。由于天气冷,他家的烤烟推迟到4月才收,结果都是三级烟,只有四五元一斤,有的甚至只有四毛钱一斤,烤烟收入只有200元。为了种烤烟,他向信用社借了1200元钱,今年就还不上了。2彝族以粮食为主的种植业,是彝族保障温饱的产业。主要种类有玉米、洋芋、荞麦等,极少彝族有种水稻,耕作技术简单,一般浅耕粗种,缺乏水利设施,多为“靠天

13、吃饭”,许多彝族村民因此而吃不饱饭。退耕还林措施实施后,许多彝族村民获得了国家补助的粮食和现金,明显缓解了彝族地区缺粮局面。畜牧业在彝族传统生产中有着十分突出的地位。畜类以牛、马、山羊、绵羊和猪为主,各类牲畜不圈养,而习惯以敞养,放于山坡和草坪上。牧人多为老人或小孩,盛夏,二半山以下的牧民多赶着羊群上高山草场放牧消夏,也有以代养的方式委托高山农户代为放牧的。手工业多利用农闲时候进行,村中专业的手工业者不多,除自产自用外,为形成规模化的商品性生产。狩猎是彝族传统的副业,靠近山林的农户操此业者居多,70年代以后,随着野生动物保护法的贯彻和实施,狩猎活动日趋减少。90年代末,打工也成为彝族村民的一项

14、现金收入来源,这一情况在彝汉杂居的地区较为明显,但彝族打工人数要大大少于汉族打工人数。彝族打工者多为男性青壮年和未婚女性,并以季节性打工为主,在村民的总收入中所占份额不大。(三)项目区少数民族的传统社会组织 1苗族该县苗族与汉族长期杂居,没有保留特殊的社会组织。苗族和汉族一样,主要通过社行政村的纽带整合居住在一起。苗族家庭一直以来以一夫一妻制小家庭为主,三四五代同堂的家庭不多见。子女长大结婚后就要分家,各立门户。几兄弟分家时,好田好土要分给幼子,债务也由哥哥承担,父母多与幼子一同居住。苗族之间亲属互助历来盛行,如若哪家有困难了,不管经济上和人力上,大家共同帮忙设法解决。2彝族1)等级按照彝族传

15、统的等级结构,主要依据其血缘关系及经济占有和人身权利等条件,大致可以分为土司、黑彝、白彝、安家奴隶、锅庄奴隶5个等级。(1)土司彝语称为兹莫,是彝族历史上的最高等级。自元代以来始行土司制度,部分有名望的兹莫被中央王朝册封为土司。以美姑为例,册封后曾居住在当地的土司有利利土司、沙马土司、阿卓土司、海来土司四家。(2)黑彝彝语称之为“诺”。元朝至明中期,美姑境内由土司统治。明朝中后期后,黑彝势力逐渐强盛。明末清初,黑彝赶走土司,将其管辖的土地由黑彝各家支分割霸占,各自对所占区域内的百姓进行统治。黑彝是彝族社会中的统治者,在政治和经济上享有许多特权,多数占有数量不等的奴隶、土地、牲畜。极少数黑彝虽然

16、家境贫寒,但在政治上仍然保持其高贵的身份,不因其经济的贫困而降低等级,不与其他等级通婚,其人数约占彝族人口的10%。黑彝有自由的人身权利,在本家支辖区内自由迁徙。在非冤家地区自由来往,对自己的子女有完全的亲权。黑彝为了加强对所属奴隶的统治,制定了各方面不成文的习惯法规,对超越和触犯行为准则者,有权杀害和贩卖。(3)白彝彝语称“曲伙”,是彝族社会中被统治阶级中地位最高的等级。在土司统治时期,白彝是土司的百姓,土司被驱逐后,白彝被黑彝统治。白彝有一定的人身自由,黑彝主子对其不能任意买卖和杀害,有相对的经济地位,一般拥有一定的土地和其它生产资料,多系自食其力的劳动者。少数白彝拥有较多的土地和安家奴隶

17、及锅庄奴隶。白彝瑜安家奴隶和锅庄奴隶保持着等级界线,一般不与他们通婚,同时其人身权利和财产要受到黑彝主子的约束。十分富裕的白彝也不能升为黑彝等级,白彝被限于组织管辖范围内居住,不能随意跨区域迁徙。白彝绝嗣,其财产归主子所有。白彝欠黑彝主子的债务无力偿还,黑彝便将其沦为安家奴隶或锅庄奴隶。(4)安家奴隶彝语称为瓦图瓦架。安家奴隶来源有:一是锅庄奴隶由主子婚配成家后,与主子分居而食;二是白彝等级中地位下降者。安家奴隶由黑彝和少数白彝占有,安家奴隶对婚姻没有自主权,对子女也没有亲权,子女属主子的财产,主子有权将其出卖和用于抵债。安家奴隶只能居住在主子周围,为主子承担田间作业和家务劳动,生活靠自食其力

18、,财产属于主子。家境较富裕者,可以买锅庄奴隶,来代替自己为主子服劳役,也可以向主子申请赎身,赎身后在一定范围内有一定的自由,但仍然存在主奴关系。无姓的安家奴隶赎身后,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和社会影响者,在取得一曲伙姓氏后可升为白彝。(5)锅庄奴隶彝语称为呷西呷洛。来源有三种:一是被主子从安家奴隶子女中抽来的奴隶;二是少数作抵债或其他原因降低地位的白彝;三是从外地贩卖来的其他民族。锅庄奴隶是彝族社会中最低的等级,黑彝、白彝和安家奴隶都可以占有。锅庄奴隶均系单身,常年吃住在主子家中,为主子从事家务和田间劳动,没有人身自由和独立的经济权。主子为繁衍奴隶,给适龄锅庄奴隶配婚,并另立门户,称为安家奴隶。195

19、6年开展了以废除奴隶制度、解放奴隶、分配土地、建立基层政权为中心的民主改革运动,废除了彝族的这一等级制度。2)家支家支是彝族社会的基本结构,是按照父系血统纽带组成、内部不通婚的社会集团。家支是“家”和“支”的总称,按照九代分支的惯例,“家”下派生若干个“支”,支下分为若干个“房”。房以下为一夫一妻制的家庭(户),从而形成一环扣一环的父系血缘群体(家支)。黑彝和白彝分别有自己的家支,部分汉族安家奴隶赎身后历经几代升为白彝等级者,也有自己的家支和姓氏。每个家支都有自共同的男性祖先开始而世代相传的父子连名谱系 ,彝语称为措茨。各家支成员男性的名称都包含家支的姓氏、父名和己名。每个家支成员从小就接受家

20、支谱系教育,成年后熟练背诵自己的家支谱系,以谱系分辨氏族成员间的血缘亲疏关系和辈分高低。家支成员只要准确无误地背诵本家支的世系,无论走到本家支居住的任何地方或遇到家支中的陌生人,都被视为骨肉,受到尊重、保护和热情款待;反之,则被视为“外人”,甚至沦为奴隶。每个家支的“家”和“支”都有大小不等的若干名头人,通常是男子担任,有极少数才能出众的妇女也可当头人。头人不世袭,也不经过任命和选举产生,而是视其办事能力和在本家支中的威信自然形成。一般由阅历深、见识广、善于辞令、办事公正、主动为人排忧解难、能调解重大纠纷、具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和号召能力的人来担当。家支的职能主要是对内保护家支成员的生命财产安全,

21、维护内部的安定团结,对外处理调解好与其他家支的关系。家支成员有相互经济援助和人身保护的义务。家支成员中遇有生活困难无粮度日和无衣御寒者,族内全体成员凑集衣粮供给,对破产和无家可归者,家支有义务将其寄宿家里供养,不让其浪迹社会;同家支中的各房或个体家庭遇婚丧、驱鬼治病、赔偿人命金等所需费用,成员有义务分摊;对本家支内的孤寡老人和孤儿寡女,成员有义务赡养和抚养。黑彝历史上有“打冤家”的传统,即组织和发动家支力量对冤家进行械斗,掠夺他人的财产、侵占土地等。其所统治的白彝家支要配合黑彝主子的决议,参与冤家械斗。民主改革以后,彝族地区打冤家的情况已经消失。(四)民族关系除美姑县和平昌县外,其他四个项目县

22、都存在着民族杂居情况:叙永县的部分项目区是苗汉彝或是彝汉杂居,屏山县、马边县、越西县的部分项目区则为彝汉杂居。评估组调查发现少数民族的生存条件往往比汉族更为恶劣,其贫困程度也较汉族为深,即便如此,民族间持续的相互影响和相互融合,使得杂散居地区的民族关系表现为融洽的共居,主要表现在:a. 多数杂居地区的少数民族能够说本民族语言和汉语;b. 苗、彝这两个有族内婚传统的民族中都出现了与汉族联姻的现象;c. 少数民族的商品交换意识强,会精打细算,民族间贸易往来频繁;d. 村民们会主动思考分析本民族与汉族的差别,本民族比汉族更加穷困的原因。(五)对少数民族已有的援助1政府部门对少数民族的援助中国政府历来

23、重视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援助,2000年,四川省制定了四川省农村扶贫开发规划(20012010),规划提出扶持1041万贫困人口(尚未解决、初步和基本解决温饱问题的贫困人口),并实施五大扶贫工程,即新村扶贫、移民扶贫、教育扶贫、卫生扶贫和牧区扶贫。马边、美姑、越西三个彝族自治县均制定了法规以特别扶持少数民族的发展,屏山、叙永两县的政府也在缺乏国家少数民族优惠政策的同时,对当地少数民族的发展予以特殊倾斜。政府部门对少数民族的援助主要体现在:1)新村扶贫四川省农村扶贫开发规划(20012010)中提出建设1万个新村扶贫工程,总投资150亿元,每个村150万元,其中财政扶贫资金50万元,扶贫信贷资金10

24、0万元。6个县在项目村庄的选择上都考虑到了将属于新村扶贫之列的村庄涵盖其中。如马边县苏坝乡丰溪村2002年的新村扶贫项目共投资了25万,包括四个内容:母猪繁育项目;建设优质茶叶加工厂;秋石、鱼儿石两组的农网改造;建设村活动室一个。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每个县的政府部门都充分意识到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已经成为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瓶颈,在扶贫投入中给予了足够的重视,抓好改土、治水、办电、通路、绿色工程的实施。3)扶持民族教育,培养少数民族人才各县政府注重对农村初等教育的投入,保证少数民族教育扶持经费,改善民族地区的教学环境,减免学费(三个彝族自治县),并将扶贫开发与科技文化的教育普及相结合,在实施扶贫

25、开发工程中采用先进技术、先进工艺,注重开发引进优良品种,举办各种农技培训班,在改善贫困地区生产条件的同时,也普及了科技知识。4)结合本地特点发展民族地区经济各县在扶持少数民族脱贫致富的实践中,意识到只有当地整体经济水平提高了,才能给具体的少数民族家庭和个人带来更大的发展空间。在本地经济建设中,对少数民族予以资金和技术上的倾斜,注意根据本地的资源优势和少数民族的文化传统进行开发,并充分考虑到市场的因素,对少数民族的发展给予积极引导,调整产业结构。如叙永县扶持石坝彝族乡建立肉牛养殖基地,并扶持水潦、合乐、枧槽、白蜡发展经果林。5)少数民族“安居”工程各县都对少数民族特困户的农房予以改造,进行少数民

26、族住宅形象扶贫工程,实行人畜分居、土墙变砖墙、草房变瓦房、房屋开窗。6)异地扶贫开发由于历史的原因,少数民族多居于高寒山区,有的地方自然条件恶劣,生态恶化,由于人口增加而导致耕地锐减,与外界的交通极为不便,如果就地扶贫,成本过高并且效益有限,各县政府均采取了有组织有计划地将这部分少数民族搬迁到条件较好的地区的扶贫措施。7)采取多种方式解决少数民族的具体困难在贫困程度较深的地区,少数民族的温饱问题尚未完全解决,地方政府采取各种方式给予少数民族各种无偿物资扶持,帮助少数民族解决这些具体困难。8)以工代赈扶贫以工代赈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帮助贫困地区加强农业生产和群众生活基础设施建

27、设主要资金来源,是使贫困人口尽快脱贫致富所采取的特殊扶贫措施。2外资项目对少数民族的援助一些特别贫困的少数民族聚居区还接受了国外资金的援助,美姑县目前接受的外资扶贫项目主要有:去年正式开始启动的德国复兴银行的中德项目;已经进入收款阶段儿童基金项目和救世军项目。这些外资扶贫项目虽然覆盖面不广,投资力度不大,但均特别针对当地急需的方面,如医疗点、学校、树苗、羊等予以援助。(六)利益相关群体眼中的少数民族发展1项目官员的观点参与座谈的所有项目官员都认为少数民族比汉族更为贫困,脱贫任务更为艰巨。项目官员们认为造成少数民族更加贫困的主要原因有:1)少数民族生存环境相对更加恶劣 所有项目官员都提到了这一点

28、,少数民族居住的地方往往被认为是与交通不便、海拔高、粮食产量低、灾害频繁、缺水等等诸多方面相联系。美姑的官员就认为本县项目区自然条件很恶劣,不像其他县有矿产资源、水利资源或是其他别的资源,这里基本上产不出什么东西,而且不是旱灾就是洪害。2)少数民族的文化素质低下 项目官员认为少数民族文盲多,受教育水平普遍较低,儿童失学率高,而且初等教育普及工作不好抓。官员们指出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有很多,主要有:(1)没有钱上学,马边县大竹堡乡乡长就指出很多少数民族是越穷越没有钱读书,越不读书就越穷,从而形成一个贫困的恶性循环;(2)彝族传统的重男轻女的观念,认为女孩是为别人养的,如马边县清平乡的街基彝族村共有

29、38个学龄儿童,上学儿童只有7个人,而且全是男孩;(3)彝族孩子要承担放牧、家务等各种劳动。3)少数民族观念落后 官员们的观点集中体现在少数民族固有的传统文化对其发展的制约,并认为这是造成少数民族更为贫困的关键原因。主要体现在:(1)消费观念。官员们指出彝族不论男女喜欢喝酒,兜里有钱就买酒喝,没有积蓄的想法;(2)商品观念。如彝族村民养殖的牛羊一般都是自己消费,很少拿到市场上出售,过年过节要杀牛羊,亲戚朋友的婚丧嫁娶要送牛羊,作毕摩要杀牛羊,有远方的客人来也要杀牛羊,以表示好客和热情,有时候甚至牲畜没有长大就被消费了。(3)婚丧观念。如彝族结婚、丧礼都要大超大办,砍牛宰羊杀猪。(4)宗教观念。

30、美姑的项目官员指出美姑的彝族村民过完年后每家就开始做毕摩,平时有点小病大灾,或者一点小事,比如下山突然遇到一块石头落下,尽管没有扎到自己,只是被吓了一下,也要请毕摩来做法事。做一次毕摩至少花费近千元,杀一头羊要三四百,给毕摩的现金五十多元,还要给他一些物品,所杀羊的羊皮也要给毕摩,有的法事做一天,有的要两三天,这是迷信,但是老百姓很信,没有办法,他们再穷,也愿意花这个钱。(5)依赖观念。许多项目官员,尤其是马边、美姑、越西三个自治县的官员指出由于政府历来重视对少数民族的扶持,养成了不少村民“等、要、靠”的依赖思想,造成少数民族发展的主动性不足。(6)生育观念。彝族尤为重男轻女,一般家庭至少三个

31、孩子,造成彝族的人口多,家庭负担重。4)少数民族的生产方式落后 项目官员认为少数民族的农业生产方式粗放,浅耕粗种,靠天吃饭,畜牧的防疫治病缺少科学技术,从而造成产业规模小,产量低,档次上上不去。5)政府对少数民族的投入太少 叙永、屏山的项目官员特别指出了这个问题,他们认为由于两县不是民族自治县,缺乏国家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对县内同样需要扶持的少数民族投入的过少也是造成当地少数民族落后的重要原因。(二)杂居地区各族村民的观点在有汉族杂居的村中,评估组分别通过座谈会和访谈的方式,就“少数民族和汉族的穷困有何差别”的论题与各族村民进行了讨论。评估组发现,几乎所有的汉族村民和少数民族村民都认为少数民族总体上要比汉族要穷。如马边县苏坝乡丰溪村的汉族村民就指出当地的彝族粮食少,种出的粮食连猪都不敢多喂,一年有34个月需要买粮吃,4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