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95 ,大小:254.89KB ,
资源ID:1997354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1997354.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古代文学史复习资料大二.docx)为本站会员(b****2)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古代文学史复习资料大二.docx

1、古代文学史复习资料大二第一讲 魏晋南北朝文学概说教学内容及重点:重点掌握魏晋南北朝时期由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诸要素影响下文学的基本情况和主要特点。一、魏晋南北朝的历史特点二、社会思潮对文学的影响1、门阀制度及其对文学的影响2、个性解放思潮及其对文学的影响3、玄学的盛行及其对文学的影响4、佛教及佛教传译对文学的影响三、文学的自觉与文学批评的兴盛1、文学自觉的标志 见文学史p4-5三个标志:第一,文学从广义的学术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一个门类。第二,对文学的各种体裁有了比较细致的区分,更重要的是对各种体裁的体制和风格特点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第三,对文学的审美特性有了自觉的追求。课后思考题:1自学文

2、学史p16-19,思考佛教与佛经翻译对文学的影响。 2自学文学史p19-22,了解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发展历程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第二讲 建安文学一、建安文学概述公元一九六年,曹操奉汉献帝移都许昌,改元“建安”,于是挟天子以令诸侯,企图重建统一大业。同时,他不断招纳才士,在北方形成一个文学中心。建安年代并包括其后若干年的文学创作,习惯上就称为“建安文学”。建安文学既延续了东汉中后期文学发展的方向,同时也在特定的条件下,使渐进的演变过程呈现为显著的转折,成为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特殊意义的转变时期。1、建安文学的情感特征这种转变的大背景,正如前面所说的,是由于社会的变化,在士人中引起一股思想解放和重

3、视个体价值的思潮,从而使文学表现出作家从自身立场出发的对社会与人生的思考,对美与理想的追求。当时的社会,经历了长期的战乱和接连不断的饥荒、瘟疫,人口大量丧亡(其中包括社会上层人士),到处是令人惨不忍睹的破败景象。“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王粲七哀),“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曹操蒿里行),这在作家的心中打下了深刻的烙印。另一方面,由于传统价值观念的动摇,个人的存在失去了外在的精神支柱,因此,人们在感时伤乱的同时,也更强烈地感受到人生短暂的悲哀。但是,以曹操为首的建安文学家,又多是注重实际的政治家,他们有着力挽狂澜的雄心和自信,并且把建立不朽的功业视为短暂生命的延续。这种感情也在他们的创作中

4、充分表现出来。忧时伤乱、悲叹人生短暂、渴望不朽的功业,都是非常强烈、十分浓重的感情,三者结合在一起,就使得建安文学具有异乎寻常的感染力。前人称建安文学“悲凉慷慨”,刘勰文心雕龙也说:“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用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也。”这些都说得很中肯。2、以诗歌为主要表现形式,形成中国文学史上第一次文人诗歌的创作高潮这种悲凉慷慨的感情需要与之相适应的表现形式。过去,文人的文学创作集中于辞赋。东汉后期出现文人诗歌开始兴起的苗头,但尚不足以动摇辞赋的主导地位。到了建安时期,辞赋领域中抒情的小赋取代了体物的大赋。但是,对于上述悲凉慷慨、深厚浓重的感情,不要说体物的大赋,就是

5、抒情小赋也不能承担恰当地表现它的任务。因为,抒情小赋所创造的也是由铺陈、渲染而形成的美,而慷慨悲凉的感情则要求在表现上的由感情的凝聚而形成的力度。可以说,没有一篇抒情小赋是能具有慷慨悲凉之气的。因而,文人创作的中心,就从辞赋转移到诗歌,形成中国文学史上第一次文人诗歌的创作高潮,并从此奠定了诗歌在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主导地位。3、建安诗歌对汉乐府民歌传统的继承与改造。继承方面:汉乐府民歌中兴起的五言诗形式,被建安诗人普遍使用,加以发展,并成为整个魏晋南北朝诗歌最基本的形式。乐府民歌的语言风格,对文人诗也产生了明显的影响。而且,采用乐府诗题,沿袭乐府民歌中常见题材的作品,在这一时期的文人诗中占了很大的

6、比例。发展和改造方面:首先,过去作为诗歌主体的乐府民歌,是一种社会性的集体创作。它们由某些无名作者最初写成以后,在流传过程中不断地被加以改造,很少能表现出作者的个性特征。而建安时代,就不大有作品无主名的现象。这些与作者的名字联系在一起的作品,常常也和作者个人的特殊经历、情感和独特的审美爱好紧密联系在一起。这就促使诗歌向风格多样化的方向发展。其次,汉乐府民歌中叙事诗为数较多,因为带有故事趣味的作品容易为普通民众接受,得到广泛流传。而建安文人诗绝大多数是抒情之作,即使采用乐府诗题,也很少具有故事性。第三,过去作为文人文学之主体的辞赋的某些特点,也被带到诗歌领域中来。辞赋最显著的特点是语言华丽,而乐

7、府民歌一向是朴实无华的。建安诗人中,不乏作赋的名家,王粲、曹植就是突出的代表。他们的诗,也明显带有华丽的倾向。而且,在辞赋中较早就被大量运用的骈偶手段,在诗歌领域内,也是由他们率先使用的。这些骈偶(即对仗)诗句,还显示出有意锤炼的痕迹。总之,建安文人诗既受了乐府民歌的影响,同时开始向文人化的精致华美转变。这在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史上,是一个重大的开端。曹丕说“诗赋欲丽”,正反映了当时普遍的文学观念。不过,建安诗歌虽有趋向华丽的一面,但并没有过分使用典雅深奥的书面语言,也没有过分的繁缛、铺张,以至文句松弛,妨碍情感的表达。一般说来,作品的语言仍然是明朗、浅显、紧凑而富有力度感的。4、建安风骨人们在

8、谈到建安诗歌的时候,常常称誉“建安风骨”。所谓风骨,乃是指作品内在的生气和感染力以及语言表达上的简练刚健的特点。当然,这二者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而建安风骨的形成,就是基于其作品中的慷慨悲凉的感情及其在艺术上表现的上述特色。后世的作家在反对片面追求形式和单纯的修辞之美,而强调文学的热情和内在的感染力时,往往就标举“建安风骨”的旗帜。代表作家是“三曹”、“七子”和蔡琰。二、曹操及其诗歌创作曹操和曹丕、曹植父子三人,既是建安时代政治的中枢,又是文坛的领袖。他们以自己的特殊身份,吸引了许多文人,开创了一代文学风气。其中曹植在政治上最终遭到失败,但在文学上却取得最大的成就。他的诗歌创作,在许多方面影响了

9、整个魏晋南北朝诗歌的发展方向。1、生平思想 2、曹操的诗歌创作曹操的文学成就,首先表现在诗歌方面。他的现存作品,都是曾经配乐演唱的乐府歌辞,从音乐分类上说,以相和歌为主。过去,文人写作乐府歌辞,大抵限于祭祀仪式上用的郊庙歌一类。至于相和歌,则主要产生于民间。虽然在宫廷和官僚的宴会上,常以此作为娱乐,但上层的文士,是不屑于亲自写作的。东汉后期虽有蔡邕等人留下少量的歌辞,但只是个别的情况。曹操对这种民间文艺形式的爱好,表明他并没有受到上层社会的偏见与习惯的束缚,而更重视利用民歌形式来满足自己的抒情需要。另一方面,这可能与他的家庭也有某种关系。其祖父曹腾,曾为黄门从官及小黄门。而宫廷中所需的音乐等娱

10、乐,就是由黄门这个官署执掌的。所以曹操具有很高的音乐修养,并且一生对音乐保持了浓厚的兴趣。由于他的影响,曹丕、曹植及其他建安诗人,也写作了相当数量的乐府诗。可以说,在把作为民间文学形式的乐府诗改造为文人文学重要形式的过程中,曹操起了关键的作用。正因曹操的乐府诗脱胎于汉乐府民歌,所以其中有些作品并不是写自己的经历,而是沿用民歌中常见的题材。比如却东西门行,抒发了征夫长期从军征战、思念故乡的悲哀,善哉行“自惜身薄祜”一篇,以代言的形式,描绘了孤儿的痛苦。另外,像苦寒行,虽然可能与曹操的某一次具体的军事活动有关,却是用了士兵的口吻来写的。“行行日已远,人马同时饥。担囊行取薪,斧冰持作糜。悲彼东山诗,

11、悠悠使我哀。”所表现的当然不会是主帅曹操的生活,而是士兵劳苦思家的情绪。这些诗明显继承了汉乐府民歌反映现实的传统,以同情的态度,表现了下层人民的生活和情感。3、作品赏析(1)蒿里行 本诗以纪实手法叙述东汉末年关东州郡将领讨伐董卓时的互争权利,以及人民在战乱中遭到的严重灾难,表达了诗人对人民的关怀和个人的宏伟抱负。此诗被人誉为“汉末实录,真诗史也”(钟惺古诗归)全诗既有对董卓之乱导致豪强长期混战的简练概括,又有对战乱中疮痍满目、白骨遍野的直接描绘,并含有作者的感情志向。使用白描手法,形象鲜明。如“白骨露于野”二句,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一幅白骨遍野、人烟稀少的悲惨凄凉的社会画面。(2)短歌行 作者巧妙

12、地化用诗经里子衿鹿鸣二诗的成句,把青年女子等候情人的歌变成创业志士思慕贤才之辞,通过欢宴嘉宾的歌辞表达出他求贤既得后的热忱欢迎。比兴手法的运用也十分突出,如“明明如月”四句以明月为喻,表明自己不得贤才之忧,如同明月行空一样不可断绝,希望人才纷纷来归,共图大业。“月明星稀”四句则以月夜乌鹊绕树无枝可依比喻贤士在动乱的社会中托身无所、栖皇未定,十分贴切。语言质朴自然、精炼含蓄。如“山不厌高”二句言简意赅,用语质朴。开头八句直抒胸臆,感情充沛而又言外有意。4、曹操诗歌的创作特色 (1)风格悲凉慷慨,雄健沉郁(2)语言简约质朴,常引用现成的诗句来表达复杂的内容,使作品含蓄精炼。如短歌行“青青子衿,悠悠

13、我心”(3)喜欢用传统的比兴手法(4)艺术形式上具有独创性:采用乐府古题写时事 用四言写诗,使四言诗出现中兴。曹操的诗歌创作开一代风气,建安风骨的形成,曹操有首创之功,他的诗歌典型地体现出建安诗歌的特色。5、文坛领袖的地位详见文学史p30三、曹丕及其诗歌创作1、 生平思想 见作品选p257及补充:曹丕()字子桓,曹操次子。他依靠父亲打下的基础,代汉做了皇帝,国号魏。曹丕博学多识,勤于著述,对文学创作也很重视。2、诗歌创作:详见文学史p30他的诗作中乐府歌辞与古诗约各一半。其中相当一部分作品沿用民歌题材,善于写游子思乡、思妇怀远之情。语言也明显带有民歌的特点,通俗流畅,不过比一般民歌略显得精致。

14、抒发感情,以委婉细致见长。五言体中,杂诗二首风格与古诗十九首略近,文辞清绮,语浅情长。七言燕歌行二首尤为著名,今录其二: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雁南翔。念君客游思断肠,慊慊思归恋故乡,君何淹留寄他方?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这首诗利用了七言诗的长处,音节和谐舒缓,描摹细致生动,感情缠绵动人,语言清新流丽,取得了多种效果的统一,成功地表现了一位妇女在不眠的秋夜怀念丈夫的情态,既不脱离民歌的精神,又有自己的创造。汉代张衡的四愁诗,尚留有骚体的痕迹,语言也比较质朴。

15、与之相比,燕歌行显得更加成熟和优美,因而在七言诗史上是一个新的标志。3、燕歌行其一赏析 这是我国现存第一首成熟的七言诗。原作共两首,都是写妇人秋夜思念久客他乡的丈夫,第一首写得尤为出色,历来受人重视。全诗以一个女子的口吻抒写对远方丈夫的深切思念,抒情委婉细致,心理活动刻画细腻、生动。 语言清新明丽,音节和谐流畅,一韵到底,也是本诗的一个显著特点。四、曹植 1、曹植的政治悲剧详见文学史p32及补充。曹植()字子建,曹丕弟。曾封为陈王,死后谥“思”,故世称陈思王。有曹子建集。在建安作家中,他是留存作品最多、对当时及后代文学影响最大、后人多数评价最高的一个。曹植自幼聪明,才华出众,一度受到曹操的偏爱

16、,因此引起他和曹丕围绕继承权的一场明争暗夺。最终,由于曹植放纵不羁,缺乏政治家所需的成熟与老练,而归于失败。曹操死后,曹植受到曹丕的严厉迫害,他名为王侯,行动却不得自由,动辄获咎,如同囚徒。明帝曹叡继位后,曹植的处境有所改善,但仍然得不到信任,空怀壮志,无从施展,终于郁郁而死。2、 诗歌创作参见文学史p3234曹植的生活和创作,可以公元二二年曹丕称帝为界,分为两个时期。前期:是一个过着优游宴乐的贵公子。后期:是受限制和打击的对象,曹丕登基的最初两年,对他的打击尤为酷烈。其子继位后,仍对他严加防范和限制,处境并没有得到根本好转。其前后期的作品,内容与风格均有明显不同。曹植早年处于连年动乱之中,目

17、睹了社会所遭到的巨大破坏,这必然给他的前期作品带来深刻影响。虽然他的直接描绘社会乱离的诗歌只保存了送应氏和泰山梁甫行二篇,仍然值得重视。其中送应氏尤为出色: 步登北邙阪,遥望洛阳山。洛阳何寂寞,宫室尽烧焚。 垣墙皆顿擗,荆棘上参天。不见旧耆老,但睹新少年。 侧足无行径,荒畴不复田。游子久不归,不识陌与阡。 中野何萧条,千里无人烟。念我平常居,气结不能言。 曾为东汉都城的洛阳,一度繁华无比,经董卓之乱,成为废墟。此诗由皇宫而民居,从城市到乡村,逐步开展,描绘出一派萧瑟凄凉的景象。洛阳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地点。作者对洛阳的凭吊,实际包含了对整个社会、整个汉末历史的哀伤,内涵非常深厚。在曹植前期作品

18、中,更多地抒写了个人的志趣与抱负。如白马篇,虽是游侠题材,诗中那一位英勇少年,实际也是作者自我的化身。“名在壮士籍,不得中顾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表达了作者对壮丽人生的追求。鰕鲌篇则直抒胸臆:“驾言登五岳,然后小陵丘。俯视上路人,势利唯是谋。”“抚剑而雷音,猛气纵横浮。泛泊徒嗷嗷,谁知壮士忧!”呈现出一片豪迈气概。这些诗大多情调开朗,富于进取精神,同时洋溢着自信自负的少年意气。此外,因为曹植前期生活在优裕的环境中,与曹丕一起,以贵公子的身份与曹操属下的文人交往,所以也写下不少记叙宴游及唱和赠答之作,如公宴、侍太子坐、斗鸡等,大抵情调平和,辞采华丽,很有些贵族气。这一类作品曹丕、王粲等也

19、有,而以曹植为突出。这种诗当然很少具有深刻的内涵,但作为一种文学现象,它反映了建安时代诗歌题材不断扩大,更多地反映人们的日常生活。同时,也反映了随着文人文学集团的出现,诗歌的娱乐性与社交功能更加明显了。曹植后期,在曹丕父子的猜忌、迫害下忍辱求生,心情极为悲愤苦闷,作品的内容与风格发生显著变化。那种雍容华贵的诗作极少再出现,一些表达不甘闲置、要求施展才能的愿望的作品,也不像早期之作那样豪迈自信,而是显得深沉悲凉。更多的作品,集中抒写了对个人命运的失望,和对曹丕政治集团的怨恨。这些诗文中,充满受压迫的痛苦,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以及预感生命将在屈辱与碌碌无为中消耗、失去其应有价值而产生的悲哀。 这里有

20、的作品是用比兴、象征的手法写成的,曲折地反映了内心的不平与哀怨。如美女篇,形式模仿汉乐府民歌陌上桑,但主旨改变了。诗中逐一铺写女主人公的美丽、高贵之后,这样结束:“佳人慕高义,求贤良独难。众人徒嗷嗷,安知彼所观。盛年处房室,中夜起长叹!”透露了怀才不遇、有志难伸的痛苦。又如吁嗟篇,以蓬草为风所吹,四处飘荡的形象,象征自己屡被迁徙,不能与亲人相聚的命运,表达“愿与根荄连”的愿望。另有一些作品,则用激切的语言表现内心的愤慨。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赠白马王彪。这首诗作于黄初四年(),当时诸王循例入朝,曹彰暴死京城,曹植与曹彪返回封地,途中又被强令分道而行。全诗分七章,感情丰富复杂。旅途的艰辛,骨肉分离的

21、悲伤,对人生的失望,对曹丕不敢明言的愤恨,对监视者的诅咒,兄弟之间强作豁达的慰勉,层出迭出,真切感人。在曹植后期的诗中,还出现一种从根本上对人生表示怀疑、否定的倾向。这是因为他既不能放弃对于人生价值的追求,又看不到现实矛盾有任何解决的可能。赠白马王彪末章说:苦辛何虑思?天命信可疑。虚无求列仙,松子久吾欺。变故在斯须,百年谁能持?天命可疑,神仙虚妄,人寿不永,现实世界只是一片黑暗。本来,建安文学具有一种开朗亢奋的基调。但这种基调是建立在对追求人生价值的自信的基础上的,当严酷的权力斗争破坏了这种自信以后,诗歌的格调就随之改变。由此开启了正始文学的风气。但从根本上说,曹植早期诗歌的激昂之气与后期诗歌

22、的悲哀情调,有其相通之处。正是因为建安文人对于自由意志和生命的价值有着热烈的追求,当这一追求受到抑制时,他们的悲哀才如此强烈。从这一点来理解正始文学,也是同样道理。 曹植前后期的诗篇,在内容上虽有上述明显的不同,但都感情充沛,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而尤其重要的是,通过他一生的创作实践,他把文人的艺术修养、文人文学的传统与乐府民歌的特点结合了起来,既吸取了民歌的长处,又改变了民歌单纯朴素的面貌。3、作品赏析(1)白马篇全诗构思巧妙,层次跌宕。开头的“白马”二句描绘了一匹套着金色笼头的白马向西北飞驰,以物写人,气氛紧急,并留下悬念。接下来仍不交待快马飞驰的原因,而是用“借问”四句从容补叙出人物的身世

23、来历,然后运用铺陈、比喻、夸张等手法,对游侠儿的武艺绝伦、敏捷勇猛进行精雕细刻。“边城多警急”至最后,方补叙出游侠儿“西北驰”的原因,并表现出他那捐躯赴难、视死如归的崇高品质。从而塑造出一个武艺高强、忠勇报国的英雄形象。这个武艺高强、忠勇报国的游侠儿形象,寄托着诗人对建功立业的渴望和憧憬,作者理想之化身。(2)赠白马王彪简介写作背景曹丕对兄弟的猜忌防范非常森严,对曹植尤甚。黄初四年,曹植接到入京朝会的诏命,内心十分恐惧。此诗即作于诸侯朝会结束,曹植归国之时。主旨本诗是曹植后期诗歌的代表作品之一,全诗内涵丰富、思想深沉,形象而深刻地反映出诗人内心的悲愤与沉痛,真实地反映了统治阶级内部的骨肉相残。

24、艺术特色高超的抒情艺术。(1)感情虽然悲愤激切,却不是一味地直抒胸臆,而是往往通过叙事、写景等方式宕开去写,使感情表现得沉着从容、丰富深厚。(2)顶真手法的运用也大大增强了此诗的抒情效果。诗人复杂而丰富的感情通过章章蝉联的形式,一步步曲折深入对抒发出来,极有层次,起到一唱三叹的效果。浓郁的民歌风味。采用顶真手法、多次问答的句式推进诗思,表达深情。都是继承并发展了汉乐府民歌的艺术手法。(3)杂诗其二 着重体会诗人报有甘心赴难、为国立功的壮志却又不能实现的苦闷。(4)野田黄雀行自学为主,着重把握诗中的比兴手法。“风波”环境之险恶 “利剑”权力“黄雀”受害者,遭难的朋友 “鹞和罗网”迫害者、恶势力“

25、少年”有力救援的人,寄托了作者的理想和反抗情绪前期诗歌:主要是歌唱理想和抱负,洋溢着乐观、浪漫的情调,对前途充满信心,代表作是白马篇。 后期诗歌:主要是表达由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所激起的悲愤。其内容可分四类:(1)对自己和朋友遭遇迫害的愤懑野田黄雀行和赠白马王彪(2)用思妇、弃妇托寓身世、表白心迹美女篇七哀诗吁嗟篇(3)述志诗 杂诗(仆夫早严驾)(4)游仙诗仙人篇五游咏4、 曹植诗歌的艺术成就(1) 丰富了五言诗的艺术功能。曹植吸取了汉乐府民歌长于叙事的传统和古诗十九首长于抒情的优点,并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五言诗既能描绘复杂的事态变化,又能表达曲折的心理感受。如赠白马王彪(2) 善于运用传统的

26、比兴而又加以创新,并且常常以全篇为比。如野田黄雀行、美女篇等。(3) 工于起调,善为警句。曹植的诗往往一开头就能给人以强烈的印象,善于以警句开篇。如“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等。(4) 语言方面注意对偶、炼字和声色。如“秋兰被长坂,朱华冒绿池”“潜鱼跃清波,好鸟鸣高枝”。锺嵘在诗品中评价曹植诗歌:骨气奇高,辞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 5、风格归纳及文学史地位的评价:诗品评他的诗是“骨气奇高,词采华茂”,黄侃诗品讲疏又加上“不离闾里歌谣之质”,曹植的诗歌确实兼具这两个方面。具体地说,以下五点很值得注意:第一,曹植现存诗作中,乐府诗占有近

27、半数。但这些诗基本上都不是配乐演唱的。刘勰文心雕龙谓之“无召伶人,事谢弦管”。这是乐府歌辞文人化的明显标志。第二,和建安时代其他诗人一样,曹植也写了不少沿用民歌题材,模仿民歌风格的诗。但他并不是单纯的模仿,而是加以适当改造,有时结合骚体的象征手法,在那些游子思妇的形象中注入纯属于个人的思想感情。前面提及的美女篇、吁嗟篇,以及七哀和杂诗中的几篇,都是如此。如杂诗之四: 南国有佳人,容华若桃李。朝游江北岸,夕宿潇湘沚。 时俗薄朱颜,谁为发皓齿?俯仰岁将暮,荣耀难久恃。 这里把九歌中所谓“美人迟暮”的哀怨与汉乐府民歌的风格相结合,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苦闷和对有限生命的惋惜,浅显而雅丽。较之曹丕比较单纯

28、地模仿民歌的燕歌行一类,更富于个性,内涵也更为曲折丰富,耐人寻味。第三,曹植诗的结构大多颇为精致,很少平铺直叙。特别是开头,常常以几句带有主观感情色彩的景物描写,渲染出特定的气氛,笼罩全篇。如野田黄雀行“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二句,以激烈动荡的景象,暗示了作者心境的不平和处境的险恶;七哀“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二句,以迷蒙恍惚的景象,奠定了全诗哀怨的基调。所以沈德潜说他“极工于起调”(说诗晬语)。这虽然是从民歌的比兴句学来,但它在全诗中的作用比通常的比兴句重要得多,效果也更为强烈。第四,“诗赋欲丽”是建安文学的普遍现象,而以曹植最为突出,对后人的影响最大。与民间乐府不同,他的诗往往有鲜明的

29、色泽,并已较多使用书面语,讲求华美、工整和刻画的细致。只是并不显得深奥。这里最值得注意的是对仗的运用。建安以前,辞赋乃至散文都已明显趋向骈偶化,但在诗歌中,还没有人有意识地运用这一修辞手段。建安时代,曹植、王粲作为辞赋的高手,开始将它引进诗歌写作中来,曹丕等人偶尔也有尝试。和对仗同时出现的,是炼字的现象。像曹植的诗句“凝霜依玉除,清风飘飞阁”(赠丁仪),“白日曜青春,时雨静飞尘”(侍太子坐),“秋兰被长坂,朱华冒渌池”(公宴),其中的动词都经过精心锤炼,以求得到警醒的效果。这样的诗句在他的作品中虽然占比例不大,但在以后的文人诗中,却是越来越普遍。第五,建安文人诗中,开始有较多的自然景物描写,曹

30、植也是主要的代表。这同样是在汉代民间乐府中很难见到,并对后代文人诗影响很大的现象。下面是公宴中的一节: 清夜游西园,飞差相追随。明月澄清影,列宿正参差。 秋兰被长坂,朱华冒渌池。潜鱼跃清波,好鸟鸣高枝。 神飚接丹毂,轻辇随风移。 以上是曹植在其诗歌创作中把文人文学与民间乐府结合起来的五个主要之点。他在这方面的特出成就,使他在建安乃至整个魏晋南北朝诗歌的发展过程中占据了特别重要的地位。 除了诗歌以外,曹植的散文、辞赋也有相当特出的成就。与杨祖德书评述当代著名文士,倾吐自己的怀抱,因杨修与他关系密切,所以话说得随便,有较多抒情成分。从文中可以看出曹植自负而又外露的诗人性格。求自试表要求明帝给以任用

31、,希望由此得到施展才华、建立功业的机会。曹植本来是个理想很高又十分自信的人,把“建永世之业,流金石之功”视为人生的目标。长期闲置,使他深感压抑,并且有一种大才未用的遗憾。所以这一篇表文写得慷慨激昂,极富情感。(1) 地位:见文学史p35(2) 影响:曹植的诗歌一方面感情真挚强烈,笔力雄健,体现了建安诗风,另一方面又呈现出色泽丰富、文采斐然的面貌,提高了诗歌的艺术性,在这一点上,曹植是超越前人的。但也开了雕琢辞藻的风气。思考: 1、 比较曹植美女篇和汉乐府陌上桑中的美女形象。2 联系作品,比较曹操和曹植的诗歌创作。五、建安七子曹丕在典论论文中评述当世文人,特别标举了孔融、陈琳、王粲、徐幹、阮瑀、应瑒、刘桢,称为“七子”。七人都是建安时代比较重要的文学家。其中除孔融的情况较为特别,其余六人都依附于曹操。他们与曹丕、曹植兄弟有密切的文学交往,形成一个文学集团,在其他一些杰出作者的参与下,共同开创了建安文学的兴盛局面。他们的生活与创作基本上可分为前后两期:前期:一般都经历过颠沛困顿的生活。与此相关,其前期作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